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八字贴身的位置 八字一曲

八字贴身的位置 八字一曲

本文目录一览:

乌溪江,一曲民谣说“三景”

文/周耕妥

乌溪江,富于山水,也富于人文。“爬山过岭当棉袄,过河过水当洗澡”的出行实景;“番薯干当蜜枣,辣椒当油炒”的饮食场景;以及“松明竹片当灯照”的玄妙夜景,这是过去艰苦生活的原始记忆,如今世外桃源的生活憧憬。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脉水系,昔日乌溪江人出行的拦路虎,如今成为美资造化乌溪江人。那山地、山垅田长出的粗粮野菜,昔日苦煞了乌溪江人的肠胃,如今却成了“山珍”身价倍增。昔日,那松明竹片亮化的山村夜景,朦胧阴森,村民夜间少有敢独身一人出门,如今成为人人向往而又不可抵达的蓬莱仙境。乌溪江人抱朴见素的“三景”民谣,引人身临其境且不禁感慨万千:乌溪江,风景这边独好!

一、出行实景的险峻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可以行走的道,都不是永恒不变之道。乌溪江,无论是山路还是水道,那变道、改道和建道的速度之快,是谓日新月异,你外出发展三五年,驾车回家时也许就不识路了。五十年代的人,小时候“爬山过岭当棉袄,过河过水当洗澡”出行实景,如今记忆犹新,而他们的孩子却找不到那种生活的痕迹,记忆的线索。这些对于晚辈们来说是家乡的“断代史”,传说中的原生态生活憧憬。

乌溪江,《衢州市地名志》中记载的大山和千米以上的山峰,分别多达20余座。[1]山高林深,山岭特别多。乌溪江人开门就见山,昔日,外出便爬岭。爬山过岭能产生热量,就像棉袄之于人体一样,所以说“爬山过岭当棉袄”。

山岭最多的是原洋口乡。全乡10个村中,白岩村的白岩岭,上高输村的高输岭、鲫鱼岭,大日坂村的昆仑岭,岙底村的岙底高输岭,严博村的严博岭,仓坑口村的柿木源岭,都是逶迤云端的“天梯”。山岭最富盛名的是位于湖南镇白坞口村北1.5公里的草鞋岭,[2]海拔只有351米,却演绎了常遇春大破衢州城,为朱元璋成就大业的神奇故事。

乌溪江,干流长,水流量大,故渡口特别多;支流多、坑源多,且河道弯弯,外出需要过河也就特别多。所以说“过河过水当洗澡”。史料记载,乌溪江有石室渡(县南20里),坑口渡(县南45里),相思渡(县南50里),叠石渡(县南55里),举口渡(县南80里),杨口渡(县南90里)等二十多处渡口[3](乌溪江人叫埠头)。这些渡口,如今的乌溪江人,已少有全部知晓的。[4]

洋溪源是“过河过水当洗澡”的写照,也是“一曲民谣说三景”的原创地。乌溪江十大支流,汇聚了大小坑源百余条,[5]其中最大的支流洋溪源,干流集聚了原洋口乡的九个村的十多条坑源小溪,境内从南(白岩村)流向北(洋口村)16公里,要过23道溪水:白岩坑→白岩岭脚→上窑畈→营头→马家腰→洋定坑口→百短坑口→黄塔畈→中心坝→大日坂→高上→柘木(滩头石塔)→柴家畈→苦竹腰→盘龙形→竹潭会→岙底→茶衙→鹅形→麦埂→湖坵→经塘→上埠→洋口。

秋冬季节,溪水比较浅的时候,在水中间隔三四十厘米就用大块溪滩石叠一个石墩,叫踏步。春夏时节,溪水较大的时候,浅水处叠踏步作“引桥”,水深不易叠踏步的地方,就在两端用溪滩石叠个大石墩,架上三四根杉木,搭一座小木桥。踏步和小木桥都是临时性的,水位稍有上涨就会被冲毁,村民过河基本上是脱鞋蹚水而过,有时甚至脱去长裤在齐胸深水中而过。汛期时节,他们只有望“溪”叹…… 所以当时有“过河过水当洗澡”的民谣。

二、饮食场景的朴野

“五味令人口爽。”[6]生活在“辣椒当油炒,番薯干当蜜枣”场景中的乌溪江人,“知足之足,常足矣”的生活态度,以及“为腹不为目”的饮食文化认知,辣椒的辣味和番薯干的甜趣,他们常吃不爽,且越吃越新鲜,越品越有味,开发和原创的品种品牌越来越多。

众所周知,没有“油”料,烹饪大师难以烧制出美味佳肴。智慧的乌溪江人在猪油、山茶油、菜籽油,稀缺、珍贵的生活条件下,原创了“辣椒当油炒”的烹饪方法。那些没“油”调味 、起锅,而参入辣椒混炒后,便成为味美可口的佳肴,乌溪江人习惯称其为“红锅菜”。乌溪江人不仅开发出了“红锅菜”系列菜谱,而且还拓展了“红锅菜”丰富的原创外延。青椒在热锅中可以捣成“辣椒酱”;干椒在石臼中捣成“辣椒粉”成为独特的调味品;青椒红椒切成片在陶坛中可以腌制成色香味俱佳的“腌辣椒”……这些菜无“油”,又似有“油”,更胜似有“油”,这是用任何油都烹饪不出的乌溪江专利菜。“辣椒当油炒”,这是乌溪江饮食文化的特征。它以“辣”为文,然后化育、消化、开化,形成了基于粗粮素菜辣味的八大饮食文化品牌。[7]

第一、节日美食:春节——黄米粿;清明和冬至 ——艾粿(清明粿);立夏 ——饭粿;端午 ——粽子、八宝菜、咸鸭蛋、黄鳝;七月半 ——发糕粿;中秋节和重阳节——麻糍。第二、喜庆美食:①生日——寿桃粿、长寿面;②婚事——(压八字或叫定亲、定茶):糖缘粿(甜蜜的缘分)、红花生(喜气洋洋迎子孙)第三、滋补美食:芋荷粿或芋荷粿煨全鸡(盗汗者食补)、炖鸡汗吞田七粉(16岁以上孩子壮骨增高)。第四、食疗美食:①清凉解毒类:黄枝饭、藿香(乌溪江人称薄荷)煮鸭蛋、葛粉糊。②温补五脏六腑类:猪心炖红枣、猪肺炖香榧。第五、日常美食:蒸(或煎)玉米粿;饭汤煮玉米粿;饭汤煮番薯粥;番薯丝玉米饭;饭汤煮番薯粿。第六、菜肴美食:山粉粿、鸡蛋面、腊肉、薄荷(紫苏)鱼、黄牛肉炒萝卜丝、踏冬菜、撩烫菜、腌生姜萝卜。第七、开吃(零食)美食:冻米糖、炒薯片或油炸薯片、番薯干、番薯花、炒玉米籽。 第八、酒水茶水:甜酒酿、白酒(稻谷烧、番薯烧、金刚刺烧)、高山云雾茶。

物以希为贵。乌溪江人,山多地少,种主粮杂粮多,少有种水果,更没有种枣树的,商店里的蜜枣因此特别珍贵。所以乌溪江人就有了“番薯干当蜜枣”的说法。番薯与稻谷、玉米是乌溪江人的主食。乌溪江水田少,种植水稻少,吃大米饭成为奢侈,番薯自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而且被开发制作成许多种类的“开吃”(零食),番薯干就是其中的一种。番薯干久食生厌,所以就有了“番薯干当蜜枣”类比。番薯作为主食,早餐或晚餐,煮番薯粥食用;作为调味品,磨制番薯粉,与生粉一样的调味作用;作为开吃,品种有番薯干、番薯片、番薯花等。另外,番薯可以煎熬成“糖油”,用于制作冻米糖、玉米糖等甜趣。

三、山居夜景的玄妙

乌溪江,主要的经济林是杉木和松木,阔叶林木多用作烧饭的柴火。杉木国家森工部门收购外,建房做家具,农具等等,都是首选材料。松木除了国家森工部门收购外,当地一般也是用作烧饭的柴火,不过也有的山民在松树上“放松香”挣钱的。除此之外,毛竹是一大经济支柱,乌溪江“有竹林和野生各类杂竹面积近10万亩,据调查,共有3族11属30多种。”[8]毛竹用途广泛,除了生产竹笋系列食品之外,竹青用于编织箩筐、背篓、礼盒等农具家具之后,将其剩下的竹黄捆扎起来,放到水中浸泡十天半个月,然后捞起来放太阳下晒干,就成了照明用的竹片。竹片燃点高,火焰小,烟雾大,室外容易被风吹灭,所以,“松明竹片当灯照”的夜景中,松明才是主要的亮化材料。

松明是松木的愈伤组织,或带有松香的古松枝或古松根。松明红如精肉,松香扑鼻,燃点低,烟雾少,亮度大,不畏风。故室内室外都可以使用。清代戚学标在《风雅遗闻》中曾写到“深山老松,心有油如蜡者,山中人多以代烛,谓之松明”。 松明之所以可以代烛,主要也是因为木质中含有松香。松明用来照明时可以放置在类似灯台的简易器具中做成“松明灯”,也有用铁丝编织成网兜(网兜用来放置松明),然后将网兜绑定在木柄上,做成可以手拿的“松明灯”。昔日,乌溪江人夜间,手持“松明灯”去附近村看戏看电影,去小溪小河捕鱼、去山坑溪间捕捉石蛙、蕲蛇……

松明灯与用瓶罐制作成的灯盏(油灯)不同,灯盏需要装进灯油,并用棉线或纸卷作灯芯点燃,而松明灯只需将松明剖成小片放入铁丝网兜中点燃即可。过去,生活贫困,在缺少诸如菜油、桐油、柏桕油等“灯油”的年代,乌溪江人就地取材,普遍利用松明照明,“松明当灯照”是靓丽的夜景。这夜景乡土气息浓郁,是一个文学意象,像宋代苏轼的“夜燃松明灯”,“松明照坐愁不睡”;南宋江湖派诗人台州戴复古的“麦麨朝充饥,松明夜当灯”,他们两人的诗句,彰显了古代诗人将松明入诗的风雅和传统。

乌溪江人,在“爬山过岭当棉袄,过河过水当洗澡”的山水情趣中,自育了“弱其志,强其骨”[9]的人文情怀;在“辣椒当油炒,番薯干当蜜枣”的饮食条件下,自育了“虚其心,实其腹”[10]的平常心,“为腹而不为目”的人文情操。在“松明竹片当灯照”的夜景中,乌溪江人围坐在松明灯、竹片火的周围,山水情趣盎然,亲情友情燃亮。……乌溪江“山水之趣,尤深人情”。[11]

[1] 《衢州市地名志》,衢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1988年12月出版,第758页。坑口乡与长柱乡交界的水门尖,海拔1451.8米。坑口乡与举村乡交界的巨龙顶,海拔1450米;洞岩尖,海拔1447米。举村乡与长柱乡交界的茶圩顶,海拔1374米;凉亭边,海拔1325米。举村乡与遂昌县交界的上塘尖,海拔1186.8米;大杨梅,海拔1119米。举村乡的双峰尖,海拔1157米;矮岗岭,海拔1045米;平水坑,海拔1086米。岭头乡与江山县交界的石碧坑尖,海拔1271米;三爿石,海拔1097米。岭头乡与遂昌县、江山县交界的金山头,海拔1232米。岭头乡与遂昌县交界的太阳坞尖,海拔1246米。洋口乡与遂昌县交界的大基于尾,海拔1081米;峰洞岩,海拔1122米。举村乡与石屏乡、遂昌县交界的毛竹岭,海拔1222米。洋口乡与举村乡、遂昌县交界的大营盘,海拔1018米。

[2] 《衢州市地名志》,衢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1988年12月出版,第756页。

[3] 《衢州府志集成》/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韩章训标点,——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11,第157页。 乌溪江史料记载的二十多处津渡:沙埠渡(县南15里),石室渡(县南20里),松门渡(县南15里),门塘渡(县南25里),鹤膝渡(县南25五里),蒲潭渡(县南40里),团圆渡(县南40里),相思度(县南50里),后溪渡(县南30里),坑口渡(县南45里),溪口渡(县南40里),仓口渡(县南45五里),天堠渡(县南50里),叠石渡(县南55里),航步渡(县南60里),下步渡(县南60里),雨潭渡(县南60里),破石渡(县南60里),常熟渡(县南70里),郭渡(县南70里),举口渡(县南80里),杨口渡(县南90里)。

[4] 史料中位于“县南”的渡口,都将其视为乌溪江流域的渡口,其中与距离县城距离相同的,也许是乌溪江支流上的渡口。

[5] 《乌溪江,兄弟源》,①人民日报客户端 ②三衢客户端,2023—05—21。

[6]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比喻丰盛的美味佳肴。五味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山珍海味,经常吃这些就会丧失了正常的口感。《张其成全解道德经》/张其成著,——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6(2020.10重印),第79页。

[7] 这里的八大饮食文化品牌,是作者个人的生活认知,而且是选择性的,像过年饮食文化可丰富了,而这里只选了“黄米粿”,是因为更多的美食其他品牌中有所涉及。

[8] 《乌溪江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2001年12月第1版。第277页。

[9] 《道德经》第 章。“弱其志,强其骨”,这里的意思是弱化志向,减少欲望,增强体质,强化健康意识。

[10] 《道德经》,第 章。“虚其心,实其腹”,这里的意思是:心境虚静,寡欲,吃饱即可,为腹而不为目。

[11] “山水之趣,尤深人情”,是说这里游山玩水的乐趣,非常深入人心。

形意拳法——八字功

八字功是形意拳中主要套路之一。其练法有奇、正、两种练法,“正”字的练法是劲法,“奇”字的练法是招法。过去,有五行为体,八字功为用的说法。实际上,通过八字功的锻炼,不仅可以健身,而且还能迅速增长劲力,从而提高实战技巧。

八字功包括:八字连环拳,以及“斩”(劈拳)、“截”(钻拳)、“裹”(横拳)、“胯”(崩拳)、“挑”(燕形拳)、“顶”(炮拳)、“云”(鼍形拳)、“领”(蛇形拳)、八个字的单套套路。

八字功的练法歌诀曰:“起手鹰捉是真传,金鸡上架挑意翻,白鹤亮翅换步顶,云领式中腿相连”。它充分利用人的:头、肩、肘、手、胯、膝、足、七个部位,使之成为七个拳头。以便在技击中形成,处处是拳,处处可发的优势。在技法上,如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和“虚实变化,刚柔相济”,这一特点,在技击之时,就能使对手难以提防,而我却能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方为最佳。

练“八字功”法,要突出一个“快”字。拳经中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时存,能在一气连,莫在一气后”。按八字功,功法的要求,在出手时要做到:“起如风,落如箭,起手如闪电,打人如迅雷。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

实战时要讲究,近身短打,一动即至。心要占先,步要过人。拳去不空回,起落不见形,近用肘膝,远用手足。要做到,进入先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以上这些,都体现了,形意拳的近、快、很的技击特点。如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苦练。

斩、截、裹、胯、挑、顶、云、领、八趟拳,是要不断提高拳技,使之逐步达到,起、随、追、的要求。在这基础上,才能达到:动(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很(不容情)准(角度必准)《所谓六方境界》及节节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一发无不发的技艺。正八字是劲诀,奇八字是招诀:

正 八 字:

展:展者,宽之意,即拓张手足也。

截:截者,裁也,以裁退敌手也,此节最见身法。

裹:裹者,围裹也,裹敌手使失其盗用也,身旋而力柔,有以柔克刚之妙。

跨:跨如跨马之势,是言其形也,实则托跨成势。

挑:挑之力在肩与腿,与蛇形相类而手稍高。

顶:顶之力在头,故此以挺头垂肩为好。

云:《说文》“云,从雨云,像云回转之形。”今所用者,即借其回转之意,其两掌皆如行云之飘忽焉。

领:领者,受也,顺势而领取也。

奇 八 字:

斩:左右劈挂斩加翻,上步虎扑加头钻。

截:擒拿肘中臂截肩,一阴一阳左右换。

裹:裹肘刮地加肘锤,肘打去意在腰间。

跨:肩肘打意紧相连,左挑右肘莫等闲。

挑:刮腿之中挑向前,再加膝顶是真传。

顶:白鹤亮翅左右反,裹挑之中肘相连。

云:上鸹下刮手脚连,两冲变马拳上添。

领:左右领手阴阳换,上钻下打俱用拳。

奇八字连环诀:

起手鹰捉是真传,钩挂之中把敌斩。上步横肘是截意,退步裹肘原是三。

肘胯双行侧意猛,金鸡上架挑意翻。白鹤亮翅换步顶,云领式中腿相连。

上中下八手

上中下入手共分为三套,又称为阳八手、阴八手、阴阳八手,或硬八手、软八手、岳家八手。这二十四手法向为形意门的无尚绝学,如果说八字功授徒极严,那么这三套绝手则历代只授掌门弟子一人,其他许多人练形意拳数十年,不要说得学得见,甚至从未听说过,可见其保守程度了。这倒也并非老师保守,主要门规如此,生怕误传匪人,糟踏了绝技。这套拳法乃是李存义师祖逝世后,得传自尚云祥先生。

这二十四路绝手又有个名字叫“形意神打”,是形意门拳法精粹所在,拳路精妙处只在五行拳与十二形拳极为精巧的组合运用,而且讲究劲法的奇正虚实之变,从有刚有柔,到亦刚亦柔,再到不刚不柔的境界,方为大成。因此拳经上说:“懂劲而知法者,上乘功夫;懂劲而不知法者,中乘功夫;不懂劲也不知法者,下乘功夫;概懂劲难而知法更难。”

上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起者去也,落者回也。未起如摘星,未落如坠月。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敌手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

中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望为高,高中望为低,起落如水中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

下八手的劲诀用法为: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虚中含实,实中含虚。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正之变,妙用无穷。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即三回九转是一式也。

二十四手歌诀总章:

廿四拳法要记牢,进退反侧各有招。

十二形中求变化,姬公秘传世间宝。

(注:姬公,指姬龙峰,传言姬龙峰变枪为拳,尤擅双推手,即形意拳中之虎扑式,因此形意拳为姬龙峰所创,取其精忠无双之意。)

二十四手上八手共八路拳是为:

麟盖、撑拨、虎贲、劈捉、推掠、龙战、猿肱、马击

中八手共八路拳是为:

鹞打、换形、熊攀、摄引、雁翼、鸡搓、豹捶、鹏搏

下八手共八路拳是为:

狮吼、扣锁、蛇影、鸹缠、雁肘、鹰相、鹤列、鸾趋

要想练好“八字功”的套路,必须要掌握以上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