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自己愿意当王八的句子 自己愿意当王八吗

自己愿意当王八的句子 自己愿意当王八吗

本文目录一览:

男子为爱做上门女婿,月入2万遭嫌弃!男子:宁当王八,不住娘家

“宁愿当王八,不愿住娘家!”这是三十岁的小王,王事山现在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都说上门女婿不好当,上门女婿被人看不起,也得不到妻子家人的尊重,一旦成为上门女婿,那么就意味着自己丧失了作为一个男人的人格!

事实真的是如此,还是人们对于上门女婿的偏见!

在现在处境之中的王事山心中恐怕也是如此的想法,自己为爱甘愿做上门女婿,几年的经营下来妻子却要和自己离婚!

我们一起来看看上门女婿王事山的故事:男子为爱甘做上门女婿,月入2万还是遭嫌弃!男子懊恼:宁当王八,不住娘家

为爱甘愿做上门女婿

王事山还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王倩。于是他就对王倩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最终在他的攻势之下,王倩答应做他的女朋友。于是两人便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迅速进入到了热恋期。

两人恋爱一段时间之后,步入婚姻是两人的最终目的。但是王倩的家人坚持要求王事山当上门女婿,嫁到王倩家里,在王倩家中一起生活。

王事山

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王事山心中非常的抵触:自己一个大男人怎么可能会去当上门女婿,这样自己还不让他人笑话。

可是王倩家人那边的态度非常的坚决,两人想要在一起他就必须要做上门女婿。

王事山不愿意放弃王倩,因为他深深喜欢着王倩,最后为了可以和王倩在一起,王事山做了妥协,答应了要求,自己愿意当上门女婿。

王倩

就这样王事山和王倩结了婚,并且在王倩家中一起生活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日子过的也很是甜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家人对王事山的态度都很好,王事山渐渐地也就安稳了下来。

可是结婚几年之后,情况就改变了,王倩愤怒地向王事山提出了离婚,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和生活了几年的男人继续生活下去了,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王事山

妻子指责丈夫:一直都不听话

结婚之后,王事山和妻子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女儿,成功当了爸爸,为了能够让家庭生活得更好,王事山就选择做了夜市,生意也比较好,一个月下来也有两三万的收入。

原本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妻子却突然向自己提出了离婚。

那么离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王倩控诉王事山:这个男人从来就不听话,喜欢交朋友,更加喜欢喝酒!

王事山

这是王倩以及王倩家人对于王事山感到不满意的点。

王事山是做夜市生意的,因为工作的需求,他经常会结交很多的朋友为自己的生意吸引更多的客人。

这样一来二去他的朋友越来越多,这就避免不了朋友之间经常会喊出来一起聚一聚,喝喝酒联络感情。

王事山和王倩

由于朋友比较多,自己又是开夜市的,因此王事山出外喝酒的频率很高,这就引起了妻子的不满。

这个时候王倩的父亲还透露他喝酒回来还闹事,将家中的玻璃都给砸烂了,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王事山喜欢喝完酒之后耍酒疯?对于这件事情王事山又是怎样说的呢?

王事山并不否认自己做过的事情,自己确实是将家中的玻璃砸了,但是那都是有原因的,是妻子一家人将自己逼急了才会这样做的!

王倩的父亲

上门女婿都拒之门外,愤怒砸玻璃

王事山解释,那天晚上自己和几个朋友在外面喝了一点酒,等到酒局结束之后自己回到家之后竟然发现房门锁了,自己根本就进不去。

于是他就给妻子发信息,打电话让妻子给自己开门,但是妻子均不回应,这个时候他才反应过来,这是妻子和家人故意将自己锁在门外的。

王事山也妥协了,在外面待了一晚上,等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天亮了之后,王事山再次想要进入家门,可是妻子依旧不同意。

王事山

王事山这个时候再也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于是就砸了家中的几块玻璃,这只是因为自己太生气了,并没有其他的想法。

王事山砸玻璃之后,妻子的母亲冲出来对着他就是一阵辱骂,还让其滚出去。这彻底伤了王事山的自尊心,但是为了家庭他还是忍了下来。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几天之后妻子向自己提出了离婚,并且态度非常地坚决。

王事山虽然心中有怨气,但是自己有完整的家庭,因此他并不想要离婚,于是就哀求妻子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王事山

王倩想要离婚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厌倦王事山每天喝酒。王事山也向妻子做出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再和朋友出去喝酒,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己不想要离婚,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

在王事山的再三保证之下,王倩也做出了让步同意不离婚,但是如果以后王事山再喝酒自己就立即离婚。王事山也答应了妻子的要求。

王事山

情感深度解读

他们之间的矛盾不在于是否是上门女婿,现在结婚之后在男方家生活还是在女方家生活都是一种选择,不像之前那样上门女婿是窝囊的代名词。

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妻子对于丈夫的不理解,丈夫对于自己行为的不克制。

丈夫为了家庭开夜市,工作性质的原因肯定需要结交朋友,有了人才有了人气,生意才能做的活,这也就难免要和朋友喝酒聚会,这都是生存的必要手段!

妻子显然不能体谅丈夫的辛苦,另外丈夫克制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内减少喝酒的次数,并且能够做到点到为止,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相比妻子也不会这么极端了!

相互理解在感情生活中还是很重要的,妻子要理解丈夫在外打拼的不容易,多多包容丈夫的行为,丈夫要理解妻子内心对于自己的要求,克制自己的行为善于调解夫妻之间的情绪和矛盾,这样才能长久!

最后先给一直支持和喜欢我的朋友说声抱歉,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这几天没有持续更新,希望大家体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深度小哥哥会持续更新内容,给大家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喜爱!

我是一个妈妈,又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

咱可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做女人有多么的不容易。国家提倡生三胎,医院又提倡顺产,家庭选择剖腹产,社会又要求我们经济要独立,专家还建议孩子不能让老人带。孩子渴望父母的陪伴,老公希望你貌美如花,还能赚钱养家,公婆希望你照顾好老公,还要教育好孩子。

一个女人你说说,愣是活成了千军万马,不能柔情似水,还要刚强如铁,上顶天下顶地,还要顶空气。可是我只是一个妈妈,又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你想干啥就干啥,对吧?

对句子挑战:全是王八,能对出的都是状元

#文章首发挑战赛#

原创不易!感谢您的支持点赞评论!

文章/郑老

编辑/郑老

上句:全是王八

句意: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名叫王八的人,他非常狡猾和阴险,经常欺骗别人,甚至不惜伤害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人们就用“王八”这个词来形容那些像王八一样狡诈、阴险的人。

后来,“全是王八”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常用的骂人用语,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某个群体中的人都是虚伪、奸诈、阴险的。这个词语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场合和情境下的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种带有贬义的词语并不符合文明交流的原则,容易引起误解和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避免使用这样的词语来攻击或诋毁他人。相反,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通过理性的沟通和合作来解决矛盾和分歧。

当然了,从字的结构看,“全”由“下王和上八”组成,所以,对下句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这个!

小编先来对句子:

上句:全是王八

下句:埋在土里

诚邀您来对下句:

此刻,诚挚的邀请您发挥自己的才华,为此句配上精彩下句。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分享您的智慧与创造力!感谢您的支持!

男子为爱做上门女婿,月入2万遭嫌弃!男子:宁当王八,不住娘家

“宁愿当王八,不愿住娘家!”这是三十岁的小王,王事山现在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都说上门女婿不好当,上门女婿被人看不起,也得不到妻子家人的尊重,一旦成为上门女婿,那么就意味着自己丧失了作为一个男人的人格!

事实真的是如此,还是人们对于上门女婿的偏见!

在现在处境之中的王事山心中恐怕也是如此的想法,自己为爱甘愿做上门女婿,几年的经营下来妻子却要和自己离婚!

我们一起来看看上门女婿王事山的故事:男子为爱甘做上门女婿,月入2万还是遭嫌弃!男子懊恼:宁当王八,不住娘家

为爱甘愿做上门女婿

王事山还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王倩。于是他就对王倩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最终在他的攻势之下,王倩答应做他的女朋友。于是两人便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迅速进入到了热恋期。

两人恋爱一段时间之后,步入婚姻是两人的最终目的。但是王倩的家人坚持要求王事山当上门女婿,嫁到王倩家里,在王倩家中一起生活。

王事山

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王事山心中非常的抵触:自己一个大男人怎么可能会去当上门女婿,这样自己还不让他人笑话。

可是王倩家人那边的态度非常的坚决,两人想要在一起他就必须要做上门女婿。

王事山不愿意放弃王倩,因为他深深喜欢着王倩,最后为了可以和王倩在一起,王事山做了妥协,答应了要求,自己愿意当上门女婿。

王倩

就这样王事山和王倩结了婚,并且在王倩家中一起生活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日子过的也很是甜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家人对王事山的态度都很好,王事山渐渐地也就安稳了下来。

可是结婚几年之后,情况就改变了,王倩愤怒地向王事山提出了离婚,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和生活了几年的男人继续生活下去了,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王事山

妻子指责丈夫:一直都不听话

结婚之后,王事山和妻子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女儿,成功当了爸爸,为了能够让家庭生活得更好,王事山就选择做了夜市,生意也比较好,一个月下来也有两三万的收入。

原本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妻子却突然向自己提出了离婚。

那么离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王倩控诉王事山:这个男人从来就不听话,喜欢交朋友,更加喜欢喝酒!

王事山

这是王倩以及王倩家人对于王事山感到不满意的点。

王事山是做夜市生意的,因为工作的需求,他经常会结交很多的朋友为自己的生意吸引更多的客人。

这样一来二去他的朋友越来越多,这就避免不了朋友之间经常会喊出来一起聚一聚,喝喝酒联络感情。

王事山和王倩

由于朋友比较多,自己又是开夜市的,因此王事山出外喝酒的频率很高,这就引起了妻子的不满。

这个时候王倩的父亲还透露他喝酒回来还闹事,将家中的玻璃都给砸烂了,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王事山喜欢喝完酒之后耍酒疯?对于这件事情王事山又是怎样说的呢?

王事山并不否认自己做过的事情,自己确实是将家中的玻璃砸了,但是那都是有原因的,是妻子一家人将自己逼急了才会这样做的!

王倩的父亲

上门女婿都拒之门外,愤怒砸玻璃

王事山解释,那天晚上自己和几个朋友在外面喝了一点酒,等到酒局结束之后自己回到家之后竟然发现房门锁了,自己根本就进不去。

于是他就给妻子发信息,打电话让妻子给自己开门,但是妻子均不回应,这个时候他才反应过来,这是妻子和家人故意将自己锁在门外的。

王事山也妥协了,在外面待了一晚上,等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天亮了之后,王事山再次想要进入家门,可是妻子依旧不同意。

王事山

王事山这个时候再也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于是就砸了家中的几块玻璃,这只是因为自己太生气了,并没有其他的想法。

王事山砸玻璃之后,妻子的母亲冲出来对着他就是一阵辱骂,还让其滚出去。这彻底伤了王事山的自尊心,但是为了家庭他还是忍了下来。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几天之后妻子向自己提出了离婚,并且态度非常地坚决。

王事山虽然心中有怨气,但是自己有完整的家庭,因此他并不想要离婚,于是就哀求妻子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王事山

王倩想要离婚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厌倦王事山每天喝酒。王事山也向妻子做出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再和朋友出去喝酒,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己不想要离婚,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

在王事山的再三保证之下,王倩也做出了让步同意不离婚,但是如果以后王事山再喝酒自己就立即离婚。王事山也答应了妻子的要求。

王事山

情感深度解读

他们之间的矛盾不在于是否是上门女婿,现在结婚之后在男方家生活还是在女方家生活都是一种选择,不像之前那样上门女婿是窝囊的代名词。

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妻子对于丈夫的不理解,丈夫对于自己行为的不克制。

丈夫为了家庭开夜市,工作性质的原因肯定需要结交朋友,有了人才有了人气,生意才能做的活,这也就难免要和朋友喝酒聚会,这都是生存的必要手段!

妻子显然不能体谅丈夫的辛苦,另外丈夫克制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内减少喝酒的次数,并且能够做到点到为止,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相比妻子也不会这么极端了!

相互理解在感情生活中还是很重要的,妻子要理解丈夫在外打拼的不容易,多多包容丈夫的行为,丈夫要理解妻子内心对于自己的要求,克制自己的行为善于调解夫妻之间的情绪和矛盾,这样才能长久!

最后先给一直支持和喜欢我的朋友说声抱歉,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这几天没有持续更新,希望大家体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深度小哥哥会持续更新内容,给大家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喜爱!

男子为爱做上门女婿,月入2万遭嫌弃!男子:宁当王八,不住娘家

“宁愿当王八,不愿住娘家!”这是三十岁的小王,王事山现在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都说上门女婿不好当,上门女婿被人看不起,也得不到妻子家人的尊重,一旦成为上门女婿,那么就意味着自己丧失了作为一个男人的人格!

事实真的是如此,还是人们对于上门女婿的偏见!

在现在处境之中的王事山心中恐怕也是如此的想法,自己为爱甘愿做上门女婿,几年的经营下来妻子却要和自己离婚!

我们一起来看看上门女婿王事山的故事:男子为爱甘做上门女婿,月入2万还是遭嫌弃!男子懊恼:宁当王八,不住娘家

为爱甘愿做上门女婿

王事山还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王倩。于是他就对王倩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最终在他的攻势之下,王倩答应做他的女朋友。于是两人便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迅速进入到了热恋期。

两人恋爱一段时间之后,步入婚姻是两人的最终目的。但是王倩的家人坚持要求王事山当上门女婿,嫁到王倩家里,在王倩家中一起生活。

王事山

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王事山心中非常的抵触:自己一个大男人怎么可能会去当上门女婿,这样自己还不让他人笑话。

可是王倩家人那边的态度非常的坚决,两人想要在一起他就必须要做上门女婿。

王事山不愿意放弃王倩,因为他深深喜欢着王倩,最后为了可以和王倩在一起,王事山做了妥协,答应了要求,自己愿意当上门女婿。

王倩

就这样王事山和王倩结了婚,并且在王倩家中一起生活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日子过的也很是甜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家人对王事山的态度都很好,王事山渐渐地也就安稳了下来。

可是结婚几年之后,情况就改变了,王倩愤怒地向王事山提出了离婚,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和生活了几年的男人继续生活下去了,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王事山

妻子指责丈夫:一直都不听话

结婚之后,王事山和妻子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女儿,成功当了爸爸,为了能够让家庭生活得更好,王事山就选择做了夜市,生意也比较好,一个月下来也有两三万的收入。

原本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妻子却突然向自己提出了离婚。

那么离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王倩控诉王事山:这个男人从来就不听话,喜欢交朋友,更加喜欢喝酒!

王事山

这是王倩以及王倩家人对于王事山感到不满意的点。

王事山是做夜市生意的,因为工作的需求,他经常会结交很多的朋友为自己的生意吸引更多的客人。

这样一来二去他的朋友越来越多,这就避免不了朋友之间经常会喊出来一起聚一聚,喝喝酒联络感情。

王事山和王倩

由于朋友比较多,自己又是开夜市的,因此王事山出外喝酒的频率很高,这就引起了妻子的不满。

这个时候王倩的父亲还透露他喝酒回来还闹事,将家中的玻璃都给砸烂了,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王事山喜欢喝完酒之后耍酒疯?对于这件事情王事山又是怎样说的呢?

王事山并不否认自己做过的事情,自己确实是将家中的玻璃砸了,但是那都是有原因的,是妻子一家人将自己逼急了才会这样做的!

王倩的父亲

上门女婿都拒之门外,愤怒砸玻璃

王事山解释,那天晚上自己和几个朋友在外面喝了一点酒,等到酒局结束之后自己回到家之后竟然发现房门锁了,自己根本就进不去。

于是他就给妻子发信息,打电话让妻子给自己开门,但是妻子均不回应,这个时候他才反应过来,这是妻子和家人故意将自己锁在门外的。

王事山也妥协了,在外面待了一晚上,等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天亮了之后,王事山再次想要进入家门,可是妻子依旧不同意。

王事山

王事山这个时候再也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于是就砸了家中的几块玻璃,这只是因为自己太生气了,并没有其他的想法。

王事山砸玻璃之后,妻子的母亲冲出来对着他就是一阵辱骂,还让其滚出去。这彻底伤了王事山的自尊心,但是为了家庭他还是忍了下来。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几天之后妻子向自己提出了离婚,并且态度非常地坚决。

王事山虽然心中有怨气,但是自己有完整的家庭,因此他并不想要离婚,于是就哀求妻子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王事山

王倩想要离婚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厌倦王事山每天喝酒。王事山也向妻子做出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再和朋友出去喝酒,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己不想要离婚,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

在王事山的再三保证之下,王倩也做出了让步同意不离婚,但是如果以后王事山再喝酒自己就立即离婚。王事山也答应了妻子的要求。

王事山

情感深度解读

他们之间的矛盾不在于是否是上门女婿,现在结婚之后在男方家生活还是在女方家生活都是一种选择,不像之前那样上门女婿是窝囊的代名词。

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妻子对于丈夫的不理解,丈夫对于自己行为的不克制。

丈夫为了家庭开夜市,工作性质的原因肯定需要结交朋友,有了人才有了人气,生意才能做的活,这也就难免要和朋友喝酒聚会,这都是生存的必要手段!

妻子显然不能体谅丈夫的辛苦,另外丈夫克制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内减少喝酒的次数,并且能够做到点到为止,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相比妻子也不会这么极端了!

相互理解在感情生活中还是很重要的,妻子要理解丈夫在外打拼的不容易,多多包容丈夫的行为,丈夫要理解妻子内心对于自己的要求,克制自己的行为善于调解夫妻之间的情绪和矛盾,这样才能长久!

最后先给一直支持和喜欢我的朋友说声抱歉,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这几天没有持续更新,希望大家体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深度小哥哥会持续更新内容,给大家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喜爱!

庄子:宁做王八,不做官

庄子,宋国蒙人,传说是宋国王室的后代,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战国中期。除了担任过宋国漆园吏外,庄子几乎终身不仕,他曾拒绝楚威王的聘任,隐居南华山,并最终在那里安葬,因此在唐朝时被唐玄宗诏封为“南华真人”。

庄子的主要论述记录在《庄子》中,其中与好友惠施的辩论妙趣横生,颇受后人喜爱。他的一生远远没有其他历史人物那么轰轰烈烈,但是他留下的“顺其自然”等思想对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陈其歌

《搜神记》里记载有一个故事——《韩凭夫妇》。说的是在战国宋康王时,有一个叫韩凭的人,妻子很漂亮,被宋康王强行霸占。韩凭因此心生怨恨,宋康王就把他打入囚牢,罚他做苦力。妻子偷偷送来书信,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并相约赴死。韩凭自杀以后,妻子也跳楼自尽,并留下遗书,希望宋康王能可怜她,准许她和韩凭合葬。

宋康王不仅故意把他们分开埋葬,还刻意让他们的坟墓相望,并放出话说:“你俩不是恩爱吗?有本事就自己把坟墓合到一起,我就不再阻拦你们了。”刚刚下葬,两个人的坟头就长出了高大的大榟树,彼此靠拢。在地上,树枝交相错织,在低下树根互相缠绕,又有一对鸳鸯停在树上,交颈悲鸣,日夜不去。

宋国人非常感动,称这两棵树为相思树。后世描写爱情的名句“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典故,由此而来。

故事的真实性不可考。不过历史上的宋康王无法无天,荒唐无道却是不争的事实。他曾经张弓射青天,用鞭子暴打大地,还放火烧了祭祀用的神坛。射天、笞地、烧祭台,为的只是要标榜自己敢于不怕天,不畏地,更不敬祖宗鬼神。

图|图源网络©️

庄子,刚好就生活在“礼乐崩坏”的战国,无法无天的宋康王时期。

但凡有一点良知与追求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无疑都会是困惑的,痛苦的,绝望的。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找到出路。庄子的思想就这样应运而生。

庄子很低调,不像同时代的孟子一样,周游天下去兜售自己的主张,而是竭尽全力逃避,一心想远离名利场,过逍遥自在的生活。在他看来,混乱而黑暗的现实,哪里值得他去用心!

只是庄子可能不会想到,正是他关起门来默默记下的思考感悟,竟普照了中华大地几千年。当我们在红尘俗世中感到困惑、疲累时,庄子的思想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予我们希望和救赎。

无用之用

自“西周”覆灭后,周平王把国都迁到东都洛阳,“东周”就由此开始。东周划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很乱,孔子说那是“礼乐崩坏”的时代。

战国比春秋更乱。诸侯纷争、战乱频仍,这段历史之所以被称为“战国”,已经从字面上很明确地展示了时代特征。

在战国时期254年里,发生了230场战争,这些战争规模之大、死伤之多、境况之惨烈,简直令人发指。以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为例,两国参战的军队几近百万人。最后赵军战败,投降的人数达40万之众,竟被秦军诱骗,全部坑杀。前些年山西发掘出长平之战尸骨坑,坑里白骨叠着白骨,挖了一层又一层,令人脊背发凉。这就是战国时期的真实情况,也是庄子生活的真实处境。

图|图源网络©️

大约公元前369年,庄子出生在宋国。宋国本来是周灭商时,周武王为了表示对商人的尊重,把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在了今天的河南商丘,建立的封国。宋国的国土形状像把横放的长桌子,正好横躺在南北分界上,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南边的楚国,北边的齐国,东边的鲁国,还有西边的晋国,一个个强国围绕着宋国,就如一群豺狼猛虎,围观着一只小羔羊。

前文提到的宋康王,并不是宋国的法定继承人。公元前329年,他袭击了当时的国君,也是他自己的哥哥,然后把国君之位收入囊中。

在这次纷乱之前,庄子有过一段和平的出仕日子,就在老家蒙邑的一个漆园,当一个管漆树种植的小官吏。算是个“公务员”,技术型岗位,可以远离人事的纷争,日子过得很是平静,庄子也乐在其中。

现在看来,庄子在他的漆园工作中收获不少,除了娓娓道来的实践知识,还领悟到了很多像未加工的原木一样朴实的道理。我们现在读庄子的作品,会看到很多类似于“斤”“锯”“椎”“凿”的字眼,还有很多和树木有关的寓言故事,都得益于这一段经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有人都在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奔忙。有时候很累。累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到庄子。

图|图源网络©️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叫匠石的老木匠带着弟子到了齐国,见到一棵巨大的栎树,树荫像个大盖子一样,能盖住几千头牛,树围有百尺,树高和山巅平齐。就是这么大的一棵树,要是拿来做船,能做差不多十条大船。

木匠的学徒被这棵巨树深深吸引住了,他忍不住停下来看个没完,可是匠石却不屑一顾,脚步也没有停下。弟子觉得很困惑,追上去问:“我跟先生您学木匠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的木材,先生却看都不看,是为什么呢?”

匠石没好气地说:“没什么好说的,这是不成材的木头,用来做船吧容易沉没,做棺椁吧容易腐烂,做器皿吧不够结实,做门窗吧又漏风漏雨,做柱子吧又喜欢被虫蛀。正是因为什么用处都没有,所以它才能这么长得这么长寿,长这么大啊!”

庄子要借这个故事表达的道理很简单:尽管在世俗的标准里, “有用”才是最高价值。但跳出来想一想,在这个人人贪财好利的世界里,“无用”也有大用。就像这颗一无是处的大树,却能够不受木匠打扰,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长,长命百岁。但凡它有一点用,就不能成全如此美事。

对庄子来说,自由比什么都重要。他追求的最高的境界是在天地之间作逍遥游。

但我们不一样,我们穷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变得有用,去博取荣华富贵,将自己紧紧束缚与裹挟。我们教育孩子“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怕孩子学得不够多,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被榨取干净,唯恐学得不够多。在庄子看来,这却是一场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的悲剧。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图|图源网络©️

庄子用一只野鸡来打比方。他说,一只野鸡,生活在沼泽里,想找一口吃的都很难,但它也不想被养在笼子里。因为养在笼子里,尽管吃饱喝足、健健康康,但是并不快乐。

我们一辈子都在靠各种方式努力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俯仰,辗转腾挪,不过是在为自己谋求一个笼子罢了。对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庄子的眼里是舍本逐末,嗤之以鼻。

宋国的南方是楚国,楚国素有称霸天下的雄心。听说庄子是难得的人才,楚威王派遣使者专程带着千金重礼赶来,要聘请庄子到楚国当卿相。想象一下,那一车接一车昂贵的布匹财货源源不断地运到庄子家徒四壁的寒舍,左邻右舍当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件大事,把庄子家里围得水泄不通,很多人眼中光宗耀祖,登上人生巅峰的高光时刻,庄子却不以此为荣,反以此为耻,淡然拒绝了楚王的聘请。

在《庄子·秋水》里,还把当时的事件写得颇具戏剧性。据说庄子当时正在濮水钓鱼,两位楚国大夫前去见他,说明来意以后,庄子没有直接回复,只是静静地看着眼前的濮水,头也不回地说了一个故事。

图|图源网络©️

他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珍贵的锦缎把它包裹起来,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里供奉着,每年都用最隆重的仪式祭祀它。”接着他发出 “灵魂拷问”:“你们觉得,这只神龟,是宁愿死掉,留下骨头来享受尊贵的地位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打滚呢?”

大夫们齐声答道:“肯定情愿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见他们似乎明白了,淡淡地说到:“那你们请回吧!我也情愿在烂泥里摇尾巴打滚。”

现实极具幽默感的是,所有人都明白神龟宁愿在烂泥里打滚,也不愿享受最高规格的祭祀,野鸡宁愿在荒芜的沼泽地里风餐露宿,也不愿在笼子里饱食终日。但所有人又都在努力给自己找一个笼子,也在为了最高规格的荣誉前赴后继。直到累得筋疲力尽,或者刀斧加身,这时有人才看透了现实和人生,可惜悔之晚矣。

庄子提倡“顺其自然”,并不是让人不求上进,好吃懒做。他只是想说,人的天性和乌龟、野鸡的天性没有区别,就是都喜欢自由自在的活着。但庄子也明白,俗世里的诱惑太多,活着的人有太多不得已。面对欲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有深深的执念。执念,就是束缚人的监牢。

所谓的顺其自然,其实要顺随自己的“天性”,明白自己天性喜欢什么,就去努力争取,好好守护,而不是盲目跟风,碌碌无为,或者和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这叫拎得清。

图: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 。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的至交好友。|图源网络©️

在庄子的著作里,我们经常看到他有个朋友叫惠施。庄子讲述过他们之间这样一个故事。

惠施也是宋人,和庄子是同乡。但和庄子不一样,他热衷于进入权力体系,纵横捭阖,搅弄天下风云。惠施是名家的开山鼻祖,也是“合纵”战略的主要组织者,活跃于政治舞台,思辨能力出色,其思想言论曾流行一时。毫无疑问,在今天,他会是一个备受推崇的 “政界明星”兼“学术大咖”,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尊敬的成功人士。

惠施曾在魏国为相,辅佐君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尊崇无比。在他即位后不久,庄子打算来拜访他。

庄子身怀才干,盛名在外,却无官职在身。有人在惠施面前说:“庄子这次来,肯定是想代替你当相的。”惠施一听,信以为真,又自惭才能不及庄子。想到自己的官职要受到的威胁,就下令彻查全城,要捉拿庄子,搜了三天三夜,毫无所获,庄子却自己施施然找上门了。

庄子对惠施讲了一个故事:“你知道一种叫凤凰的鸟吗?它要从南海飞到北海去,一路上只吃竹子清新的果实,只喝甘甜干净的泉水,只栖息在梧桐树上。有一天,一只猫头鹰侥幸抓住了一只死老鼠,正想饱餐一顿,却看见凤凰飞过。猫头鹰以为凤凰要抢它的食物,就用爪子紧紧保护好自己的死老鼠,还仰头瞪着凤凰,发出‘吓’的声音恫吓它。”

图:庄子与惠施|图源网络©️

故事讲完,庄子飘然而去。

庄子明白地告诉他的朋友:现在你就是那只猫头鹰啊,惠施。

当然,庄子自认为就是那只不被现实大染缸所污染的凤凰。

不知道惠施听了心里作何想。

庄子平淡的小吏生活没有过很久。大概在宋康王当上国君之后,他就辞去了漆园吏的小官职,一生再也没有出仕。

和渴望出人头地的我们不同,庄子渴望的是顺随天性,自然地生活。

对于他而言,封侯拜相,荣华富贵,更像是一种妨碍他享受自由人生的负累。但他不像现在流行的“躺平派”,主张无所建树,他看透了现实的矛盾,也看透了自己的追求,试图在这夹缝中开辟出一条真正自然的生活之路。这是庄子思想产生的土壤。

安之若命

关于庄子的隐居生活记载极少。恐怕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种几亩田,养几只鸡,一边劳作一边引吭高歌。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想躲在一个山头开辟一个自己的桃花源并不容易,对庄子这种名满天下的名士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庄子不可能完全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度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相反,他的著作中大量提及到了当时的世道。

庄子显然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硝烟的无道之世,人命如草芥,活着的人轻贱如蝼蚁。庄子在《人间世》中,就塑造出了一个残暴的卫国国君形象,他治理国家像是在玩一个荒唐的游戏,导致一国的人几乎都死光了,尸体像烂草一样填满了湖泽。这种角色的塑造,正反映了当时他目睹的社会现状。当时,为了争夺更多的领土和资源,各国君主都把权谋和战略放到第一位,这种价值观不仅威胁到普通百姓的生存,还极大地挑战了人们过去习得的礼乐伦理。孔子说春秋是礼乐崩坏的时代,那战国就是没有礼乐的时代。

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还讲究礼节,会尊重对方的君主、使者,承诺了的事情不会食言。到了战国时期,大家都利益至上,谁还懂礼让、讲信用呢?

我们都熟悉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其实就是裸地一场国与国之间的与反的游戏。秦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赵惠文王明明知道秦国得到和氏璧以后,不会兑现十五座城的承诺,但又害怕秦国的国力,不能不答应,以免落人口实,被秦国攻伐。结果秦国果然赖账,蔺相如才以死相逼,像小偷一样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图:完璧归赵|图源网络©️

秦国对付楚国的手段更为卑劣。楚国与齐国结盟对抗秦国,秦国感到害怕,就让张仪去楚国,说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愿意送楚国六百里土地。楚国宣布同齐国断交后,张仪对楚国的使者却避而不见。楚国还以为秦国是怀疑自己的诚意,干脆派人去齐国辱骂齐国国君。楚国和齐国倒是断得干净彻底,但失去联盟的楚国和齐国也让秦国再无顾忌,回头就只承认只给六里土地。红口白牙,就连普通百姓都不齿的行径,一个国家完全却驾车就熟。庄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是非不分,没有廉耻的时代。

说到底,这种世道,只谈强权,不顾道德。凭靠的完全是弱肉强食的敲到逻辑。会谋略,有本领,能唬住人,就会被认可,道德高尚,则不值一文。所以庄子感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蔺相如进退自如的手段,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敢和别人同归于尽的魄力。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厚颜无耻,还理直气壮。

那一个良知尚存的人,在这种环境下该怎么活下去?庄子的答案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现在依然让很多人着迷的四个字:顺其自然。

既然知道自己无能为力,那就摆正心态,顺其自然吧。

其实也没别的办法。世人都知道,只是世人在心里有太多不安。所以都不如庄子洒脱和逍遥。同样是在泥潭里打滚,庄子是乐子其中,乐得逍遥。世人是无可奈何,心有不甘。

图|图源网络©️

在《人间世》中,讲述了叶公子高出使齐国的故事,庄子假借孔子的口,讲述了这个道理。

叶公子高被楚王派去出使齐国,他听说齐国非常傲慢,心里发怵。又联想到此次出使,不管差事办得好与不好,结果都可能对自己不利。无奈之下,就去请教孔子。

庄子是十分敬重孔子的。在他的笔下,孔子是一个理想的人物,不仅讲求仁义礼乐,品德高尚,还深谙世事,洞察天命,几乎无所不能。

孔子给叶公子高的建议就是,君王的事情,自然得要尽职尽责尽力,为人臣自然也会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这就是天命。既然这是天命,就安然接受吧。所谓的安然接受,就是庄子说的“安之若命”,重点不在接受,而在心平气和,泰然欣喜。

庄子有道德,对没有道德社会深恶痛绝。但庄子并不建议有道德的人舍生忘死,去改变这个没有道德的社会。这是他和儒家主张最大的不同。在儒家文化的熏染下,“文死谏,武死战”成了一种行为准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无数的有识之士时刻挂在嘴边的口号。庄子并不赞成。

庄子主张的是,社会值得,就去做;不值得,那就隐身,去泥地里打滚。历史上一直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天下的读书人,也都以入朝为官,为天子分忧而作为光宗耀祖的荣耀。庄子显然另有想法。

图|图源网络©️

在《杂篇》中,庄子讲述了颜回不仕的故事。颜回很有才干,品德也高尚,但一直拒绝出仕做官。

孔子问他:“你是如此的贫穷,又如此的卑贱。你为何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在城外有五十亩地,种的粮食足够我喝粥,填饱肚子;我在城内有十亩地,种的桑麻,足够我穿衣服;我闲暇的时候弹琴,足够我愉悦我的心情;我跟着夫子学习的东西,足够提升我的修养。所以,我不愿意做官。”

庄子对颜回这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知足常乐的精神非常赞同。因为颜回要面对的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杀人如麻,荒淫无道的暴君,卫国的国君。

这样的世道,这样的国君,不值得去尽忠尽责,更不值得为他们搭上性命。面对这些残暴的人,任何规劝、感化和劝导,都是徒劳,最终还会为自己找来载货。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庄子《人间世》

你当着别人的面,口口声声说着仁义道德,别人不会被你感化,而只会感到厌恶。因为你标榜自己的道德,就相当于在反衬别人的残暴。这只会引起别人对你的反感,甚至是报复。不值得,不如无为。

庄子在这个强权至上的社会生存,冷眼看穿了现实。他并不是看不起仁义道德,相反,他非常重视。但他更是把现实看得透彻明白。除了苟着,没有别的选择。

图|图源网络©️

既然选择了苟着,庄子从来不曾怨愤,而是心安理得,并倔强地保持着灵魂的的自由与高洁。

传说庄子曾经身穿缀满补丁的布衣去见魏王,魏王看见他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不禁问:“先生怎么活得这么困顿呢?”

庄子说:这是贫穷,不是困顿。眼里看得见的衣服破烂的样子,那叫贫穷。看不见的那些身怀道德却没有推行的机会,才是困顿。

他拿猿猴比喻,那些特别擅长在树木之间腾跃的猿猴,在长着参天大树的茂密树林里可以生活得自由自在,但一朝生活在荆棘丛中,就只能小心翼翼,但求自保了。他叹道:现在生活在昏君乱臣的社会中,谁能不困顿呢?

庄子还补全了《论语》中的一个片段,非常耐人寻味。

传说楚地的狂生接舆曾经在孔子家门前唱歌,孔子听到歌词显然是为他而唱,就想出门找接舆谈谈,接舆却逃也似的离去了。他到底唱了什么,让孔子如此动容呢?在《论语》中我们只能看见只言片语,庄子却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庄子《人间世》

图|图源网络©️

庄子借接舆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人人困顿的社会,人们应该如何是好?不要再抱有幻想,自觉离得远一点,不要自取其辱。因为世道已经无药可救。

当时的世道,一定让庄子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把这种绝望转化成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而是从中悟出了一套在这个世道中生存、和解的办法。这套办法,就是庄子的哲学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以及在后世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一枝独秀的儒家思想,和由此延伸出来的理学、新学,其实都一样。即人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达到了某种无法避免的程度时,就会有一种思想产生,试图把人从困惑中解救出来。

每一种哲思,都是在现实中摸索前行的一种探索,一条出路。

顺其自然

我们现在能看到很多道教的“修仙”说法,大多糅合了五行、炼丹、气功等多流派学说,但也的确根植于道家的一些理论。实在不能怪大家想象力太丰富,毕竟被道教奉为“南华老仙”的庄子,想象力就已一骑绝尘。

庄子心中人的理想境界,并不像孔孟所描述的君贤臣忠,父慈子孝,礼仪仁义的人间世界,他也不要求个人要多贤达上进,如何向上好学,如何不耻下问。庄子理想中的境界,凡间少有。

庄子把理想中的世界分为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像宋荣子那样,全世界反对他也不会沮丧,全世界赞誉他也不会受到激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宠辱不惊。完完全全做自己,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第二重境界是像列子那样,可以御风而行。不是可以骑骏马,不是可驾豪车,而是可以御风。

第三重境界更玄乎,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直到今天,还没有人能找到非常准确,又能让人明确领会到庄子这几句话的翻译。只能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去想象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到底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肌肤就像冰雪一样洁白晶莹,不需要吃五谷粮食,吸风饮露就能生存,什么都伤害不了他,水也淹不死,火也烧不化。到达这一境界的人,无所不能。简直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甚至可以理解,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恐怕都难以说清楚。

出于这种状态的人,我们似乎只能想到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神仙”。

图|图源网络©️

正是这个原因,后世许多渴望长生不老、法力无边的人,就开始拿着道家的理论当幌子。历朝历代,为我们短暂的寿命烦心的人比比皆是。一辈子的时间太短,一眨眼间的瞬间,皱纹就爬上了脸庞。还什么事都没做成,智力已经衰退,肌肉骨骼已经衰老。修成仙人,长生不老,青春永驻,抬抬手指就能改天换地,那人生得多逍遥?这是很多人梦想的状态。

但这却不是庄子说的逍遥游。

庄子所有的思想,都没有离开他的核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羁绊地活在天地间。

他当然也知道,现实生活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苦难,太多的不自在。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并不是孔孟提出的那一套理论可以实现。

看似他提出了天马行空,不可能实现的状态。其实他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既然现实世界无法改变,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只能改变自己。

我们可以说庄子提倡的是顺其自然。但他所提倡的并不是消极和麻木,而是看透事实,接受事实,拥抱事实的勇气和豁达。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同困苦共生。庄子做到了。他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全盘接收,且乐在其中,哪怕是苦中作乐也可以。

据传,庄子在辞去小吏的官职后,曾隐居南华山,最后也在那里安葬。庄子的妻子比庄子死得早。

庄子的妻子死后,惠施前去吊唁,本想安慰一下老朋友庄子。没成想,到了那里,却看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庄子叉着腿,随意地坐在地上,敲着家里的瓦盆瓦罐,扯着嗓子在唱歌。

图|图源网络©️

尽管庄子确实常常做出让惠施不解的行为,但人的生死大事,生离死别,怎么看都不应该是儿戏。至亲离开人世,庄子怎能唱出歌来?

惠施质问道:“你与你的妻子一起生活,一起生养孩子,相依为命,直到年老,现在她离开人世了,你不哭也就罢了,竟然还唱歌,这未免太过分了吧?”

庄子解释说:“其实,我在最初也感到很难过,但转念一想,我们人是怎么来的呢?一开始没有形体,也没有气息,在混沌之中逐渐形成了气息和形体,才变成了人。从生到死,我们又重新从有形变回了无形。这些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般。如果我们知天命,就不应为这种变化而哭泣。”

死亡既然天然存在,无法改变,那就欣然接受。

庄子的这种认知超越了我们很多人的理解范围。生与死,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剧变。婴儿出生,相当于把一个从来不存在于世上的新生命带到人世,我们不知道他来到世上之前会在哪里。死亡也是如此,我们哭泣着送他们离去,为他们离开世界而悲痛,也不知道他们将会去往哪里。

我们只知道,来了感到欣喜,永远离开了,就感到悲痛。

我们不理解庄子,恐怕庄子也不是很理解我们。就好像只在夏天活着的虫子,不知道冰天雪地会是什么样子。庄子的境界,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高不可攀,无法望其项背。庄子的眼光却超越了世外,他看见了在无常眼中,变化只是一种常态,看见了我们没法看见的方向上,可能有着令我们意外的景色。

现在的科幻题材,常常很着迷于一个假设:“如果我们坚信的现实,其实只是有人控制我们的大脑产生的幻象,那该如何是好?”

其实,庄子早就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们熟知的“庄周梦蝶”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图|图源网络©️

庄子在梦里,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悠哉游哉地飞舞,只知道自己是一只蝴蝶。然后梦醒了,发现自己是一个人。这时他想,在梦中我只知道自己是一只蝴蝶,梦醒之后我只知道自己是一个人,谁知道哪个认识才是正确的呢?我们在梦醒时说我们是人,但谁知道我们以为的梦醒是不是一只蝴蝶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人呢?

不同的是,这种假设在现代的影视题材中,总是会有基于人的种种欲望延伸出各种阴谋。而在几千年前的庄子,却是谦卑和随之而来的洒脱:既然我们如此渺小,甚至连什么才是真实都未必能知道,那我们又何必有那么多执着呢?

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他还为我们讲了一个简单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传说在艾这个地方有一个大美女,名叫丽姬。晋国国君看她美貌,就发动战争把她掳去当了王后。被掳走以后,丽姬天天以泪洗面。但此后,却晋国国君一起,过上了比从前富足得多的生活。她想到,如果这件事没有发生,未必就能比现在过得更好,于是丽姬又为当初流下的泪水感到后悔。

问题是,那丽姬如何才能生活得开心呢?

《逍遥游》里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世上还有几百岁、几千岁寿命的生物,我们作为几十年寿命的人,和不知道有早晚、有四季的小虫子,也没有什么区别。

图|图源网络©️

庄子强调我们作为人,对这个世界的知识其实是有限的。每个人认识的世界,只是自己知道的那一部分,并不是真的世界。这就是庄子的谦卑所在。

因此他感慨说,谁能知道人死以后,会不会去到一个更为精彩幸福的世界?那就该为自己当初贪生怕死而后悔呢了。谁能知道人生是不是只是一场大梦,梦醒之后更为精彩呢?

既然如此,又何必留恋,何必恐惧,何必执迷不悟。

庄子提倡要有“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谦卑,并不是要人自惭形秽。相反,只是让人不要那么狂妄,明白自己很多不懂,很多不会,很多注定得不到,很多必然会失去。这是一种通透,会让人释然,会让人洒脱。

所以庄子的逍遥游,并不是真的无所不能。而是明白了自己渺小后的放下。是对客观世界的全盘理解和乐观接受。

图|图源网络©️

为了说明这种“逍遥”的境界,庄子还设想了四个智慧的隐士: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给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子舆得了怪病,因为这种病,他整个人看起来都变得不同于常人。骨骼畸形,恶心的息肉遍布全身,简直就是一个怪物。如果得了这种怪病的是我们,试想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自己的模样,试想周围人看自己时露出的异样的目光,谁能释然?

子祀去探望他,他看着自己的病躯,看着井水里显现出的自己的容貌,只是感叹说:“哎呀!造物主把我变成了这个样子。”

子祀问:“你不喜欢吗?”子舆否认说:“我有什么不喜欢的呢!如果造物主把我的左手臂变成一只公鸡,那我就用它去报晓,如果造物主把我的右手臂变成弹弓,那我就用它去打鸟,没准还能吃上烧烤呢!”

我们会对很多事情不甘心,是因为经常高看了自己,以为自己能够改变。庄子笔下的这些智者,他们跳出了寻常的思维框架,就好像一个初生婴儿一样,尽管不明白为什么要吃不好吃但健康的食物,为什么要打很痛的疫苗,但还是乖乖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因为婴儿自然而然明白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他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

泰然接受,就能得逍遥。

图|图源网络©️

秦皇汉武,拥有万里江山,至高无上的权位。他们苦心孤诣想修炼成仙,长生不老。可惜被各路术士愚弄,最终依然逃脱不了生老病死。他们贵为君王,并没有真正得到过逍遥。因为他们想得到的太多,想改变的也太多。

永无止境的欲望,就是无穷无尽的束缚。渴望更多的物质享受,渴望青春永驻,渴望更高的地位和荣誉……正是这些超出自身能力的欲望束缚了许多人的自由,逍遥更无从谈起。

庄子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想厚葬他,庄子却拒绝了,他觉得把自己往荒郊野外一扔,就可以了。

他说:“何必这样做呢?我把天地当成我的棺材,把太阳和月亮作为陪葬的玉璧,把星辰作为陪葬的珠子,把万物作为殉葬品,这不就是厚葬了吗?”

弟子于心不忍,说:“我担心会有乌鸦来吃您。”

庄子说:“暴露在上会被乌鸦吃,埋在地下也会被蝼蚁吃,夺走乌鸦的食物,给蝼蚁吃,未免太偏心了吧?”

无欲则刚。因为看得通透,所以洒脱没有羁绊。

再回头看他对待妻子死后的态度,我们又似乎可以理解了。

图|图源网络©️

庄子曾经问一个问题:我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我跟谁比较亲呢?我对谁有偏私呢?正是对它们没有好恶的倾向。它们自然而然地存在,我自然而然地对待它们,任它们自由运作,才能好好地生活到现在。对于幸福与苦难、生存与死亡,也都是一样,不用厚此薄彼,自然而然去面对。我们想不明白这些东西没关系,但是“自然”知道。我们只需要安静地看着、接受就是。

这种潇洒、自由、不羁的态度,主宰了庄子的一生。惠施作为他的朋友,对此常常怀有很多疑问。他曾经对庄子发问:难道人本来就是无情的吗?怎么能没有自己的感受和倾向呢?如果人本来就是无情的,那怎么称得上是人呢?

庄子解释说:好恶倾向过于强烈,就不能顺应自然。

庄子没想改变世界,他知道改变不了。

庄子也没想得到更多,他知道欲望无穷。

他只知道自己,自己很渺小,世事多艰辛。唯一能做的就是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渺小,放弃过多的苦恼、欲望和执念。这样,才有机会达到快乐逍遥的境界。

他追求逍遥自在的神仙境界,首先不需要外界来满足,而是内心的自由快乐、排出外界困扰。

完全接纳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一切就无法伤害他分毫。他就像拥有无所不能的超能力一样,能够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作逍遥游了。

图|图源网络©️

自在逍遥

庄子一生没有艰辛钻营过,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起伏和波折,平安生活到老年病逝,生平也没有什么世俗的功绩,慕名而来追随他的人有,但更多时候他像是一个平凡的隐者。

庄子在思想上摆脱了人本身的限制,从草木鸟虫、世间万物中发现了一个更大更广阔的世界,人们因此从他的作品中寻找到许多自然灵气的滋养。这些极富浪漫的意象,构建起了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一种破除“我执”以后拥有的普世的深情。

即使自西汉以后,儒家思想常年霸占着中国历史的高地。但庄子的思想同样一直备受追捧。不为别的,世界诱惑太多,人的欲望太大,执念又深,世人自然免不了各种世俗的烦恼。庄子自在逍遥的状态,正好是人们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庄子的思想正好是一种解答,至少能是一种安慰。如今越是物欲横飞,庄子的思想就越有生存的土壤。人的欲望是茫茫无际的大海,庄子的思想是展现在迷航人眼前一盏希望的灯塔。

图|图源网络©️

庄子在《养生主》的结尾总结道:“指(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他告诉我们,不需要为眼前的挫折而执着,我们眼前狭隘的世界,其实只是世界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以为的死亡和终结,可能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就像火在柴薪上的传递一样,油尽了,柴烧完了,但是火依然传下去。

本文为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陈其歌

/

男子为爱做上门女婿,月入2万遭嫌弃!男子:宁当王八,不住娘家

“宁愿当王八,不愿住娘家!”这是三十岁的小王,王事山现在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都说上门女婿不好当,上门女婿被人看不起,也得不到妻子家人的尊重,一旦成为上门女婿,那么就意味着自己丧失了作为一个男人的人格!

事实真的是如此,还是人们对于上门女婿的偏见!

在现在处境之中的王事山心中恐怕也是如此的想法,自己为爱甘愿做上门女婿,几年的经营下来妻子却要和自己离婚!

我们一起来看看上门女婿王事山的故事:男子为爱甘做上门女婿,月入2万还是遭嫌弃!男子懊恼:宁当王八,不住娘家

为爱甘愿做上门女婿

王事山还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的时候,他就喜欢上了王倩。于是他就对王倩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最终在他的攻势之下,王倩答应做他的女朋友。于是两人便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迅速进入到了热恋期。

两人恋爱一段时间之后,步入婚姻是两人的最终目的。但是王倩的家人坚持要求王事山当上门女婿,嫁到王倩家里,在王倩家中一起生活。

王事山

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王事山心中非常的抵触:自己一个大男人怎么可能会去当上门女婿,这样自己还不让他人笑话。

可是王倩家人那边的态度非常的坚决,两人想要在一起他就必须要做上门女婿。

王事山不愿意放弃王倩,因为他深深喜欢着王倩,最后为了可以和王倩在一起,王事山做了妥协,答应了要求,自己愿意当上门女婿。

王倩

就这样王事山和王倩结了婚,并且在王倩家中一起生活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日子过的也很是甜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家人对王事山的态度都很好,王事山渐渐地也就安稳了下来。

可是结婚几年之后,情况就改变了,王倩愤怒地向王事山提出了离婚,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和生活了几年的男人继续生活下去了,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王事山

妻子指责丈夫:一直都不听话

结婚之后,王事山和妻子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女儿,成功当了爸爸,为了能够让家庭生活得更好,王事山就选择做了夜市,生意也比较好,一个月下来也有两三万的收入。

原本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妻子却突然向自己提出了离婚。

那么离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王倩控诉王事山:这个男人从来就不听话,喜欢交朋友,更加喜欢喝酒!

王事山

这是王倩以及王倩家人对于王事山感到不满意的点。

王事山是做夜市生意的,因为工作的需求,他经常会结交很多的朋友为自己的生意吸引更多的客人。

这样一来二去他的朋友越来越多,这就避免不了朋友之间经常会喊出来一起聚一聚,喝喝酒联络感情。

王事山和王倩

由于朋友比较多,自己又是开夜市的,因此王事山出外喝酒的频率很高,这就引起了妻子的不满。

这个时候王倩的父亲还透露他喝酒回来还闹事,将家中的玻璃都给砸烂了,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王事山喜欢喝完酒之后耍酒疯?对于这件事情王事山又是怎样说的呢?

王事山并不否认自己做过的事情,自己确实是将家中的玻璃砸了,但是那都是有原因的,是妻子一家人将自己逼急了才会这样做的!

王倩的父亲

上门女婿都拒之门外,愤怒砸玻璃

王事山解释,那天晚上自己和几个朋友在外面喝了一点酒,等到酒局结束之后自己回到家之后竟然发现房门锁了,自己根本就进不去。

于是他就给妻子发信息,打电话让妻子给自己开门,但是妻子均不回应,这个时候他才反应过来,这是妻子和家人故意将自己锁在门外的。

王事山也妥协了,在外面待了一晚上,等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天亮了之后,王事山再次想要进入家门,可是妻子依旧不同意。

王事山

王事山这个时候再也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于是就砸了家中的几块玻璃,这只是因为自己太生气了,并没有其他的想法。

王事山砸玻璃之后,妻子的母亲冲出来对着他就是一阵辱骂,还让其滚出去。这彻底伤了王事山的自尊心,但是为了家庭他还是忍了下来。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几天之后妻子向自己提出了离婚,并且态度非常地坚决。

王事山虽然心中有怨气,但是自己有完整的家庭,因此他并不想要离婚,于是就哀求妻子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王事山

王倩想要离婚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厌倦王事山每天喝酒。王事山也向妻子做出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再和朋友出去喝酒,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己不想要离婚,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

在王事山的再三保证之下,王倩也做出了让步同意不离婚,但是如果以后王事山再喝酒自己就立即离婚。王事山也答应了妻子的要求。

王事山

情感深度解读

他们之间的矛盾不在于是否是上门女婿,现在结婚之后在男方家生活还是在女方家生活都是一种选择,不像之前那样上门女婿是窝囊的代名词。

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妻子对于丈夫的不理解,丈夫对于自己行为的不克制。

丈夫为了家庭开夜市,工作性质的原因肯定需要结交朋友,有了人才有了人气,生意才能做的活,这也就难免要和朋友喝酒聚会,这都是生存的必要手段!

妻子显然不能体谅丈夫的辛苦,另外丈夫克制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内减少喝酒的次数,并且能够做到点到为止,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相比妻子也不会这么极端了!

相互理解在感情生活中还是很重要的,妻子要理解丈夫在外打拼的不容易,多多包容丈夫的行为,丈夫要理解妻子内心对于自己的要求,克制自己的行为善于调解夫妻之间的情绪和矛盾,这样才能长久!

最后先给一直支持和喜欢我的朋友说声抱歉,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这几天没有持续更新,希望大家体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深度小哥哥会持续更新内容,给大家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