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胤禩出身 胤褆是谁生的

胤禩出身 胤褆是谁生的

本文目录一览:

胤禟:39年皇子,4年臣弟,康熙最聪明的儿子,在雍正朝只活了4年

楔子: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八阿哥胤禩因为在举荐新太子之事上表现得太过抢眼,被康熙帝下旨问罪。九阿哥胤禟听闻后,竟然怀揣一瓶毒药,打算和胤禩共存亡。胤禟这一举动,让他的父亲康熙帝十分震惊。

康熙帝一怒之下,打了胤禟两巴掌,并怒斥他这种行为是“梁山泊义气”,不是人臣所为。胤禟不服,他和十四阿哥胤禵为胤禩叫屈,引得康熙帝怒而拔刀,要不是五阿哥胤祺牢牢地抱住康熙帝的腿,当时可能就要血溅御阶了。

在大部分文学或影视作品中,九阿哥胤禟都是“反派”。其实,在清史中,胤禟不仅聪慧过人,而且极重情义,不过,由于站错了队伍,胤禟最终凄惨收场,让人唏嘘。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康熙帝的第九子胤禟,希望通过他的故事,来让大家了解一段不一样的清史。

一、宜妃入清宫,胤禟尤获宠

爱新觉罗·胤禟,康熙帝第九子,根据《清圣祖实录·卷之一百十一》记载: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丙寅,皇子允禟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胤禟的生母就是大名鼎鼎的宜妃郭络罗氏。在康熙的后宫中,宜妃的地位是较为特殊的。

宜妃郭络罗氏出身于镶黄旗,其父是镶黄旗盛京佐领。康熙十六年,郭络罗氏以秀女的身份被入宫,因为相貌和品格都比较出众,被康熙帝选中。宜妃非常得康熙帝的宠爱,他入宫仅4个月就被封为宜嫔。康熙二十年,宜嫔被封为宜妃。当时,惠妃、荣妃、德妃、宜妃合称“四妃”,宜妃是四妃中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但他最得宠。《永宪录》记载:

宜妃生皇五子、九子,眷顾最深。

宜妃一共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五阿哥胤祺、九阿哥胤禟。但因为胤祺出生的时候,郭络罗氏还是宜嫔,按照清宫的规定,嫔位及以下的嫔妃不能抚养皇子。所以五阿哥胤祺被送往皇贵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那里抚养。因为佟佳氏当时已经抚养四阿哥胤禛,康熙帝怕她太过劳累,后来又把胤祺送往孝惠章太后(康熙帝的嫡母)处抚养。

经过两次易手之后,胤祺和宜妃之间的关系并不亲近,反而和祖母的关系最好。

胤禟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他比八阿哥胤禩小两岁,比十阿哥胤䄉大41天。胤禟出生的时候,郭络罗氏已经被封为宜妃。终于可以抚养自己的孩子,这让宜妃的舐犊之情发挥到了极致,她几乎把所有的疼爱都给了胤禟。

胤禟小时候和胤禩、胤䄉等一起在上书房读书。胤禟聪明伶俐,许多儒家经典他一学就会,过目不忘。康熙帝对胤禟也非常重视,他不仅让北宋词人秦观的后裔秦道然教胤禟学问,还让葡萄牙传教士穆景远教导胤禟数学和拉丁文。胤禟对语言和数学非常有天赋。他小小年纪,就掌握了汉、满、蒙、俄、拉丁五种语言文字,还在算学方面遥遥领先其他皇子,堪称皇子中的“天才”。

在当时诸位皇子中,除了太子胤礽以外,只有十阿哥胤䄉出身最高。胤䄉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的独子,然而,胤䄉生而颟顸,胤禟和胤䄉一起读书学习时,二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宜妃更是与有荣焉,她把在五阿哥胤祺身上丢失的母爱,全部倾注到胤禟身上。

康熙帝有时候感慨,胤禟如此聪慧,将来必定是朝堂良佐。所以,胤禟小时候,获得了康熙帝较多的宠爱和呵护。胤禟9岁时,曾因耳部患痈感染,高烧昏迷,太医们束手无策,康熙帝特地打破惯例,请西洋传教士入宫为胤禟进行外科诊治,胤禟因此痊愈。

胤禟10岁时,康熙帝带他到塞外行围,这时胤禟第一次参加围猎,他用短箭射中一头虎仔和两头小鹿,康熙帝大喜,在群臣面前炫耀胤禟文武俱佳。这让其他皇子颇为嫉妒。

在封建社会,胤禟一出生就锦衣玉食,实属第一幸运。他聪慧过人,是第二幸运。再加上父母疼爱,已是第三幸运。可以说,胤禟的童年生涯,是快乐且完美的。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童年对人的一生影响极大,人类后半生的性格和思维,大部分都在复刻他的童年时代。

胤禟的“少年得志”,没有受过大的挫折,造成了他青年时代的两大特点:第一是骄傲且眼高手低,第二是单纯且缺少韬晦。下面会印证这两点。

二、孝母且宠妻,重义护手足

胤禟年幼时单纯且仁孝,面对宜妃的疼爱,他也有“反哺”之情。他出宫时,见到精巧或稀罕之物,必然会带回宫给母亲观赏。

康熙三十七年,胤禟15岁,单独在外开府。其府邸位于铁狮子胡同东口,和八阿哥胤禩的府邸相邻。这一年,康熙为胤禟赐婚,其妻是满洲正红旗都统董鄂·彭春的女儿董鄂氏。

董鄂·彭春是康熙朝的名将,袭一等公爵,其祖先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的董鄂·何和礼。也就是说,胤禟之妻出身于一等公府,是将门贵女。这也能看出康熙帝对胤禟的重视。

成婚后,胤禟夫妻的感情甚笃,经常一同入宫给长辈问安。宜妃对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可是,美中不足的是,董鄂氏进门一年后仍没有身孕。宜妃因为宠爱胤禟,更加盼望胤禟能早日添丁,所以她要张罗着给胤禟纳妾,胤禟起初并未同意。直到董鄂氏三年未孕,胤禟顶不住压力,这才纳侧福晋入门。

董鄂氏进门的第7年,终于生下一女,但因为身体受损,从此再未怀孕,胤禟对她呵护有加。第二年,胤禟的妾室刘氏生下庶子弘晸,胤禟直接将弘晟抱给嫡妻董鄂氏来抚养。董鄂氏对弘晸视如己出,待胤禟被封为贝勒后,弘晸也成了胤禟的继承人,这是后话。

由此可见,胤禟对妻子董鄂氏还是十分维护的,虽然董鄂氏无子,但在胤禟府邸仍然没人能取代她的地位。

《左传·桓公十八年》中说: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

意思是,男子有了家室,就要尊重妻子。

纵观历史上有大作为之人,大多都会尊重自己的妻子。因为那些忽略身边人感受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失去了“人心”。

笔者写此文,并非有意为胤禟贴上什么“高大上”的标签,笔者只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他的性格。因为接下来,他的这些性格在政治斗争中都会体现。

康熙中后期,诸位皇子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这些年富力强的皇子们逐渐不满足于现状,有了更高的政治追求。而太子胤礽被群“狼”环饲,逐渐乱了方寸。这就酿成了诸子夺嫡的局面。

关于这场夺嫡之争,最初的阵营并不清晰,至少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前是这样。胤禟自幼和胤禩、胤䄉一同长大,关系熟稔。但是,胤禟并非一开始就支持胤禩打压太子。《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回京后,康熙让大阿哥胤褆、四阿哥胤禛、九阿哥胤禟三人看守胤礽。当时,诸位大臣纷纷为太子求情。康熙帝不堪其扰,下旨若是谁还敢为胤礽求情,必将重罚之,这才强行压制住众臣。

这时,太子胤礽子在狱中鸣冤,说自己并没有谋害父皇,都是遭人陷害。胤礽希望胤褆、胤禛和胤禟三人将自己的话上奏给康熙帝。胤褆是扳倒太子的主要人物,他肯定不想为胤礽上奏,他以“不敢违抗父亲旨意为由”,拒绝了胤礽的要求。胤禛这个时候也拿不定主意,只有胤禟最为积极,胤禟问胤禛:“四哥,这件事关系重大,我们应该替二哥上奏!”胤禛见胤禟打算上奏,于是赶紧附和说:“就是拼上性命,也要奏上一奏!”

而后,胤禛带着胤禟向康熙奏明胤礽之言。康熙夸奖胤禛“性量过人”,胤禛因此给康熙帝留下好印象。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胤禟虽然和胤禩亲密,但他并没有对胤礽落井下石。最起码,胤禟对胤礽是尽了兄弟之义的。

三、助八哥夺嫡,引康熙拔刀

既然胤禟没有一开始就打压胤礽,那他是什么才开始支持胤禩的呢?这要从接下来的“推举新太子”之事说起。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后,朝堂更加混乱,一些忠直的大臣为胤礽求情,结果被康熙斥责。大家见康熙似乎放弃了胤礽,因此纷纷建议康熙帝重新立储。《清史稿·卷二百二十》记载:

未几,上命诸大臣于诸皇子中举可为太子者

康熙帝遂下旨让百官推举新太子。

这时,胤褆、胤禩等人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尤其是胤禩,他平时广结善缘,和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关系很好,胤禩打算拉拢众人搏一搏“前程”。《清史稿》记载:

太子允礽既废,允禩谋代立。诸皇子允禟、允䄉、允禵,诸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皆附允禩。

胤禩的这个“竞选团队”可不得了,不仅有三位皇子鼎力相助,而且还有钮祜禄家族的阿灵阿、纳兰家族的揆叙,还有翰林王鸿绪等人。

笔者重点说一下胤禟。此前我说过胤禟顾念和胤礽的手足之情,他现在为何又支持胤禩了呢?其实这是不矛盾的——因为胤禟是在康熙废掉胤礽,并且下旨推举“新太子”的情况下,才转而支持胤禩的。

换句话说,胤禟并不是脚踏两只船,也不是背信弃义,人家是“奉旨”推荐皇储。正是因为这个“奉旨”,接下来才发生本文开篇时提到的“带毒药与胤禩共存亡的事情”。

且说康熙下旨推荐新太子,八阿哥胤禩异军突起,完全出乎康熙的意料。这时,大阿哥胤褆又出了幺蛾子,根据《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四》记载:

拘禁允礽时,允禔奏、允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允禩、后必大贵。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言至此、朕为之惊异。朕思允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倘果同允禩聚集党羽。杀害允礽。

这段话比较长,大意是说,在胤礽被囚禁时,大阿哥胤褆列举胤礽的罪状,要求杀了胤礽。而且说不能脏了“皇父”手,他亲自来执行。康熙帝大怒,说胤褆毫无手足之情,对胤褆失望至极。

胤褆见这一步走错了,转而支持胤禩。因为胤禩小时候是胤褆的生母惠妃养大的。为了给胤禩增加砝码,胤褆又提到之前有个叫张明德的道士曾给胤禩相面,说胤禩有大富大贵之相。

说实话,大阿哥胤褆真是昏招频出,他这样一说,不仅没有帮到胤禩,反而连累了胤禩。

因为康熙帝听完胤褆的话,认定胤禩早已和胤褆勾结,二人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联合谋求太子之位,并且有谋害废太子胤礽之嫌,因此下旨将胤禩问罪。胤禩被捆起来。

胤禩本来以为胜券在握,结果被大阿哥搅局,不能辩驳。这时,胤禟、胤禵等人不服,胤禟认为:推荐太子是康熙的旨意,如今他们推荐的胤禩“高票当选”,可现在康熙竟然要治胤禩的罪,那胤禩也太冤了。

所以,胤禟怀揣一瓶毒药,和胤禵一起要面见康熙帝,为八哥鸣冤,打算和胤禩共存亡。康熙帝听闻胤禟的荒唐之举后,气得打了他两巴掌,说他是“梁山伯义气”。胤禟不服,和康熙帝顶嘴,《清史稿》记载:

允禟、允禵入为允禩营救,上怒,出佩刀;允祺跪抱劝止,上怒少解,仍谕诸皇子、议政大臣等毋宽允禩罪。

康熙被胤禟和胤禵激怒,气得拔出佩刀诛杀二人。这个时候五阿哥胤祺作为胤禟的亲哥哥,担心弟弟出事,赶紧跪下抱着康熙的腿劝解,康熙帝这才慢慢消气。最后,康熙帝觉得胤禟、胤禵等人说得也有道理,便下旨释放胤禩,但并没有承认胤禩是冤枉的。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胤禟真是“重情重义”之人。他为了心中所谓的“正义”,不惜豁出性命和皇父相抗。

这种事,如果褒奖起来,是“有情有义”,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缺乏政治韬晦,不善于保护自己。至少,四阿哥胤禛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四、九弟颇单纯,四哥真复仇

康熙四十八年,诸位皇子矛盾激化,康熙为了稳定朝局,经过一番心理斗争之后,决定复立太子胤礽。同时,大封诸王。《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

(四十八年)戊午,册封皇三子胤祉诚亲王,皇四子胤禛雍亲王,皇五子胤祺恒亲王,皇七子胤祐淳郡王,皇十子胤䄉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为贝勒。

注意,这一次,在康熙的皇子中,老大胤褆被囚禁,老二胤礽被复立为太子,老八胤禩因为此前推举新太子之事失宠,老十三胤祥属于“神秘消失”(史料中没有记载),其他几位年长的皇子(老六是夭折)几乎全部受封。

胤禟在这里是有争议的,在《清史稿》上,他是被封为贝勒,而在《清圣祖实录》中,胤禟仅仅被封为贝子。但不管是贝勒还是贝子,他和十阿哥胤䄉的郡王相比,其实都低了一级。

笔者认为,胤禟之所以比弟弟胤䄉爵位低,一方面是因为十阿哥的生母是皇贵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胤禟在八阿哥之事上的表现,让康熙稍微有些失望。

康熙五十年,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病逝,因为良妃只是庶妃,因此其他皇子不需要为良妃服丧。胤禟和胤䄉一起,每日给胤禩送饭,还邀请朝中官员去吊唁良妃。不仅如此,胤禟和胤䄉还邀请胤禛一同去陪胤禩守夜,结果被胤禛拒绝。

由此可见,虽然胤禩失势了,但胤禟并没有和胤禩有所疏远。而且,在胤禟心目中,四哥胤禛也和他关系较好,他希望能将胤禛拉入胤禩的“团队”中。所以笔者说,胤禟少年时的顺遂,让他中年时期识人不深,有非常“单纯”的一面。

笔者有时候在想,若胤禟生在一个普通士大夫家中,他或许是家族中最热络,最真性情的那个兄弟。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康熙再未明确储位人选。夺嫡之争进入白热化。这时,四阿哥胤禛也终于露出夺嫡的真面目,胤禟终于明白四哥原来和自己不是一条心。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派十四阿哥胤禵任抚远大将军,率军远赴西宁。而胤䄉也被康熙帝任命统辖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胤禟觉得他们的机会来了,因此愈加高调。在胤禵过生日时,胤禟一次性送给胤禵2万两银子和其他金银器皿。胤禵也写信给胤禟,说如果皇父身体欠安,一定要尽早告知于他。

这一时期,“八爷党”势力庞大,夺嫡之心路人皆知,成了胤禛最大的威胁。因此,《清史稿》记载:

允䄉与允禟皆党附允禩,为世宗所恶。

可见,雍正帝恨胤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同时,也看出胤禟有“沉不住气”的一面。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在位长达61年的康熙帝玄烨在畅春园驾崩,根据《清圣祖实录·卷三百》记载,康熙临终传位给四阿哥胤禛时,胤禟、胤禩、胤䄉等人皆在榻前,看着觊觎很久的皇位落入他人之手,胤禟的内心定然充满不甘。

此后,胤禛登基,改元雍正。胤禟等人为了避讳,纷纷改“胤”为“允”。

雍正帝登基后,为了分化允禩党羽,他一方面拉拢允禩,封允禩为廉亲王,另一方面开始对允禟等人“分儿击之”。允禟的倒霉日子,从雍正执掌皇权的第一天便开始了。

康熙驾崩时,允禟的生母宜妃正在病重,她伤心欲绝,无力行走,只得坐着轿辇去康熙帝的灵前,而且,抬轿辇的太监加快了速度,竟然走在了雍正之母德妃(即将被尊为太后)的前面。雍正帝看到这一情况,大骂宜妃“甚属僭越……全然不知国体”。

宜妃是雍正帝的长辈,在康熙朝和德妃并列几十年,现在当众被雍正帝斥责,老脸都没地方搁了。雍正帝还大怒,要把给宜妃抬轿子的太监全部处死,这是故意让宜妃难堪。

实际上,雍正帝和宜妃无冤无仇,他这么做,很明显就是针对宜妃的儿子允禟。允禟从这一刻就知道,他接下来没有好日子了。

五、新帝下狠手,贝勒遭厄运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帝以遵循旧制,“派遣王公往赴军前”为理由,将允禟派往西宁军中。当时在西北领兵的允禵已经被雍正召回,并且囚禁于皇陵。在西北领兵的是雍正帝的亲信年羹尧。允禟以母妃生病为由,拖延不去。雍正帝大怒,亲自派人“护送”允禟前往西北。

允禟到西北后,经常与允䄉、允禩通信。不久后,年羹尧给雍正帝上奏,说允禟纵容下人骚扰百姓,雍正帝下旨限制允禟的活动范围。两个月后,允禟又被以“未出迎钦差”为由,被革去贝勒爵位。

面对雍正帝的反复找茬,允禟满腔愤慨,无处发泄。

当年冬天,十阿哥允䄉在去张家口办差的时候祷告天地,口中直呼“雍正新君”,行为狂悖,被雍正帝安排在允䄉身边的人捅了出来,允䄉因此成为继允禵之后第二个被囚禁之人。第二年雍正帝查抄允䄉的家时,发现了允禟给允䄉写的信中有“我们已失去夺取大位的机会”之类的话。根据《清史稿》记载:

允禟寄允䄉书言“事机已失”,其言尤骇人。

雍正帝拿到这封信后,非常气愤。下旨将允禟囚禁起来,并将他在京城的家人全部锁拿,包括允禟的妻子董鄂氏和他的儿子弘晸。

在允禟的家中,查到了允禟给儿子写的信,《清史稿》记载:

允禟私书,以闻,上见书迹类西洋字,遣持问允禟子弘晸,弘晸言允禟所造字也……

允禟给儿子用改造过的拉丁文写信,没人能看懂。雍正只得问弘晸,弘晸说自己也不认识。雍正帝知道弘晸肯定在骗自己,因此对允禟一家更为不满。

这里需要插一个故事,青年时代的允禟不仅重情重义,而且乐善好施,他救济了很多江湖人士,因此很多人都对他感恩戴德。允禟被雍正帝囚禁在西宁之后,山西有个姓令狐的江湖人士年轻时曾受过允禟的恩惠。他听闻允禟遭难,扮作货商来到西北,打算从军中将允禟救出来。虽然“令狐大侠”未能如愿,但却加速了允禟的死亡。

此事之后,雍正帝遂下旨将允禟用铁链捆起来,从西宁押送到河北保定,交给直隶总督李绂看管。等允禟到保定的时候,已经是雍正四年五月,他经过一路的折磨,早已病体缠身。

在允禟去保定的路上,雍正帝下旨革去允禟的黄带子,改其名为“塞思黑”,与此同时,八阿哥胤禩也被雍正帝问罪下狱,改名为“阿其那”。

直隶总督李绂是雍正帝培养的心腹,在雍正帝的默许下,李绂将允禟关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小屋子里,炎炎夏日,允禟身披三条沉重的铁链,没有水喝。允禟几度晕厥,李绂几度用冷水将允禟浇醒。

允禟在保定被囚禁三个月后,最终病亡,终年43岁。13天后,允禩也死在了京城。

允禟去世后,他的儿子弘晸被雍正、乾隆合计囚禁了53年之久,等弘晸出狱,已经73岁。垂垂老矣,半生尽毁,与明朝的“建庶人”何其相似!

在博史君看来,允禟是康熙帝诸子中最为聪慧的一个,可惜,他的“少年得志”让他多了一些单纯和想当然。再加上他的四哥雍正帝是一位睚眦必报的君主,允禟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好。

笔者认为,在清史上,雍正帝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但是,他对待允禩、允禟等人,的确太过冷酷。

《诗经·小雅·角弓》曰:

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

意思是,和睦相爱的好兄弟,生活宽绰又舒心;勾心斗角的坏兄弟,只会相互伤害。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笔者写本文,并非为允禟洗白,笔者只是为封建帝王之家的手足相残而感慨。

本文系博史通今原创,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史讲义》《清实录》《永宪录》,徐鑫·《雍正帝陵历史之谜》等。

胤禩:被康熙放弃,被雍正休妻,康熙的第八子,命运为何如此不济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决定废黜太子胤礽。胤礽被废,大阿哥胤褆非常激动,他向康熙说了一段话:

“胤礽所行卑?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出皇父手。”

这段话出自《清史稿·诸王列传》,胤褆的意思是说:太子胤礽不得人心,之前有个叫张明德的道士曾说八弟胤禩有“大贵”之相。如果要杀胤礽的话,不必父皇出手,我来背负着恶名就行了。

胤褆的这番话,不仅让康熙对他大失所望,还让康熙对胤禩大为警觉。胤禩本来打算隐藏锋芒,结果不得不站到明处,从此,胤禩的“霉运”也接踵而来。

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中,有三个非常关键的事件,分别是“魇镇事件”、“张明德事件”和“毙鹰事件”,这三件事,胤禩牵连了其中两件,是夺嫡的核心人物。由于受众多影视剧的影响,大家对胤禩的看法非常多样化。本文,笔者将以史料为依据,带大家了解真实的胤禩。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雍正登基后,诸位兄弟为避讳,把“胤”字改“允”,本文为了阅读方便,仍沿用诸皇子最初的名字。

一、“拼娘”无优势

《清史稿·胤禩传》第一句是:

胤禩,圣祖第八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贝勒。

注意,康熙三十七年,胤禩已经18岁。也就是说,胤禩18岁前的事迹并没有记载。不仅《清史稿》如此,诸如《清实录》等史料也没有胤禩少年时期的记载,因此,胤禩少年时的境遇如何,也只能从侧面推测。

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他的生母是良妃卫氏,根据《清列代后妃传稿》记载:

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

卫氏出身不高,他的父亲阿布鼐只是正黄旗的包衣奴才,职务是内管领。清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云:“内管领,即辛者库;辛者库,即内管领。”

也就是说,胤禩的外公阿布鼐出身于辛者库,辛者库在清朝较为出名,是专门为皇宫或贵族做苦役的。因此,胤禩的生母也是出身于辛者库的后妃。

在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曾迁怒于胤禩,曾明确说过一句:

“其母亦微贱,宜别举。”(出自《清史稿》)

康熙的意思是说,胤禩的生母卑贱,大家不宜举荐他(为新太子)。

通过康熙的这段话,可以看出,胤禩的生母良妃的出身的确不高,反过来说,因为生母出身低贱,甚至影响了胤禩在夺嫡中的优势。

对比康熙后宫中的诸位嫔妃,很容易发现,康熙并不喜欢胤禩的生母卫氏。举个例子,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在生下雍正之后,第二年就被册封为德嫔,而卫氏直到胤禩19岁时(康熙三十九年)才被封为良嫔。生下儿子后,康熙19年不晋升她的位份,这非常不寻常,之所以会这样,只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卫氏不讨康熙喜欢;第二,胤禩不得父亲喜爱。

但是,《清史稿》明确记载,康熙三十七年,胤禩就被康熙封为贝勒,而那一年同样被封为贝勒的还有七阿哥胤祐。可见,卫氏对胤禩并没有成见。

既然胤禩没有问题,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卫氏不受康熙宠爱。

还有一点,良嫔卫氏是在去世之后才被追封为“良妃”的,也可印证笔者的观点。

综上所述,史书上虽然没有胤禩少年时期的记载,但可以看出,胤禩在少年时的表现应该不会太差,但他的生母卫氏,不仅不得康熙喜欢,甚至还是胤禩夺嫡的减分项。

二、倒霉日子来了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和众位皇子在木兰行围。十八阿哥胤祄突发病重,太子胤礽无动于衷,最终引发了火药桶,大阿哥胤褆率先攻击胤礽,说胤礽私自截留蒙古贡马。胤礽被康熙怒斥之后,半夜竟然扒开康熙的帐篷向里窥探,康熙大怒,历数胤礽昔日之过,于九月初四这天拘禁太子胤礽。待到九月十六这天,康熙回到京城,祭告天帝宗庙,宣布废黜太子。

太子九月初四被拘禁,到九月十六被废,中间有12天的时间,微妙的是,到了九月初七这天,康熙突然让胤禩“署内务府总管事”,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康熙让胤禩来总管内务府这个比较关键的部门,可见,太子刚刚被废时,胤禩不但没有失宠,还颇得圣心。

然而,这种大好的局面是短暂的,几天后,胤禩的倒霉日子就来了。

正如本文开篇提到的那样,太子被废,大阿哥胤褆激动万分,自古立储,非嫡即长,既然嫡子被废,胤褆作为长子自然要放手一搏。胤褆不仅要杀胤礽,还说借张明德之口,说胤禩有“大贵”之相。

大阿哥胤褆之所以要捎带上胤禩,是因为胤禩前几日又被康熙升了官,他要在诛杀胤礽的同时,借张明德的事情,扳倒胤禩,达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只可惜,胤褆虽然聪明,但他猜错了康熙的心思,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途。然而,他把胤禩算计进来,却让胤禩被动不已。

要知道,胤褆说太子失人心,而胤禩又得人心,这是要对康熙说:胤礽之所以被废,全是在为胤禩让路。

康熙听闻后大怒不已,不仅囚禁了胤褆,还对胤禩心生厌恶,一度认为胤禩在谋害太子。

《清史稿》记载:

翌日,召诸皇子入,谕曰:“当废胤礽时,朕即谕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今其事皆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

这里,康熙果然把谋害太子的罪名安在胤禩头上,并且斥责胤禩钻营取巧,奸诈虚伪。因此将胤禩锁拿。

胤禩虽然有夺嫡之心,但他还没出手,就被动挨打,可谓“冤屈”。当时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等人去“营救”胤禩。康熙当场发怒,拔剑要杀胤禵,好在五阿哥胤祺抱住了康熙的大腿,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

后来术士张明德被抓,康熙命宗人府严加审问,才知道张明德当时说胤禩有“大贵”之相时,胤禩又惊又喜。康熙认为,胤禩当时就应该将张明德抓获,交给朝廷。胤禩没有抓张明德,就说明他心有希冀。此事过后,康熙褫夺了胤禩贝勒爵位,将胤禩降为闲散宗室。

康熙贬谪胤禩的时候,顺便列出了胤禩的三条罪状:

第一,胤禩乳母之夫雅齐布和叔叔贪污关税,事情败露后胤禩多有包庇。

第二,雅齐布被胤禩充军发配后,胤禩怨恨康熙,和褚英(努尔哈赤长子)之孙苏努勾结,败坏国事。

第三,第三条罪状最为奇特,《清史稿》云:

“胤禩又受制于妻,妻为安郡王岳乐甥,嫉妒行恶,是以胤禩尚未生子!”

意思是,胤禩身为皇子,竟然惧内,长期受妻子约束。胤禩之妻是个妒妇,这也是胤禩到现在都没有孩子的原因。

从康熙列出胤禩的三条罪状来看,胤禩并非是一个洁白无瑕的皇子,但这三条罪状,除了第二条比较模糊外,胤禩也没有犯下滔天大罪,所以,笔者私以为,这仍是康熙敲打胤禩的手段。

治完胤禩的罪,康熙不久又召见胤禩,胤禩表示,自己绝没有谋害胤礽,对太子之位更没有什么企图。康熙见胤禩如此,稍稍放心,从此父子关系有缓和的迹象。

但这种缓和并没有持续几天,因为在接下来的“推举新太子”之事上,胤禩有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胤礽被废,胤褆被康熙圈禁,胤禩也被康熙敲打。接下来,在众臣的多次劝谏下,康熙终于答应让众臣推举新太子。

其实,康熙在此之前已经召见过废太子胤礽,康熙本以为大臣们会顺着自己的意思,重新推举胤礽为太子。没想到,大部分朝臣却推举胤禩。《清史稿》云:

未几,上命诸大臣于诸皇子中举可为太子者,阿灵阿等私示意诸大臣举胤禩。

康熙此前之所以和胤禩关系缓和,就是暂时相信胤禩没有夺嫡之念。如今,众大臣联名推举胤禩,这完全打乱了康熙的计划。康熙对胤禩的势力感到恐惧,联想到太子被废后胤禩的种种罪行,不禁怒火中烧。康熙对众人说:

“胤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

康熙的意思是说,胤禩刚被我治罪,而且他生母地位卑贱,不适合为太子!

到这时,大家才知道弄巧成拙,原来康熙有意复立胤礽。

不得不说,在推举新太子一事上,胤禩的异军突起,让康熙失算了。但康熙出尔反尔,也让群臣惊愕不已。

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二年正月,胤礽复立,康熙大封诸子,胤禩很快被恢复了贝勒身份。但是,康熙并没有放过胤禩,他旧事重提,追究胤禩被推举皇太子一事,因此,佟国维、马齐等暗中支持胤禩的大臣纷纷被重责。胤禩从此低调行事,以图东山再起。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胤禩看到了希望,与此同时,胤祉、胤禛、胤禵都有了夺嫡之念。胤禩在这段时间小心翼翼,但康熙从未放下对胤禩的戒心。康熙五十三年,胤禩再一次倒了大霉。

康熙五十三年冬天,康熙带着众皇子前往热河巡视,胤禩原本应该跟随康熙,但十一月二十日是胤禩生母良妃(追封)两周年的忌日,胤禩为了祭奠生母,特地向康熙请假。

在祭奠过母亲后,胤禩派人送了两只上好的海东青送给康熙,并且带话给康熙,说自己将在汤泉处等候康熙一起回京。

《清实录·圣祖实录·卷二百六十一》记载:

谕诸皇子胤禩因伊母二周年往祭。事毕、理应趋赴行在。乃胤禩于朕驻跸遥亭之次日。以将毙鹰二架、遣太监一名、亲随人一名、来请朕安。言伊在汤泉等候回京。

海东青是一种草原猎鹰,也是满洲人的图腾之一。康熙听闻胤禩送来两只海东青来孝敬自己,高兴得不得了,结果打开一看,竟是两只死鹰。这就是著名的“毙鹰事件”。

康熙当时就发天子之怒,认为胤禩是在诅咒自己,骂道:

“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康熙不仅骂胤禩是贱妇所生,还说胤禩阴险狡诈。不仅如此,康熙最后说了一句:“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康熙这是要和胤禩断绝父子之情。康熙的这句话,把胤禩打入万丈谷底。

毙鹰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史学界众说纷纭,有说是胤禛干的,也有说是胤禵干的。总之,这件事之后,胤禩的夺嫡之路,算是走到了尽头。

但是从康熙对胤禩的态度来看,但凡胤禩犯下错误,康熙都会将胤禩生母低贱的事情重提一遍,这是胤禩的短处,也是胤禩无法改变的事实。康熙死抓住这个问题不放,意味着,康熙一直都注重皇子的出身,不管胤禩怎么努力,康熙或许一直都没有将胤禩放在可选择继承人之列。

换句话说,就算没有“毙鹰事件”,胤禩也不可能夺嫡成功。

胤禩经此打击,知道自己夺嫡无望,只能转而开始支持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胤禩押错了宝,因为最终胜出的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帝。

四、毙鹰的预示

由于康熙生前没再立太子,所以从雍正登基的那一刻,关于他篡位的传言就没有停止过。胤禩本来是雍正的竞争对手,后来又支持胤禵,他本来以为雍正登基后,自己会被立即清算,出乎意料的是,雍正不仅没有为难胤禩,还封胤禩为廉亲王,让胤禩和胤祥、马齐、隆科多一起总理事务。

其实,雍正并非心慈之人,这从他对待同母兄弟胤禵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雍正之所以重用胤禩,是忌惮胤禩的威望。这一点,胤禩的妻子就看得明白。因此,当众人到胤禩家中道贺时,胤禩之妻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

意思是,有什么可祝贺的?我们恐怕连脑袋都保不住!

胤禩的妻子不愧是安亲王岳东的外甥女,有胆有识。当年康熙说胤禩惧内,还是有些道理的。放在当时,说这句话意味着“大逆”,正是因为如此,雍正便忌恨上了这位弟妹。

待雍正站稳脚跟后,他迅速找到胤禩的错处,说当年胤禩生母去世刚满百日,胤禩就和胤禟等人饮宴,这是胤禩品格有问题。不久后,雍正又下旨说:

“胤禩素行阴狡,皇考所深知,降旨不可悉数。自朕即位,优封亲王,任以总理事务。乃不能输其诚悃以辅朕躬,怀挟私心……”

雍正的这番话,可谓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意思是:先帝本就说胤禩阴险狡诈,曾多次教训胤禩。我登基后,不计前嫌,封胤禩为亲王,让他总理事务。但胤禩却仍不知悔改,怀恨在心。

胤禩被雍正三番两次打压,整日怏怏的,雍正元年,雍正帝要将康熙的牌位升附太庙,命工部在太庙旁搭建更衣的临时房屋。结果,雍正说房屋油漆味太重,而胤禩主管工部,雍正因此让胤禩在太庙前跪了一天一夜,让胤禩颜面尽失。

这件事,纯属雍正的挑刺行为。接下来,雍正又在上驷院裁撤御马、护军被杖杀等事情上惩罚胤禩。

到了雍正四年,雍正决定彻底清算胤禩,他历数胤禩在康熙年间的罪行,包括谋害胤礽、居心叵测、惧内等罪状,并且说“三年以来,朕百端容忍,乃胤禩诡谲阴邪,狂妄悖乱”,最终,雍正将胤禩从皇家玉牒中除名。雍正云:

胤禩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自绝于朕,断不可留于宗姓之内,为我朝之玷!

不仅如此,雍正出于对胤禩之妻的憎恶,下令让胤禩休妻,“命逐其福晋还外家”。胤禩此时已经是刀俎上的鱼肉,只得含泪休妻。

雍正四年三月,雍正将胤禩改名为“阿其那”,将胤禩囚禁在高墙之内。胤禩在暗无天日的牢狱里生活了6个月,到了九月,胤禩的命运就像12年前他送出去的那两只毙鹰一样,死在了“笼子”里。《清史稿·胤禩传》云:

九月,胤禩患呕哕,命给与调养,未几卒于幽所。诸王大臣仍请戮尸,不许。

胤禩死后,诸王大臣为了拍雍正的马屁,请求戮胤禩的尸体,雍正最终没有同意。

作为皇子,他被康熙斩断夺嫡的希望;作为皇弟,他被雍正百般羞辱,甚至要被迫休妻,胤禩的一生,堪称悲剧。

笔者认为,胤禩的一生有五大悲剧:

身为皇子,他生母卑贱,无法和其他阿哥比肩,此悲剧一也;

九子夺嫡,他被胤褆推到前面,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康熙猜忌,只能被动挨打,此悲剧二也。

好不容易赢得康熙的谅解,但在推举新太子之事上过于冒进,弄巧成拙,此悲剧三也。

胤礽二次被废,他低调行事,却又遇上“毙鹰事件”,至死都不知是谁所为,此悲剧四也。

夺嫡失败后,他一直想低调,结果被雍正不断清算,此悲剧五也。

笔者不认为胤禩是多么优秀的皇子,也不认为他若能登基会成为一位好皇帝,但胤禩的失败,有他咎由自取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一种“被动”。

《诗经·小雅》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意思是,兄弟两人,为了争夺财产,在家里打架。但当外敌来犯时,还是要选择一致对外。

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我们只看到兄弟相残,并没有看到“外御其侮”,追根究底,贪图无上的权力,才是悲剧的源头。

大阿哥胤褆生母,康熙帝宠妃,儿子被高墙圈禁26年,自己70岁寿终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的第五个儿子出生,因为前面四个皇子均早殇,康熙帝对这位皇子非常重视,赐名保清(乳名),按封建礼法,早殇的皇子皆不序齿,故保清成为了实际上的皇长子,他在之后改名胤禔,即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纳喇氏在宫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不过数年之内就由庶妃(内宫对除内廷主位外的妃子的通称,通常自嫔以下即是庶妃,没有什么地位)而晋封为一宫主位的惠妃,更成为当时册封的四妃之首。然而这对母子之后的命运却是历经坎坷,惠妃亲眼见到紫禁城内的祸起萧墙,见到自己的儿子因获罪而被永远圈禁。

惠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正五品郎中索尔和女,清康熙帝妃嫔。纳喇氏初为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胤褆。清代史料笔记《永宪录》等史书记载说,惠妃纳喇氏是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的妹妹,大词人纳兰性德的姑母,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康熙帝剪除鳌拜后,明珠和索额图登上了清朝的政治舞台,并在之后十数年中左右着清廷的政局,并受康熙帝倚重。此时的纳喇氏柔泽大气,秉性初纯,因姿容秀美被选入宫中为庶妃。并在康熙九年生下皇子承庆,但这位皇子在一岁之时就早夭而亡,在此之前,康熙帝的前三位皇子也已早殇,皇嗣凋零令康熙帝也忧愁不已。直到两年后的康熙十一年(1672年)冬,康熙帝的第五个儿子保清(乳名)出生,对于这个即位十多年来第一个活下来的皇子,康熙帝特加重视,为其取名胤禔,为皇长子,称大阿哥。大阿哥的生母纳喇氏在之后的短短八年之中更是由无地位的庶妃到嫔位、妃位,成为了当时册封的四妃之首,同荣妃以太后旨协助皇后处理六宫诸事。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胤礽。这一决定立时引起轩然大波,诸皇子阿哥也开始对嫡位蠢蠢欲动,开始明争暗斗。大阿哥胤褆虽然是庶长子,但因不是嫡子而不受重视,故而一直郁郁不得志,这次的废除太子之举让大阿哥胤禔又看到了自己夺得大位的希望。康熙帝在废除太子胤礽后,以胤禔为皇长子之故特加器重,并让他负责监视允礽,也正是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胤禔在四面高墙中度过自己的余生。为了永除后患,彻底推掉挡在嫡位之前的绊脚石,胤禔竟向康熙帝提出杀死胤礽,还说若父皇不忍,则自已愿意代劳。这样的言语让一生以孝治天下康熙帝勃然大怒,康熙帝一再斥责胤禔,指出其杀弟之念: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接着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合谋魇镇(用咒语和法术镇压降伏邪祟的一种巫术)废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对胤禔所作所为极为气愤,宣示其为乱臣贼子。接着下令夺胤禔郡王爵并在府第高墙内圈禁起来,还对负责监守胤禔的官员下了一道严谕:\"如果谁玩忽职守,将遭到诛灭九族之灾!。\"这一年胤禔刚刚三十七岁,从此他过上了只有四方天的生活。虽然自己被高墙圈禁,但胤禔的子嗣繁盛,共有一妻九妾,一生共育有十五子,十四女,共二十九个子女。这二十九个子女中,有近二十人是在圈禁后出生的,可见虽然被圈禁于府,但他的待遇不会太坏,虽然被革去王爵,但依然能享受到皇子的待遇。胤禔被囚禁在高墙内达二十六个春秋,直至雍正十二年被幽死,终年六十三岁,其子弘方为奉恩镇国公。

而惠妃在雍正帝即位之后搬入了养子八阿哥胤禩的府中荣养,但这样的安稳日子并没有过多久。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胤禩被雍正帝革去王爵,罢一切差使,并革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改其名为“阿其那”(满语意为:不要脸),仅仅数月之后,胤禩即郁郁而死。六年之后的雍正十年四月,惠妃纳喇氏寿终,奉安于景陵妃园寝,终年七十岁,属长寿善终。

胤禩的生母出身低下,属于辛者库贱籍,那么辛者库到底是什么?

在康熙晚年诸皇子争储中,八阿哥胤禩原本人气最高,可是由于他人缘太好、党羽众多引起了康熙帝的警惕,最终输给了胤禛。胤禩失败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点还是很关键的,那就是他的母亲良妃卫氏出身不好,在入宫之前属于贱籍,即内务府“辛者库”。

“辛者库”这个词汇很多读者可能不是太熟悉,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偶尔会被提到。那么辛者库到底是什么?哪些人会被归入辛者库的范围呢?

说起辛者库还要从内务府这个庞大的机构说起。内务府人员是由上三旗的包衣组成的,所谓的“包衣”指的就是皇室的家奴。尽管家奴这个词汇听起来并不高大上,可是他们的地位却不低,皇帝将他们当做家人,很多紧要的差事都由这些家奴们负责。

辛者库是隶属内务府的一个机构,早在清入关之前,将那些在战争中被俘虏的有手艺的汉人编入辛者库,清初时又陆续将免死的罪犯编入。由此可见,辛者库的地位非常之低,然而,他们和皇帝的距离并不远,又包揽宫廷采办事务。

因此,出身辛者库的人虽然在政治地位上不高,可在经济方面却是属于高收入的一个群体,到了清末时,他们甚至成为了京城中人人羡慕的对象,据记载:“地安门往北直到鼓楼前,大街两侧古玩铺林立,它们的东家基本上都是属于辛者库出身的内务府旗人。

早在康熙、雍正时期,出身辛者库的人还是被人看不起的,当然这也是在八旗内部的范围内。相比那些旗人,辛者库就是贱籍,它的主要来源也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因战事失利入辛者库。从顺治时期到雍正时期,那些在战场上因指挥不当或是贻误战机的将领,除了本人受严厉的处罚外,他们的家属也会被编入辛者库。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鞭策那些在战场上将领及其士兵。

第二,偷盗内府财物。管理皇宫大内各处宫殿日常维护和物品添设是内务府的职责,正是有了这样的机会,内务府中就有一些贪财好物之人。其实,清宫中物品被盗或是无故遗失的案例很多,皇帝对此也颇为头疼。为了警告那些监守自盗的不法分子,规定凡是偷盗大内物品被擒者拟绞监候,其家属一并入辛者库为奴。

第三,对窃贼的惩罚。这个指的不是宫内偷盗,而是在宫外。比如康熙时期,段成乡、苏呵子,田九龙三人路上看到蒙古的席拉布等人的账房内堆着布匹,当夜就进账房偷盗布匹,此三人皆被判为斩监侯。后来,康熙帝又下旨免死:“段成乡等从宽免死,一并入辛者库。”

第四,犯谋杀和其他刑事案件。这类案例不少,很多旗人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犯下谋杀或斗殴等重大刑事案件,对于此类犯人,往往都会被判以重罪。可是,这些人中又有不少是有功之人或是皇帝亲近之人,因此也有不少会被皇帝特旨宽宥,将其并入辛者库。

第五,将未参选的秀女私自婚嫁。清代入关后,顺治帝制定了选秀女的制度。凡是八旗女子到了年龄就必须要参与选秀女,如果违反此规定除了要受到严厉惩罚外,还要将其家人并入辛者库。整体来说,这类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不是很高。

辛者库人在清代前期的地位相当低,除了是奴隶和罪犯身份之外,皇帝也不允许他们有升迁的机会。雍正帝就曾下旨:“入辛者库之人永不叙用,不许为官,一切考试、捐纳等处,俱行禁止。”到了清中后期,这个规定被打破,不少辛者库人通过捐纳、科举取得功名,和正常旗人并无多大差别。

胤祹:父亲在位61年,母亲活了97岁,手握大权不夺嫡,他才是赢家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初七,乾隆帝正在江南进行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南巡,宗人府送来一封急报,内容是向乾隆汇报定妃万琉哈氏病逝的消息。乾隆看完后,感慨万千,下旨让定妃的遗体在履亲王府多停放几日,一定要等自己回去亲自到金棺前祭奠。

这位定妃万琉哈氏,可不是乾隆的妃子,也不是雍正的妃子,她是在康熙十四年入宫的秀女,是康熙的众多嫔妃之一,在当时,应该叫太皇太妃。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定妃还创造了一个记录:她是清朝276年中最长寿的后宫嫔妃,她去世时,享年97岁。

当年的四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回到京城,果然兑现诺言,亲自到定妃金棺前奠酒,并好言劝慰定妃之子、乾隆的十二叔允祹。

当允祹因丧母而伤心流泪时,乾隆猛然想起,允祹已经72岁。看到十二叔满头白发,乾隆更是感慨不已。回宫后,乾隆对太后说,希望自己到古稀之年时仍能有母亲可以孝敬。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长寿基因是有遗传性的。定妃是清朝最长寿的后妃,他的儿子允祹实际上也是康熙35个儿子中最长寿的一个。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爱新觉罗·胤祹,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一位不一样的清朝皇子。

一、庶妃生阿哥,宫女养皇子

在写胤祹之前,笔者需要赘述一下:康熙帝一共有35个儿子,正式序齿的有24人,雍正登基后,诸位兄弟为了避讳皇帝名,主动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本文,笔者为了避免混乱,将统一采用诸位皇子在康熙年间的名字,例如胤祹、胤礼等。

根据《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履懿亲王胤祹,圣祖第十二子。

胤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他原是康熙第二十一子,因前面夭折的兄弟较多,胤祹序齿第十二,人称十二阿哥。

胤祹的生母万琉哈氏入宫较早,她是康熙十四年的秀女。根据《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记载,万琉哈氏和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后来的孝恭仁皇后)是同一天进宫的。

然而,万琉哈氏和乌雅氏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乌雅氏入宫第四年被晋升为嫔,第五年被封为德妃。万琉哈氏却在皇宫内当了40多年的庶妃,连个“嫔”位都没得到。即使在康熙二十四年她生下胤祹,康熙仍然没有升她的位份。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康熙才吩咐礼部,要册封后宫中年龄在四十岁以上且生育过皇子的嫔妃,万琉哈氏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她被封为定嫔。

从万琉哈氏在康熙朝的“履历”可以看出,她是不受宠的。而在清宫中,“子以母贵”是铁的法则,这也就意味着胤祹并不是康熙宠爱的皇子。

胤祹的童年几乎无迹可查,胤祹第一次在正史中出现,发生在康熙四十八年,这一年,胤祹已经24岁。《清史稿》: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贝子。

康熙四十八年,24岁的胤祹被封为贝子。而他24岁之前被省略的记载,更可以印证他“不受宠”的状况。那么,这一年胤祹被封为贝子,是因为他立了什么大功,讨得康熙的欢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

(康熙四十八)冬十月戊午,册封皇三子胤祉诚亲王,皇四子胤禛雍亲王,皇五子胤祺恆亲王,皇七子胤祐淳郡王,皇十子胤䄉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俱为贝勒。

意思是说,康熙四十八年十月的时候,康熙大封皇子,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被封为亲王;七阿哥、十阿哥被封为郡王;九阿哥、十四阿哥为贝勒。而胤祹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封为贝子的。

换句话说,胤祹被封爵位,并非是康熙特别宠爱于他,而是康熙雨露均沾的结果。而且,当时年龄比他小的十四阿哥被封了贝勒,他却只被封了贝子,可见,他仍旧是不受重视的皇子。

胤祹的人生中,还有一个对他影响深远的女子,这位女子是清朝最特殊的宫女——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本是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因抚养过康熙帝,还曾做过康熙帝的启蒙老师,因此备受尊重。

康熙二十四年,十二阿哥胤祹出生,按照清朝祖制,嫔位以下的嫔妃是没有资格抚养皇子的,因此,胤祹注定不能被生母万琉哈氏抚养。两年后,孝庄文皇后病逝,康熙见75岁的苏麻喇姑孤寂无依,便决定送一个孩子在她身边,以慰她的晚年。就这样,康熙选中了当时年仅2岁的胤祹。

胤祹的到来,给苏麻喇姑的生活增加了生机和乐趣,在此之后,苏麻喇姑在清宫中又生活了18年,成为清宫中的奇女子。

毫无疑问,若无胤祹,苏麻喇姑的晚年不会如此丰富。反之,苏麻喇姑对胤祹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苏麻喇姑性格恬静,无欲无争,在他的教育下,胤祹为人踏实,不做无谓的觊觎。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了胤祹的人生。

二、九子夺嫡乱,胤祹初崛起

在清朝11位皇帝中,康熙帝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苦恼就是晚年的储位之争。康熙很早便立下嫡子胤礽为太子,却没有及时打压其他皇子。待诸位皇子年富力强,纷纷觊觎太子之位,而太子为了自保,逐渐开始不择手段,由此造成兄弟不睦,甚至刀剑相向,这就是后世常说的“九子夺嫡”。

胤祹虽然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但这件事对他还是颇具影响的。

据《清史稿·诸王传》记载,从康熙四十八年胤祹被封为“贝子”后,他就屡次被康熙召见。“自是有巡幸,辄从。”即:康熙只要出宫巡查,必然会带上胤祹。

胤祹之所以从一个受冷落的皇子变成康熙面前的熟面孔,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大阿哥胤褆因被三阿哥胤祉举报有“魇镇”太子之嫌,从此失去了“圣心”。胤褆、胤礽的接连“出事”,让康熙有些心灰意冷,因此,他开始扩大考察对象。虽然此后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但仍没有改变康熙此心。胤祹便因此进入康熙的视线。

第二,胤祹当时已经24岁,且被康熙封为贝子,他已经获得参与朝政的资格,并开始在康熙的授权下“办差”。

当时的夺嫡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康熙的诸位年长的皇子中,有志在必得者,有骑虎难下者,也有犹豫不决者,更有避而远之者,而本文的主人公胤祹则属于后者。他不争权,也不站队,遇到皇子间的争斗,他总是躲得远远的。

胤祹的这种心态,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突然下旨赏赐胤祹白银4000两。

需要注意的是,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清朝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太子胤礽被废,幽禁于咸安宫。而有意思的是,当时康熙并不是只赏赐了胤祹,还赏赐了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佑等人。

胤祺、胤佑都是无意夺嫡之人,再加上本文的胤祹,他们第三人获得赏赐,康熙的用意不言而喻。

对于一个从前不受宠的皇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父亲的认可更让他振奋。接下来,胤祹似乎也受到了康熙的鼓舞,他承担了更多康熙给他的差事,而且每次都办得很好。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去世,康熙对这位嫡母非常尊重。康熙在伤心之余,任命胤祹署内务府总管事务,主理太后丧仪。胤祹非常勤勉,一丝不苟。最后,因为“办事妥帖”,得到了康熙的重点夸奖。之后,康熙开始频繁命胤祹前去办差,例如:

一年后,康熙命胤祹前去办理正白旗满、蒙、汉三旗的旗务;康熙五十九年,康熙的嫂子、裕亲王福全之妻去世,康熙命胤祹负责治丧等 。

康熙六十年,九子夺嫡已经来到最后的关头,随着胤禩因“毙鹰事件”失去圣心,真正有机会角逐皇位之人,只剩下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一年的正月,年迈的康熙帝不打算去盛京祭拜三陵,而是打算派一位皇子替自己前去。因当时十四阿哥远在西北领兵,三阿哥胤祉曾委婉表示愿意去盛京。但康熙最终下旨,派四阿哥胤禛、十二阿哥胤祹携弘晟前去盛京行祭拜礼。

弘晟是谁?是三阿哥胤祉之子,因胤祉被封为诚亲王,弘晟是诚亲王世子。

笔者分析,当时康熙内心已经属意胤禛,所以想让胤禛代自己去祭祀祖先。但又怕伤了胤祉的心,或者出于保护胤禛的目的,因此才选择让胤祉之子弘晟同去。而胤祹能被安排到盛京去,不仅是因为他有“贝子”身份,更重要的是胤祹办事妥帖。

接下来,胤祹明显更忙了,当年五月夏至,胤祹被康熙派往天坛行礼,八月中秋,胤祹再次被康熙派往祭祀。康熙六十一年的五月和八月,还是胤祹代康熙前往行礼。

种种迹象表明,在九子夺嫡末期,胤祹逐渐被康熙重用。在康熙去世之前,康熙帝下旨,令胤祹担任镶黄旗满洲都统。

有清一朝,八旗“都统”负责旗内事务,战事甚至可以统管军务,镶黄旗满洲都统更是八旗都统中最要紧的位置,康熙将这个位置给胤祹,意味着胤祹已经手握大权。

然而,手握大权者,并不一定要参与夺嫡。在此期间,包括胤祉、胤禛、胤禵等都有意拉拢胤祹,但胤祹都委婉回绝了。

笔者认为,胤祹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夺嫡之争,有三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受苏麻喇姑的教养,与世无争;

另一方面也是他的生母当时连个“嫔位”都不是,这让他的竞争资格大打折扣;

最后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形势并不明朗,他只想踏踏实实做个宗亲,无意拿自己和母亲的未来去冒险。

三、皇叔历三朝,德高且望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在位61年的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隆科多当场宣布遗嘱,由四阿哥胤禛继承大统。胤禛登基后,是为雍正帝。

雍正登基不久,立即开始了人事布局,胤祹被雍正加封为多罗履郡王。在圣旨上,雍正给出加封胤祹的理由是“曾经理三衙门事务井井有条”,言语中对胤祹的办事能力颇为认可。

不仅如此,雍正还加封胤祹之母定嫔为妃,当时称皇考定太妃。这对胤祹来说,是颇大的恩典。

曾有史学家认为,胤祹是参与过夺嫡的,他是四阿哥胤禛一派。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缺乏根据,至少,在史书上没有记载过胤祹任何关于夺嫡的记录。而且,从胤祹在雍正初年的处境,也能侧面证明他并非雍正的“嫡系”,《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雍正二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命在固山贝子上行走。二月,因圣祖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降镇国公。八年五月,复封郡王。

意思是说,雍正二年,宗人府弹劾胤祹办事不恭敬谨慎,雍正因此褫夺胤祹的郡王爵位,降为贝子。二月,胤祹又因为在康熙的配享和封妃金册上出现遗漏(将两位后宫嫔妃的姓氏写颠倒),再次被雍正降爵,降为镇国公。胤祹被雍正冷落了6年之久,直到雍正八年,胤祹才被雍正恢复为郡王。

笔者曾写过雍正时期的多位官员,雍正帝是一位爱憎分明的帝王,他对自己信任的官员一般都比较宽厚,不管是李卫、田文镜、鄂尔泰,还是胤祥、年羹尧,从这些大臣身上都能印证这一点。但在胤祹身上,看不到雍正半点宽容。这足以说明,胤祹从一开始就不是雍正(胤禛)的心腹。

胤祹在被雍正贬为镇国公后,展露了他的极为恬淡心性。他远离政治中心,整日在家中读书作画,除非雍正召见,否则他都不轻易出门。

胤祹在雍正朝真正受到重用,发生在雍正八年之后,也就是他被恢复郡王爵位之后。当时,怡亲王胤祥已经去世,在宗室中,雍正能借助之人并不多,果亲王胤礼(十七爷)身兼数职,忙得不可开交,雍正便有意重用胤祹。

例如,雍正九年,雍正本来已经下旨让胤礼总理户部三库事务,但因为胤礼还要统管工部以及正黄旗蒙古、镶红旗满洲等四旗事务,雍正便下旨让胤祹代管户部三库。

事实证明,胤祹在办差方面的确是一把好手,在他的管理下,户部三库井井有条,雍正欣赏不已。到了雍正十二年,胤祹已经是雍正诸位兄弟中年龄最长者,开始署理宗人府,成为名副其实的宗室大佬。

清朝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在圆明园驾崩,临终前留下遗诏,命胤禄、胤礼、鄂尔泰、张廷玉四人辅佐宝亲王弘历,即乾隆帝。

乾隆登基后,立即令胤祹负责雍正的丧仪。两个月后,乾隆下旨:

履郡王允祹在朕诸叔中年龄最长,具实心办事,朕意欲晋封亲王。

就这样,胤祹在被封为履亲王,仍掌管宗人府。

清朝的宗人府是专门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包括掌管皇室玉牒,管理宗室子弟等职能。再加上胤祹是当时康熙诸子中年龄最长的一个,这就造就了胤祹在乾隆初年拥有较高的身份。

四、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胤祹在宗室内虽然德高望重,但他并不跋扈,他在宗室内口碑极佳,对乾隆恭敬,对宗室子弟较为宽厚。

乾隆二年,果亲王胤礼去世,乾隆便派胤祹代表宗室到泰陵祭祀,此后的4年内,清朝凡有“祭天、亨太庙、朝日、祀月、祭社稷、祭先农”等事务,基本上都是由胤祹恭代帝往行礼。直到乾隆六年,皇长子永璜逐渐长大,胤祹的部分担子才被永璜分担。

乾隆六年,乾隆出巡,胤祹被委以重任,留在京城总理事务。在京城期间,胤祹几乎每天天不亮就到了皇宫,凡事都和大学士们商量,然后每天都会把自己处理的政务和京城的近况形成奏本报给乾隆。若遇到大事不能决断,他会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请示乾隆,从来不敢擅专。乾隆在外三个月有余,胤祹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没有一件逾矩之事发生。

事实证明,胤祹的能力在雍正诸位兄弟中,也算是佼佼者。

然而,自古以来,皇家都不缺少有能力的皇叔。但是,有能力又懂得谦逊的皇叔其实并不多。胤祹能够获得较好的结局,和他深谙帝王之心有莫大关系。

作为食清廷俸禄的宗室王爷,胤祹对百姓的疾苦也十分关心。乾隆十六年,山东各地因暴雨导致米价上涨,看到来京城的乞丐逐渐增多,胤祹不惜入宫和大学士们争论,他力劝乾隆开仓放粮,并下旨禁止官绅和百姓争购粮食,最终,乾隆听取了他的建议。

另外,对于身陷贪污、科举弊案的官员,胤祹也建议严惩。

历史上,关于胤祹的政治思想几乎没有描述,但从他上述表现来看,他算得上是一位亲民且有正义感的王爷。然而,这样一位清代王爷,却差点绝嗣。

胤祹一生有1妻8妾,共6个儿子却夭折了5个,乾隆十五年,胤祹最后一个儿子弘昆也病逝了,这让66岁的胤祹万念俱灰。

当时,乾隆亲临履亲王府安慰皇叔,并当场承诺,将四阿哥永珹过继给胤祹为孙。

在清帝中,乾隆的“心眼”并不大,胤祹没有亲生儿子,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保护。

乾隆十九年,乾隆帝亲临履亲王府探望生病的定妃万琉哈氏,在乾隆的内心深处,他是羡慕十二叔的,毕竟,人到古稀之年仍能在母亲跟前尽孝,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乾隆二十一年,胤祹以身体年迈,要在家照顾母妃为由,向乾隆请辞。乾隆再三挽留,胤祹仍坚持辞职,乾隆只好应允。需要说明的是,胤祹在此之前不仅负责宗人府事务,还身兼军机处议政大臣行走、镶黄旗满洲都统等职。换句话说,胤祹71岁之前,仍身居要之,颇受乾隆倚重。

三年后,乾隆在南巡途中听闻胤祹之母定妃去世,他感慨万千,待回京后亲自给定妃奠酒。这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俗话说,有母亲的地方就有家,母亲去世后,胤祹沉浸在悲伤中很久都未能走出来。从此陷入病痛之中。

乾隆二十八年,履亲王胤祹去世。乾隆悲痛不已,命胤祹的嗣孙永珹为其送终,并让和亲王弘昼、五阿哥永琪为胤祹戴孝,为其谥号“懿”。

胤祹去世时77岁,他是康熙帝31个儿子中寿命最长者。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可能源于其母的“长寿基因”,另一方面也和胤祹恬淡的性格有关。

纵观胤祹的一生,他最初是不幸的,他生于皇家,但生母却并不受宠;

他有幸成为“贝子”,但并不特别受康熙重视;

他算得上文韬武略,他懂得治理朝堂、他理解百姓疾苦,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大展宏图。

然而,胤祹却是幸运的,他虽生于皇家,却没有卷入权力斗争;

他虽贵为皇子,却拥有超脱的心性;

他虽“位高权重”,却也懂得谨慎收敛。

他虽然无子,却因此降低了乾隆对他的戒心;

作为三朝老臣,胤祹的人生可能会有遗憾,但绝无悔意。

《老子》第二十二章中有一句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意思是说,正是因为不和他人相争,所以走遍天下也没有人与他争。古人所谓的“委曲求全”,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够“求全”啊!

胤祹用一生践行老子的这一句话,实乃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