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艾力泽布菲颁奖词100字 艾力泽布菲颁奖词300字

艾力泽布菲颁奖词100字 艾力泽布菲颁奖词300字

本文目录一览:

还记得《植树的牧羊人》吗?2021种植幸福,做安静“牧羊人”

本 文 约 29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新的一年,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当下,朝着目标迈好每一步。

1953年美国《读者文摘》发出了一则约稿通知: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是谁?

法国作家让·乔诺——这个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作家,应约写了《种植希望和幸福的人》。此后这篇文章被译介到十多个国家,并且入选我国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更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叙述了一个农夫三十五年如一日植树造林,以一己之力把荒原变成了美丽的家园。

还记得课堂上学生用“慷慨无私”“默默奉献”“坚韧”······太多的溢美之词表达对他的赞美。但下课了,我的思想还不能平静。总感觉这些词语不足以表达我对牧羊人的感慨。直到想到了“安静”这个词。

是的,他是一个安静的人。诸葛亮《诫子书》里说“静以修身”,植树的牧羊人也许就是这样的人。

时至新年,万象更新,这一刻我要做一个安静的人,创造自己的奇迹。

安静的人生活上信仰极简主义

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像幽灵一样出没在那片荒原。那高原上村庄成了废墟,井水不再歌唱,一片死寂。

他一个人生活在那石头做的房子中。这里安静地只有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他的牧羊好像也不曾为这荒凉而哀鸣。

他的狗也像它的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他有自己的农场。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留下他一个人生活,他和羊群、小狗相依为命,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流走。

他选择极简地生活。他手边仅有的物品,却创造了生命真正价值。

如果你以为牧羊人只是无可奈何,被迫地过上了极简的生活。那我们再来看“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也曾入选七年级教材)里讲的一个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富和尚一直盘算着靠更充足的物质条件去南海,而贫和尚仅凭着“一瓶一钵”就实现了富和尚几年未竟的梦想。

极简主义就是去除生活中的无关紧要,从而使我们更专注于最重要的东西。

安静的人生活上信仰极简主义,不为物欲所累,只做要做的事,哪怕只是一件事。

安静的人专注一件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植树的牧羊人也许就是这样一个“静以修身”的人: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内心恬淡,不求名利。

他安静地劳作,认真地挑选橡子:一整袋子的橡子,一颗一颗地挑选,一边数,一边挑,直到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圆的橡子。

荒原上难得出现的来访者也不会打乱他的工作和生活。

是的,真正的安静是“心里的”平静,心无旁骛,沉醉在自己的事情上。这个植树的男人不去计较这片土地属于谁?是公还是私?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正是因为这样一份内心的安静,一切都不会干扰他。哪怕全世界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中。他依然坚守着自己“造林”梦,开始养蜜蜂糊口维生。

硝烟散去,他奉献给荒原一片片茂盛的树林。每一棵白桦树都鲜嫩,挺拔就像少年一样。可这“了不起的奇迹”也不会冲昏他的头脑,哪怕已经87岁,他还是继续坚持植树造林。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他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份执着,把“荒原”变成了“绿洲”。

他人的来访、战争的炮火、一个人的寂寞、大家的赞誉、切身的利益······一切都不能干扰他的劳作。

安静的人,淡泊名利。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笃定不动摇,所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所以能创造奇迹。安静的人,目标专一,所以比较容易成功。

贾平凹感慨:“人到中年,你会明白人一生干不了几件事情。”

2020年11月3日,中国宣布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而这世人瞩目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一位90岁的老人——袁隆平。这位被网友爱称为“90后”的老人仍坚守在研究更好水稻品种的第一线,他表示,现在身体还可以,脑子不糊涂,还可以继续工作,要继续做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工作,要从九零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世界很大,袁隆平一辈子却只做一样事。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却改变了世界。

勃兰兑斯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安静的人关注当下

牧羊人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动手种树。

似乎没有远大的宏伟的目标,只做当下能做的事。正是实现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状态。

“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就连那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密,几乎看不出来。我丝毫不怀疑这个世界有精于缝纫的男人。但我一定相信这个植树人在补补丁时一定是安静的,他只关注手上的活儿。因为我们无数次看到哪怕最灵巧的手也会因心里开了小差乱了针脚,破了手指。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安静的人只关注当下。所以安静的人不会心猿意马,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所以他们才能做好当下的事,铺垫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1945年1月,一位飞行员奉命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无法完成任务!每个人都这样想。

第二天,飞机滑行在跑道上,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飞越荷兰,最后飞临德国,完成了任务。这位孤胆英雄叫做莫顿·亨特,后来成为一名美国作家。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说自己之所以完成了这样艰难的任务,完全是因为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那次经历在作者65岁时被写到文字里,就是我们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故事里当八岁的小孩被困悬崖,进退两难时,怎样才能脱险?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就这样迈出第一步,信心大增。就这样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

所以当成年的莫顿·亨特在执行任务时,他也这样告诫自己。

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放轻松,现在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无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不要想太远,关注当下,做好当下,走好当下一步才能走下一步。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取经路程是十万八千里?

答曰:因为取经之路正好十万八千里。孙悟空是心猿,心之所动,一念之间便可到灵山。原来心想的事总是容易,而要取到真经非得走好每一步,能走多远,当下这一步才最关键。

新年里,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安静的人,做一个“植树的牧羊人”,收获属于自己的奇迹。

-END-

文 | 夏智勇

责编 | 墨语

实习编辑 | 哥舒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授权只针对“读者·新语文”原创文字内容。涉及非原创内容、图片、音视频等第三方合法权利的授权,请自行联系相关权利方单独授权。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还记得《植树的牧羊人》吗?2021种植幸福,做安静“牧羊人”

本 文 约 29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新的一年,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当下,朝着目标迈好每一步。

1953年美国《读者文摘》发出了一则约稿通知: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是谁?

法国作家让·乔诺——这个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作家,应约写了《种植希望和幸福的人》。此后这篇文章被译介到十多个国家,并且入选我国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更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叙述了一个农夫三十五年如一日植树造林,以一己之力把荒原变成了美丽的家园。

还记得课堂上学生用“慷慨无私”“默默奉献”“坚韧”······太多的溢美之词表达对他的赞美。但下课了,我的思想还不能平静。总感觉这些词语不足以表达我对牧羊人的感慨。直到想到了“安静”这个词。

是的,他是一个安静的人。诸葛亮《诫子书》里说“静以修身”,植树的牧羊人也许就是这样的人。

时至新年,万象更新,这一刻我要做一个安静的人,创造自己的奇迹。

安静的人生活上信仰极简主义

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像幽灵一样出没在那片荒原。那高原上村庄成了废墟,井水不再歌唱,一片死寂。

他一个人生活在那石头做的房子中。这里安静地只有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他的牧羊好像也不曾为这荒凉而哀鸣。

他的狗也像它的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他有自己的农场。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留下他一个人生活,他和羊群、小狗相依为命,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流走。

他选择极简地生活。他手边仅有的物品,却创造了生命真正价值。

如果你以为牧羊人只是无可奈何,被迫地过上了极简的生活。那我们再来看“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也曾入选七年级教材)里讲的一个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富和尚一直盘算着靠更充足的物质条件去南海,而贫和尚仅凭着“一瓶一钵”就实现了富和尚几年未竟的梦想。

极简主义就是去除生活中的无关紧要,从而使我们更专注于最重要的东西。

安静的人生活上信仰极简主义,不为物欲所累,只做要做的事,哪怕只是一件事。

安静的人专注一件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植树的牧羊人也许就是这样一个“静以修身”的人: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内心恬淡,不求名利。

他安静地劳作,认真地挑选橡子:一整袋子的橡子,一颗一颗地挑选,一边数,一边挑,直到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圆的橡子。

荒原上难得出现的来访者也不会打乱他的工作和生活。

是的,真正的安静是“心里的”平静,心无旁骛,沉醉在自己的事情上。这个植树的男人不去计较这片土地属于谁?是公还是私?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正是因为这样一份内心的安静,一切都不会干扰他。哪怕全世界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中。他依然坚守着自己“造林”梦,开始养蜜蜂糊口维生。

硝烟散去,他奉献给荒原一片片茂盛的树林。每一棵白桦树都鲜嫩,挺拔就像少年一样。可这“了不起的奇迹”也不会冲昏他的头脑,哪怕已经87岁,他还是继续坚持植树造林。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他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份执着,把“荒原”变成了“绿洲”。

他人的来访、战争的炮火、一个人的寂寞、大家的赞誉、切身的利益······一切都不能干扰他的劳作。

安静的人,淡泊名利。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笃定不动摇,所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所以能创造奇迹。安静的人,目标专一,所以比较容易成功。

贾平凹感慨:“人到中年,你会明白人一生干不了几件事情。”

2020年11月3日,中国宣布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而这世人瞩目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一位90岁的老人——袁隆平。这位被网友爱称为“90后”的老人仍坚守在研究更好水稻品种的第一线,他表示,现在身体还可以,脑子不糊涂,还可以继续工作,要继续做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工作,要从九零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世界很大,袁隆平一辈子却只做一样事。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却改变了世界。

勃兰兑斯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安静的人关注当下

牧羊人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动手种树。

似乎没有远大的宏伟的目标,只做当下能做的事。正是实现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状态。

“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就连那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密,几乎看不出来。我丝毫不怀疑这个世界有精于缝纫的男人。但我一定相信这个植树人在补补丁时一定是安静的,他只关注手上的活儿。因为我们无数次看到哪怕最灵巧的手也会因心里开了小差乱了针脚,破了手指。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安静的人只关注当下。所以安静的人不会心猿意马,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所以他们才能做好当下的事,铺垫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1945年1月,一位飞行员奉命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无法完成任务!每个人都这样想。

第二天,飞机滑行在跑道上,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飞越荷兰,最后飞临德国,完成了任务。这位孤胆英雄叫做莫顿·亨特,后来成为一名美国作家。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说自己之所以完成了这样艰难的任务,完全是因为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那次经历在作者65岁时被写到文字里,就是我们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故事里当八岁的小孩被困悬崖,进退两难时,怎样才能脱险?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就这样迈出第一步,信心大增。就这样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

所以当成年的莫顿·亨特在执行任务时,他也这样告诫自己。

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放轻松,现在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无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不要想太远,关注当下,做好当下,走好当下一步才能走下一步。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取经路程是十万八千里?

答曰:因为取经之路正好十万八千里。孙悟空是心猿,心之所动,一念之间便可到灵山。原来心想的事总是容易,而要取到真经非得走好每一步,能走多远,当下这一步才最关键。

新年里,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安静的人,做一个“植树的牧羊人”,收获属于自己的奇迹。

-END-

文 | 夏智勇

责编 | 墨语

实习编辑 | 哥舒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授权只针对“读者·新语文”原创文字内容。涉及非原创内容、图片、音视频等第三方合法权利的授权,请自行联系相关权利方单独授权。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还记得《植树的牧羊人》吗?2021种植幸福,做安静“牧羊人”

本 文 约 29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新的一年,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当下,朝着目标迈好每一步。

1953年美国《读者文摘》发出了一则约稿通知: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是谁?

法国作家让·乔诺——这个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作家,应约写了《种植希望和幸福的人》。此后这篇文章被译介到十多个国家,并且入选我国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更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叙述了一个农夫三十五年如一日植树造林,以一己之力把荒原变成了美丽的家园。

还记得课堂上学生用“慷慨无私”“默默奉献”“坚韧”······太多的溢美之词表达对他的赞美。但下课了,我的思想还不能平静。总感觉这些词语不足以表达我对牧羊人的感慨。直到想到了“安静”这个词。

是的,他是一个安静的人。诸葛亮《诫子书》里说“静以修身”,植树的牧羊人也许就是这样的人。

时至新年,万象更新,这一刻我要做一个安静的人,创造自己的奇迹。

安静的人生活上信仰极简主义

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像幽灵一样出没在那片荒原。那高原上村庄成了废墟,井水不再歌唱,一片死寂。

他一个人生活在那石头做的房子中。这里安静地只有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他的牧羊好像也不曾为这荒凉而哀鸣。

他的狗也像它的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他有自己的农场。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留下他一个人生活,他和羊群、小狗相依为命,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流走。

他选择极简地生活。他手边仅有的物品,却创造了生命真正价值。

如果你以为牧羊人只是无可奈何,被迫地过上了极简的生活。那我们再来看“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也曾入选七年级教材)里讲的一个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富和尚一直盘算着靠更充足的物质条件去南海,而贫和尚仅凭着“一瓶一钵”就实现了富和尚几年未竟的梦想。

极简主义就是去除生活中的无关紧要,从而使我们更专注于最重要的东西。

安静的人生活上信仰极简主义,不为物欲所累,只做要做的事,哪怕只是一件事。

安静的人专注一件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植树的牧羊人也许就是这样一个“静以修身”的人: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内心恬淡,不求名利。

他安静地劳作,认真地挑选橡子:一整袋子的橡子,一颗一颗地挑选,一边数,一边挑,直到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圆的橡子。

荒原上难得出现的来访者也不会打乱他的工作和生活。

是的,真正的安静是“心里的”平静,心无旁骛,沉醉在自己的事情上。这个植树的男人不去计较这片土地属于谁?是公还是私?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正是因为这样一份内心的安静,一切都不会干扰他。哪怕全世界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中。他依然坚守着自己“造林”梦,开始养蜜蜂糊口维生。

硝烟散去,他奉献给荒原一片片茂盛的树林。每一棵白桦树都鲜嫩,挺拔就像少年一样。可这“了不起的奇迹”也不会冲昏他的头脑,哪怕已经87岁,他还是继续坚持植树造林。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他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份执着,把“荒原”变成了“绿洲”。

他人的来访、战争的炮火、一个人的寂寞、大家的赞誉、切身的利益······一切都不能干扰他的劳作。

安静的人,淡泊名利。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笃定不动摇,所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所以能创造奇迹。安静的人,目标专一,所以比较容易成功。

贾平凹感慨:“人到中年,你会明白人一生干不了几件事情。”

2020年11月3日,中国宣布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而这世人瞩目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一位90岁的老人——袁隆平。这位被网友爱称为“90后”的老人仍坚守在研究更好水稻品种的第一线,他表示,现在身体还可以,脑子不糊涂,还可以继续工作,要继续做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工作,要从九零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世界很大,袁隆平一辈子却只做一样事。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却改变了世界。

勃兰兑斯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安静的人关注当下

牧羊人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动手种树。

似乎没有远大的宏伟的目标,只做当下能做的事。正是实现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状态。

“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就连那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密,几乎看不出来。我丝毫不怀疑这个世界有精于缝纫的男人。但我一定相信这个植树人在补补丁时一定是安静的,他只关注手上的活儿。因为我们无数次看到哪怕最灵巧的手也会因心里开了小差乱了针脚,破了手指。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安静的人只关注当下。所以安静的人不会心猿意马,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所以他们才能做好当下的事,铺垫出一个美好的明天。

1945年1月,一位飞行员奉命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无法完成任务!每个人都这样想。

第二天,飞机滑行在跑道上,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飞越荷兰,最后飞临德国,完成了任务。这位孤胆英雄叫做莫顿·亨特,后来成为一名美国作家。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说自己之所以完成了这样艰难的任务,完全是因为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那次经历在作者65岁时被写到文字里,就是我们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故事里当八岁的小孩被困悬崖,进退两难时,怎样才能脱险?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就这样迈出第一步,信心大增。就这样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

所以当成年的莫顿·亨特在执行任务时,他也这样告诫自己。

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放轻松,现在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无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不要想太远,关注当下,做好当下,走好当下一步才能走下一步。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取经路程是十万八千里?

答曰:因为取经之路正好十万八千里。孙悟空是心猿,心之所动,一念之间便可到灵山。原来心想的事总是容易,而要取到真经非得走好每一步,能走多远,当下这一步才最关键。

新年里,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安静的人,做一个“植树的牧羊人”,收获属于自己的奇迹。

-END-

文 | 夏智勇

责编 | 墨语

实习编辑 | 哥舒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授权只针对“读者·新语文”原创文字内容。涉及非原创内容、图片、音视频等第三方合法权利的授权,请自行联系相关权利方单独授权。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