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春风吹又生的寓意 春风吹又生的诗名是什么

春风吹又生的寓意 春风吹又生的诗名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公务员事业单位备考资料:古诗词中的哲学

在各种公考中,对于马原的考查都占了一定的比重,而因为哲学的抽象性,再加上考查方式主要以小材料形式为主,所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这无形中加大了考查的难度。其中,又以古诗词的考查方式居多,意味深长的古诗词与哲学相结合也是别有一番趣味。本篇就如何做这类题目进行讲解。

【例题】下列选项中,和“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所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A.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答案】C 解析:题干“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意思是:在欣欣向荣的树林里,新叶的出现替换了旧叶;在奔腾的流水里,前面的波浪让给后面的波浪。这句诗用来比喻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放在哲学意义上来讲,就是说新事物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事物发展实质上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的意思是夕阳很美好好,然而这一切美景将会马上消逝。表达的意思是旧事物与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相符合,日趋灭亡。B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思是蝉的聒噪显得森林格外的安静,鸟的叫声显得山格外的幽远。“噪”和“静”是一对矛盾,“鸣”和“幽”也是一对矛盾,体现的矛盾对立统一。C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燃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意在说明新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必然取代旧事物,符合题意。D项“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意思是拉弓就要拉强劲有力的弓,用箭就要用箭杆很长的箭,意在表明在处理问题时,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方法总结】首先要解读清楚题干所给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涵义,即新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其次再对每一个选项中所蕴含的意思进行分析;最后得出B项是最佳选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分析能力。

【例题】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以下符合该哲学原理的是:( )

A.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B.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案】A 解析:A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悲”和“欢”、“离”和“合”、“阴”和“晴”、“圆”和“缺”,这都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符合题意。B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人们在地球上,即使坐着不动,因地球在自转,所以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地球在天空转动,因此地球上的人们也在无形中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意在表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倾覆的船只旁边仍然有万千帆船经过,枯萎的数目面前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意在表明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D项“世人闻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世人都说秋天很寂寥,我却觉得秋天胜过春天。意在表明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说明认识具有主体性。

【方法总结】首先要解读题干,即表现对立统一;其次需要认真分析选项中古诗的意思,结合古诗的内涵与哲学知识,进行对应。

点评:古诗词中有大千世界,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准确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意思是做这类题目的关键。因此,需要学生在理解哲学道理的基础上,与古诗词所表达的意思一一对应。

北京教育考试院: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解析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2019高考首日考生入场瞬间

2019年高考作文专题

2019年高考试题专题

高考首日结束 家长:粽子先换肉夹馍 明儿再补上(图)

【眼含深情 情系子女--2019高考首日家长送考瞬间】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2019高考首日考生入场瞬间】

【翘首以盼 首考结束--2019高考首场考试散场瞬间】

2019高考首日现场 这些画面很暖心

组图:记者探访北京高考考点 考前准备工作井然有序

今天上午,高考第一场考试结束,对于备受关注的语文北京卷试题,北京教育考试院的专家表示,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突出对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引导与激发,深化考生对祖国的热爱与理解。坚持对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注重学科情境设计,突出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引导考生观察生活,积极思考,注重应用。

一、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注重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深化考生对民族品格与精神、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语文学习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能力,也包含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力凸显对考生思想品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涵养,引发他们对生活深入思考,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既是高考语文北京卷命题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自觉的价值追求。

1.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大作文第①题“文明的韧性”,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中国历史关键时刻的回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激发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题目提示考生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加以思考。考生可以调动语文知识储备,联想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神话,联想到“水滴石穿”“百炼成钢”“磨杵成针”等成语,联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诗句,从中领悟中华民族一贯崇尚的“韧”之文化魂魄;考生还可以调动思想文化积累,体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精神,体会革命先辈为救国图强,建立新中国百折不回、九死未悔的英雄主义,体会新时代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奉献创新的理想追求,从中领悟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韧”之文化基因;考生亦可以联系生活中诸多角度的观察,从普通人的生存智慧里,从绵延不绝的家族血脉里,从维系文化认同的方块字里,领悟无处不在的中华文明之“韧”。题目引导考生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深入思考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从而升华对中华文明的深层认知与深刻认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题目要求考生能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让不同水平的考生能有话可说,为考生在展示其知识积累和思想认识方面搭建开放的平台。

大作文第②题“2019的色彩”,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色彩,形象地表达对2019年的感受和认识。2019年是有特别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2019年身边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发生: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延庆召开,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倒计时牌在奥体公园点亮,大兴国际机场即将启用;2019年也是考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众多考生迈入成年,他们经过高考选拔,即将进入大学的校门,开启全新的学习生活,即将面临人生的选择,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题目引导考生将自身的成长置于国家发展前进的历史进程中,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以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襟抱,思考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时,题目要求考生将这种思考赋予一种色彩:可以是代表收获与辉煌的金黄色,可以是代表热烈与的鲜红色,可以是代表希望与繁荣的绿色,可以是代表高尚与宏远的蓝色……考生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写抒情散文,给形象思维能力强、文学表达水平高的考生预留了足够的展示空间。

2.关注身边的世界,激发社会责任感

试卷多角度联系现实生活,意在引导考生加强对身边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多文本阅读,选取了一组关于“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材料,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引导考生了解在人类现代文明飞速发展中对生态系统的深刻影响,使考生对生态环境和生态伦理有着更加深入的体认,树立生态道德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人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维护地球家园有所思考,培养考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文学类阅读,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散文阅读,从文化角度呈现出北京城与人之间不同层面的精神连接,既有细腻的感性认识,又有自觉的理性思考,对学生重新认识周边的世界,深层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内在关联,有一定的启发。

此外,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两首题画诗进行比较,开拓了诗歌考查的选材范围,把文学与艺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总体看,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在文本上涉及社会、自然、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力求从多个角度,引导考生“远”且“近”的目光,理解当下中国,理解个人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中发现“小我”与“大我”的关联。启发学生从“小我”出发,关心“大我”的命运。

二、立足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注重语文学科的教学导向,突出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的考查,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继续坚持在学科情境中综合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在一如既往地重视语文基础的同时,突出对思维水平的考查,体现对学习方法的关注和引导,继续鼓励创造性阅读与表达,在试题的开放性、情境化方面积极创新,力求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1.注重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019年高考语文卷,进一步凸显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在素材上,关注文本的辩证性和逻辑性。多文本阅读的三则材料,面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文言文阅读文本是一篇层次清晰的驳论文章。在试题上,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本的内在逻辑,考查考生理性思维能力。例如第6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多文本三则材料的观点,思考不同观点的出发角度和条件依据,并从中获得认识问题的启发。试题引导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对文本不迷信、不盲从,对他人观点不被动接受,面对各种观点立场能够主动分析、理性质疑,运用辩证思维作出独立的选择和判断,进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又如第10题,要求考生具体说明文言文选文第三段是如何展开批驳的,重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上下文内容及行文逻辑的准确理解和分析。试题引导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文本有全局的把握,系统地理解,深入地思考,严谨地推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2.体现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关注

试卷突出对考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引导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综合发展。

对文化经典《论语》的考查,在坚持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经典基本方法。第12题阅读材料取自《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一段论述,第①题考查考生在理解整段文意的基础上把握孔子的思想。第②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说不同学者对的解读,这不仅是语言知识层面的解读,更需要依据孔子的思想来解读。两道小题考查的切入点虽然不同,但都强调要把语言理解与思想的把握有机结合。《论语》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有很多观点至今仍然保留着积极的思想价值。试题启示语文教学,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层面的解读,要重视对其中优秀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吸收与陶冶。

第16题第④题,要求考生用古诗文名句来评价在阅读经典时的行为,考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并且要能根据情境特点,调用知识储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试题引导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但不是僵化灌输,而是重视知识的内化,从而掌握灵活运用的方法。

3.在情境和开放中,鼓励创造性阅读与表达

试卷强调以情境任务为试题载体,让考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等具体情境中完成任务,增强试题的开放性,鼓励考生的创造性阅读与表达。

第6题要求考生从不同观点的材料中获得启发,第21题要求考生谈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第16题中第④题要求考生灵活运用古诗文名句回答问题,这些试题都不设唯一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对问题、对生活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作答。第22题微写作继续坚持 “三选一”的命题形式,结合名著阅读,读写结合进行考查,三道题在写作的内容和表达任务设置方面各有侧重,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试题为考生发挥自身学习优势提供了选择空间,让考生能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阅读与表达成果。

综上,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在试卷的整体立意与结构布局上,立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关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视文本的思想性、文化性和时代感,深化考生的思考;重视试题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强调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拓展考生个性化、创造性表达的展示空间,力求实现向2020年新高考的平稳过渡。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考试院)

嘎油!近百所高校学长飚方言应援千万高考生

由一“又”字所引发的联想与思考

近日,看到朋友圈中有人发了下面这样一张图:

看了之后,觉得有颇多趣味。当然,这种趣味不仅仅停留在联想“秃驴”“贫道”“师太”的纠葛上,而是更关注到了由“敢”改成“又”的评语。

这个“又”字的改动,让我想起了“一字之师”的典故。

唐代诗僧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好友郑谷。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僧服),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从“数”改为“一”,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变,但是却更好地体现了“早梅”之“早”的特点来,确实堪称“一字之师”。

把“敢”改为“又”,一个“又”字,既体现多年的恩怨情仇,又有波澜再起之感,颇具灵动性,也堪称“一字之师”。而“敢”则体现不出多年恩怨情仇这一要素来,从“贫道”角度而言,仅仅表示一种出乎意料,而从“秃驴”角度而言,则表现的是一种胆量。

这个“又”字的改动,又让我联想起很多带有“又”的古诗词来,因为关注这个“又”字,又体会到了之前未曾体会到的一些趣味。

比如: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当我们提到这首诗时,更多会关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这是历代称道的炼字典范。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又”字,在这里也用得极妙,全句的重心甚至可以说不在“绿”字,而在“又”字上。春风尚且一年一度吹绿江南,而诗人自己可能此去经年,前途吉凶莫测,何时能够回还呢?那种浓浓的难以排遣的乡愁就通过这一“又”字以融情于景的方式体现出来了。

与此相类,还有杜甫的这首绝句: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用一个“又”字来修饰“过”,一下子就把“何日是归年”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凸显出来了。

高适的《除夜作》中的“又”字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霜鬓明朝又一年”中的“又”字,不仅仅写出了“跨年”这一特点,而且写出了除夕之夜客居在外的诗人与家乡亲朋相互思念之情绵延不断。当然,这一“又”字与“霜鬓”连在一起,还写出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无限感慨。

张籍的《秋思》一诗中“又”字的使用,更显其妙。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中的“复”也是“又”的意思,因为怕“说不尽”,所以“临发又开封”。在捎信人将要出发时,诗人再一次把家信拆开,补充了一些内容。而这一“复”字,这一“又”字,和前面的“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意万重”相呼应,把离家太久,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之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 “又”字的使用上,也能体会出特别丰富的意蕴来。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春风吹又生”中的“又”字,体现出野草生命力之顽强,而“又送王孙去”中的“又”只是“又一次,再一次”之意,仅仅看这个“又”字并无太多意味,但如果和“春风吹又生”中的“又”结合起来看,两者遥相呼应,就更能体会出别样的韵味来。这友情恰如这野草,无论是经历怎样的波折与苦难,无论经历怎样的聚散与离合,都永远不会改变。

接着来看一首词,李煜的《虞美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读这首词,原来并未注意到“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而把着眼点放在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面。可现在看到这个“又”字,忽然发现更多趣味。“又东风”写出了年复一年之意,这一“又”字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一根扁担,前面挑着“何时了”与“知多少”,后面则挑着“几多愁”和“一江春水”。

再来看一首,我以为这个“又”字简直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有人以为“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望”字是这首诗的诗眼,我则认为“又”字更可担得起这一重任。一年又一年,盼望着“王师”能够来收复失地,但这盼望总是落空,所以才有“泪尽胡尘里”之“泪尽”。这种不断地燃起希望,而希望又不断破灭的痛楚,这种饱含的酸辛之感,就通过这一“又”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当然,还有很多带有“又”字的古诗,无法穷尽,所以就不一一列举,一一分析了。

由上面这样一些联想和分析,我更想说的是“阅读背景”和“阅读收获”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在课堂上每每和学生不断强调的一对儿概念。虽然大家读同样的内容,但是只有有更丰厚的阅读背景作为支撑,则可以有更大的阅读收获。

但这种阅读背景,或者说阅读储备,却不可能立竿见影得来,这是日结月累的结果,是聚沙成塔的结果,是集腋成裘的结果。决不能因为“贪多”而“求快”,但也决不能因为无法求快而干脆停止积累的脚步。

原尚股份:公司名称“原尚”寓意企业欣欣向荣,充满生命力和活力,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

金融界2月1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原尚股份提问:董秘你好,公司名称原尚有什么含义或来历,或者和公司业务有什么关联吗?

公司回答表示:公司于2005年成立,“原尚”作为企业的名称、字号、商标,取自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寓意企业欣欣向荣,充满生命力和活力,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创业者对企业发展寄予的期望。

本文源自金融界AI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