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出生入死百度云 出生入死 百度网盘

出生入死百度云 出生入死 百度网盘

本文目录一览:

虚空先生讲解《道德经》第五十章-五十一章 出生入死

更多经典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道德经》更新中~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原文)

第五十章讲了一个事物发展的规律。

“出生入死”

出生是有了,入死是没有了。用在人身上也一样,出生有了,入死埋了就没有了,所有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这样,都是从出生到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分成了三种状态,正在生的有十分之三,死掉的十有三。而民生生,百姓都想要生的更好,所以叫生生,就是因为你太想生了,所以一直在动,最后把自己动死了,这个又十有三。实则这十有三讲了三个是十分之九,但实则所有人都包含在内了,讲了十分之十,但是没有办法讲小数点,不能说十有三点三三三,所以也就是用这三种情况就把所有的现状概括了。

我们用人来举例子,说现在正在生的十有三,现在正在死的十有三,还有作死的十有三,就是动死的,你是你太想生,太想好了,所以就不停地去动。我们用在生意上是不是这样?说正在生的也就是现在开始想做生意的十有三,那还有做不下去的死掉的十有三,还有十分之三,一直想要做大,然后作死的又十有三,这就是全部的现状。所以我们看看自己是什么情况吧,如果还在活着别乱动,不该动的时候不要动。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说这是什么缘故呢?说人们太想要生了,因为你想生,所以你就会死。

“盖闻善摄生者。”

我听闻善于生的人。

“陵行不避兕虎。”

陵行指的是山路上行走,兕是类似于犀牛类的动物,虎就是老虎。在山林当中行走不需要避开老虎和犀牛,就是不用避开野兽。

“如军不被甲兵。”

我入到一个军队当中,不用披着铠甲。

“兕无所投其角。”

犀牛类的猛兽是没有办法可以伤害你的。

“虎无所措其爪。”

老虎也没有办法去伤害你。

“兵无所容其刃。”

别人想对你用兵,但是也无法多你下手。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为什么无死地?因为没想生,所以就没有死。想生就有死,出生入死。

再看整个这一段的描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视频,或者是听闻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有的人就是没有伤害性的,他没有欲望,所以动物也不伤害他,因为动物有非常敏锐的对于危险性的这种觉察,所以它觉察不到一个人危险,它是不会伤害你的。是因为他觉察到了危险,比如说你的恐惧,你身上有杀气,所以它才主动的攻击你。如果你没有伤害性,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你的。

再比如这里说的“入军不被甲兵”,对方在这里扎营,你也没有穿着铠甲,你也没有拿着武器,你直接就去了,他伤害你做什么。

举了这样几个例子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真的是善射生者,就是我没想生,因为你没想生,所以就没有死地。这个思维我们来聊上几句,我们说出生入死,如果说对一件事情是无为的,我也没有想把它做大,我也不会乱动,我也不会想把它做得更好,所以你就无死地,是不是还是《道德经》的一贯思维?就是你想要什么你就不要什么,你想得什么,你就不想得什么,反而你就得了。

说我想要变得更有智慧,那你就学了道,我不需要更有智慧,智慧来了,因为不需要就是大智慧,是这样的逻辑吧。它是有一点绕的,但是我们去细细的体会,却是很美妙的,说我不想让他关心我,那你就只关心他就好了,你不需要他关心你,他就关心你了。

你说我对顾客好一点,我没想赚他钱,你只对他好一点,他非要让你赚钱,就是这样的思维,所以善生者是没有死地的,因为他不想生。第五十一章告诉我们想不想生也不是你说了算,道说了算。

“道生之而德畜之。”

要想生一个东西你不要想生,等着道给你生,多简单。我们再把它拟人化,说你想让她帮你生个孩子,你说了不算,你不想让他生,你对他好一点,道给你送来一个。你说你不许给我生孩子,我就爱你,她说那不行,我必须给你生个孩子,是这样的吧。所以道就是这样,你越不想要的时候,你只需要让自己合于道,合于德,你对别人是有益的,道必须给你生出来一个,因为你是有价值的。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或者你有足够的德行,你不想做事情行吗?道来找你了。看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时候,不想留下什么,不行,被尹喜堵住了,必须得写,不写不放你走,天给你了那么多智慧,你不要留下来吗?难道你要带走,这就是道。

我们去读历史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说我们看电视也是如此,我们总是为那些圣人捏把汗,你快写呀,他们要来害你啦,放心吧,一定写得完,因为写不完你走不了,这就是道。所以你根本就不用操心,就是该留下的东西,道一定会把你留下的。

一部经典可以传承多少年,是你自己说了算的吗?不是,是道。所以历史上有那么多人去舍身去守护经典,为了不让他失传,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姓名都压在上面,这就是道。所以不是某个人的意志想让他流传多久,而是道生之,德畜之的,你只需要操心一件事情,就是我还有没有德,只要你用德去畜养它,这件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如果有一天你开始没有德了,这件事情也就逐渐地消散掉了。

“物行之而器成之。”

什么叫物行之?它会变成什么样子是谁说了算,是物说了算,什么叫物?当下的环境是不是物,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人们产生了什么需求,是不是物?这个物就是特指外在的事物和环境,也就是这件事情变成什么样子,是道在背后起着作用,但是他是现在外界的事物所决定的。

历史上都会讲一句话“时也,命也。”就是你做的事情,能不能赶上时机,不是你设计的,你要看物的,也就是当时社处的那个环境,历史有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感叹生不逢时,就是这个人有才华,但是现在的环境不允许是不是也没有办法呀?任何一个东西在某一个时代能火起来,是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需要一些特定的时机,这就叫物形之。

整个讲这些是告诉我们不要刻意的有为,因为成与不成,不是你能掌控的,是道生的,是德畜养的,是外在的事物和环境所形成的,你说你非要有为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而器成之,能成什么样子,是以上有三个条件,是道让你生,是你要用德去畜养,最后外在的事物和环境形成了这个器,能形成什么器是靠很多条件的。举例,说我们这个杯子即使是烧窑,这器具是不是也要看很多条件的,温度,时间,湿度等等,这些东西才能成器。

但是,烧制一个东西它是人为可以掌控的。我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是我们人没有办法掌控的,说这个孩子将来能成什么器,是你能决定的吗?不是的,因为未来是什么样子,你也不知道,你也掌控不了,那个时候的环境会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只需用德去畜养就好了,我们给他提供帮助和养分,至于他未来能不能成器,能成什么样的器,那是将来的物,将来的环境所决定的,不需要庸人自扰。

通达的人,学道的人,通常把事情看得都很淡然,比如说老子写了一本说,他不会担忧能不能传下去,有没有人学,这些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呀,它也不是我能决定的,所以你看这些人,做完了就做完了,至于他能传多久,能不能传下去,与我已经无关了,它是道的事情,它是物行之的事情。

我们这里又有一点思考,就是我们做什么事情就只管做,后面的事情不需要管,我们需要用德畜养就好了,后面它能成什么样子,能做多久,我们也不清楚,所以不需要为未来担忧。说我晚年会过成什么样子,谁又知道呢?那你用德去畜养就好了,你说未来我的孩子会不会有出息,谁又知道呢?你教给他用德去畜养自己就好了,你说我的事业到底能做多少年啊,我的孩子能不能去传承,谁知道呢,你用德去畜养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是道操心的事情,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时候你就变豁达了。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所以万物都会尊道而贵德的,为什么尊道而贵德,你只需要做这两步就可以了,剩余的后面的事情我们根本不需要管,它取决于你的道,取决于你的德。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如此尊,德如此贵,不是有人给他封的爵,增加的贵,自然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就该如此。

“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又详细的讲解道和德,如何让一件事情形成的,首先是生,生出来一个事物,这个事物生出来以后,也就有道随之而发生,接下来是畜之,将养。长之,生长,再接下来育之,我们要教育,要培育它。亭之,亭就是成型了,有一定的样子了,所以叫亭亭玉立。毒之,已经得其果实了,有了果实之后我们要去保养它,要去养护它,它才可以把果实结得更多。覆之,提供保护就可以了。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植物都是这个过程,首先生之,畜之,生出来以后我们要去将养它,然后,长之,它要成长,接下来育之,在生长的过程不要长歪了,所以我们要教育,我们要培育。再接下亭之,有了一定的形状,有了一定的样子,接下来是毒之,也就是有了一些成果。比如说人,他开始去工作了,或者他学习考了一个好成绩,这都是有了果实。再接下来养之,我们要好好地保养和养护,最后覆之,给他提供保护就可以了。

我们说一件事情是不是如此啊?道在生一个事物的过程,是完全没有自己,这里没有我想要什么,我想让它变成什么样子,我对它有什么样的需求,我对它有什么样的标准,通通都没有,它只是顺遂了事物自己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说人是这样长大的。

植物是这样长大的,我们做一家公司,它也是这样长大的,事物都是这样发展的规律。我们都是一个旁观者,只要给他提供该提供的养分,该教育的时候教育,它该成型的时候我们再给它提供养护,给他提供一定的保护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我什么都不会做,同样是没有想要“为”什么。

“生而弗有也。”

生了,但是从来不会去占有它。

“为而弗恃也。”

我为它提供了营养和帮助,但是从来不会有所依仗,不认为我在中间做了什么。

“长而弗宰也。”

它不停地在生长,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去主宰它。也就是这件事情跟我没有什么关系,都是道在生,都是德在畜,都是物在形,自然器就成了,我什么都没有做。

“此之谓玄德。”

什么叫玄德?就是非常深厚的讲不清楚的德行。

我们要以这种态度去面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让自己做一个旁观者,就像道一样,我只是静静地顺遂着事物的发展就够了。

理解《道德经》第五十章-什么是出生入死?老子原文这么说的

《道德经》第五十章通行本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人始于出世,而终于死亡。

正常生长的十分之三,

半途夭亡的十分之三,

正常生长,妄为而死的也占十分之三。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生养优厚,过度贪婪了。

据说善于护持生命的人,

在山地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

在战争中也不会被武器所伤。

犀牛对这样的人无处用角,

老虎对这样的人无从用爪,

兵器对这样的人也没法亮出锋刃。

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这样的人懂得顺应自然,而不会进入死亡之地。

逐句解释:

出生入死。

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人之旅程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生之徒,十有三;

徒:类,或通“途”。

能自然生长,寿终正寝的人,十占其三。

死之徒,十有三;

半途夭亡的,十有其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本来可以高寿,却妄动作死的人,也占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生之后:生长奉养过厚。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这类人生养过于优厚,适得其反,反而早亡。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

摄生:养生,护持生命。兕:犀牛类动物。

听说真正懂得护持生命的人,在山地里遇不到犀牛和老虎。

入军不被甲兵;

被:遭受,招致。也有说被(pī)通披,表示身披,穿戴。

行军打仗,也不被武器伤害。懂得护持的人,也懂得躲避危险。

兕无所投其角,

犀牛也没法向这类人用角顶撞。

虎无所措其爪,

老虎也没法向这类人施以利爪。因为这类人懂得自然规律,动物们也伤害不了。

兵无所容其刃。

兵器也没法对这类人亮出锋刃。对于高手来讲,敌人的刀剑砍不到。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类人依循自然,就不会有死亡危险的境地。

心得总结:

本章老子通过人之生死来告诉人们,人生无常,生死有常。本质上仍然是在告诫人们应遵循自然,适可而止。

人之生死,早就注定了。出生之后,终极目标就是奔赴死亡,这是注定了的。人三分之一能寿终正寝,三分之一意外夭亡,还有三分之一是自己作死。虽然注定了要死,但生命的过程是因人而异的,你可以过得顺其自然,也可以浑浑噩噩,还可以任意妄为,这取决于你的态度和行为。

首先老子尊重生命,希望人们按照生命的自然规律成长和死亡,一切顺其自然。对那些“动之死地”的人,老子认为是“生生之厚”,也就是生养过于优厚了,超出了自然规律。对于不按规律发展,逾越自然法则的,那就会引祸上身,甚至自取灭亡。这是给人们的一个警钟。古时候贵族尤其是君王很崇尚养生,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因此热衷烧丹炼药,有的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方,各种秘方不断尝试。但实际情况我们知道,人没有不死亡的,这是客观规律。如果你过于追求养生,过于在意死亡,最后可能适得其反,死无其所。

其次老子认为“善摄生者”,也就是懂得护持生命的人,毒虫猛兽不敢伤害他,敌人的武器也无法伤害他。而什么是“善摄生者”,如何做才是““善摄生”呢?老子没有明说。但通过上句的“生生之厚”以及之前的章节来推断,老子的意思应该是懂得舍弃欲望,懂得顺应自然的人就是“善摄生者”,这样的人纯真质朴,如初生的婴孩,做事情都是顺势而为,因而可以化解灾祸。

不被猛兽所袭击,不被刀兵所伤害,这样的人可谓通晓天地,洞悉了一切规律,是修“道”的高人。老子并没有说这样的人是怎样练成的,也没有说达到这样容不容易,他老人家只是一再强调这个规律,告诫人们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其中的道理,需要自己去感悟和琢磨,当然每个人的理解和看法都不尽相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子,这个也没有必要统一。只要能保持开放和谦卑的心态,从老子的言语中获得智慧,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这便是善莫大焉。

附帛书版: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阅读

理解《道德经》电子版

如何理解《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

《道德经》: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