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兴易盲派八字飞宫资料 兴易盲派八字笔记

兴易盲派八字飞宫资料 兴易盲派八字笔记

本文目录一览:

固胡450

古「固」116

2022-05-31 12:50·超百科s

自固,◆鞏固自身的地位,確保自己的安全。○[漢][揚雄]《州箴‧執金吾箴》:“國以自固,獸以自保。”○《漢書‧佞幸傳‧董賢》:“[賢]亦性柔和便辟,善為媚以自固。”○《後漢書‧崔駰傳》:“內以忠誠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南史‧梁紀上‧武帝上》:“迫之,因復散走,退保[朱雀],憑[淮]自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將帥之臣,玩寇以自安,養寇以自固,譽寇以自重也。”

壯固(壮固),◆雄偉堅固。○《水滸傳》第九四回:“我見山勢險峻,關形壯固,用何良策,可破此關?”

專固(专固),◆1.猶固執。○[三國][魏][劉劭]《人物志‧體別》:“彊楷堅勁,用在楨幹,失在專固。”○《周書‧藝術傳‧黎景熙》:“又勤於所職,著述不怠。然性尤專固,不合於時。是以一為史官,遂十年不調。”○[清][陳確]《答吳仲木書》:“正欲與諸同人各盡胸懷,以求至當,以開我專固之臆見耳。”◆2.猶專擅。○《後漢紀‧皇后紀上‧章德竇皇后》:“后寵幸殊特,專固後宮。”◆3.堅定;專一。○[唐][元稹]《盧士玫權知京兆尹制》:“[盧士玫]自居郎署,執政者言其溫重不回,守法專固;副內史事,物議歸之。”○[唐][溫憲]《程修己墓志》:“公幼而專固,通《左氏春秋》。”

祝固,◆诅咒。○《太平经·六罪十治诀》:“人可求以祭祀,尚不給與,百神惡之,欲使無世;鄉里祝固,欲使其死;盜賊聞之,舉兵往趨,攻擊其門户,家困且死而盡,固固不肯施予,反深埋地中,使人不睹。”

周固,◆猶堅固。牢不可破。○[漢][張衡]《西京賦》:“巖險周固,衿帶易守。”○《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伏聞彼國,據江傍海,山川周固,眾妙悉備。”

重固,◆I穩固。○《國語‧越語下》:“宜為人主,安徐而重固,陰節不盡,柔而不可迫。”◆II一道又一道防禦工事。○[漢][揚雄]《城門校尉箴》:“盤石唐芒,襲險重固。”

忠固,◆忠誠堅定。○《漢書‧翟方進傳》:“制詔下君,君云賣酒醪,後請止。未盡月,復奏議令賣酒醪。朕誠怪君,何持容容之計,無忠固意,將何以輔朕帥道群下?”

滯固(滞固),◆固執而不變通。○《後漢書‧張曹鄭傳論》:“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李賢]注:“滯固猶固執也。言學者各守所見,不疏通也。”○《宋史‧地理志一》:“大率東人皆樸魯純直,甚者失之滯固,然專經之士為多。”

植固,◆謂堅定固守。○《管子‧版法》:“植固不動,奇邪乃恐。”○[尹知章]注:“言執法者必當深植而固守。”

執固(执固),◆1.猶堅持。○《呂氏春秋‧論威》:“深痛執固,不可搖蕩,物莫之能動。”○《呂氏春秋‧士容》:“執固橫敢而不可辱害。”○[高誘]注:“所搏執堅固。”◆2.猶固執。○[明][宋濂]《蒼雲軒銘》:“爾宜則之,勿執固以違。”

貞固(贞固),◆1.守持正道,堅定不移。○《易‧乾》:“文言曰:‘貞者,事之幹也……貞固足以幹事。’”[孔穎達]疏:“言君子能堅固貞正,令物得成,使事皆幹濟,此法天之貞也。”○[高亨]注:“貞固,正而堅,即堅持正道。幹是動詞,主持,主辦。”○[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九徵》:“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明][吳海]《孫戣字序》:“若君子得之,以修己,則貞固而廉潔;以刑家,則整齊而如一。”○[章炳麟]《<南洋華僑志>序》:“學術興,則知慕愛國,性有貞固之操,不以虛言相塞。”◆2.主幹;棟梁。○[漢][蔡邕]《薦皇甫規》:“猶此言之,忠臣賢士國家之元龜,社稷之貞固也。”○[唐][高適]《三君詠‧狄梁公》:“[梁公]乃貞固,勳烈垂竹帛。”

掌固,◆1.官名。○《周禮》官名。○《周禮‧夏官‧掌固》:“掌固,掌脩城郭溝池樹渠之固。”◆2.官名。見“掌故”。◆3.官名。○[唐]代尚書省等中央部門的屬官。○《新唐書‧百官志一》:“﹝尚書省﹞以掌固守當倉庫及陳設。”○《新唐書‧百官志二》:“﹝秘書省﹞掌固八人……監掌經籍圖書之事。”

夷固,◆倨傲,傲慢。○《荀子‧修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一》:“夷固猶夷倨也。夷固辟違,猶言倨傲僻違。”參見“夷俟”。

厭固,◆抑制禁锢。○《太平经·方药厌固相治诀》:“今天師拘校諸方言,十十治愈者方,使天神治之也;十九治愈者方,使地神治之;十八治愈者方,使人精神治之。過此以下者,不可用也。愚生以爲但得其厭固可畏者,能相治也,不得其厭固者,不能相治也。”

嚴固(严固),◆嚴密牢固;嚴密鞏固。○《北齊書‧神武帝紀下》:“[神武]上言……請於險要修立城戍以防之,躬自臨履,莫不嚴固。”○[宋][文瑩]《玉壺清話》卷四:“[戚密學][綸]初筮仕,知[太和縣],里俗險悍,喜搆虛訟,公至,以術漸摩,先設巨械,嚴固狴牢。”○[魯迅]《華蓋集‧“公理”的把戲》:“女師大的許多教職員……本極以[章][楊]的措置為非,復痛學生之無辜受戮,無端失學,而校務維持會之組織,遂愈加嚴固。”

雄固,◆雄偉堅固。○《宋史‧忠義傳二‧徐徽言》:“[晉寧]號天下險,[徽言]廣外城,東壓[河],下塹不測,譙堞雄固,備械甚整。”

穩固(稳固),◆安穩牢固。○[郁達夫]《出奔》三:“他的身材並不高大,但是一身結實的骨肉,使看他一眼的人,能感受到一種堅實、穩固、沉靜的印象。”○[鄒韜奮]《萍蹤寄語》七二:“那便是實力增強兒童的體格,使他更加強健,更加穩固。”

推亡固存,◆推翻行亡道之國,鞏固行存道之邦。○《書‧仲虺之誥》:“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孔]傳:“有亡道則推而亡之,有存道則輔而固之。”○《左傳‧襄公十四年》:“亡者侮之,亂者取之。推亡固存,國之道也。”○《漢書‧宣帝紀贊》:“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

守固,◆1.謂信守不變。○《管子‧君臣下》:“四守者,得則治,易則亂,故不可不明設而守固。”○[尹知章]注:“明設上四法,固而守之。”◆2.引申為操守堅貞。○[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機應於心,不挫於氣,則神完而守固,雖外物至,不膠於心。”○[唐][蔣防]《鎮圭賦》:“薀五德之符采,寫四鎮之峰巒,其色正,其容端,乃直乃方,象名山而守固;不瑕不穢,配王室以常安。”◆3.防守得牢固。○《管子‧君臣下》:“是故明君審居處之教,而在可使,居治戰勝守固者也。”○[尹知章]注:“居處既治,戰則勝,守則固。”○《韓非子‧存韓》:“修守備,戒強敵,有蓄積,築城池,以守固。”◆4.猶言保持緘默。○《梁書‧顧協傳》:“臣識非[許][郭],雖無知人之鑑,若守固無言,懼貽蔽賢之咎。”

時固(时固),◆特意。○《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為重修禪向此居,我今時固下雲衢。”○[蔣禮鴻]通釋:“‘時固’應作特意解,文義纔恰當。”

深固,◆牢固;堅固。○《楚辭‧九章‧橘頌》:“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宋][司馬光]《重微》:“朝夕狎玩,未睹其害,日滋月益,遂至深固。”○[李大釗]《史觀》:“一部整個的[中國]史,迄茲以前,遂全為是等史觀所支配,以潛入於人心,深固而不可拔除。”◆补义条目■深重。○宋洪迈《夷坚支志甲·蒋坚食牛》:“汝平生好食子母牛肉,罪業深固,今當受其苦楚。”

深根固本,◆同“深根固柢”。◆《三國志‧吳志‧陸瑁傳》:“至於中夏鼎沸,九域槃亙之時,率須深根固本,愛力惜費。”○《晉書‧文苑傳‧伏滔》:“令之有漸,軌之有度,寵之有節,權不外授,威不下黷,所以杜其萌際,重其名器,深根固本,傳之百世。”

申固,◆猶鞏固。○《左傳‧宣公十五年》:“後之人或者將敬奉德義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若之何待之?”[楊伯峻]注:“申固其命,猶言強固其國家之命運。”○《國語‧楚語下》:“百姓夫婦……於是乎弭其百苛,殄其讒慝,合其嘉好,結其親暱,億其上下,以申固其姓。”○[宋][司馬光]《論李瑋知衛州狀》:“伏以陛下始者追念[章懿太后],選[瑋]使之尚主,欲以申固姻戚,富貴其家。”

攝固(摄固),◆鞏固。○《國語‧晉語四》:“異德合姓,同德合義……姓利相更,成而不遷,乃能攝固,保其土房。”○[漢][應劭]《風俗通‧過譽‧江夏太守河內趙仲讓》:“凡張官置吏,為之律度,故能攝固其位,天下無覬覦也。”

窮固(穷固),◆1.謂窮凶頑惡。○《國語‧魯語上》:“夫[莒太子]殺其君,而竊其寶來,不識窮固。”◆2.指不肖而鄙陋的人。○《國語‧鄭語》:“今王棄高明昭顯,而好讒慝暗昧;惡角犀豐盈,而近頑童窮固。”

強固(强固),◆1.強大和敗亡。○《荀子‧王霸》:“彼持國者,必不可以獨也;然則彊固榮辱在於取相矣!”[梁啟雄]注:“固,破敗也,與彊義相反……《魯語》:‘不識窮固又求自爾。’注:‘固,廢也。’固訓‘廢’,與‘破敗’義更相近。”◆2.強大鞏固。○《荀子‧君道》:“故人主欲彊固安樂,則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則莫若反之政。”○《史記‧禮書》:“治辨之極也,彊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張守節]正義:“固,堅固也。言國以禮義,四方欽仰,無有攻伐,故為彊而且堅固之本也。”◆3.堅毅;堅強。○[唐][權德輿]《唐中散大夫沛國公武公神道碑銘》:“公即考功府君第三子也,肅而寬,簡而廉,忠方抗直,純厚彊固,博洽文誼,周通憲法。”○[柔石]《二月》二:“像你這樣意志強固的人,一定有高妙的主義的。”◆4.壯健;強健。○[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嘗見一人服松脂十餘年,肌膚充溢,精神強固,自以為得力。”○[清][惲敬]《說仙》三:“雖然,有以養得者,即有以不養得者,其骨肉必強固。”◆5.堅固;牢固。○[周立波]《第一夜》:“我對於這事不感到興味,比什麼都要更強固的占據我的心思的是我現在的處境。”○[楊朔]《英雄時代》:“[轎岩山]上原本有敵人的強固工事,去年七月停戰前十幾天,被我們攻下來。”

淺固(浅固),◆膚淺鄙陋。○[宋][宋咸]《注<孔叢子>序》:“然有語或淺固,弗極於道,疑後人增益,乃悉誅去。”

僕固(仆固),◆複姓。○[唐]有[僕固懷恩]。見《舊唐書‧僕固懷恩傳》。參見“僕骨”。

偏固,◆猶偏執。○[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若資偏固之音,含一致之聲,其所發明,各當其分。”

盤固侯(盤固侯),◆某一太湖石的別稱。○[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宋][宣和]時,[朱勉]、[童貫]以花石娛人主意……[艮嶽]一石,高四十餘丈,封為盤固侯,石自此重矣。”

盤固(\盘固),◆謂糾結牢固。○《晉書‧顧榮傳》:“昔賊臣[陳敏],憑寵藉權,滔天作亂,兄弟姻婭盤固州郡。”○[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七:“三代之臣,皆世族大家,枝葉扶疏,根株盤固。”○[明][歸有光]《宋史論贊‧石守信論》:“自[唐]末至於[五季],方鎮之禍糾連盤固,每一動搖,環顧而起。”

凝固點(凝固点),◆水或其他液體開始凝結成固體時的溫度。水的凝固點亦稱冰點。

凝固,◆1.猶穩重;穩健。○[宋][葉適]《胡崇禮墓志銘》:“[崇禮]本末單厚,終始信實,啟發穎銳而守以凝固,激勵勇敢而行以和順。”○[清][戴均衡]《重刊<方望溪先生全集>序》:“[周]、[漢]、[唐]、[宋]諸家義法,亦先生出而後揭如星月;而其文之謹嚴樸質,高渾凝固,又足以戢學者之客氣而湔其浮言。”◆2.由液體變成固體。引申為固定不變;使固定。○[王西彥]《古屋》第一部七:“燈光把他的影子凝固在壁間,一絲不動。”

寧固(宁固),◆1.猶鞏固。○《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傳論》:“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歸乎寧固根柢,改易時敝也。”◆2.謂安康長壽。○[明][張居正]《人主保身以保民論》:“人主之自愛其身也,亦莫不欲其壽考寧固。”

密固,◆1.細密牢固。○[晉][張華]《瑰材枕賦》:“制為方枕,四角正端,會緻密固,絕際無間。”◆2.猶密封。○《雲笈七籤》卷七一:“其甘堝中安藥了,以蓋合之,密固入風鑪吹之。”

隆固,◆高大堅固。○[明][張居正]《請停止內工疏》:“今查[慈慶][慈寧]具以[萬曆]二年興工,本年告完。當其落成之日,臣等嘗恭詣閱視,伏睹其巍崇隆固之規,彩絢輝煌之狀,竊以為天宮月宇,不是過矣。”

峻固,◆高而堅固。○[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鮑丘水》:“長岸峻固,直截中流。”○[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劫比羅伐窣堵國》:“其內宮城周十四五里,壘磚而成,基址峻固。”○[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金生色》:“垣外乃翁家桃園,園中四繚周墉皆峻固。”

警固,◆謂警戒並加固營壘。○[唐][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安危事》:“二虜奸回,凶猾未測,朝夕警固,頗有窺覦。”○[唐][陳子昂]《上蜀川安危事》之一:“旦夕警固必有發者,一發已後,警動[蜀州],朝廷不知,徵兵赴救,兵至賊散,靡弊更甚。”

禁固,◆禁錮,禁止做官或參與政事。○[漢][應劭]《風俗通‧過譽‧司空潁川韓稜》:“[興]免官,[稜]坐禁固。”○《文選‧曹植<求通親親表>》:“人道絕緒,禁固明時。”○[李善]注:“錮與固通。”○《晉書‧溫嶠傳》:“時制[王敦]綱紀除名,參佐禁固。”◆补义条目■禁律戒条。○《太平经·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大神言:‘是天稟人命禄相當,直非大神意所施爲,見善薦之,是神福也,何所報謝乎?恐其後有疑,爲施禁固者,使聖知教戒,後人照知之耳,聖人自有知,無所勑也。’”又:“德人爲天行氣,上下中央,不得其所者,人反輕天所施爲,是正令不止,神靈不愛人,侵奪年命,反自怨非天,是愚甚劇。故下神書,使住勑爲施禁固既民不犯。”

金湯固,◆喻防守极其坚固。○唐沈佺期《初冬从幸汉故青门应制》诗:“何必金湯固,無如道德藩。”参见“金城湯池”。

解固,◆謂除去吝惜之心。○《管子‧幼官》:“戒審四時以別息,異出入以兩易,明養生以解固,審取予以總之。”○[尹知章]注:“固,謂護吝也。生既須養,則物不可吝,故曰解固。”

將奪固與(将夺固与),◆語本《老子》:“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固,通“姑”。○[元][耶律楚材]《謝西方器之贈阮杖》詩:“將奪固與此理玄,殷勤攜贈[陳]與[田]。”亦作“將取固予”。○《宣和遺事》後集:“[李綱]輩勤王之師四集,且為將取固予之謀,才得許割三鎮詔書,且班師退去。”

簡固(简固),◆簡陋。○[唐][司空圖]《將儒》:“嗟乎,後之為儒,其力寖羸矣,簡固以自持,窘默而多□。”

堅固子(坚固子),◆即舍利子。佛和高僧的遺骨。○[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柴柏禍本》:“[柴柏]自以狴犴法酷,示寂於獄。櫬歸,屢示靈異,比及荼毘,得堅固子無算。”

堅固(坚固),◆1.結實;牢固。○《管子‧內業》:“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宋][司馬光]《乞罷修腹內城壁樓櫓及器械狀》:“樓櫓堅固,器甲精利。”◆2.堅定。○[漢][劉向]《列女傳‧楚平伯嬴》:“[伯嬴]自守,堅固專一,君子美之,以為有節。”○[清][魏源]《聖武記》卷七:“且人心堅固,至死不移。”◆补义条目■坚硬;强劲。○《普曜经·迦林龙品》:“爾時菩薩則坐自然師子之座,力勢堅固,猛過龍象,豪尊自在,無能及者。”

加固,◆增加牢固的程度。○[胡采]《<在和平的日子裏>序》:“通過[常飛]和[梁建]在便橋加固問題上所引起的一連串矛盾沖突,這兩個卑下的心靈,便活現出來了。”

疾固,◆謂憎惡世俗固塞鄙陋。○《論語‧憲問》:“[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疾世固陋,欲行道以化之。”○[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孔子]栖栖,疾固也;[墨子]遑遑,閔世也。”

規固(规固),◆亦作“規錮”。◆謂劃定區域,加以封禁。○[漢][陸賈]《新語‧至德》:“[魯莊公]一年之中,以三時興築作之役。規固山林草澤之利,與民爭田漁薪菜之饒。”○《後漢書‧隗囂傳》:“﹝[王莽]﹞規錮山澤,奪民本業。”○[李賢]注:“[莽]制,名山大澤不得採取。”○《宋書‧孝武帝紀》:“百姓勞弊,傜賦尚繁……其江海田池公家規固者,詳所開弛。”

固自,◆仍然;還是。○[明][高明]《琵琶記‧蔡母嗟兒》:“老賊!你固自口硬,再過幾時,餓得你口嗅屎哩!”

固志,◆1.堅定心志,穩定情緒。○《易‧遁》:“《象》曰:執用黃牛,固志也。”○[孔穎達]疏:“固志者,堅固遯者之志,使不去已也。”◆2.指穩定的情緒,堅定的主張。○《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奐傳》:“眾叛親離,莫有固志。”○[清][夏燮]《中西紀事‧庚申換約之役》:“京城內外,傳說紛紛,閭井驚皇,人無固志。”

固植,◆1.固志。堅定的意志。○《管子‧法法》:“上無固植,下有疑心。”◆2.指心志堅定。○《楚辭‧招魂》:“弱顏固植,謇其有意些。”○[王逸]注:“固,堅也;植,志也……言美女內多廉恥,弱顏勿愧,心志堅固,不可侵犯。”

固執己見(固执己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宋史‧陳宓傳》:“固執己見,動失人心。”亦作“固執成見”。○[茅盾]《子夜》九:“如果[蓀甫]一定要固執成見,那就拉倒。”◆补证条目■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清陈确《答吴仲木书》:“統俟《大學辨》成,以質之高明,然終不敢固執己見,以爲必無可更也。”固執成見(固执成见),◆見“固執己見”。

固執(固执),◆1.堅持。○《禮記‧中庸》:“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漢書‧谷永傳》:“無使素餐之吏久尸厚祿,以次貫行,固執無違。”○《宋書‧王弘傳》:“時內外多難,在喪者皆不終其衰,唯[弘]固執得免。”◆2.堅持己見,不肯變通。○《後漢書‧韓棱傳》:“[竇太后]怒,以切責[棱],[棱]固執其議。”○[宋][王明清]《摭青雜說》:“汝自意如此,吾豈可固執,但後去或有不是處,不干我事。”○[李準]《不能走那條路》:“他爹還是那樣固執。”

固着,◆固定,附着。○[蔡元培]《美術的起原》:“裝飾可分固着的,活動的兩種:固着的,是身上刻文及穿耳、鑲唇等。活動的,是巾、帶、環、鐲等。”○[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一節:“為了把農民固着在土地上,防止農民在荒年饑歲四處離散或起來造反,[李悝]還創‘平糴’法。”

固有,◆本來就有。○《易‧益》:“益用凶事,固有之也。”○[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是蓋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於外者。”○[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無名木刻集>序》:“木刻是[中國]所固有的,而久被埋沒在地下了。”

固陰(固阴),◆凝結的寒氣。○[明][何景明]《進舟賦》:“念固陰之初升兮,撫歲華之漸微。”參見“固陰沍寒”。

固要,◆1.再三地邀請。要,通“邀”。○《史記‧留侯世家》:“[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2.竭力勸阻。○《漢書‧文帝紀》:“上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吏卒,自欲征[匈奴]。群臣諫,不聽;皇太后固要,上乃止。”○《資治通鑒‧漢文帝前十四年》引此文,[胡三省]注:“固要,力止也。要,讀曰邀。”

固謝(固谢),◆執意推辭;謝絕。○《史記‧晉世家》:“[重耳]畏殺,因固謝,不敢入。”○《史記‧刺客列傳》:“[聶政]驚怪其厚,固謝[嚴仲子]。”

固位,◆1.鞏固保持權位。○[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中:“﹝[王涯]﹞末年恃寵固位,為士大夫譏之。”○[清][唐甄]《潛書‧善功》:“時當退矣,猶固位不能釋。”◆2.指保住職位。○[魯迅]《且介亭雜文‧論俗人應避雅人》:“肚子裏盤算些掙錢固位之法。”

固體(固体),◆有一定體積、形狀和硬度的物體。如金屬、巖石、木材、玻璃、橡皮等,在常溫下都是固體。

固守,◆堅守。○《國語‧周語上》:“陵其民而卑其上,將何以固守。”○《後漢書‧傅燮傳》:“城中兵少糧盡,[燮]猶固守。”○[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十六章:“[郭祥]不得不收縮兵力,固守主峰。”

固實(固实),◆故實。指足以效法的舊事。○《史記‧魯周公世家》:“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固實。”○[裴駰]集解:“[徐廣]曰:‘固,一作故。’[韋昭]曰:‘故實,故事之是者。’”按,《國語‧周語上》作“故實”。

固色,◆安定的情緒和神色。○《資治通鑒‧宋明帝泰始三年》:“卒有離心,士無固色。”

固塞,◆I閉塞,不開朗。○[宋][曾鞏]《亳州謝到任表》:“臣性姿固塞,人品眇微。”◆II堅固的要塞。○《荀子‧議兵》:“城郭不辨,溝池不拑,固塞不樹,機變不張。”○《史記‧禮書》:“[秦]師至[鄢][郢],舉若振槁。是豈無固塞險阻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固若金湯(固若金汤),◆《漢書‧蒯通傳》:“必將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顏師古]注:“金以喻堅,湯喻沸熱不可近。”後以“固若金湯”謂城池、陣地堅固異常。○[蕭華]《渡河東征》:“[閻錫山]吹噓的固若金湯的河防,被撕裂開幾道大口子。”參見“金城”、“湯池”。

固讓(固让),◆再三辭讓。○《後漢書‧陰興傳》:“又諸舅比例,應蒙恩澤,[興]皆固讓,安乎里巷。”○[南朝][陳]徐陵《勸進元帝表》:“伏願陛下因百姓之心振萬邦之命,豈可逡巡固讓。”

固然,◆1.本來就如此。○《左傳‧定公元年》:“[踐土]固然。”○《楚辭‧離騷》:“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明][方孝孺]《贈盧信道序》:“此豈特[朱子]為然哉,自[孔子]以來固然矣。”◆2.指事物的自然形態。○《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淮南子‧覽冥訓》:“不彰其功,不揚其聲,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高誘]注:“固,自然也。”○[明][陸時雍]《詩鏡‧總論》:“柳碧桃紅,梅清竹素,各有固然。”◆3.當然,理應如此。○[宋][秦觀]《李固論》:“此亦理之必至,事之固然,無足怪也。”○[宋][洪邁]《容齋三筆‧擇福莫若重》:“夫孳孳為善,君子之所固然,何至於縱意為惡,而特以不麗於刑為得計哉?”[清][侯方域]《顏真卿論》:“[玄宗]即位,[宋璟]不知其非也。浸假而至于[靈][武]之事,天下益以為固然矣。”◆4.副詞。猶誠然、雖然。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紅樓夢》第七七回:“但那一包人參,固然是上好的,只是年代太陳。”○[魯迅]《故事新編‧采薇》:“這兩種傳說,固然略有些不同,但打了勝仗,卻似乎確實的。”◆5.副詞。猶誠然、雖然。表示承認甲事實,也不否認乙事實。○[清][李漁]《憐香伴‧聞試》:“若說是你的渾家,固然不可,若竟說沒有夫家,也難止他的妄念。”○[魯迅]《書信集‧致蕭軍》:“‘自卑’固然不好,‘自負’也不好。”

固窮(固穷),◆信守道義,安於貧賤窮困。○《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朱熹]集注:“[程子]曰:‘固窮者,固守其窮。’”[晉][張協]《雜詩》之十:“君子守固窮,在約不爽貞。”○[唐][杜甫]《前出塞》詩之九:“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龔爾位]《懷人》詩:“中有固窮士,盡日枕書眠。”

固命,◆定命,定數。○《書‧君奭》:“今汝永念,則有固命,厥亂明我新造邦。”○[周秉鈞]易解:“言今汝長念及此,則天當有定命,治明我新造之邦矣。”

固密,◆1.謹嚴,仔細。○《北齊書‧陸卬傳》:“[卬]自在朝,篤慎固密,不說人短,不伐己長。”◆2.牢固;堅固。○[明][顧起元]《客座贅語‧金陵垣局》:“垣局之固密如此,何得言[江]水衝射,無應砂關瑣邪!”◆3.謂保護周密。○[清][吳謙等]《<醫宗金鑒‧辨太陽病脈並治中>序》:“營氣專精,統血而行脈中,其體固密而屬陰,邪之犯也難。”

固麻,◆百濟語。國都。○《南史‧夷貊傳下‧百濟》:“﹝[百濟]國﹞號所都城曰固麻,謂邑曰檐魯,如中國之言郡縣也。”

固倫(固伦),◆滿語。義為國,又為尊貴之義。○[清]代皇后的女兒封固倫公主。○《清文獻通考‧帝系四》:“[崇德]元年定中宮所生女封固倫公主。”

固結(固结),◆1.牢固團結。○《禮記‧檀弓下》:“苟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漢][張衡]《東京賦》:“洪恩素蓄,民心固結。”○《明史‧范景文傳》:“固結人心,堅守待援。”◆2.凝結;鬱結。○[宋][蘇轍]《服茯苓賦》:“流膏液於黃泉,乘陰陽而固結。”○[明][李贄]《寄答留都》:“作惡在心,固結而難遽解。”

固濟(固济),◆粘結。○[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三‧五色石脂》:“此物性粘,固濟爐鼎甚良。”

固籍,◆猶故籍。記載舊制度的典籍。○《戰國策‧趙策二》:“國有固籍,兵有常經,變籍則亂,失經則弱。”○[吳師道]補正:“固,故通。”

固疾,◆痼疾。長久不愈之病。○《禮記‧月令》:“﹝季冬之月﹞行春令,則胎夭多傷,國多固疾。”○[鄭玄]注:“生不充性,有久疾也。”○《漢書‧王商傳》:“太后前聞[商]有女,欲以備後宮,[商]言有固疾。”

固護(固护),◆1.志堅專一。○《文選‧馬融<長笛賦>》:“聊慮固護,專美擅工。”○[李善]注:“聊慮固護,精心專一之貌。”○[呂延濟]注:“聊慮,精心也;固護,堅志也。”◆2.牢固。○《文選‧鮑照<蕪城賦>》:“觀基扃之固護,將萬祀而一君。”○[李善]注:“固護,言牢固也。”○[前蜀][韋莊]《秦婦吟》:“城壕固護教金湯,賦稅如雲送軍壘。”◆3.護衛;護養。○[唐][白居易]《蘇州重玄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有石蓮敷覆其上下,有石神固護其前後。”

固姑,◆[蒙古]貴族婦女所戴冠名。用鐵絲結成,形如竹夫人,長三尺許,用紅青錦繡或珠玉飾之。俗稱箍箍帽。○[元][聶碧窗]《詠北婦》詩:“[江]南有眼何曾見,爭捲珠簾看固姑。”按,固姑,也作姑姑、顧姑、罟罟、古庫勒。參見“姑姑”、“顧姑”。參閱[宋][趙洪]《蒙韃備錄》。

固宮(固宫),◆建有臺觀,守備牢固的宮殿。○《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桓子]曰:‘奉君以走固宮,必無害也。’……二婦人輦以如公,奉公以如固宮。”○[杜預]注:“固宮,宮之有臺觀備守者。”

固定,◆1.不變動或不移動。○[劉賓雁]《本報內部消息》:“人力過分固定,就要出毛病了。”◆2.使不改變。如:把產品規格固定下來。

固辭(固辞),◆1.堅決辭謝。○《書‧大禹謨》:“[禹]拜稽首固辭。”○《戰國策‧齊策四》:“[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唐][韓愈]《祭裴太常文》:“贈必固辭,求無不應。”○[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劉夫人》:“遣婢運貲出,交兌八百餘兩。生惶恐固辭。”◆2.古禮稱再辭為“固辭”。○《禮記‧曲禮上》:“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孔穎達]疏:“固,如故也。禮有三辭:初曰禮辭,再曰固辭,三曰終辭。”

固寵(固宠),◆鞏固受寵的地位。○[唐][王翰]《飛燕篇》詩:“采女不得見,專榮固寵[昭陽殿]。”○[明][李贄]《答鄧明府書》:“竊取聖人之名以自蓋其貪位固寵之私。”

固持,◆固执地坚持。

固常,◆指傳說中鳳凰日暮時的鳴叫。○《廣雅‧釋鳥》:“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明。”○[明][楊慎]《鳳賦》:“昏鳴曰固常,旦鳴曰發明。”

固步自封,◆故步自封。比喻墨守成規,不求進步。○[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二二章:“我一到這裏就給我這樣的惡劣印象,始知[老段]([祺瑞])當政,只是陳陳相因,固步自封,絲毫沒有改革求進步的意思。”參見“故步自封-故步自封”。

根結盤固(根结盘固),◆比喻關係錯綜牢固。○《續資治通鑒‧宋欽宗靖康元年》:“根結盤固,牢不可脫。”

幹固(干固),◆幹練堅持。○[明][李東陽]《山西布政司修造記》:“使無[陳公]廉直幹固之能,節用愛民之惠,謀深慮遠之計,而任勞舉重苟焉而為之,祗見其煩,未見其益也。”

負固不服(负固不服),◆依恃險阻而不臣服。○《周禮‧夏官‧大司馬》:“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鄭玄]注:“負,猶恃也;固,險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賈公彥]疏:“謂依恃險固,不服事大國,則以兵侵之。”○《水滸傳》第九九回:“[張雄]等今被大兵圍困,負固不服。”○[明][張瀚]《松窗夢語‧南游記》:“自[梧州]以東,[肇慶]以西,中介大江,北岸皆郡邑;南岸為羅傍,[瑤][僮]據山倚江,負固不服,時出江上為盜,今已剿滅無遺。”

負固不賓(负固不宾),◆同“負固不服”。◆《宋書‧武帝紀中》:“自負固不賓,干紀放命,肆逆滔天,竊據萬里。”

負固(负固),◆依恃險阻。○《史記‧朝鮮列傳論》:“[右渠]負固,國以絕祀。”○[唐][劉禹錫]《天平軍節度使廳壁記》:“王師平[河]南負固之地十有二州。”○[清][黃景仁]《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恭紀》詩:“在昔負固喧蚊虻,干鏌一掃無長鯨。”亦謂有所依恃而頑固。○[冰心]《往事(二)》:“他也大聲地說:‘瞞別人,難道要瞞自己的姊姊?’他負固的抵抗着。”

凡固,◆平庸鄙陋。○[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穆氏]兄弟四人,[贊]、[質]、[員]、[賞]。時人謂[贊]俗而有格為酪;[質]美而多入為酥;[員]為醍醐,言粹而少用;[賞]為乳腐,言最凡固也。”

敦固,◆1.堅定不移。○《荀子‧成相》:“君子誠之好以待,處之敦固,有深藏之能遠思。”◆2.敦厚堅貞。○《後漢書‧吳良傳》:“竊見臣府西曹掾[齊國][吳良],資質敦固。”○[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誠骨肉之恩,爽而不離;親親之義,寔在敦固。”

獨固(独固),◆謂獨能固守節操。○《文選‧殷仲文<解尚書表>》:“錫文篡事,曾無獨固。”○[李善]注:“曾無固守之節,亦從於眾也。”

黨固(党固),◆見“黨錮”。

持禄固寵,◆保持禄位,巩固宠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记上》:“世稱太學聚天下士,既知道理,又無持禄固寵之累,故其品藻人物,皆合公議。”○郭沫若《关于宋玉》:“为什么没有胆量?那就不外乎是怕死或怕丢官,说得雅致一点:不外是‘明哲保身’或者‘持禄固宠’。”

鄙固,◆鄙陋,不通達。○《後漢書‧周榮傳》:“每為詔文……辭多鄙固。”○[清][張自超]《詠懷》:“[阮生]何鄙固,往往泣途窮。”

本固邦寧(本固邦宁),◆謂人民安居樂業則國家太平。○《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京劇《串龍珠》:“自古道,立國基,民為邦本;衣食足,知榮辱,本固邦寧。”

備固(备固),◆設防堅固。○[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兵失》:“備固,不能難敵之器用,陵兵也。”

北固樓(北固楼),◆樓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上。○[晉][蔡謨]首起樓其上,以貯軍實,[謝安]復營葺之。是後崩壞,頂猶有小亭,登降甚狹。○[南朝][梁][蕭正義]乃廣其路。○[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梁武帝]登望久之,敕曰:“此嶺不足固守,然[京口]實乃壯觀。”於是改樓曰“北顧樓”。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一‧鎮江府》。○[梁武帝]有《登北顧樓》詩。○[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北固,◆山名。固,也寫作“顧”。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東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臨江,形勢險要,故稱“北固”。○[南朝][梁武帝]曾登此山,謂可為[京口]壯觀,改曰“北顧”。參閱《世說新語‧言語》“[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劉孝標]注引《南徐州記》、《南史‧臨川靜忠王宏傳》。○[元][薩都剌]《偕曹克明登北固樓》詩:“[江南]三月萬花柳,[北固山]頭一回首,東風吹綠[揚子江],灩灩紅波瀉春酒。”

安固,◆1.安定鞏固。○《荀子‧強國》:“自四五萬而往者,強勝,非眾之力也,隆在信矣;自數百里而往者,安固,非大之力也,隆在修政矣。”○《後漢書‧皇甫規傳》:“夫德不稱祿,猶鑿墉之趾,以益其高。豈量力審功安固之道哉?”[唐][韓愈]《順宗實錄三》:“惟先王光有天下,必正我邦本,以立人極,建儲貳以宗祧;所以啟大猷,安固洪業,斯前代之令典也。”◆2.猶平安。○[宋][范仲淹]《與蔡欽聖殿丞書》:“近辱手筆,承動止安固。”

古「堌」001

2022-03-08 08:39·超百科s

古「棝」001

2022-03-12 08:53·超百科s

棝斗,◆器名。可射鼠。○《說文‧木部》:“棝,棝斗,可射鼠。”○[徐鍇]繫傳:“此即今人鑿木為斗,上施柄,安弓為機,以射鼠是也。”

古「錮」049

2022-04-11 11:33·超百科s

閉錮(闭锢),◆1.禁閉。○[唐][呂岩]《步蟾宮》詞:“捉得金精牢閉錮,煉甲庚,要生龍虎。”◆2.指風氣不開通。○[黃中黃]《沈藎》第二章:“戊戌以前,[湘]中無所謂新黨也。乙丙之交,閉錮不通,其稍習古文詩詞,以酒食相徵逐者,則號曰名士。”

蔽錮(蔽锢),◆見“蔽固”。

竄錮(窜锢),◆放逐禁錮。

黨錮(党锢),◆亦作“黨固”。◆[東漢][桓帝]時宦官專權,士大夫[李膺]、[陳蕃]等聯合太學生[郭泰]、[賈彪]等,猛烈抨擊宦官集團。宦官誣告他們結為朋黨,誹謗朝廷,[李膺]等二百餘人遭捕,後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靈帝]時,[膺]等復起用,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事敗[膺]等百餘人被殺,並陸續處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事見《後漢書‧黨錮傳》。後泛指禁止黨人擔任官職並限制其活動。○《隋書‧盧愷傳》:“自[周氏]之降,選無清濁,及[愷]攝吏部,與[薛道衡]、[陸彥師]等甄別士流,故涉黨固之譖,遂及於此。”○[元][獨樂園主]《詠史》:“[西園]粥爵誠可恥,黨錮忠士災何延。”○[清][方文]《宛陵哭梅郎三兼示令弟季升》詩之四:“昔曾憂黨錮,今果見誅鋤。”

廢錮(废锢),◆革除官職,終身不再錄用。○《漢書‧息夫躬傳》:“[躬]同族親屬,素所厚者,皆免,廢錮。”○[顏師古]注:“終身不得仕。”○[宋][蘇軾]《繳詞頭奏狀‧沈起》:“[沈起]與[彝]各負天下生靈數十萬性命,雖廢錮終身猶未塞責。”○[明][唐順之]《與王堯衢書》:“又或者以自少教之讀書,不忍遽見其廢錮於聖世矣乎?”

封錮(封锢),◆嚴密關鎖。○[宋][洪邁]《夷堅丙志‧林靈素》:“京師嘗苦熱,彌月不雨,詔使施法焉,對曰:‘天意未欲雨,四海百川水源,皆已封錮,非有上帝命,不許取。’”○《紅樓夢》第二三回:“命[寶釵]等在園中居住,不可封錮。”

錮閉(锢闭),◆1.關閉;禁閉。○[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愛奴》:“自入館以來,每欲一出登眺,輒錮閉之。”○[清]林則徐《諭十三行附近應築墻設柵妥議稟辦札》:“應即責成該府、縣先行曉諭,立定限期,勒令遷移他處,毋許在此開設,所有房屋概行錮閉封鎖。”○[魯迅]《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種是錮閉,以為可以與社會隔離,不受影響。”◆2.閉塞。○[郭沫若]《中國史稿》第四編第二章第七節:“[嚴復]批評八股取士是謬種流傳,有錮閉智慧,敗壞人心和助長游手好閑等三大害。”

錮蔽(锢蔽),◆1.禁錮蔽塞。○[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係》:“錮蔽見聞,淆混是非。”○[郭孝成]《鄂省各屬之光復》:“其他[施南]、[鶴峰],地處邊隅,人多錮蔽,頗有土匪蠢動。”○[魯迅]《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2.錮弊。錮,通“固”。○[清]林則徐《頒發查禁營兵吸食鴉片規條稿》:“訪知弁兵錮蔽已深,幾於固結莫解。”

錮弊(锢弊),◆積重難返的弊端。錮,通“痼”。○[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編審‧嚴飭里胥》:“力除錮弊,概與更新。”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諸大臣膺茲重任,尤宜共矢公忠,精白乃心,力除錮弊,以謀國利民福。”○[魯迅]《<偽自由書>前記》:“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

錮病(锢病),◆經久難治的疾病。錮,通“痼”。○《管子‧度地》:“有錮病不可作者,疾之。”○《醒世姻缘传》第七回:“連日把個錮病發了,大有性命可慮!決意告致仕,回去罷。”

錮藏(锢藏),◆猶儲藏。○《管子‧度地》:“以冬無事之時,籠臿板築各什六,士車什一,雨輂什二,食器雨具,人有之。錮藏里中,以給喪器。”

錮黨(锢党),◆1.指遭禁錮之朋黨中人。○[唐][杜牧]《李甘詩》:“指名為錮黨,狀跡誰告訴?”◆2.指[東漢]黨錮事。○[宋][王安石]《讀<後漢書>》詩:“錮黨紛紛果是非,當時高士見精微。”參見“黨錮”。

錮定(锢定),◆牢固確定。錮,通“固”。○[瞿秋白]《文藝的自由和文學家的不自由》:“然而群眾之中的一些守舊的落後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並不是群眾自己所‘固有’的,而是統治階級用了種種方法和工具所錮定的,所灌輸進去的。”

錮疾(锢疾),◆1.痼疾。經久難治的疾病。錮,通“痼”。○《禮記‧問喪》:“然則禿者不免,傴者不袒,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錮疾,不可以備禮也。”○《漢書‧賈誼傳》:“失今不治,必為錮疾。”○[顏師古]注:“錮疾,堅久之疾。”○[宋][蘇軾]《賜苗授辭免恩命不許斷來章批答制》:“而卿辭以錮疾,豈所望哉!”◆2.喻指經久難改的惡習、缺點。○[清][鈕琇]《觚賸‧語字之异》:“[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率皆仍訛襲陋,有乖六書之旨。然而師以訓弟,父以訓子,授受相沿,遂成錮疾。”○[清][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政體》:“[中國]經二十餘朝之獨夫民賊,閉塞其聰明,箝制其言論,靈根盡去,錮疾久成。”○[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六》:“諷刺畫本可以針砭社會的錮疾。”

錮籍(锢籍),◆謂廢為庶人,居留原籍。○[明][沈德符]《野獲編‧鬼怪‧鄧子龍香木》:“[鄧]已久廢,[邢崑田]為制府,起之錮籍,拜大將。”

錮見(锢见),◆猶成見。錮,通“固”。○[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告各友邦書》:“[滿]政府堅執錮見,一再不許。”

錮結(锢结),◆牢固纏結。錮,通“固”。○[太平天國][洪仁玕]《干王洪寶制》:“物欲錮結於心,心非上帝之殿。”

錮禁(锢禁),◆禁錮。指行動受限制。○《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上海縣志》:“錮禁城內男婦老幼八萬餘人,弗許出。”

錮陋(锢陋),◆難於更改的陋規。錮,通“固”。○[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編審‧首改前弊》:“併訪本地積習錮陋諸弊,逐款開列。”

錮溺(锢溺),◆使閉塞、沉迷。○[清][梅曾亮]《書方植之<書林><揚觶>後》:“然庸鄙之說,遂錮溺于人心。”

錮寢(锢寝),◆猶專房。○《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前皇太后與昭儀俱侍帷幄,姊弟專寵錮寢。”○《資治通鑒‧漢哀帝元壽二年》:“詔有司以皇太后與女弟昭儀專寵錮寢,殘滅繼嗣,貶為[孝成皇后]。”○[胡三省]注:“錮,塞也。杜塞後宮侍寢之路,不使進御也。”

錮塞(锢塞),◆閉塞;堵塞。○[孫中山]《革命原起》:“[日本]有[華]僑萬餘人,然其風氣之錮塞,聞革命而生畏者,則與他處[華]僑無異也。”○[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以[滿洲]五百萬人,臨制[漢]族四萬萬人而有餘者,獨以腐敗之成法,愚弄之錮塞之耳。”

錮習(锢习),◆長期養成、不易改掉的陋習。錮,通“痼”。○[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留此錮習,適以自戕。”○[清][葉燮]《原詩‧內篇上》:“然[建安]、盛[唐]之說,錮習沁入於中心,而時發於口吻,弊流而不可挽。”○[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遂設水師學堂於[天津],沿[閩]堂錮習。”

錮鑰(锢钥),◆禁錮鎖閉。○[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宗藩‧谷王反復》:“﹝[李景隆]﹞[永樂]四年,以嫌被幽,舉族錮鑰,其子孫至自相婚耦,至[正統]間始釋自便。”

錮職(锢职),◆專權。○《逸周書‧史記》:“大臣有錮職譁誅者危。”○[孔晁]注:“錮職謂事專權也。”一說失職。○[朱右曾]校釋:“愚謂固猶廢也。”

錮滯(锢滞),◆固執拘泥。錮,通“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五:“夫着一能讀書之心橫於胸中,則錮滯有我,其心已與古人天淵懸隔矣,何自而得其活法妙用哉!”

錮繫,◆见“錮縶”。

錮貼,◆专营或兼营。○《魏书·肃宗孝明帝纪》:“七品、六品,禄足代耕,亦不聽錮貼店肆,争利城市。”

規錮(规锢),◆見“規固”。

環錮(环锢),◆關鎖堅固。○《墨子‧備城門》:“門植關必環錮,以錮金若鐵鍱之。”○[畢沅]校注:“言扃固之。環與扃音相近。”

監錮(监锢),◆監禁;禁錮。○[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歲月益久,逋欠愈多,科決監錮,以逮妻孥。”○[清][金捧閶]《守一齋筆記‧奚孝廉》:“核爾所犯,本應監錮,特念精脩有年,姑釋去。”

禁錮(禁锢),◆1.謂禁止做官或參與政治活動。○《史記‧平準書》:“議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漢書‧雲敞傳》:“初,[章]為當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餘人,[莽]以為惡人黨,皆當禁錮,不得仕宦。”○《後漢書‧黨錮傳序》:“帝意稍解,乃皆赦歸田里,禁錮終身。”○[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一》:“舉孝廉賢良,黨事禁錮,隱于海上。”◆2.監禁;關押。○《漢書‧刑法志》:“前令之刑城旦舂歲而非禁錮者,如完為城旦舂歲數以免。”○《後漢書‧鮑昱傳》:“先帝詔言,大獄一起,冤者過半……宜一切還諸徙家屬,蠲除禁錮,興滅繼絕,死生獲所。”○[唐][沈亞之]《學解嘲對》:“禁錮連歲不解,歲千餘人,雖赦宥,而獄死者不可勝多矣。”○[唐][元稹]《敘奏》:“百司皆牢獄,有栽接吏械人逾歲而臺府不得而知之者,予因飛奏絕百司專禁錮。”○[宋][歐陽修]《文惠陳公神道碑銘》:“每歲正月,夜放燈,則悉籍惡少年禁錮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一民<知與行>》:“如獄囚既被禁錮,雖知游散之有益于衛生,而不能出獄。”○[葉聖陶]《倪煥之》二三:“所有黑鐵板窗都緊緊地關上,好像中間禁錮着不知多少死囚。”◆3.封閉;束縛限制。○[魯迅]《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可是在[中國],那時是確無寫處的,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冰心]《繁星》詩:“雲彩在天空中,人在地面上--思想被事實禁錮住,便是一切苦痛的根源。”○[艾思奇]《民族的思想上的戰士--魯迅先生》:“從來天才的思想家都常常要跳出形而上學方法的禁錮,而對於辯證法的發展多少貢獻一些東西。”

扃錮(扃锢),◆關閉。○[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保住》:“﹝[住]﹞見燈輝室中,而門扃錮,不得入。”○[清][吳騫]《扶風傳信錄》:“[素娥]復至,[可覲]及婦聞聲,欲起戶出視,而室扉牢闔若扃錮者。”

久錮(久锢),◆早已不流行。○《宋史‧蔡幼學傳》:“時正學久錮,士專於聲律度數,其學支離。”

深錮(深锢),◆見“深痼”。

沈錮(沈锢),◆亦作“沉錮”。◆1.見“沈痼”。◆2.長久禁錮。○[清][施閏章]《蠖齋詩話‧蓴菜》:“[李長蘅]有《煮蓴歌》,亦可稱蓴之小紀矣。歌曰:‘……[季鷹]之後有吾徒,此物千年免沉錮。’”

鎖錮(锁锢),◆關鎖禁閉。○[清][昭槤]《嘯亭雜錄‧魁制府》:“[伍]([伍拉納])固貪吏,嘗納屬員賄。有不納者,鎖錮逼勒。”

頑錮(顽锢),◆愚鈍鄙拙,不知變通。○[梁啟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自信與虛心》:“吾見有頑錮之輩,抱持[中國]一二經典古義,謂可以攘斥外國輘轢全球者,若是者非其自信力乎?”

徙錮(徙锢),◆貶謫禁錮。○《後漢書‧謝弼傳》:“又故太傅[陳蕃],輔相陛下,勤身王室,夙夜匪懈,而見陷群邪,一旦誅滅。其為酷濫,駭動天下,而門生故吏,並離徙錮。○[蕃]身已往,人百何贖!”

永錮(永锢),◆1.永遠禁錮。○[明][陳子龍]《妒婦賦》:“紅顏流離,蛾眉永錮。”○[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三二回:“他已貶為庶人,永錮邊疆。”◆2.猶言永不敘用。○[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恩詔冠帶之濫》:“[艾穆]、[沈思孝]等亦贅名永錮中。”○[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恩詔冠帶之濫》:“其因事降調,非貪淫酷刑者,仍給與,蓋降調本非永錮。”

愚錮(愚锢),◆愚弄禁錮。○[鐵生]《敬告我漢族大軍人書》:“一面從精神上愚錮,割裂聖經,顛倒歷史,而刊違礙書籍目錄者,罹及[宋][明]著述。”

臧錮(臧锢),◆謂因收受賄賂而被監禁。○《後漢書‧楊震傳》:“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來海內貪汙之人,受其貨賂,至有臧錮棄世之徒復得顯用。”○[李賢]注:“有臧賄禁錮之人也。”

遮錮(遮锢),◆猶禁錮。○《晉書‧文苑傳‧王沈》:“僕少長於[孔][顏]之門,久處於清寒之路,不謂熱勢自共遮錮。”

古「痼」020

2022-06-01 14:21·超百科s

廢痼(废痼),◆1.不治之疾。○《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及不滿六十而有廢痼之疾,無大功親,窮困無以自療者,皆於別坊,遣醫救護。”○[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九‧水銀粉》:“經年累月,遂成廢痼,其害無窮。”◆2.謂被罷免而永不得錄用。痼,通“錮”。○[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今其黨與幸獲寬貸,各得善地,無分毫事,坐食俸祿,明德至渥也,尚何敢更俟除棄廢痼,以希望外之澤哉?”參見“廢錮”。

癈痼,◆謂罷斥禁錮。指革除官職,不再錄用。痼,通“錮”。○[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今其黨與,幸獲寬貸,各得善地,無分毫事,坐食俸祿,明德至渥也,尚何敢更俟除棄癈痼,以希望外之澤哉?”一本作“廢痼”。參見“廢錮”。

根痼,◆痼疾。久治不愈的疾病。○[南朝][宋][顏延之]《自陳表》:“此去夏侵暑,入此秋變,頭齒眩疼,根痼漸劇,手足冷痺。”

痼病,◆積久難治的病。○《漢書‧王子侯表上》:“痼病不任朝,免。”○《法苑珠林》卷七五:“沉痾誠已久,痼病實難痊。”參見“痼疾”。

痼疾,◆1.積久難治的病。○《東觀漢記‧光武帝紀》:“是時醴泉出於京師,郡國飲醴泉者,痼疾皆愈,獨眇蹇者不瘥。”○[晉][葛洪]《抱樸子‧微旨》:“抱痼疾而言精[和][鵲]之技,屢奔北而稱究[孫][吳]之算,人不信者,以無效也。”○《明史‧高巍傳》:“母[蕭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無少懈。”○[巴金]《春》十八:“她好像是染了痼疾的病人,病一時好一時壞。”◆2.指患痼疾的人。○《南齊書‧武帝紀》:“八月乙卯,詔‘[吳興]、[義興]水潦,被水之鄉,賜痼疾篤癃口二斛’。”◆3.比喻長期養成不易改變的癖好。○《舊唐書‧隱逸傳‧田游岩》:“[高宗]幸[嵩山]……謂曰:‘先生養道山中,比得佳否?’[遊巖]曰:‘臣泉石膏肓,煙霞痼疾,既逢聖代,幸得逍遙。’”[宋][劉克莊]《鷓鴣天‧腹疾睏睡和朱希真》詞:“前度看花白髮郎,平生痼疾是清狂。”○[金][元好問]《寄杜莘老》詩之三:“綠囊自是君家物,醫得煙霞痼疾無?”[清][唐甄]《潛書‧格定》:“求勝求名,士之痼疾也。”◆4.比喻長期存在難以解脫的疾苦或弊病。○《救災必須停戰》:“只有在人民自己的政府成立後,才會替人民解倒懸、蘇痼疾。”○[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十章:“大多數資產階級社會學家熱衷於研究個人的心理狀態,企圖從心理狀態方面對社會生活做主觀的任意解釋,所有這些都是為粉飾資本主義日益混亂的秩序,為醫治資本主義的不可解救的痼疾提供藥方。”

痼沒(痼没),◆禁錮埋沒。痼,通“錮”。○[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四:“我想從前的兒童教育之痼沒兒童性靈,恐怕比用麻繩穿壞牛兒的鼻中膈還要厲害些罷。”

痼癖,◆長期養成不易改變的嗜好。○[元][潘音]《反北山嘲》詩:“煙霞成痼癖,聲價藉[巢][由]。”

痼習(痼习),◆長期養成不易改掉的癖好或習慣。如:[老李]有抽煙的痼習。

疾痼,◆疾病經久難治。○《晉書‧王述傳》:“日復一日,而年衰疾痼,永無復瞻華幄之期。”○[宋][葉適]《宿覺庵記》:“﹝[玄覺]師﹞所居山延袤十里,有江月松風之勝,依而寺者十數。余亦在其下,苦疾痼,非人事酬答不妄出。”

綿痼(绵痼),◆謂疾病嚴重,久治不愈。○《南齊書‧庾杲之傳》:“臣昨夜及旦,更增氣疾,自省綿痼,頃刻危殆。”○[唐][元稹]《葬安氏志》:“近歲嬰疾,秋方綿痼。”○[清][惲敬]《與李汀州書》:“春間病足幾百日,夏首腹疾綿痼,不及作答書,非敢懈也。”

癖痼,◆積久難治之病。○[唐][李華]《雲母泉》詩序:“自[墨山]西北,至[石門]東南……井泉溪澗,色皆純白,鄉人多壽考,無癖痼疥搔之疾。”

起痼,◆猶起痿。○[宋][葉適]《實謀》:“更之則慰民心,蘇民力,解纏起痼,興滯補弊,則二三年之間,可以抗首北出,而取[燕]之利在掌握矣。”

深痼,◆亦作“深錮”。◆病根深固。比喻積習難返。○[宋][蘇軾]《子玉家宴用前韻見寄復答之》:“詩病逢春轉深痼,愁魔得酒暫奔忙。”○《宋史‧儒林傳四‧陸九淵》:“[九淵]為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熹]以為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明][唐順之]《與鄭淡泉文選書》:“以謂三代以下人材與三代以上劃然隔作兩截,其隱微深錮之病只是如此。”

沈痼,◆亦作“沈錮”。亦作“沉痼”。亦作“沉錮”。◆1.積久難治的病。○[漢][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二:“余嬰沈痼疾,竄身清[漳]濱。”○《南齊書‧褚淵傳》:“叨職未久,首歲便嬰疾篤,爾來沈痼,頻經危殆,彌深憂震。”○[明][孟稱舜]《桃花人面》第五齣:“想當初只為一杯水兒害得這十分沉錮,咱如今也不願做一個並塚鴛鴦、連理樹枝、比目游魚。”○[清][戴名世]《潘木崖先生詩序》:“小子退自思,不幸遭憂患,有膏肓沉痼之疾。”◆2.用以比喻積久難改的陋習積弊。○[宋][范成大]《初入大峨》詩:“煙霞沈痼不須醫,此去真同汗漫期。”○[明][張居正]《答劉凝齋書》:“武弁遊民,私買賊級,乃[廣]中沈錮之病。”

宿痼,◆經久難治的病。○[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麴糱》:“君臣自古配合日新,眉壽介而宿痼怯,其功不可殫述。”

煙霞痼(烟霞痼),◆見“煙霞痼疾”。

煙霞痼疾(烟霞痼疾),◆謂酷愛山水成癖。○《舊唐書‧隱逸傳‧田游岩》:“臣泉石膏肓,煙霞痼疾,既逢聖代,幸得逍遙。”亦省作“煙霞痼”。○[宋][朱熹]《次山行佳句呈秀野丈》之一:“身輕似起煙霞痼,意適甯論祿位貪。”○金元好问《寄杜莘老》诗之三:“杯酒殷勤興不孤,更教懷袖得新圖。緑囊自是君家物,醫得煙霞痼疾無?”○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醒》:“雖無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要識山中宰相,天際真人。”

淹痼,◆久治不愈的病。○《新唐書‧宦者傳上‧劉貞亮》:“會[順宗]立,淹痼弗能朝,惟[李忠言]、[牛美人]侍。”

滯痼(滞痼),◆猶拘執。○[宋][葉適]《寶謨閣待制知隆興府徐公墓志銘》:“天下雖爭為性命之學,然而滯痼於語言,播流於偏末,多茫昧影響而已。”

重痼,◆長期不愈的重病。○[唐][柳宗元]《吊屈原文》:“匿重痼以諱避兮,進[俞][緩]之不可為。”

古「涸」045

2022-05-15 08:53·超百科s

彫涸(雕涸),◆枯竭,衰竭。○[清][惲敬]《舅氏清如先生墓志銘》:“蓋先生之學凡五變,而精力亦彫涸,不足以赴所志矣。”

乾涸(干涸),◆水量枯盡,多用於河道、池塘。○《晉書‧范汪傳》:“玄冬之月,[沔漢]乾涸,皆當魚貫而行,排推而進。”○[明][田藝衡]《留青日札‧江枯》:“[嘉靖]丁未,自夏至冬[浙江]潮汐不至,水源乾涸,中流可泳而渡。”○[沈從文]《新湘行記》:“我站在乾涸的石灘間,遠望來處一切。”

海涸石爛(海涸石烂),◆猶海枯石爛。○[清][秋瑾]《精衛石》第二回:“海涸石爛情無改,正欲歸坐續言詞。”○《中國歌謠資料‧千人心上千人恨》:“千人心上千人恨,海涸石爛難罷休。”

寒涸,◆嚴冬河川枯竭。○《南齊書‧顧憲之傳》:“親屬里伍,流離道路,時轉寒涸,事方未已。”

耗涸,◆水因耗損而乾涸。○[唐][谷神子]《博异志‧敬元穎》:“自[漢]已來,﹝井中毒龍﹞已殺三千七百人矣,而水不曾耗涸。”

河涸海乾(河涸海干),◆河流乾涸,大海枯竭。比喻窮盡、徹底,不留餘地。○《三俠五義》第五五回:“誰知那姓[展]的不知好歹,他說菜是剩的,酒是渾的,罈子也摔了,盤子碗也砸了,還罵了個河涸海乾。”亦作“河落海乾”。○《兒女英雄傳》第一回:“你們就弄了這些吃的,我樂得吃個河落海乾睡覺。”

涸凍(涸冻),◆凍結。涸,通“沍”。○《漢書‧郊祀志上》:“春以脯酒為歲禱,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禱祠。”○[顏師古]注:“涸讀與沍同。沍,凝也,音下故反。春則解之,秋則凝之。○《春秋左氏傳》曰‘固陰沍寒’。○《禮記‧月令》曰‘孟冬行春令則凍閉不密’。”○[漢][劉歆]《遂初賦》:“薄涸凍之凝滯兮,茀谿谷之清涼。”

涸旱,◆乾旱。○《管子‧小問》:“飄風暴雨不為人害,涸旱不為民患。”○《呂氏春秋‧慎大》:“[商]涸旱,[湯]猶發師,以信[伊尹]之盟。”○[高誘]注:“涸,枯也。”

涸堅(涸坚),◆凝結堅硬。涸,通“沍”。○《漢書‧五行志上》:“蓋工冶鑄金鐵,金鐵冰滯涸堅,不成者眾,及為變怪,是為金不從革。”○[顏師古]注:“涸讀與沍同。沍,凝也,音下故反。○《春秋左氏傳》曰‘固陰沍寒’。”

涸竭,◆枯竭。○[清][史致諤]《稟左宗堂》:“職道竊思餉源涸竭,正在借資捐項。”○[梁啟超]《外資輸入問題》第一節:“欲救此敝,惟有別趨一土地廣人民眾而母財涸竭之地,以為第二之尾閭,而全地球中最適此例者,莫[中國]若。”○[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三章:“一直等到他喉嚨啞了,眼淚涸竭了,才慢慢地安靜下來。”

涸鱗(涸鳞),◆同“涸轍之鮒”。◆[唐][駱賓王]《疇昔篇》:“涸鱗去轍還游海,幽禽釋網便翔空。”○[唐][杜牧]《書事》詩:“失計拋漁艇,何門化涸鱗。”○[明][楊慎]《高泉臨行再賦此以別》詩:“鎩羽涸鱗去安所,翾飛川詠幾時同。”

涸溜,◆乾枯的小水流。○[唐][盧綸]《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覽詩卷因以見示》詩:“徹底碧潭滋涸溜,壓枝紅豔照枯株。”

涸流,◆1.枯竭的水流。○《文選‧陸機<文賦>》:“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李善]注:“涸,水盡也。”○[南朝][宋][謝瞻]《于安城答靈運》詩:“萎葉愛榮條,涸流好河廣。”◆2.中醫運氣術語。指水運不及,藏氣不足。○《素問‧五常政大論》:“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張隱庵]集注:“此言五運不及,而各有紀名也……水氣不及,則源流乾涸矣。”○《醫宗金鑒‧運氣要訣‧五運平氣太過不及歌》:“不及委和伏明共,卑監從革涸流名。”注:“水名涸流,水氣不及,涸其流也。”

涸塞,◆堵塞。○《楚辭‧東方朔<七諫‧謬諫>》“悲[太山]之為隍兮,孰[江][河]之可涸”[漢][王逸]注:“涸,塞也。言[太山]將穨為池,以喻君且失其位,用心迷惑,過惡已成,若[江][河]之決,不可涸塞也。”

涸思乾慮(涸思干虑),◆猶言絞盡腦汁。○[明][王志堅]《表异錄‧藝文》:“極思為文,曰涸思乾慮。”

涸陰(涸阴),◆猶窮陰。謂隆冬寒氣凝結或指極北之地。涸,通“沍”。○[漢][張衡]《西京賦》:“其遠則[九嵕][甘泉],涸陰沍寒。”○[晉][張華]《雜詩》:“東壁正昏中,涸陰寒節升。”○《晉書‧文苑傳‧王沈》:“[東野丈人]觀時以居,隱耕汙腴之墟。有[冰]氏之子者,出自沍寒之谷,過而問塗。丈人曰:‘子奚自?’曰:‘自涸陰之鄉。’”

涸澤(涸泽),◆1.乾枯的湖泊。○《管子‧水地》:“故涸澤數百歲,谷之不徙,水之不絕者,生[慶忌]。”按,[慶忌],傳說中的水妖。○《韓非子‧說林上》:“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蛇將徙。”○[元][貢奎]《同朱克齊蔣教授游大梵寺》詩:“涸澤飢鷹戀,高空獨雁飛。”○[清][唐甄]《潛書‧大命》:“魚在江河,則忘其所為生;其在涸澤之中,則不得其所為生;以江河之水廣,涸澤之水淺也。”◆2.將湖泊的水排乾。○《文子‧上仁》:“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淮南子‧主術訓》:“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高誘]注:“涸澤,漉池也。”○《廣弘明集》卷十五引[南朝][梁][王僧孺]《禮佛唱導發願文》:“焚林涸澤,走犬揚鷹,窮[鄭][衛]之響,極甘旨之味。”

涸澤之精(涸泽之精),◆指[慶忌]。傳說中的水妖。○《管子‧水地》:“[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亦作“涸澤之神”。○《晉書‧輿服志》:“﹝武冠﹞即古之惠文冠。或曰[趙惠文王]所造,因以為名……或云,[齊]人見千歲涸澤之神,名曰[慶忌],冠大冠,乘小車,好疾馳,因象其冠而服焉。”

涸澤之神(涸泽之神),◆見“涸澤之精”。

涸轍(涸辙),◆1.比喻窮困的境地。○[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宋][司馬光]《西臺詩二十四韻》:“涸轍猶蒙潤,寒灰免附炎。”○[明][張煌言]《長鯨行》:“跳梁寧復昔睚眥,涸轍應憐舊饕餮。”○[葉聖陶]《窮愁》:“豈久處涸轍,貪鄙漸萌,乃欲為此一擲,以冀非分耶?”參見“涸轍之鮒”。2.猶擱淺。○[清][錢泳]《履園叢話‧祥异‧海獸》:“海潮退後,有一獸涸轍沙灘,長八尺餘,色純黑,毛如海虎。”涸轍枯魚(涸辙枯鱼),◆見“涸轍魚”。涸轍魚(涸辙鱼),◆同“涸轍之鮒”。◆[唐][王績]《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詩:“爾為背風鳥,我為涸轍魚。”○[清][林昌彝]《市價行》:“力拔涸轍魚,哀矜出肺腑。”亦作“涸轍枯魚”。○[明][張景]《飛丸記‧憐儒脫難》:“吹噓一點靈犀熱,涸轍枯魚沐浩波。”涸轍窮鱗,◆亦作“涸轍窮魚”。同“涸轍之鮒”。○《群音类选·龙泉记·姑嫂相逢》:“遠道亡夫,遐荒滯身,真如涸轍窮鱗。”○明张凤翼《红拂记·天开良佐》:“我堂堂一丈夫,落落多艱阻,十年來一身進退維谷。失林飛鳥無投處,涸轍窮魚轉困苦。”○明沈璟《博笑记》第二八出:“奴本是涸轍窮鱗,遇將軍布澤陽春。”涸轍窮魚,◆见“涸轍窮鱗”。涸轍之枯,◆同“涸轍之鮒”。○明瞿佑《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但願捐斗水而活涸轍之枯,下壺飧而救翳桑之餓,此則故人之賜也。”涸魚(涸鱼),◆“涸轍魚”的略語。○[三國][魏][曹植]《文帝誄》:“[權]([孫權])若涸魚,乾腊矯鱗。”○[唐][李紳]《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涸魚思雨潤,僵燕望雷蘇。”○[清][劉光第]《美酒行》:“涸魚久失水,微雨豈蘇將。”參見“涸轍魚”。涸魚得水(涸鱼得水),◆涸轍之魚得到水。比喻絕處逢生,有所憑藉。○《新唐書‧契苾何力傳》:“[何力]被執也,或讒之帝曰:‘[何力]入[延陀],如涸魚得水,其脫必遽。’帝曰:‘不然。若人心如鐵石,殆不背我。’”亦作“涸鮒得水”。○[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六節:“雖然,以當時久困地獄,渴望天日之[意大利]人,驟聞此語,殆如涸鮒得水,籠鳥脫樊,且距且躍,且汗且喘。”

涸滯(涸滞),◆猶涸塞。○[唐][沈亞之]《淮南都梁山倉記》:“[元和]九年,[隴西][李稼]為鹽鐵官掌淮口院,病其涸滯,思欲以為救。”

涸濁(涸浊),◆水乾涸後的淤泥。○[陳蛻]《自掾曹不辟而無賢吏》詩之二:“情海千年成涸濁,化城彈指幻腥羶。”

竭涸,◆乾涸無水。○《文選‧木華<海賦>》:“掎拔五嶽,竭涸九州。”○[李善]注:“掎拔竭涸,言水既除,掎拔而出,竭涸而乾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瓠子河》:“[杜預]亦云,[時][水]于[樂安]枝流,旱則竭涸,為[春秋]之[乾時]也。”○[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於後漲則奔突,水縮則竭涸。”

渴涸,◆乾燥。○[宋][歐陽修]《亳州乞致仕第一表》:“加之肺腑渴涸,眼目眊昏,去秋以來,所苦益增。”

枯涸,◆1.《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後因以“枯涸”指困境,或指陷入困境者。○[唐][元稹]《酬許五康佐》詩:“枯涸方窮轍,生涯不繫舟。”○[宋][黃庭堅]《黃潁州輓詞》之一:“惠沫霑枯涸,忠規補過差。”◆2.枯竭乾涸。用於指水。○[南朝][宋][謝靈運]《苦寒行》:“饑爨煙不興,渴汲水枯涸。”○[宋][蘇軾]《乞子珪師號狀》:“經今十八年,[沈]公井復壞,終歲枯涸。”○[何其芳]《遲暮的花》:“右邊幾步遠有一木板橋,橋下的流水早已枯涸。”◆3.枯竭乾涸。用於指資財。○[宋][蘇軾]《論綱稍欠折利害狀》:“數年以來,官用窘逼,轉運司督迫諸處稅務日急一日,故商賈全然不行,京師坐至枯涸。”○[郭沫若]《世界大戰的歸趨》:“然而戰爭一持久,作戰資源便會枯涸。”◆4.枯竭乾涸。用於指思維等。○[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二:“吏部久患頭風,腦已枯涸。”○《人民文學》1978年第6期:“你把這種子,播在漁民枯涸的心海。”

匱涸(匮涸),◆猶窮乏。○[宋][曾鞏]《追租》詩:“問胡應驅迫,久已罹匱涸,計須賣強壯,勢不存尪弱。”

困涸,◆猶匱乏。○[唐][劉禹錫]《同州謝上表》:“今本部災荒,物力困涸。”

凝涸,◆猶凍結。○《新唐書‧曆志三上》:“坎以陰包陽,故自北正,微陽動於下,升而未達,極於二月,凝涸之氣消,坎運終焉。”

窮涸(穷涸),◆枯竭;乾涸。○[漢]徐幹《中論‧考偽》:“核其所自出,又非[仲尼]之門也,其回遹而不度,窮涸而無源。”○[唐][李嶠]《為百寮賀恩制表》:“使枯朽之幹,向秋而更榮;窮涸之鱗,在轍而能躍。”

滲涸(渗涸),◆滲漏而乾涸。○[唐][柳宗元]《解祟賦》:“九泉焦枯而四海滲涸兮,紛揮霍而要遮。”

消涸,◆乾枯;枯竭。○《捻軍史料叢刊‧軍情》:“現在連旬晴霽,風高日燥,[臨清]以北,[河]水日見消涸,殊為可慮。”○[郭沫若]《文藝論集‧一個宣言》:“創作的源泉已經消涸,失了水的游魚只以唾沫相歔濡。”◆补证条目■干涸;枯竭。○《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遇着天旱的時節,這湖裏的水不見有甚消涸;遇着天潦的時節,這湖裏的水不見有甚麽泛溢。”

再衰三涸,◆見“再衰三竭”。

燥涸,◆乾涸。○《晉書‧庾翼傳》:“又山南諸城,每至秋冬,水多燥涸,運漕用功,實為艱阻。”

轍涸羈臣(辙涸羁臣),◆同“轍鮒”。◆[清][黃遵憲]《述聞》詩之四:“火焚祅廟連烽燧,轍涸羈臣乞海波。”

滯涸(滞涸),◆1.謂如涸轍之魚,不能動彈。喻窘困。○《後漢書‧李固傳》:“左右黨進者,日有遷拜,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李賢]注:“滯涸窮路,以魚為喻也。”◆2.指窘困之境。○[宋][曾鞏]《乞登對狀》:“赫然獨斷,察臣之本末;超然遠御,收臣于滯涸。”

焦涸,◆乾枯;枯竭。○[南朝][梁][陶弘景]《請雨詞》:“頃亢旱積旬,苗稼焦涸,遠近嗷嗷,瞻天雀息。”○[南唐][李建勛]《春雪》詩:“莫道便為桑麥藥,亦勝焦涸到春寒。”○[明][李東陽]《呂梁洪二十韻》:“冬乾苦焦涸,夏潦愁泱漭。”○[郭沫若]《橄欖‧<行路難>下篇三》:“況復腦如是冥冥,耳如是薨薨,情感如是焦涸,心緒如是不寧。”

古「婟」002

2022-01-31 10:14·超百科s

婟澤(婟泽),◆鳥名。○《爾雅‧釋鳥》“鶭,澤虞”[晉][郭璞]注:“今婟澤鳥,似水鴞,蒼黑色,常在澤中,見人輒鳴喚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俗呼為護田鳥。”

婟嫪,◆奸夫。旧时谓妇人所私之人为婟嫪。○《正字通·女部》:“又倡妓謂游壻曰婟嫪。”■明周祈《名义考》卷五作“夃老”。

古「胡」060

2022-03-02 12:30·超百科s

云胡,◆為什麼。○《詩‧鄭風‧風雨》:“既見君子,云胡不夷?”[毛]傳:“胡,何。”○[鄭玄]箋:“思而見之,云何而心不說?”[宋][朱熹]《齋居感興》詩之四:“云胡自蕪穢,反受眾形役!”[明][劉基]《送季德大之文登稅務官任》詩:“云胡不飲,使我心惸?”

遠胡(远胡),◆指西北邊地的少數民族。○[明][馮夢龍]《夢磊記‧忠佞爭朝》:“宣威命,撫遠胡,敢把王程誤?”

興胡,◆经营商业和的胡人,包括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回纥人及犹太人等。其活动范围很广,唐代在长安、洛阳、扬州、益州、越州、洪州、广州、宋州、太原、凤翔等地皆有其踪迹。○《唐开元拾玖年奴婢买卖市契》:“得興胡米禄山辭,今將婢失滿兒年拾壹。”○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彼王常遣三二百人于大潘蜜川劫彼興胡及於使命。”■参见“興易”。

田胡,◆[晉]時少數民族名。○《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元年》:“[田胡][王乞基]部落最強,二苑之人,多其舊眾。”○[胡三省]注:“[田胡],[胡]之一種也。”

山胡,◆1.即[稽胡]。古族名。又稱[步落稽]。源於[南匈奴]。○[南北朝]時,居今[山西]、[陝西]北部山谷間。○《資治通鑒‧梁武帝普通六年》:“[魏][山胡][劉蠡升]反,自稱天子,置百官。”○[胡三省]注:“[山胡],即[汾州]之[稽胡]。”◆2.鳥名。又名“山呼”、“珊瑚”。○[宋][蘇軾]《涪州得山胡》詩題自注:“山胡,善鳴,出[黔]中。”○[宋][黃庭堅]《青玉案‧至宜州次韻上酬七兄》詞:“山胡聲轉,子規言語,正是愁人處。”○[鄧初民]《我要歌唱》:“可惜我不是一隻善於歌唱的山胡鳥。”參見“山呼”。

三胡,◆1.指我國古代北方[林胡]、[樓煩]、[東胡]三族。○《史記‧趙世家》:“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司馬貞]索隱:“[林胡]、[樓煩]、[東胡],是三胡也。”◆2.[清]代學者[胡匡衷]、[胡培翬]、[胡春喬]的合稱。○[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二:“[戴震]之在鄉里,衍其學者有[金榜]、[程瑤田]、[凌廷堪]、三[胡]--[匡衷]、[培翬]、[春喬]”

酒家胡,◆原指酒家當壚侍酒的胡姬。後亦泛指酒家侍者或賣酒婦女。○[漢][辛延年]《羽林郎》詩:“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宋][黃庭堅]《奉和文潛贈無咎以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為韻》:“但見索酒郎,不見酒家胡。”○[宋][劉筠]《大酺賦》:“復有俳優[旃孟],滑稽[淳于],詼諧[方朔],調笑酒胡,縱橫謔浪,突梯囁嚅。”○[明][王世貞]《再過曹甥子念飲暢作》詩:“主人送客欲就枕,東家酒胡索酒錢。”

酒胡,◆1.見“酒家胡”。◆2.古代用於酒席上佐酒助興之木偶戲具。刻木為人形,置之盤中,左右欹側如舞,久之乃倒,視其傳籌所至或倒時所指向者飲酒。故又稱勸酒胡。○[唐][盧注]《酒胡子》詩:“酒胡一滴不入眼,空令酒胡名酒胡。”

胡做,◆胡來,亂搞。○[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膽狂心醉,使作得不顧危亡,便胡做。”◆补证条目■胡来;乱搞。○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我且在脊背上端然穩坐,只問你殺平人怎生胡做?”

胡作胡為(胡作胡为),◆胡作非為。○[洪深]《趙閻王》第六幕:“我沒有法子,只好依從,到後來做溜了手,才胡作胡為的呀!”[葉聖陶]《四三集‧鄰居》:“我聽說那人喝醉了酒,心裏倒寬了不少,胡作胡為都不由他的意思,我們又何必怪他。”

胡子(\鬍子),◆1.多鬚的人。○[唐][姚合]《嘲鬍子小男》詩:“明明復夜夜,胡子即成翁。”○《太平廣記》卷二五五引[唐][韓琬]《御史臺記‧邵景》:“[景嵩]狀貌類胡,[景]鼻高而[嵩]鬚多,同時服朱紱,對立於庭。○[鏗]獨簾中竊窺而詠曰:‘一雙胡子著緋袍,一箇鬚多一鼻高。’”○《水滸傳》第五一回:“那小衙內雙手扯住[朱仝]長髯說道:‘我只要這胡子抱!’”[王國維]《西胡續考》:“自[唐]以來皆呼多鬚或深目高鼻者為胡或胡子,此二語至今猶存,世人呼鬚及多鬚之人皆曰胡子。俗又製‘鬍’字以代之。”◆2.指胡人奴僕。◆3.方言。土匪。○[許地山]《危巢墜簡‧春桃》:“不料那畜生翻了臉,楞說我是胡子,要槍斃我。”○[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一:“今年[元茂]鬧胡子,家裏吃的、穿的、鋪的、蓋的都搶個溜光。”○[梁斌]《播火記》十:“[馮老蘭]把脖子一擰,說:‘那可不行,一入山林就成了胡子。’”

胡云,◆胡說。○[元][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一摺:“誰聽你胡云?”[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摺:“那廝們風聞,胡云。”○[明][無名氏]《鬧銅臺》第二摺:“非是咱謬語胡云。”

胡語(胡语),◆泛稱西北和北方各族的語言。○[晉][法顯]《佛國記》:“從此西行所經諸國,類皆如是,惟國國胡語不同。”○[唐][張籍]《隴頭》詩:“去年中國養子孫,今著氈裘學胡語。”○[唐][杜甫]《詠懷古跡》之三:“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四年》:“前[磁州]刺史[康福]善胡語,上退朝多召入便殿,訪以時事,[福]以胡語對。”○《長安客話‧北平城》引[明][周忱]《薊門老婦歌》:“百口倉皇夜出塞,散入[匈奴]部落居。偷生強欲隨風土,旋綰盤頭學胡語。”

胡言,◆1.胡人的語言。亦泛指外族、外國語或少數民族的語言。○《隋書‧經籍志四》:“﹝[釋迦牟尼]﹞捨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明][湯顯祖]《榆林老將歌》:“娶妻胡語能胡言,盜馬與官多得錢。”○[太平天國][楊秀清]《奉天討胡檄》:“中國有中國之語言,今[滿洲]造為京腔,更中國之音,是以胡言胡語惑中國也。”○[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三講:“從前譯經的人,多嫌胡言呆板質樸,而把它改來適合現在的語言習慣,這是不對的。”◆2.胡說;亂說的話。○《京本通俗小說‧海陵王荒淫》:“妮子禁口,勿得胡言!”○《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公案斷歪烏盆傳》:“你有事情從頭說,莫得胡言赫大人。”○《白雪遺音‧馬頭調‧恨將起來》:“醉的他,胡言胡語將奴罵。”○[陳毅]《在廣州歡送西哈努克宴會上的講話》:“我國的建設步伐大大加速了,殖義者的一派胡言,也就一一破產了。”徐遲《精神分析》:“瘋人分文武兩種:武瘋出手打人,動作粗暴;文瘋滿口胡言,竟日亂說。”

胡戲(胡戏),◆胡人的歌舞、雜技等。○[漢][賈誼]《新書‧匈奴》:“令婦人傅白墨黑,繡衣而侍其堂者二三十人,或薄或掩,為其胡戲以相飯。”○[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南方好傀儡,北方好鞦韆,然皆胡戲也。”

胡為(胡为),◆I胡作非為;任意亂來。○《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如今說先朝一個宰相,他在下位之時,也着實有名有譽的,後來大權到手,任性胡為,做錯了事,惹得萬口唾罵,飲恨而終。”○[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二摺:“由他閒戲,任你胡為。”○《紅樓夢》第一一一回:“[寶釵]聽着這話,好不自在,便說道:‘我原不該給他行禮,但只老太太去世,咱們都有未了之事,不敢胡為。’”[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蓋[中國]藝術家,一向喜歡介紹[歐洲]十九世紀末之怪畫,一怪,即便於胡為,於是畸形怪相,遂瀰漫於畫苑。”◆II何為,為什麼。○《詩‧邶風‧式微》:“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禮記‧檀弓上》:“夫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乎?”○《漢書‧黥布傳》:“胡為廢上計而出下計?”[顏師古]注:“胡,何也。”○[唐][李白]《蜀道難》詩:“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宋][蘇軾]《鄭州別後馬上寄子由》詩:“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明][高啟]《贈金華隱者》詩:“嗟我胡為在塵網,遠望高峰若天壤。”○[何其芳]《畫夢錄‧扇上的煙雲》:“你這些話又胡為而來?我一點兒也不能追蹤你思想的道路。”

胡頭(胡头),◆見“胡公頭”。

胡天胡地,◆見“胡天胡帝”。

胡說白道(胡说白道),◆猶言胡說八道。○《金瓶梅詞話》第二七回:“單管只胡說白道的。”○《紅樓夢》第八三回:“誰知半夜裏一疊連聲的嚷起心疼來,嘴裏胡說白道,只說好像刀子割了去的似的。”○[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孔夫子]沒有留下照相來,自然不能明白真正的相貌,文獻中雖然偶有記載,但是胡說白道也說不定。”○[沙汀]《磁力》:“因為她相信了那胖子的胡說白道,認定[延安]是個危險地方,而且離家鄉又那麼遼遠。”

胡說八道(胡说八道),◆亂編瞎說。○[魯迅]《故事新編‧出關》:“要是早知道他不過這麼胡說八道,我就壓根兒不去坐這麼大半天受罪。”○[浩然]《艷陽天》第四八章:“這丫頭多會胡說八道呀!你別沒處煞氣去往我身上煞行不行啊?”[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五章:“看你再敢胡說八道,搗通你的嘴,敲掉你的牙。”○[巴金]《隨想錄》十五:“明明是胡說八道,卻有人把它們當作‘指示’。”

胡說(胡说),◆1.何說,怎麼說。○《墨子‧節葬下》:“今執厚葬久喪者言曰:厚葬久喪,果非聖王之道。夫胡說中國之君子為而不已,操而不擇哉?”[畢沅]校注:“猶言何說。”○[王煥鑣]校釋:“胡說,何說,怎麼說。”◆2.沒有根據地或沒有道理地亂說;瞎說。○[宋][朱熹]《答石子重書》之八:“仁者其言也訒,蓋心存理著,自是不胡說耳。”○[元][喬吉]《兩世因緣》第三摺:“俺家裏酒色春無價,休胡說生香玉有瑕。”○[明][唐順之]《與劉寒泉通府書》:“執事試考其年月,皆四年以前胡說也。”○《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這話胡說!天下那裏有個冒認父親的!”[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七:“[小芹]聽了這話,知道跟這個裝神弄鬼的娘說不出什麼道理來,乾脆躲了出去,讓他娘一個人胡說。”○[巴金]《長官意志》:“他們隨便胡說什麼,都有人吹捧,而且要人們照辦。”◆3.猶胡鬧。○《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他這兒子就更胡說,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與,卻不肯相與一個正經人!”

胡書(胡书),◆1.胡人的文字。○[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天文、畫繪、棋博、鮮卑語、胡書、煎胡桃油,鍊錫為銀,如此之類,略得梗概,皆不通熟。”◆2.指科斗書。○[南朝][梁][任昉]《述异記》卷上:“[陶唐]之世,[越常國]獻千歲神龜,方三尺餘,背上有文科斗書,記開闢以來。帝命錄之,謂之龜歷。○[伏滔]述帝功德銘曰:‘胡書龜歷之文。’”[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新野]有生祠之廟,[河]南有胡書之碣。”一說,胡書之碣謂[三國][胡昭]所書之碣。參閱[周一良]《評介三部魏晉南北朝史著作》,見《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胡食,◆[唐]代泛稱來自胡人的食物。○《舊唐書‧輿服志》:“貴人御饌,盡供胡食。”

胡三,◆胡鬧;胡來。○《儒林外史》第九回:“[楊先生]雖是生意出身,一切賬目,卻不肯用心料理,除了出外閑遊,在店裏時,也只是垂簾看書,憑着這夥計胡三,所以一店裏人都稱呼他是個‘老阿獃’。”

胡日鬼,◆方言。胡搞;胡亂搗鬼。○[李季]《王貴與李香香》詩:“順水推舟親了一個嘴--大白天他想胡日鬼!”[賀敬之]等《慣匪周子山》第四場:“爾刻他面面上還是裝個好人,務莊稼。不過根據我們的材料,他正在胡日鬼咧!”

胡人,◆我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隋][唐]時亦特指[中亞][粟特]人。後泛稱外國人。○《戰國策‧齊策五》:“昔者[燕][齊]戰於[桓]之曲,[燕]不勝,十萬之眾盡。胡人襲[燕][樓煩]數縣,取其牛馬。”○《淮南子‧齊俗訓》:“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晉][干寶]《搜神記》卷二:“[晉][永嘉]中,有[天竺]胡人來渡[江]南。”○[唐][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赴河隴》:“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碧眼胡人吹。”○[宋][蘇轍]《神水館寄子瞻兄》詩:“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明][何景明]《胡人獵圖歌》:“胡人裝束身手健,真與此圖形貌同。”○《初刻拍案驚奇》卷一:“眾人到了一箇[波斯]胡人店中坐定。”

胡面子,◆假面具。○[清][厲荃]《事物异名錄‧玩戲‧胡面子》:“《事物原始》:‘[季咸]造胡面子。’按,胡面子即假面也。”

胡老,◆胡耇。元老。○《後漢書‧蔡邕傳》:“胡老傲然而笑。”○[李賢]注:“《左傳》[宋]司馬[子魚]曰:‘雖及胡耇,獲即取之。’[杜預]注曰:‘胡耇,元老之稱。’”

胡家清白,◆称美父子为官皆清正廉洁。○唐皇甫冉《送李万州赴饶州觐省》诗:“荀氏風流遠,胡家清白齊。”参见“胡威絹”。

胡話(胡话),◆1.神智不清時所說的話。○《紅樓夢》第二五回:“[寶玉]大叫一聲,將身一跳,離地有三四尺高,口內亂嚷,盡是胡話。”○[丁玲]《母親》一:“發燒,七八天都只知道昏昏沉沉的睡,人也認不清,滿嘴不時說一些胡話。”○[林海音]《城南舊事‧惠安館傳奇》:“你現在這樣兒,就像我爸爸喝醉了說胡話一樣!”◆2.胡說的話。○[周戈]《一朵紅花》:“別說胡話,快擔水去!”○《小說選刊》1981年第9期:“在那被扭曲的歲月裏,滑稽可笑、邏輯混亂的瘋話、胡話,往往挂着絕對真理的招牌,嚇唬群眾。”

胡胡,◆1.象聲詞。形容風聲、笑聲或器物震動的聲音。○[宋][沈括]《岸老堂記》:“非步非騫,胡胡然循階而鳴者,塏予以澗崖之冷風也。”○[茅盾]《子夜》一:“只有不很懂事的[阿萱]依然張大了嘴胡胡地笑。”○[茅盾]《趙先生想不通》:“他聽得了胡胡的響聲。老二或大少奶奶又已把電扇開起。”◆2.指胡琴。○[束為]《好人田木瓜》:“白天上地勞動,黑夜就在這間小正房裏看報、鋸胡胡。”

胡行,◆1.胡亂行走。○[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摺:“我着你但去處行監坐守,誰着你迤逗的胡行亂走?”○《西游補》第十一回:“[行者]看罷便要進去,忽頓住了腳,想想道:‘青青世界有這等縛人紅線,不可胡行亂走。’”◆2.胡作非為。○《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帝輦之下,怎容你這等胡行?”○《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李信]雖知其意,懼怕衙門法度,不敢胡行。”○[明][無名氏]《鳴鳳記‧林公理冤》:“為讒人胡行不道,痛黎民顛連無告。”○[清][洪昇]《長生殿‧罵賊》:“生克擦直逼的個官家下殿走天南。你道恁胡行堪不堪?”[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四:“我有這麼些事不明白,[李如珍]怎麼能永遠不倒?[三爺]那樣胡行怎麼除不辦罪還能作官?”

胡宮(胡宫),◆寢宮。○《晏子春秋‧諫上十六》:“﹝[桓公]﹞身死乎胡宮而不舉,蟲出而不收。”○[漢][賈誼]《新書‧連語》:“任[豎貂]、[易牙]則餓死胡宮,蟲流而不得葬。”按,《呂氏春秋‧知接》:“﹝[桓公]﹞蒙衣袂而絕乎壽宮。”○[張純一]校注以為即此胡宮,[吳則虞]集釋則非之,其為寢宮皆同。

胡公頭(胡公头),◆帽子的一種。也省稱胡頭。○[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公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胡公頭,一本作“胡頭”。○《南史‧夷貊傳下‧倭國》:“富貴者以錦繡雜采為帽,似中國胡公頭。”一說,為套頭或假頭,即古之“魌頭”。參閱[任半塘]《唐戲弄》第二章六。

胡風(胡风),◆北風。○[漢][蔡琰]《悲憤詩》:“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南朝][宋][顏延之]《陽給事誄》:“朔馬東騖,胡風南埃。”○[南朝][宋][鮑照]《學劉公幹體》詩之三:“胡風吹朔雪,千里渡[龍山]。”○[唐][孟郊]《長安道》詩:“胡風激[秦]樹,賤子風中泣。”

胡兒(胡儿),◆1.指胡人。多用為蔑稱。○《漢書‧金日磾傳》:“﹝[日磾]既親近,﹞貴戚多竊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兒,反貴重之。’”[唐][李頎]《古從軍行》:“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五代][江為]《塞下曲》:“胡兒移帳寒笳絕,雪路時聞探馬歸。”○[宋][陸游]《聞武均報已復西京》詩:“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明][王世貞]《將軍行》:“碧眼雙胡兒,慣騎[大宛]駒。”○[太平天國]用為對[清]朝統治者的蔑稱。○《太平天國詩歌選‧天兵天將猛似虎》:“[天京]天兵威似猛虎,[漢口]胡兒敗若寒雞。”◆2.[清]末[民]初泛用為對外國人的蔑稱。○[黃鈞]《新年感事》詩之一:“試看歌舞歡騰地,又見胡兒策馬來。”○[于右任]《戰爭的孤兒》詩之二:“東村屋煨盡,西郊人逃亡;吾父擊胡兒,何時死戰場?”◆3.指胡人的兒童。○[唐][高適]《營州歌》:“虜酒千鍾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唐][李益]《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六州胡兒六蕃語,十歲騎羊逐沙鼠。”◆4.果核。○[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三摺:“你道不曾摘棗兒,口裏胡兒那裏來?”

胡道,◆胡說。○[元][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一摺:“抽籤擲珓,一貫好鈔,全無正經,則是胡道。”蒲州梆子《殺驛》:“這不胡道起來了![王老爺]犯罪,罰奔[嶺]南一流之罪,也不犯你替他一死。”

胡才,◆猶胡柴。○[明][紀振倫]《聯芳記‧策士》:“滿口胡才,左右的與我打將出去。”

胡不,◆何不。○《詩‧鄘風‧相鼠》:“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詩‧唐風‧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漢書‧韋賢傳》:“黃髮不近,胡不時監?”

胡白,◆猶胡說。○《資治通鑒‧唐則天后光宅元年》:“太后怒曰:‘胡白!小子敢發此言!’”[胡三省]注:“胡,何也;白,陳也;言何等陳白也。”

風胡子(风胡子),◆亦稱“風湖子”。亦稱“風胡”。亦稱“風壺”。◆人名。○[春秋]時[楚國]人,精於識劍、鑄劍。○[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於是乃令[風胡子]之[吳],見[歐冶子]、[干將],使人作鐵劍。”○[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楚昭王]臥而寤,得[吳王]湛盧之劍於床。○[昭王]不知其故,乃召[風湖子]而問。”○[南朝][梁][江淹]《銅劍贊》:“[風胡]專精,[歐冶]妙思。”○[唐][元稹]《說劍》詩:“既非古[風壺],無乃近[鴉九]。”風胡(风胡),◆見“風胡子”。

打野胡,◆亦作“打夜胡”。◆舊時民間歲末跳鬼驅邪風俗的俗稱。○[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九:“世俗歲將除,鄉人相率為儺,俚語謂之‘打野胡’。”○[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自入此月,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火,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沿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宋][吳自牧]《夢粱錄‧十二月》:“街市有貧丐者,三五人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鍾馗]、小妹等形,敲鑼擊鼓,沿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儺之意也。”○[清][方以智]《通雅‧諺原》:“[唐敬宗]自捕狐狸,謂之‘打夜狐’,今民稱跳鬼為‘打夜狐’,訛為‘野胡’。”參見“打夜狐”。

安胡,◆菰米。○《文選‧枚乘<七發>》:“[楚][苗]之食,安胡之飯,摶之不解,一啜而散。”○[李善]注:“一曰:安胡,彫胡也。”○[呂向]注:“用彫胡草實以為飯。”參見“彫胡”。

古「葫」025

2022-04-30 07:24·超百科s

油葫蘆(油葫芦),◆1.亦作“油壺盧”。昆蟲名。形狀像蟋蟀而較大,黑褐色,有油光,觸角長,腹部肥大,有一對尾鬚,雌蟲另有一個赤褐色的產卵管,雄蟲的翅能互相摩擦發聲。晝伏夜出,吃豆類、穀類、瓜類等。○[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胡家村》:“促織之別種三,肥大倍焉者,色澤如油,其聲呦、呦、呦,曰油葫蘆。”○[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蛐蛐兒聒聒兒油壺盧》:“蛐蛐兒之類又有油壺盧。當秋令時,一文可買十餘枚。至十月,則一枚可值數千文。蓋其鳴時鏗鏘斷續,聲顫而長,冬夜聽之,可悲可喜,真閒人之韻事也。”○[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四:“不知躲在何處的幾頭油葫蘆也來伴奏。”◆2.曲牌名。屬北曲仙呂宮,為北曲散套中常用的正曲之一。

依樣畫葫蘆(依样画葫芦),◆亦作“依本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原樣照搬或沒有改變、創新。○[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穀]不能平,乃俾其黨與,因事薦引,以為‘久在詞禁,宣力實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朱子語類》卷四二:“[仲弓]卻只是據見成本子做,只是依本畫葫蘆。”○[元][王伯成]《貶夜郎》第二摺:“怕我連真帶草,一戔數黑論黃,寫倣描朱,從頭至尾,依本畫葫蘆。”○[明][雲夢山人]《集賢賓‧壽康對山太史》套曲:“想當日臚傳第一呼,文章冠玉府,到如今效傍人依樣畫葫蘆。”○[清][昭槤]《嘯亭雜錄‧上諭館》:“所謂依樣畫葫蘆者,真無濟於實事也。”○[秦牧]《譬喻之花》:“唯其不動腦筋就可以依樣畫葫蘆地寫出這樣的譬喻來,這些語言也往往沒有什麼新鮮的力量。”亦省作“依樣葫蘆”。○[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只有一個[史閣部],頗有忠心,被[馬]、[阮]掣肘,卻也依樣葫蘆。”◆补证条目■比喻单纯模仿原样照搬或没有改变、创新。亦省作“依樣葫蘆”。○陈独秀《近代西洋教育》:“古人的著书,先生的教训,都是神圣不可非议。照此依样葫芦,便是成功的妙诀。”依樣葫蘆(依样葫芦),◆見“依樣畫葫蘆”。依本畫葫蘆(依本画葫芦),◆見“依樣畫葫蘆”。

響葫蘆(响葫芦),◆見“響胡蘆”。

隨葫蘆打湯(随葫芦打汤),◆方言。附和着人家的話。○[李文元]《婚事》:“[阮大娘]有時候不搭腔,可有時候也隨葫蘆打湯地扯上幾句。”

水葫蘆(水葫芦),◆1.刁鴨的俗名。○《事物异名錄‧禽鳥‧水葫蘆》引[明][盧和]《食物本草》:“刁鴨,俗呼水葫蘆,似野鴨而小,蒼白文,多脂味美。”◆2.水生植物。即鳳眼藍。綠葉,開淡紫色花。繁殖特別快,可作為豬飼料或綠肥。

悶葫蘆罐兒(闷葫芦罐儿),◆即撲滿。○[老舍]《駱駝祥子》九:“他先數了數那幾張票子;數了兩三遍,手心的汗把票子攥得發粘,總數不利落。數完,放在了悶葫蘆罐兒裏。”參見“撲滿”。

悶葫蘆(闷葫芦),◆1.玩具名。○[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一摺:“他有那乞巧的泥媳婦,消夜的悶葫蘆。”◆2.謂難猜透而使人納悶的話或事。○[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摺:“好着我沈吟半晌無分訴,這畫的是徯倖殺我也悶葫蘆。”○《紅樓夢》第九二回:“[襲人]笑道:‘你們參禪參翻了,又叫我們跟着打悶葫蘆了。’”[柔石]《二月》二十:“事情是非常希奇的,可是我終在悶葫蘆裏,莫明其妙。○[蕭先生]是講獨身主義的,聽說現在要結婚了。”

沒嘴葫蘆(没嘴葫芦),◆比喻啞口無言或不大說話的人。○[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一摺:“[王小二],你這沒嘴葫蘆,倒會貼怪。”○《人民日報》1985.1.7:“人們都跟[虎妞妞]說話,[留柱兒]倒成了沒嘴葫蘆,只一個勁地向老少爺兒們讓煙。”

毛葫蘆軍(毛葫芦军),◆[元順帝]時召募的一種地方地主武裝。其作用略同於團練。○[明]代沿其制,嘗用以抵抗[倭]寇和鎮壓農民起義軍。○《元史‧朵爾直班傳》:“會盜起[河南]……募民為兵,出庫所藏銀為大錢,射而中的者賞之,由是人皆為精兵。○[金][商]義兵以獸皮為矢房,狀如瓠,號毛葫蘆軍,甚精銳。列其功以聞,賜敕書褒獎之,由是其軍遂盛,而國家獲其用。”亦稱“毛葫蘆兵”、“毛胡蘆兵”。○《元史‧順帝紀六》:“立[南陽]、[鄧州]等處毛胡蘆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軍,免其差役,令討賊自效。因其鄉人自相團結,號毛胡蘆,故以名之。”○[清][戴笠]《懷陵流寇始終錄》卷五:“癸亥,[磁州]道[祝萬齡]以毛葫蘆兵八百人至,賊走[陵川]。毛葫蘆,礦徒也。其頭目稱腦角。”毛葫蘆兵(毛葫芦兵),◆見“毛葫蘆軍”。

看樣畫葫蘆(看样画葫芦),◆比喻單純模仿,不加改變。○[清][李漁]《奈何天‧逼嫁》:“卻不道嫁犬逐犬,切莫要看樣畫葫蘆,又把那別新郎的鋪蓋捲。”

火葫蘆(火葫芦),◆形似葫蘆,內裝火藥的引火戰具。○[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摺:“你向那[博望城]多准備着火葫蘆……你與我先點着糧車,後燒着窩舖。”

葫蘆韻(葫芦韵),◆見“葫蘆格”。

葫蘆依樣(葫芦依样),◆依樣畫葫蘆。比喻只是模仿,缺乏創造。○[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工者不免[優孟]抵掌之誚,拙者至有葫蘆依樣之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正是:富貴浮雲成一夢,葫蘆依樣只三年。”○[郭沫若]《文藝論集‧批評與夢》:“才既不天,而僅葫蘆依樣的我們,那就不能不有多少學理上的准備。”參見“依樣畫葫蘆-依樣畫葫蘆”。

葫蘆題(葫芦题),◆見“葫蘆提”。葫蘆提(葫芦提),◆亦作“葫蘆蹄”。亦作“葫蘆題”。亦作“葫蘆啼”。◆猶糊塗。○[宋][張耒]《明道雜志》:“[錢穆父]內相本以文翰風流著稱,而尹京為近時第一……一日,因決一大滯獄,內外稱之。會朝處,[蘇長公]譽之曰:‘所謂霹靂手也。’[錢]曰:‘安能霹靂手?僅免葫蘆蹄也。’”[宋][無名氏]《紅繡鞋‧遇美》曲:“葫蘆題猜不破,死木藤無回活。”○[元][關漢卿]《普天樂‧崔張十六事》曲:“猛見了傾國傾城貌,將一箇發慈悲臉兒朦着,葫蘆啼到曉。”○[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一摺:“[薛仁貴]本等是個莊農,倒着他做了官;我本等是官,倒着我做莊農,軍師好葫蘆提也。”○《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我原為找這麼個地方兒,近着父母的墳塋,圖個清淨。誰倒是信這些因啊果啊、色呀空的葫蘆提呢?”

葫蘆(葫芦),◆1.植物名。也稱壺蘆、匏瓜。果實像重疊的兩個圓球,嫩時可食,乾老後可作盛器或供玩賞。○[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賣油翁﹞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警世通言‧福祿壽三星度世》:“﹝[劉本道]﹞就船中取一個盛酒的葫蘆上岸來。”○[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四‧靜寧州道士》:“[陝西][靜寧州]一道士,賣藥於市,手持小葫蘆。”◆2.同“胡盧”。笑;嗤笑。○[清][談遷]《國榷》卷一三五:“後史氏飾美,不為有識者所葫蘆乎!”[郭沫若]《蜩螗集‧頌蘇聯紅軍》:“﹝納粹的將軍們﹞唱着[拿破侖]時代的[俄國]民歌幽默地令人葫蘆:‘已經有了全[歐洲],為甚麼要到[俄羅斯]來吃苦?’”◆补义条目■比喻秃头。○宋洪迈《夷坚支志景·赵葫芦》:“宗室公衡居秀州,性質和易,善與人款曲,但天資滑稽,遇可啓顔一笑……素寡髮,俗目之趙葫蘆。”

得勝葫蘆(得胜葫芦),◆喻指能說會道的嘴巴。○[元][關漢卿]《救風塵》第四摺:“賣弄他能愛女、有權術,怎禁那得勝葫蘆,說到有九千句。”

打破悶葫蘆(打破闷葫芦),◆比喻把未知的問題或情況弄清楚。○《十月》1981年第5期:“我暗自猜疑,急於打破悶葫蘆的念頭越發強烈起來。”

打悶葫蘆(打闷葫芦),◆比喻琢磨難以猜透的問題。○《紅樓夢》第九二回:“你們參禪參翻了,又叫我們跟着打悶葫蘆了。”

葫蘆啼(葫芦啼),◆見“葫蘆提”。

古「湖」093

2022-02-13 09:42·超百科s

走江湖,◆1.謂奔走四方。○[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序》:“及壯,走江湖無寧歲。”○《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大凡走江湖的人,把客當家,把家當客。”◆2.闖蕩江湖,靠武藝雜技或醫卜星相謀生。○《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他本是走江湖的人,什麼不在行的。”○[管樺]《路上》:“兄弟我走江湖年數不算少。”◆补证条目■闯荡江湖,靠武艺杂技或医卜星相谋生。○《济公全传》第一六三回:“這個賣藝的,練的拳脚精通,受過名人指教,大概不是久慣走江湖的。”

重湖,◆[洞庭湖]的別稱。○[湖南][洞庭湖]南與[青草湖]相通,故稱。○[宋][張孝祥]《念奴嬌》詞:“星沙初下,望[重湖]遠水,長雲漠漠。”○[清][文廷式]《過洞庭湖》詩:“借取[重湖]八百里,肄吾十萬水犀軍。”○[賀錦齋]《西江月》詞:“莫道[重湖]似海深,未抵冤仇一半。”

陽湖(阳湖),◆[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的散文流派。由[惲敬]、[張惠言]所創。○[惲]為[陽湖](今屬[常州])人,故名。該派在接受桐城派主張的同時,又別開新路,提出了一些不同的主張,作文取法儒家經典,又參以諸子之書,因此文風較為自由。○[姚錫鈞]《論詩絕句》:“篆刻蟲雕笑壯夫,鑿山鑄鐵歎陽湖。”

炎湖,◆南方的湖泊。一說特指[洞庭湖]。○[唐][韓愈][孟郊]《納涼聯句》:“炎湖度氛氳,熱石行犖硞。”

血湖洞,◆見“血衚衕”。

玄武湖,◆湖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城東北[玄武門]外。古俗稱[後湖]。又名[練湖],[南朝][宋][元嘉]中改名[玄武湖]。○[東晉]以來即為著名游覽勝地。○《宋書‧文帝紀》:“﹝[元嘉]二十三年﹞是歲,大有年。築[北堤],立[玄武湖]。”○[唐][李商隱]《南朝》詩:“[玄武湖]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繡繻迴。”○[葉聖陶]《游了三個湖》:“這回到南方去,游了三個湖。在[南京],游[玄武湖];到了[無錫],當然要望望[太湖];到了[杭州],不用說,四天的盤桓離不了[西湖]。”

下湖,◆1.乘舟入湖。○[宋][陸游]《農桑》詩之四:“卻羨鄰家下湖早,畫船青繖去如飛。”◆2.方言。下田。○[石靈]《捕蝗者》:“依你說,收割的時候,我就不要下湖了。”

西子湖,◆即[西湖]。○[元][邵亨貞]《浣溪沙》詞:“[西子湖]頭三月天,半篙新漲柳如煙,十年不上[斷橋]船。”○[郭小川]《三門峽》詩:“明明在中原落腳,為什麼又像遨游[西子湖]邊?”

西湖處士(西湖处士),◆指[北宋]詩人[林逋]。○[林]為[杭州][錢塘]人。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號“西湖處士”。○[宋][蘇軾]《和秦太虛梅花》:“[西湖處士]骨應槁,只有此詩君厭倒。”○[宋][辛棄疾]《鷓鴣天》詞之三:“吾家籬落黃昏後,剩有[西湖處士]風。”

西湖,◆湖名。我國以“西湖”名者甚多,多以其在某地之西為義。(1)在[浙江][杭州]城西。○[漢]時稱[明聖湖]、[唐]後始稱[西湖],為我國著名游覽勝地。有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鐘、三潭印月等十處勝景。○[宋][歐陽修]《采桑子》詞:“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參閱[宋][吳自牧]《夢粱錄‧西湖》。(2)在[廣東省][惠州市]西,又名[豐湖]。○[宋][楊萬里]《惠州豐湖亦名西湖》詩:“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更[羅浮]。”(3)在[河南省][許昌縣]城外。○[金][元好問]《約嚴侯泛舟》詩:“風物當年小[洞庭],[西湖]此日展江亭。”(4)在[福建省][福州市]市區西。有[開化寺]、[宛在堂]、[桂齋]([林則徐]讀書處)等勝跡。(5)在[安徽省][阜陽縣]西北。○[唐][許渾]《潁州從事西湖亭餞》詩:“[西湖]清讌不知回,一曲離歌酒一杯。”

五湖心,◆謂隱退江湖之志。○[唐][李白]《留別王司馬嵩》詩:“[陶朱]雖相[越],本有五湖心。”○[宋][蘇軾]《書皇親畫扇》詩:“誰謂風流貴公子,筆端還有五湖心。”○《青箱雜記》卷五引[宋][錢昆]《題淮陰侯廟》詩:“隆準早知同鳥喙,將軍應起五湖心。”參見“五湖”。

五湖四海,◆古人泛稱分布於我國廣大地區的幾個大湖為“五湖”,又以為我國四面為海環繞。因以“五湖四海”泛指全國各地。○[唐][呂岩]《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景德傳燈錄‧福州鼓山神晏國師》:“[鼓山]自住三十餘年,五湖四海來者向高山頂上看山玩水,未見一人快利通得。”○《四游記‧祖師入天宮收華光》:“祖師顯出神通,頭頂三十三天,腳踏五湖四海。”○[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五湖,◆1.古代[吳][越]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吳縣]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鄭玄]注:“[具區]、五湖在[吳]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具區],即[太湖]。(2)即[太湖]。○《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吳],戰於[五湖]。”○[韋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選‧郭璞〈江賦〉》:“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張勃]《吳錄》:“[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也。”(3)[太湖]及附近四湖。○[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徐天祐]注引[韋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具區],謂之五湖口。五湖謂[長蕩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也。”(4)[太湖]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震澤]致定”[唐][張守節]正義:“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太湖]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2.[江]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司馬貞]索隱:“五湖者,[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明][楊慎]《丹鉛總錄‧地理》:“[王勃]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鄱陽]三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洮滆],今[江蘇][長蕩湖]、[西滆湖]。○[彭蠡],今[鄱陽湖]。○[青草],今[洞庭湖]東南部。3.指[洞庭湖]。○[唐][杜甫]《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朱鶴齡]注:“雁至[衡陽]則回。此五湖當指[洞庭湖]言。”◆4.近代稱[華中]、[華東]五大著名湖泊。即[洞庭湖]、[鄱陽湖]、[巢湖]、[洪澤湖]和[太湖]。◆5.[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晉][葛洪]《抱樸子‧正郭》:“法當仰隮[商][洛],俯泛五湖,追[巢父]於峻嶺,尋漁父於滄浪。”○[唐][李白]《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清][李漁]《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三湘]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望湖樓(望湖楼),◆古樓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宋][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之二:“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宋][辛棄疾]《念奴嬌‧西湖和人韻》詞:“欲說當年,[望湖樓]下,水與雲寬窄。”○[鄧廣銘]箋注引《臨安志》:“[望湖樓]在[錢塘門]外一里,一名[看經樓]。○[乾德]五年[錢忠懿王]建。”

太湖精,◆[唐]代書法家[張旭]性豁達嗜酒,每醉,狂呼奔走,乃下筆。因其生長[吳縣],故時人稱為“太湖精”。○[唐][李頎]《贈張旭》詩:“[張公]性嗜酒,豁達無所營,皓首窮草隸,時稱太湖精。”○[清][唐孫華]《草聖祠》詩:“卑宦曾為[常熟]尉,高名獨擅太湖精。”

太湖,◆湖名。古稱[震澤]、[具區]、又稱[五湖]、[笠澤]。地跨[江蘇]、[浙江]二省。它承受[大運河]和[苕溪]來水,主要由[黃浦江]泄入[長江]。洪水期湖面2213平方公里,舊時稱三萬六千頃,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中島嶼有48個,以[洞庭東山]、[洞庭西山]、[馬跡山]、[黿頭渚]為最著。煙波浩渺,景色多姿,自古稱勝景。

四海五湖,◆犹天下;全国各地。○唐詹非《癸卯闽乱从弟监察御史敬凝迎仕别作》诗:“善辭如復我,四海五湖身。”○宋晁补之《送昙秀师归庐山梦斋》诗:“四海五湖皆逆旅,千巖萬壑正秋風。”

石魚湖(石鱼湖),◆湖名。在[湖南省][道縣]。○[唐][元結]《石魚湖上醉歌》:“[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石湖仙,◆詞牌名。○[宋][姜夔]為[范成大]慶壽的自度曲。○[范]號[石湖居士],因名。也指[范成大]本人。○[宋][姜夔]《石湖仙》詞:“須信[石湖仙],似[鴟夷],翩然引去。”石湖居士,◆[宋]詩人[范成大]的號。參見“石湖”。石湖,◆湖名。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吳縣]與[吳江縣]之間,西南通[太湖],風景優勝。相傳為[范蠡]入五湖之口。○[宋][范成大]晚年居此,[孝宗]書“石湖”二字以賜,因自號[石湖居士]。○[清][錢謙益]《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絕句》之四:“一片[江]南圖畫裏,[西湖]秋月[石湖]春。”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呂氏春秋‧審為》:“[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後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指雖不居官,仍關懷朝政。○《中國現在記》第一回:“他此時雖然是已經罣誤,然而一言一動,仍不失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的思想。”○[魯迅]《書信集‧致姚克》:“而[施君]云倘要描寫宮殿之類,《文選》就有用,忽然為描寫[漢][晉]宮殿着想,真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闕’了。”亦作“身在江湖,心懸魏闕-身在江湖,心懸魏闕”、“身在林泉,心懷魏闕”。○《封神演義》第八回:“我老臣雖是身在林泉,心懷魏闕,豈知平地風波,生此異事。”○《儒林外史》第十一回:“總是老先生身在江湖,心懸魏闕,故爾憂愁抑鬱,現出此症。”

身在江湖,心懸魏闕(身在江湖,心悬魏阙),◆見“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三江五湖,◆1.指東南方的三條江與[太湖]流域一帶的湖泊。○《淮南子‧本經訓》:“[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漢書‧溝洫志》:“﹝[禹]﹞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淮南子‧地理志下》:“[吳]東有海鹽[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三江][五湖],浩汗無涯。”參見“三江”。2.江河湖泊的泛稱。○《尸子》卷下:“取玉甚難,越三江五湖,至[崑崙]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宋][孔武仲]《瓜步阻風》詩:“三江五湖歷已盡,勢合平夷反齟齬。”○《詩刊》1977年第9期:“好響一面銅鼓,撼千峰萬嶺,震三江五湖。”

錢湖(钱湖),◆即[西湖]。○[唐][白居易]《答微之見寄》詩:“[禹]廟未勝[天竺寺],[錢湖]不羨[若耶溪]。”○[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五:“第三門曰[錢塘門],乃縣廨在焉。蓋自前古以來,居人築塘以備[錢湖]之水,故曰[錢塘]。”亦稱“錢塘湖”。○[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崔涓]在[杭州],其俗端午競渡於[錢塘湖]。”

明聖湖(明圣湖),◆即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西湖總敘》:“[西湖],故[明聖湖]也……[漢]時,金牛見湖中,人言明聖之瑞,遂稱[明聖湖]。以其介于[錢塘]也,又稱[錢塘湖]。以其輸委于[下湖]也,又稱[上湖]。以其負郭而西也,故稱[西湖]云。”

明湖,◆1.明凈的湖水。○[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2.[明][聖湖]的簡稱。○[杭州][西湖]的別名。○[宋][曾鞏]《西湖二月二十日》詩:“漾舟[明湖]上,清鏡照衰顏。”○[清][吳偉業]《南生魯六真圖歌》:“[明湖]夜雨天涯客,握手停杯話疇昔。”○[靳榮藩]集覽引《大清一統志》:“[西湖]即古[明聖湖]。”

梅湖,◆湖名。○[唐][李白]《送友人游梅湖》詩:“送君遊[梅湖],應見梅花發。”○[王琦]題解:“《初學記》:‘[始興]有[梅湖]。’《北堂書鈔》:‘《地理志》云:[梅湖]者,昔有梅筏沉於此湖,有時浮出,至春則開花流滿湖矣。’玩詩內‘[新林浦]’、‘[金陵]月’之句,此地當與[金陵]相近。”

龍去鼎湖(龙去鼎湖),◆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元][楊雲鵬]《送王希仲北歸》詩:“龍去[鼎湖]中國換,鶴歸華表昔人非。”○[明][李東陽]《五月初七日》詩:“龍去[鼎湖]還作雨,馬嘶[沙苑]尚思風。”

龍湖(龙湖),◆1.古代傳說[黃帝]乘龍升天之處。○《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唐享太廟樂章》:“脫屣高天,登遐上玄。龍湖超忽,象野芊綿。”參見“鼎湖”。2.喻指朝廷。○[唐][許天正]《和陳元光平潮寇》:“龍湖膏澤下,早晚遍枯窮。”

靈湖(灵湖),◆即湖。古人以為湖中多靈物,故稱。○《文選‧郭璞<江賦>》:“曾潭之府,靈湖之淵。”○[李周翰]注:“湖水深處多神靈,故云靈湖也。”○[明][夏完淳]《燕問》:“靈湖曾潭,[天吳]沒曉。”

裏西湖(里西湖),◆[杭州][西湖]以湖中[孤山]、[白堤]、[蘇堤]將湖面分隔為[外西湖]、[裡西湖]、[西里湖]、[小南湖]及[岳湖]五個部分。習慣上稱[孤山]、[白堤]之北的湖為[裡西湖]。○[鍾敬文]《西湖的雪景》:“舟穿過[西泠橋],緩泛[裏西湖]中,[孤山]和對面諸山及樓亭房屋,都白了頭,在風雪中兀立着。”

裏湖(里湖),◆1.[杭州][裡西湖]或[西里湖]的省稱。○[明][劉暹]《湖山敘游‧敘湖記》:“新篁搖曳,時間萬竿之雨煙;[古蕩]無波,長留千載之幽魄:其[西泠]、[裏湖]之間乎?”[葉聖陶]《小記十篇‧游了三個湖》:“[外湖]和[裏湖]從錯落有致的枝葉間望去,似乎時在變換樣兒。”參見“裏西湖”。2.指內陸湖。○[梁啟超]《澳亞歸舟雜興》詩:“拍拍群鷗相送迎,珊瑚灣港夕陽明。遠波淡似裏湖水,列島繁於初夜星。”

湖,◆指閱歷多而非常世故圓滑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回:“須知我也是個湖,豈肯上你的當。”○[歐陽予倩]《潘金蓮》第一幕:“[王媽媽]你也是個湖了,難道還不明白嗎?”[艾蕪]《夥伴》:“[老朱]比[老何]瘦削些,黃黃的大臉瓜上,放了一雙富於機智的眼睛,一看就知道他是個走過許多地方的湖。”◆补证条目■指阅历多而非常世故圆滑的人。○明冯梦龙《桂枝儿·船》:“船兒船兒,你放出湖的手段,迎來送往,經過了萬萬千。”

郎官湖,◆湖名。本名[南湖]。在今[湖北][漢陽]。○[唐][李白]流放[夜郎],與故人尚書郎[張謂]、[沔州]牧[杜公]、[漢陽]宰[王公],觴於[南湖]。○[張]請[李白]為湖標一嘉名,以傳不朽,[白]因舉酒酹水,改[南湖]為[郎官湖],並賦《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詩,有句云:“四坐醉清光,為歡古來無。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參閱本詩序。

江湖子弟,◆猶言走江湖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朱博如]是個江湖子弟,一連三天,早已看出神情,卻還不說出來。”

江湖人,◆1.浪跡江湖的人。○[唐][元稹]《酬樂天登樂游園見憶》詩:“愛君直如髮,勿念江湖人。”○[宋][沈遘]《五言次韻和沖卿省直》:“嗟我江湖人,胡為投此間?”◆2.舊時指流浪四方,以賣藝、賣藥、星相占卜等謀生的人。

江湖氣(江湖气),◆謂走江湖者的鄙俗不雅的風格、習氣。○《孽海花》第三回:“[上海]雖繁華世界,究竟五方雜處,所住的無非江湖名士,即如寫字的[莫友芝],畫畫的[湯壎伯],非不[洛陽]紙貴,名震一時,總嫌帶着江湖氣。比到我們[蘇府]里[姚鳳生]的楷書,[楊詠春]的篆字,[任阜長]的畫,就有雅俗之分了。”○[朱自清]《你我》:“用‘兄弟我’的也以江湖氣的人為多,自稱可以省去。”

江湖派,◆1.[南宋]書商[陳起]曾刊行《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後集》、《江湖續集》、《中興江湖集》等詩歌總集,收[劉克莊]、[戴復古]、[劉過]、[趙汝鐩]等一批詩人的作品。後遂稱其中所收作家為“江湖派”。這些作家大都在政治上沒有地位,浪跡江湖,各人作品的思想、風格以及藝術成就並不相同。◆2.指江湖上行騙謀利的人。○[魯迅]《南腔北調集‧真假堂吉訶德》:“[中國]的江湖派和流氓種子,卻會愚弄[吉訶德]式的老實人,而自己又假裝着[堂‧吉訶德]的姿態。”

江湖客,◆流落江湖的人。○[唐][杜甫]《豎子至》詩:“敧枕江湖客,提攜日月長。”○[清][黃景仁]《得吳竹橋書趣北行留別程端立》詩:“乞食江湖客,傭書館閣身。”

江湖會(江湖会),◆哥老會的支派,[鄂]北地區秘密社團之一。成立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其成員為農民、手工業工人、小商販、退伍軍人和無業游民。本稱“九龍山”,因其講江湖義氣,故一般呼之為江湖會,有會眾數千人。1902年至1903年間,江湖會密謀起義,號召“掃[清]滅洋”,事泄後其首領被殺害。○[武昌]起義後,江湖會亦起義響應,失敗後會眾受到血腥屠殺,江湖會遂解體。

江湖話(江湖话),◆江湖上流行的慣用語。○[沙汀]《丁跛公》:“‘兄弟們,都是自家人呵!’他打着江湖話。”

江湖,◆1.江河湖海。○《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漢書‧貨殖傳‧范蠡》:“﹝[范蠡]﹞乃乘扁舟,浮江湖,變姓名,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宋][姜夔]《白石詩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大之則江湖,小之則池沼,微風鼓動而為波為瀾,此天地間自然之文也。”◆2.泛指四方各地。○《漢書‧王莽傳下》:“太傅犧叔[士孫喜]清潔江湖之盜賊。”○[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宋][蘇轍]《次韻劉貢父省上示同會》之一:“流落江湖東復西,歸來未洗足間泥。”○[清][鈕琇]《觚賸‧雪遘》:“祗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3.指民間。○[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今江湖間俗語,謂錢之薄惡者曰慳錢。”◆4.舊時指隱士的居處。○[晉][陶潛]《與殷晉安別》詩:“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南史‧隱逸傳序》:“或遁跡江湖之上,或藏名巖石之下。”○[清][方文]《寄懷魯孺發天門》詩:“江湖常有廟廊憂,逢人好談天下事。”○[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他盡可以把這首詩拿去給[唐玄宗]看,說[李白]十分清高,身在魏闕而心在江湖。”◆5.引申為退隱。○[唐][賈島]《過唐校書書齋》詩:“江湖心自切,未可挂頭巾。”○[宋][王安石]《和王勝之雪霽借馬入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滿紙為我書窮愁。”○[清][阮元]《小滄浪漫筆》:“魚鳥沉浮,水木明瑟,白蓮彌望,青山向人,至此者渺然有江湖之思。”○[蘇曼殊]《天涯紅淚記》第一章:“讀吾書者思之:夫人遭逢世變,豈無江湖山藪之思?”◆6.舊時指四方流浪,靠賣藝、賣藥、占卜等謀生者。亦指這種人所從事的行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一回:“昨聽江湖施偽術,今看骨肉出新聞。”○[老舍]《茶館》第一幕:“用不着相面,咱們既在江湖內,都是苦命人!”[孫犁]《澹定集‧讀作品記(五)》:“最靠不住的,是有些評論家加給作家的封誥和桂冠,有時近於江湖相面,只能取個臨時吉利。”參見“走江湖-走江湖”。◆7.劇種名。由[閩中]民間歌謠與傀儡戲四平調結合發展形成。相傳有三十六本大戲,七十二本小戲。現已成為閩劇的一個組成部分。◆补证条目■旧时指四方流浪,靠卖艺、卖药、占卜等谋生者。亦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明叶权《贤博编》:“一江西人,能招鬼……江湖間此等術甚多。”

湖州鏡(湖州镜),◆[南宋]時[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製造的銅鏡。鏡背鑄有“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湖州薛晉侯造”等銘記。一般為葵花形,少數為圓形和方形。當時遠銷各地。後在[廣東省]、[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地都有發現,[朝鮮]、[日本]也有流傳。

湖澤(湖泽),◆湖泊沼澤。○《後漢書‧黨錮傳‧劉祐》:“時中常侍[蘇康]、[管霸]用事於內,遂固天下良田美業,山林湖澤,民庶窮困,州郡累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二》:“[鉅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舊縣故城,正在澤中。”

湖陰(湖阴),◆湖的南邊。○《宋史‧蘇過傳》:“﹝[過]﹞遂家[潁昌],營湖陰水竹數畝,名曰[小斜川],自號[斜川居士]。”○[元]王逢《題烈女廟》詩:“遺廟湖陰四百年,斑斑江竹映嬋娟。”

湖煙(湖烟),◆籠罩於湖面的霧氣。詩文中常用以形容水面混茫的景象。○[唐][劉禹錫]《吐綬鳥詞》:“湖煙始開山日高,迎風吐綬盤花條。”○[唐][韓翃]《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詩:“竹露點衣巾,湖煙溼扃鑰。”

湖學(湖学),◆[宋][胡瑗]執教[湖州],分經義與事務兩科,其弟子多至數千人,時稱“湖學”。○[宋][張鎡]《仕學規範‧為學‧胡安定言行錄》:“[安定]先生自[慶曆]中教學於[蘇][湖]間二十餘年,束脩弟子前後以數千計。是時方尚辭賦,獨湖學以經義及事務為先,故學中有經義齋、治事齋。經義齋者,擇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邊防、水利之類。故天下謂湖學多秀彥。其出而筮仕,往往取高第;及為政,多適于世用。”

湖心,◆湖水的中間。○[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詩:“[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清][魏源]《昆山別龔自珍》詩:“明宵夢我舟,湖心浪如堵。”

湖目,◆蓮子的異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廣知》:“﹝[清河王]﹞語主簿[房叔道]曰:‘湖目之事,吾實未曉。’[叔道]對曰:‘藕能散血。湖目蓮子,故令公思。’”[唐][皮日休]《夏景沖淡偶然作》詩之二:“[天台]畫得千迴看,湖目芳來百度遊。”○[宋][蘇軾]《憶江南寄純如》詩之二:“湖目也堪供眼,木奴自足為生。”

湖海志,◆隱居的志向。○[唐][皮日休]《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釣車》:“得樂湖海志,不厭華輈小。”

湖海元龍,◆指三国魏高士陈登。○《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許汜與劉備並在荆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后借指志向远大、气概豪迈而不拘礼仪的人。○宋张元幹《希道使君弭节合沙馆乃蒙封示所和梦锡赠行佳句辄次严韵少叙别怀》:“湖海元龍公輩流,何勞老手鎮方州。”○明沈璟《义侠记·游寓》:“湖海元龍氣未平,相逢劇孟意方傾。”

湖海士,◆《三國志‧魏志‧陳登傳》:“[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後以“湖海士”指具有豪俠氣概的人。○[清][趙與虤]《娛書堂詩話》卷下:“有客過門湖海士,隔籬呼酒咄嗟間。”

湖海氣(湖海气),◆豪俠之氣。語出《三國志‧魏志‧陳登傳》:“[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宋][劉敞]《寄楊忱明叔》詩:“君有湖海氣,沆碭凌斗牛。”○[金][元好問]《范寬秦川圖》詩:“[元龍]未除湖海氣,[李白]豈是蓬蒿人。”○[清][孫枝蔚]《梁木天明府屬題拙堂》詩:“難除湖海氣,何太似[陳登]?”

湖海,◆1.湖泊與海洋。○《南齊書‧王敬則傳》:“[會]土邊帶湖海,民丁無士庶皆保塘役。”○[唐][韋應物]《登重玄寺閣》詩:“山川表明麗,湖海吞大荒。”◆2.指湖泊。○《明一統志‧應天府‧形勝》:“[長江]千里,險過湯池,外連[江][淮],內控湖海。”◆3.泛指四方各地。○[唐][李頎]《送綦毋三謁房給事》詩:“惜哉湖海上,曾校[蓬萊]書。”○《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小人雖在湖海飄零,自信有此絕藝,不甘輕配凡女。”○[郁達夫]《乘車赴東京過天龍川橋》詩:“十年湖海題詩客,依舊青衫過此橋。”◆4.指浪跡江湖,不與朝政。○[清][陳濟生]《懷友》詩:“頗憶[元龍]久湖海,近來風雅復何如?”

湖光山色,◆指山水景色。○[宋][吳自牧]《夢粱錄‧歷代人物》:“[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鍾為人物,所以清奇傑特,為天下冠。”○《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園內軒窗四啟,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魯迅]《墳‧論雷峰塔的倒掉》:“但我卻見過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爛爛的映掩於湖光山色之間。”

湖翻,◆謂湖水猛烈泛濫成災。○[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湖翻》:“大風駕湖水而來,田廬頃刻而盡,村落名之曰[湖翻]。”

湖蕩(湖荡),◆淺水湖。一般長有蘆葦水草,多港汊。○《水滸傳》第十九回:“若說這個[石碣村]湖蕩,緊靠着[梁山泊],都是茫茫蕩蕩,蘆葦草蕩。”○《水滸傳》第一二○回:“四圍港汊,前後湖蕩,儼然是[梁山泊]水滸寨一般。”

湖池,◆湖泊池沼。○[漢][桓寬]《鹽鐵論‧貧富》:“食湖池,管山海,芻蕘者不能與之爭澤,商賈不能與之爭利。”○[漢][王充]《論衡‧鬚頌》:“湖池非一,廣狹同也。”

湖筆(湖笔),◆[浙江省][湖州市]所產的毛筆。○《清一統志‧浙江‧湖州府二》:“舊志:‘[元]時[馮應科]、[陸文寶]善製筆,其鄉習而精之,故湖筆名於世。’”

湖北大鼓,◆曲藝的一種。○[清]代[咸豐]年間由[光州](今[河南省][潢川縣])一帶的大鼓傳入[湖北省]發展而成,流行於[武漢市]和[鄂]東一帶。初用鴛鴦鐵板按節拍,後改用木板,並以三弦、二胡伴奏。基本曲調有四平調等。

後湖(后湖),◆[南京][玄武湖]的別稱。○[唐][李白]《金陵》詩之二:“空餘[後湖]月,波上對[瀛洲]。”○[明][夏完淳]《大哀賦》:“斜陽歸而燕子秋飛,蔓草平而[後湖]月起。”○[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二‧江寧府》:“[元武湖],在府城北[太平門]外。舊志:在[上元縣]北十里,一名[蔣陵湖],一名[秣陵湖],亦曰[後湖],以在故[臺城]後也……[三國][吳]謂之[後湖]。”

鶴湖(鹤湖),◆湖名。在[浙江][嘉善]境內。○[明][胡山]《煙雨樓》詩:“[鶴湖鵝湖]同濟師,[平江][吳江]各傳矢。”○[清][蒲松齡]《李淡庵圖卷後跋》:“既而解甲作牧,初釋褐於[鶴湖],與[浙]有緣。”○[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三‧嘉興府》:“[鶴湖],在縣([嘉善縣])西北三十里,又西北六里即[分湖]也。”

宮亭湖(宫亭湖),◆古[彭蠡湖]的別稱。因湖旁[廬山]下有[宮亭廟]而得名。○《南齊書‧焦度傳》:“事敗,﹝[度]﹞逃[宮亭湖]中為寇賊。”○[宋][黃庭堅]《常父答詩有煎點徑須煩綠珠之句復次韻戲答》:“知公家亦闕掃除,但有[文君]對[相如]。政當為公乞[如願],作牋遠寄[宮亭湖]。”

高士湖,◆[西湖]的別稱。○[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才情雅致》:“[西湖]之改名[高士湖]也,[孫太白]自序云:‘[正德]乙亥孟春十四日,予與[石川子]泛舟[西湖],時[石川子]著方山冠,予戴華陽巾,被高士服,把酒四望,予顧謂[石川子]曰:“昔[青蓮居士][李白]與尚書郎[張渭]泛[沔州][南湖],因改為[郎官湖]。今日予與子遊,頗追蹟前事,[西湖]因可為[高士湖]矣。”’”

豐湖(丰湖),◆湖名。在[廣東][惠陽]西。據[清][吳震方]《嶺南雜記》,[惠州][豐湖],亦名[西湖]。有[蘇公堤],乃[東坡]出上賜金錢所築。煙波浩渺,山水環秀,仿佛[明聖湖]風景。○[白鶴峰]下,[東坡]卜居於此。○[宋][劉克莊]《豐湖》詩:“[岷][峨]一老古來少,[杭][潁]二湖天下無。常恐先生晚牢落,南遷猶得管[豐湖]。”

風湖子(风湖子),◆見“風胡子”。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面積2,820平方公里,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稱。○[湘]、[資]、[沅]、[澧]四水匯流於此,在[岳陽縣][城陵磯]入[長江]。湖中小山甚多,以[君山]最為著名。沿湖有[岳陽樓]等名勝古跡。○[明]徐元《八義記‧山神點化》:“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東湖(东湖),◆湖名。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東郊,為[楊汊湖]、[湯林湖]、[郭鄭湖]、[喻家湖]、[牛巢湖]等的總稱。全部面積8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33平方公里。碧波萬頃,山容水態,為著名風景區。其四周:湖南,山巒吐秀,在[洪山]、[磨山]、[珞珈山]一帶有科學研究機構、植物園和武漢大學等;湖東,叢林含翠,建有療養院、休養所;湖北,蘆荻蒼莽,漁舍井然;湖西為游覽中心,建有運動場、博物館和紀念[屈原]的[行吟閣]、紀念[太平天國]女戰士的[九女墩],以及[魯迅廣場]等;湖中心則有高聳的[湖光閣]。

鼎湖龍去(鼎湖龙去),◆同“鼎成龍去”。◆[唐][杜甫]《驪山》詩:“[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三:“[荊公]《字說》成,以為可亞六經。作詩云:‘[鼎湖]龍去字書存,開闢神機有聖孫。’”[明][秦夔]《同金廣信宗器游番湖》詩:“[鼎湖]龍去不復返,只有雁鶩飛茫茫。”

鼎湖,◆1.地名。古代傳說[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唐][顧況]《相和歌辭‧短歌行》:“[軒轅]皇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明][夏完淳]《北風行》:“[鼎湖]不見飛蒼龍,阿閣何時棲赤鳳。”◆2.借指帝王。○《陳書‧沈炯傳》:“臣聞[喬山]雖掩,鼎湖之靈可祠。”○[清][吳偉業]《圓圓曲》:“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3.指帝王崩逝。○《周書‧靜帝紀》:“先皇晏駕,萬國深鼎湖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清][孔尚任]《桃花扇‧設朝》:“盼望,兵燹難消,松楸多恙,鼎湖弓劍無人葬;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賀當陽。”○[柳亞子]《四月二十五日前明永歷皇帝殉國紀念節也前十數日有滇中之捷感而賦此》詩:“赤縣重開新日月,鼎湖遺恨舊風雷。”◆4.宮名。○《文選‧揚雄<羽獵賦>》:“[武帝]廣開[上林],南至[宜春][鼎湖]。”○[李善]注引[晉灼]曰:“[鼎湖宮],《黃圖》以為在[藍田]。”○《漢書‧揚雄傳》作“鼎胡”。○《三輔黃圖‧甘泉宮》:“[鼎湖宮],在[湖城縣]界……[漢武帝]於此建宮。”

帶湖(带湖),◆湖名。在今[江西省][上饒市]城外。為[宋]代文學家[辛棄疾]長期落職閑居之所。○[宋][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詞:“[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

大明湖,◆在[山東省][濟南]市舊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處泉水匯成,湖面46.5公頃,出[小清河]流入[渤海]。○[大明湖]之名始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據載城西南有[濼水],北為[大明湖],[宋]代稱[四望湖]。後漸湮塞,半為街市。○[金]代起以今城內湖沿襲[大明湖]之名。湖水清澈,有[遐園]、[浩然亭]、[北極閣]、[南豐祠]、[匯波樓]、[歷下亭]、[鐵公祠]、[小滄浪]、[辛棄疾紀念祠]等名勝古跡,為游覽勝地。

湖勇,◆猶水兵。○《太平天國資料‧鄂城紀事詩》“仗有三千漁子艇”注:“[常中丞]七月蒞任,以[岳州]為[楚]北門戶,親往說[吳退菴]中書,招集[洞庭湖]漁船三千,謂之湖勇。”

古「猢」002

2021-12-04 08:44·超百科s

獑猢,◆見“獑胡”。

猶猢(犹猢),◆獸名。即猶。○[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一》:“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巖樹,一騰百丈,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空若飛。”

古「瑚」013

2021-11-19 02:16·超百科s

六瑚,◆[商]代盛黍稷的六祭器。瑚,祭器名。○《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連,[殷]之六瑚,[周]之八簋。”○[鄭玄]注:“皆黍稷器,制之異同未聞。”○《宋書‧樂志二》:“四縣既序,簫管既舉。堂獻六瑚,庭舞八羽。”○[唐][褚亮]《祈穀樂章‧雍和》:“八簋盈和,六瑚登御。”

鴉瑚(鸦瑚),◆亦稱“鴉鶻”。◆即鴉忽。

珊瑚,◆1.由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聚結而成的東西,狀如樹枝,多為紅色,也有白色或黑色的。鮮艷美觀,可做裝飾品。○[漢][班固]《西都賦》:“珊瑚碧樹,周阿而生。”○《說文‧玉部》:“珊珊瑚,色赤,生於海,或生於山。”○[唐][李紳]《長門怨》詩:“珊瑚枕上千行淚,不是思君是恨君。”○[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八‧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軟,見風日則曲而硬,變紅色者為上,[漢][趙佗]謂之火樹是也。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謂碧者為青琅玕,俱可作珠。○[許慎]《說文》云:‘珊瑚色赤,或生於海,或生於山。’據此說,則生於海者為珊瑚,生於山者為琅玕,尤可徵矣。”◆2.指珊瑚珠。○《清史稿‧輿服志二》:“朝服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惟宜。”參見“珊瑚珠”。3.喻俊才。○[清][汪懋麟]《沁園春‧贈次功》詞:“羡珊瑚照耀,詞源似海,珠璣錯落,筆陣如流。”○《鏡花緣》第四二回:“從此珊瑚在網,文博士本出宮中;玉尺量才,女[相如]豈遺苑外?”◆4.鳥名。又名山呼、山胡。○[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四五:“山胡,一名山呼,一名珊瑚,出[嶺]南,巧聲之鳥。”參見“山胡”。

珊瑚鉤(珊瑚钩),◆1.古人認為的一種瑞應之物。○《孝經援神契》:“珊瑚鉤,瑞寶也,神靈滋液,百珍寶用則見。”○《宋書‧符瑞志下》:“珊瑚鉤,王者恭信則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宋書‧符瑞志》曰:‘珊瑚鉤,王者恭信則見。’然不言其形狀,蓋自然之寶也。”◆2.用珊瑚所作的帳鉤。○[唐][杜甫]《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豐屋珊瑚鉤,麒麟織成罽。”○[清][陳維崧]《菩薩蠻‧秘戲》詞:“寶篆鎮垂垂,珊瑚鉤響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蕭詮]詩曰‘珠簾半上珊瑚鉤’,則以珊瑚為鉤耳。”◆3.比喻文章書畫華麗珍貴。○[唐][杜甫]《奉同郭給事湯東靈湫作》詩:“飄飄青瑣郎,文采珊瑚鉤。”○[仇兆鰲]注引[師尹]曰:“珊瑚鉤,言文章之可貴。”○[元][虞集]《題柯敬仲畫》詩:“百花潭深濯新錦,持報以比珊瑚鉤。”

珊瑚翹(珊瑚翘),◆古代婦女戴的首飾。○[南朝][梁簡文帝]《三月三日率爾成詩》:“金鞍汗血馬,寶髻珊瑚翹。”○[清][姚燮]《雙鳩篇》:“賣妾珊瑚翹,為郎置寶刀。”

古「楜」001

2022-01-29 08:43·超百科s

楜椒,◆同“胡椒”。◆多年生藤本植物。

古「糊」063

2022-05-10 08:31·超百科s

糊糊,◆1.方言。用雜麵、麵粉等熬成的糊狀物。○[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十一:“可是我回到堂兄家卻得喝雜合麵糊糊。”○[和谷岩]《茶花艷》:“在[陝北]農村,他跟一位貧農老大爺一起,住窯洞,喝玉米碴糊糊。”◆2.方言。比喻亂子。○[康濯]《太陽初升的時候‧買牛記》:“他院裏幾家的生產,去年就鬧下不少糊糊。”

棒子糊塗(棒子胡涂),◆玉米麵粥。○[周立波]《磚窯和新房》:“有一天黃昏,[王壽山]下班回家,喝了點棒子糊塗,就坐在床沿,逗他小孩[扣子]玩。”

不含糊,◆1.謂不含混其事。○[老舍]《老張的哲學》第三六:“你預備晚飯,我的早飯,早晨自然來的人少,可是啊,萬一來的多,我[老張]也決不含糊。如此省得分三論兩的算人數,你看怎樣?”◆2.好,不錯。如:這個廠的產品質量不含糊。

眵目糊,◆方言。眼屎。○[老舍]《駱駝祥子》二十:“他的眼紅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團黃白的眵目糊。”○[畢方][鍾濤]《千重浪》第十九章二:“不要光瞅他一個人眼睛上有眵目糊,眼光放開闊一些。”

癡抹糊(痴抹糊),◆亦作“痴抹糊”。◆眼屎。○[老舍]《趙子曰》第九:“[趙子曰]懶睜虎目,眼角上鑲着兩小團乾黃痴抹糊。”

打模糊,◆裝糊塗。○[知俠]《鐵道游擊隊》第一章:“經過車上一些人說合,以後這班子扒車,送幾個錢給他們,他們也睜一個眼閉一個眼打模糊算了。”

二二糊糊,◆方言。迷迷糊糊。○[高玉寶]《高玉寶》第七章:“他病得二二糊糊的,哪還能放豬呢!”

灌漿糊(灌浆糊),◆猶灌米湯。○[綦水源]《三不吹》:“你少給我灌漿糊,你檢查檢查,過了你這一關,我就放心啦。”

含含糊糊,◆亦作“含含胡胡”。◆含混不清貌。○《朱子語類》卷一三○:“如何含含胡胡,我也做些,他也做些,都不與問那箇是是,那箇是非。”○《紅樓夢》第三二回:“嘴裏含含糊糊,待說不說的。”○[魯迅]《花邊文學‧漫罵》:“漫罵固然冤屈了許多好人,但含含胡胡的撲滅‘漫罵’,卻包庇了一切壞種。”○[朱自清]《你我》:“因此‘他’字雖指你我以外的別人,也有親昵與輕賤兩種情調,並不含含糊糊地‘等量齊觀’。”

含糊,◆亦作“含胡”。◆1.形容聲音、言語或意思等不清晰、不明確。○[唐][劉禹錫]《與柳子厚書》:“弦張柱差,枵然貌存。中有至音,含糊弗聞。”○《新唐書‧忠義傳中‧顏杲卿》:“賊鉤斷其舌,曰:‘復能罵否?’[杲卿]含胡而絕。”○[金][王若虛]《論語辨惑三》:“而[龜山]、[晦庵]、[無垢]之徒,皆以為兼仁智而言,其意含糊,了不可曉。”○《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張鐵臂]紅了臉道:‘是小時有這個名字。’別的事含糊說不出來。○[杜少卿]也不再問了。”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只有[劉戡]顯得特別:他像發熱發冷,時而大聲說什麼,時而含糊地嘟囔。”◆2.形容辦事敷衍馬虎;苟且,不認真。○《舊唐書‧陸贄傳》:“既相執證,理合辨明,朝廷每為含糊,未嘗窮究曲直。”○[宋][歐陽修]《再乞根究蔣之奇彈疏札子》:“臣若有之,萬死不足以塞責;臣若無之,豈得含胡隱忍,不乞辨明?”○《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問官不肯推詳,含糊了事。”○《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遇着這般潑婦,難道終日廝鬧不成?少不得鬧過幾次,奈何他不下,到只得詐瞎裝聾,含糊忍痛。”○[毛澤東]《學習和時局》:“對於人的處理問題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志,這是我們黨興旺發達的標志之一。”◆3.示弱;差勁;無能。常與“不”字連用,表示反義。○[老舍]《茶館》第二幕:“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真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呀!不含糊!”[駱賓基]《東戰場別動隊》一:“人倒是不含胡,就是脾氣暴躁點。”

含糊其詞(含糊其词),◆亦作“含糊其辭”。◆話說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確。○《東周列國志》第五七回:“二人先受[岸賈]([屠岸賈])之囑,含糊其詞,不肯替[趙]氏分辨。”○《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也曾問過,無奈他含糊其詞,只說在個‘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的地方住。”○[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其實這只要看政府巧電的含糊其辭,也就夠證明瞭。”○[柳青]《銅墻鐵壁》第二章:“[金樹旺]含糊其詞說,同情地看着那鄉長戴上草帽,失望地出去了。”◆补证条目■亦作“含糊其辭”。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宋袁燮《侍御史赠通议大夫汪公墓志铭》:“是非予奪,多含糊其辭,公則不然,可則曰可,否則曰否。”含糊其辭(含糊其辞),◆見“含糊其詞”。

黑糊糊,◆1.顏色發黑。○[柳青]《銅墻鐵壁》第十六章:“‘好!’[石得富]心裏想,望一望大溝以北黑糊糊的山巒:‘看誰消滅誰吧!’”○《新華日報》1990.3.13:“開飯時,他也和戰士們一樣,盛上一碗水煮的黑糊糊的藤葉,慢慢地咽啊咽。”◆2.光線昏暗。○[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天已經黑糊糊的了,一夥人就回村了。”杜鵬程《平常的女人》二:“所有的電燈全滅了,天地間黑糊糊一片。”◆3.形容人或物體密集成片,遠看模糊不清。○[老舍]《四世同堂》七五:“黑糊糊的一大排人,已站了有半裏多地長。”○[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四段:“[武震]望着眼前一片黑糊糊的人影,知道他們一生從來沒聞過火藥味。”

糊塗賬(胡涂账),◆指混亂不清的事或不明事理的人。○[明][阮大鋮]《燕子箋‧誥圓》:“此事甚難處,媽媽,你也是個糊塗賬。”○[清][趙翼]《右手患風痺》詩:“可憐[斛律金],竟不成屋字,一紙糊塗賬,笑我亦不記。”○[聶紺弩]《從陶潛到蔡邕》:“離開[陶潛],[曹先生]的話,也不算完全的知言,所謂‘隱逸’,歷來是一筆糊塗賬。”

糊口,◆吃粥。喻勉強維持生活。○《魏書‧崔浩傳》:“今既糊口無以至來秋,來秋或復不熟,將如之何?”[宋][蘇軾]《雷州》詩之一:“灌園以糊口,身自雜蒼頭。”○[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平生以館穀糊口。”○[郭沫若]《後悔》:“兩個月的苦工換得八十塊錢來,可以糊口養家,可以周濟友人。”

糊裏糊塗(糊里胡涂),◆糊塗。○《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你昨兒晚上,困的糊裏糊塗的,是怎麼給拉岔了?”○《老殘游記》第十三回:“[翠環]此刻心裏一點主意沒有,看看他們傻笑,只好糊裏糊塗,陪着他們嘻嘻的傻了一回。”○[巴金]《將軍》:“他住了下來,就糊裏糊塗地混過這幾年。”參見“糊塗”。

糊弄,◆1.將就。○《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文章呢,倒糊弄着作上了。”○[楊朔]《三千里江山》第七段:“大夥只得把褲子褪下點,打個結,包住腳,大衣往頭上一蒙,背貼着背,腿插着腿,糊弄着睡下去了。”◆2.欺騙;蒙混。○[洪深]《歌女紅牡丹》第十七本:“你啊,糊弄朋友,把我的女孩子也偷賣啦。”○[畢方][鍾濤]《千重浪》第四章二:“種莊稼是實打實鑿的事,摻不得半點虛假,你要糊弄它一下,它就能糊弄你一年。”

糊突,◆1.糊塗。○[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摺:“一箇價愁糊突了胸中錦繡,一箇價淚搵濕了臉上胭脂。”○《金瓶梅詞話》第十三回:“哥也糊突,嫂子又青年,偌大家室,如何便丟了去,成夜不在家。”參見“糊塗”。2.混淆。○[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摺:“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

糊突桶,◆詈詞。猶糊塗蟲。○《水滸傳》第二四回:“那婦人罵道:‘糊突桶,有甚麼難見處!’”糊塗(),◆

糊塗(\胡涂),◆1.頭腦不清;不明事理。○《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金][元好問]《送高信卿》詩:“萬事糊塗酒一壺,別時聊為鼓嚨胡。”○[聞一多]《“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每一個糊塗的人都清醒起來。”◆2.模糊。○《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荊公]﹞將舄底向土牆上抹得字跡糊塗,方纔罷手。”○[元][喬吉]《揚州夢》第四摺:“因此上落魄江湖載酒行,糊塗了黃粱夢境。”○[明][唐寅]《出塞》詩之二:“功成築京觀,萬里血糊塗。”○[清][洪昇]《長生殿‧窺浴》:“腮邊花粉糊塗,嘴上臙脂狼藉。”◆3.含糊,不明確。○《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晦菴]也沒奈他何。只得糊塗做了不合蠱惑上官,狠毒將他痛杖了一頓,發去[紹興],另加勘問。”○《儒林外史》第五十回:“不但人拿的糊塗,連這牌票上的文法也有些糊塗。”◆4.方言。指糊狀的食品。○[柯岩]《奇异的書簡‧追趕太陽的人四》:“[河南]農村有個習慣,一到飯時就好拿着饃,端着‘糊塗’到飯場圪蹴着,三個一群,兩個一夥,連說話帶喝湯。”○《中國歌謠資料‧山東臨沐民歌‧要吃元亨飯》:“煎餅粗,糊塗薄,肚子吃不飽,怎麼能幹活!”◆补证条目■方言。指糊状的食品。○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糊塗蟲(\胡涂虫),◆詈詞。指不明事理的人。○《紅樓夢》第十二回:“我看他那樣清秀,只當他們心裏明白,誰知竟是兩個糊塗蟲,一點不知人心。”○[柯岩]《快活的小詩‧小紅馬的遭遇》:“光想藏起來一個人玩,真是個自私的糊塗蟲。”

糊塗蛋(\胡涂蛋),◆猶言糊塗蟲。○[曹禺]《日出》第二幕:“你這個糊塗蛋!是誰打來的?”[夏衍]《秋瑾傳》第二幕:“姓[孫]的校長是個糊塗蛋,什麼也不知道。”

糊心,◆心智糊涂,头脑不清。○《全唐诗》卷八七八载《续谣》:“評事不讀律,博士不尋章。糊心宣撫使,眯目聖神皇。”

昏糊,◆糊涂;迷糊。○《台港文学选刊》1988年第5期:“他既非大陆的也非台湾的作家,既非小说也非散文的作家,既是作家又非作家,似乎都不是又似乎都是---我开始昏糊不清了。”

漿糊(浆糊),◆用麵粉調成的用來粘貼東西的糊狀物。○[老舍]《月牙集‧我這一輩子》:“應下這種活兒,我差不多老在下邊裁紙遞紙抹漿糊。”○[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十:“[管秀芬]把一缽子熱呼呼的漿糊往[湯阿英]面前方桌上一放。”

焦糊,◆物體經火變焦變黑。○[楊朔]《海市‧亞洲日出》:“海風一捲,還聞得見一般焦糊的泥土氣味。”○[楊朔]《平常的人》:“村後滿山的落葉松,燒得焦糊。”

老糊塗(老糊涂),◆1.年老而昏聵。○《紅樓夢》第二十回:“你別和你媽媽吵纔是,他是老糊塗了,倒要讓他一步兒的是。”◆2.糊塗的人。○[曹禺]《日出》第四幕:“最可惡是行裏的同人背後罵我是個老胡塗,瞎了眼,叫一個不學無術的三等貨來做我的襄理。”

麻麻糊糊,◆1.迷迷糊糊;不清楚。○《西游記》第七八回:“那老軍猛然驚覺,麻麻糊糊的睜開眼,看見[行者]。”◆2.馬馬虎虎;不認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二回:“還有那六十萬,值得了多少,麻麻糊糊拿了出來,好歹顧全個大局。”○[朱自清]《古詩一首》:“這兩句單從文義上看,只是說麻麻糊糊辦完了公事,上[快閣]看晚晴去。”

馬糊(马糊),◆1.猶馬虎。○[趙樹理]《三里灣‧三張畫》:“[范登高]在馬糊不過的情況下,表示了以後願意繼續檢查自己的思想。”○[張天翼]《萬仞約》:“可是他們九爺也不是個馬糊人。”◆2.[安徽]地區的一種稀飯。○《中國諺語資料》:“蛤蟆打哇哇,四十八天喝馬糊。”

漫糊,◆模糊。○[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泉巖雪飄灑,苔壁錦漫糊。”○《太平广记》卷八八引《广古今五行记·佛图澄》:“忽逢一嫗,年可五十餘,面作白粧,漫糊可畏,以皂巾抹頭。”

謾糊,◆欺骗糊弄。○《祖堂集·招庆和尚》:“若委落處,出來大家證明;若無,一時謾糊去也。”○又《仰山和尚》:“此是謾糊達摩,帶累祖宗,合喫其鐵棒。”

迷糊,◆亦作“迷胡”。◆1.模糊不清。特指神智或眼睛模糊不清。○[老舍]《二馬》第三段十:“腦子又像清楚、又像迷糊的,想起許多事兒來。”○[田野]《火燒島》:“那些奄奄一息的患者,躺在血污和灑着石灰的鋪板上,迷糊而又清醒地等待着最後的呼吸。”○[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五:“她喝了燙滾的燒酒,更迷胡了。”◆2.迷惑,使迷糊。○[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勞動的開端》:“窯主害怕工人不下窯,在洞口擺了個泥菩薩,挂上一塊寫着‘確保平安’的木牌,天天燒香上供,迷糊工人。”○[段荃法]《“狀元”搬家》:“我見她對我笑,心裏更惱火。心想:‘你別拿笑迷糊我,我什麼都知道。’”[巴金]《家》三六:“淚水又迷糊了他的眼睛。”○[聶紺弩]《在汽車上》:“它擋住我們,而且捲起塵土來迷糊我們車上的玻璃。”◆3.小睡;瞌睡。○[夏仁虎]《舊京瑣記‧語言》:“半眠曰‘迷胡’。”○[費禮文]《黃浦江的浪潮》:“他老伴在床上迷糊了一陣。”○[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一章:“[郭祥]揉揉眼,坐起來,故意打了個哈欠,說:‘剛才?我迷糊了一會兒,什麼也沒有看哪!’”[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十一章:“頭剛挨了枕頭,他漸漸就迷胡起來了。”

模糊(\糢糊),◆亦作“模胡”。◆1.不分明;不清楚。○[唐][崔玨]《道林寺》詩:“[潭州]城郭在何處,東邊一片青模糊。”○[元][王仲誠]《鬥鵪鶉‧避紛》套曲:“昨霄酩酊,今日模糊,來日醺酣。”○[清][沈覆]《浮生六記‧坎坷記愁》:“余乃張燈入室……不禁心傷淚涌。又恐淚眼模糊,失所欲見。”○[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但《譯文》中插圖的模胡,是書店和印局應負責任的。”◆2.謂草率,馬虎。○[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二:“自被嚴詔,終全大節,非特誤國偷生之輩,不足供其奴隸,即倉猝遇寇,模糊捐生,幸廁忠義之林者,亦豈足比擬百一哉。”○[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3.混淆。如:不要模糊了界限。◆补证条目■草率;马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二二回:“長老分付道:‘目今已是西洋大海,前哨的務要小心,不得模糊,誤事不便。’”

糢糊(糢糊),◆不清楚;不分明。○[宋][蘇軾]《鳳翔八觀‧石鼓》詩:“古器縱橫猶識鼎,眾星錯落僅名斗,糢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猶能辨跟肘。”一本作“模糊”。

泥糊糊,◆形容泥土稀爛。○[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八回:“不提防莊稼地泥糊糊的,大姐一滑,連扶她的,三個都跌倒了。”

膩糊(腻糊),◆方言。形容東西黏;黏糊。如:豆沙用大油一拌,又香又膩糊。

黏糊,◆1.形容東西黏稠。如:這糯米粥挺黏糊,很好喝。◆2.形容人行動不爽利,精神不振。如:你幹活別老那麼黏糊。

黏黏糊糊,◆形容人行動緩慢,精神不振作。○[楊朔]《北線》三:“這兩人一個是[安國]的翻身農民,叫[李全喜],大耳朵,厚嘴唇,黏黏糊糊的,悶着頭不大吭聲。”

熱糊(热糊),◆熱乎,溫暖。○[梁斌]《紅旗譜》五:“[朱老忠]說:‘再茅草也是咱自己的家,一進家門,就覺得渾身熱糊。’”

稀糊爛(稀糊烂),◆1.形容極爛。如:小豆粥熬得稀糊爛。◆2.形容徹底毀滅。如:這次伏擊把鬼子打得稀糊爛。◆3.形容十分窘迫。如:農活一緊,他爺倆就忙個稀糊爛。

稀里糊塗(稀里胡涂),◆1.不清楚,糊裡糊塗。○[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只有一回:他喝多了酒,稀里糊塗跟他朋友[唐田]閑嘮嗑。”○[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他是睡大覺不成,怎麼稀里糊塗的?”◆2.隨便,馬馬虎虎。如:這個方案沒有經過認真的討論,就稀里糊塗地通過了。

笑迷糊,◆猶言笑眯虎。○[康濯]《東方紅》第九章五:“[楊殿山]卻陡然呔了一聲,笑迷糊地叫道:‘你這老虎給我站住!’”

血糊糊,◆鮮血凝成一片的樣子。○[魏巍]《朝鮮同志》:“﹝他﹞光着一隻腳,在亂石上碰得血糊糊的。”○[任大星]《小女伴月華》:“我看見[月華]的大腿成了血糊糊的一片。”

血糊淋拉,◆同“血糊淋剌”。鲜血淋漓的样子。○《醒世姻缘传》第二二回:“靳時韶、任直打得血糊淋拉的躺在地下。”又第二八回:“仔細一看,却是莊頭上廟裏的關老爺,手内提了那把大刀,刀上血糊淋拉的,地上躺着兩半截人。”

血糊淋剌,◆亦作“血胡淋剌”。亦作“血糊流拉”。◆鮮血淋灕的樣子。○[元][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摺:“待席罷敲他一下,倒噎的俺老虔婆血糊淋剌。”○[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摺:“打的[王小二]渾身血胡淋剌的。”○[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鬼子耍弄他,拉住兩條小腿兒,就這麼一劈兩半叉,血糊流拉的死了!”

血糊流拉,◆見“血糊淋剌”。

血糊突,◆血肉模糊的样子。形容杀人极多。○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三折:“也不是我殺人心忒狠毒,管教他便人亡馬倒都做血糊突。”

一筆糊塗賬,◆比喻混乱而使人弄不明白的事情。○清无名氏《亡国恨》第十二出:“縱使不磋商,欲將志願償,也易如反掌。説什麼興和亡,還不是一筆糊塗賬!”○聂绀弩《从陶潜到蔡邕》:“离开陶潜,曹先生的话,也不算完全的知言,所谓‘隐逸’,历来是一笔糊涂账。”

一塌糊塗(一塌糊涂),◆形容亂到不可收拾或糟到極點。○[郭沫若]《我的學生時代》:“新開設的中學,更是一塌糊塗,笑話百出。”亦作“一榻胡塗”、“一塌胡塗”。○[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鐵流》在[北平]有翻版了,壞紙錯字,弄得一榻胡塗。”○[曹禺]《北京人》第二幕:“我的運氣不好,處處倒楣,碰釘子,事業一到我手裏就莫名其妙地弄得一塌胡塗。”◆补义条目■形容程度深、数量多或范围广。○《九尾龟》第二二回:“倪先生實梗交代仔,倪要拿仔轉去,是先生要搭倪反得一塌糊塗哉!”○程乃珊《当一个婴儿诞生的时候》一:“三尺三柜台一站,托我办事的人多得不得了,实惠得一塌糊涂。”■补证条目■形容乱到不可收拾或糟到极点。○《孽海花》第三十回:“與其顧惜場面硬充好漢,到臨了弄的一塌糊塗,還不如一老一實,揭破真情,自尋生路。”

隱隱糊糊(隐隐糊糊),◆模糊不清貌。

油脂模糊,◆謂油污狼藉。○《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一個梳着一個大歪抓髻,穿着件半截子的月白洋布衫兒,還套着件油脂模糊破破爛爛的天青緞子繡三藍花兒的緊身兒。”

玉米糊糊,◆玉米粉煮的粥。○[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四章:“淚水經鼻淚管到鼻腔……從食道流進裝着幾碗稀玉米糊糊的肚囊裏去了。”

暈暈糊糊(晕晕糊糊),◆形容眩暈,神智迷糊不清。○[袁靜]《伏虎記》第三九回:“有一天,她想下地走走……誰知道,一下地,不會走道了,像是上了顛簸的小船,暈暈糊糊,東倒西歪,兩條腿好似踩着棉花堆,差點兒摔倒。”○[張天翼]《大林和小林》第十八章:“‘這許多錢財真的都是我一個人的了……’[唧唧]暈暈糊糊的這麼想着,就趴到金圓堆裏,再也不起來了。”

粘糊,◆亦作“粘糊糊”。亦作“粘乎乎”。◆1.形容東西具有粘性。○[老舍]《四世同堂》七五:“太陽更熱了,曬得每個人的頭上都出粘糊糊的、帶着點油的汗。”○[齊振夏]《腳步》:“偷偷朝腿上一摸,褲子粘乎乎濕漉漉的,他立刻匍匐在地上。”如:甜羹裏着點菱粉又粘糊又好吃。2.形容行動遲緩,不爽利,或精神不振作。

粘糊糊,◆見“粘糊”。

遮糊,◆遮飾糊弄。○《英烈傳》第六六回:“且說[元順帝]自從受了太尉[哈麻]女樂,宮中歡娛……四方戰爭的事俱不奏聞。便略有些聲響,都被這些奸人遮糊過去。”

支糊,◆應付。○[潘漠華]《鄉心》:“前年初來的時候,東西尋不着生意做,卻也想到還是不出來好。現在人地熟識了,也勉強可以支糊得過去。”

古「蝴」014

2022-05-08 09:25·超百科s

蝴蝶,◆亦作“蝴蜨”。◆昆蟲名。翅膀闊大,顏色美麗。靜止時四翅豎於背部。腹瘦長。吸花蜜。種類繁多。也稱蛺蝶。○[唐][韓偓]《士林紀實》:“[謝]蝴蝶佳句云:‘狂隨柳絮有時見,飛入梨花無處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二‧蛺蝶》:“蝶美於鬚,蛾美於眉,故又名蝴蝶,俗謂鬚為胡也。”○[明][呂潛]《上谷感懷》詩:“麒麟臥宿三川草,蝴蜨驚回八渡溝。”○[清][孫枝蔚]《上巳日登見山樓》詩之三:“蜜蜂與蝴蝶,爭向花圃出。”○[冰心]《最後的安息》:“野花上的蝴蝶,栩栩的飛過她的頭上。”

迷蝴蝶,◆典出《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後因以“迷蝴蝶”指迷幻的夢境。○[唐][李商隱]《錦瑟》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亦省作“迷蝶”。○[明][陳與郊]《文姬入塞》:“玉帳貂裘,倘亦有[并州]故鄉之意,早難道[邯鄲]喚醒還迷蝶?”

撲蝴蝶(扑蝴蝶),◆雜戲名。○[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歲時雜戲》:“博戲則騎竹馬,撲蝴蝶,跳白索,藏矇兒,舞龍燈,打花棍,翻觔斗,豎蜻蜓。”

蝴蝶瓦,◆即小青瓦。一種普通的中式瓦,橫斷面呈弧形。

蝴蝶廳(蝴蝶厅),◆中間有過道兩邊寬闊的廳房。因像蝴蝶張開雙翅,故名。○《老殘游記》第三回:“再望西去,過一重門,即是一個蝴蝶廳,廳前廳後均是泉水圍繞。”

蝴蝶泉,◆古跡名。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參見“蛺蝶泉”。

蝴蝶夢(蝴蝶梦),◆比喻虛幻之事,迷離之夢。○[唐][武元衡]《西亭題壁寄中書李相公》詩:“空餘蝴蝶夢,迢遞故山歸。”○[宋][陸游]《贈惟了侍者》詩:“驚起[放翁]蝴蝶夢,半窗寒日欲斜時。”○[清][味欖生]《<十洲春語>前題》:“迷香不醒蝴蝶夢,落頷誰抱驪龍珠。”參見“蝶夢”。

蝴蝶履,◆[清]代藝妓所穿的蝴蝶式的鞋子。○[清][沈覆]《浮生六記‧浪游記快》:“有著短襪而撮繡花蝴蝶履者,有赤足而套銀腳鐲者。”○[清][沈起鳳]《諧鐸‧蘇三》:“甫登堂,見一姬,兩鬟堆茉莉如雪,著蟬翼衫,左右袒露,紅墻一抹;下曳冰綃褲,白足拖八寸許蝴蝶履。”

古「鬍」030

2021-11-25 08:52·超百科s

鬍子(鬍子),◆1.指嘴周圍和連着鬢角長的毛。○[清][洪昇]《長生殿‧驛備》:“女人的鬍子,那裏有生在嘴上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六回:“見那客人生的一張圓白臉兒,八字鬍子,好生面善。”○[曹禺]《日出》第二幕:“﹝[胡四]﹞嘴邊上有兩條極細的小鬍子,偶而笑起來那樣地誘惑。”◆2.代稱多鬚之人。○《水滸傳》第五一回:“那小衙內雙手扯住[朱仝]長髯,說道:‘我只要這鬍子抱。’”◆3.[東北]一帶老百姓對土匪的稱呼。參見“鬍匪”。

鬍鬚(鬍鬚),◆鬍子。○《水滸傳》第四九回:“﹝[孫立]﹞淡黃面皮,落腮鬍鬚,八尺以上身材。”○《說岳全傳》第二九回:“﹝[湯懷]﹞與大哥差不多本事,只少幾根鬍鬚。”○[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因為一向是[曾]家的嬰兒們仿佛生下來就該長滿了鬍鬚,邁着四方步的。”

串臉鬍(串脸胡),◆連着鬢角的鬍鬚,也叫“絡腮鬍子”。○[沙汀]《炮手》:“﹝鄉長﹞瘦長,串臉鬍。”

吹鬍子(吹胡子),◆形容發怒。○[謝文清]《和方志敏同志在一起》:“有一次,不知為什麼,他又在辦公室裏吹鬍子了。”吹鬍瞪眼(吹胡瞪眼),◆見“吹鬍子瞪眼睛”。吹鬍子瞪眼(吹胡子瞪眼),◆見“吹鬍子瞪眼睛”。吹鬍子瞪眼睛(吹胡子瞪眼睛),◆發怒的樣子。○[老舍]《老張的哲學》第四:“至於[李應]呢,歲數不大,偏板着面孔替[老張]吹鬍子瞪眼睛的管束同學。”○《小說選刊》1981年第12期:“火爆脾氣的[秦越],吹鬍子瞪眼睛拍桌子,書生氣十足的[李元初]據理力爭,分毫不讓。”亦寫作“吹鬍子瞪眼”、“吹鬍瞪眼”。○[楊朔]《北線》:“班長壞是不壞,就是愛耍態度,一說話吹鬍子瞪眼的。”○[向春]《煤城怒火‧奮起除霸》:“﹝管家﹞吹鬍瞪眼地咋呼:‘他們不敢!’”瞪眼睛吹鬍子(瞪眼睛吹胡子),◆形容生氣的樣子。○[茅盾]《子夜》四:“現在‘人老不值錢’的[曾滄海]除了瞪眼睛吹鬍子,更沒有別的辦法。”

刮鬍子(刮胡子),◆剃鬍鬚。喻批評人。

鬍茬(胡茬),◆指剪而未盡的或剛長出來的又短又硬的鬍子。

鬍槎(胡槎),◆同“鬍茬”。◆[浩然]《石山柏》:“這個人,約有三十歲的樣子,兩只發黃的眼珠,滿腮黑森森的鬍槎兒,厚嘴唇笑開着。”

鬍梳(胡梳),◆梳理鬍鬚的小梳子。○《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鄧九公]﹞胸前還掛着一盤金線菩提的念珠兒,又一個漢玉圈兒拴着個三寸來長的玳瑁鬍梳兒。”○[老舍]《茶館》第一幕:“老人進來,拿着些牙籤、鬍梳、耳挖勺之類的小東西,低着頭慢慢地挨着茶座兒走,沒人買他的東西。”

鬍子扎撒(胡子扎撒),◆同“鬍子拉碴”。◆[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四段:“﹝[老包頭]﹞大老遠趕到援[朝]大隊來報名,人事主任看他鬍子扎撒的,五十開外了,想打發他回去。”

鬍髯(鬍髯),◆鬍鬚。○[漢][應劭]《風俗通‧正失‧封泰山禪梁父》:“《封禪書》說:‘[黃帝]升封[泰山],於是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動》:“《述異要》云:五百歲燕生鬍髯。”

鬧腮鬍(闹腮胡),◆絡腮鬍子。○《白雪遺音‧南詞‧鬧腮鬍》:“別人兒夫多風俊,奴的兒夫鬧腮鬍。”○《白雪遺音‧南詞‧鬧腮鬍》:“[西施]女,來獻[吳],[吳王]是個鬧腮鬍。”

絡腮鬍子(络腮胡子),◆連着鬢角的鬍子。

眉毛鬍子一把抓(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喻辦事不分大小、主次和輕重、緩急。

小鬍子(小胡子),◆僅上唇留着的短鬍子。

狗蠅鬍子(狗蝇胡子),◆戲稱極稀疏的鬍鬚。○《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他﹞臉上卻又照戲上小丑一般,抹着個三花臉兒,還帶着一圈兒狗蠅鬍子。”

古「餬」006

2022-05-04 08:13·超百科s

餬藥(餬药),◆粘結物品的糊料中的防腐物。○[明][陶宗儀]《輟耕錄‧裱背十三科》:“裱背亦有十三科……一染製上件顏色,一餬料麥麵,一餬藥礬蠟。”

餬刷,◆裱背書畫時用的刷子。用棕絲製成。○[明][陶宗儀]《輟耕錄‧裱背十三科》:“裱背亦有十三科……數內闕其一,則不能成全畫矣。其餬刷裁尺,亦皆有名。餬刷棕軟者,謂之平分棕。”

古「鶘」003

2021-12-27 09:00·超百科s

犁鶘(犁鹕),◆水鳥。即鵜鶘。○[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一‧鵜鶘》:“案《山海經》云:‘沙水多犁鶘。其名自呼,後人轉為鵜鶘耳。’又[吳]諺云:‘夏至前來,謂之犁鶘’,言主水也;‘夏至後來,謂之犁塗’,言主旱也。”○[清][厲荃]《事物异名錄‧禽鳥下‧鵜鶘》:“《田家五行》:鵜鶘來主大水,夏至前曰犁湖,至後曰犁途,以其觜狀如犁。湖言水深,途言水淺。”

鵹鶘(鵹鹕),◆傳說中的鳥名。

竕鶘,◆即鹈鹕。水鸟名。○《山海经·东山经》:“〔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竕鶘,其狀如鴛鴦而人足。”一本作“鵹鶘”。郭璞注:“今鵜胡足頗有似人脚形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