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亏的成语四个字 亏 成语

亏的成语四个字 亏 成语

本文目录一览:

18个关于“兔”的成语,若能认识五个,算你厉害!

癸卯兔年,许多人在用兔的成语送祝福,

比如“大展宏兔”、“前兔无量”、“兔飞猛进”……真是很提气。

其实,关于“兔”的成语还真不少。诗词君分享12个带兔的成语,愿你在兔年才华横溢。

01

守株待兔

【释义】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亦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故事】一只兔子,撞在木桩上死了,一个农人偶然捡到,很高兴。为了再次捡到兔子,他活也不干了,天天守着木桩,却再也没捡到兔子了。

【出处】《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02

一雕双兔

【释义】指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出处】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

03

兔走乌飞

【释义】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出处】唐·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

04

兔丝燕麦

【释义】 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出处】《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五十四·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05

兔头麞【suō】脑

【释义】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出处】《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暴敛横征,野皆狼心狗行之吏;卖官鬻爵,朝尽兔头麞脑之人。”

06

兔死狐悲

【释义】原意为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

【出处】元·脱脱《宋史·李全传》:宝庆三年二月,杨氏使人行成于夏全曰:“将军非山东归附耶?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愿将军垂盼。”全诺。

07

兔走鹘落

【释义】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出处】明·宋濂《佛光普照大师塔铭》:“行宣政院命长明之瑞云山清凉寺,学徒奔凑,机锋相加,如兔走鹘落,瞬目辄失。”

08

兔角牛翼

【释义】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之比喻不合情理之事。

【出处】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若然,始者果不可知,即万论若兔角牛翼矣。”

09

动如脱兔

【释义】比喻行动敏捷。“动如脱兔”常与“静若处子”连用。

【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10

东门逐兔

【释义】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同“东门黄犬”。

【故事】秦朝末年,丞相李斯被诬以谋反的罪名入狱,秦二世派宦官赵高去审理他的案子。赵高本来与李斯有仇,便乘机把他的家族和宾客全部抓了起来,屈打成招被判死刑,李斯十分后悔从政,在被行刑前对次子说多想与他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外去猎兔子。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11

兔死狗烹

【释义】把抓住兔子的猎狗烹煮吃掉,比喻成就事业后就把有功之臣杀了,只能共患难,不能共欢乐,多指专权。

【出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2

东兔西乌

【释义】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出处】宋·吴潜《瑞鹤仙》:“愁高怅远。身世事,但难准。况禁他,东兔西乌相逐,古古今今不问。”

13

惊猿脱兔

【释义】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出。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14

狡兔三窟

【释义】狡兔三窟指的是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用来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具有贬义色彩,通常在表示某人工于心计为人狡猾的时候使用。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其免死身,今君在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15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释义】狮子捕杀兔子仍然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解决。

【出处】明末清初·黄宗羲《<称心寺志>序》:“沾沾卷石之菁华,一花之开落,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则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

16

见兔放鹰

【释义】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17

得兔忘蹄

【释义】蹄,一种捕兔的工具。意思是捕到了兔子,就忘记了捕兔的工具。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出处】《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18

见兔顾犬

【释义】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6个八字成语,若能全认识,算你厉害,快来试试吧!

孩子们都在上网课,对孩子是考验,对家长也是考验。

学习中肯定会碰到成语,作为家长,也来学习一下吧!

16个八字成语,若能全认识,算你厉害,快来试试吧!

01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释义】很久没见到过这人,今天看到了,就应当立即重新刮目相看招待。

【出处】《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中:“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02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释义】蓬:蓬草。麻:麻丛。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

【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0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释义】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04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释义】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05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释义】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06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释义】形容名气很大,但真实情况可能很难符合。

【出处】《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07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释义】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08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释义】指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09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释义】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出处】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10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释义】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峻而战略性强。

【出处】唐朝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释义】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后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

13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释义】拥有金玉般的外表,里面却像破棉絮,用来比喻比喻外表华美,而实质糟糕。

【出处】刘基《卖柑者言》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饮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像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14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释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5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ù】

【释义】指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

【出处】《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16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释义】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来源: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