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八字带锁子 八字带锁的查法口诀

八字带锁子 八字带锁的查法口诀

本文目录一览:

八字命理论女命之重要赋文《渭泾论》详解(二)

前几天为大家讲解了《渭泾论》的部分内容,今天接着为大家讲解《渭泾论》的原文详解。《渭泾论》是专门论述女命的文章,他是载于明朝张楠所著的《神峰通考》里的一片文章。

用正印而逢枭,兰阶夜冷,用枭神而逢印,玉树春荣。

这里说的意思是,女命健旺,行在印旺的大运时,容易形成枭神夺食,刑克子息。幽微赋:“印绶多,老而无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身弱需要用印的命格,大运行于印旺之地,则必生贵子,儿孙贤秀,有如玉树生于春风中。即如滴天髓里记载的“身衰印做儿”。

金清水冷,日锁鸾谈台,土燥火炎,夜寒衾帐。

不管是金清水冷,还是土燥火炎,这都是女命八字调候不佳的一种,失去中和,致使命局处于严重的寒湿或燥炎偏枯之象,就是说属于“浊”命的一种。这样的命局往往是容易独守空闺,骨肉无情,孤单无依。

群阴群阳,青灯自守。

群阴群阳,并非只是五行天干地支,全部是阴或者全部是阳。这里指的是,女命八字全局失去中和过于寒湿或过于炎燥。而运程又无辅助调候,这样同样可以沦为“浊”命,必主孤寡伶仃。

重官重印,绿鬓孤眠。田园广置,食神得位不逢官。

女命官多者不贵,金玉赋:贵众则无群歌扇。印绶旺则子息迟招,官星重见太旺,或印绶高强。使命局失去中和平衡,则孤眠独宿。食神是子息星,子息得位则可养母,所以食神是福禄之星。女命如果以食神为喜用,用神得力而不逢刑冲,定是广置田园,福禄高的人。

粟帛盈余,印绶逢时还遇杀。

以印星为喜用,逢官杀为原神,生扶印星,则夫荣显贵,财禄丰厚。正如碧渊赋里所云“逢杀而看印,遇印而荣华。逢印看官而遇官,十有八贵。

伤官不见官星,尤为贞节。

伤官是克夫的十神,寸金搜髓论:”女命若也伤官旺,坐下伤官会骂夫,朝暮喃喃口不绝。”命局伤官太旺,无印化或财星转化,又行运与官杀之地,这样就会形成了伤官见官为祸百端。如果有财印转化可为赋。所以四言独步有说:伤官之格,女命最忌,带财带印,反为富贵。

无食多逢印绶,反作刑伤。穷枭见食,做产花枯。

命局子息微弱,身旺又行印运,则刑克子息,无子息就是无以为养。如果再见枭神夺食,则是会有难产的迹象。所以寸金搜髓论:女命枭食非为吉,产难惊人病亦危。印绶旺身更旺,为人刑克主孤贫。

以上是玄鑫子对《渭泾论》的部分讲解,不足之处,还请见谅,不吝指正!

怀庆民俗(人生礼仪)之——开锁

开锁

在古怀庆府民间,多少年来还沿袭着一种习俗,就是在孩子十二周岁生日时家长要给孩子举行开锁仪式。

开锁习俗就是长命锁文化的一种延伸。按旧习,孩子出生满月后,姥姥或奶奶都要给孩子戴长命锁。俗信认为,小孩子出生以后在未成年期间魂魄不全,会有病有灾,需要用长命锁锁命。长命锁又名百家锁,是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压惊避邪、驱灾祛病、祈祷福寿的一种吉祥物,也是佑护孩子无病无灾、平安长大的护身符。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呵护,这是家长们所共有的一种朴素的思想意识。

古人为什么选定孩子在十二周岁时开锁呢?因为民间以十二属相计算年龄,每逢个人属相之年称“本命年”,十二岁是人生的第一个本命年。十二岁时开锁,意即从即日起孩子将从童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步入少年时代。

开锁仪式一般在中午的特定时辰举行,开锁时辰是请算命先生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掐算出来的。时辰一到,先要祭祀天地全神及三代宗亲,祈求各路神灵及各位先人,保佑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然后由孩子的母亲或奶奶用钥匙开锁。小铁锁预先用蓝线绳拴着,挂在孩子脖子上。打开小锁,象征着孩子即日起将从童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步入全新的少年时代。开锁同时,母亲或奶奶还要说一些吉祥的祝福语,祈祷孩子将来能平平安安,学业有成,耀祖光宗,百事顺遂。

开锁仪式结束,全家聚餐,共同庆贺。

给孩子举行开锁仪式,在古怀庆府广大农村,此俗至今仍沿。

让人瞠目结舌的“八字密码”

令人瞠目结舌的不是黄灿灿的金条,而是保险柜的密码。

今天打开头条儿,醒目的一行大字映入我的眼帘,今晨又有七人在医疗反腐的大潮中被查落马,不用说,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但这篇文章给我们的信息是:国家医疗反腐的决心之大和力度之强。

花开两头儿,各表一枝。我今天要说的是武汉税务局局长罗某的故事。首先,作为税务局局长,知法犯法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更讽刺的是,他的保险柜密码令人瞠目结舌,请你往下听。武汉税务局局长罗某被查,家中保险柜无锁眼儿可开。正当众人束手无策之际,一位见识较广的检察官说,这是声控密码锁,不用钥匙,密码为八个字。

精彩即将到来,请接着往下听。于是办案的众人轮番猜测,对着保险柜试验,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说:“芝麻开门,好事来临”;也有人说“上天保佑,升官发财”;还有人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什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飞黄腾达,四海亨通”;“九五至尊,八面玲珑”……等等等等。任凭这一行人绞尽脑汁,愣是没把保险柜打开。无奈之下,只好把罗某押来现场。当他说出这八个字时,保险柜立即打开,这八个字要多刺激多刺激,要多讽刺多讽刺。

且听,只见罗某清了清嗓子,然后用浓重的本地口音念道:“奉公守法,执政为民”。保险柜应声而开,只见满柜的金银珠宝惊呆了众人。

高吧?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挂羊头卖狗肉”;“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口是心非”,“阳奉阴违”,“道貌岸然”,“笑里藏刀”,“口蜜腹剑”,“金玉其表”……

好了,就把这些动人的词汇奉送给那些一边喊着做人民的公仆,一边搜刮着民脂民膏的官员和领导。祝你们这些人:一帆风顺,随波逐流,漂向被审判的大厅,驶进被监禁的铁牢,手戴银镯,脚戴镣铐,洗心革面,反省思考。重新做人,也许能得到人民的宽恕,子孙的祈祷。

最后,把曾国潘的几句话分享给大家: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节。

共勉!

去尼山做一回古人,体验耕读明礼生活,致敬至圣先师

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我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古代思想家非孔子莫属了吧,如果不知道孔子何其人,那甚至都要质疑一下国人身份了。也许你很少提起这个名字,也许你已许久不读他的经典,但是他的思想,为人处世的哲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肌理,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我们的言谈举止,行动坐卧,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康熙皇帝为孔庙题写“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被称为“孔子学院”。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三教圣城耶路撒冷,欧洲哲学发源地雅典,被誉为欧洲文明的摇篮,本应与这些文化、文明发源地比肩齐声的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却很少有人提起,也极少有人去,不禁令人叹惋。日前,我终于与友人一同来到孔子的故乡,朝圣这位中国的至圣先师,体悟千年文脉。

孔子出身贵族——商汤后裔

首先说说孔子的出身,他并非一介草根,而是出身名门望族。

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当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封于亳,国号宋,就是宋国。

孔子的七世祖先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儿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了鲁国邹邑,从此孔家成为鲁国人。木金父生祈父,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hé),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他为了避开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成为了一名鲁国著名的武士。

孔子出生的传奇故事——麒麟送子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9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小妾生了长子孟皮,但是孟皮的脚有毛病,叔梁纥还是想要个健康的儿子,于是就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意嫁他。

但是那时颜徵在还不到二十岁,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了,年龄相差甚为悬殊,孔子的父亲怕生不了孩子,夫妻二人就经常到尼丘山上烧香祈祷,保佑能有个健康的男孩儿。据《史记·孔子世家》载:“祷于尼丘得孔子”,另有《祖庭广记》中写道:孔子父母上尼山祈祷时,升之谷,草木之叶皆上起;降之谷,草木之叶皆下垂。意为草木都有灵性,在迎送孔子的父母。

传说孔子降生前,村子里出现了麒麟,并在他家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还有说法是,父母在尼山求子时,天降麒麟,并吐血于石上,孔母因曾坐于石上而受孕。孔母临盆时,一阵悠扬的鼓乐之声,从天际传来,随之,一只玉麒麟口衔玉帛从天界缓缓而来,将玉帛吐到孔母面前,上面写道:“天遣奎星下凡,将要振兴周朝。”玉麒麟腾云驾雾而去之时,孔子诞生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时间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申时,即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在陬邑昌平乡诞生,这时孔子的父亲已经66岁了。

但是当父母看到生出的孩子时,绝望了,孔子长得太奇怪:头顶如反盂,中间低而四边高,且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俗称“七露”。

孔子的父亲十分恼怒,不想要这个丑陋的孩子,就把他扔在了尼丘山下。时值酷暑,孩子躺在野地里,有一只老鹰飞来,为孩子打扇遮阳。傍晚,一只斑斓母虎从山上下来,把孩子衔进山洞里,用虎乳喂养他。这就是“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段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个孔夫子洞就在尼山圣境的景区中,如今已经成为了旅游者的必打卡地。也有的说孔子就出生在这个山洞里,现已不可考。

凤凰雄性为凤,雄性为凰,麒麟和凤凰一样,雄性称麒,雌性称麟,是瑞兽。它的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记载,孔子去世前也出现了麒麟。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孔子哭了,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他就去世了。

降生地尼山——儒家摇篮

尼山原名尼丘山,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为了尊敬,不说孔子的字,改为尼山。作为孔子诞生地,孔氏家族从宋始在尼山就有田地。

尼山东临沂河,海拔340余米,山顶有五峰连峙,中峰为尼丘。这里,中峰东麓有孔子庙、邹县县令刻石碑和尼山书院等建筑;另有五老峰、智源林、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所谓“尼山八景”。清代,孔府一度禁止在尼山放牧,称尼山“自古禁比皇陵,严吞泰山”。

在昌平山北面的沂河岸边,有一古村落叫“鲁源村”,鲁国在此设立昌平乡,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昌平乡担任陬邑大夫。《阙里文献考》载:“昌平山在尼山南五里,下有鲁源林。就是《史记》所云昌平乡也。”因昌平山下多泉,泉水汇入沂河西去,是鲁水之源,所以村子就取名鲁源。康有为手书“古昌平乡”石碑立于村中。

当下尼山为圣境——每个人都可以感悟的儒家文化

尼山因孔子而成为中国文化源头的重要标志之一,被称为“儒家摇篮”,它应与蓝毗尼、耶路撒冷、麦加、雅典比肩齐声,事实却远远不及,哪怕是中国人,去过的也寥寥无几。

这一次和朋友带着孩子来尼山朝圣,从北京坐高铁到曲阜东站下,没有公共交通,打车约20公里,挺快就可以抵达。

目的地的周遭没有村庄,路上新修的公路通向尼山。在山环水抱之中,这里有孔子父亲生活过的鲁源村,孔子母亲的家乡颜母庄,还有孔子生活过的夫子洞,据说因为有了圣父、圣母、圣人的圣境格局,所以这里被命名为尼山圣境。

尼山圣境里最显眼的当属72米高的孔子像,它是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先生主持设计的,是这个文化空间的制高点。圣像身旁则是深度体验和感悟儒家文化的“大学堂”。

圣像身旁则是深度体验和感悟儒家文化的“大学堂”。

大学堂依山而建,气势恢宏,整个建筑为榫卯斗拱结构,没有钉子。整体呈退台式形制,儒家思想智慧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包含集贤厅、大学之道、七十二贤廊、仁厅、义厅、礼厅、智厅、信厅、礼乐堂等有序的、仪式化的文化空间。通过东阳木雕、山西泥塑、苏州刺绣、福州漆画、景德镇陶瓷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经典之作,表达不同的文化主题。

尼山圣境沉浸体验包括在不惑台一天两场的孔学传承的起点,礼敬先师,集贤厅一天有4场大学之道,七十二贤廊一天6场鼓瑟吹笙,每天在大学堂的仁厅都可以体验手读论语,用软笔临摹《论语》,还有一天四场《天下归人》灯光秀等,其中最震撼的当属礼乐堂《金声玉振》大型礼乐演艺,这是一场中华千年礼乐文明的视听盛宴。

开场前,观众同演员一起起立,双手叠于胸前。朋友的孩子杏儿全场非常安静地看着,接受着这场艺术和文明的熏陶,没有人引导他,他自然而然地听着,跟着大家一起叠手致敬。

《金声玉振》以“世界的孔子”和“孔子的世界”作为立意方向,整场演出纵贯人的一生,演绎出“由凡入圣”的过程,带领观者走进“风雅颂”的礼乐画卷,感受明礼生活方式。

尼山书院——曲阜四大书院之一

离开大学堂来到著名的尼山书院,又名尼山诞育书院,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尼山古庙开始祭祀孔子,是在五代后周显德年间。 《曲阜县志》记载:“周显德(951~960年)中,兖州赵以尼山为孔子发祥地,始创庙祀。”《阙里文献考》载:“后周显德中,以尼山为孔子发祥地,始创庙”。

时间众说纷纭,北魏时建庙奉祀,历代重修。有的说公元954-959年(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因孔子诞生于尼山而始建庙祀。有的说宋庆历三年(1043),孔子第46世孙,文宣公兼知仙源事的孔宗愿,开始扩建尼山孔庙,即庙为学,建夫子殿,寝殿,讲堂和学舍,有祭田,后毁于火灾。元(后)至元二年(1336)中书左丞王懋德奏准创尼山书院,主要为祭祀用,也有少量讲学活动,山长、学录是书院的主祭。

尼山书院与洙泗书院、石门书院、春秋书院并称为曲阜四大书院。门外立有两幢石碑,一为明弘治年间所立,上刻“尼山书院”四个大字,一为衍圣公孔宏泰重立《元司居敬尼山孔子像记》碑。自古以来,尼山书院就是研修孔子思想,宣讲如家文化的重要场所,文明四方。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古代的书院和现代的图书馆都有刊藏典籍和传承教化的文化功能。

尼山棂星门

尼山书院的第一道大门叫棂星门,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修庙时以高规格建制增建的。原来的灵下边有一个王,现在去掉了。“大成门外添建棂星门石坊一座,围墙五十余丈”。三间四柱,柱为八角形,前后有石鼓夹抱,底部柱础饰莲花座,柱上出祥云。中二柱顶端雕刻辟邪神兽“石狮”;傍二柱顶刻宝瓶,寓意高贵吉祥。明间横梁阴刻“棂星门”三字,上端雕有火焰宝珠。坊两侧建有八字墙。

门下西侧有石碑和碑亭一座,石碑记叙了香港商人郭祯祥1924年捐款修庙的过程,可惜在特殊时期被破坏,现在保留的部分字迹依旧苍劲有力,非常漂亮。

二门叫大成门,门内有正殿三间,两厢各三间。庙内外有元、明、清以及时期的石碑约十余幢,是了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其建筑群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现在的孔庙林立着高高的稀松的松柏,树荫花落在红墙之上,红墙又映衬着久远年代的石碑。

尼山孔庙内有戴着十二琉珠冠冕的孔子像,这是帝王才能戴的数目,因为他是“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

观川亭

在尼山书院门前东侧临崖处的观川亭,是元朝至元二年,即公元1336年建亭纪念,亭为木架结构,没有斗拱,单檐灰瓦歇山顶。站在观川亭前的望远台上,向东就可以看到以孔子母亲颜徵在命名的颜母山,流淌在颜母山脚下的则是沂河,向南望去是尼山水库,也叫孔子湖。相传孔子就是在这儿观智源溪、夫子河、张马河、颜母河、田黄河,五川汇流,并临川慨叹,《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子洞

传说中孔子出生或被老虎叼进的山洞——夫子洞,洞前立有“夫子洞”的石碑,就在观川亭东侧崖下,又称“坤灵洞”,是天然石室,洞中有天然石床。“中横石床石枕,皆天成也,而不可动。”

尼山的耕读生活

除去游览,在尼山能够体验到的生活,才是与其他旅游度假地不同的,也是重中之重。

带着孩子清晨便起,在竹林环绕的院子中洗漱,完毕后并不是吃饭,而是在可以俯瞰景致的平台上,跟着叔叔阿姨们一起捧竹简,诵读《论语》。或许孩子还年纪小,不理解书中的词句,这正如小时候背诗一样,把它存在记忆中,随着日子一同成长,有一天就会恍然明白,并且记忆终身,儿时的记忆在一生中最深刻。

诵读完毕后吃包含孔门豆腐和山东糕点在内的早餐。之后信步诗情画意的村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看似郊野田园,又有艺术美感。

行走在村中花溪之间,想起东周·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故事,有天徒弟子路在河边问孔子:“老师,我想知道您的志向。”孔子想了想就说了这12个字,意思是“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总结之为孝、信、慈。

在和朋友的孩子相处的三天时间里,以及日常和其他朋友带孩子出行的经历中,我看到了潘潘猫这个妈和其他妈妈的差异。男孩子,难免会跑跑闹闹,但是她家的杏仁儿能够听进大人的劝告,可以商量,从不大声喧哗。潘潘也没有严声厉色,都是讲道理,孩子也认真地听着。

饭桌上嘴不能发出说话以外的声音,这一点从小儿大人就教,但是长大后在很多公共场合都会发现吃东西biaji嘴巨大声音的情况,不论是公交车上,还是正式的就餐场合,真是令人大跌眼镜,不论在哪儿,这个行为都是不正确的没礼貌的;不能用筷子敲打餐具,夹东西只夹靠近自己这一块儿的,不在盘子里扒拉……如果出现,他妈立即就会制止。我看到过很多情况,不论孩子干什么不应该的事儿,父母都不管。

潘潘给孩子买了他喜欢指名要的棉花糖,我跟他要,他就给,还会说:“我喜欢分享”。而不是什么都留给自己,不许别人,甚至父母,因为吃了自己就没有了。在我看来,自己没有都要给父母。每当看到孩子那样的时候,心里真不是滋味儿。

村子很美,房子都是鲁西南民居的建筑样式,保持了本土特有的矮门低院格制,门口矮墙上的砖石还裸露在外。石榴树、能治嗓子的金银花儿,灰瓦黄墙、红柱木栅,竹林幽幽、庭院深深。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像采薇啊,春晓啊,夏清、秋黄、冬安等,用四季、植物等词汇为名,它们都出自《诗经》等儒家经典。房间里百叶竹帘,书桌上笔墨纸砚,书架上还有多本藏书,窗外竹影婆娑,美极妙极。

村儿里尼山母爱书院种有一眼“圣母泉”,在这个书院可以品茶看书,带孩子识字,修身养性,可以到东厢房手读《论语》,像小时候那样描“红模子”练字。

孔府菜——鲁菜最重要的一支

在孔子的故乡体味儒家文化,耕读生活,生活离不开的自然还有吃。

在《论语乡党》里孔子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论述历来都被作为饮食名言流传。

孔府菜并非在孔子在的时候形成。宋仁宗宝元年间,孔府开始正式建府,鲁菜的最重要的一支——孔府菜诞生,其余三类为博山菜、济南菜、胶东菜。那时主要用来接待贵宾、上任、生辰家日等。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发展到鼎盛阶段,成为官府菜(注意不是宫廷菜)。现在孔府菜名誉全国,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菜中最著名的代表。

宋代汴梁、临安有所谓“北食”,指的就是以鲁菜为代表的北方菜。宋人所写的《同话录》中还记载了山东厨师在泰山庙会上的刀工表演:“有一庖人,令一人袒被俯偻于地,以其被为刀几,取肉一斤,运刀细缕之,撤肉而拭,兵被无丝毫之伤。”这种刀工技艺较之现今厨师垫稠布切肉丝的表演同出一辙,但更为绝妙。

孔府菜讲究造型完整,不伤皮折骨,在掌握火候调味、成型等方面,难度很大。特色菜包括烤鸭、烤乳猪、一品豆腐、寿字鸭羹、烤花篮桂鱼等。

在尼山我们吃到了选料珍贵、烹调精细,盛器讲究、菜名典雅的孔府菜孔府烤鸭,酱爆孔门豆腐等,孔门豆腐有好多种做法,连早餐都会有。

历久弥新

孔子离我们很久远了,他仿佛只是存在于我们儿时书本中的名字,是那些有些拗口并难度其意古语的同义词。但是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在践行着他的思想,仁、义、礼、智、信历经两千多年的时光冲刷,成为我们的处世原则,指导着我们的生活。

在当今旅行如周末出门一样普遍成为生活方式之一时,当出国旅行也不再是什么奢侈时,当你计划着到世界各地朝圣膜拜时,请记得作为中国人,中国也有一位影响了几千年的思想家,在中国也有一个地方,那里是我们思想的根源,值得憧憬,值得朝拜,可以体会,全身心去感受它穿越时空的魅力。

老,不代表落后,旧,不代表错误,千年光阴,不过须臾。与时俱进的同时,同样不能忘记我们的优良传统。《论语》中有75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曲阜,尼山,在中国的圣境,体验耕读明礼生活。

————————

作者:那敢情好了

文艺范儿独立摄影师,旅行、美食、生活方式撰稿人

多平台认证、签约旅行家,美食达人

图文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主体转载或商用

漫谈古礼|浅谈摇篮边的礼仪——出生礼

心理学作家武志红曾说:一次生命,是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是,对于心灵的转变,我们常处于混沌状态,不知自己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仪式来提醒自己,甚至引导自己的转变。

有时候在想,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在生活中,我们的人生不断地发生着转变,每一次转变,我们都需要一些仪式来提醒自己。这些仪式,都在提醒我们,我们的人生的确有过一些转变,我们必须直面这些转变。本期漫谈古礼,我将从“人的成长礼节”、“心灵成长的仪式感“去聊聊古代出生礼节有哪些小学问。

我们知道,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文化极其发达的民族,拥有出生礼、成年礼 、婚礼、成长礼到葬礼的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华夏生命礼仪饱含了华夏人文特色,有“冠”与“笄”的成年礼, 有宁静优美的“昏礼”,有庄重安详的葬礼,出生礼也是别具特色。

出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出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出生礼是中国传统的诞生礼俗之一,多在小孩出生三天后举行,不同地区、民族形式多有不同,一般有祝福、保健、占卜等几层含义。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男弄璋、女弄瓦 《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 ,载弄之璋。”“乃生女子, 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意思是说,如果生了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服,给他玩白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里,给她陶制的纺锤玩。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意识非常明显。

男悬弓、女悬帨 “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礼记·内则》)若生的是男孩,则在侧室门左悬弓一副;若是女孩,则在侧室门右悬帨。帨,音“睡” ,是女子所用的佩巾。周礼昏 礼中,女子出嫁,母亲也要亲自为女儿系结佩巾。显然,弓与帨,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名子(名子非名字,成人礼后才有) 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为“名子”。

报喜 一般是由孩子的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红鸡蛋、喜饼等。 现如今,刚有了宝宝的年轻父母,还要准备一些装满喜蛋、喜饼、喜糖的诞生礼盒,把这个喜报传递到更多的人,比如好友、同事、领导,这份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之情跃然可见。

三朝礼指婴儿出生第三天接受外婆家的赠礼。旧时凡产妇生头胎,娘家要送婴儿一年四季所用的衣裤、兜蓬、尿布、座车、摇篮等。富有人家有送银项圈、银手镯,甚至是金质的。 此外还送彩饼、红蛋、花生、橘子等,以示吉利。

另外,三朝这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请产婆到家替婴儿洗澡, 所以又称“三朝洗儿”。婴儿出生后三天没有发生意外,产妇也平安度过三天,全家人便得以安心,向亲友报喜祭拜神明跟祖先。

三朝洗儿用的“洗身躯水”需要用桂花心、柑仔叶、龙眼叶、石头仔及 12 枚铜钱煮成, 洗澡时,用石头在新生儿胸前“搭三下”,是希望小孩头好身体壮,此动作叫“做胆”,如果是女生则不用,因为古时认为女命低贱,不需做胆也很好养活,另外石头需选较圆的,表性情才会圆满有变通,用柑仔叶及龙眼叶是希望小孩长大后向柑仔跟龙眼那样甘甜,事业也像 果树一样繁茂。洗完澡在穿上“红婴仔衫”,因为以前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穿衣服,要等到三朝祖母做好“红婴仔衫”才穿的。

穿好了新衣,就抱到大厅去拜神祭祖,告知祖先家中多添一位成员,并且向婴儿有关的神明致祭,如注生娘娘、送生娘娘、床母、妈祖、观音等,祈求庇祐,拜神祭祖的祭品是三牲酒醴、鸡酒油饭,注意的是,这时的牲醴的鸡脚需直伸不可以内折,取婴儿脚腿发达健壮之兆,另外酒也要一次倒满就好,不需要分三次,如此婴儿才不会时常到处洒尿而且有规矩, 拜完神后,并“号名”,以前人在三朝时大多取的只是乳名。

这天还要带著油饭跟鸡酒前往外家(娘家)报喜,外家得报后,便回送各种食物补品, 并且可以到男方家中,替女儿“做月内(坐月子)”,此日也要做油饭分赠亲邻,亲邻要以白米作为回礼(碛盘),另外在回宴亲友时,一定会有面,称为喜面或喜三面,表长寿之意, 期望新生儿能长寿。

早在唐玄宗的时候,就有三朝洗儿的习俗,另外有些地区还有“添钱”的仪式,就是在新生儿的洗澡水中投入钱,并且依照钱数说吉祥话,三朝习俗都是在为新生儿祈福,希望能得到神明的庇祐及大家的期许,平平安安的长大。

另外,除上述所讲的“三朝礼”之外,对于孩童出生最为隆重的莫过于“过百岁”。过百岁应该是目前中国迎接婴儿仪式当中最常见、最盛大的了,汉族在孩子出生100天时,举办庆祝仪式,预祝孩子平平安安、长命百岁。这一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被邀请过来,当然还要赠送给婴儿红包和礼物,姥姥家除了红包外,长命锁、“百家衣”也是必不可少的,长命要客娃娃生辰八字锁锁住娃娃长命百岁,“百家衣”则是由姥姥到其他人家讨碎布拼成的。

待孩子在一周岁时,便开始抓周仪式。据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周岁礼,可谓是小孩出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会在桌上摆好笔墨、书籍、宝剑、算盘等物件,然后把孩子放到桌上,孩子最先抓起什么,就预示孩子将来会在哪方面有所成就。

以上的这些传统的仪式感也一直流传至今,尤其在农村较为常见。其实,除了对于新生幼儿“摇篮边的礼节”外,古代对于孩童不同年龄段还有相当多的仪式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