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出生瞬间的婴儿哭闹 出生瞬间的婴儿怎么形容

出生瞬间的婴儿哭闹 出生瞬间的婴儿怎么形容

本文目录一览:

出生时嚎啕大哭,抱来妈妈身边瞬间停止,宝宝什么时候开始认妈妈

文丨京妈说,原创内容。

小宝宝什么时候就认识妈妈了?

这是不少家长们感兴趣的话题,真是等到五六个月开始认人的时候,才知道哪个是妈妈吗?

并不是!

其实在刚出生时,宝宝就对妈妈有“感应”,随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世界,把最响亮的哭声作为礼物送给这个世界和家人。

但哇哇大哭的宝宝,若是被抱到妈妈身边,被妈妈摸一摸,听妈妈说句话,和妈妈进行皮肤接触,宝宝就会停止啼哭,突然变得安静乖巧。

这样的场面,可能不少人都在生活中或网上的视频中都看到过。

世上只有妈妈好:宝宝刚出生嚎啕大哭,妈妈贴近宝宝瞬间停止哭泣‍

京妈刚看到个 广东揭阳一产房 分享的一段温馨视频:是一位孕妈刚生完宝宝,护士抱着哇哇大哭的的宝宝,来到妈妈身边。对大声啼哭的宝宝说“亲一下,妈妈辛苦了”。

然后妈妈用手摸了摸哭的撕心裂肺的宝宝的小脸,宝宝立马不哭了,连产房的医护人员看到这一幕都说“果然宝宝在妈妈身边是最有安全感的”。

不少网友也说:

真是太神奇了!

刚出生的宝宝居然这么聪明!

果然世上只有妈妈好!

刚出生的宝宝,就已经认识妈妈了吗?‍‍

在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一书中,“人性由情感唤醒”章节中,就有关于这个问题的介绍。书中写道:

孩子最早是靠气味来认人的。 在孕期胎儿最先发展的是听觉;生命初期,婴儿的嗅觉先于视觉发展,嗅觉判断是婴儿最早认人的方法。

孩子早在腹中就记得母亲的心跳节律和身体的气味了,所以妈妈抱孩子就不容易哭闹。但如果孩子一生下来就被送走,让被人抚养,那么三个月至半年后,他依恋的对象就变成那位抚养人了。时间再久,他对妈妈气味的记忆就逐渐消退了。

俗话讲“三月认母”,是到了这个月龄段,宝宝对最常照顾自己的人有了一定记忆,会更熟悉和亲切。

但其实,就如李玫瑾老师书中所讲,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每天听着妈妈说话、听着妈妈的心跳声,就对妈妈已经很熟悉了。

再加上出生后,妈妈总抱着宝宝吃奶,呼出来的气息自然全扑在宝宝的脸上,对妈妈的气息和味道是最熟悉的。

因此,出生后的最初阶段,宝宝就是 闻气味、感觉心跳、听声音 来判断妈妈。

由于在孕期,是住在妈妈子宫这个温暖的小房子,和妈妈朝夕相伴,所以出生后也是呆在妈妈身边最有安全感。

宝宝出生后,妈妈如何帮助宝宝培养安全感?‍‍

我们都知道刚出生的宝宝缺乏安全感,会哭闹,会有惊跳反射,但如果是妈妈在他身边,或是被大人抱着,就会好很多。

从小安全感好的宝宝,能真实的表达生气、害怕、悲伤等负面情绪,也能真实的表达安慰、关爱渴望。

但若是 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宝宝,会很黏人,喜欢纠缠,无法离开照顾他的人出去自己探索,还喜欢哭闹、难安抚,爱发脾气、摔东西、大吼大叫,任何情绪都不敢真实的表达。

不少家长也懂这方面的育儿知识,知道帮宝宝培养安全感的重要性,但是具体的要怎么去做呢?

在《从出生到独立》一书中,指出:高质量陪伴是生命早期培养宝宝安全感的关键。

安全感会随着环境改变,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当然这里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家庭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庭经济地位、所在的城市环境、国家的经济文化环境等。也包括宝宝的大脑发育和心智成熟度。

而生命最初的三年,是孩子大脑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

因此家长要通过对前面这些环境的改变,通过给宝宝高质量的陪伴,来尽早地帮宝宝培养安全感。

高质量的陪伴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家长的在场与稳定。

在场,说白了,就是 经常陪在宝宝身边,即“人在”;

不管宝宝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家长都能心平气和地接纳、陪伴和安抚宝宝,即“心在”;

当宝宝有需求时,妈妈又不能及时出现去安抚,家人要及时去照顾和安抚宝宝。

对于小宝宝来说,吃喝拉撒睡需要家长来照顾,除了陪伴在宝宝身边外,也要能及时回应宝宝需求,比如饿了能及时喂奶,拉了尿了能及时换尿不湿等。

当宝宝有胀气,肚子不舒服而哭闹,变得很磨人时,家长不能“凶一顿”或“冷处理”,而是要 耐心安抚,想办法解决。

以上这些做法都有助增强宝宝的安全感。

第二:了解宝宝的心理需求

从出生后,宝宝就开始用双手双脚,通过触摸、踢打来探索周围的世界,随着发育,逐渐学会翻身、独坐、爬行、站立、走路,其实每一个小进步都是宝宝不断探索后得到的。

那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家长要了解宝宝的心理需求,给宝宝语言、行动、心理上的支持。

愿意和宝宝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鼓励他勇敢探索;当宝宝感到害怕、慌乱时,要给宝宝及时的安抚和保护。

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逐渐变得更有力量,更强大。

第三:恰当的回应宝宝的需求

除了吃喝拉撒睡、身体不舒服、求抱抱等 生理需求,家长要及时回应并满足外;宝宝的“探索需求”也要恰当的回应。

宝宝都是天生的探索家,不免会有“危险情境”下的探索需求,那家长就要适当掌控,注意宝宝安全感的建立。

还有 当亲子关系发生破裂时,家长要及时主动地去修复和宝宝间的关系,也都有利于宝宝安全感的培养。

第四:增强家长自身的安全感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遇事后家长的身心变化,平时的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宝宝产生影响。

因此,作为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反思自己作为家长的成长,增加自己的安全感,以便更好地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

总之,养育宝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吃饱穿暖的长大”和“身心健康的成长”都是长大,但十几年后,两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却很大。

京妈建议 新手爸妈们平时多学习些科学育儿的知识,喂养、护理及早期教育等,各方面都做到位,陪伴宝宝健康聪明的长大,赢在起跑线上。

推荐一个养育专栏:《0-12个月宝宝发育、喂养及护理,很详细,新手家长按月照着养娃》。

专栏内容是针对0-12个月宝宝,按月讲解每个月宝宝的发育特点、喂养护理的常见问题,早教方法和适龄玩具推荐等,详细实用,新手家长可以照着按月养娃。

目前专栏有活动价,只需39元(原价199元),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添加书架或购买学习。

你家宝宝是在出生后就认识妈妈了吗?是不是哭闹的时候,只要被妈妈抱着就不哭了呢?来分享你的育儿经验呀。

关注「京妈说」,学习更多专业实用又接地气的母婴育儿知识,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要给京妈点赞并分享给更多的人哦。

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间什么感觉?网友们脑洞大开,说的太形象了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累了8个月,到孕晚期的几个月大腹便便,走路像乌龟,睡觉要侧卧,五脏六腑都不舒服,终于是解脱了吧。

一位大学同学刘雨熬到了孕39周时,宝宝安然地躺在肚子里,完全没有发动的迹象,她时常在群里问各位宝妈关于生产的事情,以及生产之后的感觉。

“你在忍忍,生完宝宝的那一刻,你会觉得浑身轻松,马上熬到头了,坚持!”大家这样安慰她。

“是不是就像是一坨大便便秘了几个月,终于排下来了?”刘雨问。

宝妈们大笑,这个形容还挺贴切,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刘雨畅想顶多再坚持一周,到40周,宝宝该落地了,到时候她就完全解放了,就可以敞开腮帮子吃肯德基麦当劳,吃冰激凌,喝奶茶,还可以穿高跟鞋……她要化美美的妆容,踩着高跟鞋去逛街,喝奶茶……

像所有临产的宝妈一样,对不远的将来充满各种幻想。宝妈们看着“可怜”的小雨,都笑笑,就姑且让她畅想一下,现实距离也不远了,不要打破她的美梦。

生完宝宝那一刻确实浑身舒服

等到宝宝落地的那一刻,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激动?兴奋?其实都不是,应该就是“解脱”,终于解脱了,十月怀胎终于熬过来了,可是正视现实之后才发现,这根本就是“新的开始”,身体上解脱了,身心开始疲惫了。

不管是历经坎坷的顺产,还是“一刀解决”的剖腹产,宝宝出来,妈妈的一块“心病”算是解决了。

一位网友这样说:我是剖腹产,当孩子被医生拿出来那一刻,觉得肚子里的肉“咚”一声,被扯掉了,但是不痛,听到宝宝的哭声,我也哭了,真的很神奇。

还有一位网友说:我是顺产,当时就是感觉“噗嗤”一声,瞬间,整个人都通畅了,就是撕裂的时候,无痛药劲过了,缝针是生缝啊,那种疼痛……至今记忆犹新!

顺产宝宝,难免发生撕裂,甚至有侧切,当医生给压完肚子——对了,压肚子是每个产妇都经历的,也令所有产妇都闻之色变的 ,压肚子的目的是把肚子里的残余压出来,然后开始缝针,这时候缝针不打麻醉,直接扎,咬一咬牙就忍了,其实从压肚子那一刻,妈妈们都开始咬牙了:开指和生产的痛都忍了,这点有什么不能忍的?

剖腹产妈妈痛苦的记忆应该是压肚子,与顺产不同的是,顺产只忍受压肚子的疼痛感,剖腹产妈妈还有伤口,顺产的妈妈开指,压肚子排残余还算容易,剖腹产的妈妈没有经过开指,残余仍然要从排出来……

经历了这些,接下来妈妈们要做好夜奶的准备了,新生的宝宝头几个月想睡好觉?那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几个月肯定能治好妈妈失眠的毛病,那真是被宝宝熬到了沾枕就着的境界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孩子刚出生的一瞬间是什么感觉?妈妈们的形容太形象了,忍住别笑

父母与孩子的初次见面,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三天前,表妹小慧顺产生下了一个白胖小子,报平安的电话打过来的时候,我们都很为她高兴。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次这个拍照狂魔竟然没有狂拍自己的小崽子出来晒,反而藏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别人看一眼她的小宝贝。

今天视频的时候,表妹才苦着脸地告诉我们,不是她不想晒,实在是孩子长得太丑了。生产之前,她虽然已经做好了孩子刚生下来像个小老头的准备,但她没想到孩子能丑成这个样子。

表妹说,她刚看宝宝第一眼,宝宝的头发一绺一绺湿漉漉地粘在一起,背上长着长长的胎毛,最令她感到绝望的是,宝宝的胳膊、腿,甚至脸和额头上都是毛茸茸的一片,乍一看就像是一个浑身是毛的小猴子。

舅妈看表妹越说越不像话,瞪了她几眼,还吐槽说她出生的时候可比小外孙丑多了,不光全身是毛,整张脸都皱巴巴的,还是朝天鼻,丑的她差点没把表妹扔了。

大家笑成一片,其他妈妈们也开始纷纷分享自己的生孩子心得。

一个妈妈打圆场道,自己儿子刚出生的时候脑袋都被挤扁了,就像一个硕大的铲子,把他们全家人都吓坏了。等到之后长开了,脑袋才开始慢慢变圆的,亏得她还担心了许久儿子以后娶不娶得上媳妇儿的问题。

也难怪这些妈妈会如此反应,孩子是妈妈生命的延续,对妈妈们来说,孩子们的颜值高低比妈妈自己的还容易让她们产生容貌焦虑。尤其是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们皱巴巴一身毛的形象更容易吓坏了妈妈。

但妈妈们要知道的是,其实大多数刚出生的小宝贝都有着同样的容貌特征。就连如今被称作小李现的嗯哼大王,刚出生的时候也被爸爸杜江嫌弃,说他的长相让自己和孩子妈都格外失望。

那么,刚出生的孩子们到底为什么会丑呢?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刚生下来的孩子到底丑在哪里?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宝宝身上那一身长长的胎毛,这些毛遍布孩子的全身,除了头上本来应该长的以外,其他地方的也都要比普通人茂密很多,乍一看有些不好看。

这些过剩的胎毛其实是由于孩子刚出生,体内激素蜂蜜不够平衡所导致的。一般而言,它们会随着宝宝身体机能的逐渐完善而慢慢脱落。

有的宝宝脱得很快,7~15天左右就能全部脱落,但有的宝宝可能要延续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都不会脱落。

很多地方针对这样的宝宝有剃月毛的习惯,也就是在宝宝刚出月子的时候为宝宝剃掉这些毛。但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刚足月的宝宝机体发育不够完善,抵抗力低,此时剃胎毛不太安全。

所以,对待刚刚足月还没有脱掉胎毛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耐心再等一段时间,如果孩子满三个月还没有自行褪毛,爸爸妈妈在进行脱毛也不迟。

除了毛发旺盛之外,宝宝变丑的第2个因素就是他们那一身皱巴巴的皮肤,尤其是头部和脸部在出生的时候都是呈现过尖和过皱的状态,让孩子看上去就像一个小老头。

事实上,这是因为在分娩的过程中孩子的身体受到产道挤压的结果。分娩对母亲来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孩子也是一样。由于孩子的囱门没有闭合,头骨较软的缘故,他们的头部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形状,稍有压力就会有所变形。

很多父母利用孩子的这一点来帮助孩子睡扁头,但睡扁头其实和古代的裹小脚一样,都是非常不好的陋习。长期睡眠头会使孩子的额头过分前突,也会造成极大的颜值下跌。

这些低颜值的小宝贝,到底是如何逆袭的呢?

虽然日日与孩子朝夕相对,但父母还是没有办法一下子看出孩子的变化,很多时候都是在过了很久很久以后才猛然想起,孩子现在的容貌似乎和刚生下来时有非常大的不同。

有心的父母经过与之前照片的对比就能够发现,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孩子的颜值简直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么,这些小宝贝到底是怎么逆袭,逐渐变美的呢?

刚出生的小宝贝第1步变美的方式是脱皮。

刚刚离开母亲身体的他们满身都是污血和分泌物,同时,他们的身上还有一层白色的特殊物质——胎脂。胎脂能够保证他们在母体内不受羊水的侵害,出生之后还能够为刚刚离开母体的他们提供恒定的体温。

当然,它们有些不太好看,于是,在出生之后的1~2天内,这些胎脂会逐渐地被孩子的身体吸收。之后,孩子真正的皮肤才会接触空气,一周或者半个月后,孩子就会出现脱皮现象。脱皮结束之后,原本皱巴巴的皮肤就会变得光洁鲜嫩,宝宝们也会白胖可人。

除此之外,宝宝们心情变美的秘诀还有微调自己的五官。刚出生的宝宝因为产道挤压的作用,五观基本上都挤在一起,尤其是鼻子,都会被压成非常扁的塌鼻梁。

爸爸妈妈们不必担心,此时孩子的鼻骨并没有成型,事实上,孩子的鼻骨要等到他们头部的囱门闭合之后才会开始真正发育。而孩子的鼻梁高低则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影响,高鼻梁的父母所生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高鼻梁。

很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以后鼻子一直是塌的,所以会自己动手去帮孩子捏一个高鼻梁出来,但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对的。

新生儿的鼻梁骨是软骨组织,如果经常按捏,很容易会损伤到孩子鼻子里面的粘膜,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鼻内血管破裂。

除了鼻子之外,孩子的眼睛也在慢慢地变美,刚出生的他们眼睛呈现一种浮肿状态,有的时候还会有血点。但在三周之后,他们的浮肿状态就会彻底消退,缺点也会慢慢消失,孩子们的眼睛也会变得明亮有神。

所以,刚出生的孩子虽然看起来丑丑的,但他们也是爸爸妈妈的小宝贝,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他们或许还会超过爸爸妈妈的期望,变成非常水灵美丽的样子。所以请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耐心等候,不要着急扔掉哦。

您家宝贝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互动!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