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上海八字桥在哪个位置 上海八字桥简介资料

上海八字桥在哪个位置 上海八字桥简介资料

本文目录一览:

孤岛时期的上海老照片,被遗忘的八字桥战斗

这组照片记录了淞沪会战后的上海,由日本摄影师拍摄。图为上海闸北铁道管理局大楼被日军攻击。

图为八字桥附近。八字桥是被遗忘的,在八字桥打响了淞沪会战的第一枪。8月13日下午4点,在八字桥进行前进搜索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第3大队踩中了中队事先埋设的地雷,日军随即向柳营路上的87师阵地开火,得到命令的87师随即全面发起进攻,淞沪会战就这样从八字桥开始了。

但上海当时有列强的租界,日本此时不敢再对英法等国发动战争,所以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较少受到破坏。图为上海公共租界。

图为繁忙的苏州河,远处是外白渡桥。孤岛时期,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为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图为外滩楼顶的多国国旗和楼下的众多轿车。1937年8月13日,调动大约七十万中队(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锐中央军)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虽然中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阵亡三十三万人,空军损失过半),但最终实力占优势的日本军队击败了中队。

远眺外滩。日军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后,日人并将上海改名为大道市,取自礼运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抗日组织铁血锄奸团也同时针对汉奸、日军,展开一连串可歌可泣、热血澎湃的抗日活动。

在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杨浦两区作为日军防区和日本势力范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图为巡逻的英国士兵。

图为驻扎在上海的日军陆战队总部。上海的孤岛时期持续了四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再四年,日本战败投降,国民政府光复上海并收回租界。

“这里曾是淞沪抗战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上海“95后”拨开历史迷雾找寻抗战遗存

一栋建于1927年

接近百年历史的三层老建筑

一位95后的上海地铁维保职工

这两者最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你能想象吗?

位于上海静安区虬江路1038号

地处与会文路的交叉口

这栋白色的三层混凝土结构的老建筑

一直以来平平无奇

被淹没于历史的尘土之中

直到去年

95后的上海地铁维保职工李维嘉

在翻看一张上海北站的历史照片中

偶然发现了这栋建筑

从小在老闸北长大

对于这一块区域的老建筑

有着浓厚的感情

他对那张照片中角落里的这栋建筑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维嘉说:

“1932年、1937年,处于抗日战火的中心区域,依然能留存至今,这其中肯定有不少故事。”

为了揭开这栋大楼的身份

他几经波折

和研究抗战史的同好一起

经过严谨考证,终于得出结论

跟着小红(ID:hszs1921)

一起来看!

一张老照片引发的寻访

新古典主义风格外观低调

从小住在火车站附近,生于局北村的李维嘉对于虬江路以及王家宅地区有着深厚的情感。“局北村,局东村,局南村、局西村他们当时用的门牌号都是虬江路1150弄,其实如果要都走一遍要花很长时间。”正是出于对这片区域的熟悉和情感,加之喜欢研究抗战史,研究老上海风情,李维嘉在去年一次翻阅历史老照片时突然有了发现。

他向记者展示了这张照片,这是1950年左右拍摄的上海北站老照片,在照片的右上角有一栋三层的建筑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张照片很清晰地展示了,这栋楼的位置,当时没有那么多高楼,从北站望过去,一片平坦,唯独这栋楼映入眼帘。”李维嘉总觉得这栋楼似曾相识,凭借着对于这片街道的熟悉,他很快就发现,照片上的这栋楼可能就是虬江路会文路口的那一幢。说来也巧,这栋楼的对面就是曾经的上海铁路医院,现在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分院,属于挂牌的历史保护建筑。“我从小就在那里打针看病,可以说是我的童年阴影所在地了,这片地方我一直经过,少说也有20多年,居然一直未留意过这栋楼。”去年,趁这栋楼的居民还未全部搬迁完,他在一位住户的带领下,完整地记录了该建筑的内部结构。

在同前去探访的那天,记者也终于明白这栋楼为何看起来平平无奇了。整栋三层楼并无风格非常明显的装饰,白墙铁窗就如普通民宅,而新粉刷过的外立面则更把这栋楼的历史气息给掩盖起来。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栋楼的外墙隐处,有被掩盖的横向凹槽和窗楣线条,据同去探访的老建筑爱好者科普,这些都是明显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在那个时期,上海的大楼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装饰风格并存,这栋楼便属于后者。

历经两次淞沪抗战今仍在

建筑身份几经波折最终确认

李维嘉告诉记者,在寻找到这栋楼之后,其实很重要的一点一开始都无法确认,“这栋楼建于什么年代,有无具体名称,具体的用途是什么?”这在当时留给他一连串的问号。接下去的过程,对于李维嘉来说是一场“史海捞针”。

在1950年左右的照片确认这栋楼的存在,他开始往前慢慢推算,“淞沪抗战的时候,楼在不在?是1937年之前或是1932年之前?”带着这些假设性的判断,他开始在海量的历史图片中检索。颇为幸运的是,之前研究上海抗战历史的积累,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一套“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期由日军发行的“上海事变”明信片中,这栋建筑再一次出现了。这套明信片总共16张,是以日军的视角记录的当时所谓的“战功”。在其中一张反映上海北站被日军炸毁并占领的明信片右上角,也有一栋方方正正的三层老建筑与现址高度吻合。惜乎拍摄角度所限,三楼东南角未能在照片中体现。

李维嘉表示,在好友的帮助下,问题很快便迎刃而解。从“弄堂”公众号资深博主段段提供的另一组由外国记者拍摄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期上海北站的老照片中,他终于看到了此楼的全貌,并基本验证了之前的判断。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位于苏州河北岸的商务印书馆总厂遭到日本侵略者严重破坏

这次意外的收获也让他继续深挖,既然1937年时楼已建好,那更早之前呢?很快,他的推测便得到了验证。在一本日军出版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写真集里,李维嘉找到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这是第一代上海北站(西式洋楼建筑)被日军占领后拍摄的。在照片右上角,这栋特征鲜明的三层楼老建筑赫然在目。而在那时,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还未建成。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的上海市区,日军留下成片废墟

荣昌堆栈浮出水面

此地或有激烈抗战故事

为了更好地确定这栋楼的历史,李维嘉去到上海图书馆查询《申报》,通过检索发现该楼门牌号“虬江路1038号”一词曾出现在1932年3月6日发行的《申报》第四版上。相关内容为“榮昌公司堆棧通告——本棧坐落閘北虬江路一千零三十八號,適當戰事區域,所堆存本棧之貨,現悉已被燬於火。究竟如何情形,目下交通阻隔,無從証實。一俟交通恢復,請各客持單至本棧面勘,是爲至要,特此通告”。

李维嘉表示,该楼所在的区域是当时战火最为密集之地,当时就在该楼对面的大伦丝厂也就是铁道医院的前身,便在淞沪会战中被日军全部炸毁,幸运的是,《申报》刊登的这一消息,显示该楼遭遇大火,内部货物被烧,但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墙厚,建筑完好。此后李维嘉又通过身边好友相助,查询得知,这栋楼的建成年份为1927年,但就此无更多资料。

李维嘉就此推测,该建筑在“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时期可能发生过激战,或为四行仓库激战的翻版。因为李维嘉翻阅历史资料时查到,时任19路军78师156旅旅长翁照桓曾著有《淞沪血战回忆录》一书,就一·二八事变时期虬江路战事提到:

各部到沪后,即在闸北京沪线北站起,沿淞沪(铁)路之宝山路、虬江路、中兴路(中山路)、天通庵路、青云路等各路口至八字桥止,构筑防御工事;并预定该地带为第一抵抗线。由“会文路至宋公园路之线,为第二抵抗线”。

△躲避战乱的难民

李维嘉告诉记者,而此楼的所在位置正处于第二抵抗线上。可见此楼在当时确为闸北抗战之战略要地。并且,有一幅由当时日军绘制的《上海闸北概见图》留存,图中此楼所在的会文路虬江路口处有中队设置的防御工事,被日军用红笔画出,也证明了该楼的战略价值。

△十九路军士兵在上海闸北巷战

“这里曾是淞沪抗战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四行仓库就在附近,这栋楼所在的区域也是抗敌守军的阻击位置,这栋楼在当时位高,利于观察和守卫,加之钢筋混凝结构,非常坚固,内部又是仓库式构造,想必会有激烈的抗战故事在此发生。”李维嘉如此说道。

据记者了解到,这栋楼目前已无居民居住,进入大楼处已被封,目前还未知这栋楼的后续如何。李维嘉表示,希望有关文史部门能够重视这栋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楼,“这是一栋比四行仓库历史更久的建筑!”

△由日军出版的《上海闸北概见图》中发现此楼的东北角会文路虬江路交叉口曾是国民革命军一个非常重要的防御工事,被日军用红笔重点标出

珍贵影像!

美国电影人镜头下的淞沪抗战

↓↓↓

△“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历史视频资料

历史从未离去

一起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砥砺前行

来源:红色之声(ID:hszs1921)综合劳动观察、上海音像资料馆

编辑:shirley、俊俊

审稿:钱程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