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俄罗斯首都的英文名字是什么 俄罗斯的首都是什么英文

俄罗斯首都的英文名字是什么 俄罗斯的首都是什么英文

本文目录一览:

俄罗斯:莫斯科为什么会二度成为首都?圣彼得堡为何最终落选?

近年来,俄罗斯常掀起是否迁都的讨论,迁都的城市也是千奇百怪。随着世界经济重心逐渐东移,欧洲市场低迷,而且考虑到进一步开发俄罗斯东部地广人稀的国土,有人甚至还提议将首都迁至西伯利亚地区以此强化与东方的联系。

更有甚者提议迁都克里米亚半岛,以此提高克里米亚半岛的政治地位。这些提议听起来都有些荒唐。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迁都可是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的大事,怎么可以如此随意搬迁呢。

不过回顾俄罗斯的历史,莫斯科并非一直都是俄罗斯的首都,而且莫斯科是二度担任首都。那么,莫斯科之前的首都是谁呢?俄罗斯为什么定都莫斯科后又迁都,又为什么重回莫斯科呢?

一、莫斯科之起源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以游牧为生的东斯拉夫人,常年生活在东欧平原一带。公元7、8世纪,逐渐发展出两个以基辅和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城镇群落。

▲绿色是东斯拉夫人的聚居地范围,诺夫哥罗德靠近北部的波罗的海,基辅则靠近南部的黑海(700-850)

东斯拉夫人聘请瓦良格人(被芬兰人称为罗斯人,维京人的一支,以海盗或贸易为生)成立武士队保护沿途的商贸往来。瓦良格人趁着各部落之间纷争不断,以武力征服诺夫哥罗德,他们的首领留里克成为诺夫哥罗德大公,开启留里克王朝。俄罗斯这片土地上开始有了国家概念。

当留里克的弟弟奥列格继任其位时,奥列格认为诺夫哥罗德地处偏僻,不利长远发展。基辅则位置偏南,气候更加温暖宜居。而且基辅的西边地势陡峭,东边则遍布平原,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最关键的是,基辅位于三条重要商道的交叉口,将波罗的海与黑海、阿拉伯世界与东、西欧连接起来,经济优势明显。奥列格因此率兵南下征服基辅,于公元862年迁都至此,史称基辅罗斯,这正是俄罗斯的前身。

▲图为基辅罗斯的领土范围,领土已经扩张至波罗的海与黑海沿岸

奥列格以“索贡巡行”的方式带领军队到各地索要朝贡,类似于海盗向船长上供,但也松散。使得各地贵族大地主的势力渐长,12世纪时逐渐为十八个独立的公国,基辅的都城地位名存实亡。

而且由于第四次“”东征时打通了一条经由西亚连通东西方的商贸道路,商道的改变使得基辅的地理位置失去优势,经济也跟着下滑。

13世纪时蒙古大军横扫罗斯全境后建立金帐汗国。罗斯境内的公国成为其附属国,虽有自治权但需按时缴纳税贡。由于蒙古语的发音问题,他们在遇到以“r”开头的词时,习惯于在前缀加上相应的元音,让发音更加和谐流畅。罗斯正是这样一个词,因此蒙古人将罗斯成为俄罗斯,这一叫法便一直使用至今。

▲蒙古军西征路线图,橙色部分为金帐汗国。莫斯科位于罗斯北部,犹如边陲小镇般的存在

在这样的环境下,莫斯科能够逐渐壮大成为罗斯的中心,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莫斯科依凭着地理位置偏远且地形复杂,周边布满森林沼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蒙古人征伐的脚步,使其有足够安全的环境可以发展,吸引了大批躲避战乱的罗斯人到此安居。

同时,历任统治者致力于扩张领土,莫斯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独立自治的大公国,政治地位直线上升。莫斯科一直与金帐汗国保持着良好关系,伊凡一世在位时获得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头衔(相当于罗斯各位王公的老大),开始替蒙古人向各公国征税,从中获取暴利。加之河运便利,手工艺日益发达,莫斯科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但莫斯科的真正壮大还离不开教会的支持。在基辅罗斯尚未时,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引入罗斯成为国教。从此在罗斯落地生根,并逐渐与政治相融,使罗斯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

然而由于蒙古人的侵略,基辅受到了极大破坏,不再适合作为宗教中心,大主教甚至弃城而走。也是在此时,越来越多人北迁,使得东北罗斯逐渐壮大,东正教有意将教会迁往东北。为了取得宗教上的地位优势,伊凡一世不惜花费重金在莫斯科修建大主教公署。

此时的莫斯科正如冉冉新星即将崛起,东正教因此决定迁往莫斯科。教会的迁移加快了基辅的衰落,莫斯科的影响力则进一步扩大并逐渐成为罗斯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

▲乌格拉河对峙——俄罗斯摆脱蒙古统治的最后一次战役

日趋强大的莫斯科不甘屈居人下,金帐汗国也在百年间实力大减。1480年一场被称为“乌格拉河对峙”的战役使得罗斯摆脱蒙古军的统治,开始独立之路。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法典,在地方任命行政长官,结束各公国割据的时代,莫斯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国之都。这一做法与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立郡县”不谋而合。

二、迁都圣彼得堡

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扩张领土简直成了历代沙皇的毕生事业。直到中世纪海洋国家称霸世界,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殖民帝国获得的巨大成功让俄国也想前来分一杯羹,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聚敛财富,但这些列强的崛起都离不开自身强大的海上实力。

▲1500-1800年间俄罗斯版图变化,在彼得大帝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前,俄国西部的边境线为紫色部分,尚未到达沿海地区,俄国实际上为内陆国家

然而俄国海岸线虽长,却面临着气候严寒恶劣的北冰洋,根本不适宜发展海上航道。唯有西边的波罗的海可与外界相通,但此时波罗的海周边为其他国家所控制。唯有改变深居内陆的属性,开通属于自己的海上航道,让俄罗斯这辆沉重的马车变成巨轮,发展海上势力,才能驶向世界。

认识到这一点的彼得大帝在1700年发动大北方战争,打败军事强国瑞典,赢得波罗的海控制权。从此,俄国终于在波罗的海拥有了出海口。彼得大帝亲自绘制要塞图,在涅瓦河三角洲(即出海口)修建彼得保罗要塞。1703年圣彼得堡从此开始出现在俄国版图上。圣彼得堡的诞生标志着俄国从内陆国家转型为海洋国家的第一步。

▲圣彼得堡要塞,如今已成为观光旅游圣地

但拥有出海口不能立即改变俄国落后的现状,彼时的俄国政治上官僚集团贪腐成风,经济上发展水平低下,教育上国民80%都是文盲。就像是个没文化的土地主,空有大片领土,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远不及它的欧洲邻居们。

面对各方面严重落后于西欧世界的俄国,彼得大帝决心来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推动俄罗斯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彼得大帝——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

彼得一方面进行宗教改革削弱教会实力,另一方面又打破贵族世袭制度。大刀阔斧地改革下,触及的是教会以及贵族地主们的利益,顽固势力的阻碍让改革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在此期间,不仅有“射击军”叛乱,还有旧贵族势力结成的“太子帮”在皇后支持下破坏改革。彼得为了让改革继续下去,以铁腕手段大义灭亲铲除“太子帮”。

改革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而莫斯科势力盘根错节,使改革阻碍重重,经过“太子帮”等事件后彼得大帝计划迁都。也许彼得大帝不喜欢莫斯科也是其迁都原因,就连诗人普希金也说“彼得不喜欢莫斯科”。

▲图中红点为圣彼得堡,是俄罗斯同西欧交流的出口

而迁都至圣彼得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圣彼得堡是俄国与欧洲交流最便捷的通道,也是发展海上力量最好的城市。“圣彼得堡是俄国通向欧洲、通向现代化的窗口”,这是彼得大帝在面对反对声音时给出的理由。圣彼得堡因此成为迁都首选。

▲大北方战争战线图,条纹部分为俄国夺取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圣彼得堡正位于出海口,周边地区成为屏障保护其免受侵袭

经过10年规划,彼得大帝于1712年定都圣彼得堡。远离了莫斯科,改革的步伐迅速迈进。彼得大帝兴建通商口岸,开凿运河,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而且注重培养海上力量,创建波罗的海舰队,使俄国拥有了第一支海军。俄国渐渐向海洋国家靠拢。他还推行重商政策,鼓励商人创办公司,提升商人的地位,同时兴办近代工业,为俄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重回莫斯科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常年征战,加之贵族大地主剥削严重以及腐朽的农奴制让广大农民工人苦不堪言。社会各阶层隐隐有起义革命的星火燃起。直到1914年,尼古拉二世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支持战争,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得农民工人遭到更严重的剥削,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列宁领导下的十月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在列宁领导下临时政府被推翻,苏维埃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经过两次革命的苏联急需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休养生息,因此列宁立即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联派代表与德国谈判议和,然而德国人提出的停战分界线过于苛刻,将会令苏联失去大片土地,这使得谈判僵持不下。

▲一战后各国失去的领土范围,橙色部分是俄罗斯失去的领土,也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俄罗斯从此失去对波罗的海的控制,圣彼得堡因此直接位于边境线上

此时德国人再次发动攻势,炮火已经蔓延到波罗的海周边地区。苏联迫于无奈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乌克兰、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等地从苏联独立。圣彼得堡突然变为苏联的边境,失去屏障的圣彼得堡完全暴露在德国人的视野中,变得岌岌可危。如此环境下,新生的苏维埃不得不选择迁都。

而且,圣彼得堡作为王都两百多年,沙皇的根基仍在,残留的资产阶级与沙皇势力开始向苏维埃渗透。如果不迁都,将不利于苏维埃的稳固,也不利于改革的开展。如同当年彼得大帝为了摆脱顽固旧势力的影响迁都圣彼得堡一样,迁都势在必行。

莫斯科作为曾经的首都,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在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分布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大城市。此时的莫斯科已经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正有利于发展和巩固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的苏维埃。

而且莫斯科的位置相比于圣彼得堡更加中心,辐射能力更强,对整个国家工业建设的发展能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也更容易让革命力量传播全国。有着曾为首都的历史、良好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工人群体、深处腹地的屏障保护,诸多优势加持下,莫斯科成为新首都的不二之选。

▲如今的莫斯科已经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首都犹如它向世界展示的名片,标志着未来主义社会的理想雏形。莫斯科也因此成为当时苏联人民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心中的圣地。

不断涌入的人口,让这座城市宛如新生朝气蓬勃,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欧洲仅次于伦敦的超级大城市。苏联虽然解体,但莫斯科仍然是首都。如今莫斯科居住着俄罗斯五分之一人口,交通拥堵成为顽疾,不过也不妨碍其“森林中的首都”之美誉。

纵观俄罗斯的迁都史不难发现,俄罗斯的每次迁都都有着极其强烈的政治目的,几次迁都也都达到了理想效果。当俄罗斯再次迁都,也意味着其发展战略将发生变化。短期来看,俄罗斯还没有再次迁都的打算。

作者:木姜子

编辑:Thomas (唐)

为什么哈尔滨的英语是“Harbin”,而不是“Haerbin”?

最初,哈尔滨的名称源自满语,意为晒渔网的地方,这证明了它曾经是一座古老而具有传统渔村风貌的地方。

实际上,“哈尔滨”的英文翻译是根据当地语言而非单纯的汉语拼音。尽管国内大多数地方的英文名称都采用汉语拼音,但也存在一些城市的翻译方式不同。

例如: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西藏 Tibet

拉萨 Lhasa

乌鲁木齐 Urumqi

厦门 Amoy

这是因为地名的英文翻译有着统一的规范。我们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单一罗马化”的转写标准,因此非少数民族地区的“英文名”一般采用汉语拼音,而少数民族地区的“英文名”则使用本族语言通过特定规则进行转写,遵循《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的规定。这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

关于“哈尔滨”的相关表达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Harbin Ice and Snow World

Harbin Ice and Snow World is a frozen wonderland that attracts numerous visitors every year.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一个冰雪艺术奇观,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

冻梨 frozen pear

Savoring a crisp and refreshing frozen pear is a delightful experience in Harbin during winter.

享受一口清新可口的冻梨,是哈尔滨冬日里的一种美味体验。

圣·索菲亚教堂 Saint Sophia Cathedral

Saint Sophia Cathedral is a landmark in Harbin, showcasing distinctive Russian architectural style.

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展现了独特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哈尔滨风味红肠 Harbin Red Sausage

Harbin Red Sausage is a local delicacy with a unique aroma and taste.

哈尔滨风味红肠是当地的特色美食,散发着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驯鹿 reindeer

In the cold climate of the northern region, reindeer become a unique scenic element.

在北国的寒冷气候里,驯鹿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热气球 hot air balloon

During winter in Harbin, you can take a hot air balloon ride to overlook the snowy landscape and appreciate the city's beautiful scenery.

在哈尔滨的冬季,可以搭乘热气球俯瞰雪域风光,尽情领略城市的美丽景色。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啦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

点赞、在看、分享、评论

鼓励一下作者

Russia 里没有“俄”的音,为何被译为“俄罗斯”?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侃英语(ID: KanEnglish) 作者:谢侃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的英文是 Russia(/ˈrʌʃə/)。

如果按照音译,应该是“罗斯”,那前面这个“俄”字是从哪儿来的?

这就得讲讲“俄罗斯”的历史了。

公元9世纪,以基辅(Kiev,现乌克兰首都)为中心,出现了俄罗斯人的老祖宗—古罗斯人,也被称为“东斯拉夫人”(East Slavs)。

他们在基辅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Kiev Russ),后来改名为“罗斯”(Russ),是公认的俄罗斯发源地。

除了基辅罗斯,东斯拉夫人还在这块地区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国家。

后来,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和东罗马。东罗马又称“拜占庭”(Byzantium),开始和东斯拉夫人的国家产生文化交融。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拜占庭人信奉的“东正教”(教的分支),也逐渐成为了东斯拉夫人的信仰。

俄罗斯圣瓦西里主座教堂拜占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物种”:俄罗斯文化。就在这一过程中,东方的蒙古帝国崛起,成吉思汗的铁蹄四处征战,把版图推进至中欧、东欧和俄罗斯大片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钦察汗国”,又叫“金帐汗国”(Golden Horde)。当时的东斯拉夫人给这些比维京人还猛的入侵者起了个名字,叫“鞑靼”(Tartar)。蒙古帝国的统治方式很原始:只索贡、不管理。这就导致很多国家的不满,其中意见最大的是“莫斯科大公国”(Grand Duchy of Moscow)。虽然被称为“公国”,但实际上是隶属于“金帐汗国”的一个地方政府。1547年,莫斯科大公国的国王伊凡四世反了,加冕称“沙皇”(the Czar),决心彻底跟蒙古决裂。说到这个伊凡四世,他还有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外号,叫“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伊凡四世因为此人由于生长环境残酷恶劣,也培养了冷酷无情、暴戾乖张的性格。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贵族;后来他有一次发脾气,竟用手杖打死了皇位继承人、自己的亲儿子伊凡太子,“Ivan the Terrible”由此得名。伊凡四世称帝后,在莫斯科建造克里姆林宫(Kremlin),从此成为俄罗斯权力的象征。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后来,在伊凡四世的带领下,莫斯科大公国和蒙古鞑靼打了一仗,以蒙古人的彻底失败告终,结束了金帐汗国在这片地区240年的统治,为后续俄罗斯帝国奠定了基础。顺便说下,这个伊凡四世还是斯大林的偶像。有点扯远,我们再讲回到“俄罗斯”这个名字。其实“俄罗斯”的英文 Russia 正是脱胎于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也就是“罗斯”(Russ)。而“俄罗斯”的叫法实际上来自于蒙古语,因为前面说过,蒙古帝国曾经统治过这片地区。因为蒙古人无论如何发不出俄罗斯人富有特色的颤舌音 R,必须在前面加上一个元音来辅助发音,比如类似于/ə/这样的元音。/ə/+Russ,念起来就像“俄罗斯”了。

而蒙古人的这一叫法,被清朝被收录进了《大清统一志》、《异域录》和《清史稿》,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罗斯”、“俄罗斯”是一码事,只不过后者加上了元音,类似中华与华夏的分别。

其实明朝时期还称俄罗斯为“罗刹”,感觉这个更符合 Russia 的音译,也符合战斗民族的调性,你觉得呢?

Russia 里没有“俄”的音,为何被译为“俄罗斯”?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侃英语(ID: KanEnglish) 作者:谢侃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的英文是 Russia(/ˈrʌʃə/)。

如果按照音译,应该是“罗斯”,那前面这个“俄”字是从哪儿来的?

这就得讲讲“俄罗斯”的历史了。

公元9世纪,以基辅(Kiev,现乌克兰首都)为中心,出现了俄罗斯人的老祖宗—古罗斯人,也被称为“东斯拉夫人”(East Slavs)。

他们在基辅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Kiev Russ),后来改名为“罗斯”(Russ),是公认的俄罗斯发源地。

除了基辅罗斯,东斯拉夫人还在这块地区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国家。

后来,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和东罗马。东罗马又称“拜占庭”(Byzantium),开始和东斯拉夫人的国家产生文化交融。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拜占庭人信奉的“东正教”(教的分支),也逐渐成为了东斯拉夫人的信仰。

俄罗斯圣瓦西里主座教堂拜占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物种”:俄罗斯文化。就在这一过程中,东方的蒙古帝国崛起,成吉思汗的铁蹄四处征战,把版图推进至中欧、东欧和俄罗斯大片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钦察汗国”,又叫“金帐汗国”(Golden Horde)。当时的东斯拉夫人给这些比维京人还猛的入侵者起了个名字,叫“鞑靼”(Tartar)。蒙古帝国的统治方式很原始:只索贡、不管理。这就导致很多国家的不满,其中意见最大的是“莫斯科大公国”(Grand Duchy of Moscow)。虽然被称为“公国”,但实际上是隶属于“金帐汗国”的一个地方政府。1547年,莫斯科大公国的国王伊凡四世反了,加冕称“沙皇”(the Czar),决心彻底跟蒙古决裂。说到这个伊凡四世,他还有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外号,叫“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伊凡四世因为此人由于生长环境残酷恶劣,也培养了冷酷无情、暴戾乖张的性格。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贵族;后来他有一次发脾气,竟用手杖打死了皇位继承人、自己的亲儿子伊凡太子,“Ivan the Terrible”由此得名。伊凡四世称帝后,在莫斯科建造克里姆林宫(Kremlin),从此成为俄罗斯权力的象征。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后来,在伊凡四世的带领下,莫斯科大公国和蒙古鞑靼打了一仗,以蒙古人的彻底失败告终,结束了金帐汗国在这片地区240年的统治,为后续俄罗斯帝国奠定了基础。顺便说下,这个伊凡四世还是斯大林的偶像。有点扯远,我们再讲回到“俄罗斯”这个名字。其实“俄罗斯”的英文 Russia 正是脱胎于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也就是“罗斯”(Russ)。而“俄罗斯”的叫法实际上来自于蒙古语,因为前面说过,蒙古帝国曾经统治过这片地区。因为蒙古人无论如何发不出俄罗斯人富有特色的颤舌音 R,必须在前面加上一个元音来辅助发音,比如类似于/ə/这样的元音。/ə/+Russ,念起来就像“俄罗斯”了。

而蒙古人的这一叫法,被清朝被收录进了《大清统一志》、《异域录》和《清史稿》,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罗斯”、“俄罗斯”是一码事,只不过后者加上了元音,类似中华与华夏的分别。

其实明朝时期还称俄罗斯为“罗刹”,感觉这个更符合 Russia 的音译,也符合战斗民族的调性,你觉得呢?

Russia 里没有“俄”的音,为何被译为“俄罗斯”?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侃英语(ID: KanEnglish) 作者:谢侃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的英文是 Russia(/ˈrʌʃə/)。

如果按照音译,应该是“罗斯”,那前面这个“俄”字是从哪儿来的?

这就得讲讲“俄罗斯”的历史了。

公元9世纪,以基辅(Kiev,现乌克兰首都)为中心,出现了俄罗斯人的老祖宗—古罗斯人,也被称为“东斯拉夫人”(East Slavs)。

他们在基辅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Kiev Russ),后来改名为“罗斯”(Russ),是公认的俄罗斯发源地。

除了基辅罗斯,东斯拉夫人还在这块地区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国家。

后来,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和东罗马。东罗马又称“拜占庭”(Byzantium),开始和东斯拉夫人的国家产生文化交融。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拜占庭人信奉的“东正教”(教的分支),也逐渐成为了东斯拉夫人的信仰。

俄罗斯圣瓦西里主座教堂拜占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物种”:俄罗斯文化。就在这一过程中,东方的蒙古帝国崛起,成吉思汗的铁蹄四处征战,把版图推进至中欧、东欧和俄罗斯大片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钦察汗国”,又叫“金帐汗国”(Golden Horde)。当时的东斯拉夫人给这些比维京人还猛的入侵者起了个名字,叫“鞑靼”(Tartar)。蒙古帝国的统治方式很原始:只索贡、不管理。这就导致很多国家的不满,其中意见最大的是“莫斯科大公国”(Grand Duchy of Moscow)。虽然被称为“公国”,但实际上是隶属于“金帐汗国”的一个地方政府。1547年,莫斯科大公国的国王伊凡四世反了,加冕称“沙皇”(the Czar),决心彻底跟蒙古决裂。说到这个伊凡四世,他还有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外号,叫“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伊凡四世因为此人由于生长环境残酷恶劣,也培养了冷酷无情、暴戾乖张的性格。13岁时就下令处死了反对他的贵族;后来他有一次发脾气,竟用手杖打死了皇位继承人、自己的亲儿子伊凡太子,“Ivan the Terrible”由此得名。伊凡四世称帝后,在莫斯科建造克里姆林宫(Kremlin),从此成为俄罗斯权力的象征。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后来,在伊凡四世的带领下,莫斯科大公国和蒙古鞑靼打了一仗,以蒙古人的彻底失败告终,结束了金帐汗国在这片地区240年的统治,为后续俄罗斯帝国奠定了基础。顺便说下,这个伊凡四世还是斯大林的偶像。有点扯远,我们再讲回到“俄罗斯”这个名字。其实“俄罗斯”的英文 Russia 正是脱胎于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也就是“罗斯”(Russ)。而“俄罗斯”的叫法实际上来自于蒙古语,因为前面说过,蒙古帝国曾经统治过这片地区。因为蒙古人无论如何发不出俄罗斯人富有特色的颤舌音 R,必须在前面加上一个元音来辅助发音,比如类似于/ə/这样的元音。/ə/+Russ,念起来就像“俄罗斯”了。

而蒙古人的这一叫法,被清朝被收录进了《大清统一志》、《异域录》和《清史稿》,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罗斯”、“俄罗斯”是一码事,只不过后者加上了元音,类似中华与华夏的分别。

其实明朝时期还称俄罗斯为“罗刹”,感觉这个更符合 Russia 的音译,也符合战斗民族的调性,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