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八月风波始末 八月风波 德云社退出的人,都有谁

八月风波始末 八月风波 德云社退出的人,都有谁

本文目录一览:

德云“八月风波”始末,李鹤彪“闯大祸”,老郭却说他是“英雄”

德云社中国相声史上的一个传奇存在,自1995年成立之后,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终于登上巅峰,如今占据相声界的大半壁江山,前几天有粉丝私信问小编能不能详细说说,当年德云社最为黑暗的八月风波事件和曹金、何伟的退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那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郭德纲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挫折,让德云社濒临倒闭的黑色八月事件。

2010年8月的第一天,某电视台的两名记者未出示记者证,却要采访郭德纲,并且进行了非正常的拍摄,郭德纲徒弟李鹤彪发现后,与其中一名男记者周广甫发生了冲突,随后二人被带至相关单位接受调查,这就是当年十分著名的郭德纲徒弟打记者事件,因为老郭家里的录像并未公开,所以小编也不敢说这其中的细节。

反正事后双方各执一词相互攻击,让事情不断地发酵,先是周广甫和其领导接受媒体采访,称已经亮明了身份,但是却受到李鹤彪的侮辱,并遭到了殴打。然而老郭并未示弱,在小剧场演出的时候,排了一个小相声剧,还原了当时的情况,还说李鹤彪是英雄,并自称“大爷”硬刚,让事件进一步发酵。

此说法引起全国媒体的一致声讨,德云社影像资料一夜之间全部下架,郭德纲一时被推上风口浪尖,但是这些外患并没有让老郭低头,真正令他难以接受的反而是自己徒弟的背叛,最初的德云四少纷纷退出,德云社中坚力量一时消耗殆尽,郭德纲一度进入到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老郭当时是真的没有想到,本来很简单就能处理好的一次冲突,最后竟然演变成了让德云社差点倒闭的大事,其中有多少人掺和其中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郭德刚是真的后悔了,不知道让他后悔的是不该惹这么多人,还是原来的爱徒纷纷离他而去。

如今的德云社越来越好,一众德云弟子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当年挨打的记者近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此事件中退出的那几个郭德纲的徒弟,现在的生活好像并不尽如人意,当然,小编知道他们的生活水平很高,但是否算是失去了更多的机会呢,如今的他们是否也会想起以前在德云社开开心心说相声的日子,是否也会有一点点的后悔或者不甘心呢?欢迎留言探讨。

德云“八月风波”始末,李鹤彪“闯大祸”,老郭却说他是“英雄”

德云社中国相声史上的一个传奇存在,自1995年成立之后,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终于登上巅峰,如今占据相声界的大半壁江山,前几天有粉丝私信问小编能不能详细说说,当年德云社最为黑暗的八月风波事件和曹金、何伟的退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那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郭德纲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挫折,让德云社濒临倒闭的黑色八月事件。

2010年8月的第一天,某电视台的两名记者未出示记者证,却要采访郭德纲,并且进行了非正常的拍摄,郭德纲徒弟李鹤彪发现后,与其中一名男记者周广甫发生了冲突,随后二人被带至相关单位接受调查,这就是当年十分著名的郭德纲徒弟打记者事件,因为老郭家里的录像并未公开,所以小编也不敢说这其中的细节。

反正事后双方各执一词相互攻击,让事情不断地发酵,先是周广甫和其领导接受媒体采访,称已经亮明了身份,但是却受到李鹤彪的侮辱,并遭到了殴打。然而老郭并未示弱,在小剧场演出的时候,排了一个小相声剧,还原了当时的情况,还说李鹤彪是英雄,并自称“大爷”硬刚,让事件进一步发酵。

此说法引起全国媒体的一致声讨,德云社影像资料一夜之间全部下架,郭德纲一时被推上风口浪尖,但是这些外患并没有让老郭低头,真正令他难以接受的反而是自己徒弟的背叛,最初的德云四少纷纷退出,德云社中坚力量一时消耗殆尽,郭德纲一度进入到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老郭当时是真的没有想到,本来很简单就能处理好的一次冲突,最后竟然演变成了让德云社差点倒闭的大事,其中有多少人掺和其中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郭德刚是真的后悔了,不知道让他后悔的是不该惹这么多人,还是原来的爱徒纷纷离他而去。

如今的德云社越来越好,一众德云弟子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当年挨打的记者近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此事件中退出的那几个郭德纲的徒弟,现在的生活好像并不尽如人意,当然,小编知道他们的生活水平很高,但是否算是失去了更多的机会呢,如今的他们是否也会想起以前在德云社开开心心说相声的日子,是否也会有一点点的后悔或者不甘心呢?欢迎留言探讨。

10年前,7位演员陆续退出德云社,郭德纲快挺不住时,于谦发话了

喜欢听相声的朋友们,洪伙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没有于谦,会不会有如今的郭德纲?或者说,没有于谦,郭德纲还会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

当然,有人会说,这个社会离了谁,地球都会照样转。理儿是这样,但说起郭德纲与于谦,他们的关系已经超越搭档,成为至交了。这里简单地梳理几条郭德纲于谦之间的小故事,他们真的是关系好到让人羡慕。

不管是25年前半红不火的北京相声大会,还是如今如火如荼的德云社,郭德纲的性格一直都没有变,因为他锋芒毕露,所以他时常处在风口浪尖。但好在老郭品行经得住拷问,尽管饱受同行的挤兑,但郭德纲挺过来了。而郭德纲最艰难的时刻,此中的苦涩与无奈,也只有于谦能懂。

2010年的郭德纲,应该算得上最煎熬的一年。这一年沸沸扬扬的“郭德纲弟子李鹤彪打记者事件”把郭德纲德云社送上了风口浪尖。除了同行的口诛笔伐,央视也重提“反三俗”,将郭德纲列为反面典型,郭德纲及德云社出版过的音像制品全部被下架,德云社也被停业内查,此番“反三俗”,颇有“倒纲砸纲”的迹象。

彼时的郭德纲,外部甚嚣尘上的言论让他四面楚歌,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德云社停演内查之际,2010年8月6日凌晨,他的徒弟何云伟公开声明,要离开德云社,并且还带走了自己的搭档,也是身为德云社联合创始人之一的李菁。

三个月后,郭德纲最得意的弟子曹云金携手他的搭档刘云天一起退出德云社,另立门户成立了北京听云轩相声团队。要知道曹云金可是郭德纲口中的“儿徒”级别的学生,非常看重他的前途,但如今也是撕得不可开交。

除了以上几位实力派,年龄尚小的张云雷因为倒仓退出德云社(后返回)。2008年9月19日,德云社另一位创始人张文顺先生的弟子徐德亮也对外宣布,他将与搭档王文林一起退出德云社。当时这两人离开德云社也闹得不可开交,张文顺怒不可遏,公开除名徐德亮,将他逐出师门。至今,郭德纲和徐德亮的关系也是水火不容。

就这样,德云社陆续出走7员大将,彼时的岳云鹏等人尚还稚嫩。德云社有点像脊梁倒塌摇摇欲坠,郭德纲陷入四面楚歌,心力交瘁。

风言风语传德云社大势已去,而此时作为郭德纲老搭档的于谦先生终于发话了,他当着众位同行和郭德纲徒弟的面,公开表示:“只要郭德纲不说话,永远不会离开德云社。”

有了于谦的力挺,郭德纲备受鼓舞,尝过人间冷暖的郭德纲感动得老泪纵横,他不止一次地感激于谦:“谦哥是个人物,没毛病,要和谦哥说一辈子相声,不离不弃,直到白发苍苍,步履蹒跚。”

他们是共过患难的兄弟,所以后面再有什么大风大浪,他们根本就不觉得是个坎儿了。于谦除了郭德纲口中“吸烟喝酒烫头”的三大爱好之外,还特喜欢小动物,特别是马。他还在大兴包了60亩地,建了个马场。在于谦五十大寿时,郭德纲投其所好,送了于谦一匹产自于新西兰的“汗血宝马”。

于谦开心至极,专门发图晒圈表示感谢,还对郭德纲及德云社表了忠心:天命忧思报德云。相信于谦此话是发自肺腑的,他是准备在德云社干到退休了。

郭德纲和于谦这对CP,有点类似凤凰传奇的玲花和曾毅。跟郭德纲搭档合作,风采机会都给了郭德纲,于谦就落了个“哦”。但他心态很好,看淡这些虚虚实实的名与利。据说曾经有人问于谦“作为捧哏演员,跟郭德纲搭档亏不亏”。

于谦淡然回答:“相声界比较特别,作为一捧哏的相声演员,想找个好的逗哏不容易,更何况像是郭德纲那样的......说相声捧哏的是绿叶,逗哏的是红花,红花没有绿叶不太好看,绿叶失去红花就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合作关系。”

如今的德云社风生水起,不知道离开的人会不会后悔。而即便是搁在现在,郭德纲的脾气一点都没变,他时常得罪人,也不怕得罪人;但唯有对于谦,他不会去得罪,也得罪不了,更不舍得去得罪。他们就是拧成绳的关系,一股劲儿使上了。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息;钟期既遇,奏流水似惭。很羡慕郭德纲和于谦这老哥俩,人生得一知己真的足矣。希望他们能携手前行,为观众带来更多更好听的相声。

八道湾两声枪响后,周作人与高徒决裂?师徒老死不相往来背后真相

鲁迅弟弟、大文豪周作人一生有两段公开的“绝交”,其中一桩是与兄长鲁迅,另一桩则是与高徒沈启无。

沈启无生于1902年,江苏淮阴人。他是诗人,学者,还与俞平伯、废名、江绍三人被并称为\"周作人四大弟子\"。

能被列入周作人“四大弟子”,一来表明沈启无是才学过人之辈,二来可看出他与周作人的关系必定非常亲密。

的确,早年沈启无与周作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师徒二人感情极其深厚。

沈启无对周作人很是崇拜,周作人在燕大教授“新文学”时,两人便相识了。周作人对沈启无也较别的学生特殊,他自己曾公开说道:

“别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再有来信,“或为朋友关系,不能再说是师徒了。沈扬则可以算是例外。他所弄的中国文学一直没有出于我的国文之外”。

言辞中不难看出,周作人对沈启无的格外看中。对于师徒两早期的关系,熟悉周作人的日本作家木山英雄曾说:“他(沈启无)是周作人喜爱的弟子。”

1933年版的《周作人书信》中,收录的周作人与沈启无书信就多达25封。周作人在课堂上讲授各时代“散文”的其中一个“选本”还是沈启无为之编选。

而在沈启无编选的晚明小品选本《近代散文抄》中,周作人还亲自为该书写了两篇序言。

但这样的师徒两却在1944年3月23日突然公开绝交了,这天,周作人在《中华日报》上看出来一则《破门声明》,这则《声明》上写到:

“沈杨即沈启无,系鄙人旧日有受业弟子,相从有年,近来言论不逊,肆行攻击,应即声明破门,断绝一切公私关系,详细事情,有必要再行发表。”

《声明》中的“破门”二字,取自日本,意为“逐出师门”。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则声明与1923年周作人写给兄长鲁迅的绝交信都极其类似。

鲁迅与周作人最后一次同框

通常情况下,反目的人就都是敌人了,周作人与绝交后的鲁迅是如此,他与高徒沈启无亦是如此。

周作人对待敌人从来不会心慈手软,这点从钱锺书的老师温源宁早就说过了,他曾在评价周作人时直言不讳地说:

“他(指周作人)难得介入各种是非,但是,一旦介入,挡在他道路上的那个人就该倒霉了!他对敌人的打击快而准。”

事实证明,温源宁的话相当精准。

刊发这则《破门声明》后,周作人通知了日本“文学报国会”。随后,周作人还紧接着在当年4月10日的《中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讲述他与沈启无关系的长文。

这篇长文柔中带刚,看似并无指责之词,却直将沈启无的忘恩负义以极其巧妙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这场风波的起因看似是因为一场误会。

1943年8月,一位名叫片冈铁兵的日本作家在所谓“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上发言,称周作人是“的老作家”,只会“玩玩无聊的小品,不与时代合拍”云云。意思是:周作人这样的老作家是没有多少价值了的。

当时,沈启无正以“华北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会议。

偏偏回国后,沈启无以“童陀”为笔名写了一篇杂文发表在《杂志新编》上。文中曾有这样的字句:“办杂志抓一两个老作家,便吃着不尽了”,“把应给青年作家的稿费给老作家”。

沈启无

这话与日本作家片冈的话几乎完全一致,周作人是弄文字的人,文字工作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多半也极其丰富,联想加想象运作后,周作人似有恍然大悟的意思,他认为:不懂中文的片冈铁兵那番话定然是受了沈启无挑唆所致。

这样一桩事竟成了周作人将沈启无逐出师门的由头,这样的结果,沈启无断然无法接受。随即,慌乱的沈启无连忙解释说这一切与他无关,纯粹是恩师想多了。期间,片冈铁兵还写信证明他说的话与沈启无无关,连相关人士武者小路实笃也出面道歉了,可周作人却始终未收回成命。

铁证面前,周作人却不愿意相信弟子的“无辜”。这显然不是因为周作人心中“怀疑种子”发了芽或者脑子不好使,而只能表明:周作人仅是借此将沈启无逐出师门罢了。

既然是借口,本又是说不清的事情,况且理论上讲:周作人把这些蛛丝马迹串连起来之后所做的推理很难推翻。这样一来,事件的主动权自然也就掌握在找借口的人的手上了。这种情况下,抱定了要逐沈启无出师门决心的周作人,又怎会“相信”沈启无的话继而“原谅”他?

答案自然是不会。

周作人不仅不会原谅沈启无,反而开始继续借着这一由头变本加厉地对付沈启无。周作人的决绝、狠辣,丝毫不亚于21年前与鲁迅绝交时。

《破门声明》、刊发长文后,周作人开始通过整个文化界周启无。以周作人的影响力,要一个名气尚不那么高的弟子自然易如反掌。

经周作人给各方打招呼后,才华横溢的沈启无竟到了在北京找不到工作的地步。

万般无奈之下,沈启无只好投奔作家、张爱玲丈夫胡兰成,去办《大楚报》。后来即便与胡兰成爆发经济纠纷,因为无处可去,他也只得忍气吞声。

如果说,周作人对鲁迅有些恩断义绝的意味,他对沈启无则多少有点赶尽杀绝的意思。

周作人何以会对昔日自己曾最喜欢的弟子如此呢?答案还得从八道湾说起——

1939年元旦这天,在鲁迅与周作人曾经共同的家:北京八道湾11号,突然传来了枪响。而这两声枪响,正是周作人与沈启无裂缝的开端。

那天早上9点左右,沈启无来八道湾给恩师拜年。周作人在西屋客堂中接待了高徒,正在两人相谈甚欢之时,工役徐田对周作人说有人求见,来人还自称是天津中日学院的李姓学生。

周作人向来好客,于是他没多想便吩咐请人进来。

周作人万万没想到,这个所谓“李姓学生”竟是刺客。“李姓学生”进屋后,只岁周作人说了一句:‘你是周先生么?’,便掏出手枪给了周作人一枪,这一枪打在周作人左腹部。

此时,惊呆了的沈启无立马反应过来了,这是来取人命的刺客啊。

眼见恩师周作人中枪后,沈启无的第一反应并不是上前前去掩护或者搀扶住他,而是本能地站起来对刺客说了三个字:“我是客”!

他的话音刚落,刺客便对着他开了一枪,中枪后的沈启无应声倒地。

开了两枪后,见府上来人协助,刺客从容出逃,周作人赶紧从北门逃到了内室,沈启无也挣扎着起身跟上。

这次刺杀事件中,周作人因为有毛衣铜扣挡住的缘故并无大碍,而沈启无弹中左肩,子弹终生无法取出,在医院疗养一个半月方才出院。

严格说起来,是周作人连累了沈启无,这点,他自己也是清楚的。但从沈启无当时的表现来看,作为周作人高徒、最喜爱之人的他却有愧于恩师。

同是在危难面前,听到枪声后,周作人府上的人第一反应是进来帮忙,他府上的张三甚至为保护周作人伤重而死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急难来临时第一时间站起来说“我是客”,试图撇清自己与周作人关系的沈启无显得多么渺小、懦弱!因为自称是“客”试图转移者的目光,沈启无性格中自私的一面完全暴露在了周作人面前。

这次刺杀真正考验了沈启无对恩师感情,很遗憾,考验的结果是:沈启无彻底暴露了人性的丑恶。

但话说回来,在生死攸关之际,谁能保证自己能接受住考验呢?他周作人能保证吗?不能!

人性从来经不起考验,沈启无的人性亦是如此。

这次事件后,周作人虽对沈启无心有芥蒂,却并未立马公开疏远沈启无。这点很容易懂,因为以周作人的智商,倘若他真如此,他便会被认为“不够宽容”,况且,这一事件中沈启无多少是“躺枪”(无辜)的。

如此情势下,周作人不论心中对沈启无多不满,在表面上,他也只能为事件伤及弟子,“觉得很是抱歉”。

有意思的是,事件后,沈启无不仅不反思竟还多少觉得自己维护了恩师。的确,从沈启无自己的角度出发,他虽说了那句“我是客”,却终究是因为恩师而受伤。狭义上讲:说他替周作人挡了枪也不为过!

在这种“自以为是”的驱使下,南京《中报》、北京《东亚新报》在刺杀事件后根据传言刊登“沈启无为保护恩师受伤”类似标题的文章时,沈启无还特意将报纸寄给周作人,希望他承认此事实。

周作人对此嗤之以鼻,他不但将报纸寄回给沈启无,还在《东亚新报》上作出更正,说明当时保护自己的,是家里的车夫和仆人,二人“一死一伤,皆在院子里”。

周作人还在还原现场时表示,沈启无不仅未尽保护之责,反而为了自保站起来声明,“我是客”。言外之意是:沈启无仅仅是被连累受伤,而已。

沈启无在看到周作人文章后简直气得要炸裂,在他看来,自己因为他受了伤还落到被奚落的地步,这真真是委屈至极。

任何人都看得出来,此时,师生关系已经生出了嫌隙。而这种嫌隙不仅不会自愈,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深到只需要一股很小的风却可以让它破裂。

最初,师徒二人还是保持着表面的和谐。

刺杀事件改变了周作人与沈启无的师生感情,也改变了周作人的人生道途。

因为在刺杀事件中被吓破了胆,周作人以为这次刺客是日本人因为他不配合而派出,所以他在刺杀门后迅速就任了伪北大文学院院长,在文化汉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后来,经证实,刺杀事件实际是抗日锄奸团所为,目的乃是为了阻止不肯南下的周作人做汉奸。未曾想,此事件竟弄巧成拙了,真真令人唏嘘。

恩师周作人做了文化汉奸后,沈启无也紧跟其后,他出任了伪北大文学院中文系主任。但这时,两人虽一同共事,是师徒、上下级关系,但感情已大不如前。原因,还是因为刺杀事件。

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一旦瓦解,便很难重新建立。

亲眼验证过沈启无人性之自私的周作人不再信任沈启无,自然,沈启无即便鞍前马后地为周作人效力并立下汗马功劳,他也始终未得到重用,后来还仅仅当上了北大图书馆馆长。

不满的沈启无自然要各方寻求突破,1943年3月,沈启无想一人主编《艺文杂志》与《文学集刊》两个刊物,为此与他人发生冲突。

急难之时,沈启无向周作人求援,周作人不仅没有支持他,反而在日记中愤愤写到:

“启无来,至十一时才去,哓哓论刊物事。……虚浮之事无益徒有损,惨言之亦不能了解也。”

这之后不久,师徒正式决裂。

发布《破门声明》、后,周作人对沈启无的怨恨并未全消,1944年3月6日,他写成《遇狼的故事》,明里暗里地骂沈启无是“狼”。在《关于东郭》等文章中,他还称沈启无为“中山狼”。

中山狼,世人皆知,它是泛指:狡猾凶残的恶人。他们往往诡计多端、巧舌如簧、忘恩负义。

周作人将沈启无比作中山狼,可见其对他怨恨之深。

沈启无对周作人这些文章的回应很耐人寻味,他在1944年5月20日《中国文学》上写了一首名叫《你也须要安静》的诗,很明显,这首诗是写给周作人的,诗中他写到:

“你的话已经说完了吗,你的枯燥的嘴唇上,还浮着秋风的严冷.....我请从此分手,人间须要抚慰,你也须要安静。”

相比之下,沈启无的回应相对虚弱,但对于任何曾是师徒关系的徒弟而言,他只能虚弱回应,激烈回应,只是坐实自己“忘恩负义”的骂名罢了。

在这场师生反目的风波中,如果说周作人是将“绍兴师爷”的性格表露无遗;那么,不安分守己的沈启无则是落荒而逃了。

除了“逃”,沈启无还有他法吗?但“逃”得再好,心里的“恨”终究逃不掉。 后来,沈启无在交代材料中第一次没再逃直面了自己心中对周作人的“恨”,他写到:

“由于周作人的封锁,使我一切生路断绝,《文学集刊》新民印书馆也宣布停刊,我从五月到十月,靠变卖书物来维持生活……”

言辞中,满是对周作人的怨恨。这样的发泄看似没有意义,但从心理学上而言,它却多少让他心里卸下了很多,恰也表明他的恨已经随时间有所减弱了。毕竟,他已经敢于直面了。

沈启无之子沈平子证实了这种说法,他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当沈启无听说昔日恩师周作人很潦倒,住在黑屋子里,无人照顾时,他还曾写过一首诗以示关切。

当时,两人同住在一个城市,且都同是沦落人。

此时,距离两人决裂已经过去了20多年,20多年弹指一挥间,恩怨终成过往。晚年,周作人对于这位同住一城的徒弟也表示过关心。然而,两人却终究咫尺永隔。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周作人去世两年后,沈启无病逝,终年67岁。

或许,在天堂,他们师徒能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