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带八字的药 八个字的药名

带八字的药 八个字的药名

本文目录一览:

五苓散妙治头痛——后脑勺疼痛难解,中药对症一剂解

又是头痛医案,我好像老是写头痛的案例,可能是写了就会招来好多相同病症的病人吧。

我这两年很少面诊,主要是认识的人也少,也不靠这吃饭。最近搬到南素里,每天在家里就是看看书,画画,最近又捣腾一些花花草草。国内的一些病人就是通过大家中医网上咨询问诊。这网诊有时候还是有缺陷,面诊确实辩证更容易一些。因为人的很多信息是需要面对面去感受的,比如一个人的精、气、神,还有摸脉。师父一直强调说,脉不是唯一的辩证途径,它只是帮助你去验证你的判断,但有时候呢,在所有证据都搜集完毕,还是举棋不定的时候,摸脉还是可以帮助你定夺的。

案例

这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孩,特地从UBC赶过来找我。

什么问题呢?

主诉: 就是头痛,后脑勺疼,有时候连着左侧头部一直到眼眶,觉得眼压高(其实就是眼睛胀),痛时会恶心。胃口不佳,吃饭后容易胃胀,手肿脚肿,按下无凹陷,口渴,想喝水,每天喝很多水,但是会水肿。小便正常,大便不成形,并且经常拉出未消化的食物。非常怕冷,手脚冷。痛经,月经时膝盖疼,腰酸。

舌淡苔白中后比较厚腻。左脉沉弦,右脉中取寸关滑,两尺不应。

分析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后脑勺疼,所在经络为膀胱经,身体水肿,说明她的水液代谢有问题,肾主水,管人体的水液代谢,尺脉滑也说明水结下焦。舌苔后部厚腻,也印证了这一点。另外,怕冷,完谷不化,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肾阳不足。虽说胃主受纳,脾主消化水谷精微,这个人胃口不好,脾胃功能差,她说之前很多中医都说她的根源在脾胃虚弱,但其实她的根源在肾。

古人有个形象的比喻,脾胃如釜,就是把脾胃比作是灶台上的锅,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就是锅下的火,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和水,火力不够,这个脾胃如何能消化水谷。

那这个头痛呢,就是因为身体没有足够的火力将气血运送到头部所致。所以我就开了一个《伤寒杂病论》里的五苓散加苍术,组成为:

猪苓、茯苓、泽泻、炙甘草,桂枝,苍术

没有一味药是治头痛,但是她服药后水肿没有了,头痛也不发了。大便仍然不是很好,我又让她加干姜,继续服一周,嘱咐她好了就不用来了。

医生有话说

这个病人为什么能一次就治好呢?因为年轻,气血本身还是旺的。

很多人看了我的医案,就会抱以一种期望,一位经方派的医生都能一剂知二剂已,其实还是要分情况的。急症、病程短的见效快,但很多几十年的病,怎么可能期望一副药下去就有转机呢?那我变仙人了,我开的就不是药了,是仙丹了。

很多中老年人,不仅用药要久,而且还用的药会比较贵,阿胶、鳖甲、龟板,现在都是比较贵的,一周药开出来,也要四五百,但是没办法呀,这精亏了,要填精补髓,非动物药不能达到那效果啊。很多人嫌贵,不舍得用药,其实他们不懂一个道理,学过八字的应该知道,这财和官鬼是一个平衡,有些时候用掉一点钱,反而对身体健康有利。

最后,很羡慕自己在国内的师兄姐妹们,都能够在上海独立坐诊了。我却因为疫情,像一个不务正业的逍遥散人,独立于世俗之外。好在医书带了不少,可以有时间慢慢看,把之前学的再好好消化一下。网上师父也不时地会讲讲课,指点一二,总算没有荒废了学业,还小有进步。安慰自己,这疫情的两年,就当是在山里修行吧。

#健康2021#

20句诗意满满的中药名称,绝美浪漫:细辛香附白芷,陈墨川木香

编辑 | 柳色黄

插画师 | 南山归鱼

01

空青

——别名:青油羽、青神羽、杨梅青

【补充】空青石又名营浆石,由于生成条件特殊,极不容易见到,是一种世上罕见的奇特矿石。

02

川断

——别名:续断、川旦、龙豆

【补充】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续断的根,因能"续折接骨"而得名。

03

重楼

——别名:华重楼、七叶莲、白河车、七叶一枝花

【补充】重楼是延龄草重楼属植物的统称,为多年生草本。

04

当归

——别名:秦哪、西当归、岷当归

【补充】“遥望当归,念子何当归”,有“应当回归”,相思之意。

05

半夏

——别名:地文、守田、三步跳

【补充】生于夏至日前后,夏天也过半,故名半夏。

06

白薇

——别名:白龙须,白马薇,白马尾

【补充】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 八月结实。其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今人八月采之。

07

郁金

——别名:川郁金、广郁金

【补充】为姜科植物温郁金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

08

青黛

——别名:靛花、青蛤粉、青缸花

【补充】青黛为双子叶植物药爵床科植物马蓝 、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木蓝 、双子叶植物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蓝叶中的干燥色素。

09

海月

——别名:镜鱼、以下鱼、海镜

【补充】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肉。刘恂《岭表录异》云: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常死海旁。其柱如搔头尖,其甲美如玉。

10

雪茶

——别名:太白茶、地茶、地雪茶

【补充】雪茶为地衣类地茶科植物,状如空心草芽,长30至70毫米,粗1至3毫米,重量极轻,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因此得名。

11

水苏

——别名:望、银脚鹭鸶、血见愁

【补充】水苏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历代医书有所收录。

12

辛夷

——别名:侯桃、房木、木笔

【补充】玉兰属木兰科,落叶乔木,高数丈,木有香气。花初出枝头,苞长半寸,而尖锐俨如笔头因而俗称木笔。及开则似莲花而小如盏,紫苞红焰,作莲及兰花香,亦有白色者。

13

陆英

——别名:接骨草、八里麻、七叶金

【补充】陆英为多年生灌木状忍冬科草本,高达3m。根茎横生,圆柱形,黄白色,节上生根。茎具纵棱,幼枝有毛,髓部白色。

14

豆蔻

——别名:良姜子、迦拘勒、多骨

【补充】药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15

杜若

——别名:地藕、竹叶莲、山竹壳菜

【补充】鸭跖草科、杜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

16

陈墨

——别名:乌金、陈玄、乌玉块

【补充】陈墨由油烟或松烟、明胶及芳香药料加工制成的半成品墨锭。

17

白芷

——别名:香白芷、芷、苻蒿

18

香附

——别名:香头草、回头青、雀头香

【补充】原名“莎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唐本草》始称香附子。

19

丁香

——别名:丁子香、鸡舌香、百结

【补充】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称之为“丁结,百结花”。

20

川木香

——别名:木香、铁杆木香、槽子木香

【补充】多年生无茎或几无茎莲座状草本。

(声明: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南荒诗词馆,关注我,与我一起读诗。如果大家觉得写得还不错,对您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同样有需求的人吧!

“万能神药”,盘尼西林和它的二战

提起盘尼西林,这个如今被称为“青霉素”的抗生素药物已经无日不知,无人不晓,但历史书上一定不会告诉你关于盘尼西林的这些故事。

曾经有这么个段子:1943年,温斯顿·丘吉尔首相在这一年里相当的忙碌,为了支撑起英国的二战,他不得不忙前忙后,穿梭于盟国和殖民地之间。

当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开罗宣言》的发布,中、美、英三国首脑齐聚埃及开罗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宣言。

然后丘吉尔和罗斯福甩开了,于11月30日跑到了伊朗的德黑兰与斯大林会晤,在完成了一系列利益分割后,让斯大林也签上了字。

12月1日,美国对外公布《开罗宣言》,而此时的丘吉尔又坐上了往非洲的飞机,他决定在北非的英控区多四处转转,视察一下各前沿的情况。

就在飞行的途中,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陪同的人员发现丘吉尔显得极为昏沉和憔悴,他无精打采,摇摇欲坠,经过简单的诊断,医生宣布:“首相可能是发烧了,而且有肺炎的征兆”。

在那个抗生素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代,肺炎是相当可怕的问题,阿芙罗约克运输公司的飞机不得赶紧降落在突尼斯,想办法为首相治病。如果一个不小心,让丘吉尔病死在北非,那乐子可就大了。

实际上,在开罗会议期间丘吉尔的病症已经有一定的征兆,但这个69岁的老头特别倔,他患有心血管疾病,喜欢跟身边人死犟,还酗酒、不休息、易怒,雪茄更是抽得离不开嘴,所以地面医院的医生一检查就表示:“肺炎很严重,再搞你就完了”。

病榻上的丘吉尔很坦率的表示医生说怎么做就怎么做,他会戒掉雪茄,不会再发怒吼人,酒也戒掉,但威士忌还会喝一点点,然后好好休息,办公则照旧。

医生的回答是:“你是个好首相,但不是个好病人,如果我没办法把你治好,那我也不会是个好医生,可现在的问题是,我找不到好的药物。”

于是,美国人送来了盘尼西林,这种“神药”治好了丘吉尔的肺炎。

甚至人们还编了个津津乐道的二道段子:丘吉尔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有一天跑到外面野泳,结果抽筋溺水了,一名男子跳进河里救了他。丘吉尔的父亲万分感谢这个人,于是为恩公的儿子支付了读医学院的费用,而这个人就是发明了青霉素的亚历山大·弗莱明。

弗莱明

是的,就是个段子罢了,信落樱神斧都别信这玩意儿。真实的情况是,丘吉尔并不认识弗莱明,也没有使用上盘尼西林,他使用的是英国May&Baker公司在生产的磺胺抗菌药,痊愈后他还对May&Baker公司进行了公开感谢,声称被他们所拯救。

因为参与丘吉尔肺炎治疗的医师R.J.V.Pulvertaft中校在《柳叶刀》上发表了过一篇“青霉素成功抗菌实验”的文章,他在其中预言了青霉素将引发医学革命,称“在青霉素足够的前提下,脓毒血症等问题将几近消失。”

文章的发表日期又恰好在丘吉尔治疗期间,因此好事者将磺胺所做的事情附会到了盘尼西林身上。

关于青霉素的神话是可以理解的,磺胺与青霉素的应用时期非常接近,差不多磺胺刚一崛起,盘尼西林就以更强势的形象出现了,它在当时表现的远比磺胺有效,以至于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万能神药”,这足够令人编出无数个段子。

不过,R.J.V.Pulvertaft中校在《柳叶刀》上发文的时候,盘尼西林确实也得到了大发展,那时候它真的就差临门一脚了,如果英国政府早对青霉素研究有研究的话,丘吉尔的老命可能就不需要用磺胺来救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慢慢看。

弗莱明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时间是1928年,但这不代表青霉素已经可以被使用了,当时弗莱明的文章丝毫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也没能在实验中分离出青霉素,仅仅记载了其抗菌功能。

弗莱明当时的方向是溶菌酶,为此他还研究过人的鼻涕,青霉素一开始只是研究副产品。

霍华德·沃尔特·弗洛里

后来澳大利亚药理学家霍华德·沃尔特·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鲍里斯·钱恩(Ernst Boris Chain)成为了弗莱明的合作者,他们从弗莱明那得到了被多代培养的青霉素菌株。

钱恩虽然是德国专家,但他也是个犹太人,所以你懂的,1933年钱恩被逼离开德国,先在剑桥工作,继而受弗洛里邀请进入牛津,一同研究溶菌酶。

鲍里斯·钱恩

1938年,钱恩在牛津研究溶菌酶时,无意间看到了弗莱明那份被扔了10年没人理的发现:“青霉菌株溶解了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它分泌了某些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物质,我称之为'青霉素'”(其实弗莱明一开始想取名叫“霉菌汁”的)。

激动的钱恩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他跑去找到弗洛里并告知了详情,于是2人青霉素的研发团队正式成型了,钱恩在1940年发表了相关论文,弗莱明看到后也加入了进来。据说钱恩当时吓了一跳,因为他一直误会弗莱明是个去世的前辈。

这一年,因为研发了磺胺抗生素“百浪多息”的德国内科医生格哈特·杜马克被授予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这个32岁的医生受德国拜耳所托,从染料中发现了磺胺,还用之治好了自己被严重感染的女儿,甚至决绝了当时产妇最害怕的产褥热,轰动了世界。

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经燃烧了起来,1939年时苏军攻打了芬兰,日军攻打了苏军,德军与苏军一起侵略了波兰,世界迅速的变得纷乱,欧洲迅速的陷入了战争之中,药物的需求量开始激增,战乱制造了一个药品如黄金的年代。

青霉素这边还在缓慢攻关,1940年,钱恩和弗洛里完成了弗莱明所没能成功的提纯实验,然后他用8只小鼠做了对照实验,感染过链球菌的小鼠中,4只接受了青霉素注射并存活下来,但青霉素的实用仍然八字没一撇。

但没办法规模化提纯成为该种药物最大的软肋,钱恩遂转入了对青霉素酶的研究,它能催化青霉素的威力。

阿尔伯特·亚历山大警官

弗洛里和钱恩在1941年找到了一个临床志愿者,1941年2月12日,牛津大学联系到一名病重的中年警官,他名叫阿尔伯特·亚历山大(Albert Alexander),他在德军空袭中受到了小小的弹片擦伤,然后感染迅速蔓延,当牛津大学拉德克利夫医院安排他接受治疗时,警官已经失去了一只眼睛,出现了脓毒血症,浑身都在渗出脓液。

(阿尔伯特·亚历山大的伤情缘由有很多版本,比如口腔溃疡引发说、花园玫瑰刺引发说、猫抓说等等)

实验室提取的盘尼西林很快就让警官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他一度被认为是治愈了,但药物量实在太小,没办法搞到足量青霉素的钱恩,甚至收集了病人的尿液,费尽心思的从中回收抗生素。

当一切药物都用完时,阿尔伯特·亚历山大警官死了,这是青霉素治疗的第一个人类,它起效了,但人们实在没办法制造出足够疗程剂量的药物。

英国人此刻已经完成了盘尼西林的研究,但最后盘尼西林的生产让美国人给完成了,英国人丢掉了一整块抗生素的阵地。

实际上弗莱明、弗洛里、钱恩这个时候都属于英国人,研究也是在牛津基本完成的,青霉素所缺的仅仅是产业化研究罢了,但被第二次世界大战逼得山穷水尽的英国,已经没办法再支持安定的生产和研究了。

更可笑的是,英国人一贯的执拗也成为他们与盘尼西林失之交臂的主因,英国当时依靠磺胺类消炎药大赚特赚,他们并不看好一种新出现的,从霉菌中提炼的抗菌药。而且磺胺要多少有多少,为什么非要搞那比黄金还贵的实验室霉菌呢?

不过也不要光笑英国人,弗洛里、钱恩的相关论文是公开发发表的,连德国人都看见了,全世界人都看见了,但谁都没见动弹。

就像那句中国古话所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愿意项目继续被尘封10年的苏格兰医生弗莱明,不得已转而给英国政府搞毒气研究,埋身于毒气研究室中,只为获得一点点研究资金和能“蹭”实验室的机会,但是呢,很多人认为这是弗莱明为自己贴金,他后来其实并没有为青霉素的研发下过大力气。

弗洛里则更干脆,他本来就只是个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人。他通过耶鲁大学的关系,联系上了美国政界人士,然后让美国农业部长珀西·A·威尔斯(Percy A. Wells)产生了兴趣。

于是威尔斯动用了力量,挤出了极为紧张的大洋航线,将弗洛里一行拉到了美国参观。当时弗洛里还对洛克菲勒财团写了信,同样让他们的眼睛也绿了。

1941年7月,弗洛里等人请到了位于纽约市的洛克菲勒研究所“参观”,甚至还通过弗洛里拐带了另一个牛津大学的博士诺曼·希特利(Norman Heatley),这个人也早就成为弗洛里的研究室合伙人,他为了青霉素连便盆、痰盂都研究了。

诺曼·希特利

放在今天的话,这种性质可能已经算是种严重的科技纠纷了,但英国方面当时其实并不把青霉素当什么紧要东西,它只是一条随时会被埋没的,霉菌实验室里产出的奇怪造物罢了,BBC甚至说出了“高科技往往没那么快出成果”的风凉话。

美国人的眼睛全是绿油油的,神哉!这不是比磺胺更厉害的抗生素吗?这不是都已经研究成功了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过敏试验一个都不少,甚至高产菌株都有了,为什么英国人会将它当瓜皮一样扔掉?

威尔斯给“捡”来的科学家提了个十分霸气的建议:“别搞那些薄盘子上的研究了,我给你们准备了大桶。”

于是,弗洛里等人留在了美国,他们被送往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北方研究实验室(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利用研究中心)进行青霉素最后的开发。美国人提供了最好的实验室以及配套的巨型发酵罐,所有关于青霉素的研究都被整体转移到了美国。

(美国于1938年通过《农业调整法》,国会拨款400万给农业部长,国会拨款400万美元给农业部长,用于建立四个区域研究中心。每个中心要花100万美元来建造、装备和配备人员。盘尼西林研究被分到了3号中心)

皮奥利亚3号中心

为了更大量的生产青霉素,弗洛里从弗莱明培养菌株上得到了灵感,他采取了一种更简单的行为——寻找高产菌株和高产培养基,然后利用高产培养基规模化生产高产菌株。

寻找过程也很简单,弗洛里摆了一堆觉得合适的东西,然后让它们统统发霉,霉的最快最狠的那个就是目标物。

弗洛里最后找到了两样东西——玉米浆和腐烂的甜瓜。只因为玉米在伊利诺伊州很常见,适合当工业化培养基运用,这归功于一个叫安德鲁·莫耶(Andrew Moyer)的研究员。实际上直到今天,该地的农业部实验室仍然在研究用玉米做东西,产品包含纸巾、婴儿尿片、沙拉酱等许多东西。

而那个腐烂的哈密瓜是在皮奥里亚市场中发现的,它身上的霉菌被认为很适合在发酵罐中生长,是高产菌株。

研究人员后来又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搞法,比如奶昔机可以很好的完成玉米浆中霉菌的培植,所以他们造了个特大号的。就这样,在1941年11月,皮奥利亚的人们在不断的研究中,将青霉素产量提高了10倍。

就这样,青霉素从1942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培育和生产,由于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和菲律宾殖民地,美国迅速投入战争,这让美国的制药很快进入了暴利期,来自军方的磺胺订单雪片一样飘扬,这深深刺激了青霉素的研发。

1943年,美军已经开始配备青霉素,这种珍贵的药物被用于治疗一些极重的伤员,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而且美军还发现了更令他们兴奋的事情——青霉素可以治疗梅毒,这简直就是部队福音,西方军队历来受性传播疾病影响,战斗力损失极为严重,而盘尼西林可以让一个倒霉的士兵几天就重返战场。

(后世一些历史学家也持有肯定的观点,认为青霉素帮助美军保持了战斗力,德军那边同样为梅毒的猖獗而头痛,但他们没办法)。这种事儿经过研究员验证后在1943年10月被宣布出来,研究所所有人都超级兴奋,他们没想到这种抗生素连螺旋体都能干掉。

然后,青霉素就彻底“神”了,它成为价比黄金的超级药物,而此时英国人也只能扼腕叹息有眼无珠。

一家名为“辉瑞”的公司接下了盘尼西林专利的生产制造,这名字老司机一定熟悉,不就是生产开发了枸橼酸西地那非的那家公司吗?

辉瑞公司的盘尼西林生产车间

蓝色小药片什么的与本文无关,咳,总之辉瑞公司在关键时刻撒了把资金,拿到了生产权,然后在布鲁克林一家制冰厂车间里开始了青霉素的工业化制造。为此,他们准备了14个容量达到9000加仑的发酵罐。

美军的订单很快就交到了弗洛里手中,无数官兵血流成河的躺倒在医院里哀嚎,药物是有多少都不嫌多,更别提疗效显著的抗生素了,况且盘尼西林在1943年的战地临床表现的很不错,这种药必须大大的订购!

当然,那时候的美军其实并不缺抗生素,他们有成千上万的磺胺。但是,磺胺类药物却存在许多不那么友好的问题。

磺胺最大的问题是尿液溶解度很低,所以它很容易造成肾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等问题,引起一系列诸如血尿、疼痛、尿路阻塞甚至更严重的急性肾衰竭,没血液透析机的话人就死定了。(何况血透机还得1943年由荷兰医生Willem Johan Kolff发明呢)

磺胺还不能瞎吃,如何定量、准量的服用可能连当时的医生都很头痛,服用少了不利于治疗,服用多了会结石和中毒,很不好拿捏。而且它还会蓄积性中毒,一般连续吃一周就会过量。

美军磺胺药盒

此外,磺胺在当时还有个极为被人惧怕的过敏反应,会发生腹泻、剥脱性皮炎、皮肤红斑、光敏反应、关节痛、发烧、肾衰、神经错乱、脑病等等,而且过敏者还不少。像《我的团长我的团》开头郝兽医病房里那个被纱布裹满吊着的倒霉蛋就是个磺胺过敏者。

更可笑的是,磺胺还会让人变黄,许多吃了磺胺的士兵会让皮肤呈现出一种香蕉皮似的色彩,这非常打击士气。美军士兵因为四处“留情”,还会拿磺胺去治疗性病,结果反倒造成了耐药性淋病的出现。

所以开发一种效果更好,更强力的抗生素是美国人非常看重的事情,青霉素符合一切性能要求,除了贵。

辉瑞盘尼西林

贵就对了,二战时的美国玩的就是撒钱策略,美军为了准备对德国的大进攻,硬是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前,准备了3000亿单位(1670单位=1毫克)的盘尼西林。D-DAY以后,美军士兵便带着这些青霉素杀进了法国。

辉瑞公司也因此大赚特赚,赚翻了,一跃成为世界上的药品巨头,下一次他们这样傻赚还得等到“伟哥”被开发出来。

辉瑞公司的副总约翰·L·史密斯当时还因为不理解公司把钱都砸到霉菌抗生素上与老板大吵一架,他说:“青霉素是喜怒无常的东西,翻脸犹如歌剧演员”,但他因为一个小女孩的获救而改变了主意。

1943年8月11日,盘尼西林还没有正式上市,但一个消息灵通的记者打听到了这种药物,于是他缠着政府官员要药,恳请他们尝试着去拯救一个2岁女孩帕特瑞西亚·马龙(Patricia Malone),然后华盛顿的官员们照做了,女孩很快得到了如神话般迅速的治愈,她此前被医生判断生命只能维持7小时。

约翰·L·史密斯从此全身心的趴在青霉素上,因为他16岁的女儿也死于几乎同样的感染,而那个时候没有盘尼西林。

战场上的青霉素虽然没有磺胺那么多,但也拯救了相当多的人命,比如诺曼底登陆,盘尼西林居功甚伟。

没人比医生们更懂这些变化,之前的战争中,部队的前线军医大部分时候仅仅只会做最简单的敷料绷带包扎,伤口得不到任何的清创处理的伤员就这样继续作战或者被抬下去。

当到达野战医院后,医生会重新撕开那些包扎的部位,进行清创和伤口检查,顺带筛除掉那些严重感染,没有救治希望的病例,他们只能等死,而活着的人则需要依靠开放愈合伤口来减少感染,如果伤口过深,就需要引流。

海报:多亏了青霉素,他会回家的

青霉素出现后,医生的工作变了,他们揭开包扎,清创,然后撒上青霉素粉,缝合伤口,然后再来一针青霉素注射,有些人在被送往后方医院的路途中,伤口就已经开始愈合了。

一位外科医生写道:“这种伤口的早期愈合所节省的时间和取得的更好的疗效果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炎症被消除了,伤兵们也会好受许多,没有什么比伤口感染更令人痛苦,他们也不必再进行开放式的伤口愈合,被蛆吃掉的大腿比比皆是。在盘尼西林的帮助下,伤口愈合的速度好的令人出奇,那些发烧、灼痛、化脓都被解决了,数月的愈合期被加快到数周。

更神奇的是,有些士兵对盘尼西林产生了神圣化的依赖,他们相信这就是万全的保命神药,只要将军们承诺医院里有用不完的和盘尼西林,那么他们就会觉得只要不被一枪打死,拖到后方就可以被盘尼西林救活。

(磺胺也有类似情况,许多士兵将磺胺贴身存放,据说这种行为大幅度减轻了战场紧张心理,也许他们觉得solo回来吃个药就能继续浪?)

尽管英国人发明了盘尼西林,美国人制造发扬了青霉素,甚至丹麦人、荷兰人还偷偷在酒场、地下室里翻着科技论文自研青霉素,但开发了一系列战争“黑科技”的德国人偏偏就瞅都懒得瞅青霉素。

德国人的表现不比英国人强多少,30-40年代初,关于盘尼西林的文章几乎全部都在公开医学杂志上发表,还有法语、英语双版本,BBC还公开扯着喇叭吹过很长时间,但德国人就是没关注。

而且德国人还不止一次能有机会获得盘尼西林,最初的盘尼西林研究室不过是牛津大学的办公楼而已,只需要一个稍微凑合的间谍就能拿走关键资料。

甚至被他们占领的荷兰乌得勒支也留有不少青霉素培养物和标本, 只要对照刊物论文,取得个青霉素的大致研究并不难。也许德国人认为磺胺能解决一切,等到盘尼西林在1944年爆火的时候,医药已经救不了德国了。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德国始终没有打开微生物制药的思路,更没有工业化培养微生物制品的经验和投资概念。他们迷信磺胺,可磺胺技术再怎么发展,也没办法在抗生素制取上取得领先。要知道,德国人的社会顶层是一个飞机坦克步枪该怎么造都得按他喜好来的者。

关于这个者也有段子。据生物学家米尔顿·温赖特(Milton Wainwright)在2004年发表的文章《的盘尼西林》(Hitler's Penicillin)所述:

1944年7月20日,阿道夫·元首遭遇了史陶芬伯格放进会议室的提包炸弹刺杀,幸而未死,但他因为木屑、烧伤和擦伤,还是造成了发炎感染。

病情如何不得而知,他的私人医生西奥多·莫雷尔却不知从哪儿找来了青霉素,这些可能是从盟军战俘那扒拉来的灵药被用到了身上。

但爆炸案的另一个受害者,的私人顾问,武装部队首席副官鲁道夫·许孟德上将却诡异的没能得到药物。

鲁道夫·许孟德因爆炸受伤失明,伤口发炎感染,磺胺没能救他的命,几个月后他痛苦的死去。

另一个纳粹头子“布拉格屠夫”莱因哈特·海德里希也死于感染,他在1942年遭遇了抵抗组织的爆炸袭击,当时海德里希并没有受致命伤,但汽车上粉碎的玻璃、皮革、内饰上的马毛、弹簧、木刺等刺入了他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感染。很快,这个屠夫就因无法施救死于感染。

苏联方面同样有段子:苏联的虎将瓦图京,在一次指挥部转移中遭遇抵抗组织误击,腿部中弹。因为战斗,瓦图京拖延了救治的时间,结果导致伤口发炎感染。

被送到后方医院的瓦图京,经历了长时间的感染折磨,然而盘尼西林的使用权需要斯大林签字,斯大林不知为什么,就是不给瓦图京签字,连这位将军和政委赫鲁晓夫的求救都不理会。最后,瓦图京活生生的病死在医院里。

不过,也有盘尼西林治不好的病,比如麦克阿瑟的脑子,这段子人尽皆知吧?

弗莱明、钱恩、弗洛里三人在1945年分享了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但后世认为弗莱明得到了太多空头荣誉,他实际上所做的事情只有两篇论文,而且论文还不是主要研究青霉素的。是钱恩和弗洛里2人为主的牛津小组完成了几乎所有的盘尼西林研究工作,但世人提青霉素时只记得弗莱明,不知道钱恩、弗洛里和希特利博士。

叮当国医丨十四个中药名字的起源故事

很多中药名字的起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来看看这十四个中药名字的起源。

茵 陈

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了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

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个病是那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习去”。

那人回答说:“我没有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那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吧?”“药也没有吃过”。

“这就怪了!” “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

“一个多月。” “吃的是什么草啊?”

“我也说不清楚。” “你领我看看去。”

“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

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用了儿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你真的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儿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害黄疸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又叫“茵陈蒿”。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

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白 芍

华佗喜爱栽草药作为标本,以辨别药之真伪,防止用错药。他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满了草药。一天,有个外地商人看华佗爱种草药,便从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给华佗,并对华佗说:“这芍花本是野生,人家都说它可以治病,不知真假,我给你一棵,你试种一下。”华佗就把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来年春天,芍花开放,华佗就先尝花,后尝叶。由于华佗对芍花的采药季节还没掌握,对春天的芍花不能入药更不了解,只感觉它没有什么药味,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就把它放那儿不管了,一直放了数年没理睬它。

一天夜晚,夜深人静,秋风凉爽,月对窗户,华佗正在灯下精心地撰写医书,把某药治某病一条一条地记录着。正写之间,只听窗外有一女子的哭声,他抬头往窗外一看,迎着月光有位身穿绿衣、头戴红花的美貌女子。“啊!这是谁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难道受了什么委屈?”华佗便出去看看,可东瞅西望,却未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绿叶的芍花。华佗心想:难道是它吗?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既是你有灵验,现在已是初秋,早已花谢叶老,也用处不大了,况且你身无奇处也无法入药呀!”说罢转身回屋里去了。刚到屋里坐下又听到那女子啼哭,抬头一看还是她。他又出来看,还是没人。那女子站的地方仍是那棵芍花。一连几次都是这样。

华佗觉得非常奇怪,就叫醒夫人,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向夫人说了一遍。夫人说:“这家房前屋后的花草,都是你亲手种的,在你手里都成了良药,治了不少病,救了不少人,只有这棵芍花在那儿冷冷清清地无用。我想:可能是你没把它放在心上,你不了解它,它委屈地哭了。”华佗说:“我早已尝过多次了,花叶梗都没有什么用处,可怎么入药呀。”夫人说:“花叶梗你都尝过了,你尝过根吗?”华佗又说:“花叶梗都没有用,根还有啥尝的。”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不往下说了,就说:“好啦,天已经不早了,你休息吧。”华佗觉得很累,便倒下睡着了。

华夫人越想越睡不着,越想越觉得奇怪,总觉得芍花啼哭是委屈了它,可能它的用处还未被发现。不行,我得想法成全它。早晨起来,华夫人拿了一把菜刀去切菜,一不小心手被菜刀划了一下,血立刻冒了出来。夫人忙把华佗叫起来。华佗一看,赶忙拿刀伤药敷在伤口上。但血还是止不住,一个劲地往外流。华佗可没办法了。夫人便说:“不妨你把芍花根挖点来敷上试一试。”华佗便挖了一点芍花根,捣成泥状敷在伤口上。嗬,可灵验啦,血立刻止住了。过了几天,伤口愈合,好了之后连个痕迹也没有。

华佗说:“夫人多亏你提醒我,你还为它流了血,要不是你,就把一味好药给埋没了。”后来华佗对芍花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便将它记在《青囊经》里,给加了一个“药”字叫“芍药花”。由于华佗的栽培试验,芍药便在谯陵(今亳州)大力发展起来,后来又发展到四川、杭州、陕西等地,但以产在谯陵的个大、色白、粉性足,被称之为白芍。

益母草

传说,程咬金的父亲因病早死,只剩他和老母亲二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程咬金只好靠编竹耙子挣钱养活老母。老母在生程咬金时,留下产后瘀血疼痛病。程咬金长大成人了,母亲的病还没有好,程咬金决心请郎中治好母亲的病。

为了给老母买药,程咬金一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了许多竹耙子,挣了半两碎银,到邻村一个郎中的药铺,买了两剂中药。程母吃了草药,病情果然好转

程咬金高兴极了,又接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竹耙子,挣了点碎银,又跑去找那位郎中,可是,这位郎中说这次买的药得花三两银子。程咬金听了心中一惊,我哪来这么多钱呀!怎么办?……想来想去,程咬金忽然灵机一动,就答应说:\"可以给你那么多钱,但要等我娘的病好了,再还你钱。\"那位郎中同意了程咬金的要求。有一天,郎中到地里去采药,程咬金在后头跟着,偷看郎中采的是什么样的药,长在什么地方。程咬金心中有数了,就只从郎中那买了一剂药。后来,程咬金也到地里采郎中所采的那种药,煎汤给母亲治病,终于把母亲的病治好了。从此,程咬金就给这药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麻 黄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续 断

从前有个江湖郎中,整天走村串户为人免费看病送药,所到之处深受拥戴。

一天郎中来到一个山村,碰巧遇到有个年轻人病重。病家曾请一个山霸开的生药铺配了许多药,花了不少钱,也毫无效果。眼看病人不行了,人财两空使得病家悲痛不已,嚎啕痛哭。郎中走近一看,又摸了病人的脉,说“有治”,于是打开随身携带的药葫芦,倒出两粒丹药———还魂丹,让人撬开病人牙关灌进去。不多久,病人就醒了过来。

病人举家跪谢感恩,把好心的郎中留住下来。乡亲们闻知这件事,纷纷请郎中到自己家,热情款待,问病求药。最后,这事传到了山霸的耳中,山霸动了坏心思。一天,山霸把郎中请到家中,备了好酒好菜。郎中问缘由,山霸吐露想和郎中合伙开药辅、制还魂丹、赚钱发财的意思,却被郎中断然拒绝了。见劝求不成,山霸恼差成怒:“你个小小郎中,敬酒不吃吃罚酒。若不答应,我就打断你的腿,看你还怎么四处行医?”郎中冷笑道:“还魂丹是祖传救人药,只救人,不图财。”说罢起身离去。山霸一摆手,几个狗腿子一拥而上,用乱棒狠狠打在郎中身上,直到郎中昏死过去,满身是血,最后被扔到了山沟里。

不知过了多久,郎中醒来,发现两腿被打断,爬也爬不成了。他含泪啃吃附近的野草,咬牙支撑着。后来,一个砍柴的青年发现了他,认出是好心的郎中,背他到山坡上。他用虚弱的声音和手势,让青年给他挖那些长着羽毛样叶子、开紫花的野草。青年挖了许多,把郎中背回家中,每天煎这种野草给郎中喝,悉心照料。两个月后,郎中的伤腿就好了。

这天,郎中对青年说:“我不能再在这里住了。给我治伤腿的药草就借你的口传给乡亲们吧。”青年流着泪百般挽留,但郎中还是连连摇头,并在当晚悄悄离开了。

青年按照郎中的嘱咐做了,并根据这种药草能续接断骨的作用,给他起名叫“续断”。经很多摔伤病人使用,确实很有效验。不过,郎中的还魂丹却从此失传了。

黄 精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因小姑娘自幼父母双亡,而被迫到一个财主家打长工。狠心的财主每天逼她上山砍柴割草,下田耕地种菜,可吃的却是残羹剩饭,而且还吃不饱。无奈之下,小姑娘只好在饿时挖野菜和草根吃。

一天,小姑娘在山上干活时饿得额出冷汗,于是慌忙挖野菜和草根吃。偶然间,她发现在一片阴暗潮湿的灌木丛中,长着一些开着淡绿色小花的不知名植物,于是上前摘来吃,觉得味道甘甜。她又挖出那植物的根部,发现根部形如鸡头,肉质肥厚,于是洗净就吃,更觉得其清爽可口,仿佛吃水果一般。从此之后,每当干活饿了的时候,她便吃这东西,不知不觉地吃了好几年。而她,也从一个瘦弱的黄毛丫头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且体格健壮,但又不失姑娘家特有的苗条丰满。

财主见姑娘出落得如此美丽,于是色心又起,不让她上山或下田劳动,而强迫她做自己的小老婆。姑娘誓死不从,逃进山中,过起野人一般的生活。财主每天派人上山抓她,可就是抓不着她,因为姑娘已和以前判若二人,健步如飞,家丁根本不是她的对手。为此,财主心感纳闷:这姑娘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变得如此美貌健壮呢?而我,每天给她吃的都是猪食啊?出于色心和好奇,财主便更加想得到她了,命几个身强力壮的家丁每天上山找寻姑娘,发誓一定要把她弄到手!

某天,几个家丁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旁边发现了姑娘的足迹。但见姑娘身穿树叶编成的衣服,好像猿人似的——但她的身材相貌,却是更加迷人了。家丁们一哄而上,穷追不舍。可一眨眼的工夫,姑娘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消失。这情景,恰好被上山采药的神医华佗看见。华佗出于神医的悟性,认定姑娘一定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才这么身轻如燕,健步如飞,以致健壮的家丁都追不上她。华佗决心找机会问个究竟,以取该药造福于黎民百姓。

一天,华佗备上可口的饭菜,放在姑娘经常出没的山路上。不久,姑娘路过此处,久不曾吃饭菜的她嗅到饭菜的香味,更感饥肠辘辘。望望四下无人,她禁不住上前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这时华佗从旁边迅步上前,姑娘惊恐地丢下饭菜要走,华佗一把拉住她,姑娘以为她是财主派来的人,挣扎着对他又咬又抓。华佗慈祥地说:“姑娘别怕!我不是财主派来的人。我是个郎中,想请问你吃了什么东西变得如此壮健、健步如飞?”姑娘见华佗长得慈眉善目,不像坏人,便不再挣扎了,说:“我在那边林子里吃一种好像鸡一样的草根。”

“什么草根?”华佗忙问。

“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但它形状好像鸡头,就叫它做‘黄鸡’吧。”

姑娘把华佗带到那一片灌木丛中,指着其中开着淡绿色小花的不知名的植物说:“就是这东西的根。”华佗走在前面,但见这不知名的植物高约一至二尺,叶呈五轮状,叶片呈条状针形,其间开着一簇簇淡绿色的小花。华佗挖其根块,但见根块呈黄白色,肉质肥厚,横向生长,形状好似鸡头一般,其中一端有一圆形茎痕,好似鸡眼。亲口尝之,但觉味甘甜可口,清爽怡人。于是,他便把这不知名的植物带回家中研究。

研究发现,这种植物性味甘、平,具有补脾益肺、养阴生津之功效,可用于治疗体虚瘦弱、气血不足、肺痨、胸痹以及肺燥咳嗽症,简直就是药中之精华。后来,华佗就把它改称“黄精”,并一直延用至现在。而那位无家可归的姑娘她从此被华佗认作干女儿,跟随华佗学医,悬壶济世。

贝 母

有一个得了“肺痨病”的孕妇,因为身体虚弱,孩子刚生下来就晕过去了,当她苏醒时,孩子已经死了。连生三胎都是这样,公婆和丈夫都十分烦恼。

有一天,算命的瞎子从门前经过,婆婆叫算命先生给媳妇算算命,排一排八字。瞎子问算何事?婆婆就把媳妇连生三胎死孩子的事说了。算命先生把生辰八字排了一下说:“你媳妇属虎,戌时出生,出洞虎非常凶恶;头胎儿属羊、二胎儿属狗、三胎儿属猪。猪、狗、羊都是虎嘴里的食,被他妈妈吃掉了”。婆婆不信,说:“虎毒不吃儿,她怎么会吃亲生儿呢?”

算命先生说:“这是命中注定,无法挽救。”婆婆问道:“有办法保住下一胎孩子吗?”瞎子屈指又掐了一下说:“办法倒有,就怕你们嫌麻烦!”婆婆说:“不瞒先生说,我家三房就守着一个儿子,三家香火一炉烧,只要生个活孩子,让我们干什么都行。先生你说吧。”

算命先生说:“再生下胎儿时,瞒住孩子妈。抱着孩子向东跑,跑出一百里到东海边,那里有一个海岛,爬上海岛就万事大吉了。虎怕海水,下不得海,上不了岛,吃不了孩儿,孩子就能保住性命了。”

婆婆把瞎子说的话告诉老头和儿子,他们心中都有了数。没到一年,媳妇又生孩子了。同以前一样,孩子刚生下,母亲就晕过去了。丈夫也顾不得照料妻子,抱起孩子就往东跑。可跑出十多里地孩子便死去了。一家人非常伤心:“怎样才能把孩子养活呢?”

这天,瞎子又来算命。婆婆把孩子死去的情况告诉他。瞎子说:“跑慢啦,跑得比虎快,使虎追不上孩子,孩子才能保住。”

又过了一年,媳妇又要生孩子了,丈夫准备好一匹快马,喂饱饮足。孩子刚落地,他就用红被单包好,跳上马重打三鞭,快马如流星般朝东跑去,跑了一百里地,到了东海边,他又跳上一只快船,划到海岛住了下来。孩子的母亲晕过去一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不见孩子急得直哭。

五天过后,丈夫从海岛上回来说:“爬上海岛只三天孩子又死了。”一家人伤心极了,老夫妻俩和儿子商量,要把媳妇休掉,再娶一个能养活孩子的。媳妇闻听伤心地哭起来。这时。有个医生从门口经过,他走进屋问到:“你们有什么为难的事啊?”媳妇就把经过情形告诉了医生。

医生看她面色灰沉铁青,断定她有病,就说:“我自有办法,叫你生个活孩子。”公婆和丈夫都不相信。

医生说:“瞎子算命是瞎说,信他干什么?你媳妇不是命硬,是有病。肺脏有邪,气力不足,加上生产使力过猛,生下胎儿不能长寿。肝脏缺血,供血不足,使产妇晕倒。我教你们认识一种草药,让她连续吃三个月,一年后保她能生个活孩子。”

在医生的劝说下,公婆把媳妇留下来,讲定如果再生死孩子便休她。从此,丈夫每天按医生教的上山挖药,煎汤给媳妇喝,喝了三个月,媳妇果然怀孕,十月临盆,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大人没有发晕,小孩平安无事,一家人高兴得简直合不上嘴。孩子过了一百天,他们买了许多礼物,敲锣打鼓,到医生家道谢。

医生高兴地问道:“我的草药灵不灵?”“灵,真灵!”丈夫问医生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

“它是野草,没有名字?”“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

“好!”医生想了想,问道:“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我的孩子名叫宝贝,母亲又安全,就叫贝母吧!”

“好一个响亮的名字!对,就叫它贝母。”“贝母”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金银花

传说在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小夫妻。小夫妻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孩,并给她俩起了好听的名字,分别叫“金花”和“银花”。金花银花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不久便长成了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她俩农忙时下田帮父母干活,闲时跟母亲一起拈针绣花、织布纺纱,并自习医书和上山采药,因此深得父母和乡亲们的赞赏。

一年初夏,村子里流行一种不知名的怪病。患病者无一例外地发热,高热不退,浑身上下泛起红斑或丘疹;病后不久即卧床不起,神昏谵语,随即命丧黄泉。村里的郎中均束手无策,外地的郎中均不敢进入,眼看全村人就只好等死了。在这危急的关头,金花银花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外出为乡亲们求医问药。而正在这时,她们父母也不幸患了此病。乡亲们都好心地劝她俩不要去了,以免求医问药不成,反而没法为二老送终。姐妹俩面露难色。这时,父母语重心长地说:“去吧!好孩儿!你们要尽快求得名医或好药回来,否则别回来见我们!”

金花银花含着泪花,当即收拾行李干粮准备出发。乡亲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嘱咐她俩好好求医问药,父母由乡亲们轮流照顾,不必挂念,云云。姐妹俩走遍千山万水,涉过无数激流险滩,足迹几乎遍及华夏大地,访遍中原名医,但名医们不是对该病一无所知,就是因路途遥远而不愿前往。一天,姐妹俩路过华山,到山上一座古寺院借宿。院中一老和尚问她们为何风尘仆仆,面露难色。姐妹俩直言相告。老和尚唏嘘不已,立即手指窗外远方对她们说:“离此九十九里处有一高山,山下有一草棚,棚内住着一位老郎中。你们不妨前往求教。”姐妹俩闻讯大喜,立即前往,九十九里的路程不到一个时辰就赶到了,只见草棚外围满了等候看病的村民。走进草棚里,但见一位童颜白发、面容睿智的老者正在为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农望、闻、问、切——想必这就是那位老郎中了。姐妹俩上前说明缘由。老郎中沉吟:“你们乡亲患的是热毒症……”说罢,他指着一屋子等着看病的农人对姐妹俩说:“这里也流行瘟疫啊,我离不开。不过,我可以教你们一个方法,就是到丘陵、山谷和树林边采集一种初夏开花,花儿成对生于叶腋,初开时白色,后变黄色,黄白相映,严冬不落,叫‘忍冬’的草药,它能治好你们乡亲的病。”老郎中进一步介绍说:“这药的茎缠绕树木,长达数米,向左缠绕;中间空,多分枝,颜色棕褐。它开出的花瓣为棒状弯曲,长2至3分,宽1至3分;色黄白,毛细密;偶有卵形叶状苞片;萼筒无毛,萼片被毛;花冠管状,上部五裂,裂片与冠管近相等;雄蕊五根,子房下位。闻之清香,尝之微苦。”姐妹俩听罢,立即谢别老郎中四处采集,不久便满载而归。由于操劳过度,姐妹俩回到家乡后就病倒了。虽然如此,姐妹俩还是亲自用采来的草药煎汤给乡亲们服用。乡亲们服药后病情很快痊愈。而她俩也在父母的呵护下和乡亲们的关怀下不久病愈。为纪念姐妹俩的功绩,乡亲们便把那种不知名的草药叫做“金花银花”。后来,大家便渐渐地把“金花银花”简称为“金银花”了。

车前草

相传,西汉名将霍去病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被匈奴围困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时值六月,暑热蒸人,粮草将尽,水源不足;将士们纷纷病倒,许多人小便淋漓不尽,尿赤、尿痛、面部浮肿。面对这一困境,霍将军焦急万分。

正在万难之际,将军的马夫忽然发现所有的战马都安然无恙;他将观察结果报告给将军。原来,这些战马是由于吃了长在战车前面的一种野草。霍将军立即命令将士们用这种野草煎汤喝。说也奇怪,将士们喝了这种野草汤以后,疾病皆奇迹般的痊愈了。士兵们又英勇奋战,打击匈奴,并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霍将军大喜;因为这种草是生长在停放的战车面前,所以就将这种野草取名为车前草。

从此,车前草治病救人的美名就传扬开了。经过历代名医发掘整理,车前草即成为利水消肿、排石通淋的一味要药。车前草又叫牛甜草、医马草、车轱辘菜,是一种无人关注的野草。

龙胆草

大洋山曾村有个穷孩子叫曾童,长年替财主放牛过日子。一天,曾童牵牛上山,见山坪的水塘中有个美女在洗澡,就躲在柴丛里张望。一会儿,那美女洗完澡,走上岸来,忽然变成一条大蛇,盘在塘边呼呼睡去,口里还吐出一颗珠,闪闪发光。曾童胆大,走上前去,悄悄拾来,放在身边玩玩。原来这是一条修炼已久,能变化人形的蛇神。这颗珠就是蛇丹。

蛇神睡醒,见蛇丹丢失,心里慌张,急忙变做一个“老聍客”,四下里寻找起来。老聍客见了曾童,就问:“放牛阿哥,你是否看见有颗珠落在地上?”曾童从袋里摸出蛇丹,双手送还给她。

老聍客见曾童诚实,问道:“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你有家吗?”“我叫曾童,爹娘早死,家里只剩我一个人了。”“孩子,你若愿意,就拜我做干娘,到我家里,我供你吃,供你穿,还教你识字练功夫,好吗?”曾童见蛇神没有恶意,就点了点头,跟蛇神走了。

从此,曾童作了蛇娘的干儿子,在洞府里一住三年。这天,正是曾童十六岁生日,蛇娘对曾童说:“你已长大,可以去做事了。现在有个出仕的机会,当今皇帝的太子生了重病,没人能够治好。你去治好他,就会‘白马尽骑,高官尽做’了!”“我不会看病。”“没关系,为娘肚里有胆汁,你钻进去取一点来,保险能治好。”蛇娘说着给曾童一枚针和一只放眼药粉的小空瓶,马上现出大蛇原形,伏在地上,张开大口。曾童顺蛇口钻入蛇肚,摸到蛇胆,举针一刺,接了几滴胆汁,又钻了出来。

蛇娘为曾童收拾行装,又送曾童到门外。临别时,蛇娘对曾童说:“以后有难事就找娘,只要爬上三十三级崖梯,敲了三下,娘就会来开门的。”曾童记下,一路走去。

曾童来到京城,揭了皇榜,用蛇胆汁治好了太子的病。皇帝怜他年少,父母双亡,就留他伴太子读书习武,还赐名曾相,说是日后太子登基时再拜为丞相。

过了一年,皇帝的公主也生了与太子一样的病。皇帝召来曾相,说:“卿若能治好公主,朕就招你为驸马。”

曾童想到临别时蛇娘的吩咐,就连夜赶回大洋山,爬上崖梯,数到三十三级时停下,敲了三声,石门立即打开。娘儿相见,格外欢喜。

蛇娘已知曾相的用意,又给他一枚针和一只空瓶,还交代说:“你这次入肚取胆汁,只能用针戳一下,勿贪多!”

曾相钻入蛇肚,刺了一下,接了胆汁,偏偏心想:这胆汁这么灵,索性多取一点。娘啊娘,你也不要小气,让儿多取点吧!这么一想,又举起手来,一连猛刺几针。大蛇负痛,嘴巴一闭,肚子一缩,打了几个滚,就昏过去了。曾相呢,也活活闷死了。

蛇娘痛醒,觉得恶心,就大口大口地吐了起来。那些胆汁吐到草上,就成了“蛇胆草”。

蛇娘怨曾相贪心,又怜公主病重,就化成老聍客,采了蛇胆草,来到金銮殿,推说曾相暴死,由娘代子送医,得到皇帝的信任。蛇娘让公主服了蛇胆草,公主的病也就好了。皇帝一时高兴,问起这草药的名字。皇帝没听清蛇胆草,就说:“龙胆草好,龙胆草好!”皇帝是“金口”,“蛇胆草”也就成了“龙胆草”了。

说话间,老聍客已不见了。后人根据这个传说,在大洋山顶盖了一座“蛇神庙”,庙里刻着一对联:心平还珠蛇神为娘,心贪刺胆蛇娘吞相。

当 归

古时候,有个青年名叫王福,勤劳善良,靠采药与母亲相依为生。离他家几百里外有座高山,据说山上长有很多神奇的药草,由于山高路险,加上毒蛇猛兽横行,所以很少有人敢去,去了也是无回。王福很想去探个究竟。他想自己身强力壮,应该无所畏惧。当他征求母亲意见时,其母想挽留儿子,不便直说,就建议他娶了亲,成了家再走。王福遵照母亲意思,择期成家。成家后,仍念念不忘进山之事。最后终于有一天,他对泣不成声依依不舍的妻子说:“我若三年不归,你可另嫁他人。”次日,毅然出门上山去了。母盼夜望,转眼三年过去了,仍不见儿子回来,估计必死无疑。王母通情达理,遵照儿子的托咐,劝媳妇改嫁。谁知媳妇改嫁不到半月,王福竟满载名贵药材而归。他见妻子改嫁,后悔不已。见面时,他指着药材说:“原来打算卖掉药材,给你置衣物首饰。如今你既已改嫁,就把这些药材送给你吧。”两人抱头痛哭。新妇悲痛感伤,忧郁成疾,月事不调,骨瘦如柴。她拿起王福带回的药材,生啖活吞,企望中毒,了却此生。谁知吃了以后,她反而月经通调,日益康复。后人便取唐诗中“正当归时又不归”中的“当归”两字,做了此药名称。

柴 胡

唐代有个胡进士,家有长工叫二慢。秋天,二慢得了瘟病,胡进士怕传染家里的人,就让他离开。二慢来到水塘边,在杂草丛里躺着,觉得又渴又饿,浑身无力,便挖了些草根吃。一连吃了7天,周围的草根吃完了,二慢试着站起身,忽然觉得身上有劲了。从此,二慢的病再没犯过。

女贞子

相传在秦汉时期,某地有个员外,生有一女,年方十六。不但长得窈窕动人,而且品貌端庄。女工及琴棋书画样样在行,员外视为掌上明珠;登门求亲的人络绎不绝。而这个员外,是个贪图荣华富贵之徒,经权衡再三,将女儿许配给丁县令之子,以图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谁知这员外之女却是一个秉性刚烈的女子,瞧不起纨绔子弟,视金钱和权势如粪土。私自与府中一个教书先生订下了终身。任凭父亲花言巧语,软硬兼施,她至死不从。待到逼嫁之日,含恨撞死在闺房中,以死明志。那教书先生因此忧郁成疾,终日茶饭不思,卧床不起,遂被员外逐出府外。

数年之后的一个秋天,教书先生思情更甚,硬撑着病体,到此女坟前凭吊。见坟上长了一棵枝叶繁茂的小树,结着乌黑发亮的果实。先生细观树影,颇似员外之女,淡装素裹,亭亭玉立,一时激动地不知所措。他颤抖着干枯的双手,抚摸树干,流下辛酸的眼泪。顷刻间枝叶婆娑有声,继续落下许多果实。先生拾取数颗果实,放入口中,味甘而微苦,直沁心脾,精神一振,心潮起伏;往日情趣历历在目。从此,先生每日必到坟前,精心培育此树。摘下充饥,寄托哀思。天长日久,此树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教书先生病也日益好转,过早变白了的头发也开始转黑,他在百感交集时吟道:“此树即尔兮,贞洁无瑕兮,杆知吾心兮,叶乃吾衣兮,果好吾粮兮,影名吾身兮,相依为命兮,永不分离兮”。从此,人们为纪念这位执着追求纯真爱情的女子,将这种树上长的果子命名为“女贞子”。

三 七

很久以前,有兄弟俩,哥哥继承家传,行医看病且种植药材,弟弟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窍出血。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弟弟连服几剂后,霍然痊愈。他问哥哥用的什么药,哥哥告诉它是祖传的止血草药。后来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药小苗栽在自家园子里,第二年,这棵草药已长得枝繁叶茂。

说来也巧,邻村有家财主,财主的儿子也得了出血病,吃什么药也不管用,眼看就快死了,打听到弟弟患过类似的病,吃了一种草药治好的,便到弟弟家寻医问药。弟弟听说后,就把种在自家园子里的那棵草药挖出来,给财主的儿子煎汤喝了,几剂之后,不但没治好病,人还死了。财主像疯了一样,告到县官那里,弟弟被抓了起来。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诉,告诉县官,这并不是弟弟的过错,弟弟给财主儿子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熬的汤,只不过这种草药才生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要长到三到七年时药力才最强。这件事轰动了十乡百里,渐传渐广,人们也知道了这种草药的采挖时间。后来,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的药效最佳。