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镜子对着卫生间门好吗 镜子对门有什么影响

镜子对着卫生间门好吗 镜子对门有什么影响

本文目录一览:

《窗户与镜子的不同》:镜子让人看到自己,窗子可以让人看到世界

生活就像是一扇窗户,和一面镜子。窗户和镜子,虽然看上去都是用玻璃做成的,但实际上,它们的作用可大不相同。

先说说镜子吧,它就像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审视你的小侦探。你站在镜子前,它就会毫不留情地展现出你的模样,无论是好看还是不好看,都一览无余。它让你看到的只是你自己,整天盯着它,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自我欣赏或者自我怀疑的情绪里。就好比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穿得很帅或者很美,于是不由得得意洋洋地对着镜子做各种pose;有时候又觉得自己长得不怎么样,于是闷闷不乐地对着镜子发愁。不过,无论是帅还是丑,镜子都不会说话,只是默默地反映着你的模样。

再来说说窗户,它就像是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你站在窗户前,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外面的世界都尽收你的眼底。窗户让阳光、雨水、微风,甚至是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可以自由地进出,让你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丰富多彩。有时候,你站在窗户前,看到远处的山川河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有时候,你又可以看到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感受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无论是什么样的景象,窗户都能为你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就像是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感觉自己的心情就像是被一面厚厚的镜子所困住,无法自拔。我们总是在反思自己的模样,忽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多姿多彩。这时,我们就需要打开心中的窗户,让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注入,让自己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抱世界,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但是,有时候我们又会过分关注外界的眼光和评价,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需求,觉得自己好像是被一面面镜子所包围,失去了自我认知和定位。这时,我们就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而活着,是为了看到自己的模样还是为了看到外界的风景。只有当我们摆脱了这些外界的束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在窗户和镜子之间取舍,既要保持对自我的审视和了解,也要保持对外界世界的关注和探索。只有在这样的平衡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拥抱世界,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人从镜子里看到的自己,为什么和别人看到的自己不一样?

我们在镜中看到的自己跟别人看到的自己是一样的吗?一定有人觉得这样的疑问显得很无趣。因为在我们原本的思维中,你就是你,长相都应该是一样的,为何会出现差异?

但是细品下来你会发现,我们在镜中看到的那个真实存在的我,跟别人眼中的我们不一样。这并非完全停留在对于我们外貌的辨别上,更多的是自我与他人在看待同一件事情时的心理状态并非完全一致,所以会导致一定的差异。那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这样不同的心理差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冻脸效应被“冻”住的美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个理论时,一定会感到特别的有趣。这个有趣的原因之一首先来自于这个“冻”字。所谓的“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冰冻的意思。当然这只是就表面形式而言,更进一步来说“冻”字的内涵是使某物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被固定下来的一种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延伸出一个更广泛的理解——所谓的“冻脸效应”就是在镜头下面记录下一个人的动态时所呈现出来的美感要比静态时更好看。

“冻”的状态是静止的。这种暂时性的时间停留不能有效地增强观看者的意识,观看者没有办法在固定的模式下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因为长时间的审美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

这样的疲劳感是对冻字最好的诠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运动着的画面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因为欣赏者的心流能够随着这股频率发生情绪的波澜。而我们理解上的“冻脸效应”就是给画面中的人物点了一个暂停,把美的审判权交给参与者来进行评判。

静止与流动中的美的区别

更加有趣的是当我们专注于某一个视频里的人物时。我们往往会被视频里面的某些人物所吸引。但是当你看到这个出现在视频里的人物的静态图像时你会发现他或者是她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 你仍旧会倾向于喜欢出现在视频中的动态的人物面貌,因为动态的影像中往往会忽视掉一些不好看的人物细节。

静止中的人物的图片在我们眼中停留的时间较长。这会使得我们更容易在这些照片中发现人物面相中的不好看因素,因此也容易给我们造成一种视觉上的错觉,那就是静态中的人物长相并没有动态中出现的那么好看。

心理调整自我身份认同

自我身份认同感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认知。大部分的人都会将绝大多数的精力或者说是时间放在自己身上。就像人们习惯于别人对自己的认同以及称赞一样。人们在镜子里出现的样子是对于自己的一种认同,是被放大后的对于自身优点的作祟。

我们看到的自己的好远远超出于实际生活中的好,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优点。从而很容易忽视那些经常导致我们失败的那些影响因素的存在。而这些因素来源于我们的过分认同,我们过度地高看自己,而这样的心理会诱导我们犯错。

心理适度原则

于是这就又牵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名词谦虚。做人谦虚是为了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自身,而不是盲目的执拗于对于被夸大后的对于自身优势的误导性判断。我们一方面需要适度地看待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同,这也就是造成了在别人眼里的我们的形象和我们镜中的自己不太一样的地方。

心理适度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一个度的限制。对于我们自己的喜欢也是需要控制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的。我们不可以逾越底线,因为正确地看待自己是对自身的一次彻底的更新,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自恋”

重复曝光效应记忆中那些神奇的方法

记忆的深度挖掘在于什么?哪一种方式可以让记忆深入。懂得如何有效记忆的人一定会告诉你一件不假的事实,那就是当你对记忆实施重复的次数越多。被掌握对象的记忆结果将会更加清晰,也变得更容易被记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镜子中的自己,通过长时间的自我审视,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记住了自己的形象?

通过时间的叠加,记忆的长时间性会导致我们出现心理学上的一种重复曝光效应。其结果就是让个体对于镜子中的自己有更加喜欢的倾向。

清晨当我们拉开窗帘的那一刻起,又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开始展望自己的生活。洗脸、刷牙、化妆、刮胡子等都需要通过照镜子这个行为动作来实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对于镜子中的自己越来越熟悉。越看越喜欢自己的模样,于是对于自己的承认度也逐渐变高了,喜欢自己,并且变得更愿意接受镜子中自己的模样。但是对于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而言,他们看我们时并无“滤镜”加成,所以会十分“客观”,这也是我们从镜子里看自己,和别人看到的自己,样子并不相同的原因之一。

习惯性上瘾

习惯性上瘾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于面对这个奇迹般镜子中的自我形象的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我们每天做的照镜子这个日常动作行为中既带有不可替代性的因素,又是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

我们被这样的习惯性因素影响着,而这种习惯的持续也最终会发生连锁反应。我们在这样的重复中得到对于自我身份最直接的认同,同时也证明了我们为什么会越来越喜欢镜子中的那个自我。

做最真实的自己独特的你

外貌上的美与丑并没有严格的标准,相互之间的分别是因人而异的。我们的外在是由内而生发出来的表象的皮囊特征。外貌也是一种精神状态的调整。当一个人怀揣着愉悦的心情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这样的积极阳光分子,同时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我们在丰富着自己的内心。于是这股由心发出来的光芒将映射在这个人的脸上,一张充满着微笑与阳光心态下的面容出现在你的眼前。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美吗?它当然是美丽的,因为精神的饱满将带动这个人全身的力量,这股能量支撑下的生命体是值得被关注并且是美丽的。

外貌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精神层面的丰盈。更多的还有来自于内在的知识积累。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都是面对生命的一种博弈。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呢?这种美来得缓慢却十分持久,就像一坛酿在瓷器里的白酒,越是沉淀越感芬芳。

在时间的累积中变得不可被超越的美,这是审美的一种新高度,需要的是内在的精神成长。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共鸣,小到自身大到整个宇宙。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做最真实的自己就是要将审美进行内与外的连接。

现代人的审美模式

美人在骨不在皮,支撑我们皮囊的是坚固的骨骼,每个人的骨骼都大不相同。现代社会中经常被美妆界提起的骨相化妆法,就是通过明暗光线对比法则的原理,来对自己的脸形进行矫正的同时,突出自身的优点规避不足。

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与物,有效地利用优势的同时,纠正缺点才是现代人对于美的一种科学的思考态度。我们不盲从,我们将资源进行整理,重新组装成一个全新的我,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被死搬硬套的限制在了一个绝对美的概念体系的框架之中。

黄金比例构图

镜子中的你与别人看到的你可以不一样,但是你终究是那个完整的个体,不过分的自信,也不轻易地看低自身,而是用健康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