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1961年八字方针是什么 1961年八字方针名词解释

1961年八字方针是什么 1961年八字方针名词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党史宣传】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八字方针”

1961年,周恩来提出的“八字方针”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图为会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工作中,中央曾先后制定了三个不同的“八字方针”,即1960年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79年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方针和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工作方针。这三个“八字方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讲一讲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

国内经济发展遇到困难

产业结构失衡:一是工农业比例失调。1957年至1960年,我国第一产业总产值由430亿元下降到340.7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由317亿元增加到648.2亿元。二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1957年到1960年,轻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从55%下降到33.4%,重工业总产值由45%上升到66.6%。轻工业生产的发展落后于重工业,造成了市场供应紧张。在大炼钢铁和大办工厂的社会氛围下,轻工业的设备、人员被重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抽调。三是工业与交通运输比例失调。工业生产的大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运输力量作保障,但由于道路和机车等发展滞后,大批生产资料和生产设备处于无法运出的境地,造成了生产要素的大量浪费。如1957年到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生铁产量增长3.6倍,铁矿石产量增长4.8倍,煤产量增长2.03倍,而全国货运量只增长1.1倍,结果是一方面大量生产,一方面大量闲置,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粮食生产出现问题。从1959年到1961年,全国年平均粮食产量实际为1536.5亿公斤,比1957年减产21.2%,人均占有粮食为216.5公斤,比1957年减少85公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以及公共食堂等造成的粮食浪费,全国大面积农田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使粮食问题更为突出。全国不少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

基础设施投资过大。“大跃进”运动中,随着基建规模的急剧增长,职工队伍迅速膨胀。1957年基建投资只有100亿元左右,1958年至1960年基建投资共达1112亿元,年均370.7亿元。施工项目,1957年只有900多项,1960年达1815项。工厂企业增加太多,职工人数三年内增加3000多万人。城镇人口,1957年只有9900万人,1960年增加到1.3亿人。

1958年到1960年三年连续出现财政赤字,总额接近170亿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1961年仍有赤字10.9亿元。与此同时,货币发行量大大增加。1957年末的货币发行量为53亿元,1959年上升到75亿元,1960年上升到96亿元。由于增发了钞票,而物资没有相应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由于财政赤字加大和货币发行量增加,很难实现财政和金融的相互配合。

中苏关系破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对中国的政策,对中国进行封锁包围,中国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给予中国很多帮助和支持。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此后关系逐渐恶化,苏联终止了同中国的经济合作。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召回在华的全部专家1390名。苏联政府还通知中方终止派遣专家900名。苏联专家分布在中国经济、国防、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250多个企业和部门。苏联专家回国时带走了所有图纸、计划和资料,使中国大批在建项目陷于困境,本来已经困难重重的国民经济雪上加霜。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70%多是和苏联、东欧国家进行的,中苏关系破裂导致中国外贸形势急剧恶化,中苏两国间进出口总额呈直线下降趋势。中苏贸易从1959年的20.97亿美元降至1962年的7.01亿美元。到了1966年降至3亿美元,1969年降至5400万美元,仅占当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3%。

经济调整“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实施

1960年6月,中央上海会议期间,写了《十年总结》,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他指出,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宁可少些,让实际超过,打得太满,就会被动。他认为1960年的指标还要加以调整。7月,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李富春于8月中下旬在对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进行研究时,根据上海会议和北戴河会议精神,特别是根据周恩来的意见,提出应以调整、巩固、提高的方针安排经济工作的意见。8月底,周恩来在听取国家计委党组的汇报后提出,应在调整、巩固后面加“充实”两字,从而最初形成了完整的“八字方针”的意见。1960年9月30日,中央转发的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首次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八届九中全会讨论批准了这个方针。

“八字方针”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调减工业特别是钢铁生产指标,使工业发展建立在农业过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和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要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成果,使其向纵深发展。要以少量的投资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使其配套成龙,发挥更大的经济效果。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到1962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初见成效。1963年8月,在谈到两年来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时指出:“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是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过去两年中,在这方面进行了艰巨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60年底,全国由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共有五千零四十三万八千人,全国城镇人口共有一亿三千零七十三万人。1961年和1962年,共减少职工一千八百零七万人,减少城镇人口二千二百万人。”“六十年代初那次调整,当时困难重重,不调整就无法渡过难关。因此,在开始调整的时候,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总规模都退了下来,那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是必要的,是正确的。”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文章来源:党史网

【党史宣传】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八字方针”

1961年,周恩来提出的“八字方针”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图为会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工作中,中央曾先后制定了三个不同的“八字方针”,即1960年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79年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方针和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工作方针。这三个“八字方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讲一讲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

国内经济发展遇到困难

产业结构失衡:一是工农业比例失调。1957年至1960年,我国第一产业总产值由430亿元下降到340.7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由317亿元增加到648.2亿元。二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1957年到1960年,轻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从55%下降到33.4%,重工业总产值由45%上升到66.6%。轻工业生产的发展落后于重工业,造成了市场供应紧张。在大炼钢铁和大办工厂的社会氛围下,轻工业的设备、人员被重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抽调。三是工业与交通运输比例失调。工业生产的大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运输力量作保障,但由于道路和机车等发展滞后,大批生产资料和生产设备处于无法运出的境地,造成了生产要素的大量浪费。如1957年到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生铁产量增长3.6倍,铁矿石产量增长4.8倍,煤产量增长2.03倍,而全国货运量只增长1.1倍,结果是一方面大量生产,一方面大量闲置,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粮食生产出现问题。从1959年到1961年,全国年平均粮食产量实际为1536.5亿公斤,比1957年减产21.2%,人均占有粮食为216.5公斤,比1957年减少85公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以及公共食堂等造成的粮食浪费,全国大面积农田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使粮食问题更为突出。全国不少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

基础设施投资过大。“大跃进”运动中,随着基建规模的急剧增长,职工队伍迅速膨胀。1957年基建投资只有100亿元左右,1958年至1960年基建投资共达1112亿元,年均370.7亿元。施工项目,1957年只有900多项,1960年达1815项。工厂企业增加太多,职工人数三年内增加3000多万人。城镇人口,1957年只有9900万人,1960年增加到1.3亿人。

1958年到1960年三年连续出现财政赤字,总额接近170亿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1961年仍有赤字10.9亿元。与此同时,货币发行量大大增加。1957年末的货币发行量为53亿元,1959年上升到75亿元,1960年上升到96亿元。由于增发了钞票,而物资没有相应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由于财政赤字加大和货币发行量增加,很难实现财政和金融的相互配合。

中苏关系破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对中国的政策,对中国进行封锁包围,中国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给予中国很多帮助和支持。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此后关系逐渐恶化,苏联终止了同中国的经济合作。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召回在华的全部专家1390名。苏联政府还通知中方终止派遣专家900名。苏联专家分布在中国经济、国防、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250多个企业和部门。苏联专家回国时带走了所有图纸、计划和资料,使中国大批在建项目陷于困境,本来已经困难重重的国民经济雪上加霜。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70%多是和苏联、东欧国家进行的,中苏关系破裂导致中国外贸形势急剧恶化,中苏两国间进出口总额呈直线下降趋势。中苏贸易从1959年的20.97亿美元降至1962年的7.01亿美元。到了1966年降至3亿美元,1969年降至5400万美元,仅占当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3%。

经济调整“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实施

1960年6月,中央上海会议期间,写了《十年总结》,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他指出,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宁可少些,让实际超过,打得太满,就会被动。他认为1960年的指标还要加以调整。7月,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李富春于8月中下旬在对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进行研究时,根据上海会议和北戴河会议精神,特别是根据周恩来的意见,提出应以调整、巩固、提高的方针安排经济工作的意见。8月底,周恩来在听取国家计委党组的汇报后提出,应在调整、巩固后面加“充实”两字,从而最初形成了完整的“八字方针”的意见。1960年9月30日,中央转发的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首次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八届九中全会讨论批准了这个方针。

“八字方针”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调减工业特别是钢铁生产指标,使工业发展建立在农业过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和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要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成果,使其向纵深发展。要以少量的投资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使其配套成龙,发挥更大的经济效果。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到1962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初见成效。1963年8月,在谈到两年来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时指出:“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是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过去两年中,在这方面进行了艰巨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60年底,全国由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共有五千零四十三万八千人,全国城镇人口共有一亿三千零七十三万人。1961年和1962年,共减少职工一千八百零七万人,减少城镇人口二千二百万人。”“六十年代初那次调整,当时困难重重,不调整就无法渡过难关。因此,在开始调整的时候,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总规模都退了下来,那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是必要的,是正确的。”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文章来源:党史网

香鱼讲党史:1961年,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建党

100

周年

光辉历程

永垂不朽

“中国产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1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总书记指出,今年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盐山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它的前身是乾隆初年(1738年)知县金世昌在兴文街西创建的“香鱼书院”,1903年改建盐山县立高等学堂,1923年扩办为盐山县立初级中学。盐山中学筚路蓝缕、饱经沧桑地走过了近百年的光辉历程,值此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盐山中学特别推出《香鱼讲党史》专栏,与您一起回顾党史上的难忘瞬间,分享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革命先辈们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以及盐山中学的党建历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感悟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开拓进取的宏伟征程,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以昂扬姿态谱写新时代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实事求是年 调查研究年

1961年1月20日下午,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请他把一篇“已经30年不见了”的名为《调查工作》的文章,分送陈伯达、胡乔木。信写完后,他又在末尾加了一句:“此信给三组21个人看并加讨论,至要至要!!!又及”。两个“至要”加三个感叹号,体现了的高度重视。

《调查工作》是在1930年5月所写,一度遗失。1957年2月,在福建上杭被发现。1959年8月收藏于中央革命博物馆。1961年1月,田家英听说后,把这篇文章借出交给了。重读这篇30年前的旧作,感慨万分。再次感受到实事求是精神的重要,于是就写了给田家英的那封信。

图为失而复得的《调查工作》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上,说,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的传统的。请同志们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并要求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

1月20日《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正式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转变。

1961年起,全党上下响应的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纠正错误,调整政策。

参考:《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人民网、新华网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百个瞬间说百年」196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58年秋冬之间,开始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了不少乱子。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领导整顿人民公社,调整高指标,作了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风”、浮夸风、高指标和瞎指挥得到初步遏制,形势开始有所好转。

这期间,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得到一些新的认识。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服务;要以“农、轻、重”为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综合平衡是整个经济工作的根本问题,国民经济应当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1961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八届九中全会上讲话,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要搞个实事求是年。新华社图片

随后,决心认真调查研究,纠正错误,调整政策。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努力坚决纠正“风”;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这两件事为标志,“大跃进”运动实际上已被停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

1961年5月4日,周恩来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伯延人民公社进行农业调查。图为周恩来在伯延人民公社和社员肖书义谈话。新华社图片

在八届九中全会以及为准备这次全会而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之后,、、周恩来、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系统解决农村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于1961年3月主持起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农业六十条)。在条例起草和修订期间,全党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始逐步解决农民强烈反映的公共食堂等问题。

1961年4月8日,到湖南省湘潭县许家垅(河东人民公社河塘大队长塘生产队)进行调查研究时和社员许庆云谈话。新华社图片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各领域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工业领域调整围绕降低钢产量等指标和整顿企业秩序展开。1961年9月,中央作出《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强调必须当机立断,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指标降到确实可靠、留有余地的水平上。同时,中央发布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对于恢复和建立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经济工作调整相配合,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也进行了调整。其中心内容是调整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以恢复正常秩序,保证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进一步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1962年3月,周恩来在《论知识分子问题》报告中,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发挥科学和科学家的作用,使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鼓舞。

总策划:周红军

监制:朱永磊 安传香

策划:翟子赫 王莹

文案:王莹

设计:樊珊珊

参考文献:

《中国简史》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中国历史通览》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华网新闻中心出品

【点击以下图片进入更多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