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淮阳哪有好的风水大师 淮阳风水先生哪个准

淮阳哪有好的风水大师 淮阳风水先生哪个准

本文目录一览:

淮阳乡土故事:太昊伏羲陵

太昊伏羲陵,号称天下第一陵,占地875亩,苍松翠柏,一片金碧辉煌。这儿是中华民族始祖太昊伏羲长眠的圣地,也是龙的子孙祭奠自己人文始祖的圣地。

说起陵,是在太昊伏羲两千年以后的事,远古时候,人死了,上面盖草,下面铺草,也就是葬了,本无坟、墓之说,到了黄帝时代,方始棺椁,连坟都没有,哪有陵之说?陵始于孔子,对于坟分了三级,这就是坟、墓、陵。百姓的坟是坟,诸侯的坟称墓,只有帝王的坟才能称陵。这是阶级的产物,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帝王的尊崇。

说起太昊伏羲陵的来历,在春秋时候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两千多年前,淮阳城北三里的地方有一条蔡河,年年汛期到来的时候,洪水就泛滥成灾,害得两岸的百姓民不聊生。人们望着滚滚洪水,有的愁眉苦脸,有的胆颤心惊。人们常在河岸上的龙王庙里摆供设祭,磕头许愿祷告,祈求龙王开恩免灾。

有一年,人们祭罢龙王,正看着暴涨的河水发愁,忽然看到蔡河水头上起了个大漩涡,大漩涡上有一个大头骨,头骨有一盘青蛇。人们轰地一下围了过来,跟看漩涡看稀罕。大家定睛一看,只见那盘青蛇吐着长长的红舌,正望着众人。有人说是龙王爷来了,快快磕头。有人说,快快放炮。说话不及,人们又是磕头,又是放炮,蔡河岸边好不热闹。

恰在这时候,司城贞子走到这里。司城贞子是陈国的当地官员,见人们大惊小怪,忙问怎么回事,有人朝蔡河里一指,司城贞子看了,大吃一惊,大叫一声,声音刚落,一阵轻风,那盘青蛇不见了。一个恶浪,一个大漩涡,又一个恶浪,把那个大头骨甩到了岸上。司城贞子上前看了,见是个人头骨。大家仔细看看,不禁怀疑起来,要说是人头骨吧,上面长有角,一来没那么大,二来没那么长。要说是牛头骨吧,看脸形很像是人,比牛头骨小。这是什么的头骨?在场的人都感到很稀罕,大家议论纷纷,谁也说不准。司城贞子是管城池的官,既有学问,又很有威望,年纪大,懂得又多,兴许能认出来,说出个子丑寅卯。人们的目光一齐集中到司城贞子脸上。可是,司城贞子仔细翻看了老半天,也没有说出个一二三来。后来,他捋了捋胡子,无可奈何地说:

“如今孔老夫子正在咱这里讲学,他读书多,见识广,咱去问他请教请教吧!”

当时淮阳是陈国国都,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研学,住在陵阳台(淮阳城西南)。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孔子是最有学间的人,所以大家都很尊重他。

大家正要走,正好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路过这里。司城贞拉住子路,叫他来辨认。子路半蹲下,面对那头骨,弯着腰,左瞧瞧,右看看,皱起了眉头。他又手拍脑门,想了很长时间,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他摇了摇头,很诚恳地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实在不知道这是什么头骨。”

司城贞子说:“如此看来,只好去请教尊师孔老夫子啦!”子路皱了皱眉,看大家都想弄个水落石出,只好点头同意了 。

子路前头带路,司城贞子双手捧着头骨,大家在后边跟着,找孔子去了。

众人来到孔子的住处,司城贞子对孔子说明了来意,请孔子辨认。

孔子这个大学问家,很认真,看着那头骨,紧皱双眉,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眉头皱成了一个疙瘩,一句话也没说。大家眼看孔子也辨认不了,都感到很失望。

过了一个时辰,只见孔子忽然双眉舒展,满面喜色,急忙双手把头骨恭敬地放在书案上。他整整衣帽,拱手作了三个揖,双膝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司城贞子与众人不解,都瞪大了眼睛。司城贞子问道:“请问老夫子为何这样?”

孔子答道:“你们不知,这是人祖爷太昊伏羲的头骨啊!人祖爷回来了,人祖爷回来了啊!”

人们又问:“孔老夫子,你怎么知道的呢?”

孔子站起来,非常郑重地说:“诸位,我要告诉你们,远古时候,太昊伏羲氏风姓,蛇身人首,顶生双角,王都于宛丘。你们陈国这里正是当时的宛丘所在地。伏羲兄妹制婚嫁,画八卦,结绳为网以渔,造《立基》之曲,遂成为人的祖先。这正是人祖爷的头骨啊!”

有人问道:“那青蛇呢?”

孔了回答道:“太昊伏羲是龙的鼻祖,那是青龙啊!”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大学问家,听他这么一说,当然都信以为真,司城贞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其他人那还用说,也都跟着跪下,对着那头骨一齐磕起头来。

中国人慎宗追远,崇拜祖先。这是天大的事,孔子立即去见陈王。

孔子见陈王,他引经据典,说道:“陈王啊,你的祖先是帝虞舜,帝虞舜的祖先是帝颛顼,帝颛项的祖先是轩辕黄帝,帝轩辕黄帝的远祖九九归一,是太昊伏羲。如今老祖宗太昊伏羲回来了。”

陈王听了大惊,忙问怎么回事。接着,孔子详细叙述了龙的鼻祖头骨归来的前前后后。孔子一番话,说得陈王五体投地,连连对太昊伏羲作拜。他问道:“作为龙的子孙,我们应当如何做?”

孔子说道:“天下孝为先,天下孝为最大。对待我们的祖先首先要以太牢牛马羊三牲大礼祭祀,然后举行隆重的葬礼 。

陈王岂有不允之理,立即答应。

恰在这时候,有人禀报陈王,蔡河里洪水退了。陈王立即对天一拜,说道:“人祖爷啊,托老祖宗的福,保佑天下太平,万民康乐!”

在蔡河岸边,陈王主祭,以三牲太牢大礼,隆重祭祀了太昊伏羲后,陈王问孔子说道:“老夫子,哪儿是埋葬人祖爷的风水宝地?”

孔子站在蔡河边,也不说话,往南望,见万亩湖水如明镜,阳光照射水面,银光闪闪;在北望千顷良田,一马平川;蔡河像一条玉带从湖边穿过。蔡河北岸,一片紫气蒸腾,烟雾绕。孔子看后,认真作了一番琢磨,方才高兴地对陈王说:“此地当年曾落过凤凰,正是为人祖筑陵的风水宝地。”

陈王哪有不信之理,立即决定把人祖的陵墓建在这里。陈王下令派民夫,并亲自动土点穴,隆重安葬了那颗神圣的头骨。又从四处运来黄土,筑了一座高大的陵墓,又在陵前盖了一座庙宇,在庙宇里塑了人祖太昊伏羲的塑像。这就是太昊伏羲陵庙。

人祖爷回来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像春风一样传遍了天下,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给人祖爷烧香上供,祈求人祖爷消灾灭祸,寄托心中的美好愿望。从此以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祭奠的人特别多,每年二月龙抬头,整整一个月,南船北马,云集至此,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山西等地龙的子孙也都来祭拜人祖爷。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朱元璋起兵凤阳造了反,有一次打了败仗,被元兵追得走头无路的时候,恰好走到伏羲陵庙,左右的人都被冲散了,只剩下朱元璋一个人,马上有被捉的危险,他也实在跑不动了,慌忙躲进伏羲陵庙。朱元璋在伏羲神龛后藏了下米。听到陵庙外元兵的追杀呼叫声,吓得哆哆嗦嗦,向伏羲老祖爷祈祷道:“人祖爷保佑,只要你显灵能保佑我朱元璋平安无事,日后如果我得了帝,我坐的金銮殿啥样,我给你老人家盖成啥样。”朱元璋说罢,只见许多蜘蛛把庙门用蛛网封了。

元军追来,见陵庙门结有蜘蛛网,实在是荒凉得像没有人进去,以为朱元璋不会逃进这里,连査就没查就要走。当官的明明见朱元璋逃进陵庙,训斥了元军一通,进陵庙搜索,角角落落都找了个遍也没有找到,当找到伏羲神龛,见蜘蛛网结得严严实实,便用长刀挑了一下,一阵阴风吹来,迷得元军睁不开眼。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元兵官儿,忽然之间,周身发颤,头疼得要命,他自以为得罪了人祖爷,哪里还敢久留,赶紧跪倒在伏羲神像前,连连请罪,并命元军赶忙退出了陵庙。

朱元璋在神龛后听得一清二楚,早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待元兵走远了,他才出了一口长气,跪倒在伏羲神像前,说道:“人祖爷呀人祖爷,你老的救命大恩,朱元璋终生不忘,如果我真的得了帝,我说的全算数,一定给你老塑金身!”

朱元璋灭元建明,真的称了帝,他没有忘记他许下的大愿,比照南京皇宫重建了太昊伏羲陵。

淮阳这个乡村,居然有座中国著名风水大师的墓冢…

  初夏的某天,在家翻看淮阳古遗址资料,发现在刘振屯乡耿楼一个叫李冢的地方,有处淮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显示,这处李冢遗址跟中国唐代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李淳风有很大关系,而这个李淳风给小编的印象也极其深刻,于是,便决定前往探个究竟。

  从高德地图导航上知道,淮阳城区去往李冢约有16公里左右,李冢村在新建324省道的南侧,刘振屯乡的东北方向。骑行在乡道上,想起不久前观看的电视剧《龙岭迷窟》,这部作品曾获国产剧中极高赞誉,并刷新《鬼吹灯》盗墓系列的评分新高,可谓一骑绝尘。

  而该剧所盗墓穴的主人便是唐代的李淳风。在剧中,李淳风的形象是颇有风骨又精通风水的大师。主角们历经层层艰险,九死一生才找到雮尘珠的关键线索,由此可看出这墓穴的凶险,亦可看出墓穴的主人绝非凡人。那么,历史上的李淳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据历史记载,李淳风(公元602-670年),出生于陕西岐山县,道号黄冠子。他年少时博览群书,17岁跟随亲王李世民南征北讨后,为大唐开国立下了功勋。李淳风在数学,天文,气象,历法,易学,地理,阴阳等方面都有极深造诣,后人对他的贡献给予很高评价。

  作为中国古代精通自然的少有奇才,李淳风也被尊称为风水大师,据说,他可以通过周易推演知晓前世今生,几乎达到了“半仙”的地步。他与同朝另位高手袁天罡共同撰写出预知未来的不世奇书《推背图》,这部书既推算了大唐国运,又预示着华夏未来的命运。

  李淳风虽然是个道士,却也是唐朝的太史令,他负责天文方面工作,开国之前他就跟着李世民,为他出谋划策,开国之后地位相当于国师。王公贵族、朝廷大臣们凡是建宅选址、选墓地等方面都会请他先看一看。唐高宗李治的陵墓就是由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人共同选址。

  李淳风一生著述颇丰,除《五代史志》,还有《乙巳占》《皇极历》、《悬镜》、《文史博要》《典章文物志》《秘阁录》十几部,并对《齐民要术》《本草》等几十部书籍进行过校注。从这些丰富阅历来看,李淳风同志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绝对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李淳风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他对气象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风的观测和研究方面。他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和根。”

  李淳风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直到他去世一千年后的1805年,英国人蒲福(匍匐,这名起的实在好)才在《乙已占》的基础上,又加以补充改进,把风力从8级定为12级共13个等别。以后又几经修改,风力等级自1946年以来已增加到目前的18级。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溘然而逝,唐高宗李治追复他为“太史令”。作为风水造诣极深的李淳风,他的墓葬自然也成为人们寻找的焦点。一说在他的祖籍陕西岐山天柱山之东,二说他和袁天罡晚年定居四川阆中,死后就近而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淮阳初夏的乡村正是农忙时节,刘振屯乡是淮阳乃至豫东种植大蒜的著名乡镇,此时,农田里正在收获大蒜的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有性格开朗的村民向在路边拍照的我招手,热情地要给我摄影包里装些大蒜回去吃,我也意味深长地婉拒着说:请别给我装蒜!

  到达李冢村后,向正在干农活的村民打探,有位大嫂热情地为我引路。淮阳李淳风墓冢遗址在该村的北面。根据遗址上的碑文记载:原冢高约20米,周长约800米,旁边建有“淳风寺”,墓冢及建筑均毁于解放初期。2011年被公布为淮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物保护的石碑后面有处新建不久的灵霄宝殿,也就是三间瓦房而已,里面供奉着天帝、诸仙及李淳风的塑像,因大门紧锁没能进入。村人指着紧邻院落的东面说,那里便是当年李淳风的墓冢之地,待笔者走近细看,发现杂草丛生,毫无点滴昔日的痕迹可寻。

  李冢遗址坐落在一片幽静的白杨树林中,虽然周边垃圾遍地,杂乱无章,但仍给人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超凡脱俗之感。此情此景,笔者忽然想,或许当年的李淳风作为四方云游的道家之人,也会想起这首诗的后两句“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吧!

  笔者在这个没有院墙的院落里来回踱步思考,不由对一千多年前李淳风大师为何远离京城和故乡来到此处,产生出诸多疑问。在"狐死首丘,人死归里"的传统习俗影响下,难道他是个另类?细究之下,笔者认为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可加以解释。

  首先,李淳风作为道教中人,喜欢云游四方,寻觅仙境及可升天之地,即使在朝为官亦不可抗拒本性之诱惑,所以,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地、羽化登仙为太上老君的老子诞生地、占卜算命祖师鬼谷子王禅的辞世地均在陈(淮阳),这个受人崇拜的地方,他必定非来不可。

  其次,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天下灾荒。大家还没有从去年水旱天灾中走出,这年全国四十余州又遭遇大旱及霜虫灾害,百姓饥乏困顿,无以为继。作为大唐风水大师的李淳风必定费尽心机寻求破解之法,于是,只身来到淮阳,却被这块风调雨顺的宝地所吸引,再也不愿离去。

  最后,也是小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淳风曾根据“太白(星)屡昼见”的天象,占得“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盛年)的卜象;而此卜象又与民间流传的《秘记》:“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极其吻合。为此,太宗李世民曾秘召李淳风加以垂询。

  迫于压力,李淳风知无不尽地向太宗全盘托出。这次密谈后,太宗虽没将“疑似者尽杀之”的想法付诸行动,但对传言与天象的迷信却有增无减,对武氏女王将取代唐朝天下这件事亦特别留意,竟成心病,也为日后李君羡谶言冤案埋下伏笔。

  而笔者相信李淳风也会预测到自己向太宗泄露天机这件事,日后定会被武则天知晓,恐届时遭受女皇帝暗算,于是,寻个时机,离开京城,辗转来到事先用罗盘测定好的淮阳这块风水宝地。此后,他广结善缘,云行雨施,直至离世(道教称羽化成仙)。

  后人为纪念他乐善好施的功德,便为其修坟建寺。一千多年过去了,期间发生的地震、洪涝及各种不确定因素,或许早就改变了当年的地形地貌,随着人们对科学的认知程度提高及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如李淳风在世,相信也会惊叹:当年何需枉费心,今日随处皆宝地!

关注淮阳文旅 尽享美好生活

图文/编辑/玄子

淮阳这个乡村,居然有座中国著名风水大师的墓冢…

  初夏的某天,在家翻看淮阳古遗址资料,发现在刘振屯乡耿楼一个叫李冢的地方,有处淮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显示,这处李冢遗址跟中国唐代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李淳风有很大关系,而这个李淳风给小编的印象也极其深刻,于是,便决定前往探个究竟。

  从高德地图导航上知道,淮阳城区去往李冢约有16公里左右,李冢村在新建324省道的南侧,刘振屯乡的东北方向。骑行在乡道上,想起不久前观看的电视剧《龙岭迷窟》,这部作品曾获国产剧中极高赞誉,并刷新《鬼吹灯》盗墓系列的评分新高,可谓一骑绝尘。

  而该剧所盗墓穴的主人便是唐代的李淳风。在剧中,李淳风的形象是颇有风骨又精通风水的大师。主角们历经层层艰险,九死一生才找到雮尘珠的关键线索,由此可看出这墓穴的凶险,亦可看出墓穴的主人绝非凡人。那么,历史上的李淳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据历史记载,李淳风(公元602-670年),出生于陕西岐山县,道号黄冠子。他年少时博览群书,17岁跟随亲王李世民南征北讨后,为大唐开国立下了功勋。李淳风在数学,天文,气象,历法,易学,地理,阴阳等方面都有极深造诣,后人对他的贡献给予很高评价。

  作为中国古代精通自然的少有奇才,李淳风也被尊称为风水大师,据说,他可以通过周易推演知晓前世今生,几乎达到了“半仙”的地步。他与同朝另位高手袁天罡共同撰写出预知未来的不世奇书《推背图》,这部书既推算了大唐国运,又预示着华夏未来的命运。

  李淳风虽然是个道士,却也是唐朝的太史令,他负责天文方面工作,开国之前他就跟着李世民,为他出谋划策,开国之后地位相当于国师。王公贵族、朝廷大臣们凡是建宅选址、选墓地等方面都会请他先看一看。唐高宗李治的陵墓就是由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人共同选址。

  李淳风一生著述颇丰,除《五代史志》,还有《乙巳占》《皇极历》、《悬镜》、《文史博要》《典章文物志》《秘阁录》十几部,并对《齐民要术》《本草》等几十部书籍进行过校注。从这些丰富阅历来看,李淳风同志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绝对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李淳风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他对气象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风的观测和研究方面。他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和根。”

  李淳风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直到他去世一千年后的1805年,英国人蒲福(匍匐,这名起的实在好)才在《乙已占》的基础上,又加以补充改进,把风力从8级定为12级共13个等别。以后又几经修改,风力等级自1946年以来已增加到目前的18级。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溘然而逝,唐高宗李治追复他为“太史令”。作为风水造诣极深的李淳风,他的墓葬自然也成为人们寻找的焦点。一说在他的祖籍陕西岐山天柱山之东,二说他和袁天罡晚年定居四川阆中,死后就近而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淮阳初夏的乡村正是农忙时节,刘振屯乡是淮阳乃至豫东种植大蒜的著名乡镇,此时,农田里正在收获大蒜的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有性格开朗的村民向在路边拍照的我招手,热情地要给我摄影包里装些大蒜回去吃,我也意味深长地婉拒着说:请别给我装蒜!

  到达李冢村后,向正在干农活的村民打探,有位大嫂热情地为我引路。淮阳李淳风墓冢遗址在该村的北面。根据遗址上的碑文记载:原冢高约20米,周长约800米,旁边建有“淳风寺”,墓冢及建筑均毁于解放初期。2011年被公布为淮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物保护的石碑后面有处新建不久的灵霄宝殿,也就是三间瓦房而已,里面供奉着天帝、诸仙及李淳风的塑像,因大门紧锁没能进入。村人指着紧邻院落的东面说,那里便是当年李淳风的墓冢之地,待笔者走近细看,发现杂草丛生,毫无点滴昔日的痕迹可寻。

  李冢遗址坐落在一片幽静的白杨树林中,虽然周边垃圾遍地,杂乱无章,但仍给人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超凡脱俗之感。此情此景,笔者忽然想,或许当年的李淳风作为四方云游的道家之人,也会想起这首诗的后两句“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吧!

  笔者在这个没有院墙的院落里来回踱步思考,不由对一千多年前李淳风大师为何远离京城和故乡来到此处,产生出诸多疑问。在"狐死首丘,人死归里"的传统习俗影响下,难道他是个另类?细究之下,笔者认为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可加以解释。

  首先,李淳风作为道教中人,喜欢云游四方,寻觅仙境及可升天之地,即使在朝为官亦不可抗拒本性之诱惑,所以,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地、羽化登仙为太上老君的老子诞生地、占卜算命祖师鬼谷子王禅的辞世地均在陈(淮阳),这个受人崇拜的地方,他必定非来不可。

  其次,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天下灾荒。大家还没有从去年水旱天灾中走出,这年全国四十余州又遭遇大旱及霜虫灾害,百姓饥乏困顿,无以为继。作为大唐风水大师的李淳风必定费尽心机寻求破解之法,于是,只身来到淮阳,却被这块风调雨顺的宝地所吸引,再也不愿离去。

  最后,也是小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淳风曾根据“太白(星)屡昼见”的天象,占得“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盛年)的卜象;而此卜象又与民间流传的《秘记》:“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极其吻合。为此,太宗李世民曾秘召李淳风加以垂询。

  迫于压力,李淳风知无不尽地向太宗全盘托出。这次密谈后,太宗虽没将“疑似者尽杀之”的想法付诸行动,但对传言与天象的迷信却有增无减,对武氏女王将取代唐朝天下这件事亦特别留意,竟成心病,也为日后李君羡谶言冤案埋下伏笔。

  而笔者相信李淳风也会预测到自己向太宗泄露天机这件事,日后定会被武则天知晓,恐届时遭受女皇帝暗算,于是,寻个时机,离开京城,辗转来到事先用罗盘测定好的淮阳这块风水宝地。此后,他广结善缘,云行雨施,直至离世(道教称羽化成仙)。

  后人为纪念他乐善好施的功德,便为其修坟建寺。一千多年过去了,期间发生的地震、洪涝及各种不确定因素,或许早就改变了当年的地形地貌,随着人们对科学的认知程度提高及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如李淳风在世,相信也会惊叹:当年何需枉费心,今日随处皆宝地!

关注淮阳文旅 尽享美好生活

图文/编辑/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