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最古老的姓氏有哪些 最古老的姓氏排行榜

最古老的姓氏有哪些 最古老的姓氏排行榜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有你的姓吗?

打一则谜语:有一样东西它属于你,但总是被别人使用,你还无话可说,这是什么东西呢?

很多人可能都猜到了——姓氏。

世界各国人基本上都有姓氏,姓氏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息息相关,是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的纽带之一,是个人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形式。

据说日本人的姓氏堪称世界第一,有14万个?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平民大多不能拥有姓氏,1875年明治天皇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于是很多日本人都发挥想象力,纷纷给自己取一个姓,这是日本姓氏很多的原因。比如松下,可能他家住在一棵松树下;高桥,大约是他家门口有一座桥;鱼屋,他家可能是卖鱼的……我们常觉得日本人姓氏很奇怪,就是因为那时日本人没什么文化,一拍脑门取个姓氏。

英国人口不多,姓氏倒不少,有一万多个。俄罗斯的姓氏更多,有五六万个。中国14亿人口,使用的姓氏却“只有”3000多个,与上面这些国家相比,算是姓氏很少了。而90%多的中国人常用姓氏不超过500个,一半左右的中国人常用姓氏不过一二十个。如此看来,中国人姓氏是比较集中的。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姓乃“人所生也”,这里的人是指女性,所以“姓”是“女”和“生”的结合。因此我国最古老的姓往往带有“女”字旁,如:姬、姚、姜、嬴、姒(sì)。

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姓姬,周朝建立者也姓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据说五帝中的舜帝姓“姚”,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里称姚重华,起初我还一脸懵,姚重华是谁。姜姓我们可能更熟悉了,姜子牙,还有齐桓公姜小白。

古老的姓带有“女”字旁,可以说明姓从母系社会就有了,用于辨别人们有无血缘关系。从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发展到以血缘关系为标志的族外婚制,这当然是文明的进步。

随着子孙后代繁衍,人口越来越多,有些后人迁徙到别处居住形成了一些支系,这就是“氏”。先秦时候贵族大多有姓有氏,比如姜子牙姓姜、氏吕,商鞅姓姬、氏公孙,秦始皇姓嬴、氏赵。氏的产生是随着父系社会形成而产生的,男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周朝的分封制下,氏也被赋予了政治功能。人们根据其血缘有姓,再根据其封地而有氏,因此贵族都是有姓有氏,因为他们有封地。平民老百姓没有封地,所以往往有姓无氏,甚至有些连姓都没有。

周朝800年是姓氏的大发展时期,中国现在的绝大多数姓氏都是从那时便已诞生。但进入到东周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各国坐大,周天子式微,战乱四起社会动荡,氏的功能正在逐渐消亡。一些因战功崛起的新贵族给自己立个氏,连有的平民也趁乱给自己立了氏。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大概也就包括这种情况,原来的秩序、规则在崩坏。

秦统一六国,取消贵族制,“氏”曾经所包含的政治功能也一并消失了,人们的姓氏开始合成一体。到司马迁写《史记》那会儿,社会上基本都合用姓氏,不再说姓什么氏什么。

揭秘:中国最早出现的8个远古姓氏,有你的姓氏吗?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已经衍生出了5662个姓氏,其中单字姓氏三千多个,双字姓氏两千多个,还有数百个三字姓氏。姓氏的发展,源于不同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如同百川归海,最终汇聚在一起。

数千个姓氏的源头,就是“远古八大姓氏”。它们是姓之先祖,由不同的生活习惯,区域,经历和人而生。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而氏则是地位尊贵之人的封号或官职。氏会因为一个人的荣辱宠厌而更改,但姓永远跟随血脉,无法更改。

远古八大姓氏都有什么?其中是否能够找到每个人的姓氏来源?追根溯源,小小的一个字,竟然包含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坎坷流离的沧桑。

01 远古八大姓氏之一:姬姓

姬姓的得姓始祖是中华太祖轩辕黄帝,史书记载,黄帝生活在姬水附近,因而以此为姓,故而,完整的黄帝之姓名为“姬轩辕”。三皇五帝之中,颛顼与帝喾都是姬姓,可见姬姓之显赫。

周朝始祖大稷得到尧的赐姓,也以姬为姓,因此在周朝姬就是天子之姓。周朝姬发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共有53个诸侯国得到了姬姓,在当时姬也成了分布最广的姓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姬姓者虽然越来越少,但由姬姓演变出来的姓氏却越来越多。李,杨,周,吴,郑,王,鲁,曹,魏都是由姬姓衍生,在百家姓统计的五百多个姓中,有四百多个姓都是从姬姓衍生的,当真是无愧于“万姓之祖”的美誉了。

除了自然演变以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姓因为要避讳当朝皇帝的名字,而被迫更改,后来又改回原姓。比如汉平帝时期,诸侯之中有一位姬相如,为了避讳改为公孙姓,后来又改回了姬姓。

姬姓在数千年历史里,有过九次大迁徙,其中八次发生在先秦时期,第九次则发生在明朝。前八次迁徙时间太过久远,故而姬姓逐渐稀少,尤其是唐朝时期,为了避讳唐明皇“李隆基”的“基”,许多姬姓人士又被迫改名。

到现代,姬姓在全国分布范围都很广,主要分布地有山东,河南河北等;不过总人数不多,只有54万人左右。姬姓在历史上的名人层出不穷,涉及领域也很多,主要集中于大迁徙之前。晋文公重耳,吴王阖闾,扁鹊,法圣商鞅等都是姬姓。

虽然如今姬姓逐渐式微,没有了数千年前遍地姬姓的风光,但由姬姓演变的数百个姓氏依然在替其绽放光彩,提醒着后世子孙不忘渊源。

02 远古八大姓氏之二:姜姓

与轩辕黄帝类似,也是唯一的一个“类似”。姜姓出自炎帝神农,因神农氏长久居住于姜水之边,故以此为姓,有种说法把炎帝的名字称为“姜神农”,不过这个称法尚有待考究。

除了神农炎帝之外,姜姓还出过一位大能:姜子牙,姓姜,吕氏,名尚,故而可以称之为“姜吕尚”。姜子牙是炎帝的裔孙,曾经辅佐姬昌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建立西周王朝。周朝初立,分封诸国,姜子牙被封在齐国,十分显赫。

由此可见姜姓与姬姓有着颇深的渊源,二者同处于中华始祖炎黄二帝,后来又有姬昌和姜子牙的传说,相辅相成,很有缘分。

不过战国时期,姜齐被田氏击溃,国民流落各地。四散的齐国子民人心涣散,有的用齐作为姓,有的仍然用姜为姓。后来姜姓子民入住关中,形成了一股不弱的力量,姜姓也得以在漫长的岁月里保存下来,延绵至今。

姜姓虽然曾经一度濒危灭绝,但是繁衍至今,竟然已经成为了人数九倍于姬姓的姓。在唐朝,姜姓人口仅有10万人左右,在宋朝发展到了26万人;后来满清入关,满洲八旗的许多姓氏也都改为汉族姜姓,姜姓得以在近现代飞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四百多万人的大姓。

姜姓人才辈出,在历史长河里有过无数闪耀的星光。姜子牙之后,齐桓公姜小白南征北战,以管仲为相,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三国时期,蜀汉后期将才姜维姜伯约,更是“卧龙凤雏,冢虎幼麟”之中的“天水麒麟儿”,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齐名。

由姜姓延绵繁衍的姓有102个,虽然远不及姬姓,但也十分庞大。吕,许,章,谢,齐,高,雷,方,文等姓都是由姜姓演化而来,渊源深厚。

03 远古八大姓氏之三:姚

三皇五帝之虞舜帝,名重华,因长久生活在姚墟,其后代子孙便以姚为姓氏。姚姓根源久远,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姚姓起源于舜的妻子癸,将“女”和“癸”并在一起就成了“姚”。不过有一个疑惑,“姜”姓的一种渊源说法也是将“女”和“癸”合在一起,那么姜和姚到底哪个才是这么形成的?

众所周知,舜帝有两位妻子,一位是“娥皇”,一位是“黄英”,她们都是“癸女”,只不过也是姐妹。其中一支“癸女”将两个字上下排列,形成了“姜”,另外一支“癸女”把两个字左右排列,形成“姚”。

故而,姜与姚也有着同根同源的历史。

在数千年里,姚姓之人也在不断地迁徙流转,由甘肃,河南和山东一带,南向浙江,北向东北一带迁徙。明代以后,浙江成了姚姓最多的省份,独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姚姓者。

当今,姚姓已经成为了一个五百万人的大姓,姚姓具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因为他们的先祖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创始人。

考究根源,舜虽然是颛顼的子孙,但是早就沦落为一代平民,舜从小被父亲、继母和弟弟压迫伤害,但是舜仍然能够孝敬父母,照顾弟弟,最终被选为帝。

舜帝曾经以韶乐驯化百兽,引得凤凰栖息,他品德高尚,重视和谐之道,向来勤政爱民,以仁义治理天下。

在当代,姚姓者也有许多亲友会活动,比如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祭舜大典等。这些联谊会和活动也包含了由姚衍生出来的七十多个姓氏比如陈、胡、孙、虞、田等姓。

04 远古八大姓氏之四:嬴

提起嬴,相比所有人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位人物便是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威震寰宇,名声赫赫。

实际上,在秦始皇之前,嬴就已经是一个十分出名的姓氏。《史记》中记载,伯益曾经辅佐舜帝驯化百兽有功,被舜帝赐姓“嬴”。

伯益也是以一己之力改变当时整个社会君主继承形式的人,当时伯益和禹都是有大能之人,舜帝将位置禅让给禹,伯益在旁协助,成为执政官,总理朝政。

后来禹有心把位置禅让给伯益,但是伯益谦让不肯,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伯益甚至直接去山上隐居了起来。后来禹崩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继承位置,中国第一个封建世袭制王朝夏朝就此确立。

不知伯益如果接过王位,世袭制王朝的确立能否再推迟一些?

伯益的后代也都十分出色,后来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史称“嬴秦”。嬴秦多出明君,秦穆公、秦孝公、昭襄王等励精图治,将秦治理得强盛壮大,最终嬴政一统天下。

但是秦朝,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后有项羽刘邦逐鹿天下,秦朝灭亡,嬴族逐渐式微。再加上当时的各路政客史家对嬴姓大加诋毁,嬴姓成了过街老鼠,嬴姓者为了避免受迫害,纷纷改姓,从此嬴姓很少出现在历史之中。

直到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嬴姓人士仅仅4000人左右。而由嬴姓分封衍生的姓氏如秦、黄、廉、徐江、赵、梁、马等姓氏日益壮大,如今任何一个的人数都超过了嬴姓本身。

05 远古八大姓氏之五:姒姓

姒姓在现在也属于十分罕见的姓了,甚至如果不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连这个“姒”字都不一定能第一时间认出来,不过这个姓氏的先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禹,鲧之子,曾经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华夏民族的英雄与骄傲。有说法称,禹治水之后,尧赐给了他姒这个姓。也有说法称是尧把姒姓赐给了鲧,而禹作为鲧的儿子,自然也是这个姓。

还有一种比较神奇的说法:鲧的妻子名字叫修己,因为不小心吞食了一种名为“薏苡”的植物而怀孕了,生出来的孩子就是禹。后来尧赐禹姓,就以“姒”为禹的祖姓赐给他了(“苡”和“姒”是同音字)。

但无论哪种说法,姒就是禹的姓。禹死后,儿子夏启登上王位,建立夏朝,夏朝的王室宗室都是姒姓。后来夏朝灭亡,宗室之人流落在外,有的不得已而改姓,也有的人仍然沿用姒姓。

其中一位将姓改为娄,被周武王封于杞地,建立了杞国,称东楼公。后来杞国被楚惠王灭亡,流民不敢以大禹之后人自称,将姒姓改为了“似”,再后来又把“似”改成“佀”,读音都是一样的。佀姓后代虽然饱受摧残,久历沧桑,但仍然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终有成就。

目前在山东的郓城县和河南清辉县居住着大量的佀姓者,总人口约在两万左右。同时未经修改的姒姓也延续至今,聚居在绍兴禹陵村,代代延续守护着先祖的禹王陵。

禹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后人虽然屡遭磨难,但仍然不改初心,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更是一直承担着守卫禹王陵的重任,不得不令人钦佩。

源自姒的姓也不少:夏、顾、谭、鲍、夏侯、欧阳等,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甚广。1995年,绍兴恢复了公祭大禹,每年都有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禹后人前来寻根问祖,祭祀朝拜。

06 远古八大姓氏之六:妘姓

妘,音同云,是传说中祝融八姓之首。相传,祝融氏是颛顼帝的玄孙,帝喾时期,祝融任火官,也就是掌管民事的官职。因为火官乃火神之位,有光融天下,照亮千代的含义,帝喾将他命为祝融。

而祝融的后裔有八个姓氏,被史书并成为“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中妘姓是八姓之首,意义非凡。

据《世本》记载,四日求言,是为邻人。部人者,郑是。后来宋衷对此批注: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郐国也。是说当时妘姓出自郐国,即周朝的一个小国,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西北,也是先祖祝融的故地,他们一直未曾离开过。

但在历史不断地演变中,妘姓者建立的王国不断地被灭亡,其宗室子民一次次流离失所,不断地改换姓氏,如今妘姓者已经寥寥无几了。但由妘姓演变出来的姓氏比如罗,却依然在扩大。

07 远古八大姓氏之七:妫姓

妫姓和姚姓一样,都是出自舜帝,舜帝虽然生于姚墟,但生活在妫水,故而舜帝的一部分子孙以妫为姓。但舜帝依然用姚姓,名重华,即“姚重华”。

妫与姚同根同源,并为八大姓氏之一。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把舜帝的后代,妫满分封在陈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附近。从此,妫姓日益壮大,有了深厚的根基,再确立以妫为源头的其他姓氏,就好办了许多。

陈、袁、田、陆、满等姓都出自妫姓,他们与姚、姚一系的姓氏一道组成了舜帝的后裔。妫姓十分少见,历史上的名人也不多,但妫姓从来不缺乏仁人志士。

西晋时期,有一位少年名叫妫皓,他的父亲被人恶意弹劾入狱,即将遭受刑罚。妫皓那年才十六岁,跪在衙门口,用石头把自己的脸砸破,满面鲜血闯入公堂,请求重新审理自己的父亲。

官员被妫皓的孝心与气节感动,决定重新检查妫皓的父亲的情况,最终还了他一个清白,免受无辜之冤狱。

东汉时期,妫皓官至尚书,把自己的姓改回了姚。在妫姓的祠堂对联中,有一副“正义凛凛少年胆,文质彬彬尚书郎”说的就是妫皓。

08 远古八大姓氏之八:姞姓

姞姓出自轩辕黄帝,《史记》记载,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14个得到了他赐予的姓氏,姞姓就是之一,得到这个姓氏的黄帝之子叫伯儵,是姞姓的始祖。

后来黄帝将伯儵封在燕地,成为燕国国君。当时的燕国地势偏僻,国力微弱,地位十分微末。

燕国的历史上,有好几任国君连名字和谥号都没有,唯二的大事情也都是与国力强盛的齐国有关:第一件事是齐国出兵讨伐别的国家,途经燕国;第二件事就是燕国一位国君逃到了齐国。说来也就第二件事的主角是燕国,而且不咋光彩。

姞姓的后人将自己的姓氏进行简化,形成了如今的“吉”姓。除此之外,随着姞姓后裔的繁衍发展,也逐渐演变出了许多姓氏:燕、严、羊、杨、尹等,后面这几个姓都与“燕”的读音有所相同,是同根同源的缘故。

盘点远古八大姓氏,不难看出,这每一个姓都有“女”字旁,甚至连“姓”这个字本身也是女字旁。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因而姓带有浓烈的社会特点。

小结

八大姓氏流传至今,除了姬姓和姜姓、姚姓依然昌盛,其余的都很少闻罕见。甚至妫、妘、姞三个姓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前世今生,错综复杂,其中经过几千年,很多人早已经放弃了原本的姓氏。

但是不管如何,血脉相传无法断绝,哪怕改变成千上万次姓,根源所属依然无法抹除。从一个“陆”姓就可以追溯到妫姓,再往前探索,就可以得知自己是舜帝的后代,是仁德明君的血脉。

中华先祖,黄帝乃人文始祖,播种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舟车,被尊为“轩辕”;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与祝融一道掌管日光,使五谷滋养生长;神禹治水,疏通九河十三载,平息中原涝灾;尧舜二帝,垂衣冠而天下治,贤明圣上…

我们继承他们的姓氏、血脉,也当继承其精神,移山填海,逐日奔月,生生不息,昂扬向上!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名传寰宇;外震宵小,内安民生,不负炎黄子孙之名。

当今我们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未来之路坎坷难行,波谲云诡。攘外先安内,只有中华民族上下一心,同气连枝,血脉相接,守望相助,才能在这充满竞争与机会的新格局立足发展,积蓄腾飞的力量!

参考信源

1,邵思《姓解》

2,吕不韦《吕氏春秋》

3,司马迁《史记》

4,佚名 《世本》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有你的姓吗?

打一则谜语:有一样东西它属于你,但总是被别人使用,你还无话可说,这是什么东西呢?

很多人可能都猜到了——姓氏。

世界各国人基本上都有姓氏,姓氏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息息相关,是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的纽带之一,是个人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形式。

据说日本人的姓氏堪称世界第一,有14万个?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平民大多不能拥有姓氏,1875年明治天皇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于是很多日本人都发挥想象力,纷纷给自己取一个姓,这是日本姓氏很多的原因。比如松下,可能他家住在一棵松树下;高桥,大约是他家门口有一座桥;鱼屋,他家可能是卖鱼的……我们常觉得日本人姓氏很奇怪,就是因为那时日本人没什么文化,一拍脑门取个姓氏。

英国人口不多,姓氏倒不少,有一万多个。俄罗斯的姓氏更多,有五六万个。中国14亿人口,使用的姓氏却“只有”3000多个,与上面这些国家相比,算是姓氏很少了。而90%多的中国人常用姓氏不超过500个,一半左右的中国人常用姓氏不过一二十个。如此看来,中国人姓氏是比较集中的。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姓乃“人所生也”,这里的人是指女性,所以“姓”是“女”和“生”的结合。因此我国最古老的姓往往带有“女”字旁,如:姬、姚、姜、嬴、姒(sì)。

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姓姬,周朝建立者也姓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据说五帝中的舜帝姓“姚”,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里称姚重华,起初我还一脸懵,姚重华是谁。姜姓我们可能更熟悉了,姜子牙,还有齐桓公姜小白。

古老的姓带有“女”字旁,可以说明姓从母系社会就有了,用于辨别人们有无血缘关系。从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发展到以血缘关系为标志的族外婚制,这当然是文明的进步。

随着子孙后代繁衍,人口越来越多,有些后人迁徙到别处居住形成了一些支系,这就是“氏”。先秦时候贵族大多有姓有氏,比如姜子牙姓姜、氏吕,商鞅姓姬、氏公孙,秦始皇姓嬴、氏赵。氏的产生是随着父系社会形成而产生的,男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周朝的分封制下,氏也被赋予了政治功能。人们根据其血缘有姓,再根据其封地而有氏,因此贵族都是有姓有氏,因为他们有封地。平民老百姓没有封地,所以往往有姓无氏,甚至有些连姓都没有。

周朝800年是姓氏的大发展时期,中国现在的绝大多数姓氏都是从那时便已诞生。但进入到东周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各国坐大,周天子式微,战乱四起社会动荡,氏的功能正在逐渐消亡。一些因战功崛起的新贵族给自己立个氏,连有的平民也趁乱给自己立了氏。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大概也就包括这种情况,原来的秩序、规则在崩坏。

秦统一六国,取消贵族制,“氏”曾经所包含的政治功能也一并消失了,人们的姓氏开始合成一体。到司马迁写《史记》那会儿,社会上基本都合用姓氏,不再说姓什么氏什么。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有你的姓吗?

打一则谜语:有一样东西它属于你,但总是被别人使用,你还无话可说,这是什么东西呢?

很多人可能都猜到了——姓氏。

世界各国人基本上都有姓氏,姓氏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息息相关,是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的纽带之一,是个人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形式。

据说日本人的姓氏堪称世界第一,有14万个?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平民大多不能拥有姓氏,1875年明治天皇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于是很多日本人都发挥想象力,纷纷给自己取一个姓,这是日本姓氏很多的原因。比如松下,可能他家住在一棵松树下;高桥,大约是他家门口有一座桥;鱼屋,他家可能是卖鱼的……我们常觉得日本人姓氏很奇怪,就是因为那时日本人没什么文化,一拍脑门取个姓氏。

英国人口不多,姓氏倒不少,有一万多个。俄罗斯的姓氏更多,有五六万个。中国14亿人口,使用的姓氏却“只有”3000多个,与上面这些国家相比,算是姓氏很少了。而90%多的中国人常用姓氏不超过500个,一半左右的中国人常用姓氏不过一二十个。如此看来,中国人姓氏是比较集中的。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姓乃“人所生也”,这里的人是指女性,所以“姓”是“女”和“生”的结合。因此我国最古老的姓往往带有“女”字旁,如:姬、姚、姜、嬴、姒(sì)。

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姓姬,周朝建立者也姓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据说五帝中的舜帝姓“姚”,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里称姚重华,起初我还一脸懵,姚重华是谁。姜姓我们可能更熟悉了,姜子牙,还有齐桓公姜小白。

古老的姓带有“女”字旁,可以说明姓从母系社会就有了,用于辨别人们有无血缘关系。从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发展到以血缘关系为标志的族外婚制,这当然是文明的进步。

随着子孙后代繁衍,人口越来越多,有些后人迁徙到别处居住形成了一些支系,这就是“氏”。先秦时候贵族大多有姓有氏,比如姜子牙姓姜、氏吕,商鞅姓姬、氏公孙,秦始皇姓嬴、氏赵。氏的产生是随着父系社会形成而产生的,男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周朝的分封制下,氏也被赋予了政治功能。人们根据其血缘有姓,再根据其封地而有氏,因此贵族都是有姓有氏,因为他们有封地。平民老百姓没有封地,所以往往有姓无氏,甚至有些连姓都没有。

周朝800年是姓氏的大发展时期,中国现在的绝大多数姓氏都是从那时便已诞生。但进入到东周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各国坐大,周天子式微,战乱四起社会动荡,氏的功能正在逐渐消亡。一些因战功崛起的新贵族给自己立个氏,连有的平民也趁乱给自己立了氏。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大概也就包括这种情况,原来的秩序、规则在崩坏。

秦统一六国,取消贵族制,“氏”曾经所包含的政治功能也一并消失了,人们的姓氏开始合成一体。到司马迁写《史记》那会儿,社会上基本都合用姓氏,不再说姓什么氏什么。

原居东北的古老民族锡伯族,与满族是什么关系?

#历史开讲#活跃在东北一带的锡伯族族源问题,在学界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有说法认为锡伯族是鲜卑遗民,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一些学者认可,并且一度被广泛接受;但也有不少学者觉得,锡伯族和满族同源,都是女真人的后裔。

而经过后续对锡伯族族源的反复探究,都不难发现无论是持有哪个观点,都不可否认其与满族的历史密不可分。

一、宏观角度分析

据史料记载,虽然这个民族起源争论不休。但毋庸置疑的是,最早出现“锡伯”一名是在两宋时期,当时金朝鼎盛时期所封之国中,便有一个“锡伯国”,都城在锡都,即今吉林省长春市附近。

后来蒙古铁骑所向披靡,即便锡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但依旧是无济于事,大多数锡伯族人只能逃到东北荒无人烟的森林一带。

这个时间段,可能是锡伯族人最无奈的时刻......

——不但战损消耗大,原本部族的农业生产规模也被破坏,农业用地几乎都变成草原牧地。如此一来,锡伯族的生存空间便被压缩的更少了,人数也越来越稀有。

要知道,在金朝时期锡伯国范围包括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的边缘地带,绝对堪称大部落。

而这些都不难看出,锡伯族人与金朝女真人属于同气连枝的一类族群。而这样的关系,也同样证明他们与女真族的后裔满族会有着必然联系。

实际也的确如此,16世纪末,锡伯族受到科尔沁蒙古的统治,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锡伯族便开始望风依附。

后来皇太极上谕:“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拉 、叶赫 、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化绰·墨尔根之 裔,实与我国无涉。”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皇太极时期女真族改称满洲,只是这时锡伯族还没有正式归附。直到康熙三十一年,科尔沁蒙古迫于压力正式将锡伯“进献”了出来,锡伯族才开始真正进入“满洲共同体”。

此时锡伯族在政治、文化层面上都成为了满族的一部分,锡伯族的满族认同也开始形成。而追溯其宏观历史变迁,我们也可以看出锡伯族与满族,某种程度上可以算“同源”。

当然,除了从宏观历史看待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留存史料可以用作佐证,甚至能从微观角度证明其族源相对鲜卑,更偏向于满族,即女真。

二、微观角度推理

1、锡伯族与满族姓氏存在大量重合

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如果两个民族存在相同的姓氏,那么这两个民族有很大可能拥有同一个祖先。

锡伯族的姓氏都是多音节的,尽管如今锡伯族许多姓氏已经被汉化成单音节的,但我们依然能够追溯到其原来的多音节姓氏。如现在锡伯族的吴姓就是由原来的瓜尔佳演化而来的。

经过学者统计,根据沈阳和新疆的调查显示,在这两个地区所查到的锡伯族原来的九十九个姓氏中,在清《八旗满洲氏通谱》中就有七十八个。

可以说,绝大多数锡伯族姓氏都和满族姓氏相同......

锡伯族《完颜家系录》中:“我之姓氏完颜,与金时完颜阿骨打同宗。世居今之吉林省伯都访百草沟等处,部落曰西伯满洲。”

这句史料也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也说明锡伯族中有不少是女真人。

值得一提的是,锡伯族还有许多金代女真姓氏,但在东北、新疆两地查到的锡伯族姓氏却没有一个是被广泛认为是锡伯族祖先的鲜卑族姓氏。

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鲜卑族遗民室韦人在辽金时期融合了一部分女真人,或是在后来融合超过自身人数的女真人;二是认为锡伯族原本的主体就是女真人。

但是在辽金时期,室韦部已经瓦解衰落。金初时期,大量女真人迁入原来室韦人居住的嫩河流域,成为当时嫩江流域的民族主体。

一般而言,能够融合其他民族的民族,需要拥有更加先进的文化和强大的实力,显然辽金时期的室韦人并不符合这一条件。

因此室韦人融合女真人这一说法就存疑,更不用说后来元朝时室韦这一词在史籍中都没有记载。那么,第一种解释就比较牵强,第二种锡伯族原本主体是女真人的说法就更加可信。

2、锡伯族语言与满语也十分相似

经过分析发现,锡伯语与女真语完全相同。后来又经过日本学者岛田好文章的研究和对锡伯语语音、语法、和语序的考察,发现锡伯语和满语极为相似。

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锡伯语与满语是同一种语言,但从这两者和女真语关系来看,我们可以说这两种语言都是女真语的分支,具有相同的语言体系。

一般来说,如果两个民族的起源并不相同,那么这两个民族语言相近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锡伯族和满族语言的相似性和它们与女真语的相关程度,再一次从语言方面说明了锡伯族和满族都为女真族后裔。

按照这种思路,如果锡伯族的确是鲜卑族的后裔,那锡伯语中应该也会有一些鲜卑语的词汇。有人也对此做出了尝试,试图从锡伯语中找出鲜卑语词汇,但许多都十分牵强,无法受人信服。

这也说明了鲜卑语和锡伯语并非同一语系,也就没有共同语言,连共同语言都没有的两个民族,就更难证实这两者存在很必然的族源关系了。

3、锡伯族早期分布流域土著为女真人

锡伯族早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部的嫩河流域,被称为“席北”的地区。有记载在金代初期,“摘取诸路万余家屯田于泰州”。

这里的泰州有新旧之分,旧泰州是指今天的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塔子城,新泰州则是今天的吉林省眺安县四家子古城,这两个地方都位于当时嫩河流域的中下游。

可见在当时,大量女真人生活在嫩河流域中下游。到元明时期,“席北”地区仍分布着大量的女真遗民。

但明代中后期,“席北”地区除了金代女真遗民,还有许多从相邻女真部落迁徙而来的,这也是后来锡伯族姓氏大多与满族姓氏重合,同时还有一些是金时期女真人的姓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席北”地区的熟女真(明代对金女真遗民的称呼)自成一部,明代称其为山寨夷。清代则以“锡伯”称之,这一部被认为是锡伯族形成来源的主体。

那么此时的鲜卑族去哪了呢?

这个问题在上面说到的姓氏方面略有提及,辽金时期的鲜卑族遗民被称为室韦,辽金两代时就已基本解体,到了元明时期更是退出了史籍。

明朝永乐年间,虽然有许多女真部落首领进京朝贡,但也没有称是“室韦”后裔的朝拜记录。

三、总结

通过本文这么梳理后,其实关系脉络就已经比较清晰了。

虽然如今还无法完全下定定论,但都不难推断出:女真人是锡伯族和满族之间的纽带,这间接说明锡伯族和满族属于同源,同为女真后裔,与鲜卑移民的渊源可能相对少一些。

不过尽管有了这个推断,我们依旧不能将锡伯族与满族划等号。

——毕竟锡伯族是经过融合发展,逐渐进入满族体系的,我们只能说锡伯族和满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联系紧密,并且同源,但不能武断的说锡伯族完全就是满族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