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辶字旁的字几画 五行属土的字几画

辶字旁的字几画 五行属土的字几画

本文目录一览:

“梓”成为起名首选缺乏想象力?古人起名也跟风

近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佛山2020年新生儿取名热门名字,男孩取名为“梓睿”的最多,已连续两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连续5年排行榜首。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在这份热门名字榜单上,“梓”字似乎成了这届家长取名的“首选”。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不少网友觉得,现在的家长缺乏“想象力”,连孩子的名字都趋同了。

但其实,类似的名字趋同现象古已有之。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流行的名字。

甚至,就连名字的格式,都因时代而不同。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名为何绝大多数都是单字。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至于一些三字的姓名其实大多是因为姓是两个字,像诸葛亮是姓诸葛、名亮,司马懿是姓司马、名懿。

后世研究认为,这样的取名格式与西汉末年王莽推动“去二名”有关,也就是提倡人们以单个汉字为名。

当然,如果具体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明显受到了当时风气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去二名”与儒家“二名非礼”的观念有关。西汉昭帝、宣帝以后,儒学理念渐渐扩展开来,于是“单名”在官吏、儒生中愈发常见。

一直到东晋时,这种“单名”习惯才开始有所突破,一些虚字开始用于起名。

“之”字就是在这段时间成了人们喜欢用在名中的字。

“书圣”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几代人都有这个“之”字。可以说是,父子兄弟数代相袭,并不避讳。

具体来说,琅琊王氏之中,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瓖之、泰之;九世有悦之、悏之、瓒之、昇之、标之、唯之、逡之、珪之;十世有秀之、延之、舆之。

其喜爱用“之”字的程度,看起来不亚于今天人们对“梓”字的执念。

当然,这并非仅限于王羲之他家。其时,东海徐氏、琅琊颜氏、范阳祖氏、鲁郡孔氏、河间褚氏、陈留阮氏、南阳范氏、浔阳陶氏、东莞刘氏、平阳贾氏、南阳宗氏中均有数代名字用“之”的情况出现。

同时期,在“之”字外,“道”“僧”等字也颇常见于人名。

有研究认为,这些虚字或许在当时是作为“双名”中的信仰点缀,而并不具有实际人名功能。

及至唐末五代时,“彦”字成了风靡一时的取名用字。

这一点,清代赵翼已注意到了。他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写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

唐末有宰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供奉官史彦琼等等。一直到宋初,人名中带有“彦”的仍未在少数。如军校罗彦瓖、王彦昇,龙捷指挥使赵彦徽,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步军指挥使靳彦明,晋阳巡检穆彦璋等。

而到宋代,以“老”“叟”“翁”“父”等字命名成一时之风。

当代学者马叙伦在《读书续记》中就说,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风气……

清人赵翼也说,宋人字名则好用老字。仅以“老”字为例,有研究就列举如下名字:胡唐老、王同老、孟唐老、苏元老、王廷老、陈朝老、赵学老、杜莘老、王涣老、刘唐老、高商老、刘德老、李商老等。

此外,宋代也有以五行命名的风尚。而这一风气在明朝时,因被皇族用到排辈中,更多见于史籍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规定了颇为复杂的起名方式——不仅每一支子孙拥有固定的辈分字,名字中的最后一字还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固定了该字的部首。

例如,朱元璋四子朱棣一支的辈分字是“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因此,明仁宗叫朱高炽,高字辈火字旁;宣宗朱瞻基,是瞻字辈土字旁;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是祁字辈金字旁;宪宗朱见深,见字辈三点水……

这种起名方式让朱家后代颇为头痛。每个人基本只有半个字是自己的,其余两个半字都规定好了。也因此,朱氏后人的名字中不乏生僻字。

以火字旁为例,周王系临安王朱勤烷、楚王系楚王朱孟烷、蜀王系永川王朱悦烯、岷王系安昌王朱定烷、唐王系唐王朱琼烃、伊王系伊王朱颙炔、郑王系郑王朱厚烷、衡王系玉田王朱厚烃……

从历史的维度看,名字终究是一个时代的表现。

近代以来,时代潮流在名字中体现愈加明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名字多用“军”“国”“兰”等字;“80后”中,“磊”“涛”“静”等单名盛行;“90后”则开始出现“琼瑶风”的名字……

你的名字,是否也有这样的时代烙印?(记者 宋宇晟)

参考资料:《中国人名研究》《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这届家长给孩子起名“没文化”?看古人如何取名》《汉魏人名考》《中国民间的字辈谱》

与“鼠”有关的字谜

成志伟

在节日期间开展猜谜活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人们之所以对这项活动乐此不疲,是因为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欢乐,而且品位高、趣味浓,益智怡情。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红楼梦》中就有章节专门描写大观园里的节日猜谜活动。

中国汉字的历史悠久,总数有六七万字,演变流传至今,仍在使用的有万字上下,其中最常用的有三千五百字左右。汉字有象形表情、一字多义、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笔画结构等众多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不仅是交流思想、工作、业务的有效工具,也为制谜、猜谜提供了广阔且坚实的基础,所以猜射汉字的字谜,是中国谜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字谜多采用象形、离合、半分、别解、借代、增减混合等方法来制作,猜射时亦需用这些方法来分析谜面,找到其中隐喻的诀窍,才能得出正确的谜底。

试举几例:

*十一点进厂(打字一)

此谜用别解法制作。十、一、点(、)三部分进入到“厂”字里,合成一个“压”字。

*还不走,车来了(打字一)

此谜用增减法。“还”字中的“不”字走了,增加了车字,谜底就是“连”字。

*由上转下(打字一)

此谜利用汉字笔画的变化制作,要求把“由”字的上部转移到下部,从而得出一个新字“甲”。

*一人二人,治病救人(打字二)

此谜以会意为主。一人为“大”,二人为“夫”,谜底即为“大、夫”。大夫的责任是治病救人。

*一人,三人,七人(打字三)

一人为“大”,三人为“众”,七人为“化”,谜底是“大、众、化”。

*春分秋分(打字三)

“春”字分为上、下两部分,“秋”字分为左、右两部分,把四部分进行组合,可获得“秦、炅、香”三个字,即为谜底。

*给一半,留一半;要一半,扔一半;李一半,杏一半(打字三)

此谜为离合体。每个新字由前后二字的一半拼成,故谜底为“细、奶、林”。

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不妨向各位读者朋友介绍一组以“鼠”字为谜面的字谜。猜射时需要注意,谜语中经常用“子”字借代“鼠”字。

*老鼠嫁女(打字一)

谜底:好

*米老鼠(打字一)

谜底:籽

*猪年行鼠运(打字一)

谜底:孩

*老头迎鼠年(打字一)

谜底:孝

*屋里共有三只鼠(打字一)

谜底:孱

*老鼠消灭了(打字一)

谜底:一

*鼠年到北京(打字一)

谜底:享

*鼠年生人(打字一)

谜底:仔

*西湖亭上迎鼠年(打字一)

谜底:淳

*鼠笼(打字一)

谜底:囝

月到中秋分外明——说“中秋月”

作者:卢忠仁(教授)

中国的中秋节与月亮紧密相连,所谓:中秋时节,月圆时节;月圆时节,团圆时节。在中国文化中,中秋节的月亮最圆,而圆月正是是团圆的象征,所以中秋节的“节魂”是“团圆”二字。时值中秋,说说中秋月。

一、月球概说

月亮的科学名称叫“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叫“地卫”,直径3476 公里,与地球的平均距离38多万公里,(其中最远40多万公里,最近36万多公里。) 月球与太阳平均距离1 . 45亿公里(其中最远1 . 5亿公里,最近1 . 4亿公里。)月球质量约为7350亿亿吨。

关于月球的起源有很多假说,现在多数人主张撞击说,即认为在距今大约46亿年左右,一颗同火星大小的名叫“忒伊亚”的星体与地球缓慢相撞而产生的破块和碎片在宇宙中缓慢聚集而形成的。(“忒伊亚”,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塞勒涅之母的名字。) 月亮自身不发光,月球的光亮是反射的太阳光。月亮与太阳、地球的位置及其运动,使月亮绕地球一周是27 . 32天,由于地球本身也在绕太阳运行,因此月亮绕到和地球与太阳同一个角度时,时间为29 . 54天,大约1个月。

迄今为止人类登上月球只有一次,即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号登月计划中尼尔 . 阿姆斯特朗、 迈克尔 . 柯林斯、 巴斯 . 奥尔德林3人驾驶的名为“鹰”的登月舱第一次登上月球。 其中日尼尔 . 阿姆斯特朗、 迈克尔 . 柯林斯2人出舱登上月球表面 。

中国登月计划中的工程叫“嫦娥工程”,已发射5次。其中“嫦娥3号”探测器,携带月球车“玉兔”在月球“广寒宫”区域着陆,一共工作了972天。 第4次叫“嫦娥4号”,是人类飞行器第一次着陆月球背面。 第5次叫“嫦娥5号”,2020年12月2日采回月球1731克原始土壤和岩石样品,2020年12月17日返回地球。 中国计划2030年实现航天员登上月球的目标。

二、 中国的月亮

月亮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别的不说,仅就中国关于月亮的别名就有105种之多,如太阴、玉轮、天镜、弓月、宝鉴、月魄、银盘、素娥、桂魄、婵娟……。中国人对月亮格外深情、格外喜欢,民俗中有:待月、祭月、拜月、赏月、玩月、望月、观月、窥月、祈月、踏月、摸月、追月、……。而赏月的月又有:凉月、素月、皎月、山月、水月、松月、竹月、天上月、地上月、关山月、边关月、杯中月、心中月、山中月、林中月、水中月(包括海月、江月、湖月、溪月、潭月、池月、……) 关于赏月景点有人列出华夏32处最佳赏月景点,如:卢沟晓月、洞庭秋月、峨眉山月、泰山观月、二泉映月、三潭印月、明湖秋月、象山夜月、月照松林、洱海观月、……

中国的文学艺术中,表现月亮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西周时的《诗经 .陈风 .月出 》就有月的书写:“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表达了见月思人,一唱三叹的心情。

两千多年来写月亮的优美诗、词举不胜举, 如:

张若虚(唐)《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宋之问(唐)《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张九龄(唐)《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浩然(唐)《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维(唐)《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赵嘏(唐)《江楼感旧》:“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朱庆馀(唐)《中秋月》:“一宵当皎洁,四海尽澄清。”

寒山(唐 僧)《诗三百三首》:“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晏几道(宋)《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曾巩(宋)《答石秀才月下》:“今宵月色明千里,秋水与天无表里。 ”

王庭珪(宋)《次韵欧阳叔向水中月》:“此月已曾经照古,又观古月照如今。”

彭汝砺(宋)《右忘忧亭》:“秋月如秋水,莹澈万里流。”

宗杲(宋 僧)《偈颂一百六十首》:“皎洁一轮,寒光万里。”

陈大成(明)《庆清朝慢 . 中秋》:“天上月圆,人间月半。” ……

诗人笔下:或皓月经天,晴空万里;或月光如水,天地莹彻;或明月清泉,空灵宁静;或月照乡心,思念无限;……读之让人神往无限又回味无穷。

三、中国月亮神话

中国的月亮文化主要表现在神话、文艺、习俗中,这里主要说说中国的月亮神话。 西方也有月神和月亮神话,但中国的月亮神话传说内容更丰富、故事更动人、形象更美丽、意蕴更深赡、……。如有:广寒宫殿、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搗药、金蟾月精、……与月亮神话联系的月亮别名很多,如:嫦娥、素娥、婵娟、广寒、银蟾、蟾宫、玉兔、兔魄、桂宫、桂魄……

表现月亮神话的诗、词就更多了,如:

李商隐(唐)《月夕》:“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诗中写了嫦娥、玉兔、金蟾、桂花等等神话意象。

元代戏剧家、词人白朴一首《水调歌头 . 咏月》,几乎把月亮上的神话传说都概括了:“银蟾吸清露,白兔搗玄霜。青天万古明月,中有物苍苍。想是临风丹桂,费尽斫月玉斧,秋蕊自芬芳。印透一轮影,吹下九天香。怪霜娥,才二八,减容光。蛾眉几画新样,晚镜为谁妆。见说开元天子,曾到清虚仙府,一曲听霓裳。何事便归去,空断舞鵉肠。” 此词讲到了广寒宫殿、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搗药、银蟾吸露、玄宗听乐……众多传说。

明代才子伦文叙《明月》诗云:“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 伦文叙诗也写了明月、嫦娥、广寒、桂树……寓意是“蟾宫折桂”。此诗不仅气魄宏大,而且想象丰富,意境优美。他果然“蟾宫折桂”——伦文叙因此诗被皇帝朱棣钦点为状元。

明代一才女《听月》:“听月楼高接太清,楼高听月正分明。摩空细致冰轮转,搗药铿锵玉杵鸣。曲罢霓裳音细细,斧柯丹桂韵丁丁。忽然一阵天风过,吹下嫦娥笑语声。” 诗中写到了冰轮、嫦娥、玉杵、搗药、伐桂、霓裳(舞)……众多神话意象,构思巧妙,想象奇特,语言清新,意境优美。

四、诗词中的月亮神话

月亮神话在中国诗、词中有很多书写。下面分而述之:

1、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从《山海经》开始,有多种版本。

西汉《淮南子 . 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

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搗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李商隐(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罗隐(唐)《水月》:“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

李觏(宋)《璧月》:“璧月迢迢出暮山,素娥心事问应难。”

向滈(宋)《水调歌头》:“谁念嫦娥单枕?寂寞广寒宫殿。”

叶弘湘(明)《满江红》:“问姮娥何事,也成孤宿。”

曹雪芹《吟月三首》之三:“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圞?”

《蝶恋花 . 答李淑一》:“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月宫寒冷,佳人独处,寂寞孤单,诗人对嫦娥别有一番深情体贴。

2、吴刚伐桂

吴刚伐桂”的神话出现在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 . 天咫》说:旧传月中有高500丈桂树,有蟾蜍,有一个叫吴刚的西河人,学道有过,谪令伐树,但树创随合,即随砍随长,永远砍不断,有点像西方神话中的西西佛斯推巨石一样(每推到山顶又滚落下来,永远推不到山顶。)。

写月中桂树和吴刚伐桂的诗句很多,如: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李峤(唐)《中秋月二首》其一:“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徐凝(唐)《中秋月》:“遥遥望丹桂,心绪正纷纷。”

王琪(宋)《望江南》:“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李觏(宋)《宗人宅折桂堂》:“从来皎月印长空,桂树遥看影在中。”

林源(宋 僧)《咏月》:“广寒宫有路,桂子落无声。”

朱熹《岳后步月》:“流光冰魄浩无边,桂影扶疏吐玉娟。”

严焞(yun)《踏莎行 乙卯中秋长儿省试》:“冰轮几度当头见,有儿持斧斫天香,顾将第一花枝占。”

《蝶恋花 . 答李淑一》:“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诗人笔下:秋风习习,冰盘皎皎,月宫隐隐,桂影袅袅。

3、白兔搗药

传说古时候有只白兔,投火烧身以饲食三位神仙,三位神仙大为感动,把这只兔子送上月宫,与嫦娥相伴,搗长生不老之药。 写玉兔搗药的诗也很多,如:

卢照邻(唐)《江中望月》:“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

李白《古朗月行》:“桂树何团团,白兔搗药成。”

杜甫《月》:“入河蟾不没,搗药兔长生。”

王庭珪(宋)《次韵欧阳叔向水中月》:“倒卓玉轮窥白兔,平看波面拥黄金。。”

林源(宋 僧)《咏月》:“玉兔步虚碧,冰轮碾太清。”

▲汉帛画:左为蟾和月,右为乌和日

4、金蟾守月

唐代《初学记》引古本《淮南子》云:“羿请不死之药于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这是金蟾守月,是为月精的最早文献。写月精蟾蜍的诗文同样很多,如:

李白《雨后望月》:“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杜甫《月三首》:“魍魉移深树,虾蟆动半轮。”(“虾蟆”即蟾蜍。)

方干(唐)《中秋月》:“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姜特立(宋)《月》:“魄生蟾共没,光满蛤同圆。”

周必大(宋)《提辖官钟懃……》:“丹桂婆娑,银蟾皎洁。” 汤显祖(明)《牡丹亭 . 闹殇》:“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

诗人笔下:冰盘皎皎,月宫隐隐,广寒凄凄、桂影袅袅;月中仙子,独处月宫,清冷寒寂,寂寞孤单;吴刚伐桂、酿造美酒,玉兔搗药,金蟾守月……作者笔下的众多月亮神话意象既优美又凄婉,读之让人无限神往。

五、中秋的月亮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中秋节”的“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唐书 . 太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之说;宋朝盛行此节,仅次于春节。中秋节是中国节日中的一个大节。别名很多,如:月节、秋节、月夕、追月节、拜月节、八月半、八月节、八月会、团圆节、女儿节、妇女节(月亮是太阴,太阴主女,所以中秋节又叫女儿节、妇女节)

中秋节有三大事: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 其中赏月又分:邀月、待月、得月、玩月、观月、追月、寻月、踏月、拜月、祭月、偷月、摸月(古人说:邀月有门,待月有轩,得月有楼,拜月有亭,步月有桥,赏月有庭,窥月有窗,观月有台。……)

“月到中秋分外明”。(冯梦龙(明)《醒世恒言》) 每当农历8月中旬15——16夜间,地球和月球根据其运行轨迹就会处在一条直线上,我们就能看到月球的全部影子,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月圆,或叫“圆月”、“满月”。 “万古长空月,亏盈不计年。” (姜特立(宋)《月》) 所谓月有“盈亏圆缺”是也。 月之“亏缺”,分为“上玄月”(上半月之月,月亮开口朝上); “下玄月”(下半月之月,月亮开口朝下)。 月之“盈圆”即满月,在农历十五夜月亮最圆,叫“正圆”,也就是圆月。 曹雪芹《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那么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圆呢?这是是因为中秋时节天气转凉,天高气爽,雾霾减少,碧落澄净,苍穹清澈,人们看到的月亮更圆、更亮、更大(错觉),同时看到的星星也更多、更明亮。就像一些歇后语说的:“十五的月亮,完美无缺”。“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圆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又是圆满、圆全、完备、团圆的隐喻;月是国家和谐,家庭团圆、生活美满的象征;是中国和合文化的体现。 所以农历8月15夜间月圆时的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中国的节日,一般都有“节魂”,即节日的核心文化意蕴,中秋节的“节魂”就是团圆,亦即花好月圆人团圆。

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又大、又圆、又亮的天上圆月,正好成了人间团圆的隐喻和象征。中秋时节,中秋之夜,圆魄当空,家人团圆,亲友相聚,阖家老小,欢聚一堂。饮美酒,话桑麻,品月饼,贺团圆,……和谐圆满,美好如意,其景融融,其乐融融,其喜洋洋。

此时,中国人深挚浓郁的家国情怀、幽深绵长的家庭观念、人月两圆的美好期盼、和谐美满的生活愿景、……在中秋节这一刻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因此说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一种“圆满”的精神隐喻、一种“团圆”的文化符号,是中国“和合”文化的象征。所以人们对八月十五的月亮格外喜爱、格外亲近。

中国是一个“月亮的国度”,关于月亮不仅有很多神话传说、优美故事、风俗民情、……而且在文学艺术(包括文学中的:诗、词、歌、赋、曲、文、联中……在艺术中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戏曲、建筑、工艺、曲艺……中有数不胜数的表现。)

中国文学写月亮的作品很多,有人说中国写月亮的诗、词有几万首,这与中国人的哲学传统和美学追求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月亮高远、圣洁、明亮、清幽、纯净、……

在几万首月亮诗词中,写中秋月的诗词尤为众多。 中秋之夜,碧空如洗,天朗气清,冰轮碾空,月光如水,万象清明,一片澄澈,金风玉露,天地一色,意象明洁,意境清空,所谓“表里俱澄澈”是也,……

这高悬的中秋月,令人想到时间永恒、空间无限。感受月亮的高远圣洁之美、皎洁明净之美、光亮清圆之美、玲珑圆润之美、恬静清寂之美,……

花好月圆、良辰美景还能让人联想到吉祥如意、和谐圆满、团圆喜庆的社会生活之美。同时也最容易引发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所以表现中秋月的文学艺术作品特别众多。

还是坡仙那句把中秋月夜的诗情、人情都推到了极致的词句说得最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我就用这句千古绝唱作为本文的结尾。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每日一字 | 袖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剧中人从袖子中掏出银子或者其他物品,仿佛袖中就是一个百宝箱。在《西游记》里有一位神仙,他不仅用衣袖当作法宝,还将唐僧师徒连人带马都困于衣袖之中,他就是被称为地仙之祖的镇元大仙,将师徒四人困于袖中的正是他所施展的“袖里乾坤”之法。古人的衣袖为何都特别宽大?我们首先从袖字说起。

“袖”字是个会意字,篆文中由衣(表示上衣)、爪(表示手)、禾(表示谷类作物,喻指像谷类作物的细长)三形会意。“袖”字本义为人上衣中细长的手可以伸进伸出的部分,即衣袖。《说文解字》说:“褎,袂也。袖,俗褎从由。”袂(mèi)也是袖,本义都是指上衣从肩膀到手腕的部分。俗字的袖,是从衣、由声的形声字,“衣”表示上衣,“由”表声兼表意,有经过、穿过之义,在“袖”字中指代可以穿过的孔洞。衣与由两形会意,同样表衣袖之义。隶书和楷书继承了小篆俗字的写法,一直到现在,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袖”字的来历。

古代的袖子跟今天大不一样。首先是古代的袖子很长:根据《礼记》记载,袖子的长度应是手臂长度的一点五倍,故被称为“长袖”,也称“修袖”,修即修长之意;其次是古代的袖子比今天要宽大得多,所以又称“广袖”。具体能大到什么程度呢?战国时,以“张袂成阴”、“举袂成幕”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行人的衣袖连起来就可以成为帷幕,足以说明古人袖子之大。

又大又长的袖子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好处——放东西。且看古典小说中,《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古代有一种版式很小的书,叫袖珍本,因其可藏在袖中、便于隐藏和携带而得名,今天我们使用的“袖珍”一词即由此而来,用以指代小巧精致得可以放在袖中的东西。不光是藏物品,在闲着没事或者寒冷的时候,我们现代人喜欢把手揣在口袋里,古人则喜欢把双手插在袖子中,这就叫“袖手”。成语“袖手旁观”就是袖着手站在旁边看热闹,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别人。

当然,如果你以为古人的袖子只是用来装东西的,那就错了。因为衣袖兼有毛巾、舞具、礼仪、指喻、情感表达等诸多功能。首先,古人一般将衣袖当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例如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泪意。同时,衣袖长,也便于歌舞。如《韩非子·五蠹》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就是说袖长好跳舞,钱多好经商。此外,古代的衣袖也从侧面反映了服饰与礼仪的一些情况。譬如古时常见的行礼“敛衽”,《战国策·楚策一》中有“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敛衽”即是整一整衣袖拜礼的动作。此外,在特定场合,古人都会换上有宽大袍袖的礼服,这样有利于显示庄严与稳重。

袖还能起到情感表达作用,这从我们如今使用的很多成语中就可看出:如“拂袖而去”,以甩袖离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又如,“两袖清风”被用来形容为官清正廉洁,描绘的是廉吏卸任后,两袖无钱,空空如也,只有清风充盈其间的样子。

当然,古代不是所有人都会穿宽袍大袖,“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意思是大袖的衣服多为文人贵族所穿,普通百姓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是把袖子勒起来、撸起来、卷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无论在古在今,都是获得幸福生活的真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细说汉字 | 虫虫委屈,但虫虫不说

“雕虫小技、狼虫虎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在这些我们熟知的成语里,虫不是微不足道就是坏;在现实生活中,虫子也没那么讨人喜欢,尤其是蚊虫猖狂的夏天,逮着一个拍死一个。

不过,在云南一位机场民警张宏伟的镜头下,虫虫光影组合展现了生命的秀美与神奇,虫虫也是有可爱的一面滴。

▲民警镜头下的小虫虫

看看这光影之下的小虫虫,细密的纹理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今天,就给大伙儿说说汉字里的虫虫。

1

别急,咱们先从最简单的“虫”字说起。

虫,《说文解字·虫部》:“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很明显是个象形字。

从字形难以看出象什么形,看看甲骨文的虫就知道了。

它的甲骨文字形,以立形表现,上象蛇头,下象委曲的身、尾,活脱脱一条直立的小蛇。

事实上,“虫”最开始并不是指现在熟知的小虫子一类的昆虫,它的造字本义是指一种小毒蛇。

虫是“虺”的古字,因此它其实应该读作huǐ。而虺呢,正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2

咱们接着看看两只虫虫是什么字。

两个“人”复制→平移→粘贴是“从”,两只“虫”复制→平移→粘贴就是䖵。

䖵,音kūn,《说文解字•䖵部》:“䖵,虫之总名也。” 段玉载注:“虫之总名称䖵,凡经传言昆虫即䖵虫也。”

意思是说,䖵是表示虫类的总称。我们知道,虫子的数量是很多的,一般都会成群出没。既然都是虫类的总称了,那虫虫的数量能少得了吗。

可能正因如此,古人才用了两只虫来指虫类的总名,以示虫虫数量之多。

道理不难懂,一只虫子孤单飞,两只虫虫成双对嘛。

《韵会》里说“䖵”通“昆”。昆字,日头下一个比,本义是指太阳底下众人一起劳作,引申为“众、多”之义。

所以,昆虫昆虫说的其实是“很多虫”的意思。

3

看到䖵这个字,您的脑内是不是自动浮现了另一个字——蠢。别激动,没有在骂人的意思哈。

蠢材、蠢货、愚蠢……这“蠢”字是没一个好词啊,即便是“萌萌哒”这样的小可爱,前面加一个“蠢”,蠢萌蠢萌的,多少都带着点憨憨。

那这“蠢”又和无辜的虫虫有什么关系呢?

蠢,造字本义指大量冬眠的虫蛇在春天回暖之时开始苏醒、蠕动,本应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看来这“蠢”是一点都不蠢,虫虫趁着大好春光出来活动活动筋骨,这哪里是笨笨的,分明还有点儿聪明。

那“蠢”为何变蠢了,有人做了如下推测:

真正有愚笨之义的是这个字——憃

憃,音chōng,《说文解字·心部》:“愚也。从心舂声。”而憃又因为与另一个字“惷”长得太像了,人们用着用着就分不清彼此了。

惷,音chǔn《说文解字·心部》:“乱也。从心春声。”可见本义也无愚笨之义,只是由于人们在使用时可能憃、惷“傻傻”分不清楚,无辜的“惷”因此也和“愚笨”沾了边。

最可怜的还是“蠢”,因为与“惷”的读音一样,且二者又时常相互通假、假借,因而没能幸免,同样也背上了“愚笨”的锅。直到现在,人们索性就用“蠢”来表示愚笨、笨拙。

“蠢”心里苦啊:错付了,终究是一个人抗下了所有。

虫虫心里更委屈了,好好的晒个太阳而已,怎么就跟着背锅了,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4

看了一只虫、两只虫其实都不是虫,那虫是哪个字呢?三只虫的蟲才是真的虫。

蟲,音chóng,实际上是“虫”的繁体字。《说文解字》:“有足谓之蟲,无足谓之豸(zhì)。从三虫。”

这您是不是得问了,明明“蟲”比“䖵”还要多一只虫,为啥不用三只虫的“蟲”表示虫的总称。

至于您的疑问,我们或许可以猜测一下,可能是由于后来“蟲”字简化为现在的“虫”,它更多的是作为“虫”的繁体字而存在,这样一来,“虫之总名”就落在了“䖵”的肩上。

再者说,䖵的笔画可比蟲少了一只虫呢,少写几画省事它不香吗?

敝帚字珍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们常用的汉字只有不到3000个;

新华字典收录汉字约8000个;

现在的电脑手机等终端,

可显示汉字约30000个;

2005年的国家标准GB18030-2005,

收录汉字7万多个;

而最新的国际标准10646,

收录汉字9万多个。

汉字再多,

如果不认识、在电脑上打不出来,

这些汉字文化就都丢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和您一起,

寻找汉字的文化。

欢迎您关注:敝帚字珍。

求求了点个赞吧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