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寿字碑介绍 寿字石碑

寿字碑介绍 寿字石碑

本文目录一览:

「历代御史碑刻」之一 海瑞“寿字碑”“去思碑”:节俭祝母寿 政德留人间

海瑞像

海瑞(1514-1587年) ,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代著名清官,一生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吏部右使、右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杭州千岛湖龙山岛海瑞祠中海瑞生平简介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怀抱济世安邦之志,步入淳安任知县。为体察民情,他与书童徒步上任,上任伊始就着手改革旧规陋习。为减轻百姓负担,他亲自制定耗银,严禁县衙借公差吃喝,加收耗银,贪赃枉法。海瑞在淳安为官四年,革除陋习、整顿吏治、发展民生,深受百姓爱戴。海瑞离任后,淳安百姓为缅怀先贤、砥砺后人,修建海瑞生祠(海公祠)。

千岛湖龙山岛海瑞祠

海瑞祠正门

海瑞祠中的思贤院

思贤院中的海瑞塑像

在海瑞祠前厅的碑廊中,碑刻林立,陈列了多块海瑞书写和缅怀海瑞的碑文,其中以“寿字碑”最为有名。

海瑞祠碑廊

碑廊里充满历史斑驳印迹的“寿字碑”

“寿字碑”源于海瑞为母亲节俭祝寿的故事。海瑞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单靠薪俸维持全家生计,为补贴家用,常与仆人一道种植稻麦、蔬菜,或上山打柴以自给,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肉。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母亲七十大寿,海瑞仅以“市肉二斤”而过,并书写了这个狂草“寿”字作为礼物,传为美谈。

这个寿字有几大特点,一是正看倒看都是寿字;二是这个寿字由“生母七十”四个字组成。如果细看还可发现,“寿”的上半部分是个“生”字,下半部分是个“年”字,整个字去头去尾则是个“老”字,而“生”字的最后一横和“老”字的最后一笔却构成了“百”字。所以整个“寿”字分开看就成了“生老百年”,和起来就是“寿生老百年”。独特的字体结构,体现了海瑞对母亲浓浓的孝顺之情。

海瑞祠“去思碑”

“去思碑”背面

海瑞祠中还存有一块“去思碑”。碑的背面刻着《海刚峰先生去思碑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奉调离开淳安,恰逢淳安人徐廷绶考中进士荣归故里,淳安父老便请徐廷绶写怀念海瑞的碑记。徐廷绶早就敬慕海公为人,遂应乡亲之托,写下此文,追思海瑞的政德。

数百年来,海瑞节俭务实、勤政爱民的踏实作风,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人格品质,为官清正、廉洁奉公的道德素养犹如一汪清水,滋润人们心田,恰似一座丰碑,受到世代敬仰。(浙江省杭州市纪委监委 宋柳杨 浙江省淳安县纪委监委 毛勇锋丨责任编辑 兰琳宗)

「历代御史碑刻」之一 海瑞“寿字碑”“去思碑”:节俭祝母寿 政德留人间

海瑞像

海瑞(1514-1587年) ,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代著名清官,一生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吏部右使、右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杭州千岛湖龙山岛海瑞祠中海瑞生平简介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怀抱济世安邦之志,步入淳安任知县。为体察民情,他与书童徒步上任,上任伊始就着手改革旧规陋习。为减轻百姓负担,他亲自制定耗银,严禁县衙借公差吃喝,加收耗银,贪赃枉法。海瑞在淳安为官四年,革除陋习、整顿吏治、发展民生,深受百姓爱戴。海瑞离任后,淳安百姓为缅怀先贤、砥砺后人,修建海瑞生祠(海公祠)。

千岛湖龙山岛海瑞祠

海瑞祠正门

海瑞祠中的思贤院

思贤院中的海瑞塑像

在海瑞祠前厅的碑廊中,碑刻林立,陈列了多块海瑞书写和缅怀海瑞的碑文,其中以“寿字碑”最为有名。

海瑞祠碑廊

碑廊里充满历史斑驳印迹的“寿字碑”

“寿字碑”源于海瑞为母亲节俭祝寿的故事。海瑞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单靠薪俸维持全家生计,为补贴家用,常与仆人一道种植稻麦、蔬菜,或上山打柴以自给,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肉。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母亲七十大寿,海瑞仅以“市肉二斤”而过,并书写了这个狂草“寿”字作为礼物,传为美谈。

这个寿字有几大特点,一是正看倒看都是寿字;二是这个寿字由“生母七十”四个字组成。如果细看还可发现,“寿”的上半部分是个“生”字,下半部分是个“年”字,整个字去头去尾则是个“老”字,而“生”字的最后一横和“老”字的最后一笔却构成了“百”字。所以整个“寿”字分开看就成了“生老百年”,和起来就是“寿生老百年”。独特的字体结构,体现了海瑞对母亲浓浓的孝顺之情。

海瑞祠“去思碑”

“去思碑”背面

海瑞祠中还存有一块“去思碑”。碑的背面刻着《海刚峰先生去思碑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奉调离开淳安,恰逢淳安人徐廷绶考中进士荣归故里,淳安父老便请徐廷绶写怀念海瑞的碑记。徐廷绶早就敬慕海公为人,遂应乡亲之托,写下此文,追思海瑞的政德。

数百年来,海瑞节俭务实、勤政爱民的踏实作风,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人格品质,为官清正、廉洁奉公的道德素养犹如一汪清水,滋润人们心田,恰似一座丰碑,受到世代敬仰。(浙江省杭州市纪委监委 宋柳杨 浙江省淳安县纪委监委 毛勇锋丨责任编辑 兰琳宗)

孔府有一个退堂,里面有一块“谜”样的寿字碑,里面藏着四个字

孔子是妇孺皆知的古代伟大教育家,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还保留有“三孔”遗迹,即孔府,孔庙和孔林。值得一提的是,在孔府中有座独特的建筑,被称之为“退堂”,并且里面还收藏了一件慈禧太后赏的寿字碑,碑中的“寿”字也更是大有学问,究竟有什么奥秘呢?下面小编就来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孔府也叫作“衍生公府”,是孔子后裔被封为“衍生公”后的府邸,主要负责祭祀孔子和处理孔氏家族的内务事情。现如今,孔府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东侧,据史料记载其始建于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公爵府。走进孔府,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它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主要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园三部分。

前厅是官衙,您可以可以理解成“办公区”,中厅是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即“生活区”,而后园顾名思义就是后花园,是日常中休闲娱乐的地方。在整个孔府中,前厅(官衙)毫无疑问是核心区域,包含了大堂,二堂和三堂,但其中最特殊的是二堂,因为它也被人们称之为“退堂”。

专家们表示,退堂是孔府处理家族矛盾和纷争的地方,取意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希望族人们都可以学会谦和退让,和平的处理各类问题。在退堂的正上方,还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六代含饴”,表示子孙后代都能有“糖”吃,寓意着子孙后代的幸福美满。此外,在退堂的西侧屋内,还收藏了七件石碑,而且这些石碑也都大有门道,如果不是专家或许都看不明白。

七块石碑中,有三块是福寿碑,一件是嘉庆皇御赐的“寿”字碑,另外一件是道光皇帝御赐的“福寿”字碑,还有一块是慈禧太后赏赐的“寿”字碑。 在古代社会中,皇帝从来没有给大臣官员赏赐过福寿碑,因为送出福寿碑就寓意着把自己的福寿送走了,您说哪个皇帝愿意呢?然而,唯独衍圣公是一个例外,由此也说明孔子的影响力,能让后代子孙在帝王那里得到非同一般的待遇。

如果您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慈禧太后赏赐的“寿”字碑很奇特。据史料记载,光绪十九年(公元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当时的衍生公是孔子的七十六代孙孔令贻,他携妻子和母亲一家人都上京为慈禧太后祝寿。于是,慈禧太后一高兴,便写了这块“寿”碑赏赐给孔令贻,并且“寿”碑中也还大有学问。

慈禧太后赏的“寿”看起来很奇怪,既不是行书,也不是草书,只有远看字体的轮廓才感觉像一个“寿”字,如果走近了再看就感觉不像,反倒觉得是某一种合体字。后来,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寿”不单单是一个“寿”,它其实是“大好山河”四个字拼凑的。上部是“大”,中部是“好”,中下部是“山”,下部是“河”。由此可见,慈善太后对衍圣公万般恩宠,不仅赏赐了“寿”碑,其实还赏赐了清廷的“大好山河”,也堪称是前无古人的恩典。

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专家们还产生了一个疑惑,即“寿”碑是慈善太后写的吗?其实,这一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因为慈禧太后书法并不好,通过她流传至今的笔迹就能看出,即便慈善能写,但也写不出如此绝妙的“大好山河”,所以专家们一致认定“寿”字是慈禧太后找人代写的,至于究竟是谁也还有待于专家们的深入研究,但不过可以肯定的此人一定智慧过人。

不管是清廷的“大好山河”,还是衍生公府的“大好山河”,都随着时代更迭而改变,最终也都成为了广大人民的“大好山河”,也只有人民的“大好山河”才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今的衍圣公府名扬海外,也是中华文化的汇聚之地,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走入孔府感受文化的熏陶。

参考资料:

《孔府民间档案》作者:柏祥伟,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三月三,相约寿城,我们不聚不散!

今天,你放假了吗?

不好意思,世界那么大,只有广西放长假!

不懂的小伙伴可能会问,为什么就广西人放假啊?原来三月三是壮族等南方广大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的传统节日,广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广西有权根据本自治区民族风俗习惯来灵活安排传统节日放假。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山歌到处传,绣球满坡甩,斗红蛋。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这个三月三,我们相约寿城,用一场狂欢迎接最美丽的春天,不仅只有山歌,还有更多有趣好玩的等你发现~

首先,坐在电视机面前,打开广西卫视就能够一览寿城的风采了!

不仅如此,大家可以在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福建东南,六个卫视联合播出,穿行“一带一路”,让世界分享广西的美。

黄姚古镇

传统节目表演、拦路歌、绣球招亲地方戏曲、三姐对歌表演

现场有得看,有得听,有得玩,还有得吃,一次性满足你视觉听觉味觉的享受。

姑婆山

姑PO音乐节、姑婆山创意集市、美食街、第七届杜鹃花节

正值杜鹃花花期,“山歌嘹亮,壮歌传扬”,清亮而富有特色的广西山歌与现代摇滚乐的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来一趟姑婆山你就知道了。

贺州园博园

舞麒麟、刘三姐采茶歌、板鞋龙、杂技表演、舞火猫、篝火晚会、谁是蛋王传统斗蛋比赛

如果黄姚古镇,姑婆山的活动已经满足不了你对传统文化的热衷,来园博园再适合不过了,同时还能感受广西各地山水风情了。

有的广西人会说三月三过节比过春节还热闹,你觉得呢?欢迎到留言区跟大宝分享!

2018说干就干,干就干好!

本期至此 谢谢观看

文章整合自贺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络

锦绣中国年|寿城古城花车巡游增年味

大皖新闻讯2月10日(大年初一)上午,在淮南寿县古城内,当地群众举办的花车巡游和踩街活动吸引许多游人观看,也给龙年第一天增添了浓浓年味。

大皖新闻记者看到8名金甲武士步行开道,花车在十字大街上巡游,身穿汉服的演员站在花车上向路边游人行礼拜年。在花车后面是旱船、小车灯、犟老婆骑犟驴、挑花篮表演,让踩街活动格外热闹,许多游人跟着演员们用手机边走边拍。

记者了解到,此次花车巡游、踩等活动时间分别为2月10日、2月12日、2月14日、2月24日,每次表演时间上午10∶00-12∶00,下午14∶00-16∶00。活动路线:定湖门内侧--孔庙南门--宾阳门来回循环,在孔庙广场表演约15分钟,在宾阳门广场表演约30分钟。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摄影报道

编辑 张大为

传统社会修庙活动评析——以山西寿阳县庙宇碑刻文为中心的的考察

传统社会修庙活动评析——以山西寿阳县庙宇碑刻文为中心的的考察

《黑龙江史志》2014年13期 王丽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山西 晋中 030600)

【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各种神灵信仰构成了底层民众的基本精神世界。他们通过不断翻修倾圮的庙宇来延续其神灵信仰,希望籍此求得神灵的底估。因此,各地都留下了很多修安碎刻。通过对山西寿阳县现存修庙碑翔文的考察可知,地方翻修庙宇活动是传统社会的一项潜大工程,对于基层村社自助组织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在地方生态环境的维护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社会;寿阳县;重修庙宇;修庙碑文

在当今中国宗教与普通人的距离甚远正如荣新江在《唐代社会的宗教与信仰一书中所言∶“在今天的中国宗教和社会往往是相互分离的,佛教、道教、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虽然也不同程度与社会相关联,但总的来讲和世俗社会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普通人的宗教观念十分淡泊,而且大多数人都认为,宗教是科学的对立面。”但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教和社会不仅不是对立的反而是统一的一个整体,各种神灵信仰构成了底层百姓的基本精神世界寄托了他们的种种美好愿望。这点在古人不断的修庙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每个县的地方志中都留存着大量的本地修庙碑文记录。

寿阳县地处山西中部隶属晋中市其建置时间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可谓人文渊薮绵长,历史底蕴深厚。《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寿阳县卷。一书共收录该县石刻碑文604通这些碑文属于地方庙宇重修重建方面的,占到一半以上,为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材料基础,这是本文选取该县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现在会有数量如此众多的修庙碑文留存于世换言之,古人为什么会不断重修庙宇?这是一个看似毫无悬念的问题。然而其中却蕴藏着传统社会一个隐秘的精神世界。古人修庙动机是什么其修庙资金何来古人修庙有哪些特点对地方具有怎样的影响在当前民间信仰复苏和各地修庙活动盛行的背景下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对民间信仰方面的研究已很丰富,但对于传统社会的修庙活动关注甚少选取一个地区的修庙碑文进行深入解读对于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将不无裨益。

古人修庙的动机

在《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寿阳县卷》一书收录的604通碑文中,重修庙宇方面的碑文居其大半。为什么会留下数量如此众多的重修庙宇碑文即古人不断修庙的动机何在

古人热衷于修庙的首要原因当然在于其虔诚的神灵信仰。在传统社会,上至统治阶层下到底层民众都普遍认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全赖神灵的庇佑 “福国庇民者神也 御灾捍患者神也施风雨、保社稷、护佑苗稼者莫非神也。“所以必须给神一个轩敞体面的家才行。而庙宇作为安放神灵之地,一定要威严壮观这样作 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的好处“以之而微福免祸者此也以之而祈德报功者此也,以之而小邑行乎大道亦此也。”百姓的一切福泽均是拜神所赐只有先“妥神灵”才可以邀福泽。所以只要庙宇出现破败就会有人倡导重修。

对于古人而言,修庙活动还是一种带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化传承行为。在寿阳县的大量重修庙宇碑文中,有一句话被反复征引∶“莫为之前,虽美弗彰漠为之后虽盛弗传”。这句话往往是作为古人重修庙宇的一种理由出现在修庙碑文中的。比如“大凡创建之事莫为之先,虽美弗著莫为之后 虽盛弗传。盖建立在古昔而修彊尤贵有今人也。……是后人之规模前人开之 而前人之堂构后人肯之。”这句话的再三出现,说明古人视修庙活动为一项继往开来的事业体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

修完庙后还必须要找到一个擅文者作文来纪念修庙功德并铭刻于石,才算得功德圆满,即所谓“造像之人不刻石,则弃其功也”。这正是修庙碑文特别多的主要原因。

修庙的经费来源

那么古人重修庙宇的经费和人力是怎样解决的家具前看到的寿阳县两百多篇明清重修庙宇碑文看,有以下这样几种做法∶

量力捐资就地取材,多寡不限一般是由倡议人首先捐出一定数量的银两或地基,成为所谓的“功德主”其他人群起而响应采取的办法一般是就地取材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时众人依王公纨举于以伐东山之木,以为栋梁之材吊西河之水为塑画之供。""贤士君子各发虔诚,负智者献谋,余勇者效力广积者输财,多藏者纳贿。”这种办法募得的资金一般数目有限。

(2)均摊费用

当第一种办法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时,就会采取第二种办法即按某一标准均摊所需资金。农村地区一般会采取计亩公输、按粮输财的形式,也就是把修庙所需资金均摊到一个村或者几个村的地亩里面按户收取。这个办法和清代实行的摊丁入亩之法相类似。如果寺庙建在城镇的街道上还会采取“按房计缗”的方式进行。

(3)令贸易之人多方募化

本来游走四方募化钱财是僧人的典型做法。但到了清代寿阳县开始出现有计划地选派本村人士到各地募化修庙银两的事例,其范围由近及远,规模日益扩大,远方的商铺成了募化的主要对象。为了募集修庙资金,有的地方甚至会选派出大队人马,远赴京都、张家口、杀虎口、多伦诺尔等地去募化修庙银两,规模之大令人咋舌∶“村众与住持僧宗福议欲重修,亲二事兼举工大,村小独力难成……第见游北京者有人,商西口者有人,且贸易多伦诺尔、乌兰哈达并东口者实繁,有徒咸竭力募化。"这种向远方募化的行为一方面反映了清代寿阳县商业贸易之发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修庙活动的花费在清代呈现日益膨胀之势。

拍卖社中物资以筹资金

筹集修庙银两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拍卖社中资产“村旧有三清行祠奈岁久年远 不无风雨飘摇之恐里人思有以新之,谋于众金曰可。由是虔心募化量力捐输。社中旧有松树一株卖银五十二两 地基一块卖银三十一两。至财用人工有所不给又按亩均摊焉。”这种办法比较少见。

(5)先集本金发商生息

当修庙所需资金一时难以筹齐时,还会把先期筹集到的资金作为本金发往商铺生息,以解决日后的修庙费用∶“从前旧庙止有三楹两旁义学肄业之所亦仅四层,又复倾圮,谋为重修,工费浩繁不能骤举,乃于道光五年纠合二十六家,各出银十两,在祥符盛铺内立借贷生理,名曰崇文号本银贰佰六十两作为壹股铺内身力作为壹股 以待生息,为后日兴工支垫之需。至道光十九年合算本利共得银捌百壹拾壹两二钱。“生息银制度在筹集民间修庙资金中的运用反映了当时金融借贷业的发达。

修庙活动的特点

从寿阳地区的修庙碑文可以看出,重修庙宇活动在当时是一项动员和汇集了地方官员、士绅、僧侣、商人、普通民众等各个阶层普遍参与的浩大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修庙活动具有持续性

本文第一部分已经显示,古人的修庙活动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它既是底层民众的精神文化信仰的传承过程,也是一项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和使命感而进行的神圣的事业。在这种使命感下,每当庙宇倾圮破败就会有人出头倡导重修。每次重修,都会立碑纪念,于是就可以看到,一座古庙从古到今会留下了一系列的重修碑刻,比如寿阳大乐山的古楞伽寺共有六篇碑刻传世,最早的一篇是唐代的还有两篇明代的,三篇清代的。

程序严格、组织严密、分工明确

从寿阳的修庙碑文可以看出,修庙活动在当地是一项程序严格、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活动。从倡议修庙到选择经理人再到动员大众捐资捐物,决定修缮范围,请派工匠施工、再到请人撰写碑文刻石立碑,每道程序都一丝不苟。单是负责修庙的"纠首"就有总纠首、管事纠首、钱粮纠首、经理纠首、募缘纠首、拨工纠首、开光纠首、会茶纠首、助缘纠首、督工纠首等众多名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修庙活动组织之复杂、分工之细密。在每篇碑文下面,都刻录着参与修庙工匠的种类和姓名其中最常见的是阴阳、木匠、画匠、石匠、泥水匠、铁匠、瓦匠、铁笔等几类显示了修庙活动责任到人的特点。

参与阶层众多修庙动机不一

从重修庙宇碑文中的捐助功德记录可以看出,参与修庙的阶层众多在《重修朝阳阁并各庙碑记》中曰∶至诚感格,致邑之官长、乡士、耆约、商民以及过往仕官、经商咸踊跃急公输将。”一般而言村级小庙的重修者主要是本村社的各级人士而当地一些著名寺观的重修,参与者就要广泛得多了。

寿阳县的重修庙宇碑文绝大多数出自地方儒生之手,一般村级小庙的碑文作者多是本村本邑的儒学生员,也有少数碑文出自进士出身的当地高级文官之手。

从碑文可以看出,普通民众的修庙动机与地方精英阶层的动机明显不同。地方官员对民间的宗教信仰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功利性、实用性的态度鬼神在地方官员眼里更像是自己的同僚起着无可替代的教化百姓的作用∶"治天下之要道莫大于正人心。有可以正人心者不必泥古礼之有无……世有不畏父兄不畏官长而一语以冥贵鬼诛莫不竦观而慑志者是圣人可补天道之憾而神道即可补人事之憾。”因此对于村社的重修庙宇活动地方官员一般持支持态度因为他们认为,百姓"瞻堂殿之庄严则敬心起诸墙垣之倾圮则肆心生”重修庙宇在地方官眼里是教化百姓的一种有效手段。

修庙规模日益扩大

修庙碑文显示,在清代寿阳县的各级寺庙均普遍存在扩建改建现象。尤其自乾隆朝中期始这种现象更加普遍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方面反映了清中期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的富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奢靡之风在修庙活动中的蔓延。

修庙活动对当地的影响

民间持续的修庙活动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村社组织的形成和运作方面,一是体现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维护方面。

每一座神庙往往都是一个信仰圈很多自然村落因神结缘结合成一个个联系紧密的宗教团体春祈秋报 轮流进行祭赛活动∶“寿之太平村有赵文子祠为十二社人祈禳之所。”为方便民众祈祝活动,神庙既有本庙,又有行祠、行宫之设∶“马首郡北有山曰双凤天地钟灵山川毓秀,圣母五龙神栖于斯,凡遇旱涝,祷即灵……诸方人民创修庙宇寓,合筑于双凤,分建于各村,良有以也。东广村北旧有行祠亦历有年矣。”同一祭祀圈者常常一起举行各种酬神祭神活动。

由于修庙活动所需经费浩繁,有时候其他社的人也会参加进来作助缘者,以村或者社为单位捐钱捐物。这种经常性的互助合作活动对于基层社会组织的团结和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延伸到了修桥、补路等其他地方公益领域中。显而易见地方的修庙活动对于村社信仰共同体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重修庙宇活动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维持改善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各地的修庙活动中,往往伴随有买卖和种植树木的活动∶正殿前大明松树一株,戏厂新栽松树六株戏厂新栽槐树二株观音庙新栽松树六株。"古人认为树木与神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量种树对于维持寺庙景观的威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因敬神而起的植树活动此起彼伏,也使乱砍树木得到有效的制止这对于当地自然生态的维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然而民间信仰在传统中国的生存环境从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间信仰成了旧社会的落后象征遭到了唾弃民间信仰活动的空间在疾风暴雨式的社会变革浪潮中被最大限度地压缩,大量的民间庙宇随着一波一波的破除迷信活动而销声匿迹。现在,那些幸存下来的民间庙宇多被视作具有特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受到了保护和维修,但它们已经不再与底层民众的信仰发生直接的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