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给植树的牧羊人的颁奖词400字 给植树的牧羊人的颁奖词100字左右

给植树的牧羊人的颁奖词400字 给植树的牧羊人的颁奖词100字左右

本文目录一览:

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同课异构活动

因为肖培东先生来深圳看望姐姐,今天我有幸听到肖老师与崔敏老师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后来肖老师还送了以《老老实实教语文》为题的演讲,有幸一睹大家风范,虽然只能读懂些皮毛,依旧觉得获益匪浅,先将当时的一点笔记搬上来,里面有一两句自己的瞎点评~

深圳市南山区初中语文“素养语文建设”暨高质量语文课堂建构课堂研讨活动

南山文理实验学校- 2018年10月25日 崔敏

一、预习检测

二、默读勾画,知晓植树之事。

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请至少勾画两到三个词句,再将勾画的词句组合成句子)

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明确:请同学们标注出,有关故事内容的信息)

三、跳读文章,发现植树的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次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从前文的_____和后文的________的变化中,我读到了一个______的牧羊人。

(学生大多找出环境的变化,没有提及牧羊人的形象)

总结方法:勾画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语句

四、细读文本,悟不变的植树

前文_____和后文_____未曾变化,我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牧羊人

(点拨:侧面描写——他的那头大狗也像主人一样

动作描写——第七段——一丝不苟、心无旁骛、亲力亲为

第五段—— 一个怎样的人才能把一个人的日子过的如此整齐——热爱生活

第十段——不图回报的牧羊人)

思考:是什么让牧羊人坚持下来,从不曾变化的呢?

明确: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五、深读文本,探寻“种植”之义,全班齐读ppt.

种树的现实意义——像牧羊人一样,我们作为普通人,我们还可以在现实中播种哪些意义呢?

六、(未完成部分)请使用过对比的方法,给文中”植树的牧羊人“或”你心中的牧羊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颁奖词。

专家点评:课堂留白不够,思考怎么给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执教老师:肖培东 执教七年级学生

一、导入:哪些同学读文章了,举手,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

形容干旱的——干涸(he)

写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坍塌

高原不长草,写一个成语——不毛之地

老人有事没事喜欢在荒原上行走,很有方言意味的词语——溜达

老人在荒原上种了一种树,叫做山毛榉,你能写出榉吗?

二、圈点勾画,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在思考探究中找到答案,全班齐读)

思考:三次见面中,哪次语言写的最少?(第三次)同学们,这里有三段,你看看你能圈点出什么。

生:我看的是牧羊人的情况——那年他已经87岁

师:笔记——老人特征

生2+生3:19段

师:笔记——高原变化,要画整个段嘛?划关键词,明确:学会圈点勾画是一门技术

生4:21段

师: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划出这两句的举手,笔记——赞美评价

生5: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师:点评读书,示范,连贯性和声调,强调重音“最后一次”

师:这句话为何重要,点出了时间,1945年,笔记——行文思路

师明确:默读课文不随便,圈点勾画讲方法——老人特征 高原变化 赞美评价 行文思路,现在请用这样的方法阅读全文。

(点评:全程不用ppt,语文无学派,教会语言和方法就是整个学派,肖老师是真正让学生读文本、读课文的老师)

第一次见面的时间,或第一次见高原——生

第二次见面,划出来的句子——生

第一次去高原,高原是怎样的——荒野 废弃

第二次,高原上有什么变化——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师:我们找三个句子,一起来读——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不断指导朗读,通过把握三个句子情感的层次,把握每个句子里重音,师生接力读!

三、牧羊人为何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找出描写的句子。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一直——执着

一个人——孤独

三年来——坚持

同学们,这世界上的奇迹背后都有一个词:孤独。奇迹的背后归功于老人的什么,继续找描写——

总结:认真 坚定 自信 孤独 单纯 执着 智慧等

四、不仅老人创造了奇迹,而且作者也创造了奇迹,为何作者可以把这个故事写的很像纪实文学。

用生活情景想象,非常逼真

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有利于加强故事的真实性。为何要我三次见证——小说技巧

我的点评:好的教师就是把课文整体打包给学生读,再揉碎了朗读。

专家点评:三分钟默读三段,不走动,不打断,无噪音,这才是真正的默读。12分钟给学生找课本原文,真正的生本课堂。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专门指导一个不会读书的学生,一直对学生说——不要急,慢慢来,真正为学生上课的老师。

肖培东演讲《老老实实教语文》

1.老老实实教语文

语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

我以为花枝招展就是语文,我以为扑朔迷离才是语文。但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阅读。老老实实,学生!好的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听说读写)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上《秋天的怀念》,播放《懂你》音乐,开始讲述感动,我不明白你好好上语文课,为什么要闭上眼睛,学生不是被文本感动的,而是被音乐,被自己的母亲打动的,没有读语文。

2.扎扎实实品语言

一个语文老师优秀于他者,区别在她的语文的感知力、鉴别力、表达力。

3.真真切切教学生

老师的本职是较好不会的学生。让学生的状态在你的课堂上发生变化。课堂一定要有留白、停滞,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我们是基于教的教学还是基于学的教学。要呈现真实的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的不聪明,不糊涂。

4.灵动灵活讲艺术

三个问题(教法+写法):怎么圈点勾画

老人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作者是如何创奇迹的

一个人的力量——《种树的牧羊人》

一个人的力量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

汪旭升

这是一个30分钟短片,获得1988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带给我的震撼却不亚于《放牛班的春天》,放在一起对比只是因为昨天下午先后看完这两部电影。

《种树的牧羊人》是一个动画短片,比之当下电脑高科技合成的数字动画,1987年制作的画面就相形见拙了:色彩单一,线条模糊,没有对话,只有旁白式的说明,用平稳的语调讲了“我”所亲身经历的一个牧羊人的故事。

内容大于形式,杰出的艺术作品更是如此,重要的是内容。

刚开始的几分钟是平淡的:“我”在野外独自步行,来到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的一个遍地荒芜的高山地区,“我”口渴异常,找不到水源,经过的小村庄房屋倒塌,教堂倾颓,不见人烟,干渴中我四处寻找水源而无果,幸运的是在荒漠中遇到一个牧羊人。

而后悬念丛生:为什么是一个人?牧羊人为什么要种树?结果呢?至此,“我”的迷惑也就是我的问题,我被吸引住了,随孤独的旅行者一探究竟。沉静、温和的牧羊人不善言辞,长期的独居生活也没有人可以说话。牧羊人告诉“我”,这里原本树木丛生,因为几个小村中人无止境的砍伐,彼此仇视和争斗,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最后寸草不生,村人们远走他乡……他的儿子很小的时候不幸夭折了,随后妻子也去世了,他就一个人来到这荒凉之地牧羊为生,顺便选种子,种树。

他无所欲,无所求,每天就是牧羊、选种、种树……

后来一战爆发,“我”应征入伍,与“敌人”厮杀。他,还是坚持种树,世界大战与他无关。

战争结束后,“我”重游旧地,牧羊人还在,不同的是,荒漠中重现生机。 5年了,他种下10万颗种子,长出2万颗,然而由于干旱、鸟啄,长大的仅有一半,1万颗橡树终于在荒漠中重现绿色。

只是,他仅剩下了4只羊。他不再牧羊,改为养蜂,因为怕羊啃掉小树苗。蜜蜂飞舞,高山复苏,枯涸多年的山间小溪又流水潺潺……

而后,二战爆发,世界上重要国家的重要人物都忙于打仗。

牧羊人还在坚持种树,一个人种。

二战结束,荒漠变成了自然的森林。那些政府官员们要求保护这一片自然的森林。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人造的森林,一个人从50几岁坚持到了80几岁的奇迹。他,依然身体健康,内心平静,无欲无求,简单生活。他为什么?他就是一个人,他就是一个天使,他就是神最好的仆人。

二战后不久,这片土地复活了,人们越来越多,住在村镇上的人们安居乐业、载歌载舞,他们不知道有这个牧羊人。

最后,牧羊人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养老院中平静去世,终年89岁。

“我”和“我”的朋友,一位林业官员,知道他的故事,并且永远记得他。

当然,看完短片的你和我,也会记得他,一个牧羊人,把荒漠变成了一块留着奶和蜜的迦南地。

至于我,可否像他一样简单生活呢?活着,就是为他人,不是为自己;活着不要为利,也不要为名;活着,不要说,只是做。一个人的力量,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结果呢——

上帝知道!

凉山普格县支教(30):教学是一场修行

(2020年11月5日 周四 晴)

天气终于放晴了。课间,很多学生靠着教学楼晒太阳。山里取暖有两个方法,一是晴天里找个避风的墙角,坐着躺着或蹲着,舒舒服服地晒太阳,当地人说烤太阳;另一个是阴天里用火盆生火,围坐一圈,这叫烤火。烤火的时候,烟大,熏人,应该不是很舒服。

今天下午继续听新教师的汇报课。第一节课是李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有两个小插曲。一是上课前停电,李老师做好了不用课件的准备,就在铃声响起的瞬间,电来了。李老师灵活应对,一边让学生读课文,一边打开一体机。李老师引导学生从文题透露的信息展开去,再到文学常识的拓展。学生在学习任务里,很快就进入了课堂状态。

这节课上得很扎实,运用圈点法,字词句落实,很切合普格中学学生的学情。只是对闲人的理解没有深入,如果带学生去探讨下,对苏轼的内心会有更深的理解。评课时,我告诉李老师,课堂上不一定要按照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文本研习的规定路子走,写作背景要在恰当时间出现,比如探讨闲人这个点时,当学生把自己能理解到的讲出来后,无法再深入理解了。这时把写作背景给学生,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受,思维也会向深处、隐秘处发展。这样的收获会很大。课间我跟李老师的师父张老师交流时,张老师说课堂最后应该让学生练练笔,写写自己孤寂时的校园夜景,或者写写普格的螺髻山,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美好景致,也让他们产生自豪感。这个建议很不错。

还有一个插曲是离下课有约六分钟的时候,突然校园里拉响了警报铃。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头雾水,但学生已以最快的速度躲到了桌子下面。我问旁边的老师才知道,这是地震警报。这让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时的安县桑枣中学,四年里,校长叶志平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创造了师生无一伤亡的奇迹。四川深山里,安全疏散活动很重要。生命重在预防,只有做好一切应对准备才能在灾难来临时从容而淡定,不慌乱。其他班级的学生都有序往空旷地方疏散,语文组的陈组长让李老师就不要疏散了,把课上完。这节课虽然有两个插曲,但这是一节特别的课,可能是这辈子听的最特别的一节课。

第二节是彝族老师曲木老师的《植树的牧羊人》,她从审标题、知情节、识人物、赏写法、思主旨几个环节,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懂得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结尾处,曲木老师让学生读了让·乔诺《植树的男人》里的片段,这个结尾不是很理想。我们国家有这样伟大的平凡人,感动中国的中国植树人杨善洲、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还有毛乌素沙漠从地球版图中的消失……这些人都是用尽自己的一生在默默奉献着,创造了一个个人类的奇迹,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把这些告诉孩子们,让孩子们读读他们的事迹、颁奖词,然后再让学生为植树的牧羊人也写个颁奖词,这样的设计就好多了。

第三节是石老师的《论语十二章》,一位高大的男老师。课前,我在走廊上看到他,他来回走动,不断深呼吸。看到我,他腼腆地笑了笑说:“有点紧张。”我让他放下包袱,把自己准备好的教给学生就行了。课堂上,石老师真显得紧张,声音有点小,课件上的文字也小,坐在后面的我看不清。他指导学生诵读,然后合作翻译,再展示,过程中进行评价,指出学生认知上的盲点。课很扎实,要是把语段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等进行分类,再重点解读某一类,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着的精深哲理,再谈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我想这样会更好,《论语》里的经典语句不能停留在背诵层面,它要起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倒是有一点建议很重要,青年教师要有点无知无畏的闯劲,不管课上得好不好,总归要有。美国学者威伍在《,成就一个教师》中说:“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的教师。”青年教师请把声音放出来,哪怕是喊,我相信在课堂上都会很优美。

语文组新教师的展示课结束了。回头看看,我也提了不少建议,但我也从年轻走过来,现在也不敢说自己成熟了,教学就是一场修行,修行永无终点。年纪在变,学生在变,课程标准在变,考试在变,生活在变,一切都在变,唯独老师的责任没有变,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社会、爱祖国。

优秀的老师什么样子?不在于你教了多少年,而是你用心教了多少年;不在于你课堂上讲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在你的教导下学到了多少知识;不在于你上了多少节课、批改了多少作业,而是你在每一节课、每一次批改作业后思考到了什么。

听完课,我又继续完善前瞻性项目的申报表,总有一些困惑解不开,向同来支教的甘肃李校长请教,他很热心,给了很多指点。做申报书时,关于精准评价的文章读多了,满脑子精准一词,结果写了篇关于班主任精准培训的文章,不务正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