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威严的八字 八字方针严肃活泼

威严的八字 八字方针严肃活泼

本文目录一览:

118个耳熟能详的八字成语,句句是智慧,你都读过吗

118个八字成语【附注释】

1、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虚,没有的事。

本无其事,因传说的人多,就使人信以为真。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个人把着关,一万个人也攻不开。

形容地势险要,便于防守。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障,遮蔽。

比喻被眼下细小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质。

4、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以,因为。

一方面因而高兴,一方面因而恐惧。

5、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形容死去活来。

6、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驷,古代一车所驾的四匹马,或四马拉的车。

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

表说出来的话就要算数。

7、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个浪头还没有平息,另一个浪头又起来了。

原比喻诗文写得波澜起伏。

后来也比喻一个麻烦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新的麻烦问题。

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原指下棋时关键性的一步走错,以致全局都输了。

比喻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稍有不慎,处理不当,就会招致整个失败。

9、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形容一个人的言行,总有许多人监督着,如有错误决不能隐藏。

1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

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是不容易的。

1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神通,各种神妙莫测的能力,比喻本领。

比喻在集体生活中各有各的办法或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1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刀俎,剁肉的刀和砧板。指宰割的工具。

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可,可以,行。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那怎么能行。

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圣贤。圣人或贤人,旧指智慧超群,才能出众的人;孰,谁。

一般人不是圣人或贤人,谁能没有过错呢?

15、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原指无力对抗敌人,以逃跑为上计。

现多指摆脱困难处境。

1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学习或做事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下去。

1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1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形容走投无路的窘困境地。

19、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形容两头没着落。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渐积累的。

2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溃,溃决。被大水冲破堤防;蚁穴,蚂蚁洞。

千里的长堤,由于有小小的蚁洞而崩溃。

比喻小事或小处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损失。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2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网,天道的网,指自然界的惩罚;恢恢,宽阔的样子。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很稀疏,但决不放过一个坏人。

后形容坏人终于受到惩罚。

24、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木。

比喻没有基础、根源的事物。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焉,怎么。

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冒危险,不经历最难最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2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经历那件事,就不能增长关于那件事情的知识。

一般用于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场合。

2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没有堵塞的地方,就没有水的流淌;没有停止,就没有行动。

28、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29、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甘居中游,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思想。

30、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象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一样永恒。

3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同一问题,仁者看见它,说它是仁;智者看见它,说它是智。

比喻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3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晕,日月周围出现的光环;础,柱子底下的石墩。

月亮周围出现光环就要刮风,础石湿润了就要下雨。

比喻事故或事件发生前的征兆。

3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比喻工作的紧松和生活的劳逸要适当调节,有节奏地进行。

34、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虺,小蛇;摧,毁灭;若何,怎么办。

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么办?

原来比喻要趁敌人羽翼未丰的时候,就把他消灭。

后泛指敌人要及时锄掉。

35、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渊,回旋的深水;丛,茂密的森林。

把鱼赶到深潭中,把鸟赶到树林里。

原来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结果使百姓投奔别国。

现指有时有些人实行闭关主义,把一些可以争取的人赶到对方去了。

3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与更短的相比就显得长。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3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比喻用对方论据来反驳对方。

38、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用;其,他的。昏昏,暗,模糊,糊涂;昭昭,明白。

用他那些模糊的理解去使人明白。

现指自己糊里糊涂,却要指挥那些已懂事故的人。

39、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用瞪眼回答瞪眼,用嘴咬对付嘴咬。

比喻对方怎么来,就怎么反击。

40、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无法用话语具体地表达、传诵。

4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作。

不参加劳作,分不清五谷。

形容脱离劳动,脱离群众。

4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

4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日出之处;桑榆,日将落时,余晖在桑榆之间,指日落处。

比喻在这边失败了,在那边得到胜利、收获。

4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解决或缺乏通盘计划,只是就事论事,忙于应付。

4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陶器得到保全。

比喻宁愿为正义牺牲,也不愿苟全性命。

46、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牛后,牛肛门。

宁可小而洁,不愿大而臭。

旧时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摆布。

47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焉,哪里。

连皮都没有了,毛又长在哪里呢?

比喻基础没有了,建筑在此基础上的东西就无法存在。

48、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比喻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

4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加,加以。

根据群众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有缺点错误,就予以改正;没有缺点错误,就加以勉励自己。

50、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养到极高境界。

后泛指以勉励人们不要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5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比喻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鸣,比喻发表意见。

百家争鸣,原来指我国战国时儒、道、墨、法、纵横、农、杂、阴阳、名(兵、小说)等各家,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的各种争论。这里比喻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

5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虫,即马陆,切断后仍能蠕动。僵,硬。

后用以比喻人虽死去,他的势力或影响仍然存在。

5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54、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非但不能把事情办好,反而往往把事情搞糟。

也指办事不怀好意者。

5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下棋人;旁观者,观棋者。

后用以比喻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过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清楚。

5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近的声音,互相应和;相同的气味,互相融合。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57、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春秋鲁庄公的弟弟,曾经一再制造鲁国内乱,先后杀掉两个国君。

不把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清除,国家就不得安宁。

58、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象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本人一样。

比喻对人物刻画描写得栩栩如生。

59、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动脑子,用心思考。

也指战争的胜败与指挥员能否根据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有很大关系。

60、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克,攻下。

攻打城池,没有攻不下的;打仗没有不赢的。

百战百胜。

61、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的就不善良,善良的就不来。

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提高警惕。

62、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方法对付。

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6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指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6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文采。行,流传。

说话要是没有文采,就流传不远。

6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提意见的人只要出于善意,即使说得不正确,也是无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所批评的错误,也足以引以为鉴戒。

66、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

说话的人不厌其烦地教诲,而听的人却不以为意。

67、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表示干脆的一句话说定,不再反悔。

6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更深。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69、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70、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认为事情与自己无关,就把它高高地挂在一边不管。

7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的心一定同我们不一样(即不一条心)。

原指对异族的疑忌。

后也用以指责那种排斥异己的宗派活动。

72、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一召唤就来,一挥手就去。

指旧社会里役使别人,任意呼唤支配。

7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只要是知道的,就没有不说;要说就没有一点保留。

7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外表像金玉,内里却尽是破棉絮。

比喻虚有其表及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或事。

7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原为佛教劝人改恶从善的话,后用以比喻作恶的人决心悔改,不再为非作歹,就能成为好人。

76、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尽管竖着耳朵听,但什么也没听到。

表示不重视或不注意。

7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装作和平无事,实则想趁机害人。

7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着火,人们到护城河打水救火。水干了,鱼也死了。

比喻无缘无故受到连累,或伤及无辜的人。

79、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相貌丑陋或神情卑劣,使人厌恶;语言干巴巴的,没有味道。

80、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故,根据。

立论有根据,讲得有理据。

8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用来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途非常广阔。

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82、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处理问题,办理事情。

8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84、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人类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大,有的死比鸿毛还轻微。

85、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双脚并拢,不敢移动;斜着眼睛看,不敢正视。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86、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从他的人能够昌盛地存在,违背他的人就得灭亡。

8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精,仔细舂过的好米;脍,切细的鱼和肉。厌,通“餍”,满足。

形容对饮食很讲究。

88、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想要占有它,必先丢弃它。

89、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封建帝王和他的文臣武将,统治阶级的少爷小姐。

90、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开头时错了一点点,结果就造成很大的错误。

91、前人栽(种)树、后人乘凉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9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93、扁担没扎、两头打塌

打塌,滑落下来。

比喻本幻想一举两得,结果两头落空。

94、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原来形容人经过思考,突然想出办法。

现在用以说明人在脑子里运用概念以做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9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树李树不对人打招呼,树下自然走出一条小路。

比喻为人只要真诚、忠实,自然能打动人心。

96、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比喻世事变迁,现多比喻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向其相反方面发展。

97、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比喻经常勤学苦练,以求工夫纯熟。

9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单听信一方面的话,自己就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

9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侵蚀,可经久不坏。

100、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声名极大的人,他的实际很难跟他的名声完全符合。

现常用以提醒人们要有自知之明,经常想到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

10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10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指借口。

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他人。

103、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比喻一方有意,一方无情。(旧时多指恋爱事。)

10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聪明人在许多次考虑中,总有一次会想错的。

105、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遗,指遗失的东西。

把东西丢失在路上也没有人捡去据为己有,夜晚不关门也没人来偷盗。

10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魔,即魔罗。破坏善行的恶鬼,有时也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即所谓“迷障”。

原来是我佛用以警告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一种说法,也比喻取得一定成果后的障碍更大。

107、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蓬草生长在乱麻田中,而不用扶助,自然长得挺直。

比喻人生活在坏人中,也能成为好人。

108、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笨人多次考虑总有一点收获。

后来用做所见很小的客套话。

109、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形容见义勇为、积极援助被欺负者的行动。

110、窥测方向、以求一逞

逞,快意、如愿。

偷偷地探测方向,妄图达到的目的。

111、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形容未行动时象旧时未出嫁的闺女那样端庄持重,不动声色;一旦行动起来就象脱逃的兔子那样敏捷。

112、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鸟在嘤嘤地叫唤,这是它寻找朋友的声音。

比喻需要意气志趣相投的朋友。

113、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对行动忧郁不决就不会有成就,对事情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

11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锐气,斗志旺盛的士气。惰,懈怠、疲劳。归,撤回。

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敌人疲劳退缩时,狠狠地加以打击。

115、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其人,那个与自己心意相投的人。

把著作收藏在名山中,留着给志同道合的人。

11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谨慎地弯着腰。

不辞劳苦地辛勤贡献自己的一切,到死方休。

11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捉到知了,却不知道黄雀在后面等着捕食自己。

比喻目光短浅到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着自己。

118、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图文均来自网络

李富春与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形成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央为了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困难,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工作“八字方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之一,从实际出发,对“ 八字方针”的形成以及对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清醒过来

中国是在“开门红、满堂红、月月红、红到底”的口号声中进入1960年的。尽管到1959年底“大跃进”造成的困难已经相当严重,国民经济依然在“大跃进”的轨道上滑行,1960年初,《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展望六十年代》一文依旧是雄心勃勃:“掌握了1958年和1959年的连续跃进和更好的跃进,充满了决心和信心,而且对于整个60年代的连续跃进,也充满决心和信心。”宣布要在新的10年间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和超过英国,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

然而,无论报纸上的文字是如何的慷慨激昂,这时的“大跃进”势头都不过是强弩之末了。

这年第一季度工业生产直线下降,被称为“元帅升帐”的钢的日产量由上年第四季度的5.38万吨减至4.98万吨,4月上旬又降至4.84万吨。到第二季度,20种主要工业产品有18种完不成产量计划,其中有11项产量低于第一季度。如果说工业生产的下降人们还难有直接感受的话,那么,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衰退,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无切肤之痛的。从1959年起,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1959年粮食产量仅有1700亿公斤,比1958年实际产量2000亿公斤减少300亿公斤。1960年粮食产量进一步下降,落到1435亿公斤,比1959年又减少265亿公斤,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棉花也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在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的同时,由于浮夸风的泛滥,各地粮食产量虚报为连年增长,而且增幅巨大,造成一种虚幻假象,加上城镇职工人数大幅度增长,使征购粮食连年增加,一减一增,使农村人口的人均粮食消费量跌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1960年夏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1960年同1957年相比,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减少了19.4%,其中农村减少了23.7%。植物油减少23%,猪肉减少70%。许多地区因粮食紧张、营养不足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

严峻的现实使人们开始冷静下来,许多人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反思。作为中央领导层分管经济工作的李富春,比一般人对此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和更全面的观察。

1960年6月14日至18日,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二五”计划后3年(即1960年—1962年)的补充计划,这次会议实际上对3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

李富春在会上的发言中,针对“大跃进”中只强调“多、快”而忽视“好、省”的问题,指出:“我们的老观点,多快好省就是搞多一点,搞快一点,但是实际经验表明,不一定搞得多,搞得快,可能有些方面多我们做得不好,反而少慢差费。”他提出了今后多快好省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要抓农业,以农业为基础,抓农业主产、基建、劳动力、生活的全面安排,真正实现工农业并举”。对基本建设的安排,李富春认为“要有重点,要分轻重缓急。要排纵队,不要排横队”,他还指出,要“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搞托拉斯,土洋结合”。对计划,李富春指出,应当“留有余地,留有机动,留有后备”。他特别提出要改善管理。李富春还说了这样一段话:“国民经济是个有机的整体,工业牵动农业,农业牵动工业,牵动交通运输,牵动商业外贸,都是互相联系的……必须进行全面考虑。”这些问题虽然是从正面提出来的,但实际上具有相当鲜明的针对性,都是从总结“大跃进”教训中得出的认识。

之后不久,在中央政治局上海扩大会议期间写下了《十年总结》一文,对“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评,并且再次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对于当时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无疑进一步激发了李富春反思“大跃进”运动并纠正其错误的勇气。

在上海会议上,李富春虽然还没有提出调整的主张,但沿着对“大跃进”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的思路,调整的主张已经呼之欲出了。或许也可以这样说,李富春调整经济的设想是从这时候开始萌发的。

从整顿建议到“六字方针”

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时,1960年已经过半,国民经济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而在此期间,中苏两党和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6月下旬,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布加勒斯特召开,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策划几国对中国横加指责。鉴于这种情况,中央于7月至8月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国际形势,同时也讨论国内经济问题,安排和落实国民经济计划。

7月18日,李富春就国内经济问题在会上作了报告,沿着之前的思路,他对调整国民经济问题的认识也更加的明确了起来。

关于国内的任务及其应该采取的方针和具体政策,他提出了重要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对扭转当时严峻局势最有意义的是经济工作要以农业为中心和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李富春指出,以农业为中心必然会带动工业的发展,我们在一个时期对农业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农业有点盲目乐观的思想,放松了对农业的注意。不抓农业、不支援农业,工业也上不去。所以以农业为基础,工农业并举,确实要贯彻到实际工作中间去。他提出,首先要注意安排工业支援农业问题。同时对农业本身,农村劳动力必须做全面的、全年的安排。同时,李富春认为,我们必须接受教训,下决心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下决心搞三级结合,统一计划。李富春特别提出加强企业管理的问题。他还郑重建议:从下一年起,年度计划只搞一本账,只搞一个计划,不搞第二本账。所谓几本账是指,当时国家制定计划时,对有些产量定下几个指标。完成了计划里低的指标后,再向高的指标努力。几本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很容易使人好高骛远,不顾客观条件片面地求大、求快。取消“两本账”的做法,也就从源头上遏止了高指标的滋长和蔓延。

在这次会议期间中央召开的各工业部长和各省市委工业书记会议上,针对有些人对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还犹疑不决、裹足不前、很不情愿的情况,李富春一改平素的风格,口气异常严厉地讲了话。他严肃告诫道:削基建、保生产,削劳动力、保农业不要再犹豫动摇,不要再讨价还价。他的话说得斩钉截铁:基本建设你们各省、各市、各部门有什么意见,就砍,砍错了再说,现在砍比不砍好。有的项目是省委书记亲自抓的,砍不砍?我说,一样砍。你抓得不对,更要砍。你的计划是中央批准的,是不是要削减?中央批准的也要削减。应该砍就砍,没有二话可讲,要有这个精神。李富春在这次讲话中明确宣布:明年在这样的基础上,必须贯穿全国一盘棋、一本账。由此,李富春对遏止经济形势恶化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李富春的意见得到了中央工作会议的赞成。他和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联名提交的《关于1960年第三季度工业交通生产中的主要措施的报告》也通过会议讨论。报告提出:为了扭转第二季度以来主要产品下降的局面,解决生产组织不力、企业管理工作松懈和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物资使用分散的问题,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决削基建,保生产,集中力量把钢、铁、煤、运输的生产促上去,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加强企业管理。会议通过的两个文件《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和《关于开展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要求把加强农业生产和压缩基本建设战线作为当前的迫切任务,要求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要求坚决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保证钢铁生产。

从加强农业战线到缩短基建战线,从取消“两本账”到整顿工交企业,都是当时最为紧迫和尖锐的问题。李富春提出的这些主张虽然没有使“大跃进”全面退却,但至少是在一些关键点上开始停止新的“大跃进”高潮。

就在这次会议期间,李富春提出了整顿工业企业的建议和“整顿、巩固、提高”的六字方针。工业交通企业自“大跃进”以来管理混乱、制度废弛、产品及服务质量下降。针对这种状况,李富春提出要对工业企业和工业生产进行“整顿、巩固、提高”。可以说这些意见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最初建议。他提出的“六字方针”,成为后来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雏形。

非常遗憾的是,就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决定召回专家,并撕毁经济援助合同。此举引起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又不冷静地提出要炼“争气钢”,要在当年炼出2000万吨,提前实现钢产量赶上英国的目标。这在客观上迟滞了李富春以及持有同样观点的人就调整经济工作的方针问题进行深一步地探索。

“八字方针”的全面形成与正式通过

 尽管北戴河会议没有能深入讨论调整国民经济的问题,但是会后李富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一个最重要的进展就是,他把整顿工业企业的“六字方针”,推及为制定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1960年8月中下旬,国家计委党组讨论编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时,李富春提出,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应以整顿、巩固、提高为主,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为辅;着重解决配套、补缺门、前后左右和品种质量问题,以便取得主动”。这样,“整顿、巩固、提高”已经不限于工业交通行业,而是作为来年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针了。国家计委向中央各财经部门及各大区通报了李富春的意见,明确要求,编制次年计划的方针,应以整顿、巩固、提高为主;并且将“六字方针”写入了提交国务院审查的《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

8月30日,李富春等人到西花厅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共同审议《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周恩来支持李富春的意见,并将报告提出的对1961年国民经济实行“整顿、巩固、提高”的方针增加了“充实”二字。9月5日,周恩来又将“整顿”改为“调整”。这样就最终形成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了。9月30日,由周恩来签发,中央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这个报告分别编制计划草案。这个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个字,使之成为调整国民经济的重要指导方针。

按照这个方针,李富春开始组织编制1961年经济计划。11月中下旬,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第九次全国计划会议。会议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传达了关于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的决定,提出1961年计划安排要点。会议对国家计委9月报告里提出的若干指标作了调整:1961年,钢产量由2300万吨降到2010万吨,煤炭产量由5.2亿吨降到4.25亿吨,减少职工数由300万人增加到502万人。此外,粮食产量1950亿公斤,棉花为3200万担,施工的大中型项目1200个(比上年减少300个)。

但是,要想将热火朝天的“大跃进”高潮平息下来绝非易事。“八字方针”提出来后,国民经济还是没有顺利转入调整的轨道。北戴河会议之后,全国掀起“保粮”、“保钢”生产高潮。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矛盾,“保钢”事实上在资金、劳力等方面挤占了农业生产,从而延续甚至加重了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矛盾。12月3日,中央发出《关于保钢问题的紧急指示》,要求12月份钢的平均日产量确保6.2万吨,争取达到6.3万吨。这依然反映出“以钢为纲”的观念。到年底,钢产量虽然勉强达到1866万吨,但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

严峻的事实要求人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来客观地估计形势,纠正失误。

转眼间,1961年到了。1月14日至18日,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届九中全会,讨论1961年的经济工作。会前,中央先召开了工作会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越急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向前发展,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还号召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把1961年搞成一个“实事求是年”。这对统一全党认识、调整国民经济无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李富春向全会作了《关于1961年计划意见的报告》,提出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总体设想是“必须更好地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的方针,争取农业丰收,特别是争取粮食的丰收。同时,对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争取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协调,使生产和建设的质量得到显著的进步”。根据这样一个设想,李富春建议对1961年计划指标再作调整,钢产量降到1900万吨;煤炭则调高到4.36亿吨;粮食调高到2050亿公斤;基建投资规模为167亿元,比上年减少103亿元;施工的大中型项目比上年减少700个左右。

全会经过认真讨论,一致通过了这个报告,把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布,并决定从1961年起开始实施。这标志着在实际工作中停止了“大跃进”的方针,国民经济将转入调整的轨道,这是一次重要的转变。

八届九中全会闭幕的日期是1月18日,这天离这年的农历立春已不到20天了。冬天过去后,就是春天。春天会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的全面形成与正式通过,也使被“大跃进”拖入困顿沼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好转的希望。人们不会忘记“八字方针”,也不会忘记李富春为“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实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个是长郡(中学)才子,一个是周南(女校)女杰,一位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一位是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者。李富春和蔡畅,这对从潇湘大地走出来的革命夫妻,这对同年同月生的终身伴侣,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终生奋斗的人生历程中,用他们的至诚奉献和浪漫情怀,共同见证了中国革命岁月的艰难坎坷,完成了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为后人留下了无尽遐想。元老之一、著名人士柳亚子先生就曾赋诗称赞:“记取铁肩担道义,双飞李蔡两名家。”

○吴才兴(江苏)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