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八字桥的内涵和特点 八字桥的内涵和意义

八字桥的内涵和特点 八字桥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目录一览:

八字桥下生活慢

八字桥边老人们的悠闲生活

八字桥

陈 青 文\??

因为“跟着课本游绍兴”这句导游词,让三味书屋、咸亨酒店、沈园、兰亭、东湖、会稽山、大禹陵,还有乌篷船、乌毡帽、古纤道等,近年来再次成为大众热切关注的焦点,绍兴这座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频频被打卡。

从2500年前越王勾践修凿“山阴故水道”,古运河一直流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部运河演变史,半部绍兴发展史”,由运河孕育出的文化,深深烙印在绍兴的历史长河中。而今,绍兴建起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留住了运河历史文化印记。

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是“再走大运河:我们的生活”采访组来到八字桥历史街区最直观的感受,“从前慢”扑面而来,原生态风貌保护如此完好实属罕见。

八字桥下,小杂货店和守望亭坐落两侧。店主坐在门口,她说,这里没有进行商业开发,来旅游的人还挺多的,外国朋友喜欢坐在河边喝茶。桥边高大的樟树下,十来位老人正在打牌,有个小朋友拿着折扇,开心地在桥上跑来跑去。

八字桥历史街区位于绍兴古城的都泗门内,北临胜利路,南达纺车桥,西至中兴路,东依环城路,是绍兴古城东部唯一拥有一河两街交通格局的街区。这里“桥桥相映,水屋相连”,是绍兴历史上较早形成的居民区,建筑风貌也以绍兴传统的民居为主,多为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河、路、屋的传统空间格局保存较好。

据古运河专家马峰燕介绍,浙东古运河的河道从中兴路长桥直街口南面向东穿过该街区,直达都泗门。历史上,八字桥历史街区的所在,是运河在绍兴城内一个重要的水利、交通节点,也是运河水运货物的集散地。

都泗门内有建于北宋年代的都泗堰,是调节鉴湖和运河水位的重要水利工程。船只过堰有时需要堰兵车拽,往往耗费较长时间。明州鄞县人楼钥曾有诗作提及:“南朝何公栖禹穴,嘉遁悠然志高洁。一朝送人都泗埭,归叹此途于此绝。我亦何为走尘埃,数年不记几往来。船横三日不得度,愧想高风安在哉。”

沉睡在城内运河下的都泗堰不得见真容,但绍兴的古桥着实令人赞叹。水系发达的绍兴,素有“万桥之乡”的美誉。“天下古桥说绍兴,八字立交负盛名。最是纤桥世罕有,悠悠千载运河情。”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诗句,凝练地概括了绍兴运河遗产的价值,指出了八字桥在中国大运河上独特的地位。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重建。八字桥是古石桥建筑,因结构形如八字,巧妙地连接了在此汇聚的三条小河,有“中国最早的立交桥”的美名。这座绍兴老城区最著名的标志性古桥,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八字桥与光相桥、广宁桥、泗龙桥、太平桥、谢公桥、题扇桥、融光桥、泾口大桥等合称绍兴古桥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800年风风雨雨,八字桥依然保存完好。桥梁跨越稽山河、断头河、金鉴溇3河,正桥架在南北流向的主河上,副桥架于两侧的踏跺(引桥)下,东侧沿主河岸向南北两个方向落坡,西侧向南面、西面两个方向落坡;在这两条踏跺下面又各筑有两个方形桥洞,跨越两条小河。这座古立交桥下还筑有纤道,供背纤人拉船顺利通过。连接四方道路的八字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陆互通要道,至今能满足周边街区居民往来的交通需要,让人不得不佩服宋代工匠的智慧。

八字桥每个望柱上都雕刻着优美秀雅的覆莲形浮雕图案,拾级而上,站在桥面,遥想这里曾经的发达与繁华:船只停泊起航,商人过客往来……而稽山河两岸古朴的民居白墙黛瓦,房前的石板路,门前的石凳,河岸间种着绿植,倒映在平静的河水里,依然是浓郁的江南水乡画面,静谧而又有生活气息。

与八字桥相距不远的广宁桥,为单孔七边形石拱桥,是绍兴现存最大的单孔石拱桥。以前认为是明代所建,后来绍兴古桥专家罗关洲发现了一块被砌入居民住房的广宁桥石碑,碑上记载,此桥重建于南宋绍兴四年,明万历三年重修。由此判定,此桥建于宋代,是与八字桥同时代的桥。再经过一系列严密的考证,罗关洲认为,广宁桥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立交桥。

相传广宁桥为乡人集资所建,24根桥栏柱雕以倒置荷花,雄健厚实,桥基由7层石板叠成,国内少见。马峰燕带着采访组从桥下纤道走到桥洞下,只见拱顶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有面目狰狞奇形怪状的,也有虎头狮身振鬣怒吼的,波光粼粼映衬着甚为精致。桥边的木莲藤长势良好,乌篷船在静静等待着游客。乡愁,慢慢悠悠荡漾在古运河中。

杭州北部的水乡古镇也有一座八字桥!马上要提升改造了

都市快报讯 说起八字桥,很多市民回想起杭州市中心天目山路上的八字桥,而在杭州北部的水乡古镇塘栖,也有一座。

从塘栖镇市心街往南经过玉龙桥堍,转弯就到了十字河口的“八字桥”。

每当夕阳西下,桥东翠紫湖霞影烟光、山沉;桥西横潭山水献秀、丘壑极胜。然而,如此迷人的景色却由于种种原因,被“埋没”在曲折幽深的街区中,这座相传塘栖历史上建造最早的桥梁,也鲜为外人所知。

“市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八字桥就位于其上。”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市河被填修成了路,但八字桥附近的市河沿线仍然保留了许多百年建筑,以市南水坊、三条半弄最具代表性。

“2010年市河恢复原貌,市南水坊这片老房子也进行了修缮,但是由于许多老建筑没有房产证无法招商,而且缺少停车场和消防设施,当时没有利用起来。”

就这样,美景如画的八字桥街区继续“沉睡”了十余年。

随着余杭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推进,这位“睡美人”有望被唤醒,与更多世人相见。

余杭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开发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余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二期(塘栖段)中,将结合塘栖镇市河水街项目整治,改造提升八字桥历史街区。

“以三条半弄和市南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为切入点,实现全面保护,形成以传统建筑风貌为特色,以传统商业、人居文化为内涵,集旅游、商贸、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保护街区。”设计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

市南水坊一带的民居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处处白墙青瓦,古色古香,历经沧桑的木质门窗记录着百年历史。借大运河保护建设之机,计划将其打造成民宿;三条半弄由沈家弄、郁家弄、太史第弄3条弄堂组成,其内老宅系明清建筑,现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今后也将进一步做好修缮和保护,成为八字桥旅游景点的一部分。

“说起古镇来,塘栖其实一点都不逊色,历史上曾是浙北重镇、江南水乡名镇。”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作为水乡,许多民居沿河而建,路上也都搭建了檐廊,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这种檐廊当地叫‘美人靠’,是塘栖的特色,今后也将呈现在游客面前。”

余杭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开发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大运河保护工作的推进,市河也将进行河道整治等工作,今后,塘栖水系有望进一步通达,游客们可以坐着游船徜徉于塘栖的美景之间。一副小桥流水、廊檐河埠的江南水乡风貌图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