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500字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300字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500字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300字

本文目录一览: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one 1

读书有用——《打一把人生的钥匙》有感

“学问真是可爱啊!它像是印章,盖在你人生的支票上,到时候,就可以提领。人生的支票愈多,愈能左右逢源,愈能在紧要关头,获得灵光一闪。”——《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读书与做人》

大概是七八岁开始,长辈们总是夸我“爱看书”。虚荣心作祟,为了维持“爱看书”的人设,我也真的耐下性子看起了各种各样不那么像故事书般吸引人的书。时间一长,竟看成了习惯,假人设也成了真人设。所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起码“爱看书的孩子是夸出来的”。

我的阅读量比起大多数人而言算多,但与真正酷爱阅读的人就差远了。只是多出来的这么一丁点儿阅读量还是让我在“行走江湖”的过程中受了不少益处。

比如大学的时候,不止一个人跟我讲过,我的想法同别人不一样,觉得很有思想,具体到哪里不同她们也说不上来,但就是觉得很好。

后来有一次一位相熟的学长带我与别的学长学姐们一起吃饭,虽然其余三个人都是第一次见,不过饭桌上大家聊得很开心,天南海北随意侃,一顿晚饭从晚上七点吃到十一点,直到宿舍熄灯之前。后来相熟的学长问我,为什么面对第一次见的陌生人都可以随意聊,为什么知道那么多东西。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他们聊什么听就可以了呀,总有话题是你知道的。学长告诉我,其实不是的。

那是我第一次强烈的意识到,之前我看的那些我爹认知中的乱七八糟的“闲书”,在大学中给我开启了一扇“别人认识我的门”。我所知道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就像巨型磁铁一样,扩大了我的能力圈,最大面积的吸引着各种各样感兴趣的人。属于自己的圆圆圈圈越大,可以与别人一起产生共鸣的交集就越大,可以同我一起可以愉快的聊天的小伙伴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至于如何把兴趣变成专业,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我的母亲常跟我讲“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深以为然。虽然现在的阅读量现在的学问还远远不足以让我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但还是常常给我带来一些惊喜。懂的东西越多,与无知的距离越远,是不是越有生存的机会?这个问题目前为止,我还无法做出肯定的回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阅读可以最大程度上安抚我焦躁的情绪,给我安定的力量,这个角度看,读书何尝是没用的呢?

two 2

写作“毁灭”之路——《写一篇有你自己的文章》有感

写作的直接冲动,其实来自于阅读。看了喜欢的东西,心里神往,就想练练。甚至应考,也是如此。那些阅读过的东西,特别是你真正喜爱过的,就永远地潜伏在你的体内,情急之中,它们被首先唤醒,拿来救急。——尚爱兰《给我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作家》

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作文写得还算入眼,常常小范围的在班级内诵读,也曾在校报上发表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现在看小学写的东西还常常觉得有趣,特别生动,只有小孩子才会在日记本上面记录所有的情绪和小秘密,记录不想让其他人知道的“坏话”,那才是最接近内心深处的东西呀!那才是最能引起人类好奇心的内容呀!

作文走上下坡之路是从初中开始的。那会儿开始接触余秋雨老师的文章,学会了余老师文章中“水一般”寡淡的感觉,却没有学会其中“墨茶般”的韵味。

再后来开始学写议论文,越写到后来就越写成了模板,尤其是到了高三的时候,内容也越发奇怪,外边的结构框架大家全部都用三段式的套路,里面的内容完全经不起推敲,比喻句都是某个莫名其妙的东西A被强行比作另外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B,论据举例都是屈原被流放,司马迁受宫刑,贝多芬失聪,史铁生残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韩愈李清照...这种荼毒中还能写出来好看的散文的理科生绝对是从骨子里就带着文艺的青年。

七年工科的本科研究生经历彻底把那点儿残存的文艺细胞都绞杀了个干干净净。众所周知,论文查重使得中国大批青年的发量呈指数级下降。为了满足查重率的要求,大量诡异到完全不知道说什么的句子就这么诞生了,深谙内情的导师们也只能摇头苦笑。经此一役,且不说写个优美点儿的句子,能写个语句通顺、主谓宾正常、满足中国语言环境正常交流文章都已经算得上是奇迹了。

这两年工作以后重新捡起之前的文字感很不容易,偶尔翻看自己写的东西都觉得错愕,有时是诧异于自己居然能用到很不错的词,能写出来看着有点精彩的句子;有时又觉得个别地方写得简直惨不忍睹,词汇量匮乏、语句单调、结构错乱没有逻辑、乱糟糟也没个中心思想...这么难看的东西还敢发到网上,可能是梁静茹给的“勇气”过多了。可是看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心里神往,就手痒忍不住想练练。就算写得难登大雅之堂,往后余生回首,若是自己进步了,还可以表扬下自己的上进;若是退步了,也能感慨下当年也算是努力进步过的文艺青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