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齐桓公好服紫文言文翻译和字词翻译 齐桓公好服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齐桓公好服紫文言文翻译和字词翻译 齐桓公好服紫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本文目录一览:

【清风典历】齐桓公好服紫

【译文】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人就都穿紫色的。在那时,五匹没有染色的布还抵不上一匹紫色的布。桓公为此忧虑,问管仲道:“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布料格外贵,但国内的百姓都喜欢穿紫色衣服停不下来,我该怎么办?”管仲道:“大王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试您自己不穿紫色的呢?并且要对您身边的人说‘我很厌恶紫衣服的气味。’这时如果近身侍从里正好有穿着紫色衣服上前的人,您一定要说:‘你稍微后退,我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桓公答道:“好。”方法施行的当天,郎中就没有穿紫衣服的了;第二天,国都的人都不穿紫衣服了;三天后,整个齐国都没有穿紫衣服的。

【小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个道理讲得很早,也讲得很久。可是,“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从古到今,很少有人真正能以之为戒。据说楚灵王喜好纤纤细腰,于是宫中的女子因此节食减肥而多有饿死——减肥的历史也是很早的。《墨子•兼爱》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好士细腰”,这就更重口味了。这大约是极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霸主,他曾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夷狄进攻中原,安定周王室内乱,九合诸侯,当真无愧于五霸之首!然而即使是齐桓公这样的雄主,也不免陷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怪圈。他因为喜欢穿紫色的衣服而使得全国一片紫色,看上去大概就像是一片茄子园。喜好紫色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紫色的布要远远贵于普通的素布。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喜好,而是关乎国家经济民生的问题了。齐桓公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却无法阻止国人的喜好。好在有管仲,他给齐桓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做示范,“上之不好,下亦不从”。

韩非假借孔子之口说:“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国君是什么样子,民众的面貌也会是什么样子,正所谓“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就是君主的巨大影响力,可惜,这个影响力是反面的。

《外储说》中还有一则类似的故事。邹国国君“好服长缨”,“缨”就是帽带。邹君的这一喜好同样引起了举国民众的效仿,纷纷佩戴长缨,导致帽带价格暴涨,从而引起了邹君的担忧。于是他出巡时剪断了自己的长帽带,从而阻止了这股因自己而风靡的潮流。

无论是齐桓公还是邹君,都是通过先改变自己,进而影响民众的方式,来扭转社会的风气。这样的做法的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韩非看来,则还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并不是理想的状态。“君不能下令为百姓服度以禁之,断缨出以示先民,先戮以莅民也。”“戮”就是辱。君主不能下令制定出佩带的标准来加以禁止,却割断自己的帽带出巡,以示为民先导,这是先行侮辱自己再去指导民众的做法。民众的言行举止、穿戴风俗,不应该由国君个人的行为去引导和改变,而是应该将其纳入法令的管理范围。

对于国家而言,穿衣戴帽自然是琐碎小事,无关国运盛衰,但人治与法治孰优孰劣,却由此得以清晰的展现。所以,国家治理必须摆脱人治,纳入到完善的法治体系之中。

另一方面,《诗经•小雅•节南山》说:“不躬不亲,庶民不信。”《论语•颜渊》也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主只有亲身示范,才能带动普通的民众,这才是榜样的力量。(阿阳)

粉萆薢

粉萆薢:为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厚约0.5mm。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质松,略有弹性,气微,味辛、微苦。利水,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主产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

【清风典历】齐桓公好服紫

【译文】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人就都穿紫色的。在那时,五匹没有染色的布还抵不上一匹紫色的布。桓公为此忧虑,问管仲道:“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布料格外贵,但国内的百姓都喜欢穿紫色衣服停不下来,我该怎么办?”管仲道:“大王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试您自己不穿紫色的呢?并且要对您身边的人说‘我很厌恶紫衣服的气味。’这时如果近身侍从里正好有穿着紫色衣服上前的人,您一定要说:‘你稍微后退,我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桓公答道:“好。”方法施行的当天,郎中就没有穿紫衣服的了;第二天,国都的人都不穿紫衣服了;三天后,整个齐国都没有穿紫衣服的。

【小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个道理讲得很早,也讲得很久。可是,“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从古到今,很少有人真正能以之为戒。据说楚灵王喜好纤纤细腰,于是宫中的女子因此节食减肥而多有饿死——减肥的历史也是很早的。《墨子•兼爱》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好士细腰”,这就更重口味了。这大约是极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霸主,他曾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夷狄进攻中原,安定周王室内乱,九合诸侯,当真无愧于五霸之首!然而即使是齐桓公这样的雄主,也不免陷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怪圈。他因为喜欢穿紫色的衣服而使得全国一片紫色,看上去大概就像是一片茄子园。喜好紫色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紫色的布要远远贵于普通的素布。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喜好,而是关乎国家经济民生的问题了。齐桓公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却无法阻止国人的喜好。好在有管仲,他给齐桓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做示范,“上之不好,下亦不从”。

韩非假借孔子之口说:“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国君是什么样子,民众的面貌也会是什么样子,正所谓“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这就是君主的巨大影响力,可惜,这个影响力是反面的。

《外储说》中还有一则类似的故事。邹国国君“好服长缨”,“缨”就是帽带。邹君的这一喜好同样引起了举国民众的效仿,纷纷佩戴长缨,导致帽带价格暴涨,从而引起了邹君的担忧。于是他出巡时剪断了自己的长帽带,从而阻止了这股因自己而风靡的潮流。

无论是齐桓公还是邹君,都是通过先改变自己,进而影响民众的方式,来扭转社会的风气。这样的做法的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韩非看来,则还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并不是理想的状态。“君不能下令为百姓服度以禁之,断缨出以示先民,先戮以莅民也。”“戮”就是辱。君主不能下令制定出佩带的标准来加以禁止,却割断自己的帽带出巡,以示为民先导,这是先行侮辱自己再去指导民众的做法。民众的言行举止、穿戴风俗,不应该由国君个人的行为去引导和改变,而是应该将其纳入法令的管理范围。

对于国家而言,穿衣戴帽自然是琐碎小事,无关国运盛衰,但人治与法治孰优孰劣,却由此得以清晰的展现。所以,国家治理必须摆脱人治,纳入到完善的法治体系之中。

另一方面,《诗经•小雅•节南山》说:“不躬不亲,庶民不信。”《论语•颜渊》也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主只有亲身示范,才能带动普通的民众,这才是榜样的力量。(阿阳)

粉萆薢

粉萆薢:为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厚约0.5mm。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质松,略有弹性,气微,味辛、微苦。利水,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主产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

令人捧腹的文言文奇葩翻译

文言文是学生的“三怕”之一(另外两怕是周树人和写作文)。因为文言文翻译很难。所以,产生了很多神奇而有趣的翻译。特甄选二十则,邀您共赏。

原文:吾日三省吾身。

神译:我的身体一天走了三个省。

正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出自《论语·学而》

原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神译:死者好像我的丈夫,无论白天晚上都很像。

正译: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出自《论语·子罕》

原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神译:小老婆的力量达不到这个层度。

正译: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神译:我没有早点任用自己的儿子,如今急着想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

正译: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神译:蔡桓公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飞往秦国了。(翻译者以为扁鹊是种鸟)

正译:蔡桓公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出自《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行百里者半九十。

神译:每天走一百里的路,多半能活到九十岁。

正译: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

出自《战国策》

原文:夫战,勇气也。

神译:妻子和丈夫打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正译:作战,靠的是士气。

出自《曹刿论战》

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神译:鲁庄公给了曹刿一辆车,让他用长长的勺子去作战。

正译: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出自《曹刿论战》

原文:其岸势犬牙差乎,不可知其源。

神译:岸上有两条狗在打架,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正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出自《小石潭记》

原文: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神译:跟着我们的两个奴隶,是崔家的两个小孩,那俩小孩一个说:宽恕我吧,一个说我们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正译: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出自《小石潭记》

原文:齐桓公好服紫,一国皆服紫。

神译:齐桓公喜欢吃紫菜,于是整个国家的人都喜欢吃紫菜。

正译: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

出自《韩非子》

原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神译:经常有猿猴大声喊叫,来吸引异性。

正译: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鸣,声音持续不断,非常悲惨凄凉。

出自《三峡》

原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神译:守着窗户(望着外面的人),怎么只有我长得这么黑。

正译: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

出自《声声慢·寻寻觅觅》

原文:乃不知有汉。

神译:竟然不知道这里有男的。

正译: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出自《桃花源记》

原文: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神译:很多女人嫉妒我能去峨眉山。

正译:小人们嫉忌我的贤能。

出自《离骚》

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神译:廉颇,是赵之良的将军。

正译:廉颇赵国优秀的将领。

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神译:一个流氓吭哧吭哧地抱着破布头想来换我的真丝,结果这个土匪不仅要丝,还要把我抢走。

正译: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

出自《诗经 卫风·氓》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神译:我偷偷告诉你,我冒险挑衅你,早晚会遭到你的报复。

正译: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

出自《陈情表》

原文: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神译:他的妻子说:你美什么,徐公也是你能提及的吗?

正译: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神译:吃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就把它吃了。

正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出自《马说》

教学工作是繁重的,学生们一些偶尔的可爱的错误也是我们工作的调味剂。不知大家在教学或者上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有趣的文言文翻译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