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正月可以剪头吗有什么说法 正月可以剪头吗女生

正月可以剪头吗有什么说法 正月可以剪头吗女生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正月不宜理发?真相在此~

点击下方蓝字抢购书画优盘

高清:3800幅古代绘画图库,1200幅齐白石作品图库,27G历代经典书法套装,4100幅西方大师经典油画,临摹学习绝佳素材!

为什么正月不宜理发?

在国内的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剃头”的说法,要问老一辈的人为什么正月不能剃头?得到的答案都有几分恐怖的色彩:“正月剃头死舅舅”!这听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事,到底是为什么流传了这么久,而且不少人深信不疑呢?

传说一

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乡老将“剃发令”的时间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那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立席棚,免费给来往的行人剃头。“剃发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朝廷以死要挟汉人归依满人的发式,使汉人惊恐万状。但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但是,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传说二

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曹操割发代首就是明证。此习自隋、唐以后已废止: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那时候,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满族人原是狩猎部族,为了实用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因时因地而变。满族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誓死抗争,死了很多人,但最后还是被强迫剃发,都留“金钱鼠尾”了。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为了反抗满族的统治,汉人就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缅怀传统。而舅舅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实际上,“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是源自于一个“误解”。据考证,1644年清朝入关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旧”,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伦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误会”竟形成了强大的力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节俗”的传承应有所选择,现代人应该与时俱进地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过春节由“重仪式”向“重文化”转变,不要因为一场“误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据了解,在我国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发的规矩已逐渐淡化,但在我国更广的范围内,这一旧时“年俗”还存在,需要人们更新观念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河南这5大习俗,你家有吗?

最近,抖音上很火的拿着剪刀去跟舅舅要红包,不给就剪头发,给的少也剪头发,看完各个舅舅的表现,都让人乐的不行。而这种行为则来自于过年习俗中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其实,在全国各个地方,都保留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习俗,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河南5大独特的习俗吧。

偷斋灯

如果不是郑州人,听到偷斋灯,就会一脸懵。偷斋灯,是郑州很古老的一种习俗,在年三十之前,家家户户都是要蒸馍的。家长就会留出来一块面做成一个小碗的形状,蒸熟了之后,在里面倒上一些食用油,放上一根捻,点燃放在门前的神龛或者是家里牌位前,以感谢神佛对家里一年以来的保佑,又名为斋灯。

这种习俗在五六十年之前是比较流行的,那时候比较穷,很多家庭都吃不饱,更别说孩子了。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偷那些斋灯,以充饥。因此,也就有了偷斋灯的习俗。

送灯

每到过年的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夜灯长明。尤其是在农村,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点亮灯,一二十年前,每家门口都会摆上蜡烛,那时候点炮都不用带火柴、打火机。最近几年,三十晚上都会开灯,亮到第二天,所以就算在外面浪一晚上,也不怕摸黑回家。

而在南阳,有一个习俗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时候,也要让自己的先人过年。三十晚上,人们会将纸扎成的灯笼送到坟上,亮一晚上,好让先人也一块过年。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南阳很多地方已经舍弃了这种做法。

破五

除了正月不可以剃头之外,河南驻马店以及很多地区还有一个破五的习俗,指的就是正月初一到初五之间,有很多事儿是不能干的。比如不扫地,在我们家这边,扫地是会把财神和一年的福气扫走的,所以再脏都不能扫。

同时,也不能动土、泼污水,更不用剪刀,以避免刀剑之灾,也有怕破财之意。还有一些针啊线啊的都是不能用的,不过,这几年却越来越不计较这些了,年味儿也越来越淡了。

祭灶

在河南,腊月二十三有祭灶的习俗。而这习俗据说是来自于一则传说故事,古代有一对夫妇,因家中贫寒,不得不让儿子去煤矿。后来,由于思念儿子,老汉前去看望,路上遇到了一个光脚片的人,两人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得知其受阎王指使,要去收一百名矿工,老汉便祈求放过自己儿子,光脚片答应并且要求他不许告诉别人,老汉答应了。

三年后,腊月二十二,老汉想起来了这件事,便没忍住对老伴说了,恰好被灶君听到了。二十三晚上,便向玉帝讲了这件事,光脚片不仅被罚,老汉儿子也被收走了。从此,就有了二十三祭灶的习俗,就是为了不让灶君搬弄人间的是非。

骂灶火

虽然说河南的习俗有很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是真正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却不多。而骂灶火却是其中之一,在三门峡灵宝市尤盛。只要反穿皮袄,就可以去别的村子里对骂,但是有三不骂,一是庄稼汉,二是外来户,三是大闺女。

而村里的干部,人尖子就成了被骂的对象。这种对骂也是分输赢的,为了赢,各个村子里还会挑选专门的人才,进行培养。除了骂之外,还会斗舞,不过,这种习俗在很早之前也就已经没有了。

不管是习俗,还是文化,它都代表了一些地方的特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坏习俗在被抛弃的同时,人们也将一些好的习俗遗忘了。那么,你所在的地区还有哪些以前有,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的当地习俗呢?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