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八字形大门有什么作用 八字形大门的讲究

八字形大门有什么作用 八字形大门的讲究

本文目录一览:

遇见 · 遵义|陈氏宗祠,一座老宅的百年守望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

同居五百年举世无双

务川自治县涪洋镇陈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筑古朴,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宗族文化特色,是一处难得的历史古迹。

陈氏宗祠坐落在务川自治县涪洋镇前进村陈家湾组,建筑面积约150余平方米,占地约500平方米。作为务川自治县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周边保留着足够的空地,显得十分空旷。宗祠建筑为瓦木结构,整座木楼建在一米多高的石砌台基之上,显得大气端庄,古朴美观。

务川自治县涪洋镇风光

飞檐重阁,瓦面折复,宗祠在青山秀水的村寨间显得隽秀而醒目。宗祠为四合院重檐式建筑,左右两厢与下殿紧密结合一起,正殿两侧与两厢相接,留有两道侧门。上下两殿的重檐高低相对,一呼一应,相映生辉。地坝搭建六级台阶,循级而上,可以步入宗祠大门的吞口。石级两侧各置一只旧人练功的石礅。宗祠大门前的吞口呈八字形,两侧有一对石狮。大门的门楣上方挂“义门陈宗祠”匾额,两侧木质门对题写:“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举世无双”。

宗祠的正面、两侧各有六扇花窗,雕饰窗花,颇为秀美。其中,四扇窗花乃是字牌“务川大贰”的数字图腾。分别代表“天牌”“地牌”“人牌”“和牌”,喻意“天地人和”。务川大贰上绘制代表数字的图腾,或连或漏,或肥或瘦,看似绳结,宛似虫蝶,十分特別。这是务川少数民族独创的文字图腾,没有“字”的韵味而独具民族特色,已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开宗祠的大门,从戏楼底下穿过,是一口天井。越过天井,上边是正殿,天井两侧有石块作梯,搭连正殿的檐坎。正殿的正堂设置神龛,供奉陈氏远祖牌位。两侧的木板壁上,同样挂有陈姓祖宗的牌位。正殿两侧各有一门,通往两侧偏房。正殿的横梁下侧,题有落款,楷体墨书“大清咸丰元年仲春月望四榖旦”等字样。正堂的正上方,是伸出屋顶的重檐飞阁四阿顶。重檐飞角,冲向霄云,颇有气势。

上殿对面的戏楼,可以从两侧木梯上去,经过木栏走廊,可以走到戏楼中间。戏楼同样为重檐式结构,上置八角顶。八角顶的天平正中绘有童子图。图中童子手持书卷,书卷上书“一团和气”四字,字体变异。八角顶的侧面绘有人物、树木图案,图案中的人物或似将军征战,或似林下议事,形象生动,活泼可爱。

戏楼与正殿相对的横梁上,还挂有一块“十八罗汉”长匾。横梁上原绘的是“十八罗汉”长图,可惜年久,难以辨认,宗祠复修,人们将“十八罗汉”长匾挂在图案上面,以新补旧。梁柱穿错,庭院雅致,宗祠内充满着庄严的历史气息,忆古追今,让人心生遐想。

清朝时期,该宗祠多用于祭典宗祖,家族议事,平息争讼,教化族人;时期,还用于民团办公,私塾教书,传统文艺习演。解放之后,成为贫民居所,用作集体仓库,是基层单位办公,群众自娱自乐的地方。无论晚清,还是,它一直发挥着教育教学的社会功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它还作为专门的学校,称前进小学,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搬出祠堂,它作为当地的历史文物,静静地立在那里,让人参观、缅怀,也引来更多历史爱好者前往探访。

陈氏宗祠是陈家湾人的精神依托。陈家湾人以陈姓为主,他们以先祖功绩为荣,发展生产,勤劳上进,让陈家湾成为前进村最富裕的村寨之一。他们重视教育,奋发有为者众,百余户的村民组,在外教书、任职的有近百人。以该宗祠为起源的陈姓人,曾经出了一位武举人,是当地知名的人物。走进当地农家,他们还津津乐道他的故事。这位武举人叫陈志高,字天门,少年时即臂力过人,经勤操苦练,一百八十多斤的大刀在他手里,就像舞动一根棍子,神态自若。他还有一对练功的石礅,单只重二百八十斤,足见臂力过人。

陈氏族谱

据当地《陈氏族谱》载,陈志高参加武举考试,其中有一个科目就是抱石礅,要将石礅抱起来绕场地行走一周,以展示体能是否合格。陈志高觉得考场上的石礅太轻,准备将数块石墩重叠在一块抱,当重第三个石礅时,考官见状,连呼“重了,重了!”考官原意是三只石礅重叠在一起,太重了,抱不动。但“重”与“中”谐音。陈志高立刻会意,对旁边鸣锣的差人大吼:“老爷都说中了,还不鸣锣!”鸣锣的差人连忙鸣锣。陈志高即中武举。

在陈志高后人的堂屋里,还保留着他昔日练功的大刀。上刻“重一百八十斤长八尺陈志高用”字样。一把长八尺、重一百八十斤的关公大刀,折射出陈姓历史上的无上荣光。

陈家湾人团结友爱,邻里和谐,是宗族团结的典范,此风气一直延续至今。前进村因此被省委部、省民宗委、省旅发委联合授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称号。目前,当地政府在陈氏宗祠后面的柏杨岗,修建观光水库、铺设步道长廊,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实施农旅一体化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陈氏宗祠文化必将吸引更多的人去学习、凭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传统古建-宅院的布局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原始人的穴居、巢居至发展到今天,建筑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当时自然环境、社会科技、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庭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它的发展过程同样体现了文化诸要素的作用。

宅院是带有院落的宅子,能够反映当时的建筑特色。古老的深宅大院,给人一种震撼之感。一砖一瓦无不渗透着当年各地风情、文化和历史;宏伟而又精巧的老宅架构与院落布局,饱含着工匠的勤劳和智慧;错落有致的古老院落,或许深藏着其主人与家族的尘封往事、曾经的辉煌与兴衰更迭。

四合院

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

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还有人说,从阳光照射的角度来区分:早上光线先照到的是西厢房。

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

大四合院的正房是前廊后厦,后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穿行。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动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南房有穿山游廊。如此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

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也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五间的是三间正房两间耳房,耳房单开门。七间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套间儿。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和耳房之间,有过道儿,可通后院。东西厢房的南边,有一道院墙,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院墙的正中间有月亮门儿,月亮门儿的后边,立一个影壁。外院,东西各有鹿顶一间或两间。鹿顶的房子比厢房稍小一些,用做厨房或是仆人们住。南房七间的格局,尽东头儿的一间是大门洞儿,大门西边的一间是门房儿,房门开在大门洞的西山墙。尽西头儿的一间做车房或是做旁门。

小四合院布局简单,一般是北房三间,分成一明两暗或是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都是卧砖到顶、起脊的瓦房,清水脊的门楼儿,两扇对着关的街门,各有一个小铁环儿,用来敲门。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盘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儿的。一家儿两三辈儿人,住小四合院,独门独院,非常合适。

耳房

正房的两侧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故称耳房。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型四合院多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为“三正四耳”。在四合院中,正房两侧可建耳房,厢房也可设耳房,有的建成平顶,称为“盝顶”。

门户

门户在建筑学上是指正门、房屋的出入口。宋·刘攽《新晴》诗:“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古建筑中还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出入口——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前院,外人可以引到南房会客室,而内院则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得随便出入,这条规定就连自家的男仆都必须执行。

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此垂花门。垂花门是指门上檐柱不落地,而是悬于中柱穿枋上,柱上刻有花瓣联(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因垂花门的位置在整座宅院的中轴线上,界分内外,建筑华丽,所以,垂花门是全宅中最为醒目的地方。垂花门整座建筑占天不占地,这是垂花门的特色之一,因此垂花门内有一很大的空间,从而也给家庭主妇与女亲友的话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垂花门是四合院内的一个重要建筑,她以端庄华丽的形象成为四合院的外院与内宅的分水岭。垂花门一般都在外院北侧正中,与临街的倒座南房中间那间相对,一般垂花门都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上,垂花门的两侧则为磨砖对缝精致的砖墙,垂花门建在四合院的主轴线上,她与院中十字甬路、正房一样,同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并最先展示在客人面前。进内宅后的抄手游廊、十字甬路均以垂花门为中轴而左右分开。

影壁

影壁

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如果有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当然,影壁也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保证内宅私密性,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

一字影壁

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外的,称为独立影壁,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

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坐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梯形的,称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经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槽口成120度或135度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作“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二至四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作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洞门

圆形洞门

洞门指的是为保持洞口上方及两侧路堑边坡的稳定,在隧道洞口修建的墙式构造物。

中国园林的园墙常设洞门,洞门仅有门框而没有门扇,常见的是圆洞门,又称月亮门、月洞门;还可做成六角、八角、长方、葫芦、蕉叶等不同形状。

庭前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秋冬之意。

屋檐·瓦当

屋檐,房屋前后坡的边缘部分(俗称瓦檐),民间俗语挑檐,即房檐。

屋檐

屋檐

屋檐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

瓦当

瓦当

玲珑·灯笼

灯笼

走廊·迂回

走廊

抄手游廊,中国传统建筑中走廊的一种常用形式。多见于四合院中,与垂花门相衔接。抄手游廊,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雨雪天可方便行走。抄手游廊的名字是根据游廊线路的形状而得名的。一般抄手游廊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在院落中,抄手游廊都是沿着院落的外缘而布置的,形似人抄手(将两手交叉握在一起)时,胳膊和手形成的环的形状,所以叫抄手游廊。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

抄手游廊

天井

天井

天井

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份,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不同于院子。

曲径·青石板

青石板小径

青石板小径

青石板小径

走在宅院的小路上,历数历史的故事,有滋有味,脚下的青石板路都被岁月磨得光亮,带给你一种时光倒流恍若隔世的远离感。青石板指引着你走向幽静深远的所在,正如唐代诗人常建所说的“曲径通幽处”。

清池·澄心

园中清池

亭台·撷趣

亭台

亭榭

亭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等多种形状。这些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间,点缀出一处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使人有无尽的想象。

楼阁·书画

楼阁

楼阁

香舍·品香

沉香堂

中国传统的品香过程是“近闻其香,远品其馨”,所以大多数品香的香舍、精舍要求宽敞、明亮、通风,这样才会使香气具有回旋、与空气和环境融合的条件。品香者在香床上舒缓而坐,离香几三到五尺的距离,既闻香品馨,又观香烟变化之奇妙,悦性时赏诗论赋,率性时引吭高歌,又舞之蹈之。“我之为何,天地间一物耳”。

品香

品香之所宜静,光线柔和,透气无风,处园林之中更为理想。法无定义,雅兴为上。可随时寻借物候变换,佳节良辰,赏心美景,雅集交流。

品香

壁柜·药膳

壁柜

琴厅·宾聚

琴厅

传统古建-宅院的布局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原始人的穴居、巢居至发展到今天,建筑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当时自然环境、社会科技、社会组织、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庭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它的发展过程同样体现了文化诸要素的作用。

宅院是带有院落的宅子,能够反映当时的建筑特色。古老的深宅大院,给人一种震撼之感。一砖一瓦无不渗透着当年各地风情、文化和历史;宏伟而又精巧的老宅架构与院落布局,饱含着工匠的勤劳和智慧;错落有致的古老院落,或许深藏着其主人与家族的尘封往事、曾经的辉煌与兴衰更迭。

四合院

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

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还有人说,从阳光照射的角度来区分:早上光线先照到的是西厢房。

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

大四合院的正房是前廊后厦,后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儿可以穿行。外院,东西各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儿,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动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可以从这个门儿到跨院去,南房有穿山游廊。如此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

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也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五间的是三间正房两间耳房,耳房单开门。七间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套间儿。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和耳房之间,有过道儿,可通后院。东西厢房的南边,有一道院墙,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院墙的正中间有月亮门儿,月亮门儿的后边,立一个影壁。外院,东西各有鹿顶一间或两间。鹿顶的房子比厢房稍小一些,用做厨房或是仆人们住。南房七间的格局,尽东头儿的一间是大门洞儿,大门西边的一间是门房儿,房门开在大门洞的西山墙。尽西头儿的一间做车房或是做旁门。

小四合院布局简单,一般是北房三间,分成一明两暗或是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都是卧砖到顶、起脊的瓦房,清水脊的门楼儿,两扇对着关的街门,各有一个小铁环儿,用来敲门。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盘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儿的。一家儿两三辈儿人,住小四合院,独门独院,非常合适。

耳房

正房的两侧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故称耳房。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型四合院多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为“三正四耳”。在四合院中,正房两侧可建耳房,厢房也可设耳房,有的建成平顶,称为“盝顶”。

门户

门户在建筑学上是指正门、房屋的出入口。宋·刘攽《新晴》诗:“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古建筑中还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出入口——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前院,外人可以引到南房会客室,而内院则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得随便出入,这条规定就连自家的男仆都必须执行。

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此垂花门。垂花门是指门上檐柱不落地,而是悬于中柱穿枋上,柱上刻有花瓣联(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因垂花门的位置在整座宅院的中轴线上,界分内外,建筑华丽,所以,垂花门是全宅中最为醒目的地方。垂花门整座建筑占天不占地,这是垂花门的特色之一,因此垂花门内有一很大的空间,从而也给家庭主妇与女亲友的话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垂花门是四合院内的一个重要建筑,她以端庄华丽的形象成为四合院的外院与内宅的分水岭。垂花门一般都在外院北侧正中,与临街的倒座南房中间那间相对,一般垂花门都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上,垂花门的两侧则为磨砖对缝精致的砖墙,垂花门建在四合院的主轴线上,她与院中十字甬路、正房一样,同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并最先展示在客人面前。进内宅后的抄手游廊、十字甬路均以垂花门为中轴而左右分开。

影壁

影壁

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如果有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当然,影壁也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保证内宅私密性,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

一字影壁

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外的,称为独立影壁,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

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坐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梯形的,称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经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槽口成120度或135度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作“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二至四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作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洞门

圆形洞门

洞门指的是为保持洞口上方及两侧路堑边坡的稳定,在隧道洞口修建的墙式构造物。

中国园林的园墙常设洞门,洞门仅有门框而没有门扇,常见的是圆洞门,又称月亮门、月洞门;还可做成六角、八角、长方、葫芦、蕉叶等不同形状。

庭前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秋冬之意。

屋檐·瓦当

屋檐,房屋前后坡的边缘部分(俗称瓦檐),民间俗语挑檐,即房檐。

屋檐

屋檐

屋檐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

瓦当

瓦当

玲珑·灯笼

灯笼

走廊·迂回

走廊

抄手游廊,中国传统建筑中走廊的一种常用形式。多见于四合院中,与垂花门相衔接。抄手游廊,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雨雪天可方便行走。抄手游廊的名字是根据游廊线路的形状而得名的。一般抄手游廊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在院落中,抄手游廊都是沿着院落的外缘而布置的,形似人抄手(将两手交叉握在一起)时,胳膊和手形成的环的形状,所以叫抄手游廊。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

抄手游廊

天井

天井

天井

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份,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不同于院子。

曲径·青石板

青石板小径

青石板小径

青石板小径

走在宅院的小路上,历数历史的故事,有滋有味,脚下的青石板路都被岁月磨得光亮,带给你一种时光倒流恍若隔世的远离感。青石板指引着你走向幽静深远的所在,正如唐代诗人常建所说的“曲径通幽处”。

清池·澄心

园中清池

亭台·撷趣

亭台

亭榭

亭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等多种形状。这些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间,点缀出一处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使人有无尽的想象。

楼阁·书画

楼阁

楼阁

香舍·品香

沉香堂

中国传统的品香过程是“近闻其香,远品其馨”,所以大多数品香的香舍、精舍要求宽敞、明亮、通风,这样才会使香气具有回旋、与空气和环境融合的条件。品香者在香床上舒缓而坐,离香几三到五尺的距离,既闻香品馨,又观香烟变化之奇妙,悦性时赏诗论赋,率性时引吭高歌,又舞之蹈之。“我之为何,天地间一物耳”。

品香

品香之所宜静,光线柔和,透气无风,处园林之中更为理想。法无定义,雅兴为上。可随时寻借物候变换,佳节良辰,赏心美景,雅集交流。

品香

壁柜·药膳

壁柜

琴厅·宾聚

琴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