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苏轼八字解析 苏轼八字诗句

苏轼八字解析 苏轼八字诗句

本文目录一览:

诗词丨苏东坡 VS 王阳明:牛人都是怎样困境逆袭的?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作者:拈花一笑诗词世界原创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口大锅,当你走到了锅底时,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最困难的时刻也许就是拐点的开始,转机存在于任何一个低谷时期。罗伯特·施瓦茨在《前世的愿望是今生的际遇》一书中说:苦难不是人生的目标,但它是一个灵魂成长必须面对的挑战。变幻莫测的人生旅途既有坦途顺境,也会遇到艰难困苦,如何在逆境中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去抵御外界的风风雨雨,的确是一门学问,且看苏东坡和王阳明是如何应对的。

1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公元1083年,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岭南荒僻之地的王巩北归,其随行歌妓柔奴为苏轼劝酒。

从万里之遥的南方归来,柔奴毫无风尘之色,容颜越发年轻,笑容中犹自带有岭南梅花的清香,问及岭南水土是否不服,柔奴坦然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大为感动,做此“定风波”以记之。此心安处是吾乡,不论何时何境,只要我心安然,他乡即是故乡,逆境也成坦途,外界的纷扰其奈我何?这是歌女柔奴的心路历程,也是大文豪苏轼的人生写照。

2何妨吟啸且徐行

少年得志、名满京城的苏轼,自从踏进仕途,便进入了一个起起落落、东奔西走的怪圈,从政四十余年,身不由己裹挟进新旧党派的斗争中,因仗义直言,屡遭贬谪,从定州、黄州,到惠州、儋州,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疲于奔命。六十二岁时苏轼因执政被贬去当时蛮荒之地儋州(如今的海南岛),垂垂老矣的苏轼告别家人,作《别海南黎民表》诗自我调侃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在每一处贬谪地苏轼都能超然物外、淡然处之,有着异于常人的旷达超逸。贬谪黄州,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不堪,苏东坡却怡然自得,在雨中放声吟唱,从容前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自然界的风雨本属平常,那人生的风吹雨打又祘得了什么?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笑傲人生。

这份宠辱不惊的从容豪迈源自我们丰盈的精神家园,若能持心自守,找到源自内心的力量,便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惧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专注于内在自我的坚持。

3人须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公元1496年,大明朝三年一次的会试放榜,众多举人在榜前寻找自己的名字,榜上有名的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名落孙山的灰心丧气甚至嚎啕大哭,一位叫王阳明的青年书生再次落榜却无动于衷、不喜也不悲,人群中显得特别异类,大家认为他精神上肯定是受到了严重打击,都来安慰他。没想到王阳明说出了一句:"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其时王阳明刚二十出头,却已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时有惊人之语。时穷乃节现,困境中最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常人对此往往情绪大变,不能自持,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色变。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修养和境界呢?王阳明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4人人自有定盘针

王阳明一生历经磨难,虽然才高八斗却屡试不第,触怒太监刘瑾被当众廷杖,几欲毙命,经过牢狱之灾,流放之苦,被人追杀诈死逃过一劫,直到龙场悟道才豁然开朗,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还通过“知行合一”获得了改变世界的力量荡平赣南匪患、平定宁王之乱,因军功被封新建侯,死后从祀孔子庙真正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立功、立言、立德。

作为一名名垂青史、文武双全的历史人物,王阳明最伟大的成就不仅在于他以一名文吏的身份在军事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还在于他苦读圣贤书却又不死读圣贤书,敢于突破、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在前人先哲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最终从程朱理学中脱胎换骨,独创出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明阳心学不是玄虚的空谈,是入世的实用哲学。

中国古代的处事哲学是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对于行动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而王阳明这个集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为一体的行动派与别人不同,更强调“心即理”“事上练”,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寻求真知的道路历来不是一帆风顺,王阳明迷茫过、灰心过,但他从未选择逃避,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一直坚定不移地在实践中领悟,经过龙场悟道、江西剿匪等一系列“事上练”准确的判断事务的要害,一击即中,从而炼就了一颗坚如磐石的强大内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无所不能,天理就在心中,当人们发现了内心的力量之时,便不会被外界所左右,便能安然自得,无所畏惧,乐在其中。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知行合一即是王阳明内心的定盘针,处于碌碌尘寰中的我们每个人的定盘针又在哪里呢?

【版权声明】作者简介:拈花一笑,社会工作师,自由撰稿人,曾任报刊副刊编辑,在省、市电台、报刊、各类公号发表散文、书评、小说近百篇。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行书创作: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首分析与解读

欢迎各界朋友进行书法交流、指导,凡对本人书法作品感兴趣需要收藏的朋友请留言。

创作者:冯彬

创作时间:农历庚子春月(2020年2月29日)

创作内容: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行书作品: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冯彬)

内容释义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行书作品: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半部(作者:冯彬)

苏轼何许人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行书作品: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半部(作者:冯彬)

词意的分析与解读

对于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历来都是推崇备至。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苏轼的犀利评语“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到底说得有几分道理?

千年文坛,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有才就难免任性,任性了就常出金句。这一点,唐朝的李白、刘禹锡是这样,宋朝的苏轼、李清照亦然。

但唐人和宋人的“任性”,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唐代文人任性起来,可以像李白一样,对着朝中大臣说上一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而宋代文人任性起来,往往会像李清照和苏轼一样,犀利辣评前人的作品。

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是苏轼很嚣张的一句点评,他仅用了8个字,就把唐代4位顶级诗人的诗病,都总结到位了。不可谓不犀利,不可谓不直接。这8个字就是: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这8个字出自苏轼的《祭柳子玉文》,柳子玉又叫柳瑾,是苏轼的好友加亲戚。在这篇悼文中,苏轼用这8个字点评白居易、元稹、贾岛、孟郊这4位唐代诗人,那他说得到底说得有几分道理呢?

先说“元轻”,就是认为元稹写诗过于轻佻。诗迷们对元稹诗句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和“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等。在唐代诗坛,元稹确实是为数不多的,以写爱情诗著称的诗人。但苏轼说他诗风轻佻,显然并不只是因为这一点,毕竟唐代还有个李商隐这样的“情诗圣手”。

苏轼之所以这样说,很大原因是元稹的情诗,确实写得够直白和直接。不说别的,仅“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句,早年曾有不少专家提出过“这么出名的诗句应该加入中学课本”的建议,但一些家长却因“巫山云雨”的典故而觉得这样做不妥。

再说“白俗”,说的是白居易诗写得有些俚俗了。作为现实主义的诗人代表,诗魔白居易一向以接地气著称,据说每次写完诗之后,都要念给没什么文化的老太太听。人家听不懂,他就改。但显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直白的语句。白居易在追求人人都能听得懂的道路上,是否让诗句失去了原有的意境之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对白居易和元稹的辣评已经挺直接了,那对贾岛和孟郊,则概括得更加有新意了。

苏轼用一个“寒”字来形容孟郊的诗作,并不是说读他的诗会让人觉得寒冷,而是指他用字非常险奇苦涩。孟郊用字挺狠、挺刚,死、剪、断、折、骨等字眼,是经常出现在他的诗句里的。如果说李商隐的诗句,就像一条柔美的丝带,那孟郊的诗则像一块被冻得坚硬的粗布。它的美,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欣赏。

至于贾岛,苏轼用一个“瘦”字来形容他。半生不得志的贾岛,是苦吟派诗人的代表,他写诗喜欢用苦、泪、恨、死、愁等字眼,以至诗作格局不大。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轼用这样8个字,让白居易元稹贾岛孟郊写诗的问题都暴露了,在当时不可谓不大胆。不管怎么说,人家也是前辈。这是不是说苏轼是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人呢?对这个问题,笔者非常欣赏《许彦周诗话》中的一句话.。

许彦周是南宋的一个诗评家,其弟子曾问他:“轼盛称白乐天、孟东野诗,又爱元微之诗,而取此语何也”。这是在问,苏轼明明很推崇这几个人,也曾称赞过他们的很多具体诗作,为何又要这样说人家呢?对此,许彦周的回答是:

论道当严,取人当恕。此八字,东坡论道之语。

讨论诗风时,就应该客观地讨论,这是苏轼的特点。事实上,苏轼的这番评价和宋诗的理学化也有很大关系。

唐人写诗,往往凭一己之感,个人风格极强。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某一个诗人习惯用一些字眼的问题。但宋代印刷业发达,文人的知识面更广了,所以写诗时更注重学识,个人风格上也就没那么鲜明了。很多人更喜欢唐诗,就是因为喜欢唐人的个人风格。大家觉得这8个字说得对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