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梦见田地里养鱼什么意思啊周公解梦 梦见田地里养鱼什么意思啊女生

梦见田地里养鱼什么意思啊周公解梦 梦见田地里养鱼什么意思啊女生

本文目录一览:

梦见家里发大水了是什么征兆 “财运”来了

梦见家里发大水了是什么征兆?今年不少地方都发大水了,如果是做梦梦到家里发大水,那是什么意思呢?梦见家里发大水了好不好?一起来看看吧!

梦见家里发大水是什么意思

梦见发大水预示的是“财运”,这是发财的梦,有时候运气来了,想挡也挡不住,但财运往往是和自己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财富也要不断累积。从理性上讲,近年各省市都暴雨发洪水,电视、报纸、人们的交谈无时不在报道这些大事,延续到晚上就做了这样的梦。心理上分析,是近期自己的情绪、内心情感世界变化过于敏感激烈,或者是生活中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让自己无法瞬间适应的一种强烈反应。

梦见家里发大水,象征家里,或你自己心里碰到了什么烦恼。如果水浊的颜色越来越深,说明问题越不好解决。

梦见自己的家被洪水冲倒,暗示梦者家人之间可能会发生争执。起因可能是梦者双亲之间的事情,这时最好设法沟通自己双亲的感情。

发大水是一种是预示着要行财运,是一种好兆头。

但梦见罕见的水灾,会遭敌人反击。

已婚女子梦见发大水,要忍受子宫疾病的折磨。

男性老年人梦见发大水,会平静离开人世。

未婚姑娘梦见发大水,父母会同意她与心上人结婚。

梦见家里发大水了是什么征兆

无论你的梦里出现的是宁静的湖水、滴流的小溪、狂怒的河流、平静的海洋;梦中的水总是喻示着生命的精华,代表了精神的洗礼和重生。一旦你的生活变得复杂,你就有可能梦见自己遇水溺死;湖水象征着你想要尽快从烦乱的生活中挣脱出来,渴望过上宁静安稳的生活。

梦见发大水了,家里全部被淹,最后很无助的被淹死,最近会生病,感冒。注意多穿衣服,别着凉。

梦见发发大水了,受到错误的消息来源影响出现判断失误的可能。对別人传话式的消息还是先抱著疑问比较安全。而且耳边小道消息充斥真不知该听哪个好,不如就以眼见为凭,半路听来的传言多已被掺水了。还有文件或合约中的注意事项最好花点时间看一下,有你容易疏漏的重点在其中喔。

怀孕的人梦见发发大水了,预示生女,再隔三年受孕。

本命年的人梦见发发大水了,意味着运势欠佳,少变动为佳,少说话免灾。

恋爱中的人梦见发发大水了,说明重新再谈感情的事,一切顺利可成。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燃情“村超”与凡人微光的交响乐章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岁末年初,回顾过去一年镜头里聚焦的光和影、遇到的人和事、翻越的山和路,能让自己感觉收获满满。那些欢呼、坚守、泪水、希望……总在不经意间触及心灵深处,温暖和感动着我,向阳而生,拔节生长,继续一路逐光前行。

“村超”燃情活力榕江

作为年度“汉语盘点”活动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2月1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十大新词语”,“村超”顺利入选,入选理由是:因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激烈的比赛氛围在网上广受欢迎。

↑2023年6月17日拍摄的贵州“村超”足球比赛现场。

在这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回顾那个热情似火的“村超”盛夏,榕江人说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村级足球赛能如此火爆,火遍全国,让外国人也叹为观止。

从5月13日“村超”开赛起,直至7月29日“村超”总决赛,我基本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为了拍摄“村超”系列专题,每个周五下午,我都搭上东去的列车,去赴一场关于乡村足球的盛宴。

↑2023年7月1日,人们在观看贵州“村超”足球赛。

六月的都柳江畔,天气炎热,夏夜球场的气氛更是热烈。当我背着沉重的设备穿越茫茫人海挤到球场边上,站稳位置,回头一看,人头攒动,热情的人们摇动着手机灯光给演唱的歌手和喜欢的球队加油鼓劲,仿佛夜空中千万颗闪烁的星星。

↑2023年6月11日,人们在“村超”足球比赛现场打开手机灯光进行互动。

进入六月,“村超”举办地榕江县进入“炙烤模式”,但无论天气多么炎热,也抵挡不了观众们的热情。由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太多,榕江县城一度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我只能住在提前一周就订好的距离村超球场很远的宾馆里。

每逢周末,“村超”球场附近人流量增加,打车难是常态,每次采访我只能背着沉重的设备步行前往现场。每天下午7点开始的球赛,必须提前三个小时入场,因为去晚了根本挤不进去,连站的位置都没有。

进入球场,为了多角度、全方位拍摄,我把无人机、摄影包等沉重又贵重的物品暂放球场边,一位说着榕江本地话的大姐说:“你放心去拍吧!我帮你看着包。”当一场球赛结束后我回来一看,大姐还守在摄影包旁。大姐说,有好几次球员在争夺边线球时,由于惯性都冲进了场边的观众席中,为了看护好我的摄影包,全场比赛大姐寸步不离。我感动不已,这是一个陌生人与另一个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真诚、热情、朴实、信任。我想,这也是“村超”能够火爆出圈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外来游客的住宿难题,榕江县的忠诚等乡镇多个村的干部积极响应,号召村民们腾出自家住房,免费给前来观看“村超”的游客住宿。为了解决游客停车难题,榕江县开放所有政府部门停车场给游客免费停车。所有酒店、宾馆、餐馆不允许私自涨价;所有出租车、网约车不准宰客,监管部门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有很多当地热心人还开上私家车,车身贴上“村超直通车”字样,免费接送游客往返于“村超”球场和榕江高铁站之间。

↑2023年6月11日,村民在贵州“村超”比赛现场展示获胜球队的奖励——猪脚。

↑2023年6月17日,村民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开赛前表演民族舞蹈。

“村超”期间,榕江人民拿出最大的热情和真诚,接纳着天下来客。每当本村有球赛,村民们均会精心准备村里最有特色的美食,穿上最漂亮的民族盛装,举全村之力,为的就是在“村超”场上展示村里最好的一面。

牛瘪、腌鱼、腊肉、糯米饭、西瓜、杨梅……每逢“超级周末”,“村超”场边的观众和游客们总被包围着、幸福着。有好几次,当我正在专心致志拍摄场上的比赛时,旁边的观众冷不丁地递过来杨梅、酸奶、冰镇矿泉水,说着感谢记者、辛苦记录的话。

↑2023年7月1日,人们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场旁免费品尝地方小吃。

在“村超”球场外,一位经营烧烤摊的大姐告诉我,之前她和丈夫远在浙江打工,无法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在看到家乡的“村超”火起来后,全国各地的人都跑来榕江看“村超”,她和丈夫从中看到了商机,辞掉厂里的工作,在“村超”场外经营一个烧烤摊,专门烤排骨,一夜能赚四五千元。大姐看着昔日平静的小县城一下涌进这么多人,看着球场上腾空而起的烟花,回想以前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经历,因“村超”火爆起来的家乡让她感动得泪流满面。

↑2023年7月1日,一对夫妇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场附近设置的摊点给游客烤排骨。

为了拍摄“村超”参赛球员的工作和生活,我还见到了这里凌晨五点菜市场的热闹和深夜烧烤摊的忙碌:来自丰乐村一队的球员贾勇辉是一名卖菜小贩,平时靠制作和批发豆芽贴补家用。约好地点,我们凌晨四点起床出发,跟着贾勇辉去一个个菜场送豆芽。六佰塘村足球队球员杨宗维跟家人在榕江县城开了一家饭馆,白天给承包酒席的客人做菜。夜晚,他又忙着经营烧烤摊,给客人做烤串;而每逢有球赛,他又成了奔跑在赛场上的“村超”球员。

↑拼版照片:左图为2023年7月15日,丰乐村一队球员贾勇辉在赛场上组织进攻;右图为2023年7月15日,贾勇辉在豆芽生产作坊里为客户准备豆芽。贾勇辉是一名卖菜小贩,平时靠制作和批发豆芽贴补家用,他在场上的位置是后腰。

在2023年的“村超”足球比赛中,20支参赛队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建筑工人、有卖菜小贩、有烧烤摊老板、有室内装修设计师、有教师、有学生……出于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大家临时组成参赛队,代表着自己的村出战。穿上球衣,他们是为荣誉而战的足球队员;脱下球衣,他们是为生活各自奔忙的普通人。虽然其中很多人已步入中年,但他们依然坚持在绿茵场上奋力奔跑,不知疲倦。

凡人微光 光耀前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这是一所位于黔桂接壤处的“微小学”。翻过学校后山,就是广西融水县大年乡的地界了。

一个乍暖还寒的午后,我们驱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去拜访这所小学的师生。车在盘山公路上爬行,极目远眺,中寨教学点就像莽莽群山间的一颗星星,遥远而神秘。

↑2023年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练习瑶族长鼓舞。

早春、深山、瑶寨、微小学、新学期……这注定是一次充满期待的采访。这是一所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

↑2023年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比赛踩高跷。

《深山瑶寨“微小学”的新学期》一稿播发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读者被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绚丽的民族服饰所吸引,爱心人士联系上我和学校,给孩子们寄去很多学习用品和过冬的鞋袜。

在2023年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特意深入山中,去寻访另一位大山“微小学”的老师。路在山腰盘旋,海拔逐渐上升。到了山间,一块平地豁然开朗,梯田层叠,稻谷金黄,岩脚教学点出现在眼前。

岩脚教学点很小,自建校以来,只有学前班和一年级。为了让幼小的孩子们不用走更远的山路去中心校上学,也为了解除农村家长专程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岩脚教学点保留至今。

2012年,刚大学毕业的陆成文主动选择考到偏僻的岩脚教学点。为了安心工作,前些年他干脆把远在500公里外毕节市赫章县农村的父母和妻儿接到学校来一起生活,与家人相互有个照应。

↑陆成文带领学生在学校后山的腊利梯田写生(2023年9月6日摄)。

↑陆成文与学生在体育课上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2023年9月6日摄)。

采访那天,阳光正好。被山里的太阳晒得黑黝黝的陆成文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练习打篮球,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笑声在校园里回荡,飘得很远、很远,我默默按下快门,记录下这里的快乐与童真,奉献与坚守。

夕阳西下,远山苍茫。陆成文护送着路远的孩子们回家,秋日暖阳照在金色的稻田上,也照亮了师生身影。透过民居的两堵墙,构成自然的相框,我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乡村黄昏最美的模样。

↑陆成文护送学生放学回家途中经过一片稻田(2023年9月6日摄)。

难忘教学楼前写着的那一排大字:“教育使命,立德树人。”教育的初衷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对于一名乡村教师来说,关注孩子们的一日三餐、防寒保暖、身心健康,更是他们肩上撂不下的责任。

↑陆成文组织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投篮(2023年9月6日摄)。

↑陆成文在护送学生放学回家途中(2023年9月6日摄)。

七月的乌江河谷,酷热难耐。我们驱车近三个小时,翻山越岭来到乌江河边,专程去拜访一对摆渡夫妇。

视频加载中...

他们原是乌江养鱼人、渡船人,如今转产上岸,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不变的是把乌江当成自家后花园一样认真打理的奉献与责任。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镇丰岩村村民卢锡永和妻子驾驶小船在乌江上打捞漂浮物(2023年7月10日摄)。

一船,两人,三餐,四季。三十七载,风雨无阻,他们在乌江上渡船、渡人、也是渡己。

在青山绿水间,夕阳从山头努力地探过头来,洒在平静的江面上,照亮古铜色的脸庞。如诗如画的场景,让我频频按下快门,定格那劳动之美,坚守之美。

秋水微澜,远山如黛,清江如玉。

一人掌舵,一人撑船。那是一条神奇的小船,可摆渡、可撒网、亦可满载一船星辉。留一湾碧波,护大江东去,扮靓乌江百里画廊。

↑卢锡永和妻子驾驶小船在乌江上打捞漂浮物(2023年7月10日摄)。

杂交水稻制种大户陈良东,是我今年花了半年多时间跟拍的重点采访对象,他曾经在县里的建筑工地做过多年工人。2012年,老陈回到村里,流转村民闲置的土地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每年可带动周边100多户乡亲就近就业。

从2023年春天开始,我从老陈的水稻制种基地耕田、播种、覆膜、插秧、施肥、授粉,一直跟拍到秋收,用镜头记录了一粒杂交水稻制种的整个过程,也留下了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种业振兴的系统影像。

↑拼版照片:从左至右为2023年4月6日,陈良东在水稻制种基地里平整田块,准备播种;5月29日,陈良东在移栽秧苗;8月1日,陈良东在水稻制种基地里拿着竹竿,准备给制种水稻“赶花”授粉;8月26日,陈良东展示收获的水稻种子。

我以杂交水稻制种大户陈良东为人物拍摄主线,通过无人机航拍的宏观视觉,记录春耕稻田的阡陌交错;也通过微距镜头的微观视觉,记录一粒稻种在春夜喜雨中拔节生长的过程。

↑陈良东准备用于育苗的杂交水稻种子(2023年4月6日摄)。

老陈说,一粒稻种从春播、夏管到秋收、冬藏,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都必须认真对待,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前功尽弃。育种就像育儿,你只有投入精力和情感,才能收获优质的稻子。

2023年,我用脚步丈量黔中大地,深入田间地头、寻常巷陌记录那些普通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凡人微光,但凡人不凡,微光不微,光耀前程。

回顾一年用镜头聚焦的故事和留下的瞬间,总能给人莫名的感动和温暖,照亮继续前行的路。

策划:兰红光

统筹:鱼澜、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杨文斌

编辑:邓坚、刘金海、尹栋逊、郝建伟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燃情“村超”与凡人微光的交响乐章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岁末年初,回顾过去一年镜头里聚焦的光和影、遇到的人和事、翻越的山和路,能让自己感觉收获满满。那些欢呼、坚守、泪水、希望……总在不经意间触及心灵深处,温暖和感动着我,向阳而生,拔节生长,继续一路逐光前行。

“村超”燃情活力榕江

作为年度“汉语盘点”活动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2月1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十大新词语”,“村超”顺利入选,入选理由是:因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激烈的比赛氛围在网上广受欢迎。

↑2023年6月17日拍摄的贵州“村超”足球比赛现场。

在这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回顾那个热情似火的“村超”盛夏,榕江人说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村级足球赛能如此火爆,火遍全国,让外国人也叹为观止。

从5月13日“村超”开赛起,直至7月29日“村超”总决赛,我基本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为了拍摄“村超”系列专题,每个周五下午,我都搭上东去的列车,去赴一场关于乡村足球的盛宴。

↑2023年7月1日,人们在观看贵州“村超”足球赛。

六月的都柳江畔,天气炎热,夏夜球场的气氛更是热烈。当我背着沉重的设备穿越茫茫人海挤到球场边上,站稳位置,回头一看,人头攒动,热情的人们摇动着手机灯光给演唱的歌手和喜欢的球队加油鼓劲,仿佛夜空中千万颗闪烁的星星。

↑2023年6月11日,人们在“村超”足球比赛现场打开手机灯光进行互动。

进入六月,“村超”举办地榕江县进入“炙烤模式”,但无论天气多么炎热,也抵挡不了观众们的热情。由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太多,榕江县城一度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我只能住在提前一周就订好的距离村超球场很远的宾馆里。

每逢周末,“村超”球场附近人流量增加,打车难是常态,每次采访我只能背着沉重的设备步行前往现场。每天下午7点开始的球赛,必须提前三个小时入场,因为去晚了根本挤不进去,连站的位置都没有。

进入球场,为了多角度、全方位拍摄,我把无人机、摄影包等沉重又贵重的物品暂放球场边,一位说着榕江本地话的大姐说:“你放心去拍吧!我帮你看着包。”当一场球赛结束后我回来一看,大姐还守在摄影包旁。大姐说,有好几次球员在争夺边线球时,由于惯性都冲进了场边的观众席中,为了看护好我的摄影包,全场比赛大姐寸步不离。我感动不已,这是一个陌生人与另一个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真诚、热情、朴实、信任。我想,这也是“村超”能够火爆出圈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外来游客的住宿难题,榕江县的忠诚等乡镇多个村的干部积极响应,号召村民们腾出自家住房,免费给前来观看“村超”的游客住宿。为了解决游客停车难题,榕江县开放所有政府部门停车场给游客免费停车。所有酒店、宾馆、餐馆不允许私自涨价;所有出租车、网约车不准宰客,监管部门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有很多当地热心人还开上私家车,车身贴上“村超直通车”字样,免费接送游客往返于“村超”球场和榕江高铁站之间。

↑2023年6月11日,村民在贵州“村超”比赛现场展示获胜球队的奖励——猪脚。

↑2023年6月17日,村民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开赛前表演民族舞蹈。

“村超”期间,榕江人民拿出最大的热情和真诚,接纳着天下来客。每当本村有球赛,村民们均会精心准备村里最有特色的美食,穿上最漂亮的民族盛装,举全村之力,为的就是在“村超”场上展示村里最好的一面。

牛瘪、腌鱼、腊肉、糯米饭、西瓜、杨梅……每逢“超级周末”,“村超”场边的观众和游客们总被包围着、幸福着。有好几次,当我正在专心致志拍摄场上的比赛时,旁边的观众冷不丁地递过来杨梅、酸奶、冰镇矿泉水,说着感谢记者、辛苦记录的话。

↑2023年7月1日,人们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场旁免费品尝地方小吃。

在“村超”球场外,一位经营烧烤摊的大姐告诉我,之前她和丈夫远在浙江打工,无法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在看到家乡的“村超”火起来后,全国各地的人都跑来榕江看“村超”,她和丈夫从中看到了商机,辞掉厂里的工作,在“村超”场外经营一个烧烤摊,专门烤排骨,一夜能赚四五千元。大姐看着昔日平静的小县城一下涌进这么多人,看着球场上腾空而起的烟花,回想以前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经历,因“村超”火爆起来的家乡让她感动得泪流满面。

↑2023年7月1日,一对夫妇在贵州“村超”足球赛场附近设置的摊点给游客烤排骨。

为了拍摄“村超”参赛球员的工作和生活,我还见到了这里凌晨五点菜市场的热闹和深夜烧烤摊的忙碌:来自丰乐村一队的球员贾勇辉是一名卖菜小贩,平时靠制作和批发豆芽贴补家用。约好地点,我们凌晨四点起床出发,跟着贾勇辉去一个个菜场送豆芽。六佰塘村足球队球员杨宗维跟家人在榕江县城开了一家饭馆,白天给承包酒席的客人做菜。夜晚,他又忙着经营烧烤摊,给客人做烤串;而每逢有球赛,他又成了奔跑在赛场上的“村超”球员。

↑拼版照片:左图为2023年7月15日,丰乐村一队球员贾勇辉在赛场上组织进攻;右图为2023年7月15日,贾勇辉在豆芽生产作坊里为客户准备豆芽。贾勇辉是一名卖菜小贩,平时靠制作和批发豆芽贴补家用,他在场上的位置是后腰。

在2023年的“村超”足球比赛中,20支参赛队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建筑工人、有卖菜小贩、有烧烤摊老板、有室内装修设计师、有教师、有学生……出于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大家临时组成参赛队,代表着自己的村出战。穿上球衣,他们是为荣誉而战的足球队员;脱下球衣,他们是为生活各自奔忙的普通人。虽然其中很多人已步入中年,但他们依然坚持在绿茵场上奋力奔跑,不知疲倦。

凡人微光 光耀前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这是一所位于黔桂接壤处的“微小学”。翻过学校后山,就是广西融水县大年乡的地界了。

一个乍暖还寒的午后,我们驱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去拜访这所小学的师生。车在盘山公路上爬行,极目远眺,中寨教学点就像莽莽群山间的一颗星星,遥远而神秘。

↑2023年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练习瑶族长鼓舞。

早春、深山、瑶寨、微小学、新学期……这注定是一次充满期待的采访。这是一所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

↑2023年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比赛踩高跷。

《深山瑶寨“微小学”的新学期》一稿播发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读者被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绚丽的民族服饰所吸引,爱心人士联系上我和学校,给孩子们寄去很多学习用品和过冬的鞋袜。

在2023年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特意深入山中,去寻访另一位大山“微小学”的老师。路在山腰盘旋,海拔逐渐上升。到了山间,一块平地豁然开朗,梯田层叠,稻谷金黄,岩脚教学点出现在眼前。

岩脚教学点很小,自建校以来,只有学前班和一年级。为了让幼小的孩子们不用走更远的山路去中心校上学,也为了解除农村家长专程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岩脚教学点保留至今。

2012年,刚大学毕业的陆成文主动选择考到偏僻的岩脚教学点。为了安心工作,前些年他干脆把远在500公里外毕节市赫章县农村的父母和妻儿接到学校来一起生活,与家人相互有个照应。

↑陆成文带领学生在学校后山的腊利梯田写生(2023年9月6日摄)。

↑陆成文与学生在体育课上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2023年9月6日摄)。

采访那天,阳光正好。被山里的太阳晒得黑黝黝的陆成文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练习打篮球,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笑声在校园里回荡,飘得很远、很远,我默默按下快门,记录下这里的快乐与童真,奉献与坚守。

夕阳西下,远山苍茫。陆成文护送着路远的孩子们回家,秋日暖阳照在金色的稻田上,也照亮了师生身影。透过民居的两堵墙,构成自然的相框,我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乡村黄昏最美的模样。

↑陆成文护送学生放学回家途中经过一片稻田(2023年9月6日摄)。

难忘教学楼前写着的那一排大字:“教育使命,立德树人。”教育的初衷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对于一名乡村教师来说,关注孩子们的一日三餐、防寒保暖、身心健康,更是他们肩上撂不下的责任。

↑陆成文组织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投篮(2023年9月6日摄)。

↑陆成文在护送学生放学回家途中(2023年9月6日摄)。

七月的乌江河谷,酷热难耐。我们驱车近三个小时,翻山越岭来到乌江河边,专程去拜访一对摆渡夫妇。

视频加载中...

他们原是乌江养鱼人、渡船人,如今转产上岸,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不变的是把乌江当成自家后花园一样认真打理的奉献与责任。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镇丰岩村村民卢锡永和妻子驾驶小船在乌江上打捞漂浮物(2023年7月10日摄)。

一船,两人,三餐,四季。三十七载,风雨无阻,他们在乌江上渡船、渡人、也是渡己。

在青山绿水间,夕阳从山头努力地探过头来,洒在平静的江面上,照亮古铜色的脸庞。如诗如画的场景,让我频频按下快门,定格那劳动之美,坚守之美。

秋水微澜,远山如黛,清江如玉。

一人掌舵,一人撑船。那是一条神奇的小船,可摆渡、可撒网、亦可满载一船星辉。留一湾碧波,护大江东去,扮靓乌江百里画廊。

↑卢锡永和妻子驾驶小船在乌江上打捞漂浮物(2023年7月10日摄)。

杂交水稻制种大户陈良东,是我今年花了半年多时间跟拍的重点采访对象,他曾经在县里的建筑工地做过多年工人。2012年,老陈回到村里,流转村民闲置的土地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每年可带动周边100多户乡亲就近就业。

从2023年春天开始,我从老陈的水稻制种基地耕田、播种、覆膜、插秧、施肥、授粉,一直跟拍到秋收,用镜头记录了一粒杂交水稻制种的整个过程,也留下了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种业振兴的系统影像。

↑拼版照片:从左至右为2023年4月6日,陈良东在水稻制种基地里平整田块,准备播种;5月29日,陈良东在移栽秧苗;8月1日,陈良东在水稻制种基地里拿着竹竿,准备给制种水稻“赶花”授粉;8月26日,陈良东展示收获的水稻种子。

我以杂交水稻制种大户陈良东为人物拍摄主线,通过无人机航拍的宏观视觉,记录春耕稻田的阡陌交错;也通过微距镜头的微观视觉,记录一粒稻种在春夜喜雨中拔节生长的过程。

↑陈良东准备用于育苗的杂交水稻种子(2023年4月6日摄)。

老陈说,一粒稻种从春播、夏管到秋收、冬藏,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都必须认真对待,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前功尽弃。育种就像育儿,你只有投入精力和情感,才能收获优质的稻子。

2023年,我用脚步丈量黔中大地,深入田间地头、寻常巷陌记录那些普通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凡人微光,但凡人不凡,微光不微,光耀前程。

回顾一年用镜头聚焦的故事和留下的瞬间,总能给人莫名的感动和温暖,照亮继续前行的路。

策划:兰红光

统筹:鱼澜、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杨文斌

编辑:邓坚、刘金海、尹栋逊、郝建伟

你相信梦吗?梦里预示知多少

平日多梦,梦境也条理清晰。奇怪的是,偶尔在梦中惊醒,入睡还会接着梦做。

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我却恰恰相反。夜所梦,并非日所思,而且做的梦常常会有一定的预示性,什么样的梦,会发生什么,仿佛也内心明了。

网络图

最近做的两个梦,其实已过去了好几天,却无以忘怀。

那晚梦见漫天下鱼。一片空旷的田地间,一条条大鱼从天而降,田里、地里、沟里已落满大大小小的鱼。我抬头望天,很长很长的鱼,由远及近,从小变大,像电影的慢动作,一条一条向我身边飞来。

醒来,不觉茫然。这样的梦,预示着什么呢?

俗话说“上鱼口嘴下鱼财”,意思是上半夜梦见鱼就会有口舌之争,下半年梦见鱼有财进。

出于好奇,上网搜索,周公解梦说,梦见鱼是吉兆。

正好那天应邀参加装修公司举办的主材之夜活动,支付了一笔巨款,中了几个小奖。难道这也算是进了财吗?

不过的那个梦景,神奇而美丽,至今还深深地刻在心里。

做这样的梦,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也有一种梦,让人心绪难安。

前天,梦见自己光着身,腿部流了很多很多血,担心被人看到,伏在一块浅水田里往前爬,边爬边用水清洗,好像是要去公园里的农家乐吃饭。

这样的梦着实令人心惊。听说光身,见血,都不是好梦,预示着身体出毛病,或可能有什么灾难。

难道是真的?这几天头晕眼花,有一件事也似乎不是顺利,身心承受着重重压力。

其实这样的梦,不可信。

网络图

但做过几种梦,似乎都很灵。

一个是“亲梦”。如果梦见青草或绿色植物如草坪、菜等,那必定会见到某个亲人,或有亲人电话。读大学时,有次梦见一片麦田,果然有亲戚突然来到学校。

梦见身上粘到屎,那天真的会进财,或发工资,或有意外的收入。

听说梦见棺木,是吉兆。有次梦见棺木,恰巧遇事成功了。

那年梦见一条巨蛇往妈妈家里爬,妈妈说做这梦,表示家里会添男丁。没几天就听说弟媳意外怀上了二宝,当时大宝才半岁不到,结果二宝果真是个男孩。

作为唯物主义者,深知这些梦与预示,当然不可信,只能是饭后茶余的谈资而已。

但不可否认,人都会做梦。人为什么会做梦,也有不少科学解释。

为什么会做这样那样的梦呢?梦到底与现实有没有关联呢?

有人说存在三维世界、多维空间,是否真有呢?人到底有多少秘密还未解开呢?

网络图

想起初三时经历过一件事,几十年过去,仍不得其解。

当时,乡间一时流行请“簸萁神”。

至今记得关于“簸萁神”怎么来到我们乡的流言。

说是一个同学的妈妈到外地出差,回来时在路上“簸萁神”附体,并跟随她来到我们那儿。“簸萁神”是某个大人物去世多年的夫人的化身,来到乡间救世济民。

同学的妈妈回到家,大病一场,从此精神异常,对人就说自己是谁谁谁。

随之,在乡间请“簸萁神”之风悄然兴起。

当地政府、学校及时开展宣传教育,教育大家不要相信,也不要参与,但许多人都心向往之,悄悄去请。包括我们学生。

那天下晚自习后,我和几位女生悄悄来到龚同学家里,一起请“簸萁神”。

堂屋正中摆着四方桌,桌上撒了一层面粉。一只新簸萁翻过来,簸萁上盖一条崭新的毛巾,簸萁头插一根筷子。

龚同学和她姐姐站在大门口,我们几个先进内屋。只听得龚同学姐妹俩边关大门,口中边念念有词,“天上有仙人,地上有圣人,屋前屋后有名人,大门大打开,仙姑请进来。”

然后我们从里屋出来,一个一个跪在桌子前面。龚同学姐妹俩站在桌子的两边,双双手抬着簸萁。然后我们轮流请神。

网络图

记得当时我问过“簸萁神”:我叫什么名字?多少岁?只见龚同学姐妹俩抬着的簸萁,在桌面上方移动,同时带动插在簸萁的筷子,在面粉上写下我的名字和年龄。

又问我能不能出去?会不会学艺?如果能请写1,如果不能请写2。结果都是2。

传说“簸萁神”能预示未来,后来知道,是肯定不能。因为还问过外婆、爷爷奶奶他们能活多大年纪,结果“簸萁神”写得并不准。

但是两个人抬着簸萁,能在桌面写字,而且是写的连体字,字也写得好,至今没弄明白是咋回事。

拜神求佛,只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或说也如平常所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但有些事真还叫人迷惑不解,如人是不是有空灵?是不是有多维空间?

或许是有的,正如人有梦一样。只待来日证明,后人去解。

那么,梦,你相信吗?

我想,我是信的。

八个月做梦是胎梦吗,昨晚梦见在田里捉了条大鱼预示什么呢

这段时间总是睡不好,总是做梦,梦见过四条花龙,连续两天梦到了好多蛇,昨天晚上梦到自己在娘家的田里捉鱼,好多鱼很小,我一下就捉了条大鱼,鱼跑都不跑就被我捉到了,他们说这都是胎梦,这都是预示生男生女的,有没有人也做过这些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