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优秀改善提案100例仓库 优秀改善提案100例八大浪费

优秀改善提案100例仓库 优秀改善提案100例八大浪费

本文目录一览:

10件优秀提案背后的故事:助推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市民花园”提案

实现市民花园共建共治共享

■ 提案者:民革上海市委

■ 提案名:关于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5分钟市民花园生活圈的提案

■ 承办单位:市规划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

■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市民花园可以有效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品质+社区自治+N’的协同发展”,民革上海市委在2023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关于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5分钟市民花园生活圈的提案”。提案由民革市委多年“花文化”项目的相关课题转化而成。市民花园,是为生活在高密度城市的居民提供区别于公园的一种自助式、步行可及的家门口花园空间。其核心是市理、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其特点是对废弃闲置小微空间的再利用。

近年上海市民花园建设呈增长态势,调研中也发现,进一步推广深化并有机融入城市大系统还面临诸多瓶颈,如缺乏系统性推进政策导致“园出多门”、公共资源供给不足造成“有群众基础,无空间布局”、市民参与市民花园实践的“全过程”体现不充分等。

提案建议,研究制定推动市民花园发展的专项计划,推动城市规划、住建、绿化、民政等部门的“土地、资金、技术、人员”等公共政策协同发力,形成对市民花园的稳定性支撑,并给出增强资源供给的详细建言,如率先在老旧小社区推动“5分钟市民花园生活圈”、3.2万个桥洞等闲置剩余空间的再利用优先考虑市民花园建设等。提案还呼吁鼓励市民、社会组织、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市民花园实践。

提案承办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的答复中表示,将持续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政策资源,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形成市区联动、街镇为主推动实施的工作格局。同时,试点探索市民花园建设的实施路径和机制,培育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治,构建社区居民深度参与、专业团队跟踪指导、社会组织协作的工作模式,更好实现市民花园共建共治共享。

上海已实现社区园艺师在街镇的全覆盖,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在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的答复中表示,建立社区园艺师制度可为推进市民花园建设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市区两级绿化部门将继续通过技术扶持、物资扶持和宣传引导等多种渠道和办法,推进居民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绿化服务工作。下一步,还将加强社区公园的顶层设计,把社区公园与市民花园建设管理机制有机融合,提升市民的参与度。(记者 马 赛)

“车规芯片”提案

重点培育“链主”强化产业发展

■ 提案者:民盟上海市委

■ 提案名:关于布局上海车规级芯片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案

■ 承办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

■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2023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民盟上海市委提交“关于布局上海车规级芯片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案”,以布局芯片产业融合发展为着眼点,为上海建设世界科创中心积极建言。

车规级芯片是应用在汽车领域达到相应安全等级的芯片,它对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民盟市委调研发现,上海在车规级芯片产业与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包括产业链分散且创新链不强、车规级芯片下游汽车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强、产业链关键技术BMS创新水平不高等。

“重点培育‘链主’企业,支持重点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还要聚焦关键技术BMS芯片做大做强。积极对接集成电路相关院校和研发机构,围绕车规级核心芯片的尖端技术实现产业化转化,促进国产芯片核心零部件产业化布局。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融合。实施车规芯片重大联合攻关专项。” 民盟市委提出针对性的建言。

“汽车芯片是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是本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提案承办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表示。为全面提升车规级芯片设计水平,市经济信息化委已支持相关企业加大产品布局,对标整车和零部件需求,重点聚焦计算处理、智能传感、通信与接口、功率器件等领域,加快提升车规级芯片设计能力。同时,鼓励引导制造企业加快布局车规级芯片工艺平台,对重要汽车芯片产品加强产能保障,并推动相关重点企业加快建设先进汽车芯片专用封装测试基地,提升定制化服务能力,持续对接国内龙头企业在沪布局。

结合提案建议,市经济信息化委表示,将建立第三方汽车芯片平台。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设计研发、样片流片等第三方服务;推动建设汽车芯片检测认证平台,争取筹建国家级汽车芯片检测认证中心,为全国提供汽车芯片测试、验证等公共服务,还将推动汽车芯片标准化能力建设。组织相关企业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积极参与工信部下属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开展的汽车芯片标准制定工作,加快相似功能芯片的设计、互连、接口等标准化,简化产品类别,为汽车芯片标准化工作贡献上海力量。(记者 戚尔达)

“碳迹量化”提案

推动“双碳”标准化体系建设

■ 提案者:民建上海市委

■ 提案名:关于推动产品碳足迹精准量化体系建设的提案

■ 承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2023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民建上海市委提交“关于推动产品碳足迹精准量化体系建设的提案”,以产品碳足迹精准量化体系建设为着眼点,为上海“双碳”战略部署积极建言。

碳足迹,是人类活动中释放的或是在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累计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产品碳足迹的精准量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而工业产品的碳足迹量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第一步。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经对产品碳足迹的核算方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而国内目前仍缺乏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统一的和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民建市委着眼打造“上海制造”“双碳”新名片,提出了率先建立产品碳足迹可信的精准量化标准体系的建议:与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规范接轨,率先建立基于可信的、精准量化的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推动产品碳足迹精准量化示范试点,有序推广到不同行业,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完善碳足迹相关产业政策,引导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和本市关于‘双碳’的战略部署,本市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实施方案已陆续完成编制并发布,并不断推进相关工作落实,围绕碳足迹精准量化方面,不断推动核算体系、标准建设和信息化等工作落地。” 提案承办单位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的答复中表示。

结合提案建议,市发展改革委表示,目前上海正在积极筹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双碳’标委会”),贯彻落实全市“双碳”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关工作;积极探索研究碳足迹等核算标准,不断强化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建立了“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上海市互联网数据中心能耗监测分析平台”“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等,积极探索信息化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等。下一步,将依托“双碳”标委会积极推进相关地方标准规划研究工作,探索构建统一规范的产品碳标签标识体系,推动一批碳标签落地应用;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数智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各条块能源和碳排放数据整合,为开展低碳供应链建设提供支撑。(通讯员徐泽春)

“科创策源”提案

协同投入强化创新策源功能

■ 提案者:民进上海市委

■ 提案名:关于强化本市科创策源功能的提案

■ 承办单位:市科委

■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2023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民进上海市委提交“关于强化本市科创策源功能的提案”。提案认为,对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上海亟须在基础研究方面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在育新机、开新局中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高校实验室之间的纵向贯通性薄弱,未形成梯度体系”“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积极性不高,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究中心等产学研运作方式缺乏深入探索”“相关人才政策与深圳等科创中心城市比较有相当大的距离”……民进上海市委在提案中指出问题。

提案认为,应切实做好前瞻性布局,探索科创实验室体系化建设。要厘清这一领域的研究课题与科研力量的基础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世界和国内前沿技术态势,针对性地筹划重点突破方向,推进跨学科研究实验室,逐步构建起国家、上海以及域内高校的前瞻性、梯度化、关联化的科创实验室体系。提案建议,有效发挥上海发达经济体的优势,加强科创资金的协同投入,优化资金结构与产出效益。加大行政性科创资金投入力度;引导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科创资金投入;关注在沪大型跨国企业作用,探索以跨国企业为桥梁,连接当今世界科创活动的前沿;完善在沪科创人才的专业评价机制,把浦东建成科创人才培育特区。

提案承办单位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的答复中表示,将完善在沪国家实验室体系。持续推进国家实验室高水平运行,争取更多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深化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探索建设上海市实验室。持续打造高水平科研力量。深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持续完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重点聚焦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构建。加快筹建集成电路材料等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培养和集聚全球科技领军人才。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强化重大项目、基地、人才和资金一体化配置。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平台的集聚效应,加快建设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加快培养、引进、用好专业人才、紧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记者游思静)

“社卫中心”提案

持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提案者:农工党上海市委

■ 提案名:关于建设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质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提案

■ 承办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经历多年发展,网络布局不断健全,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功能水平持续提升,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建设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全科医生队伍,能够为居民提供基本诊疗、家庭医生、公共卫生等形式多样的卫生健康服务。

如何持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农工党上海市委所关注的。2022年,农工党市委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研究”。调研发现,影响社区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不少:现有的资源配置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质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政投入和薪酬体系需要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维度有待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于信息技术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等。

基于对调研结果的专业分析,农工党市委在2023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建设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质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提案”,提出建言: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医疗卫生服务链;改善薪酬体系,建立财政投入新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推动基层内涵式发展;依托信息技术,推进基层高质量发展等。

围绕提案内容,承办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进行了仔细梳理,并会同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等认真研究,认为提案提出的建言对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将积极采纳,进一步提升上海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具体包括:一是强化资源配置,加强上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撑。将加强人口导入区、国家和上海重点战略承载区、资源薄弱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点,按照区域的人口特征、功能定位和居民需求,新建、改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发挥医联体间上下协同作用。 二是优化薪酬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将统筹平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公立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水平,稳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资水平。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引导高质量发展。将不断完善包括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机制。四是强化数智赋能,提升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市电子健康档案、家庭医生在线签约服务平台等都已建立,将重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底座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并推进社区远程医疗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精准、优质服务。(记者顾晓红)

“乡村文化”提案

激发乡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

■ 提案者:致公党上海市委

■ 提案名:关于激活江南乡村文化价值,赋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 承办单位:市文化旅游局

■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有一座 “中国风”小楼——“众文空间”,这座由闲置农房改建而成的公共建筑,常举办书法及绘画培训、公益讲堂等各类文化活动。这是上海着力打造乡村文化空间、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

2023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致公党市委提交了“关于激活江南乡村文化价值,赋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文化为基底,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以文化为底色,可打造宜居宜业乡村;以文化为媒介,可实现乡村乡风文明;以文化为载体,可增强乡村治理效能;以文化为“粮食”,可实现精神生活富裕。提案建议,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江南乡村文化发展的机制保障;重塑江南乡村文化内涵,挖掘江南乡村文化发展的时代价值;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夯实江南乡村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强化乡土人才开发培养,形成江南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如何实现“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案提出,推动江南乡村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联合发展,构建江南乡村文化产业集聚地;打造区域文化品牌,通过区域品牌联动,增加江南乡村文化产业链、促进乡村文化产业能级提升;促进非遗元素的特色乡村产业发展。

对这件提案,承办单位市文化旅游局答复称,江南的乡村文化是链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有关部门将在乡镇规划、村庄规划设计等方面,结合田园农耕、自然风貌等乡村元素进行规划和利用,并在后续项目建设中利用农村开放空间和闲置场地开展农耕文化活动。同时,力争将上海域外农场打造成长三角文化体验地、乡村旅游示范点、都市休闲样板区。

市文化旅游局表示,将鼓励各地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在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传统技艺向品牌化发展;继续做好资金扶持,助力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抢救保护、引导转化、开发利用等分类保护措施;推进上海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推动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建设,实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引导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旅游等企业进入乡村,创建特色文化场所和品牌,培育特色文化旅游演艺项目,促进特色文旅产品、优秀文创产品销售,为乡村振兴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服务。(记者 刘子烨)

“基础研究”提案

持续加强上海基础研究投入

■ 提案者: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 提案名:关于加强上海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提案

■ 承办单位:市科委、市财政局

■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留作参考

在2023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提交“关于加强上海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提案”。

九三学社市委调研发现,对照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的目标要求来看,上海基础研究投入规模与全球科创中心定位不匹配,研发强度和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相对偏低,投入主体、投入方式和投入结构等方面亦有待改进和完善,投入模式和评价机制有待健全,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尚未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财政投入存在“重立项、轻管理”和“重硬投入、轻软投入”等现象。 九三学社市委认为,建立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长期、稳定、多元的投入机制,是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的重要基础。九三学社市委建议,保障基础研究投入总量显著增长,即在争取国家财政资助的同时,上海地方财政应当保障每年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额有序增加,并进一步探索“政府+行业+企业”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模式,建立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同时,优化基础研究投入模式和考核标准。

提案承办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的答复中表示,结合九三学社市委提出的建议,将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相关工作: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优化上海基础研究总体布局。针对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以及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完善布局体系,加强分类支持和引导。二是持续加大投入,构建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格局。进一步健全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三是构建稳定和竞争相结合的基础研究资助模式。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进一步扩大原创探索类项目的规模和支持力度。四是完善评价机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科研创新生态。

提案会办单位上海市财政局在会办理意见为“留作参考”的答复中表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对于提案提出的“研究制定浦东新区基础研究地方立法,提升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前加计扣除比例”建议,鉴于税收政策制定属于国家事权,“将做好相关政策调研工作,保持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对接,为制定相关财税政策提供依据和信息储备”。(记者 顾晓红)

“人才融合”提案

强化长三角示范区人才融合

■ 提案者:上海市委

■ 提案名:关于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融合发展样板的提案

■ 承办单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

■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自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区域内要素流动更加畅通、快捷,长三角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人才融合发展成效明显。

上海市委在调研中发现,长三角区域内的人才融合发展,还存在信息不畅通以及透明程度不高现象,政府间协调机制功能有限,导致人才政策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长三角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同质化,导致长三角各地在人才需求结构上趋同;各地在人才发展策略上相互博弈,过度竞争,人才政策制定上倾向于“抢跑”和“加码”等问题,这些都阻碍了区域人才自由流动。

为高效推动长三角人才融合发展,市委在2023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融合发展样板的提案”。提案建议,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长三角人才数据库,以区域内产业协同为基础,编制各类人才需求信息,整合各地人才政策信息,丰富人才数据库的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人才数据库,提供用人单位人才供给,将示范区打造成为新时代区域人才融合发展样板,进一步破除户籍对示范区内人才融合发展的障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融合样板。

提案得到相关单位高度重视,提案承办单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房屋管理局、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进行研究,积极推进办理,在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的答复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表示,人才工作作为要素自由流动的一部分,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探索的重要内容,为确保相关工作的扎实落实,示范区执委会与各相关部门一起积极谋划、深入研究,在促进人才合理自由流动方面形成了十多项相关创新,初步达成“串珠成链”的集成创新效果,《示范区2023年人才工作要点》已正式印发,下一步,将结合提案提出的相关建议,围绕一体化、便民化、标准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提升示范区人才吸引力,同时积极支持并配合长三角办探索搭建长三角人才数据库,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先行探索人才数据跨域共享。(记者董潇韩)

“自贸试验区”提案

加快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

■ 提案者:姬兆亮、张峰、晏波等委员

■ 提案名:关于加快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提案

■ 承办单位:浦东新区政府

■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2013年,全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放管服改革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首创性、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要求,上海自贸区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2023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姬兆亮、张峰、晏波等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提案”。提案认为,现行2014版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严重滞后于当前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自贸区与引领区改革举措有机衔接和融会贯通的效应还未真正释放出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提案建议:尽快修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完善制度型开放的法规保障;聚焦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特殊综合保税区“两特”建设,打造浦东全域引领制度型开放的“试验场”;以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为突围方向,构筑制度型开放的“新优势”。

目前,市、区有关部门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全力推动“边境内开放”先行先试,主要举措包括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构筑数字贸易新优势、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二是全力推动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主要举措包括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政策、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制度、有力促进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主要举措包括打造“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加强“一带一路”制度对接互认。

提案承办单位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在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的答复中表示,将积极会同上海海关、市商务委、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进行,对照委员们提出的相关建议做好有关工作。下一步将全面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争取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开展全方位压力测试。面向国家战略需要,面向企业实际需求,探索在数据跨境流动、跨国企业资金管理、离岸金融、离岸贸易、保税研发等领域率先开展试点。以市人大开展《上海自贸试验区条例》执法检查为契机,认真梳理法规实施情况和改革诉求,充分发挥浦东新区法规变通创新的作用,在资产管理中心、数据要素市场等领域强化制度创新的法治保障。(记者林海)

“青年实习”提案

赋能大学生实习服务与管理

■ 提案者:洪亮、陆璟琨、陈峰等委员

■ 提案名:关于优化实习工作,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打造全球青年实习示范区的提案

■ 承办单位:市教委

■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由上海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上海财经大学2022年开展的上海市大学生实习实践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存在对实习认识不清,忽略实习在促进就业中所起到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大学生的实习往往流于形式。

2023年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洪亮、陆璟琨、陈峰等联名提交了“关于优化实习工作,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打造全球青年实习示范区的提案”。针对社会缺乏对实习的法律保护、高校对实习工作指导滞后、实习用人单位在管理和指导上存在不足等问题,提案认为,应以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为目标,强化就业管理和指导,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和职场竞争力,扩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岗位的供给,争取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提案建议,从政策上持续加大扶持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力度。高校应加大对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的树立和培养,使学生端正态度,摆正位置,提高对实习的重视程度。规范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招聘、管理和使用,加强对实习生的培训、带教和指导。

提案承办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的答复中表示,2023年2月,市教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房屋管理局等单位共同制定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一方面汇聚政策性岗位资源,扩大岗位供应数量和力度;另一方面出台激励政策和补贴政策,降低用人单位成本。同时,市教委指导各高校健全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多种形式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培养造就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下一步,市教委将督促指导高校根据教育部意见及时修订完善学校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以数字化赋能大学生实习服务与管理,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组织做好全国大学生实习平台数据报送工作。同时,为加快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提升实习教学质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水平实习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市教委还将启动上海高校示范实习基地评选认定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实习基地在教学、师资队伍、资源、管理、信息化、育人实效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记者林海)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022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一等奖作品合集

转自:UA设计学堂

2022 大学生

乡村规划竞赛

优秀推介总结

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乡村委”)通过与高校城乡规划帮扶联盟的再次合作,并联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共同选定三处指定基地,分别为广东省深圳市深汕合作区海丰县赤石镇新厝林村(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上海市崇明区中兴镇富圩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全国自选基地的报名及作品收集和评审工作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承办。

2022年全国各地活动都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活动组委会经过审慎考虑,最终顶住压力,在三处指定基地线下和线上同步开展竞赛调研、评审、学术交流等活动。最终,在江苏南京线下举办竞赛自选基地初赛及全国决赛的评优活动,仍取得了全国范围内的影响。

作品展览现场

本届活动维持了上一届的活动内容,在城乡规划学科强项的村庄规划方案单元的基础上,还设有乡村调研报告和乡村设计方案两个活动单元,并且为与时俱进,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新时代背景对于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成立专家组开展课题研究,指导任务书的修订工作。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导向,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对乡村问题的调研,以及对现阶段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实际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建筑学、社会学、人类学、环境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共同参与,推动在乡村规划实践教学环节的多学科交叉融合。

2022年6月,本届活动一经推出,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烈响应,共有来自876个团队共同参与,共涉及183所高校198个学院的学生4227人、教师1849人次。

2022年11月截止收取作品时,三个活动单元共收到529份作品,涉及来自132所高校142个学院的学生3277人和教师1435人次。

根据赛制,经组委会组织评优会评选出125个奖项,其中乡村调研报告单元4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优胜奖4个、佳作奖32个;村庄规划方案单元6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9个、优胜奖12个、佳作奖30个、单项奖3个;乡村设计方案单元20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胜奖5个、佳作奖7个、单项奖2个。

作品共涉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7个地级市/自治州,384个区/县,472个乡/镇,516个村。

作品展览现场

至此,我们推介了乡村规划方案单元、乡村调研报告单元和乡村设计方案单元3个单元共31个获奖方案,为全国层面的一、二、三等奖及单项奖,我们一起来集中回顾一下吧。

村庄规划x一等奖作品合集系列

北纬30°的禾与墨

一等奖

学校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学生

范嘉宸 | 陈 宇 | 郭宜兴

蒋 潇 | 明源渊 | 陈浩文

老师

屠 李 | 王 琳

银湖涟涟入画,明月村村如娇

一等奖

学校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学生

徐霄羽 | 刘宇鹏 | 罗巧昕

王晨亦 | 陈子睿 | 邱博伦

老师

徐苗 | 左力

鹬客相生,游圩营村

一等奖

学校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学生

杨浩涵 | 陈俊豪 | 付 琪

黄力为 | 赖文萱 | 覃献花

老师

谭文勇 | 黄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