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大宋皇上排名 大宋皇位继承顺序

大宋皇上排名 大宋皇位继承顺序

本文目录一览:

北宋皇帝名声排行榜:宋真宗为何仅次于宋徽宗排名倒数第二

赵恒,太宗赵光义第三子。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至道三年,太宗死,赵恒君临天下,是为宋真宗。作为北宋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其所受非议和责难应该说是在北宋诸帝中仅次于宋徽宗。

宋真宗继位,由于“谨守成宪,不思更革”导致了其想有作为而无所作为。他错失进一步改革良机,没能及时调适太祖、太宗的“过激”措施,使其愈演愈烈,乃至影响有宋一代都在不可救治的“积贫积弱”的态势中度过。

宋真宗即位时,已经出现了官吏冗多的现象,但是,他没有采取措施减少入仕人数,反而把宋太祖、宋太宗时开始酝酿的选官制度——磨勘法确立并发展起来。当然,真宗此举的初衷是鼓励官员安于现职,从而限制中下级官员的升迁,减少高级官员的总人数。如果标准严格,论功磨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铨选制度。但为了笼络士人,磨勘的标准逐渐放宽,出现了“文官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贤不肖并进……虽愚暗鄙猥,人末齿之,而三年一迁,坐至于卿丞郎者,历历皆是。”造成冗官大量出现。

宋真宗即位后,以“居安思危”、“兵不可去战不可忘”为理由,继续奉行募兵制,以致军队数量有增无减。然而,军队数量的增加不不意味着战斗力的增强,相反,募兵制使大量的老弱士兵终身“仰食于官”,与少壮士兵混杂在一起,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同时,宋初实行的更戍法也使得军队疲于换防,没有时间操练,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冗兵的结果,不仅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上述问题宋真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是通过花样翻新的剥削方法,如支移折变、压榨农民、扩大各项专利税等手段收来解决财政危机,这就加剧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动摇了北宋的统治。

更为严重的是宋真宗痴迷道教,东封西祀。“澶渊之盟”之后,宋真宗连续十几年亲自导演了天书降临、东封泰山、西祀汾阴等一系列闹剧。先是不断炮制天书降临,接着宋真宗又亲率百官带着“天书”前往泰山,于山顶封祀天地。又带着“天书”,西祀后土地祗于汾阴。还派各级官员祭祀四岳及四海、河渎,以及其他诸神,整修或新建庙宇神祠,大规模地东封西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上行下效,在宋真宗热衷于东封西祀的同时,各种人造的祥瑞纷纷出现,并得到了真宗的认可。宋真宗开始疏于朝政,热衷于各种祭祀活动陶醉于各地的祥瑞纷呈、群臣的歌功颂德。而东封西祀的直接后果是使北宋付出了国库耗费过半的沉重代价,将北宋建国以来,太祖、太宗以及真宗前期十多年来的积蓄消耗殆尽,遂至“海内虚竭” ,致使赵宋王朝日渐陷入积贫积弱的深渊。

图解两宋十八帝:北宋篇

北宋(960年—1127年)九帝

宋太祖 赵匡胤

姓名: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

庙号:太祖

生卒: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终年:50岁

在位:(960年—976年)共17年

年号:建隆 、乾德 、开宝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雪夜定策:建隆二年(961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宋太祖赵匡胤向宰相赵普问策,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五代十国”的战略方针,其后,宋朝先后攻灭了南方九国,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宋太宗 赵光义

姓名:赵光义( 北宋第二任皇帝)

庙号:太宗

生卒: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

终年:59岁

在位:976年—997年(22年)

年号:太平兴国 雍熙 端拱 淳化 至道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次日,太祖驾崩,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平定北汉,统一中原: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攻破太原城,北汉灭亡,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武人专权、藩镇割据、长期处于的局面,“五代十国”宣告结束,中原地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北伐辽国:太宗在位期间,为收复“燕云十六州”曾两次对北方的辽国用兵,均以失败收场,对宋朝国力、后世宋辽军事关系产生深厚的影响。

宋真宗 赵恒

姓名:赵恒( 北宋第三任皇帝)

庙号:真宗

生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

终年:55岁

在 位:997年—1022年(25年)

年号:咸平 景德 大中祥符 天禧 乾兴

咸平之治:是指在真宗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劝真宗亲征,真宗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取胜,在取得有利的军事形势的前提下,宋辽签订和约: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州又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客观上促成了宋辽两国百年的和平,同时也让宋辽武备皆废。

宋仁宗 赵祯

姓名:赵祯( 北宋第四任皇帝)

庙号:仁宗

生卒: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终年:54岁

在 位:1022年-1063年(42年)

年号:天圣 明道 景佑 宝元 康定 庆历 皇佑 至和 嘉佑

生世之谜:宋仁宗的生母为宋真宗的宫女李氏,真宗十分宠爱刘妃(刘娥),于是刘妃对外宣称宋仁宗是自己所生,真宗也默认了这个事实,并进封刘妃为皇后,宋仁宗对于自己的身世并不知情,一直到刘太后死后,才由八贤王告知事情真相,其时,生母李氏已过世,仁宗悲痛万分,封生母为太后。民间将此事艺术加工成广为流传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科举千年龙虎榜:北宋仁宗嘉祐二年科举,涌现了苏轼、苏辙、曾巩、曾布、张载、程颢、程颐、章衡、章惇、吕惠卿、王韶、吕大钧等大批优秀人才,被后世成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重熙增币:庆历增币,辽国人称为“重熙增币”,辽兴宗重熙年间(宋仁宗庆历年间),辽国借北宋内外交困,迫使北宋增加对辽岁输的金帛的历史事件

庆历新政:是指中国北宋宋仁宗在庆历(1041年—1048年)年间,由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人主持的针对北宋“冗员、冗兵、冗费”等问题而进行的改革。

宋英宗 赵曙

姓名:赵曙( 北宋第五任皇帝)

庙号:英宗

生卒: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

终年:36岁

在 位:1063年—1067年(4年)

年号:治平

濮议:是宋英宗时代对生父尊礼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讨论,引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即位次年(治平二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让群臣商议要不要自己的给亲生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上皇考尊号)。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旧史称之为“濮议”。

开修《资治通鉴》: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并为其修史提供各种保障和支持。司马光为了报答宋英宗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

宋神宗 赵顼(xū)

姓名:赵顼 (北宋第六位皇帝)

庙号:神宗

生卒: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

终年:38岁

在 位:1067年—1085年(18年)

年号:熙宁 元丰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元丰改制:元丰年间(1078~1085)由神宗发起的对职官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制度一直实行到宋朝末年未再进行大的变动。

宋哲宗 赵煦

姓名:赵煦(北宋第七位皇帝)

庙号:哲宗

生卒: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

终年:25岁

在 位:1085年—1100年(15年)

年号:元祐 绍圣 元符

元祐更化:又称元祐党争,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祐更化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

两败西夏:分别发生于绍圣三年(1096年)和绍圣五年(1098年)年的两次围绕平夏城的宋朝与西夏之间决定性的战争,宋朝取得全胜,西夏大败并遣使求和。是哲宗时期,宋朝外交和军事的重大胜利。

宋徽宗 赵佶

姓名: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

庙号:徽宗

生卒: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

终年:54岁

在 位:1100年-1126(25年)

年号:建中靖国 崇宁 大观 政和 重和 宣和

任用“六贼”:“六贼”指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等宋徽宗时期受重要的大臣,这六人朝庙之上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荒淫无度、排除异己,私下滥使职权以鱼肉百姓为乐,将民间弄得乌烟瘴气,满目涂炭,是导致当时江南方腊起义和金国入侵中原的罪魁祸首。

艮岳与花石纲: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为了帝国最大的园林建设工程——艮岳, 徽宗皇帝在苏州设置应奉局。苏州人朱勔,于山石素有心得,被蔡京推荐管领应奉局,专事在东南江浙一带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花石到手后,多经水路运河,千里迢迢,运往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十船一组,称作一“纲”,此“花石纲”名称之由来。

方腊起义: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由浙江睦州青溪人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发起的以讨伐朱勔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宣和三年方腊被俘遇害,宣和四年三月,起义最终被宋朝镇压。

宋钦宗 赵桓

姓名:赵桓(北宋第九位皇帝)

庙号:钦宗

生卒: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

终年:56岁

在 位:1126年—1127年(2年)

年号:靖康

临危登基: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朝在消灭了辽国之后,分兵两路南下进攻宋朝,直逼宋朝国都开封。1126年,宋徽宗担心背上亡国之君的名声,强行将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桓,赵桓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登基成为北宋第九位皇帝。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开封),掳走徽、钦二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并将东京城中公私积蓄劫掠一空,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宋仁宗赵祯:中国历史上有四百多位皇帝,但“仁君”赵祯只有一个

(宋仁宗 画像)

赵祯即位的时候,年仅十三岁。

十三岁,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只不过是个稚嫩的孩童。

小孩子当然无法承担起庞大的宋帝国的运转,所以朝政大权都落到了皇太后刘氏的手里。

刘氏是个狠人,她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

史书上说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意思就是说她有汉朝吕雉、唐朝武则天的才干,但是却没有她们邪恶的心性。

刘氏临朝称制不假,但从来没有想过僭越,或者改天换日,走武则天的老路。

她更像是宋仁宗赵祯的引路者,指引着这位小皇帝走上正确的道理。

她也许只是为了感谢先皇对她的知遇之恩——多年以前的刘氏,只是蜀地的一个孤女,如果不是皇帝垂青,她是没有机会走到今天这个地位的。

她在仁宗赵祯身旁陪伴了11年,终于撒手人寰。

在这里11年里,虽然她对皇帝有提携指点的恩情和帮助,但同样,整整11年,北宋的军国大权绝大部分都掌握在刘氏的手里。

她不会像武则天那样改天换日,颠覆王朝,但她也从来不肯放松手中的权力。

而她一朝撒手人寰,轮到仁宗亲政时,仁宗刚好24岁。

24岁。

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接手了一个同样朝气蓬勃的北宋帝国。

年轻的赵祯刚刚亲政,立刻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提拔自己一位宠妃的伯父为三司使。

这很好理解,想要让自己的皇权更加牢固,就必须行之有效的组建属于自己的班底,而把与自己后宫中有亲属关联的人提拔上来,无疑是一种非常稳妥的做法。

皇帝安排自己亲戚当官,这并不算什么大事。

这就好像老总任命分公司的经理,基层员工通常是不会有什么意见的,就算有,为了自己的饭碗,也不好发作。

但北宋这个大公司里还真有头铁的员工,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包希仁。

老包同志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包希仁,即包拯)

他认为,三司使负责财赋税收、盐铁事物等,是国家经济部门的重要职务,这样的职务,应该选才唯贤,而不是随随便便安排给亲戚。

早朝时,包希仁不管三七二十一,躬身在皇帝面前就开始痛陈利弊,表示这个官位必须慎重考虑,绝对不能安排给你们家亲戚。

他越说越激动,唾沫横飞,居然喷到了赵祯的脸上。

不管是什么原因,大臣向皇帝吐口水,这可能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你可以试想一下,一位大臣往商纣王、秦始皇、杨广等皇帝的脸上吐了一口口水,那么这位大臣将享受到什么样的福利待遇?

赵祯大小也是个皇帝,你往皇帝脸上吐口水,我看你是不想活了。

没想到赵祯只是风轻云淡地拭干了脸上的口水,然后安静地听完了包希仁的讲话。

并且,在几天之后,赵祯决定,另选贤能来担任三司使的职位。

宽厚,大度,知言纳谏,在这件事上,皇帝的性情显露无疑。

早朝过后,赵祯回到宫内用膳。

赵祯体虚畏寒,午餐喜食甜粥,小太监端上甜粥一碗,没想到皇帝刚吃两口,就吃出一粒沙子,正硌到牙齿上,他赶紧吐到地上,然后捂着脸对身旁的太监说了这么一句话:

“勿言吾尝食于沙,此乃死兮。”

他告诉侍候自己的太监,千万不要和人声张自己吃到沙子这件事,因为这件事一旦泄露,对于给自己做餐食的厨子来说,就是死罪。

赵祯再次展现出了他宽容待人的一面。

吃完午饭,皇帝到花园遛弯。

遛弯途中,赵祯三步一回首,五步一回头,随从们觉得很奇怪,不知道皇帝此举何为。

而当赵祯顶着烈日炎炎,回到宫中里,立刻提起水壶,狂喝一气。

身旁的妃子问赵祯,烈日当空,酷暑难耐,陛下为什么不让随从在外面伺候饮水呢。

赵祯笑着说道:

“朕屡屡顾,然未见其将壶,若朕问者,必有人欲诛矣,故遂忍渴还饮之。”

他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他之所以频频回头,就是想看一下有没有人为我准备水壶,但我看了好几次,都没有看到有人带着水壶,如果我要他们去临时准备,宫中负责管教下人的教习(官职)知道了,难免会责难他们,所以我只能忍着口渴回来饮水。

如果说宽容对待臣下,是他作为君王的素养。

那宽容对待下人,那就是他作为普通人的品格。

而皇帝这份宽容不仅仅是在身边,在天下的寒门士子中也有体现。

(苏澈 画像)

进士苏辙参加科举考试,在试卷里讥讽皇帝,他认为皇帝有事没有就在民间掳掠宫女进宫,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皇帝呢,每天就是吃喝玩乐造,既不关系百姓,也不关系国家大事。

这些内容,也许是无中生有,也许是确有其事,但不管是真是假,天子的威仪至高无上,你污蔑皇帝,就该治罪。

但赵祯听说这件事后,却对苏辙的行为大加赞赏,他对臣下说,设立科举考试的意义,就是选拔天下忠勇敢言之士,而苏辙一介布衣,如此仗义直言,应该封赏才是。

辱骂皇帝,却得到了皇帝的大加赞赏和高官厚禄,纵观上下五千年,这也算奇闻一件了。

赵祯似乎对万事万物有着超乎常人的同理心和包容心,他对任何人的态度都维持在一个非常温和的临界点。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又提起一位北宋名臣,这个人就是谏官王素。

作为谏官,时刻提醒皇帝,指出帝王的过失和不足,的确是分内之事,但奈何王素作为一个谏官,有些太过于敬业了。

边关将领曾经进献过一批美女给皇帝,皇帝非常喜欢,这件事不巧被王素知道了,他立刻找到宋仁宗,表示皇帝不应该近女色,应该赶紧把这批美女弄走。

可宋仁宗很明显对这批美女恋恋不舍,他央求王素,表示这批美女我很喜欢,就让我留下她们吧。

请注意“央求”这个词语。

是的,堂堂雄主,一代帝王,为了自己的私生活问题居然央求臣下。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情怀?

但王素那是一点面子也不给,表示这批美女你是送走也得送走,不送走也得送走。

赵祯一看没办法了,只好将这批美女各自赏钱,遣送出宫外。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也许这只是一段臣直君贤的历史故事,但在赵祯送走美女之后,他居然哭了。

而他哭的理由也很简单,他实在是很喜欢这批美女,但他的确又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优秀帝王。

当然,讲述一个帝王,不应该只从他的细微生活入手,更要放眼当时的政治格局。

赵祯一朝,因为之前的皇帝宋真宗已经和邻居辽朝老大哥签订了“澶渊之盟”,所以宋辽之间绝大多数时间是相安无事的,所以当时的宋朝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另外一个少数民族,西夏。

(西夏)

这个发源于唐代末期,由党项族建立的国风彪悍,经常滋扰北宋边境。

北宋政府的外交方针我们都很熟悉了,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谈,能用钱解决的事儿绝对不动用武力。

所以在和西夏连年交战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宋辽双方签订了“庆历合约”,合约的内容也很简单,和当年的“澶渊之盟”如出一辙,那就是宋朝按时给西夏发红包,西夏领了红包,保证不闹事。

这样以财求和的行为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它积极而高效地解决了两个之间的冲突问题,既避免了军事上的伤亡,又造福了边境的北宋百姓。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我们不得不反问一句,为什么每次都是北宋给别人发红包求和,而不是别人给北宋发红包呢?

难道一句没什么大不了的,北宋政府有的是钱,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的一个事实是:

买来的和平,那只是粉饰的和平。

不过对于宋仁宗来说,他能把他治下的北宋变成这样的一番景象,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嘉祐八年,癸卯年。

赵祯驾崩于东京汴梁福宁殿。

“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

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出,举国上下悲痛不已,大街小巷尽是哭声。

因为满朝文武和黎民百姓们都明白,北宋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皇帝,更是一位仁君,德君。

而当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远方的辽朝时,辽朝皇帝耶律洪基甚至抓着宋朝来使的手,悲痛无比,还扬言要为赵祯建一个衣冠冢,来寄托哀思。

(耶律洪基 形象)

这是一个让敌人都肃然起敬的皇帝。

当然,宋仁宗也曾受到过史学家们的非议,有人认为,赵祯亲政三十余年,朝廷大臣换了四十多位,绝大多数朝廷的重要岗位,都是频繁换人。

这样高强度的人事调动,就导致很难有人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出优秀的政绩。

用人上的失误导致了北宋政坛格局的动荡,而这种动荡,对北宋整体的国力也是非常有影响的。

诚然,宋仁宗算不得一代雄主,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甚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帝王,他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守成之主”,他也许什么都算不上,但他一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好人,就该被铭记和表扬。

让我们记住宋仁宗,记住这个悠悠历史中的良善之君。

赵匡胤建立大宋,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

赵匡胤建立大宋,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继位的是他弟弟赵光义。理论上讲,先皇去世,继位的应该是儿子,嫡长子继承制从商末一直流传下来,难道赵匡胤没有儿子?

显然不是,他是有儿子的,那么为什么赵匡胤不按照祖制传给儿子,而是把皇位传给了兄弟赵光义呢?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感情深厚:

皇帝定立继承人,常规情况下是自己的儿子,一方面要看哪个儿子能力强,另一方面就要看哪个儿子跟自己关系好,从而确立继承人。由于赵匡胤吸取了五代的教训,所以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上,他首先考虑不是儿子。

为了国家安危考虑,尤其在立国之初,政局不稳,让弟弟赵光义作为继承人最为合适。弟弟赵光义从始至终都跟随者哥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时,也是赵光义、赵普等人一齐协助策划实施的。

史料记载:

“开封尹光义暴疾,遂如其第视之。”

赵匡胤已经登基为皇帝,仍然对弟弟关怀备至,在赵光义得病的时候,赵匡胤亲自到府中看望。甚至亲自熬汤煎药,在床边照顾弟弟。哪怕已在帝王之家,手足之情也十分真切。

为了培养赵光义各方面的能力和经验,赵光义从殿前都虞候到大内都部署,之后可以行使宰相职权,任开封府尹加中书令,并封为晋王。

皇室宗亲任职开封府尹,基本就确立了其继承人的地位。感情深厚加着力栽培,这明显是奔着继承人去的,这毋庸置疑。

所以,从谁更适合做皇上的角度,赵匡胤选择的是弟弟,而不是儿子。

再有就是金匮之盟的约束: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赵匡胤一直在左右细心照料,赵匡胤是个大孝子,所以对母亲的话是言听计从。杜太后临危之际,马上叫来了宰相赵普,为遗命做个见证。

杜太后问儿子:“你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

赵匡胤急忙答道:“我得到天下,全是母亲积德才有的。”

杜太后厉声呵斥:“不对,如果后周世宗柴荣的继承人,不是个幼小的孩童,你还能得到天下吗?你百年之后要立你弟弟为继承人,这样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赵匡胤泣不成声,对母亲的话没有半字反驳,于是太后令赵普写下盟约,并严密保管起来。父母之命,做儿子的岂敢违背?实际上,当时赵匡胤的确是答应了母亲,但毕竟皇帝是他,权力在他手中。

哪怕他改了主意,他人没有办法阻止,况且赵普那是自己人,不是外人。但母亲的遗命常常萦绕在赵匡胤心中,假若赵匡胤不遵守,可能会于心不安,也无法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在盟约的约束下,赵匡胤最终选择赵光义为继承人。

也就是说,赵匡胤也是一个重承诺之人,更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于情于理都偏向了赵光义。

赵光义其实有篡位之嫌:

前面我们分析的是赵匡胤心甘情愿把皇位传给弟弟,那么有没有可能是非情愿的呢?

赵光义被封为开封府尹、中书令,可以位居宰相之上,是毫无疑问的实权派,况且赵光义也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他在京城到处结交权贵,培养自己的势力,他的野心也逐渐开始膨胀。

赵匡胤病危之际,急忙令人召见晋王赵光义,来确立后事。当时屋内只有兄弟二人,然而门内有人影晃动,赵匡胤大声对弟弟说:

“将来你要好好干!”

接着赵匡胤突然去世,只有赵光义一人从门内走出。

宋皇后见晋王赵光义一人出来,十分惊愕,很快又转变了态度说:

“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您了!”

于是赵光义顺利继位。宋皇后为何惊诧,也许本来赵匡胤的病还不到病危的程度,却突然去世。在烛光斧影中,赵光义也许给哥哥下了毒,也许直接谋害了哥哥。

在赵光义即位后,理应对侄子赵德芳、赵德昭,弟弟赵廷美予以厚待,而这几位却接连死于非命,并且绝对是人为的。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了,就算赵匡胤真的有意传位给弟弟,这个做弟弟的行为也十分不地道。

所以,我们值得怀疑,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匡胤实际上是被迫传给的赵光义。

赵光义势力庞大,已无法遏制:

在赵匡胤暮年,想到洛阳转一转,他也在洛阳出生的,也有落叶归根一说。皇帝出门,当然带上文武百官,赵光义也在其中。一生为国事操劳的赵匡胤,此一行也并非游玩,而是有迁都的想法。

开封虽然位置不错,却没有可以依仗的天险,只有黄河一道屏障,当然开封的水运异常发达,全国各地物资,可以以汴渠送到京城。开封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必须囤积大量军队来保证京师安全,这无疑也加重了国家负担。

当赵匡胤询问对建迁的看法时,有大臣说道: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

意思就是开封水渠便利,粮食运输方便,且重兵固守,不能轻易迁移。众大臣皆不同意赵匡胤迁都的计划,而赵光义最后说了一句惊世憾俗的:

“在德不在险!”

帝王的统治重要在德行,而并非险要的地理位置,这无疑在强词夺理,首都是全国的核心,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幽云十六州早已丢失,建都开封并是不个很好的选择。赵光义在大庭广众之上大放厥词,这是在宣示主权。

晋王赵光义多年积累的势力都在京城,这一迁都,不都白折腾了吗,反对迁都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赵匡胤着力栽培的弟弟成了参天大树,甚至都掩盖了他的锋芒。

弟弟的无礼赵匡胤已经看到眼中,但他并没有反驳什么,因为他已经老了,他现在最重要的是顺利交接权力,保证国家安定。所以赵匡胤妥协了,如果他让赵德昭继位,这无疑会引起一场宫廷,于国于己都没有好处。

赵匡胤以武立国,结束了五代军阀割据的局面,为大宋盛世垫定了牢固的基础。如此英明神武的帝王,却在继承人上犹豫不决,不论顺利继位也好篡位也罢,好在赵光义也是个不错的皇帝。

​赵光义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统一大业,力求汉唐盛世,他收复北汉,完成了哥哥未未完成的使命,两次北伐虽然失败,但宋军并没有落得下风。他也许对哥哥有所亏欠,但他一直在努力,在拼搏,哪怕无法实现理想,此生也足矣!

那么各位,你认为赵匡胤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传位给弟弟呢?

参考资料:《续资治通鉴》、《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