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 2022年日历

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 2022年日历

本文目录一览:

2022壬寅年,到底是“黑虎年”还是“金虎年”?老皇历是这样说的

2022到底是什么虎?

本文作者 倪方六

2022年的春节到了,祝各位“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网友新年吉祥,事事顺意!

2022年,为阴历壬寅虎年。

壬寅虎年邮票

之前我在微头条简单说一下壬寅年,不少网友希望能再详细一点,那我就在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详细说一下。

在干支纪年法,即六十甲子中,壬寅年排在第39位,对应的生肖是虎——本轮甲子的第四虎。

第四虎是什么虎?或曰“黑(水)虎”,或曰“金虎”。

到底算是什么虎?

这就要说到十二生肖和五行的关系。十二生肖,是古人的传统纪年方式之一。

十二生肖卡通

用12种动物来表示“年”,其以“鼠”起首,至“猪”结束,是为一轮,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古人根据十二生肖在一天中的活动规律,用纪时的“十二地支”来定义各个生肖的特征。所谓“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在阴阳概念上属阴,故为“地”为“支”,与代表“阳”,为“天”为“干”的“十天干”相对对应。

十二地支就是12个字,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就是10个字,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关系

十二地支与十天干共有22个字,在过去农夫都要熟记于心的 ,因为生活中老会用到,除了自己的姓名,天干地支最常用——估计很多网友们也都能背出来的。

子,即子时,就是半夜时分,相当于现代24时制中的23时至1时。这一时间什么动物最活跃?老鼠!于是“子”这个字配给老鼠,遂有了“子鼠”一说。

因为子时是一天里的起始时辰,老鼠沾光了,成为十二生肖中的“第一动物”,领头属相。

相应地,其他11种动物也都有配字。

老虎一般在天黑后下山觅食,在天快亮的3时至5时归山,这个时间段是“寅时”,于是“寅”字配给了老虎,遂有“寅虎”。

“寅”字在十二地支中排在第三,故兽中之王的老虎在十二生肖只能是“老三”,老二是“牛”,老大是“鼠”。

老虎,兽中之王者

完整的地支与生肖配对是这样——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如此十二生肖循环完,就是12年。

但这是一个小循环,小循环外还有大循环,这就是“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又叫“一个干支”。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六十甲子是天干10个字来安排次序,为“经”,用地支12个字进行调整定位,为“纬”。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有序地排列组合,便有了60个不同的字组。从天干“甲”字与地支“子”开始组合,分别是——

始于1984年的六十甲子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已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5已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已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已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已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已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六十甲子以“甲子”开头,“癸亥”结束,用这60个不同字组来纪年,刚好60年。

因是“甲子”这一字组开头,古人习惯称之为“六十甲子”。

整个六十甲子又分为六旬,每旬10年,以6个“甲”字开头,分别是甲子、甲午,甲辰、甲戌,甲申、甲寅。

老话所谓“年过六旬”,由此而来,意思是年龄过了60岁。在以前,过了六旬就是老人,就有资格为自己准备葬具棺材了——称为寿材。

石虎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藏品

六十甲子的核心是干支组合,故又叫“干支纪年法”,其实际是十二生肖年的五个轮回。这样,甲子60年中便有5个相同的生肖。

为了区分叫法相同的5个生肖,不至于搞混,古人便利用五行的5种属性,给这5个生肖贴标签。

以生肖虎来说,便有金虎、木虎、水虎、火虎、土虎五种“虎”。

以此类推,有金鼠、木鼠、水鼠、火鼠、土鼠;金牛、木牛、水牛、火牛、土牛……

《风林群虎图》(局部),明赵汝殷绘,台北故宫藏品

这里顺便说一下,虎是兽之王,如果聚齐了,那便厉害至极,所谓军事才华超常的“五虎上将”一说,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哪一年是金虎,哪一年是木虎、水虎、火虎、土虎呢?

换一句话说,各个生肖的五行是怎么规定的?这里面就有不同的说法了。

一种通过天干用字来定性,即干支纪年二个字中的第一个字。如甲子年,就看“甲”字在五行是什么属性,像2022年是壬寅年,就看“壬”字的五行属性。

伏鸟青铜虎,江西博物馆藏品

为了方便网友学习,我将天干10个字的阴阳和五行属性,列于下——

甲,阳木;乙,阴木

丙,阳火;丁,阴火

戊,阳土;己,阴土

庚,阳金;辛,阴金

壬,阳水,癸,

这个很好记忆的,排在单数位置的甲、丙、戊、庚、壬5个字为“阳”干、排在双数位置的乙、丁、己、辛、癸5个字为“阴”干。

可调动军队的错金黑虎节,错有“王命车驲”四字,广州南越王博物院藏品

据此可以知道,壬寅年的虎为“水虎”。

为什么民间有的老人又说这是一只“黑虎”?这又涉及五行的方位,与四季、颜色之关系了。

方位有东西南北中五方,五方与五行配位,就有了一层新的含义。具体对应是这样——

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

五方与天时四季也有对应关系,分别是——

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中为夏末(年中六月)。

四季是有颜色的,于是五方被配上了不同颜色——

春季绿意盎然,故东为绿(青)色;

夏季如火炉,故南为红(紫)色;

秋季天高气爽,故西为白(金)色;

冬季一片荒凉,故北为黑(兰)色;

夏末稻谷渐熟,故中为黄(橙)色。

要注意的是,这是“阳”干5字的颜色,括号中的颜色“阴”干5字的颜色。

错金银虎形带钩。,国家博物馆藏品

这样,五方、五行与颜色,形成了关系链——

东-木-绿,南-火-红,西-金-白,北-水-黑,中-土-黄。

看到这里,各位网友应该知道为什么说壬寅为“黑虎”,壬寅年为“黑虎年”了吧。

黑虎为水虎,故俗话又说是“黑水虎”。

但是,壬寅为“黑水虎”一说并非定论,民间老皇历上还有一种说法——壬寅为“金虎”,壬寅年是“金虎年”。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是五行学说对生肖年的另一版本解读。

金虎,陕西刘家洼东周芮国遗址出土

因为原来的五行学说过于简单,为了发掘五行的内涵,分析具体内容,古人创造了一种“纳音五行”。

纳音五行是古人用音乐上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和十二音律组合而形成的,故称“纳音五行”,因为是在原有五行上开发出来的,为了方便区分,称之为“假五行”,意思是假借韵律而形成的新五行。

而原来的五行,则称为“正五行”。

假五行共有30个定义,每行有6个定义,分别是——

金:海中金、剑锋金、白蜡金、沙中金、金箔金、钗钏金;木:大林木、杨柳木、松柏木、平地木、桑柘木、石榴木;水:涧下水、泉中水、长流水、天河水、大溪水、大海水;火:炉中火、山头火、霹雳火、山下火、覆灯火、天上火;土:路旁土、城头土、屋上土、壁上土、大驿土、沙中土。

鎏金虎,湖北宜城市博物馆藏品

这30个假五行定义,称为“纳音”,意思是根据音律变化而来的。

古人根据天象和农事经验与生活常识,将这些纳音有序分配给六十甲子中的每一年,以解读不同的年份。

由于六十甲子是60个年头,而纳音只有30个,这样60年里有2个年头的“纳音”是相同的,规律是两两配对,相连两个年头是一样的纳音。

具体如下——

食有虎卣,湖南宁乡出土,现流落海外

金:海中金-甲子、乙丑、剑锋金-壬申、癸酉、白蜡金-庚辰、辛巳、沙中金-甲午、乙未、金箔金-壬寅、癸卯、钗钏金-庚戌、辛亥;

木:大林木-戊辰、己巳-、杨柳木-壬午、癸未、松柏木-庚寅、辛卯、平地木-戊戌、己亥、桑柘木-壬子、癸丑、石榴木-庚申、辛酉;

水:涧下水-丙子、丁丑、泉中水-甲申、乙酉、长流水-壬辰、癸巳、天河水-丙午、丁未、大溪水-甲寅、乙卯、大海水-壬戌、癸亥;

火:炉中火-丙寅、丁卯、山头火-甲戌、乙亥、霹雳火-戊子、己丑、山下火-丙申、丁酉、覆灯火-甲辰、乙巳、天上火-戊午、己未;

土:路旁土-庚午、辛未、城头土-戊寅、己卯、屋上土- 丙戌、丁亥、壁上土-庚子、辛丑、大驿土-戊申、己酉、沙中土-丙辰、丁巳。

西周青铜虎鎣,国家博物馆藏品

如果以六十甲子的次序来说,五行纳音在不同年头,是这样分配的——

1甲子、 2乙丑-海中金; 3丙寅、4丁卯-炉中火; 5戊辰、6己巳-大林木;

7庚午、 8辛未-路旁土; 9壬申、10癸酉-剑锋金; 11甲戌、12乙亥-山头火;

13丙子、14丁丑-涧下水; 15戊寅、16己卯-城头土; 17庚辰、18辛巳-白蜡金;

19壬午、20癸未-杨柳木; 21甲申、22乙酉-泉中水; 23丙戌、24丁亥-屋上土;

25戊子、26己丑-霹雳火; 27庚寅、28辛卯-松柏木; 29壬辰、30癸巳-长流水;

31甲午、32乙未-沙中金; 33丙申、34丁酉-山下火; 35戊戌、36己亥-平地木;

37庚子、38辛丑-壁上土; 39壬寅、40癸卯-金箔金; 41甲辰、42乙巳-覆灯火;

43丙午、44丁未-天河水;45 戊申、46己酉-大驿土; 47庚戌、48辛亥-钗钏金;

49壬子、50癸丑-桑柘木; 51甲寅、52乙卯-大溪水;53 丙辰、54丁巳-沙中土;

55戊午、56己未-天上火; 57庚申、58辛酉-石榴木;59 壬戌、60癸亥-大海水。

金代虎枕,上海博物馆藏品

将纳音五行与生肖比对,六十甲子中的“五虎”,分别是——

第一虎是丙寅虎,第二虎是戊寅虎,第三虎是庚寅虎,第四虎是壬寅虎,第五虎是甲寅虎。

对照五行纳音的分配排序,2022年壬寅年,是始于1984年的六十甲子中的第39个年头,生肖上是第四虎,纳音是“金箔金”。

根据纳音五行,2022年的壬寅虎刚好是一只“金虎”,所以说2022年是“金虎年”。

金虎帅印,明末张献忠藏宝

金虎帅印(正面),明末张献忠藏宝

看到这里,各位网友应该2022是什么“虎”了吧,仅是解读方式的不同,愿意都好的。

中国人趋吉,所以都会说是“金虎”,我也持此观点。

至于壬寅虎年好不好,生肖属虎有什么讲究,这个颇为复杂,老皇历上也有不同的解读,争议更多,我将另外再写一篇文章。

关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

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原来春节在这些地方都有“官方身份”

中新网12月23日电(张奥林)当地时间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宣布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此项决定意味着,每年春节这一天,联合国都将尽量避免安排会议活动。有分析称,这一举措不仅表达了联合国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尊重,也体现出对这一重要传统节日的认可。

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春节象征着阖家团圆、辞旧迎新,同时,春节在世界范围内也深受人们的热爱,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各种形式庆祝春节,在全球许多国家,春节都已拥有“官方身份”。

新加坡民众庆祝春节。图片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截图

亚洲多国:重要传统节日

新加坡以其多元文化而闻名,作为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春节这一习俗随着早期华人移民的到来,早已根植在新加坡人的心中。作为国家法定节日,每年春节当地人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诸如在牛车水倒计时迎新祈福、和家人朋友品尝“捞鱼生”等,人们通过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共度春节时光。

在新加坡的近邻马来西亚,春节也被列为公共假期。尤其是在华人社区,当地民众除了传统的吃团圆饭、贴春联等庆祝方式外,“捞鱼生”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资料图:马来西亚吉隆坡一商场内具有中国元素的春节装饰。赵胜玉摄

不仅如此,每逢春节,马来西亚还会出现类似“春运”的大堵车,新加坡《联合早报》曾报道,在2022年春节假期开始前,马来西亚多地在外工作的民众为了回乡庆团圆,造成各主要大道车流量激增,有的车龙甚至长达数公里,而长途巴士车站、火车站等,也挤满了回乡人潮。

在历史上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和越南,春节都是一场充满传统仪式、家庭团聚和文化庆典的盛大节日。

在朝鲜和韩国,春节都是法定节日,人们通常会在这天祭拜祖先和新年行礼,特别是晚辈向长辈行大礼,寓意平安度过冬天、迎来新的一年。

在越南,春节被称为元旦节或简称“节”,是越南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即使曾被法国殖民统治长达数十年,但春节仍是越南民众心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人们会进行祭祀、烧纸钱和祈祷,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好运,女性还会穿着传统服装“奥黛”,迎接新年到来。

同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也都将春节定为法定公共假期,形成了以当地华人群体为主导,各族群共同参与的多元共生局面,也为春节的多样化增添了新鲜元素。

春节大家庭:不断迎来“新成员”

近年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春节的大家庭也迎来了一些“新成员”。

2023年1月20日晚,加拿大多伦多,当地华人儿童在“星动多伦多”春节联欢晚会上吟唱唐诗宋词。余瑞冬 摄

加拿大于2017年正式将春节设立为国家法定节日,当地华人社区在新春时节都会举办庆祝活动,各级政府官员和当地民众也积极融入其中,官员还会现场派发红包等祝福物品,一道分享喜庆。

在苏里南,春节已经成为各族群民众欢庆的节日。2014年,苏里南正式将春节纳入法定节假日之列。苏里南的华人团体通过举办盛大的春节宴会,吸引中外人士共同庆祝,与此同时,当地各级政府官员以及各界人士也会积极参与春节庙会和大型春节文艺晚会等庆祝活动。

国家层面外,近年来,在一些国家的省州一级,春节也获得了“官方身份”。

2022年1月,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举行农历新年巡游。刘关关摄

2018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正式将春节列为加州的法定节日,并鼓励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举办活动,以推广和传承春节文化传统。

每年春节时,旧金山唐人街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包括花车巡游、华埠小姐选美等,成为当地民众以及游客的一道“新春盛宴”,这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欢乐的文化体验,也为春节文化在美国的传播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资料图:当地时间2021年2月10日,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为中国春节点亮红色灯光。 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在美国最大城市纽约,春节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23年2月2日,纽约市议会全体议员大会通过“农历新年决议案”,正式将农历新年定为纽约市的法定假日。

类似的还有巴西里约州,该州在2016年10月通过法案,正式将春节列为州官方节日,每年二月还是该州的“中国新年纪念月”。

截至目前的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约20个国家和省州一级地区,将春节正式确立为法定节日。“官方身份”的加持,使得春节文化得以超越传统的华人社区,更广泛地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

这也标志着春节已经不再局限于特定族群,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盛事,为各国社区带来了更多的欢乐体验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人!梁建章建议给有孩家庭每月1000-6000元【附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死亡人口1110万人。 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从年龄构成来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3》,中国的人口出现了重大转折点。近12年来,中国先后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和人口总量达峰两个重大转折点,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已处于峰值期,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下降趋势。报告称,出生率延续降低水平将主导中国人口变化的长期趋势,预计未来年度出生人口约每十年下一个百万台阶。

梁建章今日发文称,应对少子化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巨大的投入,他建议,针对家庭按照孩子数量发放补贴,给有孩子的家庭每月分别发放1000-6000元不等的补贴。例如,一孩家庭可获得1000元补贴,二孩家庭可获得3000元补贴,三孩家庭可获得6000元补贴。按照上述补贴计算,即一孩家庭每月可获得1000元,二孩家庭平均每孩可获得1500元,三孩家庭平均每孩可获得2000元。据此估算,每年可能需要提供1-3万亿元左右的补贴。此外,梁建章还建议,对于二孩家庭,实行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减半,对于三孩家庭则全免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

回看过去的数据:

——中国登记结婚的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根据民政部统计年报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依法登记结婚的人数从2014年的1306.74万对下降至2020年的913.10万对,表明我国结婚的人数愈来愈少,不婚群体规模趋于庞大。

——新生人口增长情况

近年来我国大陆出生人口有所回落,生育率持续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至2015年,中国大陆的每年出生人口在1600万至1700万之间波动。2016年,受到“全面两孩”政策的刺激,中国大陆的出生人口出现了短期回升,连续两年突破了1700万大关,比政策实施前增加了大约100多万人。然而,自2017年以来,出生人口数量有所回落,规模迅速缩小,出生率也逐渐下降,维持在较低水平。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的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仅为1200万人。同时,2020年中国大陆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和“二孩”政策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

截至2022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2.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9.8%。在2022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司司长王海东表示,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30%,意味着国家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将相继达到峰值。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现代化发展必然导致“少子化”。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生育水平普遍较低,这是一种规律。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大约为1.05。他认为,在全面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后,未来有望回升至1.3左右,甚至更高。

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李伟博士主张通过政策手段鼓励生育,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他认为,生育鼓励政策可以包括提供育儿假期、减轻教育负担、提供育儿津贴等方面,以激励更多的家庭愿意迎接新生命。这样的政策有助于创造更好的生育环境,提高生育率。

此外,李伟博士还谈到了生育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他表示,充实的劳动力资源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新生儿带来的家庭支出也会刺激消费,为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婚庆产业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出炉!2022年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

中国网6月23日讯(记者 谢露莹)6月23日上午,各地各省市教育招生考试部门相继发布2022年高考录取控制分数线。

▸江西

据江西省教育考试院23日上午发布的消息,江西省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为:

第一批本科文史类529分、理工类509分;

第二批本科文史类472分、理工类440分;

文史、理工类高职(专科): 150分;

三校生文理类本科:506分;

三校生文理类高职(专科):150分。

▸云南

“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6月23日,经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审定,2022年云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划定并公布。

▸内蒙古

据“内蒙古招生考试”微信公众号23日消息,2022年内蒙古普通高考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文科本科第一批459分;本科第二批366分;理科本科第一批427分;本科第二批323分。

▸宁夏

6月23日上午,宁夏教育考试院召开2022年宁夏高考分数线新闻发布会,发布宁夏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一、文史类

(含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军事、公安类院校或专业)

第一批录取院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487分;

第二批录取院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425分;

高职(专科)填报志愿资格线:150分。

二、理工类

第一批录取院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412分;

第二批录取院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350分;

高职(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150分。

三、体育类(文史)

第一批录取院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434分;

第二批录取院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369分;

高职(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150分。

四、体育类(理工)

第一批录取院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400分;

第二批录取院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339分;

高职(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150分。

五、艺术类(文史)

提前录取艺术本科美术与设计学类、音乐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录取控制分数线:298分;

提前录取艺术本科舞蹈学类录取控制分数线:213分;

提前录取高职(专科)艺术专业录取控制分数线:150分。

六、艺术类(理工)

提前录取艺术本科美术与设计学类、音乐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录取控制分数线:245分;

七、有关情况说明

1.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指高考总分应达到的最低分数要求,高考总分是指考生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绩总分与在全国范围适用的政策性照顾加分分值之和。

2.报考体育类考生高考总分须达到体育类录取控制分数线,且体育专业术科测试成绩合格。其中,本科体育专业术科测试合格线文史类为67分,理工类为63分;高职(专科)体育专业术科测试合格线为60分。

▸四川

据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消息,四川省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体育类招生专业统一考试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已确定。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全年GDP超121万亿元

中新网2月28日电 国家统计局网站28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698元,比上年增长3.0%。国民总收入1197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2977元/人,比上年提高4.2%。

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3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593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2.6%。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比上年少增63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增长0.1%;本地农民工12372万人,增长2.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1%。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0.4%。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16个,持平的为1个,下降的为53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6个,下降的为64个。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277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1225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7261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4.1%。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8%。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8.9%。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700.3万辆,比上年增长90.5%;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3.4亿千瓦,增长46.8%。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43829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全年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908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4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近1.7亿户。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分区域看,全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6220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66513亿元,增长4.0%;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56985亿元,增长3.2%;东北地区生产总值57946亿元,增长1.3%。全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100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559766亿元,增长3.0%;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290289亿元,增长2.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

绿色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全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2959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5%。在监测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62.8%,未达标的城市占37.2%;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全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Ⅳ类断面比例为9.7%,Ⅴ类断面比例为1.7%,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8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2945万公顷,减少47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2352万公顷,减少5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4307万公顷,减少25万公顷;大豆种植面积1024万公顷,增加183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00万公顷,减少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14万公顷,增加4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47万公顷,增加1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686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增产0.5%。其中,夏粮产量14740万吨,增产1.0%;早稻产量2812万吨,增产0.4%;秋粮产量51100万吨,增产0.4%。全年谷物产量63324万吨,比上年增产0.1%。其中,稻谷产量20849万吨,减产2.0%;小麦产量13772万吨,增产0.6%;玉米产量27720万吨,增产1.7%。大豆产量2028万吨,增产23.7%。

全年棉花产量598万吨,比上年增产4.3%。油料产量3653万吨,增产1.1%。糖料产量11444万吨,减产0.1%。茶叶产量335万吨,增产5.7%。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5541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18万吨,增长3.0%;羊肉产量525万吨,增长2.0%;禽肉产量2443万吨,增长2.6%。禽蛋产量3456万吨,增长1.4%。牛奶产量3932万吨,增长6.8%。年末生猪存栏4525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7%;全年生猪出栏69995万头,比上年增长4.3%。

全年水产品产量6869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568万吨,增长3.2%;捕捞水产品产量1301万吨,增长0.4%。

全年木材产量10693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7%。

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78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1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0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3%;股份制企业增长4.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私营企业增长2.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7.3%,制造业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7%,纺织业下降2.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汽车制造业增长6.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

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5640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8%。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33239万千瓦,增长2.7%;水电装机容量41350万千瓦,增长5.8%;核电装机容量5553万千瓦,增长4.3%;并网风电装机容量36544万千瓦,增长11.2%;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9261万千瓦,增长28.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84039亿元,比上年下降4.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23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0%;股份制企业61611亿元,下降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040亿元,下降9.5%;私营企业26638亿元,下降7.2%。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15574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制造业64150亿元,下降1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315亿元,增长41.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72元,比上年增加0.9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09%,下降0.64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6%。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3383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利润8369亿元,比上年下降1.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922亿元,增长8.4%。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0.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9674亿元,下降0.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855亿元,下降2.3%;金融业增加值96811亿元,增长5.6%;房地产业增加值73821亿元,下降5.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47934亿元,增长9.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39153亿元,增长3.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7%,利润总额增长8.5%。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506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26122亿吨公里。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7亿吨,比上年增长0.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6亿吨,下降1.9%。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9587万标准箱,增长4.7%。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56亿人次,比上年下降32.7%。旅客运输周转量12921亿人公里,下降34.6%。

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31903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719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752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7873万辆,增加1627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17740万辆,增加1003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6685万辆,增加954万辆。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4317亿元,比上年增长4.5%。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9.4亿件,包裹业务0.2亿件,快递业务量1105.8亿件,快递业务收入10567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749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1083万个,其中4G基站603万个,5G基站231万个。全国电话用户总数186286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6834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19.2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896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386万户,其中100M速率及以上的宽带接入用户55380万户,增加5513万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8.45亿户,增加4.47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10.67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10.6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5.6%,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2618亿GB,比上年增长18.1%。全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0812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2%。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0448亿元,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8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95792亿元,增长0.5%;餐饮收入额43941亿元,下降6.3%。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7%,饮料类增长5.3%,烟酒类增长2.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6.5%,化妆品类下降4.5%,金银珠宝类下降1.1%,日用品类下降0.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3.9%,中西药品类增长12.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4%,家具类下降7.5%,通讯器材类下降3.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9.7%,汽车类增长0.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6.2%。

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955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增长5.1%。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3.6%,中部地区投资增长8.9%,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7%,东北地区投资增长1.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4293亿元,比上年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184004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373842亿元,增长3.0%。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6]310145亿元,增长0.9%。基础设施投资[37]增长9.4%。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0.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0%。其中住宅投资100646亿元,下降9.5%;办公楼投资5291亿元,下降11.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647亿元,下降14.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36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34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26947万平方米,增加4186万平方米。

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34万套,基本建成181万套;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265万套(间)。全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5万个,涉及居民876万户。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增长4.3%。货物进出口顺差58630亿元,比上年增加15330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138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出口78877亿元,增长20.0%;进口59461亿元,增长18.7%。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额129499亿元,比上年增长7.5%。

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59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服务出口28522亿元,增长12.1%;服务进口31279亿元,增长13.5%。服务进出口逆差2757亿元。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38497家,比上年下降19.2%。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2327亿元,增长6.3%,折1891亿美元,增长8.0%。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含通过部分自由港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4519家,下降15.3%;对华直接投资金额891亿元,增长17.2%,折137亿美元,增长18.6%。全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449亿元,增长28.3%,折683亿美元,增长30.9%。

全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7.2%,折1169亿美元,增长2.8%。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410亿元,增长7.7%,折210亿美元,增长3.3%。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0425亿元,比上年增长4.3%,折1550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849亿美元,下降5.3%,占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比重为54.8%。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6万人。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税收收入166614亿元,下降3.5%。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其中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6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66.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8%;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67.2万亿元,增长3.7%;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5万亿元,增长15.3%。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2.0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多0.7万亿元。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44.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末增长9.6%,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12.4万亿元,增长10.9%。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4.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增加26.3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9.1万亿元,增加20.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4.0万亿元,增加21.3万亿元。人民币普惠金融贷款余额32.1万亿元,增加5.6万亿元。

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267195亿元,比年初增加24702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560361亿元,增加11522亿元。其中,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93473亿元,减少90亿元;住户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466888亿元,增加11613亿元。

全年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15109亿元,比上年减少1634亿元。沪深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上市A股341只,筹资5704亿元,比上年增加353亿元,其中科创板股票123只,筹资2520亿元;沪深交易所A股再融资(包括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优先股、可转债转股)9405亿元,减少1986亿元。北京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83只,筹资164亿元。全年各类主体通过沪深北交易所发行债券(包括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筹资64494亿元,其中沪深交易所共发行上市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13只,募集资金419亿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6580家,全年挂牌公司累计股票筹资232亿元。

全年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13.7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0万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695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4519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726亿元,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2712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5485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3791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及给付3937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7757亿元。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1370元,增长4.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5123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734元,增长4.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45,比上年缩小0.05。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0598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39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0116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615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1元,比上年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0590元,比上年下降0.5%,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3.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增长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增长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其中城镇为29.5%,农村为33.0%。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3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7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4952万人,增加15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4570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2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83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807万人,增加849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9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9111万人,增加825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9127万人,增加4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4608万人,增加856万人。年末全国共有683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34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35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1083万人次。全年领取国家定期抚恤金、定期生活补助金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827万人。

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4.3万个,其中养老机构4.0万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899个。民政服务床位849.1万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822.3万张,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床位10.0万张。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2.9万个,社区服务站50.9万个。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0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55%,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951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5.19万个项目。截至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33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01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12家。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36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624亿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2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441家。全年授予专利权432.3万件,比上年下降6.0%;PCT专利申请受理量7.4万件。截至年末,有效专利1787.9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328.0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9.4件。全年商标注册617.7万件,比上年下降20.2%。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7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93%。

全年成功完成62次宇航发射。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神舟十四号、十五号等任务相继实施,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嫦娥五号发现月球新矿物“嫦娥石”。句芒号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运行。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实现一箭22星发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国产C919大型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并交付首架。投入商业运行的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年末全国共有国家质检中心869家。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和服务认证机构1128个,累计完成对94万家企业的认证。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2266项,其中新制定1382项。全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3.29%。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24.2万人,在学研究生365.4万人,毕业生86.2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1014.5万人,在校生3659.4万人,毕业生967.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50.7万人,在校生1784.7万人,毕业生519.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947.5万人,在校生2713.9万人,毕业生824.1万人。初中招生1731.4万人,在校生5120.6万人,毕业生1623.9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01.4万人,在校生10732.0万人,毕业生1740.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4.6万人,在校生91.9万人,毕业生15.9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6%。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23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总流通72375万人次;文化馆3503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1.99亿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1.90亿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全年生产电视剧160部5283集,电视动画片89094分钟。全年生产故事影片380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05部。出版各类报纸266亿份,各类期刊20亿册,图书114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8.09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413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20886万卷(件)。全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2180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0.9%。

全年国内游客25.3亿人次,比上年下降22.1%。其中,城镇居民游客19.3亿人次,下降17.7%;农村居民游客6.0亿人次,下降33.5%。国内旅游收入20444亿元,下降30.0%。其中,城镇居民游客花费16881亿元,下降28.6%;农村居民游客花费3563亿元,下降35.8%。

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3万个,其中医院3.7万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5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0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4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6万个,门诊部(所)32.1万个,村卫生室58.8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万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85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796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40万人,注册护士520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75万张,其中医院766万张,乡镇卫生院145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84.0亿人次,出院人数2.5亿人。

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22.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73]37.0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2平方米。全年我国运动员在15个运动大项中获得93个世界冠军,共创11项世界纪录。在北京第24届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9枚金牌,奖牌总数15枚。全年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5项国际赛事中获得41个世界冠军。在北京第13届冬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18枚金牌,奖牌总数61枚,位列冬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位。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76.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9.8万公顷,增长13.2%;房地产用地11.0万公顷,下降19.4%;基础设施用地45.8万公顷,增长20.7%。

全年水资源总量26634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599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其中,生活用水下降0.5%,工业用水下降7.7%,农业用水增长3.7%,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增长8.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53立方米,下降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7立方米,下降10.8%。人均用水量425立方米,增长1.3%。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8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2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1.4%。种草改良面积321万公顷。截至年末,国家公园5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4.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煤炭消费量增长4.3%,原油消费量下降3.1%,天然气消费量下降1.2%,电力消费量增长3.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上升0.4个百分点。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1.6%,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0.8%,吨钢综合能耗上升1.7%,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0.4%,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2%。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

全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占81.9%,三类海水占4.1%,四类、劣四类海水占14.0%。

在开展城市区域声环境监测的320个城市中,全年昼间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5.0%,较好的占66.3%,一般的占27.2%,较差的占1.2%,差的占0.3%。

全年平均气温为10.51℃,比上年下降0.02℃。共有4个台风登陆。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207万公顷,其中绝收135万公顷。全年因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03亿元,因干旱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13亿元,因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全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27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4亿元。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709起,受害森林面积约0.5万公顷。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20963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097人,比上年下降20.2%;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0.054人,上升22.7%。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1.46人,下降7.0%。(中新财经)

我国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5%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10月12日)发布了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2022年总诊疗人次84.2亿 与上年基本持平

《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84.2亿,与上年基本持平。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平均每人每年6次。《公报》显示,我国政府投入不断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提质扩容,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

《公报》显示,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到2022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032918个,比上年增加1983个。全国共设置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75.0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21年的6.70张增加到2022年的6.92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1441.1万人,比上年增加42.5万人(增长3.0%)。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1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71人。

2022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推算为84846.7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28.2%;社会卫生支出占44.8%;个人卫生支出22914.5亿元,占27.0%。人均卫生总费用6010.0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7.0%。

2022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84.2亿,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24686万,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居民年住院率为17.5%。

2022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342.7元,次均住院费用10860.6元,日均住院费用1186.5元。其中,医院次均门诊药费130.3元,占次均门诊费用的38.0%,比上年(37.5%)增加0.5个百分点;医院次均住院药费2640.5元,占次均住院费用的24.3%,比上年(25.1%)下降0.8个百分点。

各级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上涨3.1%,次均住院费用下降了4.0%。

2022年末全国共有县级医院17555所

在基层卫生服务方面,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22年末,全国共有县级(含县级市)医院17555所,乡镇卫生院3.4万个,村卫生室58.8万个,全国县级(含县级市)医院诊疗人次13.5亿,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12.1亿,村卫生室诊疗人次12.8亿。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644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6.9亿,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人次1.4亿。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021年的79元提高至2022年的84元。2022年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健康管理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2708.3万。2022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2.3亿,比上年增加0.2亿人次。

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 二孩占比近4成

在人口发展和妇幼健康方面,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人。

2022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为38.9%,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5.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1。2022年全国托育服务机构总数7.57万家,提供的托位数362.4万个,全国千人口托位数2.57个。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两项制度”共投入资金278.0亿元,比上年增加37.5亿元。

在妇幼健康方面,2022年我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97.9%,产后访视率96.5%。与上年比较,产前检查率和产后访视率均有提高。2022年全国住院分娩率为99.94%,基本实现全部住院分娩。

据全国妇幼健康监测,2022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8‰,婴儿死亡率4.9‰,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5.7/10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2022年全国共为816.2万名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免费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平均达91.8%。筛查出的风险人群全部获得针对性的咨询指导和治疗转诊等服务,落实了孕前预防措施,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