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乾隆八字无印 乾隆的八字命理

乾隆八字无印 乾隆的八字命理

本文目录一览:

乾隆皇帝的两个生财妙招,把大清推入了贪腐深渊

作者:我方团队未央

一、乾隆也认账的毛病

中国历代帝王里,若论哪位自我感觉最良好?必须大清乾隆皇帝弘历。

这位在位六十年的帝王,一生大事折腾得多,槽点也极多,却是多大的槽点,都常遮不住他自我炫耀的光芒。东南西比打下来的各种仗,无论胜败都给归成了“十大武功”;闲来品鉴个字画,高兴了就乱盖乱写,多少国宝珍品都给毁得面目全非。一辈子写的几万首诗,更是不管平仄押韵只管招呼。如此爆棚强大的自信心,不愧他自诩的“十全老人”名号。

而且这位自信心强大的“十全老人”,玻璃心也相当严重。比如他闹得动静极大的六下江南活动,被耿直大臣尹会一批了几句劳民伤财,立刻就绷不住了。竟不顾帝王之尊,亲笔写了一大段文字驳斥尹会一,闹得满朝文武都是冷汗加哆嗦。叫他认个错,真心比登天难。

可是,就是这么一位内心强大的帝王,到了风烛残年的晚年时,却难得为一桩事认了个错:“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

也就是说,大清朝单是督抚一级的高官,竟然七成以上都是问题严重的贪污犯?事实是,这确实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乾隆,晚年也不得不认账的严重问题。

可如果稍熟悉下乾隆年间之前的历史,这话却有些不可思议:要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帝,一辈子抓的最狠的就是问题。乾隆登基初时,执掌的更是一个吏治风气空前廉洁高效的大清朝。怎么半个多世纪后,竟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复杂的问题,倒是有两个简单的原因——乾隆皇帝想发两笔财。

二、公捐:上梁不正下梁歪

乾隆要发的第一笔财,叫公捐。

乾隆年间,中华帝国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的丰富,在“蜜罐子”里泡大的弘历花起钱来可谓是一把好手。首先是南巡,清帝出门的情形,足以让几年才能出一次皇宫的明朝皇帝嫉妒到扭曲。康熙、乾隆就都有南巡的习惯,可作风却不大相同。康熙南巡时曾昼夜行驶360余里,行宫基本设在官衙之中,仍担心过于奢侈。而任帝国总裁60年的乾隆,期间六次下江南,每一次都声势浩大。

1751年,这一年乾隆初下江南,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深度发掘了公捐的功能。乾隆途径扬州时,来到平山堂行宫,这里本无梅花,可为博乾隆开心,盐商竟捐资植梅一万株,硬是人为造出了个万亩生态园,而乾隆也在政策上有所回报,十五年八月,内阁奉上谕:“准其每引加耗二十斤。”“加耗”是指增加每引捆盐斤数,在原先344斤的基础上又加20斤,如此结无疑提高了盐商的经济利益。

乾隆在《南巡记》中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那么,这河工、海塘资费从哪里来呢,自然少不了又是出自公捐。督抚们或是自请捐银,或是自请摊扣养廉费。1783年,江西巡抚郝硕应交公项银5万两,郝硕表示实在无能为力,于是命令各府帮捐,各府州共呈送三万八千五百两。乾隆一生,六下江南,四去盛京,五次西巡,每一次都要地方大吏“恭进”衣料、金锭、朝珠等大量财物,远超出了督抚们的承受能力,只好这样层层盘剥下去,既满足了乾隆又给各级官吏们提供了中饱私囊的借口,最后的负担自然落在了大清帝国每一位百姓的肩头。

但要论破坏力度之大,比起乾隆下面发的第二笔财,这事也是“小儿科”。

三:罚俸:廉者为贪者受罚

乾隆要发的第二笔财,叫罚俸。

时间一年年过去,到了乾隆中叶,各省藩库亏空成了普遍的问题,面对大清帝国日以继夜的贪腐增长速度,乾隆也很着急啊,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乾隆非常“机智”地想到了罚款。

1781年,乾隆皇帝遇到了大清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件贪腐案:甘肃冒赈案。这桩贪污案早在1774年即乾隆三十九年就开始,可由于甘肃省全省官员皆涉案其中,以赈灾的名义集体私分巨额公款。全省没有一个官员是干净的,也就没有一个官员举报。直到七年后撒拉族苏四十三起义,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了摆脱困境,主动向乾隆帝上奏。奏折说:“臣甘愿将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甘肃藩库,以资兵饷。”不料聪明反被聪明误,精明的乾隆质问爱卿作为区区布政使何以有这么多钱?这才揭开了甘肃官员冒赈侵贫的罪证,据调查仅皋兰一县便亏空八万七千余两之多,所有亏空皆责令有关官员进行赔补。若说贪污所造成的亏空官员赔补还合理,那接下来这件事乾隆就是在变着法儿的赚钱了。

1786年,乾隆查办浙江府亏空案时发现,曾任闽浙巡抚的富勒浑对于该地亏空案查办不严,于是判处富勒浑赔付部分亏空,可此时富勒浑已被抄家无力赔付,于是雅德代赔。其原因为雅德为浙江巡抚,因传询富勒浑之事“ 昧良询隐,饰词保奏” ,故受到了代赔亏缺的处罚。甚至连天气灾害、物价上涨都要由督抚赔付,清朝的大吏们实力表演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对此,乾隆曾在《上谕档》中承认:“廉者为贪者受罚”。而为了缴付赔款,即便廉者也不得不盘剥下属,收受贿赂,最终使官场贪腐之风渐涨,掏空了康乾盛世的积淀。

晚清“老实头”,受尽李鸿章排挤嘲笑,却打出重建国威的奇迹一仗

跟梁山好汉多大仇?一部清人写的“水浒续集”,雷得叫人哭笑不得

康熙帝有九十七个孙子,为何偏爱乾隆一人?因乾隆八字特殊

清朝的康熙皇帝子孙繁盛,据统计他有35个儿子、97个孙子。在众多的儿孙中,康熙帝最喜欢的是雍亲王胤禛(即雍正皇帝)的第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甚至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康熙帝之所以传位给皇四子胤禛,是因他偏爱乾隆的缘故,那么康熙帝为何这么偏爱乾隆帝呢?

在咱们中国有一种“隔辈亲”的社会现象,爷爷、奶奶往往和孙子、孙女非常亲近。康熙皇帝贵为天子,但毕竟也是为人父,为人祖,他也喜欢自己的孙子,但因为政事繁忙,以及复杂的宫廷因素,他却很少能见到自己的孙子们,皇孙们也很难见到皇祖父。

影视剧中的康熙帝

乾隆皇帝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但他直到十一年后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皇祖父。话说康熙六十年一三月,雍亲王胤禛邀请父皇康熙帝到圆明园赏花,康熙帝欣然答应。三月二十日,康熙帝来到了圆明园欣赏牡丹花,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位十一岁的少年,此人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此时的康熙帝瞬间被眼前这个少年所吸引,史书记载“见即惊爱”,之后康熙帝又询问他的功课等内容,弘历落落大方的回答,让康熙非常满意,无疑在自己见过的所有孙子中,眼前的弘历是最出色的。几天后,康熙帝派太监来到圆明园,命雍亲王将弘历的八字呈上。

乾隆八字图解,清宫档案

又过了几天,康熙帝再次来到圆明园,宴饮结束后,他当众宣布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朕要把弘历带回宫中,亲自教养。为什么说这个决定不同寻常呢?因为康熙帝虽然有97个孙子,但能够“养育宫中”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弘历,另外一个是皇嫡孙弘皙。

弘皙的父亲是废太子胤礽,他得到康熙的宠爱并不意外,与弘皙相比,弘历的身份差很多,其父只是亲王,其母更是普通的“格格”。但弘历却超越了其他皇孙,进入宫中,能够每天都陪伴在皇祖的身边。康熙有时候亲自授课, “命学射于贝勒允禧,学火器于庄亲王允禄”。

乾隆帝画像

梳理这些事情,我们不难发现,康熙之所以钟爱弘历,除了第一印象非常好,他对弘历的八字也进行了研究。传统的中国人喜欢相面、算卦,康熙虽然贵为皇帝,但他对这方面也非常热衷。时期,故宫皇家档案得以公开,其中有一份就是当年乾隆的生辰八字以及批语。

乾隆皇帝的八字为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这段八字的批语很长,我们截取其中一部分,“庚金生于仲秋,阳刃之格,金遇旺乡,重重带劫,用火为奇最美,时干透煞,乃为火焰秋金,铸作剑锋之器。格局清奇,生成富贵福禄天然”。

按照算命的这套理论,乾隆八字,天干庚辛丙丁,火焰秋金,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寿元高厚”;地支子午卯酉,局全四正,男命得之,主大富贵。在今天看来,算命属于迷信,但那个时候,康熙却非常重视,也正是因为弘历的八字,才有后来的乾隆。

参考资料:1.《清圣祖实录》;2.《清高宗实录》;3.《清内阁大库档案》

----------------------------

品读千年变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请关注【纵横五千年】

微信公众号:纵横五千年

1929年,故宫发现一张生辰八字,解开康熙传位之谜:雍正不会篡位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自清朝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谜题。在这方面,雍正一直百口莫辩、受尽了臣民质疑。然而在1929年,故宫档案馆发现了一封特殊的生辰八字。而这张生辰八字也成为了解开雍正继位之谜的金钥匙。

一、三帝齐聚

1929年,故宫博物院曾经公布了一批内阁大库的档案,其中有一些珍贵的、隐秘的原始文件。其中一张,竟是乾隆的八字,上面还附有康熙六十一年的批语。乾隆的八字的内容如下:

“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批语:此命贵富天然,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年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别的不用问。”

也就是说,乾隆八字,用术语叫做火炼秋金,是天赋极厚的强势命运。有这种八字的人,极其聪明,极其仁孝,文武双全,将来妻子也非常销毁,命中注定会有很多子嗣。小的时候会有点浮灾,但并不碍事。十六岁之后,就一切顺利。将来健康长寿,贵不可言。可以说,这是绝对的、王者的命运。

那么在故宫档案馆中,为何会留下这样一张生辰八字呢?而这,就要从康熙立储说起了。

清朝时期,科技并不昌明,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走卒贩夫,都十分迷信命运。而康熙,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康熙为何要在康熙六十一年,专门给年幼的弘历算上一卦呢?

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22年。当年的阴历三月十二日,《清高宗实录》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那一天,清朝最著名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破天荒地聚在了一起,只不过当时雍正还得叫胤禛,乾隆还得叫弘历。

当时康熙执政已经进入了尾声,这位皇帝成功了一辈子,却偏偏在立储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原本,康熙想将皇位传给皇后赫舍里所生的皇太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就不让位,父子俩间生嫌隙,因此发生了两废太子事件。在此期间,他的九位皇子趁势而动,为争夺皇位撕破了脸皮。

康熙还发现,皇长子、皇八子和权臣联合,不断攻击废太子,欲取而代之。儿子们的图谋,让康熙心力交瘁,晚上经常失眠,成天唉声叹气,似乎得了抑郁症。

为了给父亲散散心,当时还是四皇子的胤禛上奏道:“我在圆明园的赐园里,有几百棵牡丹,都是珍贵品种,花开争艳,希望皇阿玛赏光,来我的园子里散散心。”

对于胤禛这个的儿子,康熙还是很器重的。此人不争不抢,对皇位似乎没什么兴趣,整天以书法和读佛经而自娱,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胤禛常称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

虽然胤禛十分“与世无争”,但是只要交给他一些任务,他又总能漂漂亮亮地完成。例如康熙朝的皇太后病逝,康熙将丧事交给胤禛来处理,结果胤禛安排得井井有条。后来,胤禛又多次奉命巡幸各地,总能出色地完成政务。因此在康熙心中,胤禛是十分能干的,是相当务实的。

在众兄弟中,四阿哥胤禛简直是一股清流。因此康熙常常巡幸胤禛的花园,前后达到11次,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虽然康熙很亲近胤禛,然而胤禛也不是没有弱点。首先,他不是嫡子,更不是长子,没有年龄优势;其次,从才干上来说,胤禛确实很有能力,但是八皇子、十四皇子也是文武兼备。最后,从个性上来说,胤禛为人阴沉、城府极深,深居简出、独来独往,似乎不是很能团结人。因此在当时,胤禛应该不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

然而在康熙六十一年阴历三月十二日,胤禛却借这次游园活动布了一个大局。而这个大局,将决定雍正是否能继承皇位。

二、康熙初见弘历

当天,康熙来到圆明园,胤禛将他引导至牡丹台,父子俩欣赏着怒放的牡丹,说着家长里短,好一派父子情深。就在这时,胤禛突然对康熙说:“您的两个孙子打生下来就没见过你,今年都是十多岁了,你想不想见见?”(《清高宗实录》:以予名奏闻,遂蒙眷顾……)

明明有孙子,却自出生后十多年都没见?在通常家庭看来简直不可理喻,然而在皇家,却是稀松平常之事。康熙活到成年的儿子有20个,光孙子就有97个。康熙每天政务缠身,哪有那么多功夫去见自己孙子呢?因此康熙一生中,只见过了30多个孙子。其他孙子,一生都没见过爷爷。

既然来了,自然要见见。康熙说:“那就带上来吧”。随后,胤禛的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被带了上来。两人今年都是十二岁,并非一母所生,年龄相差只有两个月。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对于弘昼,康熙并没有什么印象。但看到排名第四的弘历,康熙却感到非常惊讶。从相貌上看,弘历皮肤白皙,长得很出众,同时气质沉稳,眼神不卑不亢。

其后,弘历和弘昼给皇爷爷行礼。相比之下,弘昼显得很拘谨,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反观弘历,则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似乎没有紧张和局促。

康熙作为皇帝,一辈子不知和多少人打过交道,却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于是康熙和蔼地问弘历:“你今天读了什么文章?”弘历则回答:“我正在读周敦颐的《爱莲说》。”

康熙接着说:“那你背背看?”随后弘历一口气将《爱莲说》背出,一字不差。这让康熙非常惊喜。(《清高宗实录》:偶举《爱莲说》以试,诵通融彻,奖悦弥至。)

据乾隆后来自述,自己从小就天资过人,记忆力非常好。与众兄弟相比,乾隆总是过目不忘。兄弟们还没背完一篇,自己已经背了三篇,因此老师不得不给乾隆布置更多作业。而从乾隆继位后的表现看,也确实多次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因此他的说法并非吹牛。

当晚,弘历、弘昼和康熙一起吃了顿饭。吃完饭后,康熙便回宫了。当天晚上,康熙想了很久,最终做出一个决定。

第二天,康熙的宫廷宦官来到圆明园,向雍正讨要一件东西,那就是弘历的生辰八字。到了这一步,雍正已经明白,自己成功了。

前文也提到,雍正将弘历介绍给康熙,事实上是个局。

康熙废掉太子后,之所以迟迟不能立储。一方面是因为皇嗣确实难以抉择,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特别喜欢皇太子的儿子弘晳。作为废太子胤礽的第二子,弘晳从小就被养育在宫廷中,备受康熙的怜爱。这一点,甚至连朝鲜人都看得出来。

就如《李朝实录》所说:“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尙尔贬处(允礽)矣。”

也就是说,康熙虽然非常厌恶废太子,但是对贤能的皇长孙却爱怜备至。因此,康熙迟迟不立储,也有想将弘皙立为太子的打算。因此太子虽废,却依然存在东山再起的可能。

为了彻底灭掉废太子,胤禛想出一条釜底抽薪之计,就是让自己的儿子代替废太子的儿子。知子莫若父,弘历的本身,胤禛是心知肚明的。从小到大,弘历就一直是胤禛最出色的儿子,文化上乾隆博闻强识;武艺上,弘历身材矫健,善于骑射。这样优秀的皇孙,康熙怎么会不喜欢呢?

康熙六十年,在承德避暑山庄,雍正真正见识到了自己儿子的天赋有多么恐怖。根据乾隆《御制诗全集》记载:

“康熙六十年,予年是以,随皇考(胤禛)至山庄内观莲所下,皇考命予背诵所读经书,共五千余言,不遗一字,时皇祖(康熙)近侍,皆在旁环听,咸惊颖异。”

也就是说在当天,雍正考了弘历一篇经书,长达五千多字,结果弘历竟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当时,康熙的近侍们也在一旁围着听,都感到十分惊讶:“这孩子太聪明了啊!”

近侍随口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雍正。第二年,雍正就将弘历介绍给了康熙。而弘历,将是彻底打倒废太子的秘密武器。最终,弘历不负雍正所望,成功地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因此,才发生了康熙要弘历生辰八字的事件。

经过测算,乾隆的八字简直贵不可言,真是难得的大富大贵之命。迷信命理的康熙当即做出决定,将弘历“养育宫中”。

在97个皇孙之中,之前仅有一人享有“养育宫中”的殊遇,他便是弘皙。康熙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将他作为未来的继承人进行培养。而如今,弘历也有了这样的待遇。很显然,弘历也成为了未来储君的候选人。作为弘历的父亲,胤禛的继位希望一时间大增。

那么在宫中,弘历能不能抓住机会,让康熙宠爱和重视自己呢?

三、康熙的恩眷

此时的康熙已经是风烛残年,从康熙六十一年夏天开始,弘历陪伴康熙长达五个月,两人在避暑山庄一直形影不离。乾隆回想当年祖孙相伴的情景,动情地写道:

“夙夜祗随圣祖,绨几展书,则亲授章句;批章引见,则敬立座侧。至于传餐侍膳,曲承含饴依膝之欢。”

也就是说,弘历昼夜陪伴皇爷爷,为他展书研墨。而康熙则亲自教导他知识。吃饭的时候,两人工作一桌,康熙就像全天下普通的爷爷一样,不住地给弘历夹菜。在康熙最后的岁月里,这个乖巧的孙子给了他非常大的慰藉。短短半年里,祖孙俩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清高宗实录》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细节。一天,康熙在避暑山庄的一个小湖便泛舟,眼看就要靠岸。当时乾隆正在一座山上玩耍,他看到爷爷后,急急忙忙地跑下山,想迎接皇祖父。康熙见了,担心地不得了,急忙站在船头,大喊:“弘历慢一点,别摔着了。”这样温馨的一幕,甚至乾隆到了晚年都无法忘怀。

还有一次,弘历随康熙打猎。在马上,康熙用一杆鸟枪射杀了一只黑熊。那黑熊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于是康熙对弘历说:“你上去补一箭吧!”谁知当天,一向乖巧的弘历就好像没听见一样,坐在马上昏昏欲睡。康熙看着有些生气:“你为什么不动?”

话音刚落,那熊突然暴起,像发了疯一般向人们扑来,所有人都被惊呆了。还好康熙比较震惊,一枪爆了黑熊的头,这才让大家转危为安。

这件事,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眼中,古往今来的皇帝都是强运之人。如果当时弘历听了自己的话,恐怕早就被黑熊撕碎了。平时弘历一直很勇敢,而这一天却表现得昏昏欲睡。迷信的康熙认为,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事毕,入武帐,顾语太妃曰:是命贵重,福将过予。”也就是说,康熙对随侍的太妃说:“弘历的命运太贵重了,将会比我还有福气。”要知道,康熙执政六十年,多子多孙,富有四海,试问谁能比他更有福气?很显然,从此时起,康熙已经正式将乾隆列为自己的继承人了。

此事发生一周后,康熙特地去了圆明园,他要见一个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弘历的生母钮钴禄氏。迷信的康熙,也要看看钮钴禄氏的面相。

和《甄嬛传》不同,历史上真实的钮钴禄氏只是个出身低贱的大丫头,长得也不像孙俪那么美艳,在府内只是干一些粗活、累活。在她十九岁那年,三十四岁的胤禛突然心血来潮,和她发生了。谁知正是这一夜,让钮钴禄氏珠胎暗结,生下了弘历。

由于钮钴禄氏相貌平平,因此胤禛不是很待见她,因此连个名分都没有。在王府内,仍被称为“格格”。

虽然钮钴禄氏长相一般,却身体健康、十分有活力,老太太最后竟活到了86岁。当上皇太后之后,她还特别喜欢旅游,乾隆出去几次,钮钴禄氏每次都会跟随。85岁那年,她竟然登上了泰山顶,一路上步履很稳。由此可见,钮钴禄氏长得有多么“皮实”。

那一天,康熙接见了钮钴禄氏。面对着这个大脚丫头,康熙端详了很久,然后说了这么几个字:“果是有福之人,有福之人。”

古代选择皇后,并不看重其相貌,主要看重其德行。因此不太漂亮,反而是钮钴禄氏的加分项。从后来的画像来看,钮钴禄氏长得五大三粗,方面大耳,是真正的福相。乾隆后来回忆:“似已知予异日可以付托。”弘历有福,他的生母也有福,雍正和弘历的皇位这时候终于能够坐稳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雍正、乾隆能继位,并不完全是因为康熙十分迷信,而主要因为父子俩确实有才能。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猝然病逝,他的继承人正是四阿哥胤禛。根据朝鲜人的记载:

“康熙曾遗言:第四子雍亲王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这里的第二子,其实就是弘历,因为弘历的两个哥哥早就已经病逝了。可以说,康熙之所以立雍正为皇帝,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弘历的存在。

弘历后来继位后,一直都在怀念着自己的皇祖父。他一生效仿康熙,甚至表示自己绝不会做“六十年”的皇帝。因为他决不能超过自己祖父的“六十一年”。在他执政的第六十年,乾隆见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嘉庆。

因此在执政中,乾隆每每想起皇祖父对自己的重托,总会朝乾夕惕,战战兢兢。因此,乾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工作狂”皇帝。就如他自己所说

“若予,则皇祖、皇考付托所游重,言念及此,自视常若不足,岂敢弛朝乾夕惕之志?故凡出 治临民,惘不尽心筹度,日慎一日,至于今三十年。”

他非常清楚,如果不是皇祖父的提携和呵护,自己这个王府“格格”所生的庶子,只不过会成为一个历史上籍籍无名的王孙公子而已。

在以往,康熙索取乾隆的生辰八字,不过只是乾隆的一家之言。到了1929年,乾隆八字在故宫档案馆被发现。人们才知道,乾隆所言不虚。十四阿哥确实才干过人,但他所面对的不只是雍正一人,而是雍正加上弘历。无论如何,康熙也不可能传位给他。

至于雍正改“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就更是无稽之谈了。首先,古代的“于”应写作“於”,无论如何也不能涂改。况且,康熙的传位诏书还有满文副本。请问在满文里,如何将“十”改成“于”呢?很显然,雍正篡位之说不过是乡野议论的野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