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写给傅雷的一封信初二作文 写给傅雷的一封信初二400字

写给傅雷的一封信初二作文 写给傅雷的一封信初二400字

本文目录一览:

背叛妻子、家暴儿子——“好父亲”傅雷和他的《傅雷家书》

2020年12月28日,著名钢琴家傅聪因新冠肺炎在英国逝世。

傅聪是谁?

事实上,我们早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就见过这两个字。他就是《傅雷家书》中那个收信的人,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傅雷的儿子。

《傅雷家书》家喻户晓,里面的文字记录的都是父子之间满满的爱意,但书中的主人公傅聪却表示,他几乎没怎么读过《傅雷家书》。

虽然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是,怕读《傅雷家书》引起自己的伤心往事,但在仔细了解过后就会知道,《傅雷家书》的另外一面,站着一个出轨家暴的不合格的父亲。

《傅雷家书》感动千万人,收件人却很少回信

《傅雷家书》由傅雷写给家人的一百二十八封信组成。

其中,给长子傅聪的一百二十五封,给次子的两封信和给妻子朱梅馥的一封信。

从数量分布上来看,在傅雷的心目中,长子傅聪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其他两位家庭成员。

但这一百多封信寄出去后,傅雷却极少收到傅聪的回信。

原因有多方面的,也许是那个时代车马太慢,信件很难寄回来;也许是傅聪学业与工作繁忙,不过更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傅聪根本不想回忆起自己的家庭。

在《傅雷家书》中有这样的句子:“开音乐会的日子,你仍维持八小时工作;你的毅力、精神、意志固然是惊人,值得佩服,但我们毕竟为你操心。”

初见之时,多少人会为父母对子女的挂念而感动,但在傅聪看来,这句话多少带有些讽刺意味。

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是写信的那个人不顾他的实际情况,以一种逼迫的方式让他弹琴的。

在很小的时候,傅聪就展现出了对钢琴的天赋与兴趣,傅雷在发现这一点后非常高兴,当即让自己的好友雷垣给儿子做了钢琴启蒙老师。

傅聪因此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这为他在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奠定了基础。

但也就是从此开始,傅聪就开始了他悲惨灰暗的童年。

从被老师肯定音乐天赋的那一刻起,傅聪就被傅雷牢牢地拴在了钢琴凳子上。

他给傅聪制定了严苛的钢琴练琴计划,每天必须弹够八个小时,且不许出错。

傅雷将傅聪的钢琴安排在楼下,而自己则每天在楼上工作。

从这个处理方式上就能看出傅雷的控制欲非常强,因为楼上他办公的房间正好可以听到傅聪的钢琴声。

每当钢琴声断或者是有错音的时候,傅雷就会从楼上冲下来,对着儿子就是一个耳光。

在这样严密的监视下,傅聪不敢偷懒,他只能听话地坐在钢琴上,日复一日地练习。

很多人在了解到傅雷对傅聪的这些做法后,会自动站到他的那一面,因为器乐之路本身就非常坎坷。如果没有日复一日的高强度练习,是很难在这一行中取得相应的成绩的。而小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没有家长的监督也很难坚持练习。

贝多芬不就是在父亲的严苛逼迫下才成为举世皆知的伟大音乐家的吗?

傅雷的做法似乎无可厚非。

的确,在钢琴上的严厉监督或许还能用家教严格和为孩子将来好来解释,但傅雷的其他做法就不太能解释得通了。

傅雷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人,他有严重的家暴倾向。

傅聪曾表示,自己小的时候经常会遭受父亲的毒打。很多的打都是没有必要的,以至于傅聪在长大之后还对此耿耿于怀:“我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打我。”

与傅雷一家私交颇好的杨绛就曾亲眼目睹过傅雷的家暴。

一次,她和其他人同时到傅雷家做客。

老朋友见面,傅雷很高兴,他们一起在客厅相谈甚欢,气氛十分融洽和谐。

但不知是想起了什么,忽然之间,傅雷的脸色就变了,他径直走到儿子的房门口,一把将门打开,只见门后,傅聪和傅敏两个孩子正在偷听大人说话。

见傅雷眼色大变,他的夫人朱梅馥连忙上前打圆场,抢先训斥了孩子。

傅雷不好发作,就又回到了原位,继续和大家谈笑风生。

过了一会儿,就在大家都以为傅雷已经忘了这个插曲的时候,他又再次打开了儿子的房门,发现他们依然在偷听,傅雷顿时怒不可遏,当着众人的面严厉地教训起了儿子。

不仅仅是杨绛,好多傅雷的朋友们都见证过他打儿子。

也有人实在是看不下了,出手阻止过一次。

但大部分人都是看着,毕竟老一辈的中国人都受过这一句话的影响: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杜绝家暴的意识,遇见别人家打孩子,也大概率是不会出手管的。

但傅雷的朋友都看不下去了,可想而知,当年傅雷打孩子是多么严重了。

印象中的傅雷是一位成就很高的翻译家,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

被控制和暴力殴打的童年

傅雷偏执且暴力的人格或许和他的童年悲惨的经历有关。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

四岁那年,傅雷的父亲因被人构陷而惹上官司,他的母亲李欲振四处奔走,在几个月后终于将傅雷的父亲成功营救了出来。

虽然不用在牢狱里呆着,但傅雷的父亲还是遭受了太多打击。在出狱后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从此,家中的重担都被压到了母亲李欲振的身上。

李欲振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弱女子,本来最大的任务就是在家相夫教子,但无奈家中突遭横祸,她自己要在官司中四处斡旋。

官场的黑暗和百姓的无奈让李欲振有了深刻的了解。

这段在李欲振心中埋下了很深的种子。

她从这些经历中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出人头地才能摆脱被人欺负的命运。

那个时代的女性很少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她就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傅雷身上。

为了能让傅雷完成自己的愿望,李欲振采取了一种极其严苛的教育手段。

和傅雷对傅聪一样,李欲振对傅雷也是有超强的控制欲。

她整日都会监视傅雷读书,一旦发现他不好好读书,就会有非常严厉的惩罚。

傅雷小时候不能做任何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如果让李欲振发现,轻则打骂,重则会有性命之忧。

一日半夜,傅雷睡得正香,突然觉得肚皮上有被灼烧的感觉。

他惊恐地睁开眼睛,发现他的母亲竟然在自己的肚皮上点蜡烛。被烧化的蜡烛就这么生生滴在了他的肚皮上,将他烫醒。

而李欲振这么做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傅雷在课堂上没有好好听讲。

傅雷的童年阴影还不只是这一件。

还有一次,傅雷贪玩逃学,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母亲的耳朵里。

刚刚回到家中,李欲振还没有发作,傅雷以为自己就这样过关了,但没想到,等他入睡的时候,就被母亲绑在一个木板上,然后扔到了河里。

等他一觉醒来,自己已经在冰冷的河水之中了。

如果不是有好心人路过将他救起,傅雷可能就命丧于此了。

因为有这样的母亲,傅雷在有孩子后家暴似乎也能说得通了。

1926年,傅雷远赴法国留学,这让他稍微从母亲的重压中挣脱了出来。

尽管傅雷本人不太愿意提起他小时候的这段经历,但我们不难推测,傅雷在这样稍显变态的教育中,性格已经扭曲。

或许是因为年纪太小,没有反抗母亲的能力,也或许是有“寡母不易”的道德枷锁,他不仅没能从母亲的阴影中走出来,而且还在长大后成为了另外一个她。

他对儿子控制欲极强,动辄家暴,以至于后来儿子都不愿意回他的信。

傅雷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

所以在《傅雷家书》的第一封信中,他就这样写道: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

他在信中言辞恳切,好像真的为自己的行为忏悔,但他也同时又多次透露出一种得意的情绪。

仿佛傅聪日后能取得的所有的成绩都要感谢他的暴力式教育。

也正是因为对这种扭曲的教育观念的认同,让傅雷没能真正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

追逐爱情的成年

傅雷曾说,自己平生没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情,除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在远赴法国之前,傅雷就已经在母亲的主持下与他的表妹朱梅馥定亲了。

他那时与表妹并没有太深刻的感情,又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去的还是素有浪漫之名的法国,所以难免会被花花世界所诱惑。

果不其然,在刚刚到达法国后不久,傅雷就被一位美丽的法国女郎吸引了,她的名字叫玛德琳。

两人因为一幅画结缘,当时玛德琳正想购买一幅来自中国的画,又不会鉴赏,傅雷路过,就给她提供了帮助。自此之后,两个人就常常见面。

傅雷被玛德琳深深吸引两个人迅速坠入了爱河,为了玛德琳,傅雷甚至写了一封信,要求与朱梅馥退婚。

但就在这期间,他发现玛德琳与其他的男子依然保持着亲密的行为,他又是气愤又是难过,就跑去质问玛德琳。然而这位法国女郎并不愿意为了傅雷斩断这些交往。

童年的不幸让傅雷养成了超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他根本无法忍受玛德琳的行为,在失恋之后竟然想走极端。最后被自己的朋友救下,才活了下来。

在法国的这段失败的感情经历并没有传到国内,他的那封退婚信并没有被寄出去。与朱梅馥的婚约也就依然作数。

傅雷在结束了法国的学业后,就回到了祖国,和朱梅馥结婚。

朱梅馥虽然也接受过新式教育,但她的骨子里还是一位传统的女性,把相夫教子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

在婚后,她尽心尽力地为傅雷操持家务,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但她的这些付出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傅雷的珍惜。

他在婚后还是拈花惹草,花边新闻不断。其中闹得最大的就是和歌唱家成家榴的感情。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难舍难分,甚至把她接到了自己的家中。

丈夫出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朱梅馥已经对他很失望了,但为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她还是想维护自己的家庭。

朱梅馥不想在自己家中起冲突。她对家中这个女客人保持着十分的宽容。对她以礼相待,甚至会主动避开,给丈夫和情人留下相处的空间。

本来傅雷和情人感情非常深,并不愿意分开,但这件事后来闹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

傅雷在新时代居然还能享齐人之福,这件事很快就成为了圈子里的笑柄。

张爱玲就以此为原型,创作了小说《殷宝滟送花楼会》,毫不避讳对傅雷的讽刺。

这篇文章一发表,大家纷纷嘲笑他们家中这种畸形的社会关系。成家榴有感于朱梅馥的宽容,加上承受不住舆论的压力,最终选择远走他乡,与傅雷断了联系。

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被感动了,傅雷在四十岁以后选择回归家庭,他的那些花边新闻也就没有了。

于朱梅馥而言,没什么比自己的孩子更重要了,傅雷回归家庭后,她也就不再提及往事。两人相敬如宾,最后死在一起,也算是完成了不能同生,但愿共死的誓言了。

结语

傅雷在长大后偏执、暴力,傅聪也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他们都是中国暴力式的填鸭教育下的受害者,没能拥有完整独立自信的人格。

但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无数人还将他们的家庭教育奉为圭臬。而这么做的根本原因就是傅雷和傅聪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

初中生优秀作文:《傅雷家书》有感

初中生优秀作文:《傅雷家书》有感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而这些坎坷正能磨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的生活不会像死水一般平平淡淡,波澜不惊,这种生活是无味的,也毫无意义可言。要保持极高的修养,平静、坦然地面对,保持一颗达观、向上的心。”

这是《傅雷家书》中的一段话,一封封书信,漂洋过海,传达出难以割舍的父子之情。傅雷在信中这样写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关于青年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诚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值得钦佩的父亲,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热爱祖国的人,甚至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但他并不是古板地教育儿子,而是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在傅聪遇到挫折时,他通过鼓励让傅聪爬起来,勇敢地向前。在傅聪犯错误时,他并没有发怒或者包容,而是告诉傅聪,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而当傅聪取得成就时,他会送上祝贺和赞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对傅聪音乐的教育上,他有时以父亲的身份给他指导,比如先强调注重技巧,而后反复要他真正领悟音乐本身,有时他又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交流。我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是优秀的、是成功的。相反,中国的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于迫切,却又未采取恰当的方式,他们有的盲目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有的采取“打压式”教育方式,还有的盲目跟风……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饱尝辱骂、拳头的滋味,在恐惧的压力下成长,我想这些人真应好好地读一读《傅雷家书》。

此外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人生道理,比如“一个又一个筋斗栽过去,只要爬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是的,跌倒也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有爬起来的勇气。

这朴实的家书,却有着深邃的父爱,深远的教育意义,实在让人感叹!

傅雷给孩子的信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正值不惑之年的我们,上有父母的疼爱与牵挂,下有为人父母的责任与使命,这种感慨应该是极为深刻的吧。

初读《傅雷家书》就震撼于傅雷夫妇的坚持与细致!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中不堪欺辱,双双自尽。十二年,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1954)“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1956)“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1956)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再读《傅雷家书》,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父母养育教导我的点点滴滴。我在家里是老幺,上有一姐一哥。父亲出生于1950年,自幼丧母,辍过学,读过师范,经历过,后来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显赫一时的校长。父亲但凡有空总要领着我,从小我就随着他工作单位的异动而异动我的学籍。上课时把年幼的我放在教室后面坐着,班上搞活动时我也是其中一员,他骑自行车把我按坐在后座,一路下坡娃不见了,回头去找娃;按在前面坐,一路颠簸脚麻凉鞋不见了,回家遭妈妈的数落......一次乡亲请吃酒席,爸爸先是一个人去了,不一会儿又折回来把我带去。理由是别人都带娃,我也带小的去蹭点吃的。结局是调皮的我在桌下不停晃动着的双脚被抢食了一口(至今还有四条疤痕)差点引发家庭大战……尽管有爸爸陪伴的童年好像是状况连连,囧态百出,但父亲坚持地说,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我长大些了,因为会读书,各种竞赛各种活动,我总要捧回大大小小的奖状,记得爸爸专门腾出一面墙,为我制作了贴满金灿灿的奖状的光荣榜,还请人题了一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对联,现在想起来,爸爸超前的的陪伴教育和激励教育与傅雷先生应该是不谋而合的吧。

走上工作岗位后,父亲时时教导我,要当一名有良知有爱心的好老师。我也总是把他所教给我的那一套炮制给孩子们。先学做人,再读书;先有好的身体,再读书。只不过在各种心理疾病屡现的当代,我教育我的孩子们,首先要有强大的心理(为此我引导孩子们把傅聪获大奖之后,傅雷写给他的信研读了一番,许多孩子第一次懂得了,理智地看待巨大的胜利也是一种坚强。),再有健康的身体,最后谈学习。父亲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过,最危害社会的是那种有才无德之人,身为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和爱国教育。还有一些生活细节,教养礼仪等。父亲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教导我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谋而合的是,孩子们对《傅雷家书》中有关生活礼仪、个人教养方面的文字很是喜欢并作了摘抄,我想,那些文字应该也渗进了孩子们的骨血里了吧。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无论是傅雷先生,还是天下普通的父母,他们的爱都是不谋而合的。或许不能都把孩子培养成如傅聪般优秀,但都能用自己无私无言的爱,帮自己的孩子在大写的“人”字上助力并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