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宋霭龄八字欣赏 宋霭龄八字格局

宋霭龄八字欣赏 宋霭龄八字格局

本文目录一览:

宋庆龄逝世,宋美龄八字拒绝奔丧,两姐妹到死未见,却留相同遗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03年,106岁高龄的宋美龄在美国去世。

临终前一周,她反复问陪在身边的外甥:“我的姐妹们死了,我的兄弟们也死了,为什么上帝独独留下了我?”

的确,宋家兄弟姐妹6个,只有宋美龄活到了21世纪。

而对于她来说,晚年最为遗憾的事,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回来见姐姐宋庆龄最后一面。

要知道,在家人之中,宋美龄与二姐宋庆龄最为亲密。

但其实姐妹二人虽天南地北,但心却一直在一起......

政见不合,分道扬镳

宋氏三姐妹中,宋庆龄温和内敛。

宋美龄和大姐宋霭龄一样,性子颇为活泼跳脱。

或是性格的互补,对于宋美龄而言,比她大四岁的宋庆龄是她最亲近的家人,也是最亲密的朋友。

1908年,15岁的宋庆龄要去美国留学。

当时只有11岁的宋美龄,说什么也要跟姐姐一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软磨硬泡之后,家无奈同意了她的请求。

就这样,年少的宋庆龄带着更年幼的宋美龄远赴重洋,抵达了美国。

那时,她们的大姐宋霭龄已经在美国求学多年。

彼此间也算有个照应。

不久,宋霭龄完成学业,离开美国,回了家。

照顾宋美龄的重任就落到了宋庆龄身上。

宋庆龄上的是马哈蒂耶中学。

这所学校实行按年级划分的寄宿制。

但为了照顾年幼的妹妹,宋庆龄便去找校长求情,与妹妹同住在一个宿舍。

那段时间,除了学习,她还要帮宋美龄收衣叠被、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就这样,姐妹二人在异国他乡朝夕相处了数年。

直到1913年,宋庆龄学成归国,她们才暂时分开。

宋庆龄和

只是,在回国途中,她接到父亲的电报,叫她暂缓归国,先来日本与家人会合。

原来那时,宋家因为政治原因,已经流亡日本了。

宋庆龄听从父亲的话,来到日本。

也是在这里,她认识了今生挚爱。

彼时,也因为“二次革命”失败在日本流亡。

不久之后,宋庆龄奉父亲之命,协助工作。

在一年多的朝夕相处之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同志坠入了爱河。

1915年,和宋庆龄准备结婚。

但听闻这件事,宋家每一个人都站出来反对。

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二人年龄差距过大。

彼时宋庆龄只有22岁,而已经49岁了。

另一个原因则是为革命奔波,朝不保夕。

宋家人不愿宋庆龄跟着他受苦。

在家人反对声此起彼伏之时,只有远在美国的宋美龄支持姐姐。

这给了宋庆龄莫大的安慰。

最终,她不顾家人反对,与结了婚。

在婚后,宋庆龄不止一次写信给宋美龄,倾吐心事。

每每收到回信,宋美龄都会回以安慰和祝福。

1917年,宋美龄也终于完成学业要归国了。

得知这一消息,宋庆龄难掩心中喜悦,给大姐宋霭龄写信,称“时间过得真快,小美龄就要回来了!”

可见她对这个小妹妹的怜爱和重视。

宋美龄归国后,积极参加青年女子活动。

那段时间,她时常出没在宋庆龄与在上海居住的寓所中。

1922年,宋庆龄家中办了一场派对。

在这场派对中,宋美龄与首次相见了。

宋美龄和结婚照

后来,不知是出于对宋美龄的爱慕,还是出于政治考量,对宋美龄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为了获得佳人芳心,还请宋霭龄从中做媒。

有蒋家这个家族的背景,宋霭龄自然乐见其成。

只有宋庆龄对此事非常反对。

因为她认为不是个好人。

且不谈政治考量,本人的婚姻和感情生活也是一团乱麻。

他有发妻毛福梅,又娶了侧室姚治成,后来又与陈洁如结婚。

甚至追求宋美龄时,与陈洁如还在婚姻存续期间。

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宋庆龄无论如何不想心爱的妹妹跟了他。

宋美龄

然而,宋美龄的心思早就不复年幼时单纯了。

她看两位姐姐的结婚,也常年想着自己的。

大姐嫁的孔祥熙,主理国民政府财政。

二姐嫁的有“国父”之名。

如此一来,她又怎么甘心嫁个普通人庸庸碌碌一辈子。

于是,在大姐宋霭龄的劝说下,宋美龄半推半就同意了的求爱。

1927年,去世两年后,宋庆龄与政见完全不同。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再加上她强烈反对妹妹婚事无效。

最终,宋庆龄感到心灰意冷,应邀前往苏联访问。

而在她赴苏联半个月后,宋美龄如愿和结了婚。

后来,宋庆龄一直在外流亡,姐妹之间联系也越来越少。

国难当头,摒弃前嫌

1927年,发动了震惊中外的“4.12”,大肆人。

当时,宋庆龄强烈谴责了的无耻行径。

她认为老蒋此举背离了创立的宗旨。

作为曾经的“国母”,宋庆龄有很多拥簇者。

也正因此,不少反对的声音开始浮出水面。

要知道,老蒋这么一个好面子、爱权力的人,怎么忍受这种事情。

渐渐地,他对宋庆龄恨之入骨,一度想要除掉她。

宋美龄夹在姐姐和丈夫之间,分外为难,只能一再要求不得向宋庆龄下手。

碍于情面,加之宋庆龄毕竟有“国母”身份,只能满口答应。

可即便是这样,宋庆龄也曾遭遇过三次的。

虽然是否为指使的,没有历史证据证明。

但由此可以看出,宋庆龄对于来说是心腹大患。

也正因此,两姐妹的关系也到了冰点。

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宋庆龄虽然与宋美龄不在一个阵营。

但她们都利用各自的影响力,为抗日救亡而奔走。

在战时,宋庆龄和宋美龄遥相呼应,密切关注妇女工作和难童救济等问题。

国家的危难,将原本分崩离析的姐妹又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40年2月,宋美龄从重庆赶赴香港。

彼时,宋庆龄也在香港开展支援抗战的各项联合工作。

二人在香港重聚。

同年3月8日,宋家三姐妹还一起出席了香港各界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的茶话会。

各奔东西的三姐妹,久违地一同出现在媒体面前。

她们本就各负盛名,这次一起出现,引起了无数话题。

当时,宋美龄担任着“伤兵之友”总社的社长一职。

她前往香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此地开展“伤兵之友”运动。

而宋庆龄当时,已经在香港颇有影响力。

于是,宋美龄希望能得到姐姐的帮助,以此顺利开展工作。

同样是为了祖国抗战而努力,宋庆龄自然没有拒绝妹妹的请求。

她放下从前的成见,倾力帮助了宋美龄。

不久,“伤兵之友香港总社”就宣告成立。

宋庆龄还被聘任为总社理事。

在香港的重聚,让原本分崩离析的宋家三姐妹再次走到了一起。

她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1940年3月31日,宋美龄和宋霭龄结束了在香港的工作,准备返回重庆。

这一次,她们一同向宋庆龄发出了邀请——希望宋庆龄同她们一起回重庆展开工作。

宋庆龄答应了,和姐妹们踏上了同一架飞机,飞往重庆。

在重庆,三姐妹一同开展工作。

包括出席重要活动、视察妇女工作组织、慰问伤兵等。

只是,她们在外视察时,经常会遭到敌机空袭。

在这种危险的时刻,宋家姐妹和群众们一起躲到防空洞中,在艰苦的环境下休息避难。

但是每每到了第二天,她们又精神抖擞地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从不会向别人展示疲惫和害怕。

在公众面前的三姐妹,永远都是精力充沛的,给人以无限希望和勇气。

宋庆龄虽然与一派的姐妹们站在了一起。

但是她仍遵循着自己一贯的立场和原则,号召社会各界以实现的三义为根本,来抗日救国。

对此,宋美龄并无置喙。

对于姐姐的到来,她只感到无限的欣喜。

宋氏三姐妹

于公于私,宋庆龄肯来重庆,对她来说都是一大喜事。

其实,在抵达重庆的第二天,宋美龄就在记者面前夸耀了自己的姐姐:“孙夫人在港领导一般救亡工作甚力......各渠道均予以协助......”

她的一言一行,无不将宋庆龄来重庆视作其与的和解。

而宋庆龄本人对这些“表演行为”不胜其扰。

她向好友王安娜表示,自己不久就要回香港去主持工作,而不是在重庆当展览品。

只能说,无论她们内心想法有何不同,但这个举动本身是很有意义的。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团结一致抗日的决心。

在重庆待了40天后,宋庆龄按时返回了香港,继续开展工作。

1941年底,香港遭遇了日军空袭。

宋庆龄艰难出逃,再一次来到了重庆。

当时,重庆算得上是宋美龄和的“地盘”。

她自然会对姐姐多加照顾。

毕竟那个时候,宋庆龄一人,孤身一人,居无定所。

见状,宋美龄心疼不已。

往日种种终究敌不过手足情深,她积极帮宋庆龄安顿。

后来,为了常和姐姐聊天,宋美龄还在宋庆龄的住所中安装了一部秘密电话,并警告戴笠不许对宋庆龄胡言乱语。

那段时间,姐妹关系缓和不少。

然而,好景不长。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水火不容。

宋庆龄与宋美龄的政见之争愈发激烈。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她们之间的隔阂再也难以弥补。

临终遗憾,至死未见

新中国成立前夕,宋庆龄的兄弟姐妹们陆续离开了大陆。

宋美龄自然是跟随退到了台湾。

偌大一个宋家,只剩宋庆龄一人在大陆。

但即便是这样,她也尽自己所能为新生的中国做贡献。

1981年,其正式加入中国,并被授予名誉主席荣誉称号。

只是在为国家尽心竭力付出后,宋庆龄空闲时又不禁难过......

原来自解放前一别,宋家姐妹再也没有见过面。

而她们本来,是有机会再相聚的。

那就是,在兄弟宋子文的葬礼上。

1971年4月,宋子文猝死在旧金山。

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政治气息。

他提前结束休假,回到白宫。

彼时,宋庆龄任新中国的副主席。

尼克松想通过宋子文的葬礼,与远在中国的宋庆龄接触。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尼克松亲自给宋美龄写了唁电,悼念她的兄长宋子文。

当时,台湾与美国关系冷淡。

人到晚年,原本已经放弃了再次与美国建立亲密关系。

这封唁电又让他重燃了希望。

宋美龄问,自己是否要去美国吊唁宋子文。

满口答应,说:“你去参加子文的葬礼是名正言顺......还该到白宫拜访一下尼克松总统!”

就这样,宋美龄带着任务踏上了前往美国的专机。

谁知,飞机刚到夏威夷,宋美龄就收到了的急电,让她暂时不要前往纽约。

原来,在宋美龄启程后不久,美国就迫不及待发了电报,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女士将前往旧金山吊唁宋子文。

怕宋美龄落入圈套,不让她前往。

宋美龄本来满怀期待地与姐妹们相见,得知消息后不禁痛哭流涕,但又无可奈何。

而后,她就乘专机返回了台湾。

另一边,在国内的宋庆龄也看穿尼克松的阴谋,不打算前往。

她对外称,称时间紧促,来不及安排飞机。

这样一来,尼克松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

宋子文的葬礼上,两个姐妹都缺席了,只有宋霭龄在确认两位妹妹不会来之后,匆忙赶到。

宋家三姐妹生前唯一一次重聚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1975年,在台湾去世。

没有子女,了无牵挂的宋美龄去了美国。

这一去,她便再也没有回过国。

到了晚年,看淡很多的宋庆龄愈发思念妹妹。

于是,她经常委托陈香梅等友人打听宋美龄近况。

有一回,友人从美国回来,为宋庆龄带来一张宋美龄的近照。

宋庆龄看着照片,眼含泪花,不住地说:“真的谢谢你,我和三妹很久没有见面了。”

在病体沉疴的那段日子里,宋庆龄一边艰难地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经常设想着妹妹回来该如何招待。

“我妹妹可能要回来了, 你们在接待的时候要注意......可将她安排在钓鱼台居住......”

1980年底,陈香梅为宋庆龄带了一封信给宋美龄,希望能和她见一面。

可是,宋美龄只是通过友人简短地回了一句:“我知道了。”

然而没过多久,宋庆龄病得越来越严重。

当时,亲属再次代她向宋美龄发电报,希望她能回国。

这次,宋美龄只是冷淡地回了一句:“把姐姐送到纽约治病吧。”

就这样,直到宋庆龄去世,她也没有再见到心爱的妹妹。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病逝,后葬于上海父母墓地旁。

远在美国的宋美龄自然也得知了这个坏消息。

然而,即使心中再怎么悲痛,宋美龄也还是没有回国。

因为她不仅代表着她自身,还代表着当局的政治立场。

当时,蒋经国十分担心宋美龄一时冲动回了国,还特意致电提醒。

宋美龄如他所愿,给了他肯定答复:“骨肉虽亲,大道为重......”

宋氏六个兄弟姐妹,只有宋美龄一人活到了21世纪。

晚年的宋美龄虽然身边亲朋环绕,但非常孤独。

因为她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亲人。

后记

宋庆龄和宋美龄至死未相见,既是政治因素使然,也与个人性格相关。

她们传奇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只有一生唏嘘。

但值得一提的是,两人的遗嘱中却有一点出奇相似。

宋庆龄临终前说:“死后不要葬在先生旁(即,中山陵)。”

因为她觉得自己这一生所做之事,还不足以埋在“国父”身边,受万人敬仰。

而宋美龄的遗嘱也是,不要和丈夫合葬,要葬在父母身边。

只可惜,她的遗愿没能实现。

最终,宋美龄被葬在美国纽约佛龛瑞福墓地。

唯一庆幸的是,她的墓旁是大姐宋霭龄的墓,也算是有姐妹相伴。

参考资料

何大章.宋氏三姐妹的晚年故事[J].党员干部之友,2013,No.258(03):52-53.

李阳子. 宋庆龄与宋美龄[C]//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10.

刘玉霞.宋庆龄三姐妹:摒弃政见分歧,携手并肩抗战[J].团结,2010,No.168(03):58-59.

宋庆龄逝世,宋美龄八字拒绝奔丧,两姐妹到死未见,却留相同遗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03年,106岁高龄的宋美龄在美国去世。

临终前一周,她反复问陪在身边的外甥:“我的姐妹们死了,我的兄弟们也死了,为什么上帝独独留下了我?”

的确,宋家兄弟姐妹6个,只有宋美龄活到了21世纪。

而对于她来说,晚年最为遗憾的事,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回来见姐姐宋庆龄最后一面。

要知道,在家人之中,宋美龄与二姐宋庆龄最为亲密。

但其实姐妹二人虽天南地北,但心却一直在一起......

政见不合,分道扬镳

宋氏三姐妹中,宋庆龄温和内敛。

宋美龄和大姐宋霭龄一样,性子颇为活泼跳脱。

或是性格的互补,对于宋美龄而言,比她大四岁的宋庆龄是她最亲近的家人,也是最亲密的朋友。

1908年,15岁的宋庆龄要去美国留学。

当时只有11岁的宋美龄,说什么也要跟姐姐一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软磨硬泡之后,家无奈同意了她的请求。

就这样,年少的宋庆龄带着更年幼的宋美龄远赴重洋,抵达了美国。

那时,她们的大姐宋霭龄已经在美国求学多年。

彼此间也算有个照应。

不久,宋霭龄完成学业,离开美国,回了家。

照顾宋美龄的重任就落到了宋庆龄身上。

宋庆龄上的是马哈蒂耶中学。

这所学校实行按年级划分的寄宿制。

但为了照顾年幼的妹妹,宋庆龄便去找校长求情,与妹妹同住在一个宿舍。

那段时间,除了学习,她还要帮宋美龄收衣叠被、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就这样,姐妹二人在异国他乡朝夕相处了数年。

直到1913年,宋庆龄学成归国,她们才暂时分开。

宋庆龄和

只是,在回国途中,她接到父亲的电报,叫她暂缓归国,先来日本与家人会合。

原来那时,宋家因为政治原因,已经流亡日本了。

宋庆龄听从父亲的话,来到日本。

也是在这里,她认识了今生挚爱。

彼时,也因为“二次革命”失败在日本流亡。

不久之后,宋庆龄奉父亲之命,协助工作。

在一年多的朝夕相处之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同志坠入了爱河。

1915年,和宋庆龄准备结婚。

但听闻这件事,宋家每一个人都站出来反对。

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二人年龄差距过大。

彼时宋庆龄只有22岁,而已经49岁了。

另一个原因则是为革命奔波,朝不保夕。

宋家人不愿宋庆龄跟着他受苦。

在家人反对声此起彼伏之时,只有远在美国的宋美龄支持姐姐。

这给了宋庆龄莫大的安慰。

最终,她不顾家人反对,与结了婚。

在婚后,宋庆龄不止一次写信给宋美龄,倾吐心事。

每每收到回信,宋美龄都会回以安慰和祝福。

1917年,宋美龄也终于完成学业要归国了。

得知这一消息,宋庆龄难掩心中喜悦,给大姐宋霭龄写信,称“时间过得真快,小美龄就要回来了!”

可见她对这个小妹妹的怜爱和重视。

宋美龄归国后,积极参加青年女子活动。

那段时间,她时常出没在宋庆龄与在上海居住的寓所中。

1922年,宋庆龄家中办了一场派对。

在这场派对中,宋美龄与首次相见了。

宋美龄和结婚照

后来,不知是出于对宋美龄的爱慕,还是出于政治考量,对宋美龄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为了获得佳人芳心,还请宋霭龄从中做媒。

有蒋家这个家族的背景,宋霭龄自然乐见其成。

只有宋庆龄对此事非常反对。

因为她认为不是个好人。

且不谈政治考量,本人的婚姻和感情生活也是一团乱麻。

他有发妻毛福梅,又娶了侧室姚治成,后来又与陈洁如结婚。

甚至追求宋美龄时,与陈洁如还在婚姻存续期间。

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宋庆龄无论如何不想心爱的妹妹跟了他。

宋美龄

然而,宋美龄的心思早就不复年幼时单纯了。

她看两位姐姐的结婚,也常年想着自己的。

大姐嫁的孔祥熙,主理国民政府财政。

二姐嫁的有“国父”之名。

如此一来,她又怎么甘心嫁个普通人庸庸碌碌一辈子。

于是,在大姐宋霭龄的劝说下,宋美龄半推半就同意了的求爱。

1927年,去世两年后,宋庆龄与政见完全不同。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再加上她强烈反对妹妹婚事无效。

最终,宋庆龄感到心灰意冷,应邀前往苏联访问。

而在她赴苏联半个月后,宋美龄如愿和结了婚。

后来,宋庆龄一直在外流亡,姐妹之间联系也越来越少。

国难当头,摒弃前嫌

1927年,发动了震惊中外的“4.12”,大肆人。

当时,宋庆龄强烈谴责了的无耻行径。

她认为老蒋此举背离了创立的宗旨。

作为曾经的“国母”,宋庆龄有很多拥簇者。

也正因此,不少反对的声音开始浮出水面。

要知道,老蒋这么一个好面子、爱权力的人,怎么忍受这种事情。

渐渐地,他对宋庆龄恨之入骨,一度想要除掉她。

宋美龄夹在姐姐和丈夫之间,分外为难,只能一再要求不得向宋庆龄下手。

碍于情面,加之宋庆龄毕竟有“国母”身份,只能满口答应。

可即便是这样,宋庆龄也曾遭遇过三次的。

虽然是否为指使的,没有历史证据证明。

但由此可以看出,宋庆龄对于来说是心腹大患。

也正因此,两姐妹的关系也到了冰点。

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宋庆龄虽然与宋美龄不在一个阵营。

但她们都利用各自的影响力,为抗日救亡而奔走。

在战时,宋庆龄和宋美龄遥相呼应,密切关注妇女工作和难童救济等问题。

国家的危难,将原本分崩离析的姐妹又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40年2月,宋美龄从重庆赶赴香港。

彼时,宋庆龄也在香港开展支援抗战的各项联合工作。

二人在香港重聚。

同年3月8日,宋家三姐妹还一起出席了香港各界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的茶话会。

各奔东西的三姐妹,久违地一同出现在媒体面前。

她们本就各负盛名,这次一起出现,引起了无数话题。

当时,宋美龄担任着“伤兵之友”总社的社长一职。

她前往香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此地开展“伤兵之友”运动。

而宋庆龄当时,已经在香港颇有影响力。

于是,宋美龄希望能得到姐姐的帮助,以此顺利开展工作。

同样是为了祖国抗战而努力,宋庆龄自然没有拒绝妹妹的请求。

她放下从前的成见,倾力帮助了宋美龄。

不久,“伤兵之友香港总社”就宣告成立。

宋庆龄还被聘任为总社理事。

在香港的重聚,让原本分崩离析的宋家三姐妹再次走到了一起。

她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1940年3月31日,宋美龄和宋霭龄结束了在香港的工作,准备返回重庆。

这一次,她们一同向宋庆龄发出了邀请——希望宋庆龄同她们一起回重庆展开工作。

宋庆龄答应了,和姐妹们踏上了同一架飞机,飞往重庆。

在重庆,三姐妹一同开展工作。

包括出席重要活动、视察妇女工作组织、慰问伤兵等。

只是,她们在外视察时,经常会遭到敌机空袭。

在这种危险的时刻,宋家姐妹和群众们一起躲到防空洞中,在艰苦的环境下休息避难。

但是每每到了第二天,她们又精神抖擞地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从不会向别人展示疲惫和害怕。

在公众面前的三姐妹,永远都是精力充沛的,给人以无限希望和勇气。

宋庆龄虽然与一派的姐妹们站在了一起。

但是她仍遵循着自己一贯的立场和原则,号召社会各界以实现的三义为根本,来抗日救国。

对此,宋美龄并无置喙。

对于姐姐的到来,她只感到无限的欣喜。

宋氏三姐妹

于公于私,宋庆龄肯来重庆,对她来说都是一大喜事。

其实,在抵达重庆的第二天,宋美龄就在记者面前夸耀了自己的姐姐:“孙夫人在港领导一般救亡工作甚力......各渠道均予以协助......”

她的一言一行,无不将宋庆龄来重庆视作其与的和解。

而宋庆龄本人对这些“表演行为”不胜其扰。

她向好友王安娜表示,自己不久就要回香港去主持工作,而不是在重庆当展览品。

只能说,无论她们内心想法有何不同,但这个举动本身是很有意义的。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团结一致抗日的决心。

在重庆待了40天后,宋庆龄按时返回了香港,继续开展工作。

1941年底,香港遭遇了日军空袭。

宋庆龄艰难出逃,再一次来到了重庆。

当时,重庆算得上是宋美龄和的“地盘”。

她自然会对姐姐多加照顾。

毕竟那个时候,宋庆龄一人,孤身一人,居无定所。

见状,宋美龄心疼不已。

往日种种终究敌不过手足情深,她积极帮宋庆龄安顿。

后来,为了常和姐姐聊天,宋美龄还在宋庆龄的住所中安装了一部秘密电话,并警告戴笠不许对宋庆龄胡言乱语。

那段时间,姐妹关系缓和不少。

然而,好景不长。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水火不容。

宋庆龄与宋美龄的政见之争愈发激烈。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她们之间的隔阂再也难以弥补。

临终遗憾,至死未见

新中国成立前夕,宋庆龄的兄弟姐妹们陆续离开了大陆。

宋美龄自然是跟随退到了台湾。

偌大一个宋家,只剩宋庆龄一人在大陆。

但即便是这样,她也尽自己所能为新生的中国做贡献。

1981年,其正式加入中国,并被授予名誉主席荣誉称号。

只是在为国家尽心竭力付出后,宋庆龄空闲时又不禁难过......

原来自解放前一别,宋家姐妹再也没有见过面。

而她们本来,是有机会再相聚的。

那就是,在兄弟宋子文的葬礼上。

1971年4月,宋子文猝死在旧金山。

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政治气息。

他提前结束休假,回到白宫。

彼时,宋庆龄任新中国的副主席。

尼克松想通过宋子文的葬礼,与远在中国的宋庆龄接触。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尼克松亲自给宋美龄写了唁电,悼念她的兄长宋子文。

当时,台湾与美国关系冷淡。

人到晚年,原本已经放弃了再次与美国建立亲密关系。

这封唁电又让他重燃了希望。

宋美龄问,自己是否要去美国吊唁宋子文。

满口答应,说:“你去参加子文的葬礼是名正言顺......还该到白宫拜访一下尼克松总统!”

就这样,宋美龄带着任务踏上了前往美国的专机。

谁知,飞机刚到夏威夷,宋美龄就收到了的急电,让她暂时不要前往纽约。

原来,在宋美龄启程后不久,美国就迫不及待发了电报,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女士将前往旧金山吊唁宋子文。

怕宋美龄落入圈套,不让她前往。

宋美龄本来满怀期待地与姐妹们相见,得知消息后不禁痛哭流涕,但又无可奈何。

而后,她就乘专机返回了台湾。

另一边,在国内的宋庆龄也看穿尼克松的阴谋,不打算前往。

她对外称,称时间紧促,来不及安排飞机。

这样一来,尼克松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

宋子文的葬礼上,两个姐妹都缺席了,只有宋霭龄在确认两位妹妹不会来之后,匆忙赶到。

宋家三姐妹生前唯一一次重聚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1975年,在台湾去世。

没有子女,了无牵挂的宋美龄去了美国。

这一去,她便再也没有回过国。

到了晚年,看淡很多的宋庆龄愈发思念妹妹。

于是,她经常委托陈香梅等友人打听宋美龄近况。

有一回,友人从美国回来,为宋庆龄带来一张宋美龄的近照。

宋庆龄看着照片,眼含泪花,不住地说:“真的谢谢你,我和三妹很久没有见面了。”

在病体沉疴的那段日子里,宋庆龄一边艰难地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经常设想着妹妹回来该如何招待。

“我妹妹可能要回来了, 你们在接待的时候要注意......可将她安排在钓鱼台居住......”

1980年底,陈香梅为宋庆龄带了一封信给宋美龄,希望能和她见一面。

可是,宋美龄只是通过友人简短地回了一句:“我知道了。”

然而没过多久,宋庆龄病得越来越严重。

当时,亲属再次代她向宋美龄发电报,希望她能回国。

这次,宋美龄只是冷淡地回了一句:“把姐姐送到纽约治病吧。”

就这样,直到宋庆龄去世,她也没有再见到心爱的妹妹。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病逝,后葬于上海父母墓地旁。

远在美国的宋美龄自然也得知了这个坏消息。

然而,即使心中再怎么悲痛,宋美龄也还是没有回国。

因为她不仅代表着她自身,还代表着当局的政治立场。

当时,蒋经国十分担心宋美龄一时冲动回了国,还特意致电提醒。

宋美龄如他所愿,给了他肯定答复:“骨肉虽亲,大道为重......”

宋氏六个兄弟姐妹,只有宋美龄一人活到了21世纪。

晚年的宋美龄虽然身边亲朋环绕,但非常孤独。

因为她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亲人。

后记

宋庆龄和宋美龄至死未相见,既是政治因素使然,也与个人性格相关。

她们传奇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只有一生唏嘘。

但值得一提的是,两人的遗嘱中却有一点出奇相似。

宋庆龄临终前说:“死后不要葬在先生旁(即,中山陵)。”

因为她觉得自己这一生所做之事,还不足以埋在“国父”身边,受万人敬仰。

而宋美龄的遗嘱也是,不要和丈夫合葬,要葬在父母身边。

只可惜,她的遗愿没能实现。

最终,宋美龄被葬在美国纽约佛龛瑞福墓地。

唯一庆幸的是,她的墓旁是大姐宋霭龄的墓,也算是有姐妹相伴。

参考资料

何大章.宋氏三姐妹的晚年故事[J].党员干部之友,2013,No.258(03):52-53.

李阳子. 宋庆龄与宋美龄[C]//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10.

刘玉霞.宋庆龄三姐妹:摒弃政见分歧,携手并肩抗战[J].团结,2010,No.168(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