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壬戌自合的意义 壬戌八字案例

壬戌自合的意义 壬戌八字案例

本文目录一览:

立秋墨韵:米芾淡墨写秋山,老缶“虚素”刻达摩

薛元明

今日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关于秋天的历代书迹中,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的《满庭芳》,笔底不无悲凉意,而米芾的《淡墨秋山诗》中,虽言“淡墨”,其实是浓墨,尤见精神。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字端妍。王铎笔下关于秋天的书迹,则不无凄凉,如《投语谷上人诗卷》。

近代梁启超立秋所临《千字文》,字字独立,字字玑珠,骨肉丰健,行气停匀,古雅朴茂。吴昌硕先生在壬子立秋刻“虚素”,边款写道:“凡智与言从虚素生则无邪欲也”,另有达摩坐禅像,画上文字有:“榻穿能坐偈持无堕,易筋经法师传我。老缶詺。”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担任杭州通判期间,杭州一带夏季久旱不雨。因为心系苍生,苏子就在立秋这天,约请杭州两位县令,一起来到西湖边灵隐寺为民祈雨,当晚留宿于寺中,写下《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不能不说,秋天是容易令人感伤的季节,因而立秋总是会和诗人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像苏轼这样懂得生活真谛之人。

苏轼 《满庭芳》

现在的大半个中国,虽然仍是酷热难耐,但秋天的脚步,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近了。江南的秋天,有时时间会很短,和夏天没有多大区别,如果遇上秋老虎,一样会热疯。因为时间短,来不及体会。如果秋天时间很长,初秋、中秋和晚秋的区别明显,秋高气爽的舒畅和秋雨连绵的阴郁,更是反差极大。进入秋天,每当忧郁的情绪泛起时,不妨读一读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的《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因为有案在身,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同乡陈慥却仍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元丰六年(1083)五月,“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江南,过黄州来访苏轼。苏轼对王长官素闻其名,可谓神交已久,此前无缘得见,此次到访,苏轼为表达倾慕之情,遂成此作。郑之焯认为全词“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不事雕凿,字字苍寒”,语言简练,内容冶叙事、写人、状景、抒情于一炉。读这首词,学一学这个世界上最乐观的人,如何在地狱中活出天堂的滋味,“人生不过三万六千天”,“鬓微霜,又何妨?”此作没有落款——这是苏黄很多作品的“特点”,怕有连累。由纸面来看,极少涂改,当为抄稿。此作罕有人关注,其实称得上“书文合一”,平淡天真,不激不励。苏轼送毕友人,誊抄整理,已近入秋了。

苏轼乃“宋四家”之首。这其中,黄庭坚和米芾都要尊苏轼为老师。黄山谷乃“苏门四学士”之一,名分早定,米芾虽然没有拜师,但正因为听从苏轼宗法魏晋二王的建议,自此登堂入室,“入魏晋平淡”,在老米《自叙帖》中有表。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假如没有米芾,苏轼还是苏轼,但没有苏轼,米芾可能就不是米芾了。米芾和苏轼最后一次相见,苏轼已是生命的秋天。1101年,饱经磨难的苏轼从岭南归来,在南京见到了米芾。此时苏轼64岁,米芾50岁。游览金山时,有人请苏轼题词。苏轼说:“有元章在。”米芾说:“某尝北面端明,某不敢。”苏轼拍拍米芾的背:“今则青出于蓝矣。”其后米芾开始自语,缓缓道:“端明真知我者也”。端明是苏轼的官职,即“端明殿学士”。苏轼告别米芾后,辗转常州一个月后,客死他乡。

米芾 《淡墨秋山诗》

米芾关于秋天的书作有好几件,其中《淡墨秋山诗》最为精彩,堪称神来之笔:“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虽言“淡墨”,其实是浓墨,尤见精神。运笔如刷,笔力雄健,使转灵动,结字端妍,取势宽展肥美,精神饱满,乃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虽是手札,然笔法严谨,称得上“精妙”二字,无一懈笔,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世之学米者,多半理解“刷”乃痛快之意,唯独无法领略沉着之妙处,故而轻浮难免。试想,老米可是有“临写十万麻笺”的深厚功底。

张雨 《秋日晚兴》

元代和宋代相比,前者是大一统的“巨无霸”,后者则徒守半壁江山。朝代更迭了,对于当时敏感的文人来说,必定是百转千回。张雨是诗文家、词曲家、书画家,年二十弃家成为茅山派道士。六十岁时脱去道袍,埋葬冠剑,还其儒身,隐居杭州,与杨维桢、黄公望、倪瓒、俞和等文士交游酬唱。所作《秋日晚兴》写道:“暝色入林烟火微,暮雨欲来如有期。野雀喧争楝树子,幽人行把菊花枝。山空始见水泉涸,寒至乃索衣裘迟。莫惜题诗将寄远,不多故旧在(京师)。”张雨书风格外凌厉,丝毫没有出家人的平淡。归根结底,出家不出世,乃根本原因。张雨书法初学赵孟頫,后在赵氏指点下上追李邕,并旁涉怀素、米芾,从赵氏入而又不被师囿,变赵氏的雍容平和为神骏卿遒,流露出隐逸文人清虚雅逸,孤傲不群的气息。

赵孟頫虽在朝中做官,但作为赵宋皇室后裔,自然要面对各种压力,“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换一个角度来看,赵有延续文脉的作用。鲜于枢书风基本上就是赵孟頫的翻版,只不过笔画瘦硬一些,中实中见灵动,《秋兴诗册》是鲜于枢的思乡之作,充满浓郁的乡情:“薄宦常为客,虚名不救贫。又看新过雁,仍是未归人。茅屋空谁补?柴车晚自巾。青云有知己,潦倒若为亲。沉静莓苔合,门闲落(叶深)”。全册用笔爽利,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淳酣畅,结字明快,气势雄伟跌宕,整体风格俊朗劲健,略显苍疏,乃晚年代表作之一。

鲜于枢 《秋兴诗册》

元明更迭,看起来是少数民族变成了汉族,其实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大元开启了“以文义取号”的风气。1271年元朝建立,国号取自《周易•干篇》中“大哉干元,万物资始”。“大明”一词也屡屡在儒家经典《易经•干卦》和《诗经•大雅》中出现。在《易经》中,“大明”表示“光明周而复始,成就天地四方”之意。正因为有这种文化的承袭和关联,从书法审美的角度来看,并无本质改变。研究篆刻史的划分,“宋元”为同一阶段。“明清流派”为下一阶段,书法史的划分,“元明”并列,且有“尚态”之说,这是梁《评书帖》针对董其昌《容台别集》中“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的发挥。书法史的特别之处在于,主流书风而外,每个时代一定会有“异类”存在。即以元代为例,除了赵孟頫、鲜于枢,还有狂放不羁的杨维桢。明代书风整体上分三个时期:明初的“承元”,中期以“吴门派”和“华亭派”为代表,领军人物有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王宠和董其昌等,晚明则以“野怪”为主流,代表人物是“3+1”,“3”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株树”倪元璐、王铎、黄道周,外加张瑞图。书法风格的变化,与政治、经济、文化从繁荣到衰败是同步的,甚至也是大明王朝国运的写照。

陈道复 草书《宋之问<秋莲赋>》

“吴门派”的陈淳,字道复,是文徵明的学生,最终有出蓝之誉。草书《宋之问<秋莲赋>》乃其代表作,可惜前缺“若夫西城秘掖,北禁仙流,见白露之先降,悲红蕖之已秋。昔之菡”等字。陈的行书主要学《圣教序》,对智永用功也深,遒劲婉转。陈淳中年之后将主要精力放在草书创作上,主要是和黄庭坚结缘,风格苍劲,可谓人书俱老。陈淳性格中有狂放不羁的一面,这在温文尔雅的文徵明身上是绝对不可能有的。陈道复绘画影响更大,和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明 董其昌书《王右丞辋川诗》

董其昌是“华亭派”的开创者。华亭现在属于上海,其实过去和吴门是一块地盘。作为当时书坛领袖的董其昌,不甘寄人篱下,得有自己的“品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董其昌已经有自己的资格和实力。彼时董到荆溪看望辞官归里的吴正志——后者对于右丞之诗别有会心处,董其昌此前也辞职归乡,且致力于寻访王维相关的画迹,自然对王维描写隐居的诗歌同样别具会心之处,两相契合,也就诞生了这样一组书王维的辋川诗。此册善于藏锋,下笔沉着痛快,圆厚润泽,内含筋骨,不失清劲与力度,力量的控制恰到好处。稍微敧侧的结字,让作品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墨色,反映出运笔的节奏,风格清秀洁净,给人清新脱俗之感。董在册末题识:“过荆溪访吴澈如年丈,出楮素属余书右丞辋川绝句。澈如爱右丞诗,且学之,欲逼人。愧余书不能学右军也。”旁边且有一幅董其昌画像。

王铎 《投语谷上人诗卷》

有意思的是,董其昌学王羲之,学颜真卿,学米芾,王铎也主攻这三家,但两人的书风却截然不同,董秀媚而王雄放。看来,取法何人不是最终决定自身风貌的主导因素,关键是看个人如何吸收、消化和提炼。王铎和董其昌曾经同朝为官,存在交集。王铎在录唐代诗人王维诗的大字颜楷书题跋中曾提及董其昌:“书绫卷鲜书楷法者,即华亭玄宰亦未之观也。癸未十二月过履吾老亲翁琴言斋,笔墨研皆精良,挑灯书二卷,俱楷。”不过,董其昌的运气比王铎好。董逝于1636年,明亡于1644年,董身后随即而来的改朝换代,如此天崩地裂的后果,就由王铎之辈来承担。“贰臣”的帽子是戴定了。王铎在清朝只活了八年,充满屈辱的八年。王铎在降清之后,心情极度压抑,除了拼命进行书法临创之外,别无他求。从某个角度来说,王铎是为了个人的书法事业而苟延残喘的,面对生死抉择,将有大成,心有不甘。在王铎笔下,关于秋天的作品,感觉特别凄凉。《投语谷上人诗卷》是王铎55岁已入清时书写的作品,心境悲凉,“荆扉草色侵,释子不经心。独处无行迹,相睽直至今。花开灵鸟下,山冥夜灯深。料有盘桓地,冬来听雪音。立秋柬惕庵。少别流年速,徒令肺气伤。花风随上下,山冒互青苍。老泪园林黯,他乡罢虎强。立秋明日是,无处泛犀觞。”此卷兼有“二王”和米芾笔法,加以夸张运用,转变为多处方折,激荡跃动。起始处落笔成点,形态各异,笔画刚中带柔、潇散逸韵。王铎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开拓性,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今年秋意重》一诗,王铎曾反复书写:“今年秋意重,清露漫霏霏。北塞白羊近,西风红叶稀。为官稽笏版,未老选渔矶。貗薄非吾事,能无愧道衣。”此竖幅立轴行笔在圆转中见方折之气,融迟涩畅达于一体,结构纵横间注重墨韵的虚实转换,章法布白清丽、字紧行空,风格苍郁雄奇。王铎将心中无以名状的万千思绪借笔墨一泻千里,挥毫之际,政治生涯的苦闷和积郁在心中多年的艺术遐思畅快淋漓地表达出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王铎以鲜明的风格和强烈的个性躬身实践了借古开今的鸿途壮志,超越了同时代的诸多名家,也超越了时代。

王铎 《今年秋意重》

一如元末明初的书风异常接近,明末清初的书风亦是如此。因为王朝可以在一夜之间更替,礼俗和审美则不能,会有一个变化过程。晚明以“野怪”为主流,清初宗法碑学,篆隶书风兴盛,秉承“怪”的宗旨。“扬州八怪”便是最典型的。汪士慎为其中的代表。因一目失明,遂自刻“尚留一目看梅花”印,所绘梅花格调淡雅,素有“汪梅”之说。《空里疏香图》题跋写道:“空里疏香。近人又篆。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巢林书堂汪士慎写并录旧作一截句,时丙辰立秋后四日。”由此题字可感受到汪士慎书法的精神世界以及审美特质,有着一种清冷、幽寂而傲岸的精神意象。金农评价汪士慎说:“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汪士慎能在高手如林的扬州能被金农推许,确实具有相当的实力。

汪士慎 《空里疏香图》

“八怪”书风可观赏而不可宗法,真正具有大气象、大格局的,代表清隶成就的无疑是邓石如和伊秉绶。邓石如的隶书更多指向传统,伊秉绶的隶书则具“现代意识”,在空间处理上,完全符合现代审美归类,极度超前。伊秉绶是一个清官,为人刚正不阿,字的格局大,气息清而纯。“定武《兰亭》”四个大字,浑朴自然,摄人心魄,有肃然起敬之感。行书对联“书有千年对,门容二仲过”,学颜而自化,作品显出强烈的虚实对比,空灵而又充实,虚实相生,蕴含生机。行书小字《九秋感怀四首》写道:“才非屈子殊惭放,望重臧孙竟不知。父老百年惊鼓角,罗浮双岫掩旌旗。惟期去后桐乡熙,屡报无年慰我思。”笔法运用和结构处理体现出拙中寓巧,既对比又调和的艺术辩证思维,讲究空间与线质之美,富有变化,字距、行距乃至落款强调贯通性,使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极其生动。

清 伊秉绶 书有门容联,乙亥新秋

伊秉绶 《九秋感怀诗》

时代到了晚清。梁启超、丁佛言等人,所面对的处境,似乎和几百年前傅山、王铎是一样的改朝换代大变局。实质有很大差别——不再是以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两人尤其是梁,是以革命派的姿态亮相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后世之人宁愿将梁启超和丁佛言视为文人、读书人。事实也确实如此。晚清很多从政之人,最终后半生以学术立身,经过大风大浪,对于学术和人生的理解更加真切和深刻。说到底,无论是专业化还是职业化,乃至书法家的社会化,走向不同的社会行业,最终决定个人成就的,仍然是文人和读书人底色,也就是学问和修养的要求。

梁启超 《千字文》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和丁佛言的作品,无丝毫“官气”,皆是书卷气、学问气。梁启超立秋所书《千字文》临作,字字独立,字字玑珠,骨肉丰健,行气停匀,古雅朴茂,飞墨奇逸,笔底别饶气韵,笔墨精到,爽劲可喜,显示了深厚的功力和高雅朴实的书法审美观。

近代 丁佛言集《大盂鼎》联,己巳年立秋

近代 丁佛言临《兮甲盘》,癸亥立秋

丁佛言是一位文字学大家,篆书属“基本功”。丁佛言认为《大盂鼎》“圆中有方,挺拔绝伦”,并言“作此必须用浓墨,硬豪、粗纸,方能显出雄浑本色”。集字联“盂鼎铭受汝疆土,秦誓曰保我子孙”有庙堂之气,法相庄严。有一个细节,笔画交叉处擦起了毛,而宣纸可以不破,可见功力之深。其立秋日所临《兮甲盘》在字形和风格等方面接近《毛公鼎》,然而,丁佛言临作注重个人的理解,用笔厚实,笔画繁多而紧凑者,几乎密不透风却丝毫没有阻滞之感。落款以章草为之,针对不同风格的金文,略有变化,最终非常协调和匹配。

王福庵其实也做过“官”——任职印铸局,但从内心来说,“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他更愿意做一个职业书印人,放弃每月数百银元厚禄而甘为布衣,可以专心创作。当王福庵决意引退,上司惊闻他要辞职,连夜举火把去他寓所,再三挽留,王福庵去意已定,50岁时迁入沪居。最有意思的是,临《遹敦》虽为金文,然笔画圆润均匀,结体注重匀整,一丝不苟,少金石味而以文气胜。款字写有“先生”二字,但具体是谁,并没有受书人姓名。为什么会这样?很明显,书家订单很多时,通常会集中写好作品,有需要者添上姓名即可。此作一直空了,说明没有成交,或者是对方忘了取件。

近代 王福庵临《遹敦》

王福庵的前辈和同道吴昌硕,最初是有意进入仕途的。1899年经同乡丁葆元荐举受任江苏安东县令,“壮志得酬”。出乎意料的是,吴昌硕上任一月旋即辞官。所谓性格即命运,吴昌硕最终成了职业书画家和印人,此时吴昌硕已年近花甲。此前的创作,未能集中全部精力。所刻“枫窗”印,边款记“癸未立秋日,吴俊仿古”,时年40岁,仍用“吴俊”之名。其后,完全悠游于诗书画印的世界。“壬子立秋”刻“虚素”,吴昌硕已经69岁,边款写道:“凡智与言从虚素生则无邪欲也”。另有达摩坐禅像,画上文字有:“榻穿能坐偈持无堕,易筋经法师传我。老缶詺。”意思很明显,图文合一,预示了禅意虚空,朴素无尘之意,乃是凡人修炼的至高境界。吴昌硕晚年信佛,对这方印极为珍视。留心不难发现,在吴昌硕七十至八十多岁的作品上,多见钤盖。

近代 吴昌硕刻 “枫窗”,癸未立秋

近代 吴昌硕刻“虚素” 壬子立秋

次子吴涵深得吴昌硕真传,也是篆刻高手,常在吴昌硕不便时代刀。此“半偈缘”印边款写道:“壬戌立秋后三日,拟汉铁铸印,奉白龙山人。藏龛。”只可惜,1927年吴涵英年早逝,得年52。此时吴昌硕正在西泠印社避暑,待到初秋回家,全家上下都对他说吴涵去日本了,一时回不了上海,吴昌硕倒也深信不疑,免得受不了老年丧子的刺激。

近代 吴涵 刻“半偈语”,壬戌立秋

边款中所提到的“白龙山人”即“海派”大佬王震王一亭。上世纪初,画家王震与吴昌硕结为莫逆之交,王震力邀缶翁到沪发展。1912年5月,缶翁携吴涵等正式定居上海。王震不光是上海商会会长,也是一位慈善家。王力推缶翁的艺术。缶翁大气磅礴、恣肆雄奇的绘画很受欢迎,日本画商定期赴沪购画,有时要求一周交画一百幅。上海开埠形成的职员、买办阶层也十分喜欢缶翁寓意吉祥富贵的绘画。缶翁就此富裕起来,在山西路吉庆里买了房子,彻底在上海扎下根。

清 奚冈刻“秋声馆主”,癸巳立秋

在“海派”职业化书家印人之前,尚有一批“半职业化”的印人,最典型的就是“西泠八家”,他们刻印也收取润格,但不完全以此为生。这样的状况可能更好。“八家”之首的丁敬,当时刻印润格已经很高,《扬州画舫录》卷四记载其润格为“白镪十金,为镌一字”,远高于当时的书画家,甚至超过当时的朝廷官员。白镪十金即白银十两,刻一个四字印章要四十两白银,要价甚昂。当时的七品知县一年只有45两的俸银。奚、钱属于“后四家”,也有将钱松单独列为一派的。奚冈刻 “秋声馆主”,边款写道:“倪高士云林有朱阳馆主印,此则学其法也,刻奉鹤亭先生清鉴。癸巳立秋前十日,隺渚生奚冈。”“鹤亭先生”即当时的徽商江春,为乾隆时期“扬州八大商”之首。奚冈印风师法丁敬,并有发展,风格清隽,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钱松和赵之谦交好,让儿子钱式拜赵之谦为师。1860年,太平军攻占杭州后,钱松服药而亡,年仅43岁。所刻“明月前身”边款记:“甲寅立秋夜,叔盖仿汉印”。虽言摹古,其实是独创。其时37岁,风格已完全成熟。钱松篆刻受到丁敬、蒋仁的影响,但他在刀法、篆法上都有所化变,最终蹊径独辟。用刀以切带削,轻浅取势,富有顿挫起伏,故笔画更为古厚生涩,对吴昌硕影响很大。篆法方圆兼使,面目多样,意境高古。

当代 邓散木篆书联 独骑白鹤招青鸟;请问宛雏与即且(蝍蛆),乙酉立秋

邓散木也算得上“半职业”,但他的勤奋精神和作品数量,比职业化还职业化。邓散木一生勤于艺事。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磨一大砚池墨,写到吃早饭。下班后,还要写上两小时,不上班时,九点钟后篆刻两小时,下午一点钟后篆刻两小时,然后是著述。他曾用一个半月的时间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45遍,用两个半月时间手写全部《篆韵谱》,用三个半月时间手写全部《说文解字》六大本。他每天总要刻十几方甚至几十方印,这样算下来,从他20岁算起到65岁逝世,总共印章数量应该超过十几万。作为吴昌硕的再传弟子,篆书师心不师面。篆书联“独骑白鹤招青鸟,请问宛雏与即且(蝍蛆)”,书于1945年,时48岁,风格已经成熟。笔意舒展,刚柔并济,布局大气又不乏洒脱,冶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等于一炉,参以治印布白法度,自谓“非篆非籀,非古非今,是自己家数,不自门入”。

泰戈尔《飞鸟集》中有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实际上比不上宋玉爆款名句的气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但凡到秋天,人的心态就会起变化。秋天意味着一年过去了大半,蓦然回首,不经意间会有一种失落感甚至幻灭感,不管是风骚型还是闷骚型的人,都会有很多话想说。记得苏轼有一首《行香子•秋与》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飞英如霰,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苏轼的意思是,为俗事焦虑而睡不着,纯属正常,怕就怕一个人只在意庸俗的烦恼,却对平凡的快乐视而不见。能够尽情享受尘世的快乐,实是一种修为。人活在尘世中,总会有烦恼,但必定有快乐。对于书家印人来说,创造是一种快乐,对于欣赏者来说,乐人之乐,也是一种快乐。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张艳

朱元璋登基后发现有人跟他八字相同,召来后却发现是洛阳穷老头

古代人对于命运的信仰,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有相当的市场。中国的算命术从殷商时代脱胎于占星和占卜,发展于汉朝,完备于宋朝。古代对于算命的理论是在五代的徐子平和唐朝的李中虚发展而来,以出生时期的生辰八字推演而来。

生辰八字对应的是出生时候的年、月、日、时相应的天干和地支,四乘以二正好是八个。明太祖朱元璋的生辰八字是

年:戊辰

月:壬戌

日:丁丑

时:丁未

这一命造,如果年月的地支不见辰戌,只有地支丑未刑冲,大有不得善终的忧虑。但是由于天干地支中的辰戌丑未四库俱全,反而妙不可言,贵为天子了。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南京登基后,对于朱家帝业的传承非常看中,听说有一个人的八字和他相同,感到非常忧虑,起了杀心。他派心腹将这人召来一看,发现这原来只是洛阳的一个姓李的穷老头。

朱元璋问他,你是做什么活的,洛阳这位姓李的老头答道:我是养蜜蜂过日子的,目前有十三窠的蜜蜂可以采蜜,以此度日养家糊口。朱元璋听了之后,立马宽心说道:你这养蜂食密十三窠,跟我管理国家十三个省的布政司获取税收正好一样。李老头本来就是一个农民,不知道朱元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其实十三省的税收和十三窠蜜蜂相比,除了数字相同,实质上的意义则相差的很远。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由于秉承朱元璋的旨意,巡访洛阳至西安一带准备迁都事宜,但是回来没多久就得了重疾死去。晚年失去马皇后和皇太子的朱元璋心中孤独可想而知,对于自己缔造的伟业如何传承更加增添了忧虑。

他对自己身后建文帝能不能掌管朝局很不放心,于是对于功臣宿将进行了一系列的清洗。从朱元璋通过生辰八字这一事件看出,晚年多疑的朱元璋对于朝政的安排过于多疑,并进行了提前布局。聪明如刘伯温,也卷入到这一历史漩涡之中,不得善终。

明朝著名谏臣杨继盛命理研究及遗训

原创 王相山 易者相也 编辑整理 振武扬威

应明朝甘肃凉州杨家将后人、文朋好友之求,特将相也对明朝著名谏臣杨继盛生年八字考证研究,及杨继盛在牢狱中给妻子和儿子所写的两份遗书(自《忠愍公遗训》)原文节选,真情奉献上,供杨氏后人收藏、宣扬。

杨继盛明代画像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明代著名谏臣。杨富之子,杨继昌、杨继美之弟。嘉靖廿六年(1547)登进士,初任南京吏部主事,师从吏部尚书韩邦奇。后官兵部员外郎。因上疏弹劾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狄道典史。其后被起用为诸城知县,迁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受拷打,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害,年仅四十。明穆宗即位后,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

生:明正德十一年丙子五月十七日辰时(1516.06.16)。

卒: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十月初一日(1555.10.15)。

杨继盛1:丙子 甲午 丁酉 癸卯。

杨继盛2:丙子 甲午 丁酉 甲辰。

据凉州杨氏后人说,杨继盛为凉州太平巷仙姑庙“四知堂”杨氏的先祖,杨家铁人,凉州铁汉。但凉州杨氏族谱中,并无杨继盛。

甘肃武威《凉州》明代杨氏武将画像

杨继盛造首源于明代命学大家万民英著《三命通会》“丁酉日癸卯时”断,为卯时生。并注“杨忠湣公继盛”六字。而查《杨继盛自书年谱》:“生予于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岁五月十七日辰时”。比《三命通会》卯时后延了一个时辰。清朝著名医学家、命学专家袁树珊亦将杨继盛造收入其《袁氏命谱》,但未尊《三命通会》卯时说,而采纳了《年谱》辰时说。自书年谱为信史,《命谱》又可佐证。这样,杨继盛的八字,就有了卯时与辰时两个不同八字。相也观其造,亦认为应尊年谱,甲辰时更符其命。由此可知,明《三命通会》录此八字时,另有卯时一说。

综观其造,丁生午月得禄,天干甲印两透,丁本得令而旺,但地支辰酉合,子辰遥合,财生煞旺,子午冲,提纲先天受损,必须靠两甲化煞护身也。可惜甲木正印无正根,月干甲木,自坐午火死地,无力也。唯时干甲木,蟠根辰土,赖以辰中乙根相助,癸水相生为命。故辰倒则印倒,印倒则身亡也。观家境六亲,年柱丙子,丙坐鬼身,生于世代耕读之家,但家庭贫困。月柱甲午,印坐死地,印为母亲,其母曹氏早亡,亦合其理。日时辰酉合,其父杨富另娶。时柱甲辰,印坐煞库,继母妒嫉他,让他放牛羊。此皆符合甲辰时之命象也。

命主四岁行运。初运乙未(4—13岁),未子相穿,能制煞护身。未为印库,为学校,午未又合,杨继盛经过里塾,见儿童读书,很是羡慕。7岁壬午,午冲子,伤父母宫;午午自刑,木在死地,火泄木焚,是年丧母。午又能破动酉金合辰,辰中有乙,酉为父,乙为继母,其父杨富另娶。继母陈氏妒忌他,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里塾,看见里面的儿童读书,很是羡慕。就对哥说,想跟从塾师学习。哥哥说:“你还小,学什么呢?”杨继盛说:“年纪小能放牛,就不能学习吗?”哥哥将这些对父亲说了,父亲同意让他学习,但还要牧牛。13岁戊子,子辰合煞,但不冲午禄,才从师学习,刻苦自厉。丙申运(14—23岁),申子辰三合煞局,但印高透,煞印相生,乡试中举,入国子监学习,国子祭酒徐阶很欣赏他。丁酉运(24—33岁),财生煞旺,学习刻苦。酉酉自刑,略为不美。32岁丁未,印星得库,午未合火,穿掉鬼煞,考中进士,任吏部主事。可见,若是癸卯时,酉金冲卯印,是运很难名也。

戊戌运(34—43岁),丁火虽然得库,午戌会火,戊土伤官由两甲回克,但与时柱天克地冲,甲辰为寿元柱,如同月柱,冲之极凶,辰戌相冲,穿倒丁火,冲掉辰土,则丁入戌墓,有牢狱生死之灾也。34岁己酉,跟从吏部尚书韩邦奇学习乐律,亲手制十二律,吹奏时声音均极和美。韩邦奇大喜,将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他,从此杨继盛更加有名。35岁庚戌(嘉靖廿九年),庚由丙克,不克甲木,此应调升京师,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但庚戌与时柱甲辰天克地冲,戌冲辰,令时柱甲辰大坏,财星坏印。时,蒙古首领俺答数次带兵犯境,大将军仇鸾请开马市以和之,杨继盛上书《请罢马市疏》,力言仇鸾之举有“十不可五谬”,遂得罪仇鸾。仇鸾进宫密疏,皇帝随即将杨继盛下了诏狱,后贬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36岁辛亥,辛由丙合,官带驿马,印得长生,转机又临。是年俺答依然扰边,马市全遭破坏。世宗始知继盛有先见之明,再度起用杨继盛,调为山东诸城县令,改任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当时严嵩当权,恨仇鸾侵犯自己,就想帮杨继盛一把,改他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但杨继盛憎恶严嵩超过仇鸾。且想起被谪一年内连迁四职,心中不快。38岁癸丑,戊伤合煞,七煞有制,本是吉相,但子丑合,与虎为谋,丑酉合,暗中拱煞,丑戌刑,暗伤丁火,丑午穿,禄身倒地,四支皆动,气乱不定,灾又至也。杨继盛上任刚一个月,就上了《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严嵩气急败坏,假传圣旨,将杨继盛投入死牢。廷杖一百,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托人送去一副蛇胆止痛。但杨继盛拒绝曰:“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自行割下腐肉三斤,断筋二条。严嵩本想将杨继盛杀死,但在陆炳等人的保护下,在狱中活三年之久。自挽绝笔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同年闰三月,杨继盛撰成《年谱》(《杨继盛自书年谱》)。39岁甲寅,在狱中倍受酷刑。

40岁乙卯(嘉靖三十四年),枭神当道,卯酉相冲,卯午相破,卯辰相穿,子卯相刑,引动了全局,犹卯辰穿,最为甚也,甲木蟠根被穿,印星倒地也。是年,严嵩决心杀杨继盛。恰在此时,严嵩看到其同党赵文华送来的一份对闽浙总督张经等人的论罪奏疏,严嵩特意在这份奏疏之后加上杨继盛的名字,世宗阅奏时并未注意,便草草同意处刑。杨继盛在狱中写下两份遗书,一份《谕妻张贞》,一份《谕应尾、应箕两儿》。十月初一,丙戌月壬戌日,又是两戌冲辰,辰即便金刚身,也倒也。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杨继盛与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苏松副总兵汤克宽等九人处决,弃尸于市。临刑前,杨继盛将自书《年谱》和两份遗书交予其子,并作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人相互涕泣传颂此诗。继盛将行刑时,其妻张氏上书请为代死,不报。及继盛死于西市,张亦同日自缢殉夫。真是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杨继盛留《谕妻张贞》书,终究还是没有把妻子劝下。燕京士民敬而悯之,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后七年崇败,穆宗立,恤直谏诸臣,以继盛为首,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建祠保定,名旌忠。

从杨继盛死亡之凶灾,可以断定,甲辰时确也。

【附录一】杨继盛与文天祥命造比较。

文天祥:丙申 甲午 丁巳 庚子。

杨继盛:丙子 甲午 丁酉 甲辰。

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文天祥与杨继盛,两个生年整相错280年的人,竟然都是丁日生人,且都是甲午月生人,年时支都是申子辰水局,日支都是巳酉丑金局,五行与格局均一样,都是金水鬼煞重而火弱的火水未济之局,面对群鬼群煞,气节自然一样。从八字上看,杨继盛仿佛是文天祥的转世,而精神留存,又都一样。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杨继盛有“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句;文天祥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杨继盛有“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一个生在南宋,一个生在明朝,结局却又是轮回般地相似,都是以身殉国,为国捐躯。一个四十七,一个四十岁。都没逃过命理格局中天妒英才的短命定数。

对两人八字的具体比较,相也不想重复前人的分析。袁树珊先生在对杨继盛命理的分析中,已经与文天祥命,一同对比,一同分析,这是研究命理学的一种可靠方法,甚至捷径,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所以,相也特录袁树珊对杨继盛和文天祥八字的比较文字,供大家体会。

袁树珊云:“明杨忠愍公之造,与宋文信国公之造,同为丁火日元,生于火月,忠愍年干逢丙火,信国年干亦逢丙火;忠愍月干逢甲木,信国月干亦逢甲木;忠愍午为子冲,信国也午为子冲;忠愍辰子遥合水局,信国申子亦遥合水局,此大同也。忠愍命占三木一金,信国命占三金一木;忠愍命宫甲午,具土木火三行,信国命宫己亥,具土木水三行,此小异也。其大同者,夏火炎炎,必须用金用水,以调济之;共小异者,忠愍公金只有一,水只有二,调济力薄,信国金计有三,水亦计有三,调济力厚。忠愍祠馆禄元,直接相冲;信国祠馆禄元,间接相冲,虽同一下狱就义,同一千秋不朽。然,一为进士知县,一为状元丞相;一为上疏锄奸,一为督兵杀敌,为稍异耳。至于岁运宜忌,忠愍与信国,亦复大同小异。信国二十一岁丙辰,小限丁酉,廷试点元,申丁酉运,服官尚妥,戊运晋阶,反觉棘手;戌运被执就义,此固金水为宜,火木土为忌也。忠愍……四十岁戌运,岁值乙卯,十月初八日就义。此亦金水为宜,火木土为忌,忠愍与信国大同。其小异者,信国午午刑刃,忠愍卯酉破金也。……呜呼!命运可凭乎?抑人力可凭乎?抑人力与命运,须并行不悖乎?珊不敏,愿与有道者商榷之。”

【附录二】杨继盛诗《读易有感》

眼底浮云片片飞,吉凶消息只几希。

自从会得羲皇《易》,始觉前时大半飞。

【附录三】杨继盛遗训一《谕妻张贞》古人云:“死有重于泰山,死有轻于鸿毛。”盖当死而死,则死比泰山犹重,不当死而死,则无益于事,比鸿毛犹轻。死生之际,不可不揆之于道也。我一时间,死在你前头,你是一个激烈而粗暴的性子,只怕你不晓得死比鸿毛犹轻的道理,我心甚忧。故将这话劝你。妇人家有夫死就同死者,盖以夫主无儿女可守,活着无用,故随夫亦死。这才谓之当死而死,死有重于泰山,才谓之贞节。若夫主虽死,尚有孤儿,无人收养,则妇人一身,乃夫主宗祀命脉,一生事业所系于此,若死,则弃夫主之宗祀,堕夫主之事业,负夫主之重托,贻夫主身后无穷之虑,则死不但轻于鸿毛,且为众人所唾骂,便是不知道理的妇人。我打一百四十棍,不死是天保祐我,那时不死,如今岂有死的道理?万一要死,也是重于泰山了!所惜者,只是两个儿子俱幼,读书俱有进益,将来教得成的,只怕误了他。一个女儿,尚未出嫁,无人教导看管,怕惹人嗤笑。我就死了,留的你在,教导我的儿女成人长大,各自成家立计,就合我活着的一般,我在九泉之下,也放心,也欢喜,也知感你。如今,咱一家儿,无有我也罢了,无有你一时成不得,便人亡家破,称了人家的愿,惹人家的笑。你是一个最聪明,知道理的(妇人),何须我说。千万只是要你戒激烈的性子,以我的儿女为重方可。二贞(相也注:妾)年幼,又无儿女,就着他(她)嫁人,衣服首饰都打发他(她)。我在监三年,他(她)发心吃斋诵经,是他(她)报我的恩了,不可着他(她)在家守寡。咱哥虽无道理,也无别意,不过只是要便宜心肠,凡是要让他些,与他便宜,他便欢喜了,不可与他争竞。其余家事,谅你善处,故不须多言。

【附录四】杨继盛遗训二《谕应尾、应箕两儿》

人须要立志,初时立志为君子,后来多有变为小人的。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立志,习举业。只是要多记多作,《四书》本经,记文一千篇,读论一百篇,策一百问,表五十道,判语八十条。有余功则读《五经》白文,好古文读一百篇,每日作文一篇,每月作论三篇,策二篇,问二篇。切记不可一日无师傅。无师傅则无严惮,无稽考,虽十分用功,终是疏散,以自在故也。又必须择好师,如一师不惬意,即辞了另寻,不可因循迁延,致误学业。又必择好朋友,日日会讲切磋,则举子不患其不成矣。

居家之要,第一要内外界限严谨。女子十岁以上不可使出中门,男子十岁以上不可使入中门。外面妇人,虽至亲不可使其常来行走,一以防说谈是非,致一家不和,一以防其为奸盗之媒也。只照依我行,便是。院墙要极高,上面必以棘针,缘的周密,少有缺坏,务要追求来历。如夏间霖雨,院墙倒塌,必即时修起,如雨天不便,亦即时加上寨篱,不可迁延日月,庶止奸盗之原。酒肉面果,油盐酱菜,必总收一库房;五谷粮食,必总收一仓房。当家之人,掌其锁钥,家人不得偷盗。衣服要朴素,房屋休高大,饮食使用要俭约。休要见人家穿好衣服便要做,住好房屋便要盖,使好家活便要买,此致穷之道也。若用度少有不足,便算计可费多少,即卖田产补完。切记不可揭债,若揭债则日日行利,累的债深,穷的便快。戒之,戒之!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吃人亏,勿使人吃我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我之气。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我,则即时丢过。见人之善,则对称不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人有向你某人感你之恩,则云他有恩于我,我无恩于他,则感恩者闻之,其感亦深。有人向你说某人恼你谤你,则云彼与我平日最相好,岂有恼我谤我之理?则恼我者闻之,其怨即解。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又,与人相交,久而益密,则行之邦家,可无怨矣。

明朝凉州杨氏家谱:杨税祖世袭录

明代凉州杨家将宣武将军杨税画像

供状人杨棟年四十八岁,係陕西行都司凉州卫已故世袭指挥俭事杨铭嫡长亲侄,状供有高祖杨税,原籍直隶徐州壹乡人,丙午年(1366)四月於徐丞相下归附从军,拨守徐州操偹,洪武四年正月拨彭城卫右所马军,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内,有奸臣齐泰等变乱祖宗成法,调兵杀害亲王,随驾奉天征讨,跟宋都督克遵化等处,接应密云,八月克雄县漠州,破真定城,南圈子,九月接应永平克刘家口,十月克大宁,十一月郑村坝大战全胜,十二月取广昌,洪武三十三年正月取蔚州,攻围大同,四月白沟河大战全胜,五月攻围济南,陛本所小旗,十月攻克沧州,十二月东昌大战回还,洪武三十四年三月夹河大战全胜,查勘节次有功,歴陛本所实授百户。洪武三十五年正月克東阿東平等汶上等处,三月肥县大战全胜,四月小河大战阵亡。

四知堂

明代凉州杨氏家谱

明代凉州杨氏家谱

明代凉州杨氏家谱

明代凉州杨氏家谱

杨氏家谱

曾祖杨忠係税祖嫡长亲男,永乐二年四月十六日,准袭前職,为父阵亡,本月二十四日,钦陛彭城卫右所正千户,全俸优给,永乐三年二月改常山中护卫右所,永乐九年四月初八日,钦准袭授武德将军,本卫所世袭正千户。

凉州杨氏家谱武德将军杨忠画像

永乐十五年十月十八日,钦调陕西行都司凉州卫右所,到任管事,正统五年四月十一日授勉字九百六十三号,诰命一道,高祖杨税,褒赠宣武将军世袭正千户职事,曾祖杨忠在任老疾,伯祖杨英係嫡长男,告蒙卫所,保送右军都督府转送,兵部替职,景泰五年(1454)四月十三日,蒙兵部官引於,奉天门奏:钦准袭授凉州卫右千户所世袭正千户,本年八月十七日到任管事,伯祖杨英於成化七年(1471)十二月内在任病故。

伯父杨继隆<杨继盛是杨继隆亲兄弟,是宁夏总兵,湖广总兵杨英,兴济伯杨善侄子>係嫡长亲男,幼小不堪袭职,例应优给,告蒙卫所,保勘明白,送达外续,奉右军都督府,右字一千七百七十五号,勘合为优给事,至成化二十年终,住支依蒙优给年限已满,住支外告蒙卫所,起送右军都督府送兵部袭职,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蒙本部官引於,

奉天门奏,钦准袭授原卫所世袭正千户职事,给到兵部,陕西行字十二号,勘合文憑前来,於弘治元年四月十一日到任管事,伯父杨继隆於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三在任病故乏斯嗣,有叔杨铭係故伯父亲弟,告蒙卫所,保送陕西行都司起送,右军都督府蒙送兵部袭职,弘治十五年六月二十八日,蒙本部官引於

奉天门奏:钦准袭授原卫所世袭正千户职事,给到兵部,陕西行字十六号,勘合文憑一道,前来於本年十一月十五日到任,管领马隊,正德元年三月初一跟随游击将军徐谦前往庄浪河等处截杀,本月二十三日追贼到於黄草衝與賊对敌,就阵斩获首级一颗保官外,正德六年三月十四日,奉右军都督府右字四百十五号勘合,为達賊出没,事内開杨铭有功升指挥俭事,本年八月初六日到任管事,至嘉靖四年九月二十日在任病故,伊杨潔係嫡长亲男,告蒙本卫所起送陕西行都司转送右军都督府蒙送兵部袭职,嘉靖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蒙兵部官引於……

保存的甘肃武威凉州杨家将攻鼓楊字旗

保存的甘肃武威凉州杨家将攻鼓帥字旗

凉州杨家将攻鼓龙旗

凉州杨家将凤旗

凉州杨府巷杨佑三官祠,杨佑,凉州卫人,历西宁守备,甘肃参将,肃州参将,甘肃镇副总兵,

凉州城杨爺庙

凉州杨氏家谱

乾隆三年凉州杨氏十八屏风

凉州杨家将战鼓

时期凉州城地图,凉州杨家河现改名天马湖,凉州杨家河是明代戍边将士戍边屯垦防洪灌溉护城的象征

清朝凉州仙姑庙四知堂杨先声水陆画武神关公画像

甘肃凉州明代杨家将战鼓

甘肃凉州明代杨家将战鼓

作者王相山

相也一个喜欢国学的人

王相山:字海泉,号相也。甘肃古浪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特约作家,周易学者。1986年始,在《红柳》《甘肃日报》《中华散文》《中国作家》《飞天》《散文诗》《通俗小说月报》等发表散文、随笔、杂文、小说、报告文学200多万字。业余研究周易及传统文化。出版有散文集《村庄或者逃亡》(团结出版社)、《子平真诠精解》(中华文化书局),先后荣获过甘肃省杂文奖、山东长河文学散文奖、中国人口文化奖(报告文学)、世界易经大会论文奖。名入《中国专家大辞典(第10卷)》《中国百科学者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