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云五行属什么女孩名字 云字五行

云五行属什么女孩名字 云字五行

本文目录一览:

五星与五行

五星与五行的关系,是由司马迁的《史记》予以明确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捋一捋五行的沿革。

五行最早记载于《尚书·夏书·甘誓》之中。大禹死后,夏启取代伯益为王,他要讨伐不服管教的有扈氐,就写了这篇《甘誓》,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由此推测,在大禹时代,已经有了"五行″的理念,其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已有了重要意义。

夏、商、周相延续,周武王把商朝灭掉了,此时已距大禹时代很久了。在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商王室的箕子向武王讲述了失传很久的《洪范》的内容,箕子说,《洪范》所有权属于上帝,"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鲧盗息壤,阻拦洪水,破坏了"五行"秩序,所以就没有赐给鲧《洪范》这件法宝,到了大禹疏导洪水,符合了"五行"等的秩序,上帝就赐给了大禹这件法宝。《尚书·周书·洪范》有九畴,其中,五行是其中一畴,其所列五行顺序为"水、火、木、金、土",与河图五方(北南东西中)理念一致,东汉的郑玄注解为"行者,顺天行气也",《洪范》罗列了五行的特征,也是五行的经典定义,"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并与五味相联系,"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可见,在商周时代,人们已经对自然进行了归类处理。

到了战国时代,稷下学宫的邹衍提出了五行生胜理论,即五行各行是以相生而循环往复的,又是以相胜而相互替代的,此时的五行理论不仅应用于分析自然现象,还扩展到人事、社会等各个方面,这是五行理论臻于完备的阶段。邹衍创"五德终始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以至于秦始皇灭六国而统一天下时,定性秦为水行,秦水克了周火。汉灭秦,故汉定义自己为汉土。到了此时,五行发展已经到了顶峰,以至于说尊五行的《汤液经》也出现了完备的版本,并为后世的张仲景、陶弘景所推崇。

而对帝王来说,五行学说是把双刃剑,能赋予自己得天下的合法性,也给自己失天下提供合法性。黄巾军也性"土",它造了汉朝"土"命的反。所以,后世的五行应用,不再涉足朝代更替,更多是应用于医学,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合理性。

说完五行,再来说说五星。

五星

古人建立了天球坐标系后,就可以通过视运动轨迹来看日、月、星的运行规律了。其中,一年中,可看到太阳升落365.24次,在这个过程中,月盈月亏了12次,古人就试图把一年分成12个月。日月之行就成为古人寻找生存规律的一把尺子了。

行星视运动解析

在黄道附近运行的还有五颗亮的行星,古人称"五纬",意思是说,二十八宿随天上北斗左转为经,五星右旋为纬。五星轨道,从内向外分别是,地内行星辰星、太白星,地外行星荧惑星、岁星和镇星。五星的公转周期也依次变长,分别为87.969天、224.7天、686.98天、11.86年和29.457年。

地内行星离太阳近,距角(从地球上看,地内行星摆动的最大幅度角)较小,看上去总是在太阳两边摆动,故仅在日出或日落前后可以看到,其中,水星的距角是18º~28º,不超过一辰(30º)宽度,故称辰星,金星的距角大一些,为47º~48º,光色银白,亮度仅次于日月,称太白,在黎明见于东方者叫启明,在黄昏见于西方的叫长庚,《诗经·小雅·大东》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地内行星

对于北半球的人来说,这两颗星有个特点,夏至后,夜渐长而昼渐短,更容易看到这两颗行星,太白于秋已易于看到,古人将其与秋天相对应,而水星则于冬日里易于见到,故将其与冬相对应。

地外行星

地外行星有荧惑星、岁星、镇星。

荧惑星因其显现若隐若现的红光而得名,并且,因其公转周期和地球相近,看起来总是有"时而东行,时而西行"的迷感行为。

岁星,近12年而行一周天,与月亮十二月相对应,用之来纪年。镇星则是其近28年才周行一周天,像每年镇守28宿一宿的样子而得名。

上述命名,在汉以前尚未与五行相联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就说:"故天有三辰(日、月、星),地有五行"。至《淮南子》、《史记》之时,才联系在一起。《史记·天官书》说:"仰则观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为纬"。至此,五星开始为古人提供"佐助″之力了。

《淮南子·天文训》:"何谓五星?东方木也,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南方木也,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中央土地,执绳而治四方,其神为镇星,西方金也,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北方水也,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这妥妥地就是天球坐标系中,天帝坐着北斗,牵着东西南北四根绳子巡视天下的形象。只是这时,五行的顺序已是木火土金水了,也和五星对应起来了。

岁星用于纪年,每年于春时,看一看它在哪里呆着,才开始这一年的活动,故而,岁星对应木行,那就直接称为木星好了。有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观察到岁星是呈青色的,故名。

荧惑星的迷惑行为和南方火的火苗飘忽不定相联系而称为火星。镇星色黄似土,行28年才绕行天球一周,稳重得很,具有居中宫执四绳的土行的特点,故称土星。地内行星,秋冬易见,太白标记秋天而称金星,而辰星标记冬天而称水星。

五星的视运动,看起来如此奇妙,相互关系(会合周期)如此复杂,也为人们寻找五行间的关系提供了绝佳的模型。五运经天、五运六气,以及占星之术也因此经久不衰。在信与不信之间,一切皆有可能。

月亮近乎躺在黄道面上绕地球旋转

什么是五行中的“火”?

“火”是物体燃烧所产生的光和焰。甲骨文的火就像是火焰熊熊燃烧的形状,而古陶文的火好像是一个架起的火堆。后世的文字虽历经变化,但仍可从字形上见柴火燃烧之状。

学会用火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远古时代的不同地域里,人们都创设出了引导人类利用“火”的神灵,并给予相当的敬重,燧人氏和祝融就是我国传说中著名的火祖和火神。

据《韩非子》《太平御览》等古书记载,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吃生食,茹毛饮血。生食腥臊恶臭,伤害肠胃,食之易生疾病。后来,人们发现火烤熟的食品味美且易消化。但因雷击等产生的自然火不易获得而且难以持续燃烧,人们很难保留火种。那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发,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百姓,让大家学会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火具有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取暖、冶炼等作用,将人类的生产活动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从而引领了人类文明的脚步。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燧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并且把他奉为“三皇”之首,尊为“火祖”。《尚书大传》云:“燧人为燧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燧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燧皇于天。”

关于燧人氏取火的故事,在河南商丘一带还有另一种传说: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受此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

除了火祖燧人氏,传说中的火神祝融也为人类带来了光明。相传他从上界光明宫里取来火种,教人们把打来的野兽放在火上烤熟了再吃,大家非常崇拜火神祝融,真心诚意地祭祀他。这种行为触怒了水神共工,共工和祝融打了起来,结果共工抵挡不住祝融,逃到天边,一头撞倒了不周山,“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史记·补三皇本纪》)由此可见人们对火神的敬重之心。

火在五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属于阳中之阳,因为火性炎上,所以性质属火的多占有上位,比如太阳。就东西南北的方位来说,《古文尚书》认为,“火”在中央,制约着其他方位;《今文尚书》认为,“火”在南方,与炎热的性质相符合。现在一般认为“火”主南方。在人体,火与心的关系非常密切,《素问·五运行大论》载:“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

中医认为,在五脏之中,心为君主,心又属火,其体热,其用阳,所以心阳又称心火。《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为君主之官,统领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心火又被称为君火。肾中阳气,曰肾阳,亦即命门之火,又称肾火、相火等。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本,与生俱来,是生命发生的原动力。相火名称繁多,如龙火、雷火、龙雷之火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与命名的相火。《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就是说心为君主,肾为根本,君火为用,相火为根。相火必须在君火的统帅下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君火得其常,神明乃彰;而相火宜藏而不宜露,故曰相火以位。

“火”具有温煦的功能,如果患者出现手指冰冷、小腹隐痛、月经淡黯等症状,往往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这里的阳气与相火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上经常会用鹿角霜、巴戟天之类的温补药。男性患者如果出现阳痿的症状,中医多认为是命门火衰,也是用温肾壮阳助腰膝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之,火不仅在自然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人体也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正常的状态下,生命之“火”给人体持久的温煦和助力。

本文选自《字缘中医》

主编:任宏丽 彭卫华

副主编:薛辉 颜彦

( 陵游 半夏 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