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出生地的别称 出生地用古文怎么说

出生地的别称 出生地用古文怎么说

本文目录一览:

舜的故里在哪里?

舜,姓姚,名重华。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奉为华夏至圣。那关于他的故里有记载,今山西运城市永济,古称蒲坂,是舜帝的都地。舜的出生地在古蒲坂城北三十里,这里有舜帝故里诸冯。《孟子》说:“舜生于诸冯”。 从山西永济的舜都古城蒲坂向北沿河而上三十里,可以找见舜帝故里诸冯。

舜帝的雕像

山西运城舜帝陵

舜帝继位的传说

舜从小生长的环境并不好,家境贫寒,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后来经常受到父亲,后妈和后妈孩子三人的迫害,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即便这样舜还是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当时联盟首领尧的年纪大了,想选个继承人。大伙儿都推荐舜,所以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让他管理一些行政事务,他都管理的井井有条。

舜帝的历史功绩

传说中,舜登上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他励精图治,修善历法,以法治天下;体察民情,执政为民;积极治理水患,凿山疏河,治理了水患,使得天下百姓远离洪水的困扰,安居乐业;发展农业;德服天下,推行礼仪教化,使社会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

那关于舜的故里大家还有什么说法呢?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

日常,一谈到籍贯,我们就想到了出生地。不过,这只是现代社会的说法。在古代的时候,籍贯中的“籍”和“贯”却并不是一回事。

在古代的时候,若是说一个人的出生地,只是说“贯”或者“乡贯”“里贯”,而不说“籍”或者“籍贯”。在《隋书·食货志》中就记载说:“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由此可见,当时说一个人的出生地,并不说“籍”,而只是说“贯”,“其无贯之人”,就是不在此地出生的人,也就是在外地出生的人,被称为“浮浪人”。所谓的“浮浪人”就是无固定住地和无户籍的人。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一诗中写道:“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白居易在诗中写的“贯”,指的就是出生地,也就是现在说的籍贯。

虽然古代一个人的“籍”与其出生地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指的并不是出生地。

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人的“籍”指的是这个人的家庭对于朝廷所负担的徭役的种类,也就是说,指的是这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比如,承担产盐徭役的那些人户,在唐朝的时候被称为“亭户”。在五代之后,承担产盐徭役的那些人户又被称为“灶户”“锅户”“井户”“铛户”“盐户”等。不过,当时以“盐户”或“灶户”为其通称。

其实,古代以“籍”为标志的户役,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以“籍”为标志的户役被称为“士家”;在南北朝时期,又被称为“使作户”“军户”“绫罗户”。唐朝的时候,除了承担产盐徭役的亭户之外,还有承担织造徭役的绫织户、承担建造徭役的工匠户以及承担其他徭役的各种人户。明朝的时候,承担各种徭役的诸种人户就有五十来种。这些人户的户役就是他们的“籍”,也就是户籍。明朝的时候,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被编入了一份册籍中。各种户役各有各的册籍,这就是“籍”,地方官就按照这种“籍”来征收徭役。

古代的时候,天下的百姓都属于帝王的当差人户,因此,天下的百姓都要被编入某一籍中去当差。因此,各种各样的人户都有“籍”,由官府向这些有“籍”的人户派定各种专门的徭役,比如,承担煮盐徭役的是“灶籍”,承担做工徭役的是“匠籍”,承担当兵徭役的是“军籍”,承担经商徭役的是“商籍”。

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制度都是“役皆永充”,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户籍一旦被官府确定之后,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会一直保持下去。比如,拥有灶籍的人就需要世世代代为官府去承担煮盐的徭役,拥有军籍的人就要世世代代为朝廷去承担当兵打仗的徭役。

来源:《阅读时代》2022年第09期

原标题:古代的“籍”和“贯”

作者:佚名

责编:何建娇

编辑:邓汝濛、倪杰(实习生)

这些古代的地理位置你还认识吗?盘点四个现代已经不用的地理称呼

中国人注重乡土,对于自己的故乡有浓厚感情;同时,中国疆域非常辽阔,所以中国人说故乡首先会说到自己是来自某个“区域”,一般来讲这个“区域”是“省”(当然,东北例外,这三省因为特殊的历史和人文通常成一个整体),不过,除了“省份”之外,中国的区域还有其它称呼,这其中有的还在用,比如“关东”(山海关以东,指东北);岭南(五岭之南,指两广);有的被一些省份作为自己的“雅称”,比如齐鲁(山东),三湘(湖南),三秦(陕西)。

但是也有一些地名,由于特殊原因,现在用的已经非常非常少的,甚至已经完全消失,现在说起来,还带有些古风味道,这里就来说四个。

一, 两浙

“两浙”,这也是一个传统的地理概念,“两浙”是哪里?是浙江吗?它是古代的“浙江”,并不是现在的“浙江”,唐肃宗时,把江南东道分为浙江西道和浙江东道和福建道,所以浙东和浙西地区后来被称为“两浙”。

不过这里“浙东”和“浙西”合起来并不是现在的浙江,它的辖境其实大致为今天苏南、皖南、上海及浙江全境,狭义上的“江南”,也就是“苏南浙北”,甚至整个吴语区都在里面。

所以,“两浙”可以认为是“江南”的代称,并不单指现在的浙江,而是包括了苏南和上海。

宋代在以前吴越国的地名设置了“两浙路”,这个一级行政区划下辖十四州,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苏省的镇江市,苏锡常地区和上海市(不含崇明岛)、福建省闽东地区,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这里曾分为两路,又合并,后又有一次拆分合并,南宋又将其分开。

对了,北宋末年两浙路发生过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著名的“方腊起义”,你去翻翻《水浒传》,里面涉及的地名都是两浙路的。

那“浙”后来怎么缩到今天的“浙江”一省了呢?这其实是明朝的情况,朱元璋搞了一个南直隶,硬生生地将吴语区分成了两半,一边是浙江,一边是现在的苏南地区;而浙江也再没分离,所以久而久之,现在“两浙”一个词已经基本不用了

二, 江右

“江右”是哪?其实基本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江西”。

可能有人要问了,“左西右东”,“江西”不应该是“江左”吗?但是古代大部分地图是从北往南看的,上南下北,所以相反了。

不过,“江右”从来不是中国正式的地理建制,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江西在历史文献中常称为“江右”与,这是为了和江东(“江左”)相对应。

但是有意思的是,“江右”虽然没有作为地理概念,但是在人文学方面则出现一大批专有名词,现在还在用,比如,江西人绝大部分属于“江右民系”;古代江西的商帮被称为“江右商帮”;明朝江西籍贯的大臣团体被称为“江右党”。

别看今天的江西实力不强,所以存在感不高,但是在中华民族的人文底蕴上,江西是相当高的一个省份。

现在别说外省,可能很多江西人都不知道“江右”是指自己的家乡,因为江西即使是官方现在也很少把“江右”作为自己的雅称,江西人给自己新造了一个雅称——“赣鄱大地”,现在江西人听到的自己家乡的美称一般是这个,但这其实是上世纪90年代才新出来的一个说法,

三, 关西

《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相当精彩的章节,但是这“关西”指的是哪里?现在哪个地区被称为“关西”呢?

既然有“关西”那自然有“关东”,这个“关东”指的可不是“闯关东”的“关东”,指东北,这里的“关东”出现的要早很多,“关”指的也不是“山海关”,那个时候东北一片还没啥问题,反而因为关中一带是国家中心,所以“潼关”很重要。

这里的“关西”指的其实是“函谷关”或“潼关”之西,也就是旧秦国的地方,现在的陕甘一片。

到了元明清三朝,因为西北彻底边缘化,定都在华北的北京,所以“关西”的说法便基本被取消了;而山海关的军事地位大幅提升,所以“关”改成特指“山海关”,“关东”开始指东北,但旧的“关西”已经没有了,因为你不可能找到一个和东北地区对应的词。

四, 河内

这里的“河内”指的不是越南首都河内,而是中国古代一个地理概念和行政区划名。

中国古代的“河内”指的是黄河凸处以北的部分地区,古代中国有“三河”之称:河内,河东,河南,这三河分别为夏商周王朝腹地,加起来基本就是中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及其附近部分地区,那当时“河南”指的是什么?当时的河南指的仅仅是今天河南洛阳一带。

中学课本里《寡人之于国也》不是有一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吗?

西汉后来在这一片设置了三个郡,河内郡大概包括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是现在的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作者:云帆

有不少表格需要填籍贯,什么是“籍贯”?现在还有意义吗?

关于“籍贯”,是大家每一个人时常都会用到的一个概念,比如当我们考上入学、毕业求职、参加工作、申报户口、申请贷款等等时,大多需要填写各种各样表格,通常会被要求填写“籍贯”一栏的内容。有不少人常常会将“籍贯”与“出生地”和“户籍”等混为一谈,其实是不对的。那么,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籍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有许多表格需要填籍贯,到底什么才是“籍贯”?现在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所谓“籍贯”,实际上是一个很正规和标准的概念。它指的是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即“祖居地”,登记填至县级行政区划。在具体实践中,如果不能确定祖父的居住地,就随父亲的籍贯。父亲籍贯也无法确定的,就填写本人出生地。可见,“籍贯”一般是随“父系”的。只有在父亲是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中未记载父亲信息时,才随母亲的籍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籍贯不详的弃婴,“籍贯”一栏可填写收养人的籍贯。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可填写入籍前所在国家的名称等。

从概念的角度,我们也许可以把籍贯理解为“认祖归宗”和“追根溯源”。从人的思想情感上,可以认为籍贯就是一个人的“根”在什么地方。尤其是在如今的现实社会中,人口流动很大,众多的农村、乡镇、县城等地的年轻人,走出家门,闯荡天下,读书就业,参加工作,成家立业,有许多人都在大城市里买了房,安了家,甚至入了当地的户口。到了这个时候,“籍贯”实际上就是帮助他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的祖父辈世世代代是生活在哪里的,也就是说自己的“根”是在哪儿的。

这么一说,关于“籍贯”的填写就非常明确了,只要在“籍贯”栏中填写上具体到县级行政区划的相应地名即可。比如“河南省兰考县”、“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等,当然也有具体到地级市的,比如“湖南省娄底市”等。实际上,我们只要依照户口簿上登记的“籍贯”填写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籍贯”填写成“出生地”,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对于户口迁移过的人和许多年轻人来说,“出生地”不一定就是“籍贯”的。比如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他的很多简历资料中,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江苏青浦”,而不是“上海青浦”,其原因就是他的祖辈居住地,就是原属于江苏的青浦。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籍贯”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了。从一张身份证上,就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许多信息了,何况国家也确实掌握着每一个公民的详细资料,似乎“籍贯”实在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意义不是不大。也许籍贯的本身没有什么重大意义,但是在当今人口众多的社会里,籍贯却能有助于个人及相关信息的快捷查询,会在很多的社会活动的实践中,起到不少作用的。

随着全国人口流动的迅速加大加快,城市化的推进和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一代中的很多人,从小随父母从农村或小城镇来到大中城市生活,回老家的机会极少,对故乡的印象甚至完全淡化,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更是知之甚少,也许早已就忘记了乡音乡情和家乡故土。中国人自古就有“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传统理念,而“籍贯”就像是一种烙印,能够让我们时刻记住自己从哪里来的,“根”在哪里。所以,“籍贯”即使在现在,也仍然还是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的。

我国当代女作家杨沫,湖南湘阴人。她在她的《乡思的朝和暮》中,写有这样一句话:“多少年来,每当有人问到我的籍贯时,我总是这样自豪地告诉对方。”老一辈如此讲究和重视籍贯,足见他们对祖居地故乡的眷恋和热爱,而我们的年轻一代,也应该不忘老家,不忘故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努力做一个不忘“根”本,饮水思源,有情有义的人。大家以为如何呢?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古代的“籍”和“贯”,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

日常,一谈到籍贯,我们就想到了出生地。不过,这只是现代社会的说法。在古代的时候,籍贯中的“籍”和“贯”却并不是一回事。

在古代的时候,若是说一个人的出生地,只是说“贯”或者“乡贯”“里贯”,而不说“籍”或者“籍贯”。在《隋书·食货志》中就记载说:“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由此可见,当时说一个人的出生地,并不说“籍”,而只是说“贯”,“其无贯之人”,就是不在此地出生的人,也就是在外地出生的人,被称为“浮浪人”。所谓的“浮浪人”就是无固定住地和无户籍的人。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一诗中写道:“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白居易在诗中写的“贯”,指的就是出生地,也就是现在说的籍贯。

虽然古代一个人的“籍”与其出生地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指的并不是出生地。

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人的“籍”指的是这个人的家庭对于朝廷所负担的徭役的种类,也就是说,指的是这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比如,承担产盐徭役的那些人户,在唐朝的时候被称为“亭户”。在五代之后,承担产盐徭役的那些人户又被称为“灶户”“锅户”“井户”“铛户”“盐户”等。不过,当时以“盐户”或“灶户”为其通称。

其实,古代以“籍”为标志的户役,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以“籍”为标志的户役被称为“士家”;在南北朝时期,又被称为“使作户”“军户”“绫罗户”。唐朝的时候,除了承担产盐徭役的亭户之外,还有承担织造徭役的绫织户、承担建造徭役的工匠户以及承担其他徭役的各种人户。明朝的时候,承担各种徭役的诸种人户就有五十来种。这些人户的户役就是他们的“籍”,也就是户籍。明朝的时候,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被编入了一份册籍中。各种户役各有各的册籍,这就是“籍”,地方官就按照这种“籍”来征收徭役。

古代的时候,天下的百姓都属于帝王的当差人户,因此,天下的百姓都要被编入某一籍中去当差。因此,各种各样的人户都有“籍”,由官府向这些有“籍”的人户派定各种专门的徭役,比如,承担煮盐徭役的是“灶籍”,承担做工徭役的是“匠籍”,承担当兵徭役的是“军籍”,承担经商徭役的是“商籍”。

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制度都是“役皆永充”,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户籍一旦被官府确定之后,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会一直保持下去。比如,拥有灶籍的人就需要世世代代为官府去承担煮盐的徭役,拥有军籍的人就要世世代代为朝廷去承担当兵打仗的徭役。

来源:《阅读时代》2022年第09期

原标题:古代的“籍”和“贯”

作者:佚名

责编:何建娇

编辑:邓汝濛、倪杰(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