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惠阳风水大师 惠阳风水大师排名

惠阳风水大师 惠阳风水大师排名

本文目录一览: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大浪位于龙华区西南部,是一个客家聚集地,村民先祖来自于河南、山东等地,经江西、福建等地辗转来到大浪地区,主要姓氏有谢、杨、曾、戴、彭、吴、钟、廖等。

大浪地图

大浪历史悠久。明朝之前,大浪曾遍布广府村落,后来受迁海复界等历史原因影响,大浪成为客家聚集地。明崇祯十六年(1643),就有彭姓客家人自丰顺迁入大浪辖区内的龙胜堂居住,后来发起建立龙华墟。

大浪街道之名源于大浪乡。新中国成立不久,因要在此地成立一个新的乡,就从“大船坑”和“浪口”两个大村中各取一字,是为“大浪乡”,大浪因此得名。大浪原为龙华镇的一部分,2006年,原龙华街道一分为三,分设龙华、大浪及民治三个街道。

根据《全粤村情·深圳市宝安区卷》记载,大浪街道目前共有20个自然村,其中客家村落18个,广府村落2个。在现在的阳台山麓,也有已经搬出去的村子,如鸡板坑、大围肚、麻凤堂等村,其中,鸡板坑全村搬迁至现在的西乡凤凰岗,大围肚搬迁至现在的西乡铁岗。

赤岭头

赤岭头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陶吓、元芬、上早禾、龙胜等地相邻。村子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因旧时山上光秃无草叫岩赤岭,后来在岭的一端建屋居住而取名赤岭头。

赤岭头主要姓氏为何姓,因原居住的地方人多地少解决不了温饱,为了生存选择南移找个更美好的地方,由兴宁迁至新安县赤岭头定居。

黄麻埔

黄麻埔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上下岭排、罗屋围、水围等村相邻。村子系水围村分村而形成,1980年原地重建。

黄麻埔村主要姓氏为郑姓,原住水围,,在清朝时期以兄弟为兄弟为分支,开枝散叶,陆续从水围迁出,散居黄麻埔。

赖屋山

赖屋山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下横朗、谭罗等村相邻。据记载,早在唐宋时期,赖屋山就存在了。相传,有一位著名的学者被钦点进士,因世乱不想走上仕途而愿过隐居生活。他像许多有名的隐士一样很喜欢山水,有一日,他经过阳台山第三主峰雄鹰嘴下即赖屋山时,被眼前这片美丽神奇的山水之地深深吸引了,就在此隐居下来。因为当时没有名字,有赖姓居住,而且居于山谷,赖屋山由此而得名。

赖屋山水库

赖屋山主要姓氏为陈、黄两姓。陈姓从五华迁居于此,黄氏从福建迁入梅州,后迁入赖屋山。在客家人迁入之前,曾经有赖氏广府人在此居住,后搬出,因此本地留下一个传说:赖屋山不姓赖。

浪口

浪口村位于大浪街道东部,相邻自然村有罗屋围、水围、墩背等。浪口是大浪的门户,乃前往龙华的必经之地。

百年前的浪口

关于浪口的得名,也有一则故事,相传清朝初年浪口开村始祖吴继旺带着外孙刘子凤,从广东大埔来龙华寻求安身之地,经风水先生介绍到大船坑下游查看,发现该地有一山头形状像鱼,正合“大船出海鱼浪口”之意。而此处山下地势开阔、水源充足,吴继旺遂在此安家,开基立村取名“浪口”。

浪口村以吴、刘两姓为主。其中,吴姓始祖为吴继旺。相传,300多年前,吴继旺带着妻子洪氏和四个儿子从潮州府大埔县三河坝,迁徙到新安县龙华墟清湖一带,寻求安身之处。

刘姓始祖子凤公,当时随其外祖父吴继旺迁居浪口。所以,在浪口村,吴、刘两姓是血亲渊源,虽为两姓,实为一家。吴、刘两姓,曾经长期共用一座祠堂。也正因为如此,浪口村的村民自古以来都比较团结。

龙胜

龙胜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陶吓、赤岭头、上早禾相邻。相传,本地最早的村名为 “炉盛塘”,因为村周围有三座小山围绕,形似倒立的炉墩。后来由于对面阳台山下有窑下村(今陶吓) , 认为“炉墩”入“窑”不吉利,遂根据地形似龙,取“有龙助胜”之意,而改称“龙胜堂”。现简称为“龙胜”。

另有一说,明朝此处便有卢姓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建立“卢胜堂”,取“卢姓家族繁荣昌盛”之意,讹传为“卢胜堂”。后彭氏家族迁移至此,发展壮大,挤走了卢姓,村名便改成“龙胜堂”。

龙胜村村民以彭姓居多,根据彭氏族人中流传的《彭氏族谱散页》记载,其先为北宋知潮州军事、大理寺正卿彭延年。龙胜村彭氏的祖先是彭延年的三子彭锐,其后人彭子顺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迁居丰顺。龙胜村开基人彭华池生于明嘉靖年间,成年后从丰顺迁至新安开基立业。

罗屋围

罗屋围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黄麻埔、水围等村。村落为西乡黄麻布村分居而成,因祖宗移居到当地时,姓罗人居多,故以姓氏而取名罗屋围。

@秦军校

罗屋围第一大姓为罗姓,为西乡黄麻布村分支而成。明朝时期,罗氏先祖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迁居梅州兴宁,清乾隆年间,有称“粤富”者迁新安县黄麻莆(布),之后十一世祖朝用公次子彦章公分支罗屋围。第二大姓为曾姓,为水围曾氏分支。第三大姓为郑姓,为水围郑氏分支。

鹊山

鹊山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上下早禾、元芬、三合等相邻,因村后有一座山,山里有一排排树,树上经常有鹊鸟,鹊声一片而取名鹊山。曾用名孖龙。

鹊山主要姓氏为郑姓,系元芬郑姓分支。其先从东莞迁居元芬,后分支鹊山。

三合

三合村位于大浪南部,与谭罗、鹊山、下早禾等相邻。该地原有黄草浪、黄竹径、谭罗三个小村,1951年合并,取名三合村;1957年谭罗村分出,三合村保持原名。

三合村主要姓氏为黄、钟两姓,黄姓先祖从福建莆田逃难至此,钟姓从紫金搬迁而来。

横朗

上下横朗位于大浪街道中部,与石岩水田、新围、赖屋山、浪口等村相邻。关于横朗立村有一个传说:自古以来在羊台山下,片片原始森林,深沟洼谷,山高岭峻,巍巍矗立。其中阳台山七娘岽西角山脉有如翻波逐浪,飞泻而下,忽而有一座雄伟山峰横空而出,形似一条栩栩如生的猛虎横在那里,挡住行人去路,路过之人要多走弯路绕过横山,故人们称之为横朗岭。明朝末年有一位地理师赖布衣来看风水,指出此种地形名为“猛虎跳墙”,风水上佳,宜于立村,乃名村为“横朗”。后分村为上下横朗。

09年的横朗

上横朗主要姓氏为廖氏,下横朗主要姓氏为钟氏和张氏。据说,钟姓为康熙中期进入横朗,始祖钟日高原籍惠阳,以运木为生,因见龙华这一片风水好,水运方便,天然条件极好,便决心在此发展。后经清湖绅士廖马留指引,便到横朗开基创业。在钟氏之后,廖氏迁入横朗北部,发展为上横朗,横朗老村便被称为下横朗。

上下岭排

上下岭排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黄麻埔、水围、新围等村相邻。上下岭排又名“大船坑”、“岭排围”等。因靠山边,先民们建立岭排围村,后因人口增长分村为上、下。

岭排围所在的大船坑村是大浪地区比较大的村,谢氏族人于明末清初在此建村,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谢氏祖先谢维春,为了发展,从福建宁化来到新安县清湖村拜见著名的绅士廖马留。当时廖马留正欲引进有意到金鸡岭开发的创业者。于是,廖绅士领着谢维春来到这一带观察。呈现在谢维春面前的是羊蹄山下的丘陵地带,山不高而土质肥沃,北面有一处大水坑,水源充足,是一块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山坡上有数条小河流经水围,形成几道曲折小湾,将水围村的小山丘切割成半岛状,像是一个巨大鹅蛋。在“半岛”上合围而建呈长方形的数排瓦屋,像高高的船舱,远看仿佛是一艘即将启航的大船。此地刚好暗合了赖布衣那首诗中对风水宝地描述的情景,大船得水,水涨船高。谢维春决定在此创业,并给自己的村取名为“大船坑”。

上下早禾

上下早禾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鹊山、龙胜、元芬、岭排围等村相邻。因种水稻,早禾产量高,起名为早禾坑,后因人口增长分村为上、下早禾村。

上早禾村主要姓氏为彭姓,下早禾主要姓氏为黄姓,从东莞樟木头迁居而来。

石凹

石凹村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岭排围、新围等相邻。始建于明末清初,因粤东人多地少,或因迁界禁海而形成。因地势取名为石坳,后先辈们为图个好兆头,祈盼四水归池,子孙后代兴旺发达,遂将“坳”改为“凹”,形象达意,故取名为石凹。始建于明末清初,现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在原地重建。

石凹以杨、谢两个姓氏为主。在清康熙年间,杨氏先祖杨旭清从广东嘉应长乐迁至石凹,而谢氏先辈因避灾荒从福建宁化石壁迁至大船坑水围后,再迁到石凹,一起创立了石凹村。随后,杨氏、谢氏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水围

水围村位于大浪街道东北部,与黄麻埔、罗屋围等相邻。因地势低洼,又靠近河边易遭水淹而取名水围村。现在水围旧址已拆,从低处往高处,于松山坳山下另建新村。

该村主要姓氏为郑、曾两姓。郑姓祖先来自福建,迁到水围已是郑姓第九代。曾姓为新桥分支,不过现在他们操客家方言。从复原的水围老围建筑形制来看,水围老围原为广府围村。迁海复界后有其他客家姓氏迁入,客家人口渐多,客家方言便逐渐代替了广府方言。

谭罗

谭罗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三合村、赖屋山等相邻。1951年,谭罗村与黄草浪、黄竹径合并为三合村,1958年分出。谭罗村主要姓氏为叶姓。

陶吓

陶吓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赤岭头、元芬、早禾等地相邻。陶吓村始建于清朝初年,当年林氏先祖懂得烧砖瓦手艺,来到清湖金鸡岭寻找砖瓦泥土,发现此处有烧砖瓦泥土的原料。故在此烧砖瓦,并筑庐于老围安居,当时人称为“窑下”。嘉庆年间,有林礼京赚了一笔钱,其兄弟三人便在老围南边建起新围。村人把新老围统称为“陶吓”。

陶吓村原住民均姓林,先祖是林氏叔侄两人,分别对应老村内目前所存的两座林氏祠堂。林氏祖辈约300年前从梅州迁居而来,见此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就此安居下来世代务农。村里面的两座祠堂还有“吃斋”和“吃肉”之分,本村的先祖是叔侄二人,但叔叔生活平淡,爱吃斋,所以有了“吃斋”一说。而侄子生活过得好一点,就有了“吃肉”的典故。

新围

新围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岭排围、水围、石凹等村相邻。新围系上岭排分支,清乾隆十八年(1710),谢文豹一子正彩公从老围迁出,另建新村而改名新围,曾用名新围仔,从正彩公始延续至今有300余年历史。

元芬

元芬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陶吓、赤岭头、早禾等村相邻。

元芬村原名缘芬围,又名缘芬村、缘分村。据村里老人讲,元芬村的原居民有多种姓氏,而各个姓氏的来历也不同。不管怎样,大家相聚在羊台山下的这片土地里,大家都认为是一种缘分,邻里间打招呼祝福都多用“缘分”二字,于是“缘分”就成了村名。然而都是种田人识字并不多,缘分听起来又不像正式地名,于是就取谐音“元芬”为村名。

元芬村村名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传说元芬村的特产是沙梨,当年在羊台山麓有许多沙梨园,有讲围头话的瞿姓人在此经营管理沙梨园,住在茅草棚里。有一天晚上,翟姓广府人与附近瓦窑林姓客家工人聊天,深夜客家工人问瞿姓人在哪里睡觉时,他用围头话对答:“园瞓咯!”意思就是在果园里睡觉,但客家人听到“园瞓”是个新鮮词语,便笑着说:“元芬是吗?”种菜人答:“对的,是元芬”。客家人以为是地名,所以以后在沙梨园下面的村庄就叫做“元芬”了。

元芬村主要姓氏为戴氏,落脚元芬时间大约在明末。戴氏三十一传孙戴仕道于此段时间从东莞清溪墟黄麻埔围迁居于此。

(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土生土长深圳人)

游美丽乡村逛抹香鲸馆!国庆假期在惠州这样玩

昨日,记者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获悉,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各县(区)推出了一系列景区活动。与此同时,近日入选“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6条旅游线路和4个入选“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村庄也是值得一游的好去处。国庆假期想去哪玩,快来看看这份攻略。

■看点1:各县(区)活动精彩纷呈

国庆长假期间,惠城区的海纳现代农业生态园将举办庆国庆庆丰收系列活动;源茵生态园开展国庆体验活动;华贸天地举办中国摄影艺术家作品展——让艺术走进生活;狮子城文化创意园(原欧美城)举办3D魔幻盛典系列互动活动。

此外,惠州抹香鲸主题馆暨科普教育基地今日起正式向市民开放。基地依托惠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建设,地点位于惠州市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兴安路1号,展示抹香鲸皮张、骨骼、部分组织标本、3D模型等。

在惠阳区,凤悦·秋长谷里推出游园嘉梦系列亲子活动;碧桂园森林湖300亩田园瓜果嫩绿,游客和市民可到森林湖体验金秋十月的田园采摘之乐。

在博罗县,10月2日至3日,罗浮山朱明洞景区将举办2019“罗浮山杯”全国扁带精英赛。6日,罗浮山景区将举办首届罗浮山帐篷节暨超音素电音节。

在惠东县,10月1日至2日在惠东县体育馆举行庆祝2019年国庆惠东县“惠州商会杯”象棋精英赛暨象棋国际特级大师吕钦表演赛;惠州市海龟湾旅游区国庆长假期间成人门票享受八折优惠;九铭屿海酒店,10月1日至2日18:00~23:00举行啤酒狂欢节,摇滚海岸夜推出系列节目;金海湾嘉华酒店举行人偶花车巡游、中国风篝火之夜等精彩节目;海王子学习型酒店将举办一系列活动,如每天15:00~16:00的亲子运动会等。

在龙门县,地派温泉举办第一届地派丰收欢乐节;富力养生谷万洞古村连续七天举办民俗风情集市;香溪堡旅游区,10月2日至5日下午在香溪2号民宿有龙门“非遗”打米饼或者艾粄的体验以及免费品尝活动。

在大亚湾区霞涌街道八景之首——清泉玉带旁的野趣童行亲子研学教育基地,国庆长假期间将举行打米饼等“非遗”项目体验活动。

■看点2 :畅游六条“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日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惠州市6条线路被列入首批名单。

这6条线路包括:惠阳区故里客韵线路(淡水老街-淡水袓庙-邓承修故居-邓仲元故居-叶挺将军纪念园-古树公园-碧滟楼-秋长谷里);

惠东县红色文化寻根之旅(高潭老苏区-连生旅游度假村-红军路-中洞红色旅游区)、蓝色滨海悠闲之旅(范和古围村-天后宫岭南民俗文化商业街-磨子石公园-平海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

博罗县西部环罗浮山乡村度假游线路(长津冰雪世界-松树岗村-清水湖农庄-罗浮山景区-那里花开主题公园-上良湿地民宿村-禾肚里稻田酒店);

龙门县瑶乡文化采风乡村游(蓝田上东村-尚天然花海温泉小镇-中国农民画博物馆-爱树乡村度假山居-见龙围、古树群-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中心)、龙门县森度乡村休闲游(香溪堡旅游区-富力养生谷-南昆山竹庄餐馆-南昆山翠兰谷度假酒店-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南昆山土特产街-迷蝶香养生园)。

■看点3 :到4个“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探秘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日还公布了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我市入选“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4个村分别为:博罗县罗阳街道观背村、横河镇郭前村上良村民小组、龙华镇旭日村,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

博罗县罗阳街道观背村:观背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街道中部,辖区面积0.3平方公里,村内有长寿观遗址和保宁桥(建于1275年),是千年古村。观背村民风淳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法治示范村;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观背村以文化为载体,突出法德同治,打造一个集文化交流、创作、展览、观光、培训、输出、娱乐、体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复兴等为一体的平台。目前,观背村已纳入博罗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将打造成法德同治示范村、县域文化建设示范区、新农村建设对外展览窗口、新农村建设基地和农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培训基地。

博罗县横河镇郭前村上良村民小组:上良村民小组位于横河镇郭前村东北部,村域面积4.5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辐射下,上良村民小组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同时,引进先进资深企业发展民宿,形成“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作为“民房变客房”示范区,上良村民小组是村企合作发展乡村旅游激活农村闲置物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通过村企合作,企业创新带动村民创业,实现农村“新三变工程”(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上良村民小组文化礼堂收录了赖氏族人的迁徙史、先祖赖禄孙“孝子”的故事等,展示客家文化,通过房前屋后环境美化整治,上良村民小组提供自行车租赁,游客可体验环湖绿道骑行,展示乡村生态振兴。

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龙华镇旭日村具有400多年的历史,坐落于罗浮山下,拥有集明、清、时期建筑文化于一村的稀缺古建筑群体,至今保存完好。古村有保存较好的3处省文保单位:陈百万故居、聘君陈公祠、洛峰陈公祠。整个古民居建筑群依山就势,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祠堂、院落、后花园等设计典雅别致,建筑格局中蕴含玄妙的风水理念。古村内现有保存较完好的陈氏宗祠四座,古井十六口,古树近百棵,灰塑、彩绘、木刻、石雕、砖雕等艺术景观一百余处,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及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被誉为“岭南古民居建筑之典范”、“罗浮第一古村”。

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低冚村地处龙门县永汉镇牛牯嶂山脚下,离永汉圩镇5.5公里,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区域,拥有众多的红色遗迹,红色资源丰富。低冚村目前有资料可查的红色遗址有5个,分别是低冚村大围祠堂、低冚伏击战遗址、妇女夜校遗址、聚和堂宗祠和前阵哨岗,5个遗址前后分布,串联成1.2公里的红色路线。该“红色村”划分为前导区、胜利主题曲、抗争主题曲、史实主题曲四个区域,每个区精心策划打造,内涵丰富,是龙门县首个革命传统教育和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基地,也是广东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

惠州日报记者谭 琳 通讯员陈 凤

晚清广东惠州惠阳人——张友仁,他的自传值得惠州人详读(二)

1912年(元年),卅六岁

二月,胡汉民都督府委任我为海丰县民政长。我以扫除官厅旧习,禁烟赌为要务,复组六区警察,成立县议会,办小学百余,中学一,常到校校奖,赴各乡接近群众。盗贼极少,惟蓄发匪徒树“东成王旗”,恃符咒不怕枪炮作乱,众数百。我派警兵卅名,阵杀四人始散。是年十月,都督府以成立已久,促同盟会员报告改组,我在同盟会名张夏,而县民政长以字行,因此省以为应改张夏为张友仁。后因反袁,改名事搁下,所以友仁无籍。反袁事败,我辞职,在里闲住一年。

915年(四年),卅九岁

任惠阳龙岗小学校长。

916年(五年),四十岁

仍任龙岗小学校长。三月春假,到淡水马安参加陈炯明讨袁军,时讨袁必先讨龙济光,龙济光派李嘉品到惠州督办,部下金国治、罗绍雄两连反李起义,退马安,林干材营亦由海丰至马安,城中不敢出兵。我于暑假赴港,中途被拉参,设法脱回,即在讨龙军兵站经理粮食。先一月油头莫擎宇率兵助攻惠州,得飞鹅岭将入城,汕头告警撤回。陈炯明设陆军司令部于博罗城。至八月袁殁。十月陈炯明入京见总统黎元洪,国务总理段祺瑞,以讨龙军归中央,得封定威将军。中央派朱庆澜长粤,张天骥来惠任编遣处处长,洪兆麟副,编定廿营驻东江等处,归朱庆澜指挥。

1917年(六年),四十一岁

二月,因全国禁种,奉上级令赴连平县铲烟苗,县商会长湛书介绍绿林张善,引搜山谷,根株尽拔。

在家,经理西湖,复建流丹阁。

时陆荣廷为两广陆军使,使莫荣新督粤,排朱庆澜,又使刘达庆为惠州镇守使。刘志陆为潮梅镇守使,率桂军从樟木头入惠,罗绍雄一部在连平,一部在惠倒戈逐张天骥。惠州讨龙部队,因而为莫荣新管辖。

段褀瑞与黎元洪不协,迫黎解散国会,黎免段职,终被督军团逐去。黎元洪所任总理伍廷芳,不肯副署解散国会命令,统海军一部来粤同章炳麟来,陈炯明得中山力,复由桂系拨回二十营,任为粵总司令,援闽,兼顾后方筹饷,并任惠潮梅军务督办,驻汕头,我为兵站部科长。

1918年(七年),四十二岁

旧历正月初三日辰,汕头大地震,众骇甚,我请总部立出安民告示,派队巡查救护。三月潮循道尹吕一夔告陈炯明,新派县知事,陈介绍我重任海丰县长。我首先助粤军征钨锰作饷助军食,次助丘君一在自口场翻造子弹。在政治上,第一件事是兴学,新立小学百所,师范扩充工读学校为中学。请测量员准备测量全县土地,为“平均地权”作准备,钟财厅长以为当全省统筹,事不可行,后来只测成全县总图一幅。桂系追害,我即辞职。

1919年(八年)、1920年(九年),四十三、四岁

三月,辞职来漳。九月,任龙溪县知事。粤军饷以龙溪为中心,然亦讲政治,五四运动为左翼,即后来右翼,始受五四运动影响,从陈独秀研究社会主义,不久社会主义运动亦起。粤军设《闽星报》,办公园、公路,表示提倡社会主义,龙溪首县,当然奉行。但是我当时相信中山总理提出“天下为公”,从而革满清封建的命。现在又以孔子“大同学说”中,不独亲其亲,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和货力不为己等等意义,来看社会主义,而不知是错误的。

当时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孔子是封建思想,要反封建,要废经、兴学、反帝。我就以兴学废塾为重点,办小学三百余所,工读学校——(织布、藤器、木工、漆器)。又移天宝墟小学于墟外广场,令学生每人入学种蕉二株,年获利十多元以供学费。县中旧留清代衙署坏习,我扫清一切,设科员代替房科,设警察代替差役。旧署头门偏左(原为风水),立即改为正门,从大堂直望见大街。清除一切勒索的积弊。旧俗有随嫁娘(即古媵女),但有作妾的,也有不作妾不准嫁,奴役终身的,因此我严禁终身为奴,必须别嫁,以重女权。这些新政,都是社会主义要点。

是时苏俄已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导师有函致陈炯明,劝其根本上发动农民,解放农民,函由中山先生转达。陈方整军经武,志在回粤逐桂系,实际上没有社会主义的认识我也并不是为人民服务,为军队服务而已。1920年七月,县北多劫掠,我于粤军返粤后,借李厚基接防部队,肃清土匪。其时又有海军童保宣部陈某,收集扩充部队至三万人,响应桂系的阴谋,出兵拊粤军背后。我以黄柑犒军,探听虚实,陈某部已秘密过县北华封地方,怕我出兵袭击。

乘夜速行,军食不继,沿途逃兵不少。到潮安,已不能为粤军后患。九月粤军至石龙,电招我返粤,即辞职返惠任东江筹饷局副局长。离龙溪时,各界阻留,夜深才开船去。刻《闽南吟草》一册,颇述政见。然当时在政治之外,在芝山结社吟诗,亦封建文人余习。粤军回粤是中山之命,而他们到了广州做官思想浓厚,我大不以为然,决定离开政界,锐意办理广东急需的交通事业。人们以为一无凭藉,资金尤缺,决无成功。适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赈济惠州兵灾,捐款二十五万元已借与财厅,廖仲恺厅长允筹还十万,经惠州同乡开会决定,给办惠平(惠阳县城外至平山墟)公路,以工代赈,粤中交通事业从此开始。

1921年(十年),四十五岁

广东省委我平樟公路局长,但无薪给,仍以平樟公路总办名义去工作。总部参谋长邓铿要我兼任博罗县长,不就。是年劳动节,惠平路通车至马安,即开始创办惠樟公路,从惠城南至东莞樟木头广九火车站(京汉广九段)。我倡捐股本五百元,号召东江有薪给者各捐薪半个月,得数千元。请各乡派工筑路基,每土方(英尺计)给伙食现金乙角半,另工金票乙角,将来可作乘车购票之用,经过田亩计值给股票。有轮船码头,月租卅元,为办路人员膳费。办路人员每人给现金五元,另给股份票。

招股时声明,将来路成通车有赢利,给息五元,其余尽量改善桥梁路面,兼补助沿公路各乡文化事业,促其发展。股东不分红利,完成交通目的。后来东莞段自办费数万元,成数里公路,因此东莞委托惠阳段。东莞段股东亦不分红利计惠阳、东莞两段用去股本,后来又用盈利完筑桥梁路面,共计十二万余元。惠阳民选县长,须有出地方公益费五千元以上者才为合格。惠阳乡团总局代杨寿昌出费五千元,因为乡团局以杨不受所荐举的职员,收回五千元,所以惠阳段公路未收用这五千元。东莞段有五千元股东,而惠阳段则无五千元之大股东。是年全路完成,略计十分之五。是年非常国会选中山先生为非常总统,委陈兼陆军、内务总长。

还想知道关于惠州哪些有趣的事情?欢迎评论区或私信告诉我吧!也欢迎大家私信向我投稿在惠州的毕业照,还有机会可以抽奖哦~看完文章的你可以点赞关注加收藏哦~

#惠州头条#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大浪位于龙华区西南部,是一个客家聚集地,村民先祖来自于河南、山东等地,经江西、福建等地辗转来到大浪地区,主要姓氏有谢、杨、曾、戴、彭、吴、钟、廖等。

大浪地图

大浪历史悠久。明朝之前,大浪曾遍布广府村落,后来受迁海复界等历史原因影响,大浪成为客家聚集地。明崇祯十六年(1643),就有彭姓客家人自丰顺迁入大浪辖区内的龙胜堂居住,后来发起建立龙华墟。

大浪街道之名源于大浪乡。新中国成立不久,因要在此地成立一个新的乡,就从“大船坑”和“浪口”两个大村中各取一字,是为“大浪乡”,大浪因此得名。大浪原为龙华镇的一部分,2006年,原龙华街道一分为三,分设龙华、大浪及民治三个街道。

根据《全粤村情·深圳市宝安区卷》记载,大浪街道目前共有20个自然村,其中客家村落18个,广府村落2个。在现在的阳台山麓,也有已经搬出去的村子,如鸡板坑、大围肚、麻凤堂等村,其中,鸡板坑全村搬迁至现在的西乡凤凰岗,大围肚搬迁至现在的西乡铁岗。

赤岭头

赤岭头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陶吓、元芬、上早禾、龙胜等地相邻。村子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因旧时山上光秃无草叫岩赤岭,后来在岭的一端建屋居住而取名赤岭头。

赤岭头主要姓氏为何姓,因原居住的地方人多地少解决不了温饱,为了生存选择南移找个更美好的地方,由兴宁迁至新安县赤岭头定居。

黄麻埔

黄麻埔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上下岭排、罗屋围、水围等村相邻。村子系水围村分村而形成,1980年原地重建。

黄麻埔村主要姓氏为郑姓,原住水围,,在清朝时期以兄弟为兄弟为分支,开枝散叶,陆续从水围迁出,散居黄麻埔。

赖屋山

赖屋山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下横朗、谭罗等村相邻。据记载,早在唐宋时期,赖屋山就存在了。相传,有一位著名的学者被钦点进士,因世乱不想走上仕途而愿过隐居生活。他像许多有名的隐士一样很喜欢山水,有一日,他经过阳台山第三主峰雄鹰嘴下即赖屋山时,被眼前这片美丽神奇的山水之地深深吸引了,就在此隐居下来。因为当时没有名字,有赖姓居住,而且居于山谷,赖屋山由此而得名。

赖屋山水库

赖屋山主要姓氏为陈、黄两姓。陈姓从五华迁居于此,黄氏从福建迁入梅州,后迁入赖屋山。在客家人迁入之前,曾经有赖氏广府人在此居住,后搬出,因此本地留下一个传说:赖屋山不姓赖。

浪口

浪口村位于大浪街道东部,相邻自然村有罗屋围、水围、墩背等。浪口是大浪的门户,乃前往龙华的必经之地。

百年前的浪口

关于浪口的得名,也有一则故事,相传清朝初年浪口开村始祖吴继旺带着外孙刘子凤,从广东大埔来龙华寻求安身之地,经风水先生介绍到大船坑下游查看,发现该地有一山头形状像鱼,正合“大船出海鱼浪口”之意。而此处山下地势开阔、水源充足,吴继旺遂在此安家,开基立村取名“浪口”。

浪口村以吴、刘两姓为主。其中,吴姓始祖为吴继旺。相传,300多年前,吴继旺带着妻子洪氏和四个儿子从潮州府大埔县三河坝,迁徙到新安县龙华墟清湖一带,寻求安身之处。

刘姓始祖子凤公,当时随其外祖父吴继旺迁居浪口。所以,在浪口村,吴、刘两姓是血亲渊源,虽为两姓,实为一家。吴、刘两姓,曾经长期共用一座祠堂。也正因为如此,浪口村的村民自古以来都比较团结。

龙胜

龙胜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陶吓、赤岭头、上早禾相邻。相传,本地最早的村名为 “炉盛塘”,因为村周围有三座小山围绕,形似倒立的炉墩。后来由于对面阳台山下有窑下村(今陶吓) , 认为“炉墩”入“窑”不吉利,遂根据地形似龙,取“有龙助胜”之意,而改称“龙胜堂”。现简称为“龙胜”。

另有一说,明朝此处便有卢姓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建立“卢胜堂”,取“卢姓家族繁荣昌盛”之意,讹传为“卢胜堂”。后彭氏家族迁移至此,发展壮大,挤走了卢姓,村名便改成“龙胜堂”。

龙胜村村民以彭姓居多,根据彭氏族人中流传的《彭氏族谱散页》记载,其先为北宋知潮州军事、大理寺正卿彭延年。龙胜村彭氏的祖先是彭延年的三子彭锐,其后人彭子顺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迁居丰顺。龙胜村开基人彭华池生于明嘉靖年间,成年后从丰顺迁至新安开基立业。

罗屋围

罗屋围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黄麻埔、水围等村。村落为西乡黄麻布村分居而成,因祖宗移居到当地时,姓罗人居多,故以姓氏而取名罗屋围。

@秦军校

罗屋围第一大姓为罗姓,为西乡黄麻布村分支而成。明朝时期,罗氏先祖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迁居梅州兴宁,清乾隆年间,有称“粤富”者迁新安县黄麻莆(布),之后十一世祖朝用公次子彦章公分支罗屋围。第二大姓为曾姓,为水围曾氏分支。第三大姓为郑姓,为水围郑氏分支。

鹊山

鹊山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上下早禾、元芬、三合等相邻,因村后有一座山,山里有一排排树,树上经常有鹊鸟,鹊声一片而取名鹊山。曾用名孖龙。

鹊山主要姓氏为郑姓,系元芬郑姓分支。其先从东莞迁居元芬,后分支鹊山。

三合

三合村位于大浪南部,与谭罗、鹊山、下早禾等相邻。该地原有黄草浪、黄竹径、谭罗三个小村,1951年合并,取名三合村;1957年谭罗村分出,三合村保持原名。

三合村主要姓氏为黄、钟两姓,黄姓先祖从福建莆田逃难至此,钟姓从紫金搬迁而来。

横朗

上下横朗位于大浪街道中部,与石岩水田、新围、赖屋山、浪口等村相邻。关于横朗立村有一个传说:自古以来在羊台山下,片片原始森林,深沟洼谷,山高岭峻,巍巍矗立。其中阳台山七娘岽西角山脉有如翻波逐浪,飞泻而下,忽而有一座雄伟山峰横空而出,形似一条栩栩如生的猛虎横在那里,挡住行人去路,路过之人要多走弯路绕过横山,故人们称之为横朗岭。明朝末年有一位地理师赖布衣来看风水,指出此种地形名为“猛虎跳墙”,风水上佳,宜于立村,乃名村为“横朗”。后分村为上下横朗。

09年的横朗

上横朗主要姓氏为廖氏,下横朗主要姓氏为钟氏和张氏。据说,钟姓为康熙中期进入横朗,始祖钟日高原籍惠阳,以运木为生,因见龙华这一片风水好,水运方便,天然条件极好,便决心在此发展。后经清湖绅士廖马留指引,便到横朗开基创业。在钟氏之后,廖氏迁入横朗北部,发展为上横朗,横朗老村便被称为下横朗。

上下岭排

上下岭排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黄麻埔、水围、新围等村相邻。上下岭排又名“大船坑”、“岭排围”等。因靠山边,先民们建立岭排围村,后因人口增长分村为上、下。

岭排围所在的大船坑村是大浪地区比较大的村,谢氏族人于明末清初在此建村,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谢氏祖先谢维春,为了发展,从福建宁化来到新安县清湖村拜见著名的绅士廖马留。当时廖马留正欲引进有意到金鸡岭开发的创业者。于是,廖绅士领着谢维春来到这一带观察。呈现在谢维春面前的是羊蹄山下的丘陵地带,山不高而土质肥沃,北面有一处大水坑,水源充足,是一块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山坡上有数条小河流经水围,形成几道曲折小湾,将水围村的小山丘切割成半岛状,像是一个巨大鹅蛋。在“半岛”上合围而建呈长方形的数排瓦屋,像高高的船舱,远看仿佛是一艘即将启航的大船。此地刚好暗合了赖布衣那首诗中对风水宝地描述的情景,大船得水,水涨船高。谢维春决定在此创业,并给自己的村取名为“大船坑”。

上下早禾

上下早禾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鹊山、龙胜、元芬、岭排围等村相邻。因种水稻,早禾产量高,起名为早禾坑,后因人口增长分村为上、下早禾村。

上早禾村主要姓氏为彭姓,下早禾主要姓氏为黄姓,从东莞樟木头迁居而来。

石凹

石凹村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岭排围、新围等相邻。始建于明末清初,因粤东人多地少,或因迁界禁海而形成。因地势取名为石坳,后先辈们为图个好兆头,祈盼四水归池,子孙后代兴旺发达,遂将“坳”改为“凹”,形象达意,故取名为石凹。始建于明末清初,现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在原地重建。

石凹以杨、谢两个姓氏为主。在清康熙年间,杨氏先祖杨旭清从广东嘉应长乐迁至石凹,而谢氏先辈因避灾荒从福建宁化石壁迁至大船坑水围后,再迁到石凹,一起创立了石凹村。随后,杨氏、谢氏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水围

水围村位于大浪街道东北部,与黄麻埔、罗屋围等相邻。因地势低洼,又靠近河边易遭水淹而取名水围村。现在水围旧址已拆,从低处往高处,于松山坳山下另建新村。

该村主要姓氏为郑、曾两姓。郑姓祖先来自福建,迁到水围已是郑姓第九代。曾姓为新桥分支,不过现在他们操客家方言。从复原的水围老围建筑形制来看,水围老围原为广府围村。迁海复界后有其他客家姓氏迁入,客家人口渐多,客家方言便逐渐代替了广府方言。

谭罗

谭罗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三合村、赖屋山等相邻。1951年,谭罗村与黄草浪、黄竹径合并为三合村,1958年分出。谭罗村主要姓氏为叶姓。

陶吓

陶吓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赤岭头、元芬、早禾等地相邻。陶吓村始建于清朝初年,当年林氏先祖懂得烧砖瓦手艺,来到清湖金鸡岭寻找砖瓦泥土,发现此处有烧砖瓦泥土的原料。故在此烧砖瓦,并筑庐于老围安居,当时人称为“窑下”。嘉庆年间,有林礼京赚了一笔钱,其兄弟三人便在老围南边建起新围。村人把新老围统称为“陶吓”。

陶吓村原住民均姓林,先祖是林氏叔侄两人,分别对应老村内目前所存的两座林氏祠堂。林氏祖辈约300年前从梅州迁居而来,见此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就此安居下来世代务农。村里面的两座祠堂还有“吃斋”和“吃肉”之分,本村的先祖是叔侄二人,但叔叔生活平淡,爱吃斋,所以有了“吃斋”一说。而侄子生活过得好一点,就有了“吃肉”的典故。

新围

新围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岭排围、水围、石凹等村相邻。新围系上岭排分支,清乾隆十八年(1710),谢文豹一子正彩公从老围迁出,另建新村而改名新围,曾用名新围仔,从正彩公始延续至今有300余年历史。

元芬

元芬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陶吓、赤岭头、早禾等村相邻。

元芬村原名缘芬围,又名缘芬村、缘分村。据村里老人讲,元芬村的原居民有多种姓氏,而各个姓氏的来历也不同。不管怎样,大家相聚在羊台山下的这片土地里,大家都认为是一种缘分,邻里间打招呼祝福都多用“缘分”二字,于是“缘分”就成了村名。然而都是种田人识字并不多,缘分听起来又不像正式地名,于是就取谐音“元芬”为村名。

元芬村村名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传说元芬村的特产是沙梨,当年在羊台山麓有许多沙梨园,有讲围头话的瞿姓人在此经营管理沙梨园,住在茅草棚里。有一天晚上,翟姓广府人与附近瓦窑林姓客家工人聊天,深夜客家工人问瞿姓人在哪里睡觉时,他用围头话对答:“园瞓咯!”意思就是在果园里睡觉,但客家人听到“园瞓”是个新鮮词语,便笑着说:“元芬是吗?”种菜人答:“对的,是元芬”。客家人以为是地名,所以以后在沙梨园下面的村庄就叫做“元芬”了。

元芬村主要姓氏为戴氏,落脚元芬时间大约在明末。戴氏三十一传孙戴仕道于此段时间从东莞清溪墟黄麻埔围迁居于此。

(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土生土长深圳人)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大浪位于龙华区西南部,是一个客家聚集地,村民先祖来自于河南、山东等地,经江西、福建等地辗转来到大浪地区,主要姓氏有谢、杨、曾、戴、彭、吴、钟、廖等。

大浪地图

大浪历史悠久。明朝之前,大浪曾遍布广府村落,后来受迁海复界等历史原因影响,大浪成为客家聚集地。明崇祯十六年(1643),就有彭姓客家人自丰顺迁入大浪辖区内的龙胜堂居住,后来发起建立龙华墟。

大浪街道之名源于大浪乡。新中国成立不久,因要在此地成立一个新的乡,就从“大船坑”和“浪口”两个大村中各取一字,是为“大浪乡”,大浪因此得名。大浪原为龙华镇的一部分,2006年,原龙华街道一分为三,分设龙华、大浪及民治三个街道。

根据《全粤村情·深圳市宝安区卷》记载,大浪街道目前共有20个自然村,其中客家村落18个,广府村落2个。在现在的阳台山麓,也有已经搬出去的村子,如鸡板坑、大围肚、麻凤堂等村,其中,鸡板坑全村搬迁至现在的西乡凤凰岗,大围肚搬迁至现在的西乡铁岗。

赤岭头

赤岭头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陶吓、元芬、上早禾、龙胜等地相邻。村子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因旧时山上光秃无草叫岩赤岭,后来在岭的一端建屋居住而取名赤岭头。

赤岭头主要姓氏为何姓,因原居住的地方人多地少解决不了温饱,为了生存选择南移找个更美好的地方,由兴宁迁至新安县赤岭头定居。

黄麻埔

黄麻埔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上下岭排、罗屋围、水围等村相邻。村子系水围村分村而形成,1980年原地重建。

黄麻埔村主要姓氏为郑姓,原住水围,,在清朝时期以兄弟为兄弟为分支,开枝散叶,陆续从水围迁出,散居黄麻埔。

赖屋山

赖屋山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下横朗、谭罗等村相邻。据记载,早在唐宋时期,赖屋山就存在了。相传,有一位著名的学者被钦点进士,因世乱不想走上仕途而愿过隐居生活。他像许多有名的隐士一样很喜欢山水,有一日,他经过阳台山第三主峰雄鹰嘴下即赖屋山时,被眼前这片美丽神奇的山水之地深深吸引了,就在此隐居下来。因为当时没有名字,有赖姓居住,而且居于山谷,赖屋山由此而得名。

赖屋山水库

赖屋山主要姓氏为陈、黄两姓。陈姓从五华迁居于此,黄氏从福建迁入梅州,后迁入赖屋山。在客家人迁入之前,曾经有赖氏广府人在此居住,后搬出,因此本地留下一个传说:赖屋山不姓赖。

浪口

浪口村位于大浪街道东部,相邻自然村有罗屋围、水围、墩背等。浪口是大浪的门户,乃前往龙华的必经之地。

百年前的浪口

关于浪口的得名,也有一则故事,相传清朝初年浪口开村始祖吴继旺带着外孙刘子凤,从广东大埔来龙华寻求安身之地,经风水先生介绍到大船坑下游查看,发现该地有一山头形状像鱼,正合“大船出海鱼浪口”之意。而此处山下地势开阔、水源充足,吴继旺遂在此安家,开基立村取名“浪口”。

浪口村以吴、刘两姓为主。其中,吴姓始祖为吴继旺。相传,300多年前,吴继旺带着妻子洪氏和四个儿子从潮州府大埔县三河坝,迁徙到新安县龙华墟清湖一带,寻求安身之处。

刘姓始祖子凤公,当时随其外祖父吴继旺迁居浪口。所以,在浪口村,吴、刘两姓是血亲渊源,虽为两姓,实为一家。吴、刘两姓,曾经长期共用一座祠堂。也正因为如此,浪口村的村民自古以来都比较团结。

龙胜

龙胜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陶吓、赤岭头、上早禾相邻。相传,本地最早的村名为 “炉盛塘”,因为村周围有三座小山围绕,形似倒立的炉墩。后来由于对面阳台山下有窑下村(今陶吓) , 认为“炉墩”入“窑”不吉利,遂根据地形似龙,取“有龙助胜”之意,而改称“龙胜堂”。现简称为“龙胜”。

另有一说,明朝此处便有卢姓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建立“卢胜堂”,取“卢姓家族繁荣昌盛”之意,讹传为“卢胜堂”。后彭氏家族迁移至此,发展壮大,挤走了卢姓,村名便改成“龙胜堂”。

龙胜村村民以彭姓居多,根据彭氏族人中流传的《彭氏族谱散页》记载,其先为北宋知潮州军事、大理寺正卿彭延年。龙胜村彭氏的祖先是彭延年的三子彭锐,其后人彭子顺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迁居丰顺。龙胜村开基人彭华池生于明嘉靖年间,成年后从丰顺迁至新安开基立业。

罗屋围

罗屋围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黄麻埔、水围等村。村落为西乡黄麻布村分居而成,因祖宗移居到当地时,姓罗人居多,故以姓氏而取名罗屋围。

@秦军校

罗屋围第一大姓为罗姓,为西乡黄麻布村分支而成。明朝时期,罗氏先祖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迁居梅州兴宁,清乾隆年间,有称“粤富”者迁新安县黄麻莆(布),之后十一世祖朝用公次子彦章公分支罗屋围。第二大姓为曾姓,为水围曾氏分支。第三大姓为郑姓,为水围郑氏分支。

鹊山

鹊山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上下早禾、元芬、三合等相邻,因村后有一座山,山里有一排排树,树上经常有鹊鸟,鹊声一片而取名鹊山。曾用名孖龙。

鹊山主要姓氏为郑姓,系元芬郑姓分支。其先从东莞迁居元芬,后分支鹊山。

三合

三合村位于大浪南部,与谭罗、鹊山、下早禾等相邻。该地原有黄草浪、黄竹径、谭罗三个小村,1951年合并,取名三合村;1957年谭罗村分出,三合村保持原名。

三合村主要姓氏为黄、钟两姓,黄姓先祖从福建莆田逃难至此,钟姓从紫金搬迁而来。

横朗

上下横朗位于大浪街道中部,与石岩水田、新围、赖屋山、浪口等村相邻。关于横朗立村有一个传说:自古以来在羊台山下,片片原始森林,深沟洼谷,山高岭峻,巍巍矗立。其中阳台山七娘岽西角山脉有如翻波逐浪,飞泻而下,忽而有一座雄伟山峰横空而出,形似一条栩栩如生的猛虎横在那里,挡住行人去路,路过之人要多走弯路绕过横山,故人们称之为横朗岭。明朝末年有一位地理师赖布衣来看风水,指出此种地形名为“猛虎跳墙”,风水上佳,宜于立村,乃名村为“横朗”。后分村为上下横朗。

09年的横朗

上横朗主要姓氏为廖氏,下横朗主要姓氏为钟氏和张氏。据说,钟姓为康熙中期进入横朗,始祖钟日高原籍惠阳,以运木为生,因见龙华这一片风水好,水运方便,天然条件极好,便决心在此发展。后经清湖绅士廖马留指引,便到横朗开基创业。在钟氏之后,廖氏迁入横朗北部,发展为上横朗,横朗老村便被称为下横朗。

上下岭排

上下岭排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黄麻埔、水围、新围等村相邻。上下岭排又名“大船坑”、“岭排围”等。因靠山边,先民们建立岭排围村,后因人口增长分村为上、下。

岭排围所在的大船坑村是大浪地区比较大的村,谢氏族人于明末清初在此建村,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谢氏祖先谢维春,为了发展,从福建宁化来到新安县清湖村拜见著名的绅士廖马留。当时廖马留正欲引进有意到金鸡岭开发的创业者。于是,廖绅士领着谢维春来到这一带观察。呈现在谢维春面前的是羊蹄山下的丘陵地带,山不高而土质肥沃,北面有一处大水坑,水源充足,是一块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山坡上有数条小河流经水围,形成几道曲折小湾,将水围村的小山丘切割成半岛状,像是一个巨大鹅蛋。在“半岛”上合围而建呈长方形的数排瓦屋,像高高的船舱,远看仿佛是一艘即将启航的大船。此地刚好暗合了赖布衣那首诗中对风水宝地描述的情景,大船得水,水涨船高。谢维春决定在此创业,并给自己的村取名为“大船坑”。

上下早禾

上下早禾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鹊山、龙胜、元芬、岭排围等村相邻。因种水稻,早禾产量高,起名为早禾坑,后因人口增长分村为上、下早禾村。

上早禾村主要姓氏为彭姓,下早禾主要姓氏为黄姓,从东莞樟木头迁居而来。

石凹

石凹村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岭排围、新围等相邻。始建于明末清初,因粤东人多地少,或因迁界禁海而形成。因地势取名为石坳,后先辈们为图个好兆头,祈盼四水归池,子孙后代兴旺发达,遂将“坳”改为“凹”,形象达意,故取名为石凹。始建于明末清初,现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在原地重建。

石凹以杨、谢两个姓氏为主。在清康熙年间,杨氏先祖杨旭清从广东嘉应长乐迁至石凹,而谢氏先辈因避灾荒从福建宁化石壁迁至大船坑水围后,再迁到石凹,一起创立了石凹村。随后,杨氏、谢氏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水围

水围村位于大浪街道东北部,与黄麻埔、罗屋围等相邻。因地势低洼,又靠近河边易遭水淹而取名水围村。现在水围旧址已拆,从低处往高处,于松山坳山下另建新村。

该村主要姓氏为郑、曾两姓。郑姓祖先来自福建,迁到水围已是郑姓第九代。曾姓为新桥分支,不过现在他们操客家方言。从复原的水围老围建筑形制来看,水围老围原为广府围村。迁海复界后有其他客家姓氏迁入,客家人口渐多,客家方言便逐渐代替了广府方言。

谭罗

谭罗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三合村、赖屋山等相邻。1951年,谭罗村与黄草浪、黄竹径合并为三合村,1958年分出。谭罗村主要姓氏为叶姓。

陶吓

陶吓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赤岭头、元芬、早禾等地相邻。陶吓村始建于清朝初年,当年林氏先祖懂得烧砖瓦手艺,来到清湖金鸡岭寻找砖瓦泥土,发现此处有烧砖瓦泥土的原料。故在此烧砖瓦,并筑庐于老围安居,当时人称为“窑下”。嘉庆年间,有林礼京赚了一笔钱,其兄弟三人便在老围南边建起新围。村人把新老围统称为“陶吓”。

陶吓村原住民均姓林,先祖是林氏叔侄两人,分别对应老村内目前所存的两座林氏祠堂。林氏祖辈约300年前从梅州迁居而来,见此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就此安居下来世代务农。村里面的两座祠堂还有“吃斋”和“吃肉”之分,本村的先祖是叔侄二人,但叔叔生活平淡,爱吃斋,所以有了“吃斋”一说。而侄子生活过得好一点,就有了“吃肉”的典故。

新围

新围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岭排围、水围、石凹等村相邻。新围系上岭排分支,清乾隆十八年(1710),谢文豹一子正彩公从老围迁出,另建新村而改名新围,曾用名新围仔,从正彩公始延续至今有300余年历史。

元芬

元芬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陶吓、赤岭头、早禾等村相邻。

元芬村原名缘芬围,又名缘芬村、缘分村。据村里老人讲,元芬村的原居民有多种姓氏,而各个姓氏的来历也不同。不管怎样,大家相聚在羊台山下的这片土地里,大家都认为是一种缘分,邻里间打招呼祝福都多用“缘分”二字,于是“缘分”就成了村名。然而都是种田人识字并不多,缘分听起来又不像正式地名,于是就取谐音“元芬”为村名。

元芬村村名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传说元芬村的特产是沙梨,当年在羊台山麓有许多沙梨园,有讲围头话的瞿姓人在此经营管理沙梨园,住在茅草棚里。有一天晚上,翟姓广府人与附近瓦窑林姓客家工人聊天,深夜客家工人问瞿姓人在哪里睡觉时,他用围头话对答:“园瞓咯!”意思就是在果园里睡觉,但客家人听到“园瞓”是个新鮮词语,便笑着说:“元芬是吗?”种菜人答:“对的,是元芬”。客家人以为是地名,所以以后在沙梨园下面的村庄就叫做“元芬”了。

元芬村主要姓氏为戴氏,落脚元芬时间大约在明末。戴氏三十一传孙戴仕道于此段时间从东莞清溪墟黄麻埔围迁居于此。

(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土生土长深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