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青岛八字沟由来 青岛八字沟小区

青岛八字沟由来 青岛八字沟小区

本文目录一览:

再说青岛大窑沟

大窑沟旧影(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青岛市百年中山路的北头,有一个叫做大窑沟的地方,这个十分土气的名字叫了一百多年了,至今人们还是称呼这一带为大窑沟。大窑沟是个五条大马路的交叉点,有中山路、济南路、市场三路、堂邑路、冠县路,通往冠县路需穿过胶济铁路的铁路桥洞,构成这五条路口的大窑沟,几乎有半个体育场大,这也是岛城最大的交叉路口,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2009年,因市区东西快速路二期,城市西部交通对接环湾高速公路,大窑沟即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大窑沟砖瓦厂

大窑沟地名的来历,首先要说到一百年前德国占领青岛伊始,为了供应建筑城市用砖瓦,大鲍岛山东麓现市场一、二、三路的大片土地上,建起了多家砖瓦窑厂。因城市建设需求量大,窑厂也鳞次栉比,又因德国技术和资金投资的捷成窑厂等德资大型窑厂的建立,利用大型机械,高大的烟囱,巨大的厂房,被人们冠以大窑,窑厂的南侧则是横贯东西的孟家沟(现市场三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连接市场三路与聊城路的大楼梯。

有的人主张“大窑沟”的初始,泛指包括市场一、二、三路及周边地区很大的一个地区,应该都属于大窑沟,甚至提出挖沟中土烧窑——即“大窑沟”的理论,我却有不同意见:理由是大窑沟名字的来历,源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大窑,一个是沟。大窑的来历,前面已经讲过,沟,应该是来自起始第三公园,经过市场三路及铁路桥洞,自东往西通向大海的孟家沟。从市场三路和沧口路的陡坡不难看出,市场三路应是孟家沟沟底,沧口路则在沟的上沿,市场一、二路,虽然经过大量窑厂的用土,地势也没有低于市场三路的位置,一路、二路的地势越往北越高,市场三路无疑就是沟底。略有烧窑知识的人也知道,砖坯需要熟土,挖沟烧窑的说法也太牵强。

2006年的济南路(王挺摄影)

济南路头处,未建路之前也是一片窑厂,据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记述:济南路迟至1905年才建,因东端原是青岛的窑厂,早期青岛在这里取土烧制砖瓦,其中一位业主是姜文儒,即墨人,毕业于文汇书院,从事房产业。这里停止烧窑后,才修建了济南路(青岛档案信息网)。据此说明,五条交叉路口的“大窑沟”南北都是窑厂,大窑沟名字的指向不应该是“大窑”的位置,指向应该是“沟”,因为孟家沟的前端已经建成了聊城路、市场三路,单指交叉路口处和铁路桥洞处为大窑沟,应该更确切。

1948年,大窑沟市场三路一侧(卡尔·迈当斯摄影、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大窑沟被人们传叫了一百多年,至今还称为大窑沟,与大窑沟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青岛市开埠以来,许多老地名已经改名换姓被人们遗忘了。例如:青岛口(原二中西墙外青岛河口),曾经是青岛先民繁华的码头。大华沟(现安徽路老舍公园),大鲍岛、小鲍岛,四方河,八字沟,这些地名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被新的地名或地标性建筑所替代。大窑沟却不同,虽有堂邑路邮局、劝业场和青岛商埠电气事务所等地标性的建筑,却都没有替代大窑沟的能力,这与大窑沟交通枢纽的作用不无关系。

2006年,随着中山路商业街的逐渐没落,大窑沟也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话题,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王挺摄影)

据史料记载,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26年7月,青岛“青蚨汽车公司”开辟大窑沟—码头—台东—四沧—李村等行车路线。1934年7月5日,青岛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开行大窑沟—文登路,大窑沟—台西三路,大窑沟环行线。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1945年10月,青岛市内外均开通营运路线。市内路线以大窑沟为总站,计有大窑沟—中山公园、大窑沟—台西镇、台东镇—中山路、台东镇—小村庄、泰山路—台西镇、中山公园—浮山所各线。市郊线有市区—四方、沧口、李村、沙子口,四方—沧口,沧口—李村等6条线路。

1947年青岛市公共交通开辟的营运线路有:1路线,大窑沟—中山公园;2路线,台东镇—中山路;3路线,大窑沟—台西镇;4路线,台东镇—小村庄;5路线,黄台路—台西镇;青浮线,大窑沟—浮山所;青沧线,大窑沟—沧口;青王线,大窑沟—王哥庄;青崂线,大窑沟—大崂;青登北线,大窑沟—登瀛。1948年10月,市内仅开辟3条线路:台东镇—中山路;大窑沟—四方;大窑沟—中山公园。路线长度为15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济南路东端是公共汽车总站,去四方、沧口、即墨都从这里发车。抗战胜利后,成立交通公司,大窑沟为通往中山公园、台西镇的起点站,也是至四方、沧口、沙子口、李村、崂山的起点站。”(鲁海《济南路》)

大窑沟邮局前通过的公共汽车

据此来看,大窑沟一直作为青岛市内外交通总站的位置,发挥着地理优势的作用。建国初的几年,还作为汽车总站有发往崂山、李村、东瀛的市郊车。同时也是连接市内各区的交通枢纽,大窑沟——中山公园、大窑沟——四方、大窑沟——沧口、大窑沟——台东镇等都是从这里发车,济南路口的大窑沟车站前,有等着上公园的,有等车回家的,常常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从铁路桥洞冠县路上看,右转建筑即为当年的大窑沟汽车总站公用厕所,楼上是人交(公交)公司,楼前是汽车站。

到夏季游园时节,人多车少,等车的人往往要等很长时间,桥旁的公共厕所也就人满为患(当时中山路仅有的三大公厕之一,其余两家一是栈桥的公厕,一是四方路大茅房),女厕所更是排起了长队,溢出的小便顺着台阶流向马路,熏得路人掩鼻而过。

1984年的市内公交线路(收藏家王鹏提供)

大窑沟车站旧貌

大窑沟总站等车的市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窑沟总站的6路公交车(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之所以大窑沟和中山路、栈桥同样出名,与大窑沟汽车站有着绝对的关系,早年的青岛人知道栈桥的,知道中山路的,必定知道大窑沟。若是栈桥是中山路南端伸向大海的景点,大窑沟则是中山路最北端迎送游人的集散地。

2005年,大窑沟(李黎明摄影)

2011年,高架桥下的大窑沟(韩铨摄影)

现在纵横交错的高架桥从大窑沟上空穿越,大窑沟汽车站早已站移人去,这不是大窑沟的过错,全因中山路的萧条惹的祸,中山路商业街还会不会辉煌如初,大窑沟也会不会从此不再,让人难以揣测。

本文作者为青岛文史学者徐明臣,发表于2010年3月。徐老师长期关注于四方文史的研究,曾参与过《四方文史》等书的编纂。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并添加图片发布,转载请注明。

再说青岛大窑沟

大窑沟旧影(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青岛市百年中山路的北头,有一个叫做大窑沟的地方,这个十分土气的名字叫了一百多年了,至今人们还是称呼这一带为大窑沟。大窑沟是个五条大马路的交叉点,有中山路、济南路、市场三路、堂邑路、冠县路,通往冠县路需穿过胶济铁路的铁路桥洞,构成这五条路口的大窑沟,几乎有半个体育场大,这也是岛城最大的交叉路口,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2009年,因市区东西快速路二期,城市西部交通对接环湾高速公路,大窑沟即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大窑沟砖瓦厂

大窑沟地名的来历,首先要说到一百年前德国占领青岛伊始,为了供应建筑城市用砖瓦,大鲍岛山东麓现市场一、二、三路的大片土地上,建起了多家砖瓦窑厂。因城市建设需求量大,窑厂也鳞次栉比,又因德国技术和资金投资的捷成窑厂等德资大型窑厂的建立,利用大型机械,高大的烟囱,巨大的厂房,被人们冠以大窑,窑厂的南侧则是横贯东西的孟家沟(现市场三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连接市场三路与聊城路的大楼梯。

有的人主张“大窑沟”的初始,泛指包括市场一、二、三路及周边地区很大的一个地区,应该都属于大窑沟,甚至提出挖沟中土烧窑——即“大窑沟”的理论,我却有不同意见:理由是大窑沟名字的来历,源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大窑,一个是沟。大窑的来历,前面已经讲过,沟,应该是来自起始第三公园,经过市场三路及铁路桥洞,自东往西通向大海的孟家沟。从市场三路和沧口路的陡坡不难看出,市场三路应是孟家沟沟底,沧口路则在沟的上沿,市场一、二路,虽然经过大量窑厂的用土,地势也没有低于市场三路的位置,一路、二路的地势越往北越高,市场三路无疑就是沟底。略有烧窑知识的人也知道,砖坯需要熟土,挖沟烧窑的说法也太牵强。

2006年的济南路(王挺摄影)

济南路头处,未建路之前也是一片窑厂,据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记述:济南路迟至1905年才建,因东端原是青岛的窑厂,早期青岛在这里取土烧制砖瓦,其中一位业主是姜文儒,即墨人,毕业于文汇书院,从事房产业。这里停止烧窑后,才修建了济南路(青岛档案信息网)。据此说明,五条交叉路口的“大窑沟”南北都是窑厂,大窑沟名字的指向不应该是“大窑”的位置,指向应该是“沟”,因为孟家沟的前端已经建成了聊城路、市场三路,单指交叉路口处和铁路桥洞处为大窑沟,应该更确切。

1948年,大窑沟市场三路一侧(卡尔·迈当斯摄影、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大窑沟被人们传叫了一百多年,至今还称为大窑沟,与大窑沟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青岛市开埠以来,许多老地名已经改名换姓被人们遗忘了。例如:青岛口(原二中西墙外青岛河口),曾经是青岛先民繁华的码头。大华沟(现安徽路老舍公园),大鲍岛、小鲍岛,四方河,八字沟,这些地名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被新的地名或地标性建筑所替代。大窑沟却不同,虽有堂邑路邮局、劝业场和青岛商埠电气事务所等地标性的建筑,却都没有替代大窑沟的能力,这与大窑沟交通枢纽的作用不无关系。

2006年,随着中山路商业街的逐渐没落,大窑沟也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话题,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王挺摄影)

据史料记载,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26年7月,青岛“青蚨汽车公司”开辟大窑沟—码头—台东—四沧—李村等行车路线。1934年7月5日,青岛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开行大窑沟—文登路,大窑沟—台西三路,大窑沟环行线。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1945年10月,青岛市内外均开通营运路线。市内路线以大窑沟为总站,计有大窑沟—中山公园、大窑沟—台西镇、台东镇—中山路、台东镇—小村庄、泰山路—台西镇、中山公园—浮山所各线。市郊线有市区—四方、沧口、李村、沙子口,四方—沧口,沧口—李村等6条线路。

1947年青岛市公共交通开辟的营运线路有:1路线,大窑沟—中山公园;2路线,台东镇—中山路;3路线,大窑沟—台西镇;4路线,台东镇—小村庄;5路线,黄台路—台西镇;青浮线,大窑沟—浮山所;青沧线,大窑沟—沧口;青王线,大窑沟—王哥庄;青崂线,大窑沟—大崂;青登北线,大窑沟—登瀛。1948年10月,市内仅开辟3条线路:台东镇—中山路;大窑沟—四方;大窑沟—中山公园。路线长度为15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济南路东端是公共汽车总站,去四方、沧口、即墨都从这里发车。抗战胜利后,成立交通公司,大窑沟为通往中山公园、台西镇的起点站,也是至四方、沧口、沙子口、李村、崂山的起点站。”(鲁海《济南路》)

大窑沟邮局前通过的公共汽车

据此来看,大窑沟一直作为青岛市内外交通总站的位置,发挥着地理优势的作用。建国初的几年,还作为汽车总站有发往崂山、李村、东瀛的市郊车。同时也是连接市内各区的交通枢纽,大窑沟——中山公园、大窑沟——四方、大窑沟——沧口、大窑沟——台东镇等都是从这里发车,济南路口的大窑沟车站前,有等着上公园的,有等车回家的,常常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从铁路桥洞冠县路上看,右转建筑即为当年的大窑沟汽车总站公用厕所,楼上是人交(公交)公司,楼前是汽车站。

到夏季游园时节,人多车少,等车的人往往要等很长时间,桥旁的公共厕所也就人满为患(当时中山路仅有的三大公厕之一,其余两家一是栈桥的公厕,一是四方路大茅房),女厕所更是排起了长队,溢出的小便顺着台阶流向马路,熏得路人掩鼻而过。

1984年的市内公交线路(收藏家王鹏提供)

大窑沟车站旧貌

大窑沟总站等车的市民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窑沟总站的6路公交车(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之所以大窑沟和中山路、栈桥同样出名,与大窑沟汽车站有着绝对的关系,早年的青岛人知道栈桥的,知道中山路的,必定知道大窑沟。若是栈桥是中山路南端伸向大海的景点,大窑沟则是中山路最北端迎送游人的集散地。

2005年,大窑沟(李黎明摄影)

2011年,高架桥下的大窑沟(韩铨摄影)

现在纵横交错的高架桥从大窑沟上空穿越,大窑沟汽车站早已站移人去,这不是大窑沟的过错,全因中山路的萧条惹的祸,中山路商业街还会不会辉煌如初,大窑沟也会不会从此不再,让人难以揣测。

本文作者为青岛文史学者徐明臣,发表于2010年3月。徐老师长期关注于四方文史的研究,曾参与过《四方文史》等书的编纂。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并添加图片发布,转载请注明。

青岛市北杭州路11月最贵的小区均价超过2万/平,均价18804元/平

买房了吗?这句话适合于家庭聚会、相亲约会、朋友聚会等等场合。青岛11月的房价也已经新鲜出炉。据房天下研究院发布,青岛11月二手房参考均价21468元/平,环比10月下降1.87%,同比去年同期上涨14.10%。其中市北杭州路11月二手房参考均价18804元/平,环比10月下降0.68%,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8.59%。

一、杭州路二手房房价走势

市北杭州路11月二手房参考均价18804元/平,环比10月下降0.68%,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8.59%。最近一年中,5个月房价上涨,7个月房价下跌。

图1:杭州路二手房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房天下研究院

二、杭州路二手房住宅11月最贵的小区均价超过2万/平

杭州路二手房住宅11月最贵的小区为华能郡府,均价超过2万/平。

排名小区名11月均价
1华能郡府24335元/平
2嘉兴路小区24082元/平
3保利里院里22550元/平
4杭州路131号20392元/平
5建国新村19523元/平
6天祥园18500元/平
7上四方小区18496元/平
8嘉定路小区17992元/平
9杭州路小区17865元/平
10永乐小区17829元/平
11遵化路小区17807元/平
12赛瑞步行街小区17295元/平
13八字沟小区17165元/平
14市政花园16338元/平
15宁化路小区15777元/平
16昌化路社区14920元/平

表1 杭州路二手房均价较高的TOP16小区

数据来源:房天下研究院

三、杭州路热门小区房源推荐

TOP1:保利里院里,均价22550元/平,三居至四居在售,网友关注指数30。

TOP2:上四方小区,均价18496元/平,网友关注指数6。

TOP3:赛瑞步行街小区,均价17295元/平,网友关注指数4。

TOP4:嘉定路小区,均价17992元/平,网友关注指数3。

TOP5:永乐小区,均价17829元/平,网友关注指数3。

青岛市北杭州路11月最贵的小区均价超过2万/平,均价18804元/平

买房了吗?这句话适合于家庭聚会、相亲约会、朋友聚会等等场合。青岛11月的房价也已经新鲜出炉。据房天下研究院发布,青岛11月二手房参考均价21468元/平,环比10月下降1.87%,同比去年同期上涨14.10%。其中市北杭州路11月二手房参考均价18804元/平,环比10月下降0.68%,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8.59%。

一、杭州路二手房房价走势

市北杭州路11月二手房参考均价18804元/平,环比10月下降0.68%,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8.59%。最近一年中,5个月房价上涨,7个月房价下跌。

图1:杭州路二手房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房天下研究院

二、杭州路二手房住宅11月最贵的小区均价超过2万/平

杭州路二手房住宅11月最贵的小区为华能郡府,均价超过2万/平。

排名小区名11月均价
1华能郡府24335元/平
2嘉兴路小区24082元/平
3保利里院里22550元/平
4杭州路131号20392元/平
5建国新村19523元/平
6天祥园18500元/平
7上四方小区18496元/平
8嘉定路小区17992元/平
9杭州路小区17865元/平
10永乐小区17829元/平
11遵化路小区17807元/平
12赛瑞步行街小区17295元/平
13八字沟小区17165元/平
14市政花园16338元/平
15宁化路小区15777元/平
16昌化路社区14920元/平

表1 杭州路二手房均价较高的TOP16小区

数据来源:房天下研究院

三、杭州路热门小区房源推荐

TOP1:保利里院里,均价22550元/平,三居至四居在售,网友关注指数30。

TOP2:上四方小区,均价18496元/平,网友关注指数6。

TOP3:赛瑞步行街小区,均价17295元/平,网友关注指数4。

TOP4:嘉定路小区,均价17992元/平,网友关注指数3。

TOP5:永乐小区,均价17829元/平,网友关注指数3。

十徙居所——卢世雄

2010年元月,刚刚从工作岗位退休,在女儿支持下移居兰州,但没有放弃在临夏的旧居,在有事或闲暇时可回去住几天。孰料春节刚过又接到拆迁的通知,又回到临夏整顿旧物,采取淘汰一部分、寄存乡下租屋一部分、带回兰州一部分的办法,搞得精疲力竭。最累的是整理那些沉重的书籍文稿,下决心变废纸处理大部分。在整理旧物的日子里,梦中总翻腾着这一生徙居十次的往事,每次都是体力的透支和心灵的损伤。在这六十多年的人生路上,为住房所困扰,其中痛苦一言难尽。

从出生到七岁,我在故乡农村的老宅中度过童年,至今仍在梦中不时浮现老宅的角角落落。老宅建在一条清澈的河岸边,绿树环绕青山为屏,里进两院,前院是居室厨房,后院有库房菜园。前院是北方农村典型的四合院,北房是堂屋,是爷爷奶奶的居室兼客厅,墙上挂满名人字画,东西厢房各有四间是晚辈们的住房,南屋是木结构楼房,是我们这个耕读传家的家庭的书房兼客房,书房南北通透宽敞明亮,父辈们曾在这里读书习字。父母和我们兄妹住在东房,房内两头有满间大炕,中间摆放着母亲陪嫁的箱橱和我们写字的八仙书桌。我记事时两个哥哥已进城读书,父亲因工作忙很少回家,我未感觉到住房狭窄活动空间小,童年生活过得很舒心。八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到城里,我们便进城了,从此老宅便成为记忆而伴随一生。我的二哥从大学毕业到至今已经在上海生活了五十年,在他心中对故乡的记忆主要是老宅及周围的环境,随着年纪的增大反而记忆愈浓,每次来电话总要问到老宅,甚至门前的上马石和老榆树。老宅在因无人居住而错误没收,拆修为村上的小学,后落实政策只赔偿了三千元。

城中的老宅也是四合院,只不过面积小一些,这是为方便叔叔及哥哥们上学读书而购置的。1957年春天我们住到城中老宅后,对所有屋舍进行了一次修缮,父母和哥哥们为修缮而自己动手铲墙皮、刷石灰、清垃圾、铺台阶、除污泥,劳累了几个月。起初还算宽敞,后来就不行了,1958年北屋被强行“改造”为公房住进了租户,原住在老家的两个叔叔家十几口人因家庭变故搬迁进来,我们一家七八口人便挤到东北角的小楼和阴暗潮湿的南屋。南屋是土棚房经常漏水,下雨时到处得盛上盆子、水桶。窗户很小光线极暗,那时没有电灯全是用墨水瓶改做的小煤油灯。也没有可写字的书桌,只能站在中间的大板柜旁写字读书,我的两个哥哥和大姐就在这种条件下考进了大学。在南屋我们整整住了十年,我的中小学是依托这间南屋度过的。我对南屋的温馨记忆是1968年春节,那是风暴中一个难得的团圆年,离开家乡四年之久到上海工作的二哥决定回家,在呼和浩特工作的大姐也可以请假回来,父亲在遭受批斗后下放到水利工地施工,也能回来住几天。为了准备这个团圆之年,在夏天,母亲和我自己动手,新筑了方便烧热的泥炕,我用旧报纸打了顶棚,并将黑黝黝的墙壁全部用报纸糊遮。二哥用数年省吃俭用的副食券买了烟酒、香榧子等食品,大哥设法搞到一只冷库冻羊肉,母亲用大白菜、甜菜、洋芋、胡萝卜和有限的米面油为我们尽力烹烧可口饭菜,晚上父亲坐在小炕中央,我们围坐在他的周围,听他在微醉中说古论今。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团圆节日了。

1968年秋冬,形势骤变。5月16日开始的“清理队伍”运动把父亲关起来了,紧接着县上派十几个人把家抄得底朝天。10月份,三哥成为首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到和政农村。12月份,甘肃省炮制的会宁城镇居民上山下乡事件作为典型在人民日报头版全文发表,甘肃省革委会以此为无上光荣,大搞空前规模的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家中只有年过五旬且患高血压的母亲、上小学的妹妹和我三人,我已确定到临夏县石塬公社插队。街道硬要强迫母亲和妹妹下乡,每天都到家实施恫吓式的威逼“动员”,被关的父亲也受到逼压,要求写信让家属迁往农村。在无奈中我放弃集体插队的安排跟随母亲。多次到老家联系回乡,被公社、大队拒绝,说是人多地少无法容纳,其实嫌我家是地主成分又无强劳动力。1968年12月底,街道组织支左人员强行拆房将我们迁往康乐县农村,南屋的烂木破窗及仓惶收拾的东西装入一卡车运往康乐,我们在欲哭无泪又爱又恨中告别了临夏市。到康乐后被安置到景古公社八字沟大队马家阴屲生产队,暂时借住到一朱姓人家的废弃羊圈中。羊圈三面透风,寒风时大时小刮进屋内,境况极为凄惨。几天后我和母亲就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劳动中感到这儿的老百姓虽贫困但人心较淳朴,生产队答应开春后给我们修房。很快1969年春节到了,我们无心思更无条件筹划如何过年。正月初二凌晨两点左右我从马家阴屲出发步行回临夏市再转韩集烟墩山看望父亲。那时没有班车,在狗吠中步行六十华里到康乐县又步行40多里到和政吊滩,扒上一辆运粮的卡车傍晚到临夏市借宿到堂弟家。第二天到韩集烟墩山,发现父亲在劳动中受腰伤已卧床不起九天,难友们说可能有生命危险,叮嘱我一定要设法接出去诊治。我向管理的头目请求不准后,只好大胆到县革委会主任、武装部政委彭耀忠办公室,彭一听有生命危险就答应我写个领条接出去治疗。我背出父亲后挡了一辆卡车到临夏市住到堂弟家治病。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父亲的腰伤稍有好转又回到烟墩山。

有病的父亲在临夏县韩集烟墩山,母亲和小妹在康乐景古农村,两地相距近300里,我无法顾及两头。在无奈下我到州上山下乡办公室求情下话,请求他们同意把家迁到临夏县姚川老庄,又到韩集公社和姚川大队求情下话请准许落户。两头跑了十多次,忍受了许多委屈和歧视,才将手续办齐。1969年4月初,在马家阴屲住了三个多月后,扔下不好带的东西,将母亲和妹妹转回姚川。到姚川后因大队和生产队上几个人的百般阻挠刁难,在打麦场上露宿九天后始才入户。一时间无处居住,就分散住到本家堂兄和一个老亲戚家。虽然老宅仍存,但因被没收成为大队办公场所,给我们划分宅基地时按政策应该有三分地,但却只给了二分地。盖房时生产大队拒绝帮助,我只好自力更生。

我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城里青年学生要自己动手盖房,缺木料砖瓦、缺资金劳力,困难极大。逼上梁山,我学会打土坯筑墙、和泥打炕,用借工方式互助劳力,在母亲的坚强支持下,盖成简陋瓦房五间,暂且有了藏身之所,父亲从烟墩山出来后曾写“陋室”为题的打油诗一首:

白杨柱子墙担梁,环堵萧然泥抹墙。

两窗各异能透光,能避风雨又何妨。

自古人生多磨难,吃尽苦头炼成钢。

但愿从此能安然,人全总比华堂强。

在这块狭小又不方正的二分地上,我又陆续盖了简陋的柴草房、猪圈。修房过程中我学会了木工、瓦工技术,能独立砌墙、打家具。在这个极为简陋的小院里我竟然住了整整十年。十年中在这里送终了祖母,生下了两个女儿,接待了回家探亲的哥兄姐妹;这个简陋的小院,使走出烟墩山又没有落实政策的父亲有安放身心的港湾。在我当社请教师那些日子里,一张小小的桌子上备了十年的课,批了十年的作业。纵然有了暂且的随遇而安,但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潜藏着临时居住心理,不安心在此终结人生,期盼着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出现转机。

1978年我考上大学,家中失去主要劳力,妻子身体弱小,下雨天到河边的泉里挑水都很吃力。由于没有劳力挣工分,分不到多少粮食,父母又年过花甲,生活又遇到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得以落实政策重返领导岗位进城工作。在父亲的努力下,母亲、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户口转入城中,这下又遇到住房困难。进城后无房可住,采取分散投亲靠友的办法,母亲带我的大女儿暂住到阿干镇三哥家,妻子带小女儿到大河家娘家住,父亲在单位办公室食宿,我还在上学。过了一年多,父亲单位解决了一间职工宿舍,疏散的一家人才又回聚到一起。当时房源十分紧张,大批返城的原城镇居民、知识青年及从农村进城的职工家属,都在费尽心机租房或到北山坡地上平地盖房,政府控制的公房数量有限其分配过程都是暗箱操作。像我们这种家庭无论从返城户角度或老干部落实政策角度都应给予住房安排,但多次申请或奔波联系均无结果。父亲单位办公和职工宿舍用房也十分紧张,我们不好意思硬住下去。就这样熬到1981年,在父亲的据理以争和百般求告下,终于在红园新村居民点租到一套公房。那套公房在一楼,面积只有49.6平米,我们家三代有七人,虽然很拥挤,但却感到很满足。五一放假时我回到家中在窗外盖了煤炭杂物房,翻窗放取煤炭。1982年我大学毕业回到母校临夏中学任教,学校在分配住房时没有我的份,因为我和父母没有分居。紧接着两个孩子上学了,回家要写作业,母亲又患病卧床不起,父亲也不时生病,住房狭小生活不便的烦恼又来了。父亲虽然享受副地级离休待遇,但在各种形式的住房分配中始终不沾边,主要原因是父亲性格刚直,不愿走送礼请客的门路,而那时请客送礼贿赂走后门已经成风。在母亲病危的日子里,在外工作的兄姊不时要回来探视,两个孩子上初中需在家自习,学校领导看到这种情况十分同情,便在平房家属院安排了两间无人愿住的旧房供孩子们居住。那两间平房是已搬到新建楼房的教工退出的住房,下雨漏水,冬天需生火炉取暖。因我和妻子不能离开患病的父母,总担心孩子们吃罢晚饭后去住宿时路上的安全和晚间煤烟中毒。有一天送孩子到那里,发现到处是漏水点,我曾写了一首小诗自嘲:

当年熟读茅屋歌,惜叹诗圣受冻饿;

如今广厦虽万间,夜深屋漏谁怜我。

1990年之后,临夏市为解决居民住房困难,在城郊征地出售给居民自建。我家也申请购得一块156平米的建房地皮,但是离城较远交通不方便。在搁置了两年之后,眼看周围住户把这块地皮视为空闲地堆积垃圾,父亲催促我动手自盖住房。这是平生第二次自己建房,关键还在于缺乏资金,父亲拿出了积蓄的一万元,我向诸亲友借了二万多元,为图省钱将工程包给一个个体承建户。9月15日动工开建,本想争取在封冻前建成,结果进展很不顺利。这个包工头缺少施工工具,无资金购买施工材料,而且欠款很多,施工中的许多困难如电源、水源、合格水泥、冷拔钢筋都要我去解决,原来合同中不提供伙食,但工人中午吃不上饭就不好好干活,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保证质量且能争取在封冻前竣工,我请假坚守工地并参与施工劳动,早起晚睡吃了不少苦。到封冻时只完成主体,粉刷安装不得不拖到来年春。春天开工后施工效率极差,这个小工头很不讲信用,在拿到承包款后又到另一家去开工,迟迟不肯竣工,还到处找不着他,好不容易促使其在五一前交工。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我自己利用星期天时间装窗帘、安电炊、拉有限电视、擦玻璃、搞卫生、搬家具,在初具住宿条件后先把父亲接住进来,因妻生病暂留住旧房,父亲和我两人自起炉灶开始独院生活。我在院中栽种了果树和花草,虽地处偏僻但关起门来清净怡人,心想这下可能安稳下来了。这种舒心日子没过上一年烦心事又来了,1994年初冬,父亲在上厕所时不慎摔断了股骨颈,到医院诊断唯一办法是换人工关节,但因年迈、长期饮酒,骨质十分疏松,医生不敢冒险手术。这样父亲就再也站立不起了,只能卧床生活。父亲在长期卧床中痛苦,我在照顾父亲中忙碌。这种情况使我一下班就赶回家中,陪伴父亲的时间多了一些。能尽可能陪伴和服侍老父,聆听对往事的回忆和教诲,于我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这种日子过了五年,1999年3月父亲因肺部感染而去世,这个小院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我们在这个小院为他老人家举行了较为隆重的悼念仪式。

独院虽清静但也有弊端:一是冬天要在各房间生炉子,很不方便;二是无下水设置,所有污水都要提到较远的地方去倒;三是位置偏僻,要经过几个小巷才能出进,晚上补课或加班回家很不安全。恰在此时,我原来工作的单位要集资建楼房,我就参加了。那是1998年,学校分工让我负责施工工作,当时还未有第三方监理的制度,监督施工质量就成为我的责任。为了确保质量,我下了很大功夫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亲临现场监督检查,做到了一丝不苟确保质量。工程于1999年夏完工时我却调到另一个单位。1999年冬经过装修后我还是搬进了这套自己施工建成的楼房。这套房面积不到100平米,但布局合理,生活方便。可是刚住了一年,原单位就提出将房让给一位老教师的意见,让我到新单位再参加集资建房。这位老教师是我们兄弟的老师,德高望重,家中三代人的原住房较为拥挤,夫人又在重病中。我虽有点惋惜不舍这套自己精心打造的住宅,但还是以原价转让于这位老教师。

我刚调到新单位时,这个单位有一半拉子工程——是前任领导在临退休前仓促开工建设的一栋住宅与教学混合楼,刚建到二楼,因经费无法保障和建设手续不齐全而处于半停工状态,在听取了广大职工的意见后设法筹措资金得以完成工程。在教工集资过程中主管局个别领导也加入其中,但有几人迟迟不肯缴齐集资款,最后放弃集资。在这几套房的重新分配中我也分得一套,从原单位转让的房款恰好能缴够这套房的集资款,于是在2000年国庆节我移住此房。

如果说1968年从城里迁往农村是一次物品大失散,那么从平房到原单位住房,从原单位到新单位住房的两次搬迁又是一次物品的大损失,最值得可惜的是对书籍的处理。省吃俭用购藏的几百册书籍都被淘汰,其中有一套《元史》,从1981年创刊到1999年10月不差一期的《新华文摘》和许多大型画册及小说。对于搬迁住房我已经产生害怕的体会了,其中的劳累、麻烦、费力实在折腾不起。我想这回应该安稳了,谁知麻烦依然找上门来。

退休后孩子们劝我和他们住在一起,并在兰州准备了一套居室,我从临夏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十多次在客车上随行转移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将临夏旧居依然当作大本营未做大的搬动。我每年因事要回临住一些日子,吃住方便,除了暖气费也没有多大开支。可是到2014年4月,房地产商要改造我们居住的这块地方,通知必须在4月底前搬空,5月拆房,三年后在原地补偿住房。在临夏上班和长住的住户都另行租房搬出,而我不长期居住,考虑再三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是彻底淘汰一批书籍和家具,包括地板、灯具、厨房设施、热水器、不可重新组装的柜子等;二是在农村租房寄存一部分家具,以备新房建成后使用,因为我这般年纪不需要新置家具;三是将衣被及保留的书籍资料拉到兰州。这次搬迁工作耗时较长,对所有书籍、资料、照片、文稿、衣物、家具、文具、厨房用具、证书、纪念品、字画等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理,下决心淘汰了冗物。仅书刊就装了五六大纤维袋。以往穿过或未穿过衣服因肥大而不合身,也忍痛割爱。在岗时积存的文稿、教案、资料一本不留。上百份奖状、聘书、证书中只留下了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特级教师证书三件。书籍只留存了几百本实在难以割舍的文史专业工具书和地方史书籍。工作手记、读书笔记类的本子烧毁了70多册。与亲友、师生往来的上千份信札中只留存了30多封给两个女儿读大学时写的家书。我把这次整理视作此生终结性的一次清理,保留的东西中有父亲的遗稿,我三十年来发表过或成稿的上百份文章,家庭成员的照片等,还有十几纸箱,我将抓紧时间再整理后处理销毁。作家宗璞写过一篇文章叫《书累》,为不断清理又忍不住不断增购的书籍占据生活空间而烦恼,我不是学者和作家,只不过是一个徜徉在学海滨的小人物,每次搬家也深刻体会书累的痛苦,每次在无奈中淘汰之后下决心不再买书,但之后逢到喜爱的书却忍不住要买下来,读完后又舍不得扔掉,结果在频繁的搬家中增加烦恼,耗费体力。

此生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再到农村,又在城市中反复折腾,已十徙居所,总的情况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所有的折腾已成为过去。唯感遗憾的是父母一生没有安享到暖气房;我自己下苦功夫自力更生修建的房屋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未能保留住,更谈不上增值。我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一是追忆我们这类人的生命过程艰辛不易,二是教育孩子们珍惜今天“住有所屋”的好日子,希望永远不为一时的困难所屈服,勇敢地去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二〇一四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