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招远看风水 招远算卦准的地方

招远看风水 招远算卦准的地方

本文目录一览:

国学文化传承委员会副会长 祖传风水专家---刘东良

魅力山东,孔孟之乡,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九州福地。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现代著名作家莫言就出生于此。那里不仅育孕了儒家思想,文学家,还育孕出了一代风水大师——刘东良。

刘东良,男,著名风水堪舆专家,风水策划专家,国学文化传承委员会副会长,祖传风水专家。1966年出生在招远市玲珑镇。以德至上,以术为本,以道济世,以易结缘。

1984年高中毕业,应征入伍,在北京某部服役,1988年退伍。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风水,是祖传过路阴阳风水第四代传人,从十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外出堪舆风水,后又拜师学艺,退伍后在北京堪舆风水九年,最后定居烟台市专业从事风水堪舆,积累了40余年的丰富经验,几乎走遍了国内各大城市勘察风水,擅长大玄空和奇门遁甲,服务社会,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邹曜名老师为了丰富和实践自身的学术成果,经常出访名师益友,交流学习,也经常受邀参加各大学术交流活动,跟对人站好队,不断地充实自己 ,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几十年来,为传播中华易经国学文化,行走祖国各地,教导人们通晓天命,维护自我,幸福家庭,完胜事业,为和谐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成就:

2019年2月份应邀加入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 国学文化传承委员会【副会长】席位

2019年5月份应邀参加首届国学文化传承委员代表大会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根之旅”大型会议。【贵宾】席位,台上与会长王晓滨互动

2020年2月份应邀加入中华名人百科数据库

2020年5月份应邀加入华夏名人数据库,为中华文化传承及弘扬做着坚定地基础

2020年7月份应邀加入全球华商百科数据库。

走进国学传承委员会才知道,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与智者同行,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能登上巅峰;想要成为什么人,那就去接近什么样的人。

县城无西门,衙门朝东开,清代招远县的两处特殊风水布局

在古代,人们对于“风水”相当重视,尤其是在建筑动土之前。不仅百姓之家的住宅有此讲究,就连官府的城池、衙门也常要先“堪舆”方可。而所谓“堪舆”,就是“看风水”的文雅说法。

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不少建筑常“剑走偏锋”,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态特点。比如,在清代的招远县,就有两处比较特殊的风水布局,简要来说就是:县城无西门,衙门朝东开。

1、县城无西门

根据清顺治版《招远县志》记载,招远在金代建县之初只有土城,后来毁于元代战火。一直到了明代,才在数任知县的主持下,建起了一座石城。

不过,当时的招远属于弱县(黄金没有规模化开采,山地较多,产粮有限),因此城池的规模也比较小。明代建成的招远县城,周长只有二里多,这在登州府下属州县当中,排名应该相当靠后了。

而招远县城不仅是小,并且一度只有三座城门,即东边的盥泉门、南边的通仙门和北边的望海门。西边则无门进出。到了明代中后期,为了方便进出,当地又增加了一座城门,但也没有开在西边,而是选在了东南方向,即云路门。

之所以会出现“城门有四却无西门”的现象,县志中明确记载说,是采纳了“堪舆家”的建议。关于其中的风水原理,志中原文曰:

“按县龙左转,兑庚入首,堪舆家以脉急带煞宜辟,故城始建,不置西门。”

在风水易理中,常用“龙”来指代山脉。文中所谓“县龙左转,兑庚入首”,大概意思是从西边(现金岭镇)方向过来的山脉走势太急,直对城区。若开西门,出城就冲着山,按照古人观念,这属于大忌。因此,招远县自建城起,就不设西门。

不仅如此,县志上还说:

“城之西旧无居人,地名西观,巨石巉岩,垒垒相望。父老相传,以龙气过刚,俗犷悍难制,邑侯田公鸠工铲削,后遂风俗淳朴,狱讼衰息。又引逄家湾巽水注濠,濠堤植柳,池中芙蕖红白相间,邑一时人文顿盛,若友龙李公,百芝杨公,仁宇、明馨两李先生,皆彬彬蔚起。”

按此说法,虽然不开西门,但招远县在一定时期仍受到了冲煞的影响,所谓“民俗犷悍难制”。后来,田姓知县(应该是万历年间的田九邱)曾组织人将城西的悬崖峭壁加以铲削,又蓄水植树,以打造景点的形式来化解之(含有以柔化刚的寓意),果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仅狱讼减少,并且在明代后期也集中涌现出了一批科甲文士。时人赞曰:“凿断虎山民俗善,引来龙水甲科多。”

然而,做事过犹不及。适当地铲山削峰,可以化解冲煞,但如果开山过度,则容易破坏风水。到了清朝之初,招远科甲衰落,民生不振,修志者认为,这大概是因为田九邱之后的继任者们东施效颦,影响了城西的“龙脉”。

2、衙门朝东开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这句出自《易经》中的话,直观地体现了古人“以北方为尊”的观念。因此,古代的衙门大多是坐北朝南,门向南开。但清代的招远县衙,却没有遵循此例,选择了向东开门。

关于“向东开门”这一点,道光版《招远县续志》中有明确记载:“县治,在城南北大街西,大门东向。”但“为何向东开门”的原因,却没有详细提及。而参考县志其他记载来看,这在一开始应该只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举。

在明代,招远县衙应该也是大门朝南的传统结构,但由于明末清初的战火波及,原来的县衙被毁,后来的知县只能“买民宅而居之”。民宅与官衙不同,大门朝哪个方向开,取决于其地理位置。很有可能是这座被用来作为衙门的民宅,一开始就是大门朝东,后面就延续了下来。

如果说这个推测还体现不出风水讲究的话,那么下面这段记载,应该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招远县续志》中称:

“(县治)大门一座,原东向,嘉庆年间,邑侯姚公改为南向,东西置栅栏。道光二十六年,邑侯许公仍改东向。”

也就是说,在嘉庆年间,姚姓知县曾作主将大门改为朝南,然而几十年过后,一位许姓知县又改弦更张,将大门的朝向重新改为向东。

通常来说,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很少有人会来回更改大门的朝向。因此,讲究特殊的风水,或许是对上述情况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只是这其中的风水道理,县志中并无记载,后人就难以了解原委了。

3、小结

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人的风水观念多少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体现出时代的局限性。但“风水之说”本身源自易经易理,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如果合理、适当地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对于更好地学习古代历史,还是有不小的帮助。

在了解了清代招远县的这两处特殊风水布局之后,相信不少朋友对于古代招远县城的轮廓构造,也会有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吧。(本文作者:耳左月)

周末爬山,招远“班仙洞”景区

班仙洞位于招远市城东北15公里处,罗山650米高的南麓,为道观“觉观”。该观建于元末明初,是胶东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因班姓羽士在此修炼影响较大,加之“觉观”地形险奇,民间称为班仙洞,演绎为“半仙洞”。

山下远眺

爬上一个高度,俯瞰

雪后,上山小径

班仙洞隐于悬崖丛林之中,壁立千仞,峭岩挺拔。洞上,飞崖下覆,垂松倒挂于绝壁;洞内,石床、石台、石灶一应俱全。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为“国师”神仙”的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曾在此修炼。

道法自然巨石

神井一口,有水管深入井内,应该是山上道观取水用的

殿外班仙洞,碑文

1988年文物普查时,班仙洞保存下来的只有正殿、西侧殿、下通道。所以能保存下来,主要是墙体厚,为大块石筑,顶为砖券。其它为清代土木建筑,为以后陆续补建而成。班仙洞数百年来香火不衰,西侧500米处“道士茔”墓群,为历代道徒葬身之处。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观内已无道士住持。因无人管理,逐年衰败。

殿内香客

一线洞天

巨石,一线天

半仙洞景区重建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是招远开发最早的景区。“半仙”旧称从事星相、占卜职业的人。现在也常将算命看相的人视为半仙。用于修行者,则指经多年修行有通天之能,腾云驾雾,来去自如,几乎达到神仙的境界,但还末成仙的奇人异士。

神秘符号,看不懂

巨石耸立,上有亭台

山腰俯瞰

在罗山有一个著名的“半仙洞”传说,说的是一老道和小道住观里,老道当知道罗山一株成精人参每天都送砍柴的小道一捆柴时,就跟踪其后最后挖到了人参娃,回来后再三嘱咐小道要长时间煮,我不回来不要开锅。结果小道偷吃了人参娃得道升天了,老道无奈,只得将半锅汤用碗盛了,咕嘟咕嘟喝下去,即刻周身热血沸腾,飘飘欲仙,但在离地数丈后,又跌落下来。此事传到乡间,人们都说山上出了神仙。因全真老道未能升天,故称“半仙”,那班仙洞也称之为“半仙洞”。

陡峭的山峰,还有石台,比较滑

雪没化,爬起来,费劲

终于上来了,远望

在另一个山头看小亭子

近些年来,罗山旅游早成形成以黄金旅游、森林旅游为主的大旅游格局。“半仙洞”景区由于临近金矿作业区及各种原因,渐渐破败似乎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提到招远以及罗山的历史文化都不能绕过“半仙洞”。“半仙洞”曾是招远最著名的景观。“仙洞石门”旧为招远八景之一,是罗山神仙文化的精华所在,是罗山全真道教的根源,相当于昆嵛山全真道教祖庭神清观和烟霞洞的组合。到昆嵛山不能不看”烟霞洞”,那么对于罗山来讲,来了不看“半仙洞”忌不枉来?

别有一番景象

这些字您认识吗?

三个山在一起,念啥?是啥意思?两个山在一起,念啥?啥含义?您懂吗?欢迎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