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八字节令死在日柱 八字节令死衰病养

八字节令死在日柱 八字节令死衰病养

本文目录一览:

“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啥意思?原来老祖宗说法,大有讲究

文 | 读书君

农历七月,在传统民俗中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比如大家熟悉的鬼节就在农历七月。中国纪年农历七月,又称孟秋、首秋、兰月、瓜月、上春、朱月、凉月等,亦泛指秋天。

为什么称为“孟秋、首秋”?因为在中国传统纪年中,农历七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其他也以此类推,之所以称为兰月,是因为农历七月是大部分兰花开放的月份。之所以称为瓜月,是因为农历七月已经到了秋天,正是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时候……

一、农历七月,重要的时间节点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有句大家比较熟悉的句子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话意思是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也就是说到了农历七月份的时候,暑气就渐渐消退,天气开始慢慢转凉了,到了九月份就要开始准备缝制冬天穿的衣服了。没有赶制好冬衣,到了11月份北风劲吹,12月份足以冷死人。

以读书君所处的广西地区为例,每年过了七月半的鬼节,山上的野果渐渐开始落果了,到了八月的中秋节,基本上就没有太多果子。

到了农历的九月份,山上的植被也开始慢慢变黄枯萎,因为农历七月暑气渐退,到了八九月已经到了秋天,天气变凉,气温骤降,降水减少,气候干燥,大部分植物也进入了生长的休眠期,万物萧条。如果是身处北方地区,将会更早感受到寒意。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说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的“流”是移动、落下之意,指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中的心宿,每年农历初昏时,心宿在东、西升起,当其“下沉”时,其他四颗星则“高”于它或“落”于它,故称“流火”。

后又被借指暑气逐渐消退而天气转凉。《诗经》里的《七月》描写的是豳(bīn)地(在今陕西旬邑县)的农人一年的辛勤生产和劳作。北方地区的暑热更早褪去,冬天也来得更快。

从时间上看,农历七月也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传统民俗中,农历七月是鬼节,同时,也是民间初秋粮食作物丰收,老百姓酬谢大自然的节日。

在农历七月,大地上的庄稼开始慢慢成熟,按照民间的习俗,这时要举行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土地公、祖先,比如用新采摘收割的稻米等祭供,向土地公、祖先报告秋成,以表达对大自然馈赠的感谢,对祖先的感谢。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在农历七月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自然少不了各种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谚、俗语。

比如俗语说“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什么意思呢?其中都蕴含哪些学问和讲究呢?

二、“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到底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卯”?

“卯”的基本意思有几种:

1.指时间,卯时,旧式记时法,大概是五点到七点的时间段。2.地支的第四位。3.木器部件接连的地方,卯木。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一直采用天干地支历法来记录时间。古代的人们用天干地支来记录日期,比如某年某月某日是什么时候,某个皇帝在位多少年等等。

此外,天干地支还被用于预测天气和农业收成,比如根据天干地支的规律预测年景和收成的好坏。另外,天干地支还被用于命名和取名,比如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来取名等等。

天干地支历法分别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历法,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从立春开始算,到下一个立春为1岁。

其中,“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古时候称为“十日”,“十二支”古时候称为“十二辰”。天干地支用来纪年的话:周期为60年,每个组合代表一年。60年后重复起头,周而复始。又用以纪月:用来纪月的话,每个组合代表一个月份,5年则循环一次。又用以纪日:用来纪日的话,每个组合代表1天,60天则又重复。旬(10天)以“甲”为首,日以“子”为始。也可以纪时:每个组合代表一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日以“子”起时辰,以12辰(60时辰)为一天,5天一次循环。

【知识拓展:“一旬”用来表示日的时候,表示用天干甲日到癸日十天时间的循环,称为旬。“一旬”用来表示年份的时候,指10年,如果用在属相当中的话,则表示为12年。比如年过五旬,这里指的是年过60岁,而非50岁。】

根据天干地支历法的计算,“卯”可以指卯年、卯月、卯日、卯时。而俗语中的“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中的“卯”,肯定不是指卯年、卯月,而可能是指卯日或卯时。

按天干地支的算法,一个月里要么有两个卯日,要么有三个卯日。

在传统文化中,卯处于地支第4位,节令为农历二月,为仲春,阳气旺盛,有万物蓬勃生长,气息上升之势。

卯五行属木,卯木对应的有花草树木等,有万物生长,草木碧绿的意思。此外,卯在24小时中处在早上的5点到7点,表示天亮时分,正是旭日东升的时候。

总的来看,卯是一种积极、阳光、向上的象征。

根据老祖宗的说法,若一个月份中有三个卯日,那么则表示阳气之势大,晴天多;若一个月份里只有两个卯日,则表示阴气比较重,阴雨天多。

从农谚俗语的角度看,“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的卯指的是卯日,也就是说如果农历七月份没有3个卯日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是坟头遍地起,死的人多。

怎么理解呢?道理很简单,前面提到的,农历七月是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关键期,对水、阳光、气候等要求高,水源充足,光照好,天气晴朗,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成熟,也利于农民的秋收。如果连续阴雨天,那么则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导致农作物倒伏、烂根、死苗,稻谷等成熟作物发芽,长霉等,最终导致粮食减产或颗粒无收。

在古代,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饭。由于科技落后,社会生产力低,秋天的粮食收成多少,对过冬有着极大的影响。一旦粮食面临着减产或颗粒无收的情况,那么就很容易引起饥荒,最终导致大量的人口饿死,出现古诗常说的“饿殍遍地”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坟头遍地起” 。

与之相似的俗语农谚还有不少,比如“六月立早秋,遍地起坟头、“月夕秋分前,遍地起新坟”等,都是表示粮食减产,导致饥荒死亡的现象。

这些俗语民谚都是老祖宗为了告诫人们要注意天气变化状况,及时预知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做好相关的农事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避免损失的智慧经验总结。

三、读书君说

总的来说,“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这句俗语反映了古代农民对于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依赖,以及对于天象和节气的重视。同时,也暗示了古代社会中因为粮食减产和饥荒而出现的社会动荡和人口迁移的情况。

当然,时代发展到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耕种技术的进步,这句老话已经不适合放在当代。不过,可以肯定是,这句话也在告诫我们,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需要加强对于自然环境和天象的观察和研究,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确保粮食安全。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创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啥意思?原来老祖宗说法,大有讲究

文 | 读书君

农历七月,在传统民俗中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比如大家熟悉的鬼节就在农历七月。中国纪年农历七月,又称孟秋、首秋、兰月、瓜月、上春、朱月、凉月等,亦泛指秋天。

为什么称为“孟秋、首秋”?因为在中国传统纪年中,农历七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其他也以此类推,之所以称为兰月,是因为农历七月是大部分兰花开放的月份。之所以称为瓜月,是因为农历七月已经到了秋天,正是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时候……

一、农历七月,重要的时间节点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有句大家比较熟悉的句子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话意思是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也就是说到了农历七月份的时候,暑气就渐渐消退,天气开始慢慢转凉了,到了九月份就要开始准备缝制冬天穿的衣服了。没有赶制好冬衣,到了11月份北风劲吹,12月份足以冷死人。

以读书君所处的广西地区为例,每年过了七月半的鬼节,山上的野果渐渐开始落果了,到了八月的中秋节,基本上就没有太多果子。

到了农历的九月份,山上的植被也开始慢慢变黄枯萎,因为农历七月暑气渐退,到了八九月已经到了秋天,天气变凉,气温骤降,降水减少,气候干燥,大部分植物也进入了生长的休眠期,万物萧条。如果是身处北方地区,将会更早感受到寒意。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说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的“流”是移动、落下之意,指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中的心宿,每年农历初昏时,心宿在东、西升起,当其“下沉”时,其他四颗星则“高”于它或“落”于它,故称“流火”。

后又被借指暑气逐渐消退而天气转凉。《诗经》里的《七月》描写的是豳(bīn)地(在今陕西旬邑县)的农人一年的辛勤生产和劳作。北方地区的暑热更早褪去,冬天也来得更快。

从时间上看,农历七月也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传统民俗中,农历七月是鬼节,同时,也是民间初秋粮食作物丰收,老百姓酬谢大自然的节日。

在农历七月,大地上的庄稼开始慢慢成熟,按照民间的习俗,这时要举行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土地公、祖先,比如用新采摘收割的稻米等祭供,向土地公、祖先报告秋成,以表达对大自然馈赠的感谢,对祖先的感谢。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在农历七月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自然少不了各种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谚、俗语。

比如俗语说“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什么意思呢?其中都蕴含哪些学问和讲究呢?

二、“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到底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卯”?

“卯”的基本意思有几种:

1.指时间,卯时,旧式记时法,大概是五点到七点的时间段。2.地支的第四位。3.木器部件接连的地方,卯木。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一直采用天干地支历法来记录时间。古代的人们用天干地支来记录日期,比如某年某月某日是什么时候,某个皇帝在位多少年等等。

此外,天干地支还被用于预测天气和农业收成,比如根据天干地支的规律预测年景和收成的好坏。另外,天干地支还被用于命名和取名,比如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来取名等等。

天干地支历法分别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历法,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从立春开始算,到下一个立春为1岁。

其中,“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古时候称为“十日”,“十二支”古时候称为“十二辰”。天干地支用来纪年的话:周期为60年,每个组合代表一年。60年后重复起头,周而复始。又用以纪月:用来纪月的话,每个组合代表一个月份,5年则循环一次。又用以纪日:用来纪日的话,每个组合代表1天,60天则又重复。旬(10天)以“甲”为首,日以“子”为始。也可以纪时:每个组合代表一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日以“子”起时辰,以12辰(60时辰)为一天,5天一次循环。

【知识拓展:“一旬”用来表示日的时候,表示用天干甲日到癸日十天时间的循环,称为旬。“一旬”用来表示年份的时候,指10年,如果用在属相当中的话,则表示为12年。比如年过五旬,这里指的是年过60岁,而非50岁。】

根据天干地支历法的计算,“卯”可以指卯年、卯月、卯日、卯时。而俗语中的“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中的“卯”,肯定不是指卯年、卯月,而可能是指卯日或卯时。

按天干地支的算法,一个月里要么有两个卯日,要么有三个卯日。

在传统文化中,卯处于地支第4位,节令为农历二月,为仲春,阳气旺盛,有万物蓬勃生长,气息上升之势。

卯五行属木,卯木对应的有花草树木等,有万物生长,草木碧绿的意思。此外,卯在24小时中处在早上的5点到7点,表示天亮时分,正是旭日东升的时候。

总的来看,卯是一种积极、阳光、向上的象征。

根据老祖宗的说法,若一个月份中有三个卯日,那么则表示阳气之势大,晴天多;若一个月份里只有两个卯日,则表示阴气比较重,阴雨天多。

从农谚俗语的角度看,“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的卯指的是卯日,也就是说如果农历七月份没有3个卯日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是坟头遍地起,死的人多。

怎么理解呢?道理很简单,前面提到的,农历七月是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关键期,对水、阳光、气候等要求高,水源充足,光照好,天气晴朗,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成熟,也利于农民的秋收。如果连续阴雨天,那么则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导致农作物倒伏、烂根、死苗,稻谷等成熟作物发芽,长霉等,最终导致粮食减产或颗粒无收。

在古代,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饭。由于科技落后,社会生产力低,秋天的粮食收成多少,对过冬有着极大的影响。一旦粮食面临着减产或颗粒无收的情况,那么就很容易引起饥荒,最终导致大量的人口饿死,出现古诗常说的“饿殍遍地”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坟头遍地起” 。

与之相似的俗语农谚还有不少,比如“六月立早秋,遍地起坟头、“月夕秋分前,遍地起新坟”等,都是表示粮食减产,导致饥荒死亡的现象。

这些俗语民谚都是老祖宗为了告诫人们要注意天气变化状况,及时预知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做好相关的农事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避免损失的智慧经验总结。

三、读书君说

总的来说,“七月无三卯,坟头遍地起”这句俗语反映了古代农民对于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依赖,以及对于天象和节气的重视。同时,也暗示了古代社会中因为粮食减产和饥荒而出现的社会动荡和人口迁移的情况。

当然,时代发展到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耕种技术的进步,这句老话已经不适合放在当代。不过,可以肯定是,这句话也在告诫我们,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需要加强对于自然环境和天象的观察和研究,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确保粮食安全。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创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