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贝多芬81 贝多芬生辰

贝多芬81 贝多芬生辰

本文目录一览:

《贝多芬 No.26,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文|凌硕

编辑|布咔历史

《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中的一部重要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奏鸣曲之一。这部奏鸣曲被称为《告别奏鸣曲》(Les Adieux),其标题灵感源自于贝多芬的好友和学生,阿奇杜克·卡尔奥斯·伊卡尼乌斯公爵的告别。

本论文旨在对《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进行演奏技巧分析,以探究演奏家在演绎这一乐章时所需应用的技巧和艺术表达。

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母亲早逝,而他的父亲则渴望将他培养成像莫扎特那样的天才音乐家,因此他被迫长时间地苦练钢琴和小提琴。尽管他的父亲的期望没有实现,但在他11岁时,贝多芬已经能够熟练地阅读各种乐谱,并且能够熟练地演奏小提琴、大风琴和古钢琴。在波恩时期,贝多芬创作了他最早的一批音乐作品,尽管当时他还没有确立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

1790年,作曲家海顿路过波恩,在听了贝多芬的几首作品后,建议他前往维也纳深造。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建议下离开波恩,定居在维也纳。这一转折标志着贝多芬音乐生涯的新篇章的开始。

贝多芬初到维也纳的十年是他音乐生涯中最重要和创作成熟的阶段。在这段时期,他以卓越的钢琴技巧和精彩的即兴演奏征服了维也纳的听众,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维也纳时期,贝多芬不仅追求创作与理想的紧密结合,而且将个人情感和人生观融入作品中,创作出《悲怆》、《月光》和《暴风雨》等伟大作品,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语言。

此时,他的创作逐渐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大胆探索新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注重创作与演奏的融合,使音乐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和个性化的创作方式为他赢得了卓越的声誉,成为维也纳乐坛的璀璨明星,

降E大调第三奏鸣曲《英雄》标志着贝多芬创作进入了成熟期,展现了他音乐创作的巅峰水平。这一时期,贝多芬以英雄主题为灵感,创作了许多作品,表达了他对伦理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可摧毁的乐观精神,体现了贝多芬对人性中的力量和勇气的崇高赞美。《英雄》奏鸣曲展示了贝多芬音乐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旋律充满力量和,曲式结构严谨而富有张力。通过这些作品,贝多芬将音乐提升到了超越个人情感的高度,呈现出普世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从贝多芬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贵族群体的傲慢的深刻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物质生活上的困境,他再次陷入了创作的危机期。从1815年开始,贝多芬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他的思考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导致了他创作风格的巨大变化。

他开始表现出更加抒情的新浪漫主义风格,并在作品中展现了更深沉的情感和内省。然而,从1819年开始,贝多芬重新获得了,并投入更多的心力到创作中,重新找回了创作的动力。

然而,贝多芬的生活并未得到彻底的改善。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结束了他悲惨而痛苦的一生,与世长辞。尽管他的生命饱受苦难和困境的折磨,但他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音乐遗产,成为音乐史上不朽的传奇人物。贝多芬的音乐承载着他对人类精神和理想的追求,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感动着世界各地的听众,成为人们灵魂深处的力量和启迪。

《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是贝多芬专为了献给他亲密的朋友和保护者鲁道夫大公而创作的。鲁道夫大公是意大利皇帝雷奥波多二世的儿子,也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弗朗兹一世的弟弟。

他与贝多芬的关系非常亲密,二人不仅是师友关系,更是真挚的朋友。鲁道夫大公在贝多芬困顿时期向他提供了经济上的援助和精神上的支持,成为了贝多芬的保护者。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对鲁道夫大公的一种表达和致敬。通过音乐的语言,贝多芬传达了对鲁道夫大公的感激之情和深厚的友谊。作品中充满着温情和亲密的情感,展现了贝多芬对鲁道夫大公的崇敬和赞美。这首奏鸣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充分展示了贝多芬作曲的才华和创造力,同时也见证了他与鲁道夫大公之间的深厚情谊。

随着1809年奥法战争的爆发,奥地利皇室贵族,包括鲁道夫大公,为了避难而离开了维也纳。这个情景深深触动了贝多芬,他感到失落和无助。作为对鲁道夫大公的离别之情的表达,贝多芬创作了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并将其命名为《告别》。

在这首乐曲中,贝多芬通过音乐表达了他对鲁道夫大公的告别和离别的感受。乐曲中流露出悲伤、忧郁的情绪,同时也透露出对友谊的深深眷恋。通过动人的旋律和和声,贝多芬将他内心的情感娓娓道来,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作曲家和人的敏感和深情。

《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一个降 E 大调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中,贝多芬巧妙地结合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和马车奔驰的动态场景,通过鲜明的标题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这种叙事风格的标题音乐已经具备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第一乐章总共有255个小节,包括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

引子部分(1-16小节)是柔板,是整个乐章中最独特的部分。在开头的三个音符G、F、降E上,贝多芬标注了“告别了”(Le-be wohl),与乐曲标题相呼应,成为整个乐曲的核心线索。

演奏者在演奏时应注意通过均匀减弱的方式处理这三个音符的和声,并使用贴键的弹奏技巧,以更好地表达出悲伤的情感基调,奠定整个曲子情感的基础。

在《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有一些特定的节奏动机和技巧需要演奏者注意。例如,在第2和第3小节中,右手的一个带附点的十六分音符、一个三十二分音符和一个八分音符构成了节奏动机。

演奏者可以稍微拖慢三十二分音符的速度,使其靠后一些,以表达急切而不安的情绪。在第2到第5小节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也不应忽视左手部分,可以突出左手上方声部的半音阶进行。

在第6小节的右手部分出现了三连音,演奏者在表演时要确保手腕充分放松,并注意连音中包含的两组滚动音符,准确掌握音符的时值。

第二乐句(第7和第8小节)再次出现了阻碍进行的情节,右手上方声部的三个音仍然作为核心动机,后方右手部分紧随节奏动机。在第7到第12小节中,频繁地进行调性转换,如"降 E 大调 - 降 e 小调 - 降 C 大调 - 降 b 小调 - 降 a 小调 - 降 e 小调",贝多芬利用这种频繁的调性转换突出强调了调性和声音色彩的对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和不安情绪。

在《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有一些关键的音乐素材和表情术语需要演奏者注意。在第12和第13小节中,右手使用了向上模进的音乐素材,具体是D、降E、降E、F。而左手则采用了相反方向的下行模进,即F、降E、降E、D。从第12小节开始,这些音乐素材逐渐引导出悲伤的氛围,并在几个连续的和弦中达到高潮。

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需要特别注意第16小节的表情术语“pp”。这一部分是柔板和快板之间的过渡部分,它戛然而止,将悲伤的氛围与接下来的快板呈示部形成鲜明的戏剧性对比。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准确表达出这些音乐素材的模进特点,注意控制音符的音量和表情,以创造出适当的悲伤氛围。在过渡部分时,要将悲伤的情感转变为快板的活力和戏剧性。

在《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呈示部(17~65小节)以快板的形式呈现。其中,第17~25小节是主部主题的呈现。

在这些小节中,核心动机以不同的变化方式再次出现。演奏者在表演时需要特别强调主题音在强拍上的重要性。整个主部主题表达出热情奔放的情感,描绘了马车飞快奔驰的场景。这种情感在第21小节得到充分展现,右手演奏较为松散的节奏型与左手规律的八分分解和弦相配合,展示了马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迅速奔驰的景象。

在表演时,演奏者需要注意充分发挥右手和弦音的饱满感和弹性,同时要准确表达第21小节的渐强记号以及第22小节右手和弦标记的sf(突出奏)和sfp(突出奏后稍弱)。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演奏者可以更好地表现出音乐中的动感和戏剧性,使马车奔驰的场景生动而有力。

在《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在第32、33、34小节中,演奏者需要清晰地突出右手和弦的高音部分。而第35~50小节则是呈示部的连接部,这一部分的特点是流动性强。

右手以一串反向进行的八分音符表现出连续流动的音乐素材,并且核心动机通过内外声部的相互呼应展现出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39小节,落在降B大调的属和弦上,并持续延伸了11小节。

在第46~49小节,左手的上行级进八分音符仿佛是马蹄的声音。而第50~57小节则是呈示部的副部主题,进入降B大调。演奏者需要强调突出右手旋律声部,同时注意左手切分音的节奏感。

第58~61小节是该部的第一个结束主题,高声部的长音符再次表达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而第62~65小节则是第二个结束主题,这两个结束主题具有复调感。在表演时,演奏者需要注意左右手声部的独立性和节奏的准确性。通过准确地表达这些音乐细节,可以更好地展现出离别情感的复杂性和戏剧性。

在《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的展开部(70~111小节),相较于贝多芬其他奏鸣曲来说,篇幅较为短小。整个展开部都围绕着核心动机展开,右手主要以全音符的形式出现,与左手上行大跳的八分音符进行交替,展现出动荡不安的情绪。

特别是从第94小节到展开部结束前的长达14个小节中,右手的全音符和左手的上行大跳八分音符,充分表达出期盼的心情。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注意突出高声部的旋律音,同时保持左手音符的连贯性。通过精准的演奏,可以更好地表达出展开部的紧张和焦虑感,为接下来的再现部做好铺垫。

《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的再现部(112~162小节)标志着乐曲回到了原调降 E 大调,并呈现出与呈示部相似的结构。然而,尾声部分是这首奏鸣曲的亮点之一,贝多芬以其庞大的规模将其扩展开来,这是他晚期奏鸣曲创作的典型特征之一。

在尾声中,贝多芬通过改变音符的时值、音高和节奏等手法,再次展现了核心动机。同时,调性变化也十分丰富多样,从第162~180小节的f小调,到第181~196小节的降e小调,再到第197~255小节的降E大调。

在第197~222小节,左右手交替演奏连续的八分音符,这需要演奏者注重保持连贯流畅的演奏。音乐在这一段中流动起伏,呈现出动人的旋律和和声。

接下来的第223~245小节,左右手同时演奏相连的核心动机,演奏者应特别注意突出旋律音,并保持各声部的清晰度。其中,第245小节处右手的连续八分音符以极弱的力度缓慢流动,仿佛描绘了离别时友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再次强调了作品中的告别主题。

尾声的高潮出现在最后几个小节,第251小节以强烈的和弦创造出强烈的张力,随后的音符逐渐减弱,象征着离别的渐行渐远。最后两个小节中,响亮有力的和弦充满了对不久之后再次重逢的期待,以乐曲的高亢结尾,给予听众一种希望与勇气。

通过对《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具有复杂的乐曲结构和形式,包括引子、主题A和B的呈示与发展,再现部和结尾等部分。

演奏家需要准确理解乐曲结构,以确保演绎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和声在第一乐章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主题A和B的发展过程中。了解和声特点和调性变化对于准确演绎乐曲的情感和表达至关重要。

演奏《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所需的技巧包括良好的音色塑造和表达能力。演奏家需要灵活运用动态控制、音色变化以及声音的延续和衰减等技巧,以表达乐曲中的情感和意境。在技术要求方面,演奏家需要具备准确、流畅地演奏快速音阶和琶音的能力。同时,跨度较大的手位移和合理的指法选择也是成功演绎该乐章的关键。

演奏家在表现力和情感传达方面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他们可以运用音乐表情符号和指导性词语来诠释乐曲,通过动态和音色的变化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同时展示自己对音乐的个人理解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1.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 1809年.

2.迈耶, 约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 译者:徐令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

3.黄俊雄. 乐曲形式分析: 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为例. 台湾音乐学刊, 2004年, 7: 1-21.

4.陈韵如.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探析. 音乐艺术, 2018年, 6: 45-46.

5.田中伸一郎. 钢琴演奏技术研究. 译者:彭慧芳.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

6.孙洁华. 《贝多芬 No.26, Op.81a 降 E 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探析. 音乐家, 2019年, 3: 54-57.

命运多舛,一生坎坷的贝多芬,终究未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货币上的著名音乐家系列人物之二

①朝鲜1999年发行的音乐家贝多芬纪念银币,面值250朝鲜元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祖籍荷兰。作为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并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月光》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月光曲》)。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五十六岁的贝多芬听觉已完全丧失。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逝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辛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

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

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虽然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祥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父亲把这个男孩子带到一个又一个教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这些教师中没有一个可称为好的,直到他落到宫廷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尼费(Neefe)的手里。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

送贝多芬去那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父亲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年轻的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祥,不仅教音乐,而且还教他世界上许多别的事情。

为了付他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替代教师做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是得意的。

大约在这个时候,他生平第一次访问维也纳,为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莫扎特认为这个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为这种场合练过很久的卖弄技巧的展品,出于客气,只好礼貌而冷淡地称赞他一下。

小贝多芬生气了,要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习题,然后他在它上面用了那么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兴变奏。莫扎特惊讶不已,马上跑到隔壁房间门口,“注意这位年轻人,”他向里面一群正在聚会的朋友大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的声音!”

②马恩岛1981年1克朗精制纪念大银币, 国际残疾人年 音乐家贝多芬贝

多芬终于明白,他在家乡是不可能有更大进展的,于是决定再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逝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扬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

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且在创作和指挥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难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于是贝多芬常常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小贝同志很是生气。后来他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学到。不过,不久后,他一定会逐步觉得,假设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的话,他却从海顿那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而且当海顿为他的的演出最后一次在台上露面,被他的几个仆人扶出去的时候,贝多芬弯下腰来亲切地吻了这位衰弱的老人。

贝多芬有时无法自我控制,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

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

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欢的愉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

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习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没有一个音乐家象他那样,在一生中有那么多的成功和那么少的幸福的日子。

有一天他这样写道:“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条卑鄙的狗,一个不老实的家伙!”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疑心是错的而他的朋友是真诚的时候,他又写了另外一个便条:“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是对的。我现在明白了。所以今天下午来我这里,接受你的贝多芬的爱吧。”

他的家庭生活自始至终都是悲惨的:他从来也没有结过婚。当他头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他向一个从他自己家乡来的歌唱家玛格戴林娜·威尔求婚,但是她回绝了,因为贝多芬“太丑了”。从那以后,他曾先后爱上过好几位贵族女子——有着心爱的名字的心爱的女子——他用音乐向她们倾诉,但她们接受了他的音乐,而回绝了他的爱。

中国1990年发行的世界文化名人 系列纪念币,银币27g,面值10元

1827年3月26日,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的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只活了57岁。尽管他无比热爱生活热爱音乐,但他太累了,也许离去对他是一种解脱。

贝多芬的墓前,一年四季都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凭吊时放的鲜花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伟大与音乐上的巨大贡献,让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多的怀念他。包括中国在内,有多个国家发行了纪念这位音乐伟人的纪念币。这也正应了:伟人的人物可以死去,但他们却从此同天地不朽。(作者:江南之春)

喜喜欢该系列文章么?喜欢就关注,我是“艺术世界人物志”作者江江南之春,今日头条天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