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穆桂英的儿子叫啥 穆桂英的儿子叫什么名字?是大将吗

穆桂英的儿子叫啥 穆桂英的儿子叫什么名字?是大将吗

本文目录一览:

1959年,的专列来到邯郸,视察万亩棉田问:少奇来过这里?

关注历史实战,了解更多精彩人物故事!

前言

1958年夏天,先后视察了河北、河南、山东、湖北等地的农村。这时候农村正在搞人民公社,但出现了很多问题,关心农村、农民、农业,特地亲自视察了解情况。

视察中,发现了农村工作的一些错误和乱象,准备在郑州召集部分中央领导和部分省市委第一书记参加会议,纠正错误和乱象。

11月1日凌晨4点多,的专列去郑州途中,来到邯郸,想进一步了解农村人民公社的有关问题。专列停靠在国棉二厂后面,没下车,时间紧迫,他只能在专列上接见邯郸地委书记庞均和邢台、成安、肥乡等县的县委第一书记,听取他们的汇报。

在专列上召开会议

问了在座人员的姓名和身份,很快庞均就开始向汇报情况。一边听一边提问,神情很严肃认真,他问:“你们办社的生产原则有哪些?”

庞均回答说:“办了大社后,我们明确这样的做法,不仅要增加粮食,还要拿出半数的土地种植棉花、油料、果树、和发展林业、园艺,还要经营牧业、渔业等副业生产。”

听了很感兴趣,插话说:“只种粮食不行,要多种经济作物,搞好生产,增加社员的收入......”

当庞均介绍人民公社的社员生活问题时,关切地问:“托儿所办得怎么样?孩子在幼儿园是否比他父母教育得好?有些人看重棉花、看重钢铁,看得比人还重要,这是见物不见人的思想。教育不好孩子,托儿所就巩固不住。”

和农民交谈

......

在三个多小时的汇报中,一直听得很认真,他时而插话,时而沉思,每次开口都能直接切中问题的要点。当时5点多,离开邯郸,前往郑州主持会议。

这次来邯郸,虽然没有下专列,但详细地了解了邯郸农村、农业的发展情况。1959年,再一次乘坐专列来邯郸,这次时间充裕,他亲自去了很多地方考察,在邯郸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在地委礼堂看戏,邀请小演员去参加国庆表演

1959年9月23日傍晚,薄暮初临,晚风习习,的专列缓缓驶进了邯郸的纺织工业区专线。列车滑行时,撩开窗帘,看到工厂的墙壁上,用仿宋大字书写着一排排标语。

标语用大红漆标色,横穿长墙,远远望去,颇有气势。随口说:“这字写得很不错嘛。”

是9月18日从北京出发的,先去了天津,又去了济南,22日抵达郑州,之后又赶到邯郸。一路上行色匆匆,为了缓解一下他紧张的工作节奏,这天晚上在邯郸地委礼堂安排了戏曲演出。

邯郸老照片

喜欢看戏,很多人都知道。随行的工作人员征询的意见:“晚上地委组织了个晚会,您参加一下吧?”

点了一下头,表示答应了。

晚会主要由邯郸东风豫剧团出演,豫剧是河南的特色,明末时候,“闯王”李自成进入河南,将陕北的秦腔传入河南商丘、开封。当地人将秦腔和民间小调融合,最终形成了豫剧。

东风豫剧团是郭沫若取的名字,团内演员全都是十几岁的娃娃。1959年6月,周总理来视察邯郸,也曾观看了东风豫剧团的演出。

晚上8点,在地市委领导的簇拥下,从礼堂西侧的南门步入大厅。他穿了一条灰色长裤,上身的白衬衣掖在裤子里,人很精神。全场见到主席到场,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豫剧团表演

舞台上紫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灯火齐放,场内顿时明亮如昼。身穿戏服的小演员列队站在舞台上,看见台下身材魁梧的,脸上全是兴奋和激动的神色。

沿着西侧的过道,一边向前走,一边鼓掌,向观众和舞台上的演员招手致意。

台上台下都响起了“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许久,摆动双手示意大家坐下,之后他才在第一排中间的椅子上落座。

礼堂内原有的座椅距离舞台很近,为了让更好的看演出,专门去掉了前面八排的座椅,新安装了二排沙发椅。8点20,演出开始,第一个节目是折子戏《黄金蝉》。

《黄金蝉》讲的是汉朝的故事,宰相姚期困于柳州城,儿子姚刚率兵前去解围。姚刚在黄桥镇被公主黄金蝉相中,拦住兵马不让过。

和群众

扮演姚刚和扮演黄金蝉的小演员只有十二、十三岁,年纪虽小,但灵气十足,把这出戏演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平时挺喜欢武戏,这次看孩子们演武戏这么好,很高兴,看戏很专注。

第二个折子戏叫似《端花》,是一折侧重于舞蹈的地方小戏。女山大王赏景思春,心情烦闷。丫鬟春红心思细腻,端来一盆一盆鲜花给女山大王解闷。

端一盆唱一段,端四盆唱一段,戏剧把丫鬟春红塑造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再加上热烈、欢快的音乐节奏和动作编排,让这部戏独具特色,地方色彩浓郁。

看得很高兴,对身边的地委领导说:“好,打破了清规戒律。”

黄金蝉

后来,《端花》这部戏被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蓓蕾初开》,在全国放映。

压轴表演是《穆桂英挂帅》,是传统经典剧目,讲的是宋朝的故事。女将穆桂英率兵西征,力战退敌的英雄形象。依旧是小演员演出,扮演的穆桂英,英姿飒飒,豪气勃勃。

当装扮的穆桂英身着戎装,挂帅出征时,亮出童嗓,唱:“穆桂英我53岁又管三军......”,吐词清晰,韵味十足。问坐在身边的地委书记庞均:“扮演穆桂英的孩子多大了?”

庞均答:“13岁了。”

夸赞道:“13岁的孩子演53岁的穆桂英,演得好哇!”演出一直进行到10点40分,看完后依旧兴致勃勃,热情地发出邀请:“可以叫孩子们到北京,参加今年的国庆献礼,庆祝建国十周年!”

穆桂英挂帅

演出结束后,活泼的小演员们顾不得卸妆,一个个跳舞台,争着抢着坐坐过的座位,兴奋地说说笑笑。当年10月1日,东风豫剧团和平调落子剧团受邀请,到北京参加了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

他们分别在和人民大会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友人进行了演出,演出效果非常出彩。

:“见工人,我不坐车。”

晚上休息的地方,就在专列停车的北部,是一处新建的小宾馆。这是一栋尖顶式的红瓦房,共有五间,一字形从东向西排开。

房子皱纹用低矮的绿色植物围绕成一个正方形的院落,有柔和的光线传来,门顶上的前檐处安装着蘑菇式的吊灯。借着光线可以看到,院内花树簇簇,环境极为优雅。

和专列工作人员合照

考虑到安全因素,还专门建了一处岗楼,让优雅的小院透出几分威严。、朱德等中央领导来邯郸,都曾在这里休息或者暂住。

24日上午,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去见见工人吧。”很快,一切安排妥当,在当地部分领导的陪同走出小宾馆,前往工厂。

邯郸市纺织局的党委书记,早在听闻要来邯郸视察就做了准备,根据工人们的意愿,提出了请主席接见纺织工人的要求。

地市的领导认为,这一要求对新兴工业城市的工人是一个巨大的鼓励,也恳切请求。随行人员考虑到的行程已经安排得很满,是上午还要去视察成安棉田,当天还要赶往下一站保定,有些拿不定主意。

国棉厂旧照

于是随行人员向请示,答应得很爽快,还说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去见一见好。

在国棉二厂厂区的西侧,有一条南北通道,是供运棉花等产生资料的专运线,柏油路面,清洁宽阔。

8点多,刚刚下夜班的工人,工作服都没有换下来,就和其他纺织厂的先进工人代表共一千余人,分列在道路两旁。国棉二厂才刚刚投产一年,工厂外面空地很多,视野相当开阔。

9点多,从专列上下车,越过铁道,踏上柏油马路,等待多时的人群中顿时爆发出“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工人们非常激动,口号此起彼伏。

被工人们的情绪所感染,不断挥动手臂和人群打招呼。随行的工作人员从专列上卸下一辆苏联进口的敞篷吉普车,想让乘着敞篷车接见工人。

曾经坐过的吉普车

摇摇头拒绝,说:“见工人,我不坐车。”说着,带着人走进了工人队伍。

依旧是昨晚看演出的那一身装束,在人群中呈“之”字形往前走。二厂西大门处,工厂负责人专门准备了一张三屉桌和扩音器,准备叫主席给工人们发表讲话。

车间内部上早班的工人都仰着脖子往外看,盼着能走进车间看看。但由于日程紧张,没有进入车间。

大道的尽头,向东转弯就是厂区的办公楼,等候的轿车就停在办公楼的前面。进入厂区后,身边就只剩下省地市委领导和随行人员。

正巧有一个车间上早班的工人看见走来,呼啦一跑出来,都准备上车了,见有工人跑出来,又停了下来。一位工人已经跑到了的面前,微笑着伸出手和工人握手。

在河南

幸好跑出来的工人只要20来个,因此也没耽误多少时间。9点30分,乘车前往磁县承安镇,去参观万亩棉田去了。

在工厂停留的时间很短,但对于厂区工人的鼓励是巨大。工人们都是第一次见,下了班凑在一起谈论见到的场景和感受,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视察万亩棉田,突然问起

成安镇位于邯郸版图的腹地,这里水丰地茂,气候宜人,是农作物的天然产区。成安种植棉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推广于明初。

50年代,成安人民响应政府提出的“爱国家,种棉花”的号召,使棉花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声名远播,获得了“冀南棉乡”的美誉。

这天天气很好,天空湛蓝湛蓝的,七辆小轿车依次行驶在乡间小路上,朝着万亩棉花田的方向驶去。外巡农村,一般都选择春华秋实的季节。春天了解播种的情况,秋天了解收获的情况。

棉花田

成安的万亩棉田共有10400亩,周边长达8华里,由16个大队分成5个区进行管理。棉田中央有一块由道东堡大队管理的试验田,便是此次视察的重点区。

坐在第三辆墨绿色的华沙牌轿车内,华沙牌的轿车虽然安全性能高,但车内空间小,走的又是乡间小路,十分颠簸,加上天气有点热,脊背都被汗水打湿了。

汽车驶进棉田,窗外立即扑来一阵凉爽的风,窗外花枝摇曳,令人神清气爽。望着外面澄澈的天空和广阔的棉田,脸上露出放松的神情。

10点多,当汽车途经城关营时,正在棉田里进行晚期管理的棉花姑娘,已经得到了毛主席要来视察的消息。大家见有汽车向这边驶来,猜到是毛主席来了,一个个顾不得解喜爱腰间系着的棉花包,穿过棉棵向大路奔去。

和人民群众

在场的农业技术员和大队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都聚集在一起,迎着车队,激动地高呼着口号。从车窗伸出右手,亲切地向群众招手。

群众见到,心情更加激动,纷纷围上去。忙叫司机停车。未到视察地点,一般是不准随便停车的,司机犹豫了一下,把车停住了。

当即下车,亲切地同群众握手。问走在身边的地委书记庞均:“这是什么地方?”

庞均回答:“成安公社。”

重复了一句:“成安吗?”

同群众握完手,就朝棉田走去,地头竖有很多牌子,标有棉花品种、管理单位和负责人,以及一些时兴的口号。走到一块牌子前,看到诗中写着:“主席视察......”,问:“少奇,少奇来过这里吗?”

视察

农业技术员贾启文说:“去年刘主席来这里视察过。”

继续看牌子,上面写着:“亩产三千斤。”对于那些浮夸的数字,很警觉,问:“三千斤能收到吗?”

庞书记见状忙纠正:“一千斤,一千斤。”

边走边谈,这是他走得有些热,便解开衣扣脱下中山装。在一块大圆牌子上,写着几种棉花品种的对比情况,还有一首小诗:

大桃棉,不简单,

桃子大得像鹅蛋。

全国产量要列类,

争取主席来看看。

兴致勃勃看完,风趣地笑着说:“争取我来,我来了嘛。”说完田野上荡起一阵郎朗的笑声。

和群众

兴致非常高,要进入试验田看看。走着走着,需要通过一条一米宽、一米深的水沟。随行人员有些担心已66岁的行动不便,忙过去搀扶。

摆摆手说:“不怕,不怕。”抬脚就迈过去了。庞均指着跑过来的一群姑娘说:“这些棉花就是她们管理的。”

笑着和棉花姑娘握手,说:“棉花姑娘辛苦了!你们的负责人是谁?”

公社的领导指着一位姑娘说:“是她。”

问:“你叫什么名字?”

那位姑娘忙说:“叫赵香荣。”

在麦田

问:“哪个香?”

有人指着鼻子解释:“香味的香。”又比划着抽烟的姿势说:“香烟的香。”

继续问:“哪个荣?”

赵香荣用手指在手心上画着,又问:“你今年多大了?”

赵香荣回答:“16岁。”

关切地问:“你这么小的年纪就搞丰产方吗?会吗?”

庞书记指着农业技术员贾启文说:“有技术顾问。”

和贾启文握手,接着同这位农业技术员就有关棉花技术问题的方面进行了亲切地交谈。一来一往,一问一答,如同农家小院的一次拉家常。

众人一边漫步在棉花田中,一边交谈,时间过得非常快,很快就到了要离开的时间。等回到专列上,天已经黑了,忙了一整天,但专列还要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不知道几点,才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