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小孩出生会走路了正常吗 小孩出生就会走路

小孩出生会走路了正常吗 小孩出生就会走路

本文目录一览:

宝宝出生就会“走路”?新生儿六种神奇的反射,你能叫出几个

与长大后的孩子相比,小婴儿确实没有太多能力,但是在长久的进化中,他们逐渐形成了多种与生俱来的反射来保护自己。

执笔:胡蝶

编辑:胡蝶

定稿:欧阳比文

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宝,许多人脑海中浮现出的都是“弱小可怜又无助”的形象。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宝宝天生具有多种反射能力。

这些反射能力有的关乎哺乳,有的关乎自保,萌萌的身体在面对“触发条件”时,会自动显露这些“天赋”,看起来十分有趣。

宝宝出生后很脆弱,反射能力协助健康成长

小楠从产房出来后,顾不得身上的痛楚就让家人把小宝宝抱到她身边,听人说最好在分娩后尽快给孩子喂奶,小楠赶紧让老公去打盆清水清洁身体,自己守着小宝宝。

看到宝宝的嘴唇上起了干皮,小楠下意识地用手指碰了碰,没想到宝宝像条小鱼一样,一口就衔住了指头。小楠把手抽出来,宝宝还在那意犹未尽地回味,她以为是宝宝太饿了,连忙问护士要不要先喂点奶粉。

护士安慰她,这是宝宝生来就有的反射中的一种,名字就叫吮吸反射,不是因为饿而是本能反应,小楠这才松了一口气,同时为新生儿强大的生命力而感慨不已。

宝宝出生就会“走路”?生来就有六种反射行为

新生儿具有一系列的原始反射,这些反射活动通常都是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得以保留下来,对适应外界刺激、提高新生儿存活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新闻中那些有趣的报道,比如宝宝一出生就会“蹬腿走路”、抓紧大夫衣领等让人啼笑皆非,其实都是触发了宝宝的某种反射,宝宝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出了相应动作。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些原始反射会在宝宝逐渐拥有了能自主控制身体,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后自动消失,有些时候一些特定的原始反射还会被医生作为判断宝宝阿发育水平的检测项目。

两种有关哺乳的原始反射,宝宝天生是“小吃货”

★ 吮吸反射

吮吸反射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形成,通常在出生4个月左右消失,一旦新生婴儿无法依靠吮吸反射进食,需检查是否是神经发育出现问题。

当妈妈把手指或其他与相似的东西放在宝宝唇上时,宝宝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吮吸,宝宝的吮吸功能越强大,出生后吃母乳时越顺利。

★ 觅食反射

与吮吸反射类似,觅食反射也是新生婴儿为了满足摄入营养需求而保留的原始反射,通常在3~4个月时消失。

当外物触碰宝宝脸颊或嘴唇时,宝宝会自动将头转到同一方向,方便宝宝获得母乳。

新生儿四种应对危险的反射能力,妈妈能叫出几个?

▲ 抓握反射

新生儿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完全,手部尚不能做出精细动作,呈现自然握拳姿势。但是一旦触碰宝宝的小手,他会紧紧抓住触碰的东西。

有专家认为这项反射能力的作用是防止婴儿从高处摔落,当宝宝可以控制手部动作后,抓握反射会慢慢消失。

▲ 惊跳反射

惊跳反射又叫莫罗反射,拥抱反射,是婴儿受到惊吓是最常做出的应对危险的防御性动作。

当宝宝被声响等外界刺激吓到,会不由自主地双臂向前伸抱,五指张开,身体挺直,形似向前拥抱,但其实这是宝宝受到惊吓的表现。此时只要妈妈轻声安慰,给予拥抱,宝宝很快就会安静下来。

▲ 击剑反射

击剑反射不常出现,在宝宝睡着的时候,如果身体转向一侧,同侧的胳膊会平举,另一侧胳膊会向上举,因为形似击剑动作,由此得名“击剑反射”。

击剑反射主要是为应对婴儿侧翻,防止出现掩住口鼻导致窒息的情况发生,在宝宝掌握翻身动作后就不必再有这个担忧。

▲ 踏步反射

宝宝在刚出生时,如果对宝宝进行扶走,当一只脚触及地面后,另一只脚会不由自主地向前交替踏步,形似“走路”。但这种反射不常出现,对新生儿最好也不要过早扶走,以免伤害下肢骨骼。

糖果妈妈叮嘱:宝宝为了争取生存的机会,已经如此努力,作为父母理应给予孩子精心的照料,呵护其健康成长。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关注,糖果妈妈团队将为您的育儿之路答疑解惑。

为什么很多动物刚刚出生就能走路,而人不可以?

审核专家:毛新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在很多动物纪录片中,刚出生的羚羊和角马能在几分钟内就站起来,刚出生的小象也能东倒西歪地学习走路,甚至同为灵长类,刚出生的小猴子都已经能够牢牢抓住母猴的毛发随着妈妈上蹿下跳而不被甩掉,但为什么人类婴儿刚出生时,却是皱皱巴巴被包裹在被子里,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

来源丨pixabay

这不禁让人感到困惑,为什么许多刚出生的动物幼崽看起来那么强壮,并且能够快速站立行走,但人类婴儿却不行?这得从人类母亲的分娩开始说起。

人类婴儿都是“早产儿”?

在人类的分娩过程中,女性骨盆开口直径只有大于胎儿双顶径大小的时候,胎儿头部才能顺利通过骨盆,从而顺利娩出。但是女性正常的骨盆开口直径约在10到13厘米,如果胎儿头围过大可能导致难产等现象发生,甚至会影响母亲和胎儿的生命健康。

来源丨pixabay

但是人类头部发育成熟后宽度在17厘米左右,这远远超过了女性盆骨所能打开的最大限度,也就意味着,一个完全成熟的头部是没法自然通过女性的骨盆正常分娩出生的。有研究表明,如果人类胎儿分娩时的双顶径在8.5厘米左右,则可以正常分娩。这虽然减少了难产的风险,但也意味着此时胎儿头骨还没有发育完全。

另外,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拥有了高度的智慧与强大的力量,婴儿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好。人类婴儿能够获得安全稳定的生长环境和充足的食物,不需要像动物幼崽一样需要快速适应环境、学会躲避天敌才能顺利生长。此外,目前人类平均寿命超过70岁,远超普通动物平均年龄,人类婴儿有足够的时间生长发育,并不需要着急。但相应的,对比动物幼崽早早成熟的大脑和寿命来说,人类婴儿自然就像“早产儿”了。

是什么导致了动物与人类的不同

除了婴儿发育不成熟之外,大自然生存的残酷环境也是导致二者差距的重要原因。

首先,动物幼崽生存在更加危险的自然环境中,食物链组成更复杂。食物链较底端的动物们,需要在一出生就拥有一定的自保能力,至少能够快速奔跑进行逃命;而食物链较顶端的动物也需要快速移动的能力进行捕猎,以此来保证生存。

来源丨pixabay

其次,很多动物在繁殖的时候并不会公平地照顾好所有的幼崽。当食物有限的时候,体质较弱,不能争抢到足够食物的幼崽并不能存活到独立离巢,而是早早就冻饿而死被自然淘汰了。

最后,大部分动物的平均寿命远短于人类,它们的生长速度也比人类快了好几倍。因此,动物幼崽和人类婴儿在刚出生能不能站起来这件事上,确实有很大不同。

婴儿走路的最佳时间

正常来说,人类婴儿练习站立和走路分别在10个月和1岁之后比较合适,过早或过晚的站立走路,对于孩子的身体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研究表明,孩子过早走路会影响身体多方面发展。

来源丨pixabay

影响视力:还没完全发育好的眼睛抵不过孩子探索远处的好奇心,可能造成过量用眼,让孩子早早就患上高度近视。

影响脊柱:1岁以内的婴儿由于脊柱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过早走路会加重脊柱负担,造成长大后含胸驼背等问题。

影响腿型:婴儿骨骼缺少钙盐,使得婴儿四肢骨骼尤其是下肢骨骼十分脆弱,受力后容易变形。如果过早学习走路,下肢骨骼很容易因受到压力而变形,使婴儿长大出现“O”型腿、“X”型腿。

所以,人类婴儿走路晚,动物幼崽走路早,都有各自的原因,我们要尊重各自发展的规律,也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发展状况哦!

看着宝宝一步步成长,学会自己走路,心中感慨万分

这是我家的小宝宝,还有两天就要14个月了,还不敢独自行走,总是要拉着他的手他才走,一放手就坐在地上。所以今天用他喜欢的小饼干来诱导他,看来今天的付出还是有所收获的。

看他摇摇晃晃的步伐,真的很可爱,像个小鸭子一样一摆一摆的。相信过不了多久,他就能一个人在地上走来走去了,到时候他这老母亲可能都要追不上他了。

你们的宝宝是怎么学会走路的?可以到评论区分享一下你们的经验吗?

宝宝会走路了怎么发朋友圈文案 记录宝宝会走路短语说说

1、今天宝宝会走路了,虽然只是走几步,距离虽然短,但还是很稳的,宝宝真棒!

2、我的宝贝会走路啦 未来的路上✨,难免跌跌撞撞 请别怕 你会变得更加坚强

3、我的宝贝会走路啦 未来的路上,难免跌跌撞撞 请别怕 你会变得更加坚强

4、宝贝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希望你快一点点长大 去看看这世界的繁华

5、我们今天会走路啦,突然就一扭一扭的走了,一点也不害怕哦。

6、时间好快转眼宝宝会走路了,不再是那个襁褓中的小婴儿了。

7、哇,宝贝终于会走路啦,激动的老母亲今天晚上要睡不着了。

8、宝贝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从此不再依赖妈妈的怀抱,棒棒哒

9、宝贝学会走路啦,恭喜我的小宝贝, 记录你的成长

10、宝贝学会走路啦,恭喜我的小宝贝,记录你的成长✨

11、小小的脚掌大大的力量,未来的你一定有你的光芒

12、我的宝贝会走路啦,你的每次成长 我都想炫耀

13、宝宝会走路了,内心有无限的小喜悦~

14、我的小可爱,会走路了耶✨,棒棒哟,

15、会自己走路啦,值得纪念的时刻。

16、哇,宝贝会走路啦,见证你的成长

17、我的小可爱,会走路了耶,棒棒哟

18、宝宝会走路啦,像喝醉酒一样哒

19、宝贝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棒棒哒

20、已经屁颠屁颠的跟在我后面啦

21、小小只会走路啦,超可爱。

22、走路新技能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