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阴历时间查询 阴历时间怎么算的

阴历时间查询 阴历时间怎么算的

本文目录一览:

彻底让你搞懂“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

很多朋友‬对“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总是分不清楚,对过“什么‬历”生日有分歧,对生肖怎么算不明白。基于此,吴总‬给大家简单捋一下,保证谁也能看懂,如果看不懂你来打我。

先说结论: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具体来看: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阴历:我们都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转,古人经过观察月亮,根据月亮的圆缺发现一个朔望月大约29.5天,接近30天(我们现在一般还说“一个月30天”),朔望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即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就是说,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朔”就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就是农历每月的十五,这在文言文中我们见到就知道表示的时间。所以,“阴历”就是根据月亮周期制定的历法。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太阴历”。

阳历: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阳历”就是根据太阳周期制定的历法。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一圈大约365.24天,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阳历经过古埃及、古罗马等的发展、精确,慢慢演变成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所以“阳历”就是“太阳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中国的阳历有四种:汉族的干支历、十二气历、天历和彝族太阳历。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公历: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原称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纪年法并行。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所以‬,我们的‬国庆节‬“10月‬1日‬”就是‬公历‬的‬10月1日,很多国际性‬的‬节日‬都是‬公历‬,如“2.14情人节‬”‬“3.8国际妇女节‬”、“4.1愚人节‬”、“5.1国际劳动力节”、“6.1国际儿童节‬”等‬,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谓‬的‬“过‬得‬快‬”的‬这个‬“历法‬”,就是‬“公历‬”。

但不能说“公历”等于“阳历”,“阳历”的范围广,“公历”可以说是“阳历”的一种或者说在“阳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农历,是中国现行的近现代历法,“农历‬”‬并不等‬于“阴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也就是说‬,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为什么‬又出现‬了‬“农历‬”这‬一说法呢‬?这‬还得‬看我国‬‬古人的‬智慧‬了‬。前边‬提到了‬“阴历‬”大大概‬一个月‬是‬29.5天‬,一年‬乘以‬12个月‬为‬354天‬,与‬太阳周期‬365天‬差‬11天‬呢‬!时间一久‬过年‬可能力就去了‬“秋天‬”了‬!这‬对‬我们古代‬农业为主‬靠天吃饭‬的百姓来说‬是不友好‬的‬,于是‬古人‬结合‬“阴历‬”和‬“阳历‬”发明了‬“阴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农历‬”,月份‬按‬阴历‬,年份‬按‬阳历‬,但是‬又出现了‬时间‬不‬匹配‬的‬问题‬,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设置‬“19年‬7闰‬”来‬平衡时间‬,这样‬“农历‬”和“阳历‬”时间‬就‬基本‬对上‬号‬了‬!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弥补了‬单纯‬阴历‬和‬单纯‬阳历‬的缺点‬,可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关于‬“农历‬”的‬具体‬问题‬后边‬我会‬附上2017年‬“国家‬标准‬”制定‬的‬“农历‬标准‬”,大家‬一看‬便明白‬。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农历”这种“阴阳历”是我国传统历法的结晶,可以说是一项伟大“发明”,我们古人传统上显然是过农历生日。“公历”是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提出我们采用公元纪年,所以现在我们新闻报道也好还是身份证上的生日均是按“阳历”,“法定年龄”固然也是按“阳历”,如你是阳历2005年1月24号出生,那么到2023年阳历1月24号才属于18周岁。但我们应该知道,传统是按“农历”过生日。当然了,现在来说,您愿意过什么生日您开心就好,两个生日都过也不是不行。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我们都知道,‬“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固然‬也是‬按照‬“农历‬”来算‬,古人‬实际‬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开始‬,例如‬今天‬为‬2023年‬农历‬正月初‬三‬,而‬正月十四‬才是‬“立春‬”,也就是说‬十四‬立春‬之前‬出生‬的‬仍然是‬属‬“虎‬”,而‬过了‬“立春‬”后‬才算‬属‬“兔‬”,相面算卦‬生辰八字‬等‬都是‬按‬此‬算‬。我们看‬日历上‬在‬“立春‬”之前‬仍然‬标注‬“壬‬寅‬年‬”,并不是‬标注‬错误‬,过了立春‬后‬就是‬“癸卯年‬”了‬。但由于‬大多数‬人一直‬很‬混乱‬分不清‬怎么算‬,也为了‬方便‬,在‬2017年颁布‬实施的《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统一‬为‬:从‬农历‬的‬正月‬初一‬就开始‬干支纪年‬和‬生肖‬交替‬了‬,也就是‬说‬正月‬初一‬后‬不管‬立不立春‬你都可以‬“属‬兔‬”了‬。那么‬对于此事‬你是愿意‬在‬正月初一‬后‬还是‬愿意在‬立春‬后‬呢‬?

总结:我们现在甚至可以不用管“阴历”“阳历”,只知道我们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就是“公历(公元‬纪年‬)”,也就是所谓“过得快”的日期,当然‬,习惯上‬你‬硬是把‬它‬说成‬“阳历‬”也可以‬,因为‬它就是‬阳历的‬一种‬,公历‬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今天为公元‬2023年1月24日;我们国家现在用的“农历”,也就是所谓“过得慢”的日期,一般用汉字表达,如今天是正月初三,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中秋节是八月十五等。再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开头就是“今天是1月24号,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三”,1月24就是“公历”,正月初三就是‬“农历”。

这下,你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你来打我,如果明白了赶快分享给你身边不明白的小伙伴吧~如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感激不尽。祝大家农历新年快乐!

附:2017年发布并实施的最新版《农历的编算与颁行》(“农历”也有“国家标准”了!)

彻底让你搞懂“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

很多朋友‬对“农历”“阴历”“阳历”“公历”等概念总是分不清楚,对过“什么‬历”生日有分歧,对生肖怎么算不明白。基于此,吴总‬给大家简单捋一下,保证谁也能看懂,如果看不懂你来打我。

先说结论: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具体来看:

一、顾名思义‬,“阴历‬”是‬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

阴历:我们都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转,古人经过观察月亮,根据月亮的圆缺发现一个朔望月大约29.5天,接近30天(我们现在一般还说“一个月30天”),朔望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即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就是说,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朔”就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就是农历每月的十五,这在文言文中我们见到就知道表示的时间。所以,“阴历”就是根据月亮周期制定的历法。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太阴历”。

阳历: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阳历”就是根据太阳周期制定的历法。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一圈大约365.24天,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阳历经过古埃及、古罗马等的发展、精确,慢慢演变成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所以“阳历”就是“太阳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中国的阳历有四种:汉族的干支历、十二气历、天历和彝族太阳历。

二‬、“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

公历: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原称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纪年法并行。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所以‬,我们的‬国庆节‬“10月‬1日‬”就是‬公历‬的‬10月1日,很多国际性‬的‬节日‬都是‬公历‬,如“2.14情人节‬”‬“3.8国际妇女节‬”、“4.1愚人节‬”、“5.1国际劳动力节”、“6.1国际儿童节‬”等‬,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谓‬的‬“过‬得‬快‬”的‬这个‬“历法‬”,就是‬“公历‬”。

但不能说“公历”等于“阳历”,“阳历”的范围广,“公历”可以说是“阳历”的一种或者说在“阳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

三‬、“农历”并不等于“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农历,是中国现行的近现代历法,“农历‬”‬并不等‬于“阴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也就是说‬,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为什么‬又出现‬了‬“农历‬”这‬一说法呢‬?这‬还得‬看我国‬‬古人的‬智慧‬了‬。前边‬提到了‬“阴历‬”大大概‬一个月‬是‬29.5天‬,一年‬乘以‬12个月‬为‬354天‬,与‬太阳周期‬365天‬差‬11天‬呢‬!时间一久‬过年‬可能力就去了‬“秋天‬”了‬!这‬对‬我们古代‬农业为主‬靠天吃饭‬的百姓来说‬是不友好‬的‬,于是‬古人‬结合‬“阴历‬”和‬“阳历‬”发明了‬“阴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农历‬”,月份‬按‬阴历‬,年份‬按‬阳历‬,但是‬又出现了‬时间‬不‬匹配‬的‬问题‬,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设置‬“19年‬7闰‬”来‬平衡时间‬,这样‬“农历‬”和“阳历‬”时间‬就‬基本‬对上‬号‬了‬!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弥补了‬单纯‬阴历‬和‬单纯‬阳历‬的缺点‬,可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关于‬“农历‬”的‬具体‬问题‬后边‬我会‬附上2017年‬“国家‬标准‬”制定‬的‬“农历‬标准‬”,大家‬一看‬便明白‬。

四‬、我们中国人传统‬过生日为‬农历生日。

“农历”这种“阴阳历”是我国传统历法的结晶,可以说是一项伟大“发明”,我们古人传统上显然是过农历生日。“公历”是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提出我们采用公元纪年,所以现在我们新闻报道也好还是身份证上的生日均是按“阳历”,“法定年龄”固然也是按“阳历”,如你是阳历2005年1月24号出生,那么到2023年阳历1月24号才属于18周岁。但我们应该知道,传统是按“农历”过生日。当然了,现在来说,您愿意过什么生日您开心就好,两个生日都过也不是不行。

五‬、“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按‬“农历‬”算‬,古人‬实际上‬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时间‬节点

我们都知道,‬“十二生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固然‬也是‬按照‬“农历‬”来算‬,古人‬实际‬是从‬“立春‬”作为‬生肖‬交替的‬开始‬,例如‬今天‬为‬2023年‬农历‬正月初‬三‬,而‬正月十四‬才是‬“立春‬”,也就是说‬十四‬立春‬之前‬出生‬的‬仍然是‬属‬“虎‬”,而‬过了‬“立春‬”后‬才算‬属‬“兔‬”,相面算卦‬生辰八字‬等‬都是‬按‬此‬算‬。我们看‬日历上‬在‬“立春‬”之前‬仍然‬标注‬“壬‬寅‬年‬”,并不是‬标注‬错误‬,过了立春‬后‬就是‬“癸卯年‬”了‬。但由于‬大多数‬人一直‬很‬混乱‬分不清‬怎么算‬,也为了‬方便‬,在‬2017年颁布‬实施的《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统一‬为‬:从‬农历‬的‬正月‬初一‬就开始‬干支纪年‬和‬生肖‬交替‬了‬,也就是‬说‬正月‬初一‬后‬不管‬立不立春‬你都可以‬“属‬兔‬”了‬。那么‬对于此事‬你是愿意‬在‬正月初一‬后‬还是‬愿意在‬立春‬后‬呢‬?

总结:我们现在甚至可以不用管“阴历”“阳历”,只知道我们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就是“公历(公元‬纪年‬)”,也就是所谓“过得快”的日期,当然‬,习惯上‬你‬硬是把‬它‬说成‬“阳历‬”也可以‬,因为‬它就是‬阳历的‬一种‬,公历‬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今天为公元‬2023年1月24日;我们国家现在用的“农历”,也就是所谓“过得慢”的日期,一般用汉字表达,如今天是正月初三,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中秋节是八月十五等。再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开头就是“今天是1月24号,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三”,1月24就是“公历”,正月初三就是‬“农历”。

这下,你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你来打我,如果明白了赶快分享给你身边不明白的小伙伴吧~如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感激不尽。祝大家农历新年快乐!

附:2017年发布并实施的最新版《农历的编算与颁行》(“农历”也有“国家标准”了!)

农历日期的计算方法简介

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历法,记录了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和天文现象。与阳历不同,农历的日期计算方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天文观测和历法规则进行推算。下面将介绍农历日期的计算方法。

一、确定农历年份

农历的基本单位是月,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不固定,而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和节气来确定。农历的起点是春分日,即每年的春分日是农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公历(阳历)的日期确定农历的年份。农历的年份通常比公历的年份小,所以需要进行换算。具体的换算方法是:如果公历的月份大于农历的月份,那么农历的年份就等于公历的年份;如果公历的月份小于农历的月份,那么农历的年份就等于公历的年份减一。

二、确定农历月份和日期

确定了农历的年份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历法规则推算农历的月份和日期。农历的月份根据农历年份的天干地支来确定,每年的天干地支组合有60种,称为“六十甲子”。根据农历年份和月份的天干地支,可以确定农历月份的名称。

农历的日期则需要根据天文观测和历法规则进行计算。农历月份的长度不固定,有的月份为29天,有的月份为30天。农历的日期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农历月份的起始日期:根据历法规则,确定每个农历月份的起始日期,即公历的哪一天对应农历的第一天。

2、计算农历月份的天数:根据农历月份的起始日期,计算该月份的天数。如果该月份是闰月,则天数会增加。

3、确定农历日期:根据公历的日期和农历月份的起始日期,计算农历的日期。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公历的日期减去农历月份的起始日期,再加一,即可得到农历的日期。

需要注意的是,农历的日期是以阴阳历的交替为基础的,所以在计算农历日期时,需要考虑闰年的影响。闰年是指公历的二月份有29天的年份,其它月份的天数不变。在计算农历日期时,如果遇到闰年,需要对闰月进行特殊处理。

综上所述,农历日期的计算方法涉及到天文观测、历法规则和数学计算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农历的日期。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如有错误,欢迎修正!

你知道怎样开启手机的“农历日期”显示吗?今天农历多少了?

大家日常安排行程是使用阳历日期还是使用农历日期?一般一些会议阳历日期比较多,但是比如放假,结婚,过年等还是农历日期比较多。现在手机上的时间显示方便了我们的日程安排,但是一般都是只显示阳历日期,如果能同时显示农历日期就可以大大方便我们的行程安排。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怎样开启小米手机的“农历日期”显示。

第一步:使用小米手机,点击选择“设置”

第二步:点击选择“息屏与锁屏”功能

第三步:点击选择“锁屏时间样式”。但是现在小米手机只可以修改系统主题的时间样式,对第三方主题不生效。

第三方就是从网上下载的手机主题,一般都是个性设置,所以系统设置修改不了时间显示。

第四步:开启“锁屏显示农历”,这样手机就可以同时显示阳历和农历日期了。

谢谢大家的支持,祝大家天天开心,每天都有好心情。

9个春节小知识,你知道多少?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期间,回家与亲人团聚、吃年夜饭、拜年、走亲访友……许多看似普通的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期盼。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和年后两个时段,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前不久,中国的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是春节走向世界的一个信号,在未来,春节也会发挥更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关于春节,还有更多有趣的小知识。

春节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春节又称“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春节的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早在上古三代以前,人们就已经掌握“年”的时间周期概念。

正所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朝以“岁”称年,以农作物丰收作为年度时间周期。周代继承夏代的计时传统,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并将年度周期称为年。

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除夕和春节是前后接续的两天,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就是除夕夜守岁、辞旧迎新的过年习俗。

春节有着怎样的节日主题?

春节的节日主题和文化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量:一是合家团圆,二是辞旧迎新,三是祈福纳祥。

团圆是春节的主要精神内涵,除夕夜,人们吃年夜饭、团坐守岁,尽享天伦之乐;春节后,走亲访友、拜谒问候,与亲友团圆;跨越时空,借助现代新媒体,全球的中华儿女共享民族大团圆。

辞旧迎新是年节通过仪式的主题,除夕夜,人们以爆竹迎年;新年后,接神祭祀、祭拜祖先、拜年庆贺,进入新的生命旅程。

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贴福字、逛庙会、舞龙灯……这些习俗饱含着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和喜悦,也有人们对新年的憧憬和梦想。

“过年”,是啥意思?

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的时间保持不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

人们常常习惯说“过年了”,而“过年”,体现在“过”字上,指的是人们忙碌着迎接新年、欢快地庆祝新年的一个过程。

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和年后两个时段,过年的时段一般从腊日开始计算,腊日在魏晋以前日期不定,南朝时已定于腊月初八。

此后,民间通常将腊月初八作为年节的开始,也有的从祭灶(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开始,直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古代岁末为何举行驱傩仪式?

自先秦以来,民间就有岁末驱疫行傩活动。驱傩的时间或在腊日前一天、或在腊日当天、或于除夕之前,是岁末年终的主题活动。

驱傩仪式有两样法器必不可少——鼓和面具。敲起傩鼓,撼天动地;戴上面具,借神驱疫。

民间驱傩虽然没有那么隆重,但也一直传承。宋代岁末驱傩已逐渐演变为傩戏,城乡敲锣击鼓、例行舞傩。

明清以后,傩舞的表演性更强,世俗化增强,宗教性趋弱。驱傩还逐渐融入到其他年俗中,例如有的地方将其与岁末扫尘结合起来。

古代为何要燃爆竹?

“红红火火过大年”,这是喜爱热闹的中国人对年的定义。

一种说法称,爆竹起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人们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驱逐疫鬼。

当时的爆竹是真的“爆竹”,即将竹筒置于火中烧烤,竹筒因受热膨胀而爆出声响。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古人认为,燃放爆竹不仅带来欢腾的过年气氛,还有驱瘟逐疫之功。

“拜年”习俗何时开始流行?

有观点认为,拜年传统源自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汉代以前,民间祭祀庆祝年节的习俗主要在腊日、腊明日,后来移到正日。

依据东汉崔寔《四民月令》的相关记载,当时拜年的内容主要有祭祀祖先、礼敬尊长,以及拜贺宗亲乡党等等。

时日至今,人们拜年仍然如此,先是家庭内团聚,而且要敬祖先、敬尊长。在完成家庭团聚之后,人们才开始按照亲疏远近,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拜年。

春节期间的美食有哪些?

包括饺子在内,春节期间的美食相当丰富。

比如,有的地方过年要吃汤圆,寓意团圆。春卷一般被认为是立春的节令食品,但在江南地区过年也吃春卷,寓意迎春。

糍粑是湖北、湖南一带的年节食品。每到岁末,人们就忙着浸泡糯米,准备打糍粑。通常而言,要先泡好糯米,上饭甑蒸熟,趁热倒入石臼中,将糯米熟饭捣烂。

此后,将捣烂成团的糯米团取出,平铺在簸箕或案板上,待冷却后,切成圆形或长方形,或火烤、或油煎、或水煮,同样美味。糍粑亦是待客佳品。

吃年糕有啥讲究?

早期社会粘性的米糕用作祭神,后来逐渐成为年节的标志性食品。过年吃年糕,意味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山东高密农家一般用黍米面做年糕,把糕面和水后平铺在大盘子上,上锅蒸熟。然后,将其用手拍成两三厘米厚的饼,拍平后插上红枣,凉透之后切成方块保存,年节期间可以切成薄片蒸着吃,更大的用途是腊月二十三祭灶和过年时祭神摆供。

苏州年糕用糯米面制成,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在这首诗中被描写得淋漓尽致,“珍重题糕字,风光又一年。”

为何正月初七是“人日”?

人日又称“人庆节”“人七日”。据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至于古代因何原因将七日定为人日,历史文献中尚无清晰的解释。据民间传说,女娲在前六日造出鸡狗猪羊牛马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天是人的生日。

人日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了浓郁的本土文化,例如有剪彩戴胜、登高,以及吃七宝羹等习俗。

转自:中国新闻网

来源: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