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佝偻承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佝偻承蜩文言文翻译单个字

佝偻承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佝偻承蜩文言文翻译单个字

本文目录一览:

“痀偻承蜩”说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

“痀偻承蜩”,这几个字可能会读的人不多,但意思大多数人都知道。“痀偻承蜩”的读音为:gōu lóu chéng tiáo,痀偻:曲背,驼背。承蜩:粘蝉,把蝉黏住,蜩,就是蝉。

所以,“痀偻承蜩”的意思就是:一个驼背老头粘蝉。

“痀偻承蜩”的典故出自庄子的《外篇·达生》。

故事讲的是有一年,孔子去楚国游历,当他走出一片树林中时,就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正在用竹竿粘蝉,他粘蝉的熟练样子就像是在地上取那样容易,这件事让孔子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痀偻承蜩”讲的故事很短,很简单,但内含的道理却不简单。它比喻世上任何事没有做不好的,只要你刻苦认真,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做事才会得心应手,也就没有什么干不好的事。

其实,这一类比喻做事要勤学苦练、用心专一的故事我们也学过不少,比如下面两则经典故事:

1、凿壁借光。西汉时候,有个孩子,名字叫匡衡。他读书很刻苦,但家里穷,晚上就不能点灯学习了。他家的邻居是个有钱人,每天晚上家里都是灯火通明,所以他就将自家墙壁打了个洞,用邻家的灯光来读书。

匡衡就是这样努力地学习,才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2、《卖油翁》。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神射手陈尧咨,他十分了得,常能十箭中九中。有一天,他在射箭时,有个卖油翁在边上看。陈尧咨就问这个他自己的箭射得怎么样。卖油翁只表示陈尧咨这只是熟练罢了。

说着卖油翁就从葫芦口上将油从铜钱中间的小孔倒进去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不断练习、不断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就像卖油翁的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看似轻松平常,其实有着深刻的大智慧。

最后我们就来完整欣赏《痀偻承蜩》这篇文章。

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翻译:

一次孔子游历楚国,走出一片树林,就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正用竹竿粘蝉,那熟练的动作就好像在地上捡拾一样容易。

孔子就问:“先生粘蝉的技艺真是高明啊!可以告诉我有什么技巧吗?”驼背老人说:“我自有我的办法。只要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就算在竿头累叠起两个弹丸,它也不会坠落的,而失手粘不到的情况则更少了;如果叠起三个弹丸而不坠落,失手的情况在十次中也不会有超过一次的;如果叠起五个弹丸而不坠落,就达到了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那么容易。

我站立好身子,就好像是接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地很大,世上万物品种很多,但我却能一心一意,注意力只集中在蝉的翅膀上。我不反身,不侧视,站着一动不动,绝不会因外界纷繁世万物影响,而干扰我对蝉翼的注意力,你说怎么能会不成功呢?”

然后,孔子转过身对自己的弟子们说:“专心致志不分散,就是要高度集中精力,这就是驼背老人说的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佝偻承蜩的典故

今天要讲的是驼背老人捕蝉的绝技,也是佝偻承蜩典故的出处。这个故事选自《庄子·达生》。

孔子到楚国去,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灵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练习了五六个月。在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粘知了时)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像枯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很多, 而(此时)(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不侧身,不因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得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注意力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驼背老人为了捉蝉,专门用在竹竿上垒圆球的办法来练习,而且一练就是五六个月,最后终于练成了一种绝技。尽管蝉会飞会跑,但是它从不失手,一沾一个准,而且还相当容易,就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简单,这就告诉我们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我们做事情要不做就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做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让我想到了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但对孔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孔子如此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令我们深受感动。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心无旁骛的认真做个一年半载,把别的诱惑、爱好暂时收敛和压抑一下,养成不被外界打扰的习惯,专注的去做一件事,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的。佝偻老人的体质没有办法和一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蝉这件事情上却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专一和刻苦。

学习,的确需要我们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痀偻承蜩”说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

“痀偻承蜩”,这几个字可能会读的人不多,但意思大多数人都知道。“痀偻承蜩”的读音为:gōu lóu chéng tiáo,痀偻:曲背,驼背。承蜩:粘蝉,把蝉黏住,蜩,就是蝉。

所以,“痀偻承蜩”的意思就是:一个驼背老头粘蝉。

“痀偻承蜩”的典故出自庄子的《外篇·达生》。

故事讲的是有一年,孔子去楚国游历,当他走出一片树林中时,就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正在用竹竿粘蝉,他粘蝉的熟练样子就像是在地上取那样容易,这件事让孔子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痀偻承蜩”讲的故事很短,很简单,但内含的道理却不简单。它比喻世上任何事没有做不好的,只要你刻苦认真,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做事才会得心应手,也就没有什么干不好的事。

其实,这一类比喻做事要勤学苦练、用心专一的故事我们也学过不少,比如下面两则经典故事:

1、凿壁借光。西汉时候,有个孩子,名字叫匡衡。他读书很刻苦,但家里穷,晚上就不能点灯学习了。他家的邻居是个有钱人,每天晚上家里都是灯火通明,所以他就将自家墙壁打了个洞,用邻家的灯光来读书。

匡衡就是这样努力地学习,才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2、《卖油翁》。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神射手陈尧咨,他十分了得,常能十箭中九中。有一天,他在射箭时,有个卖油翁在边上看。陈尧咨就问这个他自己的箭射得怎么样。卖油翁只表示陈尧咨这只是熟练罢了。

说着卖油翁就从葫芦口上将油从铜钱中间的小孔倒进去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不断练习、不断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就像卖油翁的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看似轻松平常,其实有着深刻的大智慧。

最后我们就来完整欣赏《痀偻承蜩》这篇文章。

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翻译:

一次孔子游历楚国,走出一片树林,就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正用竹竿粘蝉,那熟练的动作就好像在地上捡拾一样容易。

孔子就问:“先生粘蝉的技艺真是高明啊!可以告诉我有什么技巧吗?”驼背老人说:“我自有我的办法。只要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就算在竿头累叠起两个弹丸,它也不会坠落的,而失手粘不到的情况则更少了;如果叠起三个弹丸而不坠落,失手的情况在十次中也不会有超过一次的;如果叠起五个弹丸而不坠落,就达到了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那么容易。

我站立好身子,就好像是接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地很大,世上万物品种很多,但我却能一心一意,注意力只集中在蝉的翅膀上。我不反身,不侧视,站着一动不动,绝不会因外界纷繁世万物影响,而干扰我对蝉翼的注意力,你说怎么能会不成功呢?”

然后,孔子转过身对自己的弟子们说:“专心致志不分散,就是要高度集中精力,这就是驼背老人说的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痀偻承蜩”说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

“痀偻承蜩”,这几个字可能会读的人不多,但意思大多数人都知道。“痀偻承蜩”的读音为:gōu lóu chéng tiáo,痀偻:曲背,驼背。承蜩:粘蝉,把蝉黏住,蜩,就是蝉。

所以,“痀偻承蜩”的意思就是:一个驼背老头粘蝉。

“痀偻承蜩”的典故出自庄子的《外篇·达生》。

故事讲的是有一年,孔子去楚国游历,当他走出一片树林中时,就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正在用竹竿粘蝉,他粘蝉的熟练样子就像是在地上取那样容易,这件事让孔子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痀偻承蜩”讲的故事很短,很简单,但内含的道理却不简单。它比喻世上任何事没有做不好的,只要你刻苦认真,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做事才会得心应手,也就没有什么干不好的事。

其实,这一类比喻做事要勤学苦练、用心专一的故事我们也学过不少,比如下面两则经典故事:

1、凿壁借光。西汉时候,有个孩子,名字叫匡衡。他读书很刻苦,但家里穷,晚上就不能点灯学习了。他家的邻居是个有钱人,每天晚上家里都是灯火通明,所以他就将自家墙壁打了个洞,用邻家的灯光来读书。

匡衡就是这样努力地学习,才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2、《卖油翁》。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神射手陈尧咨,他十分了得,常能十箭中九中。有一天,他在射箭时,有个卖油翁在边上看。陈尧咨就问这个他自己的箭射得怎么样。卖油翁只表示陈尧咨这只是熟练罢了。

说着卖油翁就从葫芦口上将油从铜钱中间的小孔倒进去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不断练习、不断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就像卖油翁的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看似轻松平常,其实有着深刻的大智慧。

最后我们就来完整欣赏《痀偻承蜩》这篇文章。

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翻译:

一次孔子游历楚国,走出一片树林,就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正用竹竿粘蝉,那熟练的动作就好像在地上捡拾一样容易。

孔子就问:“先生粘蝉的技艺真是高明啊!可以告诉我有什么技巧吗?”驼背老人说:“我自有我的办法。只要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就算在竿头累叠起两个弹丸,它也不会坠落的,而失手粘不到的情况则更少了;如果叠起三个弹丸而不坠落,失手的情况在十次中也不会有超过一次的;如果叠起五个弹丸而不坠落,就达到了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那么容易。

我站立好身子,就好像是接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地很大,世上万物品种很多,但我却能一心一意,注意力只集中在蝉的翅膀上。我不反身,不侧视,站着一动不动,绝不会因外界纷繁世万物影响,而干扰我对蝉翼的注意力,你说怎么能会不成功呢?”

然后,孔子转过身对自己的弟子们说:“专心致志不分散,就是要高度集中精力,这就是驼背老人说的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佝偻承蜩的典故

今天要讲的是驼背老人捕蝉的绝技,也是佝偻承蜩典故的出处。这个故事选自《庄子·达生》。

孔子到楚国去,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灵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练习了五六个月。在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粘知了时)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像枯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很多, 而(此时)(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不侧身,不因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得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注意力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驼背老人为了捉蝉,专门用在竹竿上垒圆球的办法来练习,而且一练就是五六个月,最后终于练成了一种绝技。尽管蝉会飞会跑,但是它从不失手,一沾一个准,而且还相当容易,就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简单,这就告诉我们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我们做事情要不做就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做到自己满意为止。

这让我想到了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但对孔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孔子如此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令我们深受感动。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心无旁骛的认真做个一年半载,把别的诱惑、爱好暂时收敛和压抑一下,养成不被外界打扰的习惯,专注的去做一件事,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的。佝偻老人的体质没有办法和一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蝉这件事情上却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专一和刻苦。

学习,的确需要我们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