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描写旧中国惨状的句子50字 描写旧中国惨状的句子摘抄

描写旧中国惨状的句子50字 描写旧中国惨状的句子摘抄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不同朝代三首关于战争惨烈的诗词,读后方知今日和平弥足珍贵

最近,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尤其是欧洲乌克兰与俄罗斯爆发的激烈冲突更是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战争冲突导致的是不止是民生凋敝还有难民危机,远在万里的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战争冲突的惨烈景象。

今天小编整理了三首不同朝代关于战争惨烈的诗词,供大家观读: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蒿里行》

汉 ·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

曹操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生活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争不止。

虽然我们能够通过《三国演义》了解东汉末年的那段历史,但演义毕竟是小说,从中还难以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

而这首《蒿里行》则真切反映了汉末连年战争的残酷以及群雄割据一方的乱局。“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动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士兵的尸体白骨横露在荒郊野岭,方圆千里再也没有鸡的叫声。“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写出了战争对人口的摧残和诗人对民生的同情:百余人里只遗留下一人,想到此处我不由痛苦地肝肠寸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唐 ·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长安

杜甫虽然生活在大唐,但奈何此时唐朝已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不仅折煞了唐朝的国运,也使得人民就此深陷水深火热里……

繁华的长安城在遭安史叛军焚掠一空后,满目凄凉。诗人见此不由触景伤情,愤然中提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春望》。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淮村兵后》

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淮村

南宋时期,淮河流域成为宋、金交战的前线,村庄田野也都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繁华的城市、富饶的村庄,一派萧条。

诗人游历至战乱后淮河边上的一座村庄,被眼前干戈寥落、家园破败的荒芜景象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淮村兵后》。

战争

古往今来,战争无一不是惨烈的。无论战争的赢家为谁输家为谁,倒霉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仍时有动荡与冲突,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而和平的国度。

希望我们都能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以青春之我,守护盛世之中华!

中国不同朝代三首关于战争惨烈的诗词,读后方知今日和平弥足珍贵

最近,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尤其是欧洲乌克兰与俄罗斯爆发的激烈冲突更是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战争冲突导致的是不止是民生凋敝还有难民危机,远在万里的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战争冲突的惨烈景象。

今天小编整理了三首不同朝代关于战争惨烈的诗词,供大家观读: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蒿里行》

汉 ·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

曹操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生活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争不止。

虽然我们能够通过《三国演义》了解东汉末年的那段历史,但演义毕竟是小说,从中还难以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

而这首《蒿里行》则真切反映了汉末连年战争的残酷以及群雄割据一方的乱局。“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动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士兵的尸体白骨横露在荒郊野岭,方圆千里再也没有鸡的叫声。“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写出了战争对人口的摧残和诗人对民生的同情:百余人里只遗留下一人,想到此处我不由痛苦地肝肠寸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唐 ·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长安

杜甫虽然生活在大唐,但奈何此时唐朝已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不仅折煞了唐朝的国运,也使得人民就此深陷水深火热里……

繁华的长安城在遭安史叛军焚掠一空后,满目凄凉。诗人见此不由触景伤情,愤然中提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春望》。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淮村兵后》

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淮村

南宋时期,淮河流域成为宋、金交战的前线,村庄田野也都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繁华的城市、富饶的村庄,一派萧条。

诗人游历至战乱后淮河边上的一座村庄,被眼前干戈寥落、家园破败的荒芜景象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淮村兵后》。

战争

古往今来,战争无一不是惨烈的。无论战争的赢家为谁输家为谁,倒霉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仍时有动荡与冲突,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而和平的国度。

希望我们都能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以青春之我,守护盛世之中华!

西晋灭亡的惨状,远胜过北宋的\"靖康耻\",为何很少被世人提及?

西晋灭亡的惨状,远胜过北宋的"靖康耻",为何很少被世人提及?

西晋灭亡的惨状,远胜过北宋的"靖康耻",为何却很少被世人提及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西晋在历史上并不出名,没什么能拿的出来的成绩。毕竟对于西晋皇帝,谁能随口说出几个来?又有多少风流韵事、经典佳话被后世人知晓?恐怕每当提起西晋,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五胡乱华了,致使中原惨遭灭顶之灾。而与之相比之下,北宋王朝就不一样了,不仅有勤政爱民的皇帝,同时也将中华文化推向了顶峰,在经济上也创下中国历史奇迹。

西晋皇权通过篡夺曹魏而得,虽然这点上和北宋别无二致。但西晋在获得统治权之后,却并未好好的治理国家,要么是皇帝在骄奢淫逸,要么就是皇族之间战争不断,使得国家内乱不止,百姓难以安居乐业,最终虽然结束了三国割据,但也引来了胡人霍乱中原。

而北宋在靖康耻之前,一直有着较为稳定的国内环境,且宋朝每位皇帝都隐藏着许多秘密,亟待后世人挖掘。虽然北宋和西夏、辽、金等国是有冲突发生,但也是战与和相伴相生,虽然在历代中原王朝中,主战派始终占据着舆论优势,但每个王朝的前期,大多都会沿用主和派的建议,为新生的王朝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

但宋朝确实是有点颠覆世人的观念,即便在拥有了杨家将等一批良将扶持,但却都被自己人拖了后腿,而这自然会让后世人,觉得有些恨铁不成钢,对其关注度也就要高出许多。

作为北宋的末代皇帝,宋徽宗本身就是跟极具争议的焦点,这不仅是宋徽宗在统治上无所作为,且在即将亡国的前夜,为了摆脱困境和骂名,直接将锅全都甩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做起了事不关己的"太上皇",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了,最后,宋徽宗还是一个宝藏男孩,其在瘦金体的创作上,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要是提起西晋皇帝,你能想到写什么呢?历史上的君主,要么是凭借着英明决断而名垂千古,要么就是像商纣王于苏妲己、周幽王与褒姒等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但在西晋皇帝身上,你却找不到一点特点,以供后世人津津乐道。

西晋在历史上不仅没创造出历史价值,就连皇位也是通过窃取曹魏胜利果实而获得的,如果不是因为在西晋时期,结束了三国割据的时代,恐怕西晋在历史上真就毫无存在感了。而与之相比之下,北宋在历史上就留下的太多了,后世人原本以为唐诗就已经是诗词的巅峰,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宋词有开创了中国诗词的新格局,那朗朗上口的词句,不仅让人产生探寻宋代历史的好奇心。

而宋朝之所以被世人皆知,还要归功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在金庸的笔下,没一个武侠故事的背后,都是一段宋朝的历史,靖康之变也常常被提及,而那些痴迷金庸小说的粉丝们,自然会将靖康耻口口相传,成为妇孺皆知的历史悲剧。

但相比之下,有关西晋的文学、影视题材就少之又少,其历史背景更是引不起世人探究的兴趣,而越是无人愿意去了解,那对于西晋灭亡时的惨剧,也就是更是无人得知了,所以,西晋空有一个一统天下的美名,但却并未留下其他历史财富,所以也就无人在意了。

西晋灭亡之惨远胜北宋“靖康耻”,为何很少被后人提及?

十五年(1926年)六月刘镇华镇嵩军围西安惨状

下文为《西北辛亥革命事略》中关于西安围城部分内容的改写。此书原名《西北革命史征稿》,三十八年(1949年)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西北大学张岂之2011年辑校。原文为旧式书面体白话,转述时略做改写,以便于理解。括弧内为本人解说。相对独立的大段解说则在段落之间加“按”字以区分。

围城之前西安城内居民约10余万(按:此西安城指今西安市明城墙以内的区域,即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贯穿至东西南北四门的这片区域。今天这片区域仍是西安这座城市的核心区,但面积仅占今日大西安的十分之一不到。考虑到旧时民居最多也就两层,容积率极低,10万居民人数已然不少)。镇嵩军将城围死之后,守将杨虎城、李虎臣核定部下守军9000余人,战马1200匹,合计兵民约11万。

城未围死之前,二虎为守城预做计划,设总粮台,筹屯粮食约合兵民五个月之用。但镇嵩军军纪极差,受豫军骚扰又自周边逃入百姓10万余人。关城之后城内兵民合计21万有奇,原本尚算充盈的粮食储备转瞬间捉襟见肘。守军设粥厂和收容所,按统计到的难民人数授粥。但因为难民人数过多,粥厂开了几天就开不下去了。

至七月,最优先保障的守军军粮也无法保证。月初,守军尚能吃到糜谷、荞麦、玉米、杂豆加两成小麦磨成的杂合面烤成的面饼。到了八月,这样的面饼也不能敞开供应了。士兵面有饥色,不得已捕捉城内野狗为食(按:偌大西安城,人口居住如此密集,哪来什么野狗?无非是市民自己都吃不饱还能顾得上家里的狗?只得将其赶出家门任其自生自灭。随即这些看门狗就变成了饥饿军人的盘中餐)。

二虎不得已,杀战马充军粮。那1000多匹留着用的马队算是彻底完了,陕军精锐的骑兵也就变成了步兵(按:这些战马也留不得,留下还会和人争夺树皮草根)。军人尚且如此,百姓的日子当然更加苦不堪言。

围城之初,市民尚能吃到麸子(现在的农村麸子只用来喂猪,人是不吃的)。麸子吃完以后就吃油渣、野菜、草根、树皮甚至牛皮鞋底(红军过草地也就这待遇。牛皮鞋底那也是稀罕物,过去老百姓脚上最常穿的还是布质的千层底。)。七月以后,油渣、野菜、草根也不能保证每张嘴都能分到,于是开始有人绝食饿死。

刚开始出现饿殍的时候,慈善机关尚能做到及时收敛。到了九十月份,饿死的人越来越多,慈善机构的义工自己都半死不活有气无力,也就没有力气收埋这些路倒。于是满街的死人毫不客气的与活人共处一个狭小的世界,为之后的霍乱埋下了伏笔。

家中有女儿的,硬起心肠把女孩充作货品,与粮店老板换来杂粮数升以求多活几日。家人都死光的二八少女则沿街高叫:谁能给她一碗面吃就给谁做老婆或小妾(按:关中自古民风淳朴保守,时期的女性婚恋观念与今日西安街头的都市女郎截然不同。这位时期的西安少女这么喊叫是已经被逼到绝路上了,绝不可将之与今日西安年轻男女互约饭局等量齐观。此时西安普通市民尚且难得温饱,哪有一碗面给她吃?更何况给她面吃之后得了她的人,以后还得天天管她的吃食。这位旧日西安女子其实就是在祈求那些伙食相对有保证的守军兵士收留她。时期的旧式军人社会地位远不及今日的人民解放军,是为普通民众所鄙夷的下等职业。这位女子确实是被逼到绝路上了。这个细节值得好好品味)……

十月以后天气渐冷,采暖或做饭用的燃料也消耗光了。于是市民开始伐古树、拆旧屋,不少珍贵古迹就此泯灭。木结构的古建被拆的差不多了,冻得瑟瑟发抖的市民又开始拆新房……房子被高邻拆掉的市民也就只能在那年冬季冻死街头了……

192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手握雄兵,坐视陕军与镇嵩军恶斗大半年的西北军(国民军)头子冯玉祥在陕军将领多次哀求之后,自觉摘桃子的时机已到,终于挥动大军解了西安之围。强弩之末的刘镇华如鸟兽散。志得意满的冯玉祥不仅顺手将武器落后但斗志顽强的陕军杨虎城等靖余部收入麾下,顺便也从七零八落的镇嵩军残部中收了不少溃兵,实力一下膨胀起来,成为西安围城战中唯一的赢家。

翌年春,缓过神的西安人才发现去年冻饿而死,僵卧街头的数万军民已化为枯骨,于是开始集中收敛,筑成两座大坟包。坟中冤魂两停是军人,其余的都是老百姓。这就是今日革命公园的前身。

最后以于右任围城诗作结:

名城高挂残晖,燕子犹寻故垒。

兵民负土坟前泪,争祭当年恶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