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八字拜干娘 八字拜干妈

八字拜干娘 八字拜干妈

本文目录一览:

客家人常说的“过房”,到底是什么?

客家人“过房”习俗一般有几种

卖乖、安乖、立嗣(真过房)入赘(入屋)、鼎两房等

安乖(过继)、象征性过房

安乖(过继)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有些小孩出生后身体虚弱多病或经常啼哭,客家人会认为是自己家族不够兴旺(小姓),要过房给他人沾点好风水;有些家境虽好,但小孩生辰八字与父母“相冲相克“,过房给生肖相合的人家后,就能避免;有些小孩人生得精灵、活泼可爱,对方要求过房以开心逗乐。

安乖(过继)时,生父母带上庚书(嗣贴,即生辰八字),小孩、三牲(猪、鸡、鱼)、果品,以及长命草、柏树叶、布带9尺(意指长命百岁、带子带孙)贴上红纸,到干爸干妈家中祭拜祖宗,吃过饭后即可带小孩回家。安乖后,小孩叫过继的父母为干爸干妈。干爸干妈要配一付碗筷、一碗米和衣服裤子送给干儿女。安乖随意性很大,过房双方彼此相交甚欢则可频繁交往,交往不快也可随时淡忘。

立嗣(真过房)

立嗣一般都是在宗族内和兄弟叔侄或亲戚朋友中进行。其最主要目的是:延续“香火”、继承家产和有人送终。立嗣一般在族内兄弟叔侄或亲戚朋友,生有二三个男孩的人同意将其中一个男孩过房给未生男孩的人家,接受男孩的人家叫立嗣。

立嗣手续比较繁琐,大体为:双方商议,请中人议定条件,择吉日请继子亲生父母、母舅以及双方叔伯等人到家,证人具写“契书“,亲房叔伯、中人、执笔人签名画号作证,继父子关系就算确立。家族编修族谱时,以此据为凭,小孩的名字方能录入族谱。

过继文书

入赘(入屋)

入赘是指只生女儿未生男孩的人家,为了香火和家业的继承以及晚年有人照顾而招女婿入赘(即男到女家生活)。此外,男人过早辞世由妻子招郎入赘,这类男子入赘后有些须按女子前夫姓氏改姓。

一子顶两门(鼎房)

是指在两个亲兄弟中,只有一个有一独子,另一兄弟无子,为了防止无子的兄弟绝户,经两家协商同意,让有儿子的兄弟的独子同时继承两家的宗祧,两边各为其娶一房妻子,两房妻子所生之儿子各为两家祖父母的嫡孙,分别继承两家的财产,分别延续两家的香火,故称为独子兼祧,俗称一子顶两门。

此外,旧时客家人还有过房给“神仙“的。孩子与家长来到拜认物(如村中人认为有仙气的大树、大石、菩萨、觋公巫婆等)前,供奉祭祀用品,禀明小孩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燃香烛钱纸跪拜,并向东南西北四方跪拜祈福。

无论是卖乖、安乖、立嗣,还是入赘、顶两房,都要履行一种俗礼,即写庚书(嗣贴)、祭拜天地、拜祖宗和摆酒宴请亲朋及族中长老。旧时的客家过房习俗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随着时代发展,这种陋习已基本被破除了,据说只存在于一些边远地区。

来源:全球客家人

见习编辑:廖锐

编审:谢东宸

★吓坏父母!赣州3岁女孩中毒进ICU!原因竟是家家都有的一道菜...

★村道是你家的?赣州一村道竟被某干部切断霸占!调查结果来了

★赣州市民直呼用消费券“真实惠”,可商家有话说!

★没工作的有希望了,赣州又可以摆地摊了?

★惊险!赣州3岁女孩钻出防盗网悬空

★因为“捡到”一个男孩,赣州这名小女生风风火火上热搜!

★赣州人骑小毛驴能远离罚单?没那么简单!

★赣州一教师被举报经常不给学生上课?真相令人沉默...

毛主席出生后拜了两位干娘,其中一位竟是巨石,乳名亦与此有关

前言

在家中本不是长子,奈何那个医疗条件极度落后的时代,的母亲文素勤,用8年时间所养育的两个孩子都夭折了。

图丨三兄弟和母亲唯一合影

所以,当刚刚来到这个世间时,他的母亲生怕他像两个哥哥一样“根基不稳”,直接带着还在襁褓中的,为他一口气拜了两位干娘。

而的乳名“石三伢子”,就和他其中的一位干娘有关。

根基不稳拜干娘

的母亲文素勤,小名文七妹,(1867-1919),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

她中等身材,容貌端秀,圆脸庞,宽前额,有一双聪慧明亮的大眼睛。因为她在家中排行第七,家人和邻里便叫她文七妹。

图丨毛主席的母亲——文素勤(乳名文七妹)

13岁那年,文素勤与的父亲毛顺生订婚,那时的毛顺生才刚刚10岁,还处在一个天真烂漫的年纪。

5年之后,也就是大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18岁的文素勤与15岁的毛顺生正式结为夫妻。

根据在韶山的老人们回忆,在故居的父母卧室内,里面大衣柜和抽屉桌,都是当年文素勤成亲时带来的嫁妆。

结婚之后,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这是当时旧社会女性的最大责任。

图丨毛主席故居中,主席父母的房间

但如果一位妇女长时间没有怀孕,或者只生女儿不生儿子,那她在婆家的地位就会变得一落千丈,打骂体罚都是正常不过,甚至可能会被赶出家门。

作为毛家的媳妇,文素勤是多么希望早日为毛顺生生下儿子,让自己的公公开开心心地抱上孙子啊!

而毛顺生又是毛家这一代的单传,这越发使文素勤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毛家香火能否延续,后继是否有人,完全寄托于她一人。

但在接下来的日子中,让文素勤痛苦万分的日子来了,并不是不能生育,也不是不能生儿子,而是文素勤在8年内所养育的两个儿子,都在幼年时夭折了!

图丨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

这样多舛的命运结果,对一位母亲来讲是无法忘怀的,那时的文素勤整日里都在唉声叹气,干任何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来。

直到有一天,文素勤突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过的送子观音的故事,也想起了小时候跟随祖母和母亲去慈悦庵、白莲庵礼佛上香的往事。

看到寺庙里进进出出的男男女女,再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文素勤下定决心,只有皈依佛祖,才能保佑自己未来的儿子一生平安。

一想起夭折的两个儿子,文素勤就痛不欲生,但为了毛家的后代,她必须坚强起来。

图丨1919年,在长沙

也许是文素勤的事情感动了上苍,终于在1893年12月26日,她终于生下了她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

随着儿子的健康降生,文素勤之前的忧郁都被喜悦冲散,但没过多久,文素勤又开始忧虑起来。

之前的喜悦是终于盼到了儿子健康出生,但现在忧虑的是,害怕会像他的两个哥哥那样“根基不稳”。

没错,文素勤认为自己两个儿子的意外夭折,都是因为“根基不稳”所导致的。

所以,为了保佑小平安长大,文素勤除了向观音菩萨“许愿”,并虔诚地吃“观音斋”外,还打算让小一口气拜两位干娘。

图丨的画像

说干就干,文素勤抱着刚刚出生不久的,就回到了娘家唐家圫长住。

因为的七舅妈赵氏子女很多,而且个个都长得健壮如牛,文素勤便要拜七舅妈赵氏为干娘。希望用七舅妈的福气,来庇护他能健康长大。

而慈祥的赵氏也十分乐意,她将视为己出,关爱有加。

的七舅文玉瑞,自然而然就成了的“干爹”,他将与自己的孩子们排列在一起,期望和其他兄弟们一块顺利地长大成人。

文素勤为祭拜了一位干娘,但心里还不放心,所以又让拜了另一位干娘。

图丨毛主席认的石干娘

不过这位干娘可不是一般人,当然了它原本也不是人,而是一块具有无比神力的巨石,所以当地人又将它叫做“石观音”。

这座石观音位于韶山滴水洞,通往毛洋乐外婆家唐家圫的必经之路上。

从滴水洞翻过龙头山,再往细看龙潭托,才能看到有这一块拔地而起、高十多米的天然巨石。

这块巨石是由大小两块组成,在它们身后还有一股终年不绝,长流不断的泉水从山洞中潺潺流出。

老人们传说,这个地方曾经有过妖魔鬼怪专门危害百姓,忽然有天来了一位老神仙,不知从何处搬来这块巨石,直接将那些妖魔鬼怪镇压在这巨石之下,保护了这一方平安。

图丨毛主席小时候认得的“石干娘”

后来,当地的百姓们就把这块石头当作那位神仙来祭拜,还给它取名叫做“石观音”,并在巨石上建了一座小庙,名曰“雨神庙”。

公元1881年,也就是光绪七年的《韶山毛氏二修族谱》上刊载了一幅木刻“解山图”,石观音在图中刻有标记。

有一天,的母亲文素勤抱着他,还带香烛供果等东西,虔诚地来到石观音面前供食进香,作揖叩拜,最后扶着跪拜石观音为自己的“干娘”。

因为排行老三,所以他的乳名叫做“石三”。

从这以后,“石三伢子”的乳名,就在当地的乡亲中传开了,甚至在离开韶山之前,他们只知道“石三伢子”,而不知道。

中华民族对石头的“感情”由来已久,毛父也将功劳归结到此

拜巨石为“干娘”,这与中国民间沿袭已久的,对石头崇拜大有关联。

石神观念及石头崇拜的产生,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原来从上古时始,石头就开始用于狩猎、宰杀、切割等用途。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战争一直伴随着人们,当时的人们逐渐发现,石头还是一种具有进攻性武器。

图丨石器时代的石头工具

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如果有一方以石块为武器击败了对方,获胜者就会对击败敌人的石头怀有特殊的感情,并且会将它当作上天赐予的神石。

这些理论并不是无的放矢,羌族先民迁徙到现在的四川松潘、茂汶等地之后,就与当地居民发生了战争。

那时的羌人主要以白石为主要武器,打败了原始居民,让自己的族群成功地繁衍生息。

所以,羌人十分感激白石,并将之奉为保护之神,每家每户都会在屋顶上供奉白石。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的人们发现,石块与石头摩擦能够点燃火焰,但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其中的真正原理是什么,他们就将这一神奇的现象,归结到了天神赋予了这些石头神力,它们当然也是有灵性的。

图丨让古人奉为图腾的石头

另外的一种说法是,每当有陨石从太空落到地球,当时的人们就会感到十分神奇,他们会以为这是天神扔下的石头,从而将这些石头当作为神石供奉起来。

最后一种说法是,有些巨石由于大风或地壳运动等原因,突然改变之前的姿态,这些都会让古人感到惊奇和崇拜。

而根据我国众多的史料显示,人们赋予石头避邪驱魔的神力,本身就是基于石头的自然性质。

石头坚硬,能让手无寸铁的人类获取更多的猎物,在争夺资源和各种战斗中能致人死亡。

图丨拿着石头的毛主席面带笑容

所以远古的人们认为,那些妖魔鬼怪和人类一样,也有人或动物一样的躯体,既然石头能打死打伤人和动物,那么它也一定能打伤或打死鬼怪和病魔,让人的生命得到延长。

这四种说法,差不多包含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对各种石头进行供奉的原因,甚至让毛主席也有了这种亲身经历。

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真有其事,自从幼年的认了“石观音”为干娘后,家里的所有事情都平顺起来。

尤其是的父亲毛顺生,年轻时的他为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现状,办法不外乎就两条,一是读书参加科举,第二条就是当兵,这也是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选择,通过战功来谋取一官半职。

图丨和父亲、堂伯父、弟弟合影

从小只读过两年书的毛顺生,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和社会现状,所以他和普通人一样,希望通过当兵来实现做官的梦想,最不济也能积攒些家财,让文七妹和孩子们将来的日子好过些。

但事与愿违,毛顺生的当兵经历并没有让他实现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就连钱财也没有积攒下多少,如果要说收获,那就是多年在外增长了一些见识。

在外打拼的毛顺生好像明白了什么,他毅然回到了他离别多年的家乡,他想凭借自己的能力,置办起一份家业。

那时的人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辛辛苦苦地干下来,却连糊口银子也赚不到。

图丨毛主席回到家乡和乡亲们聊家常

打开眼界的毛顺生没有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种地上,他一边打理田地,一边在做点小买卖。

没几年,精明能干的毛顺生就将他父亲,也就是的爷爷,当年抵押出去的田产都给赎了回来,家境也渐渐殷实起来。

再加上,文七妹回家将拜了“石观音”为干娘的事情告诉了毛顺生,这让毛顺生也渐渐觉得,“石观音”是真的显灵了。

到了10岁的时候,毛顺生家中已经有15亩水田,按照后来的划分,这一下就成了中农。

图丨毛主席再回韶山冲

就靠着这十五亩上好的田地,毛顺生开始将家中吃不完的水稻用石墨加工成大米去县城出售,这可要比直接买水稻的利润要大十倍。

看到希望后,文七妹也喊来娘家的亲戚前来帮忙,渐渐地毛顺生贩卖稻谷,从十几担用肩膀挑,到用小车拉,最后发展到需要雇佣船只,可见规模的大小。

积少成多,毛顺生的家财慢慢积攒起来,田地也从十五亩发展到了二十二亩。

家里有粮遇事不慌,兜里有钱那就要让它变得更多,毛顺生将目光投向了湘潭县城。

湘潭县城可以说是湖南、江西、广东,三个省份的水陆交通枢纽,从19世纪70年始,国外的商品都要经过广州运到湘潭,再运往全国各地。

图丨上世纪的湘潭县城

内陆的产品想要出口,也自然必须要经过湘潭。

当时的湘潭在进出口的商业刺激下,各类工人超过十万之众。

到了1905年,英国公司的货轮出现在湘潭的水域,专门行驶于长沙和湘潭两地之间。

西方资本主义的闯入,让当地原本脆弱的农村自然经济瞬间地解体,商品经济却在这种刺激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时间,大部分老百姓组成的经济体破产,只有一少部分人通过经商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而毛顺生就是这一少部分中的其中之一。

毛顺生的身体原本很健壮,但因为早年间的奔波、劳累外加舍不得吃穿而过早地衰老了。

图丨1920年,组建湖南主义小组

1920年1月23日,毛顺生就因得了急性伤寒而去世,享年50岁。

毛顺生去世时,27岁的正在北京从事“驱张运动”,对父亲的突然病亡一点也不知情。

所以,父亲的后事都交到了毛夫妇手中。

知道在干大事,他的老师毛麓钟为他代写了一副挽联:

决不料一百有一日哭慈母而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

最难勘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处

未能给老父送终,这成为毛主席一生遗憾,也让他感到深深地自责。

图丨(左四)在北京时的照片

父亲为这个家操劳一生,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他们兄弟三人。

成年后越来越理解自己父亲,尊重自己父亲。

1921年春节期间,回到家中的对弟弟毛说道:“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家,我后来才知道,他老人家是急性伤寒去世的,棺木还是借来的,你们操心费力了,而我却没有尽到孝敬之心啊!”

我的干娘还没来,我们是不是再等等

尤其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更加喜欢回忆往事。

在1951年5月接见表兄文运昌等人时说:“我小时候有个乳名叫石三伢子,我母亲那时候还是很迷信的,请人算了我生辰八字,结果说我八字大,不拜个干娘难保平安。”

图丨毛主席在挥手向群众致意

毛主席喝了口水继续说道:“有一次母亲带我去外婆家时,路上发现了一块人形巨石,当即就叫我跪下磕头,拜那块人形巨石为干娘,因此母亲又给我取了个小名‘石三伢子’,父亲也认为这是好事。”

到了1959年6月,毛主席再回到韶山,为了让乡亲们吃顿好饭,他就在当地的招待所准备了几大桌饭菜,请所有乡亲的客。

随着饭菜准备妥当,前来“赴宴”的乡亲们也都准时赶到,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了看四周,在心里默默数了数人数,便轻声告诉毛主席:“主席,乡亲们都来齐了,我们可以开始了。”

图丨毛主席回乡为父母扫墓

随着工作人员话音落下,只见毛主席站了起来,举起酒杯环顾四周,好像在找什么人。

毛主席见大家感到诧异,便开口解释道:“今天,家乡的各位父老乡亲都到齐了,只差我干娘没来呢,我们是不是再等等呢?”

毛主席的话可谓是出语惊人,在座的可以说都是毛主席的亲戚,有的甚至是看着毛主席长大的,除了毛主席的七舅妈赵氏,但赵氏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不可能死而复生了吧。

图丨青年时期的

毛主席见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不知道这件事,也就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哈哈大笑地说道:“大家吃菜、喝酒,我们不等啦!”

说着,所有人都动起了筷子,可是毛主席的话让人有了疑问,难道还有什么是大家不知道的?

几个想一探究竟的年轻人相互商量着什么,最后他们派出了自己的“间谍”,一位年龄大约在个位数的小姑娘去问毛主席。

精干胆大的小姑娘走到毛主席身边,直接问道:“主席爷爷,您的干娘是哪一个呀?”

图丨毛主席和孩子们在一起

听到有个稚嫩的声音问自己问题,毛主席放下筷子,开心地抱起小姑娘放在自己腿上,就开始讲述自己的问题。

看着毛主席准备给大家伙解释,所有人都悄悄地放下手中的筷子,竖起耳朵开始听自己不知道的那位干娘是谁。

但毛主席可没管那么多,看着自己怀中的小女孩儿,直接大手往西边一指,说道:“我是那个山坳里石头的孩子,你又是谁家的孩子呀?”

图丨湖南长沙橘子洲头的毛主席石像

原来,毛主席讲的就是自己儿时母亲让自己拜的石观音,但这件事是毛主席小时候发生的故事,更何况发生在外婆家,所以就算在当时的韶山,知道的人也屈指可数。

聊城渐行渐远的“认干亲”习俗

本报记者 陈金路

莘县退休教师王发社绘制的“认干亲”民俗画。受访者供图

很多年轻人对于“认干亲”或许并不熟悉,但事实上,“认干亲”的传统由来已久,不但在聊城有,而且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存在。只是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的提高,“认干亲”的习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认干亲’的现象现在还有,只不过比之前少多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习俗是历史的产物。”11月15日,原市史志办副编审汪庆峰对记者说。

传统的“认干亲”形式多样

莘县65岁的退休教师、《鲁西民俗画》作者王发社说,莘县现在还有“认干亲”的现象,但不多了。王发社说,以前莘县“认干亲”的形式大致有6种:一是,孩子母亲没有奶水,另找奶妈喂养,孩子就认奶妈为“干妈”;二是,两家关系密切,甚至是世交,其中一家有儿无女或有女无儿,而另一家正好有几个女儿,或者几个儿子,这样,就让其中的一个女儿或儿子认另一家的父母为“干爸”“干妈”;三是,一家孩子少或无孩子,另一家孩子多的,孩子多的这家就让其中一个孩子认无孩子或孩子少的那家的主人为“干爸”“干妈”;四是,单门独户的孩子认大家族中的一家主人为“干爸”“干妈”,这样单门独户的这家人就像是融进了大家族,以此拉近与周围人的关系,避免被人欺凌;五是,孩子生下来体弱,认个健硕的“干爹”“干娘”,以求孩子健康成长,还有的甚至会拜年代久远的石磙、古树等为干亲,以期孩子的身体强壮;六是,认在当地名望较高或家庭殷实的人为“干爹”或“干娘”,以求让孩子有个好出路或有更好的前程。

其实,以前“认干亲”的情况不仅仅是王发社所说的几种,还有其他很多情形,比如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就请人看八字,如果孩子与父母“相克”,为了避免灾祸,往往就以“认干亲”的方式来“化解”,以期家庭和睦。旧时民间有“双爹双娘,福大命大,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说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是因为老年得子或几代单传,即便孩子有姐妹,也要让独子认人丁旺盛之家的父母为干亲,以期孩子一生平安。

聊城民间文史学者刘洪山谈及“认干亲”时说,他知道的“认干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家无儿无女,也无近亲,但家产殷实,这种情况就会认一个家境贫穷、弟兄多的家庭的孩子当“干儿子”,一来继承自己的家产,二来为自己养老;另一种是,这家人有闺女无儿,这样就找个养老女婿上门为其养老送终,养老女婿上门后要更名换姓,成为主家的“干儿子”。

“认干亲”一般都举行认亲仪式

“认干亲”一般都有一定的认亲仪式。认亲时,孩子的父母要洒扫庭除,备好丰盛的酒菜、香烛和礼物,礼物须是双数不能为单数。认亲当天,孩子的父母请前来认亲的孩子的干爹干娘坐上座,让孩子向干爹干娘行磕头礼,干爹干娘则将带来的礼物、红包赠送给孩子。随后,干爹干娘用从家里带来的碗筷象征性地喂喂孩子,将带来的衣服穿到孩子身上,寓意干爹干娘对孩子有了养育的责任。认亲仪式结束后,两家在一起开怀畅饮,热闹一番。至此,两家成为干亲。此后,逢年过节孩子都要到场,甚至要与干爹干娘的亲生儿女一样为他们养老。

“聊城现在还存在认干亲的事,我认识的一对老夫妻就曾认了干亲。”汪庆峰说,他身边的一对陈姓老夫妻,10年前认了一个干闺女,现在,陈先生夫妻帮干闺女带孩子,接送干闺女的孩子上学。而陈先生家里的大事小节,干闺女和其丈夫都会到场帮忙。

“过去,‘认干亲’时要摆上供品、跪下明誓:小子无能,改姓换名;离爹离娘,养老送终;如有不孝,送官问刑。”刘洪山说,他身边的一件“认干亲”的事,至今让他印象深刻。曾经有一名城西的家境不好的刘姓青年,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再后来,其母亲也去世,只剩下刘姓青年,生活非常困难。经人介绍,他成为城北一村庄王家的上门女婿,随后举行认亲仪式,刘姓青年更名换姓,并到外地发展,还成就了一番事业。

“认干亲”的习俗长期在民间流传,现如今已渐行渐远,但仍有存在。汪庆峰认为,这种习俗与民族性格、百姓情感密不可分,尽管呈现形式不一样,但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期望孩子能有个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