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朱光潜拼音 字音 潜拼音

朱光潜拼音 字音 潜拼音

本文目录一览:

山东春季高考教材知识点整理第三册——2、学业·职业·事业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qián):笔名孟实、孟石,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完整的美学专著);《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悲剧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诗论》。

二、文体:议论文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议论文的逻辑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称为引论,本论,结论)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

三、基础知识

1.注音

职分(fèn) 隽永(juàn)

囿于(yòu) 相称(chèn)

履历(lǚ) 漕运(cáo)

阔绰(chuò) 懈怠(dài)

淘汰(tài) 侥幸(jiǎo)

应变(yìng) 苟且(gǒu)

怯懦(qiè nuò) 资禀(bǐng)

勾当(gòu dàng)剖析(pōu)

2.多音字

(1)勾:

①(gōu):勾结、一笔勾销、勾心斗角

②(gòu)勾当:事情,今多指坏事情:罪恶~。从事走私~。

(2)当

【dāng】

①老当益壮:年纪虽老而斗志更坚,干劲更大。当:应该。益:更加。

②首当其冲:处于首先受到攻击或压力的地位。冲:要冲,交通要道。

【dàng】

①当真、正当防卫

②长歌当哭:古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后用“长歌当哭”表示以长声悲歌代替痛哭,多指书写诗文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③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安步以当车”, 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

(3)济

【jì】

①假公济私:假借公事的名义,取得私人的利益。

②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帮助或益处。

【jǐ】

①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 济济,众多的样子。堂,大厅。

②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③济南市

(4)假

【jiǎ】

①狐假虎威、假公济私

②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③假途灭虢[jiǎ tú miè guó]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④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假,借。

【jià】休假、度假村、请假

(5)应

【 yìng】

①应接不暇: 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指来人或事情多,应付不过来。暇:空闲。

②供不应求:供应的东西不能满足需求。

③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应允。

【yīng】

①应该、应有尽有、一应俱全、应届生

②罪有应得:得到了应该得到的惩罚。形容处罚恰当,并非冤枉。

③默然不应:沉默不语;不响应;不应合。

3.词语解释

【相得益彰】彼此相互配合更能发挥各自所长。

【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悖(bèi),相反、违反。

【得鱼忘筌】捕到了鱼就忘记了筌,比喻成功后就忘了赖以成功的事物、条件。

筌(quán),捕鱼的竹器。

【假公济私】假借公事的名义,取得私人的利益。假,借。济(jì),补益、助成。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不学无术】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

【顾名思义】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

四、主要内容

文章首先从“业”字的常用意义出发,剖析了学业、职业、事业三个概念的内涵和联系,由此总结出它们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

接着针对学业与职业相冲突的两种情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然后指出择学择业首先应考虑的是个人的禀赋和兴趣,切不可受错误观念的影响。

然后作者阐述只有具备“公”与“忠”的德行,才可能在学业和职业中成就事业。如果存在不劳而获的心理,即使成功,也将无益于社会。

五、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

是一种通过用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通过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主张因为两种事物相似,因此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

如:一辈子拘守一部讲义的人绝不是一个好教员,一辈子拘守一部步兵操典的人绝不是一个好战士,余可类推。

将一辈子拘守一部讲义的教员、一辈子拘守一部步兵操典的战士和那些不注重学习的人作类比,推导出如果只固守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就不可能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

2.比喻论证

也称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1)得鱼忘筌,钱赚到手了,学业和事业有无成就却不必管。

(2)这个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一个人如果想以寄生虫的心习,去侥幸获取只有勤奋的蜂蚁所能获到的花蜜,他终久必归自然淘汰。

(3)万一他成功侥幸一时,社受的祸害也就很大,一条寄生虫有时可以危害到一个人的性命。

【注意】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类比是同类相比,比喻是异类相比;比喻论证的喻体生动形象,类比论证是用同类已知事物同所要论证的事物做比较。

3.举例论证

也成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1)有些学文艺的人对于人生世相看不出丝毫情趣,遇事称斤称两,谈吐干燥无味,他们理应学商业或是法律。有些工程师根本没有科学的头脑,却喜欢做点旧诗,结交大人阔佬,他们理应干政治。

(2)最显著的例子是大哲学家斯宾诺莎,他为着要保持学术思想的自由,拒绝当大学教授,宁愿操磨镜篇的职业,借以营生。

4.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1)“行行出状元”,世间宁有哪一种学问不能学好,或是哪一种职业不能做好?

(2)我们必须谨记着“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一句至理名言。

5.正反对比论证

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1)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命运的主宰,每个人的江山都依仗自己的奋斗才打得来。这个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一个人如果想以寄生虫的心习,去侥幸获取只有勤奋的蜂蚁所能获到的花蜜,他终久必归自然淘汰。

(2)学问也好,事业也好,都要尊重这种公道公理,才不至发生弊端。公的反面是私。世间许多人许多事都败于私心自用。

“潜力”中“潜”的读音

杜老师:

有人把“潜力”的“潜”读成三声qiǎn,这种读法是否妥当?谢谢。

江西读者 罗女士

罗女士:

早在1957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和本国地名审音表初稿》中,“潜”字即确定读为二声qián。在1985年国家语委等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潜”被确定为“统读qián”。也就是说,“潜”不论处于什么词语中,都读二声qián”。

但是,在口语中,时常有人把“潜”读为三声qiǎn。所以有的工具书提醒读者,不要把“潜”误读成三声。如《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说:“音qián,不读qiǎn。”再如《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说:“(潜)统读qián,不读qiǎn。”

下面例句,均有含“潜”词语,请留意其中“潜”的读音,均为二声qián:

(1)他们潜(qián)伏在敌占区,搜集敌人活动的情报。

(2)这方面,其实还是能够再挖掘潜(qián)力的,你回去跟同志们研究一下。

(3)这是咱们山区地下的一股潜(qián)流,大伙儿正合计怎么引导出来灌溉庄稼。

(4)研究人员乘坐新式潜(qián)水器潜(qián)入海底进行科学考察。

(5)罪犯潜(qián)逃多年,自以为无人知晓,妄图长期逍遥法外,近日被追缉的警察发现踪迹并逮捕归案。

(6)老王多年来潜(qián)心研究古典文学,尤其对《红楼梦》倾注了很大精力,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得到学界跟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7)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之中,父母的言行对儿童有潜(qián)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

朱光潜:这位与丰子恺齐名的大师,我们都该知道他

他写过为什么要研究美学,美无形无迹,但是“它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

朱光潜笔名蒙实(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现代著名美学家;1918年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赴英、法两国留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在法国斯特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后,朱光潜历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后长期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

著译以美学、文艺学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和《西方美学史》,译作有黑格尔《美学》、克罗齐《美学原理》、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艾克曼《歌德谈话录》、维柯《新科学》等。

他现代美学的翘楚与标杆人物,融贯中西,发展出自己的美学理论,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朱光潜曾有过两次轻生

1.第一次轻生

其实这位美学大师,也是旧婚姻的叛逆者和新道德的追求者,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当时还年轻的朱光潜想过轻生。

1923年6月,朱光潜港大毕业回来后,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英文教师,当时的他27岁,就是在前年,朱光潜回到家,从小教授他如何作桐城派文章的父亲,给他安排了一桩媒妁之言的婚姻,让一位姓陈的姑娘和他结婚。

他没有感觉、没有爱的冲动,只是迫于父亲与祖父的压力,最终才无奈屈从。陈氏比他小那么一两岁,裹小脚,个子中等。

在1925年朱光潜到上海教书时爱上了一个叫奚今吾的人,是他的学生。当时局势动荡不安,因为战争的原因学习被迫停办,奚今吾就此和他分别,因为是包办婚姻,没有感情的基础,他时常想和原配离婚。之后江浙战争爆发,回到家他时常时想起奚今吾,可是怕父亲阻止,内心十分的痛苦。

他想追求爱情,追求幸福,于是和父亲说了他与原配陈氏谈分手这件事一说出口,父亲立即暴跳如雷,大发脾气,厉声说到:你要是敢休妻,就不要进我的家门!

1924年9月,在一个晚上,痛苦万分的朱光潜选择离开了家乡,与旧时家庭决裂。他到了安庆,乘上一条小船,前往上海,当他路过镇江焦山时看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是那么的亮,将这条江的江水照的闪闪发光。朱光潜放下手上中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来到甲板上,他想起了和父亲的吵架,离家出走,又想起了他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他精神受到了极具刺激,眼前出现了幻觉,在这个未曾见过的美好夜景下引起了他心灵的震撼,神使鬼差一瞬间他强烈的想和江水融入在一起,他产生了从未尝试过的快乐到极致的感觉。

他感到胸口的窒息,感到头脑几乎崩溃、爆裂,想急速地翻过栏杆,奋力跳下去,好摆脱即将崩溃的恐惧,好在他的理智还没完全丧失。当他看到船依旧在行驶,月亮还在挂在那天上,他不仅流了一背的冷汗,万分庆幸自己没在那时候投江自尽。从那以后朱光潜再也没有回来过岱鳌山下。

直到10年后他海外归来,看到父亲已经撒手人寰,他在他父亲的棺材上大哭了一次,骂自己不孝,内心愧疚不已。1936年,朱光潜在北大写文章中有提到这段往事,他说:“我现在还记得在一个轮船上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心神有力恍惚,找不到一个安顿处,因而想到自杀也许是唯一的出路;我现在还记得15年前还是20年前第一次读济慈的《夜莺歌》,仿佛自己坐在花阴月下,嗅着蔷薇的芬芳,听着夜莺的声音越过一个又一个山谷,以至于逐渐沉寂下去,猛然间觉得自己被遗弃在荒凉世界中,想悄悄静静地死在夜半的蔷薇花香里。”

2.第二次轻生

第二次轻生是在1933年秋天,由胡适力荐到北大外语系任教,他到北平后常去北海看朋友或买东西,他在秋天的一个傍晚在北海白塔顶上,望着北平城里的楼台烟树,望着西郊的远山,看到即将落下去的夕阳,想起李白“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夕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名句,觉得目下的境界真是苍凉而雄伟,产生了自己不应该在留在这个世界里的念头。

他想到了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又坚信自己的精神一个是正常的。

他在1947年写文章时说:济慈要趁生命最丰富的时候死,过了那良辰美景,死在一个平凡枯燥的场合里,那就死得不值得;甚至于死本身,像鸟歌和花香一样,也可成为生命中一种奢侈的享受。我两次想念死,下意识中是否也有这种奢侈欲,我不敢断定。

朱光潜不愧是一位美学家,他从不隐晦自己有过两次轻生的想法,且希望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自杀念头的起因。其实他两次轻生都有关于他的爱人奚今吾。

3.与奚今吾相爱

1923年,从香港大学毕业的朱光潜应聘到设在上海的中国公学中学部作了一名英语教师。有一个叫奚今吾的学生,她刻苦好学,英文成绩尤其突出,课堂上每每“发音准确,语词流利”。

平日里,在学生面前,朱光潜总是不苟言笑的,但是对这位模样可人,且成绩优秀的女学生,他是多了一些关心与爱护,与她单独相处的时间自然多了起来,渐渐产生了异样的感觉。而奚今吾被他的才学与风度吸引了,而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是,她的内心已经有着别样的情愫开始滋生。

据《朱光潜传》描述,那时候的奚今吾特别喜欢上英语课,上课时眼睛发亮,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但是就在他与奚今吾相识的那年,陈氏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纵有千般爱意,万般渴念,朱光潜还是将这份爱收拾在心上。中国公学由于受到军阀混战的影响开始颓败,于1924年9月解散,朱光潜被迫离开,而奚今吾也转学去了别处。

 朱光潜是1925年秋到达欧洲的,先后辗转于爱丁堡、伦敦、巴黎、斯特拉斯堡之间。奚今吾大约在1928年去的欧洲,在巴黎大学学习一般女生望而生畏的数学专业。而远离了家庭的藩篱,朱光潜的身心也轻灵起来,他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怀表达了他的爱情,不久他们结为伉俪。

朱光潜34岁,奚今吾小朱光潜10岁。也就是在这年朱先生完成了他的名著《文艺心理学》初稿。

虽然二人已经分别了几年时间,却一点没有生疏之感,从此以后,朱光潜与奚今吾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将近60年的岁月。

1933年回国后,奚今吾为了朱光潜的事业而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几十年如一日教育子女,整理文稿,给朱光潜以极大的支持。尤其到朱光潜晚年患病后,她为朱光潜做了多少事,真是说不清了。

人生分为广狭两义:

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毫无隔阂;

“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于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丰子恺与师父李叔同提倡“美育”感化人间,朱光潜后半生用阐释美学来刺破国民教育中的灰暗。

他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